看了几集,看了简介,听说后面还是有战争剧情,烦不烦,讨厌日本鬼子,更讨厌导演为了人气和看点动不动就搬出日本鬼子,能不能好好演戏?
能不能好好的不让剧情离得那么远,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对青少年真正有益与影响力的作品,本以为是好好说一下中医,本想好好了解一下中医,结果真不想再看下去,都是导演为了捞钱而捞钱,
那么好的题材,那么优秀的演员,拍出来却很失望。
我打分标准:没有短板四平八稳的4星,重大失误-1星,特别亮眼+1星。
缺点:1.情节没有逻辑,不符合人设,为了达到目的强行编剧情。
a.翁大夫的人设是有担当的,剧组为了强行给女二加戏,让有担当变成没担当。
耽误许晴那么多年青春,不喜欢应该直说早说,翁大夫不但不说还推脱给孩子,不符合人设。
b.为了表现矿工的感激之情,让矿工突然出来解围。
c.为了给铃医加戏,让胆小怕事的赵医生忍闯祸精徒弟那么久。
d.为了表现老伙夫是有故事的人,让治了那么多疑难杂症的翁大夫栽在打嗝上。
e.太多不列了。
2.删除了一个人物,情节不连贯3.这是最大的问题,本剧目的是弘扬中医,结果拍成了黑中医。
赵医生是名医,医术还是很好的,结果到16集赵医生没治好过一个人,只有徒弟妈妈好转,其他人全恶化。
不谈医品只谈医术,中医就这么没用吗?
赵大夫可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
优点:老戏骨演技太棒了。
题外,想到了以前的老板,中药世家的。
我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做中药,王老吉多挣钱。
老板说,王老吉有方子,他家祖传的方子,给破四旧毁了...
看到翁泉海,被翁晓杰逼问是不是要把她嫁给傻子,翁泉海沉默的时候。
特想问一下导演 拍的什么玩意 你是怎么把主角塑造成一个让人厌恶的形象的 是现在电视剧都这样了吗 主角瞻前顾后的到底在怕什么 电视剧名字是老中医 前半部分还好 可是后半部分我没有看到一点一个成熟的中医是怎么治病济世的 全部都是狗屁倒灶的事 演员演技都是在线的,特别好 导演 编剧烂成一坨shi
老中医最后4集今天看完了。
翁作为上海大名医,在抗战已经爆发,国民政府都迁都重庆的前提下。
而且已经被日本人抓过一次,死掉了几个好友。
九死一生后被放回来。
居然还若无其事的继续在上海开他的医馆。
等着日本人再来抓第2次。
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而那个医生出生的日本军官最后也是搞笑。
说了一句翁是硬骨头,就不杀他了。
日本人想得到的秘方翁和他的老婆都知道,为什么杀他的老婆,却不杀翁呢?
中医威武还是主角光环?
纯粹为了煽情却掩饰不了满屏的尴尬。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江苏孟河翁氏医派的后人翁泉海到上海滩立足,并立志弘扬医道传统的故事。
初到上海的翁泉海自医好了几位疑难杂症病患者后,便小有名气,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开堂授课,普及中医知识;在中医中药生死存亡之际,他与上海中医药学会的另外四名中医赴南京请愿,此后更是声名鹊起;通过与西医浦田在中西医擂台赛上的较量,他更是认识到双方各有所长,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而应是取长补短的共存关系,应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之后整治了中医界为神为仙,称神称仙的邪恶风气;1937年上海沦陷,翁泉海同葆秀、高小朴等一众人,誓死保护“陈芥菜卤”的秘方;最终,翁泉海传人的重任交给了传宝,是救了葆秀一命之人的孩子,是英雄的后代。
至此,翁泉海完成了对中医医道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那么,翁泉海所坚守的、弘扬的医道精神是什么?
纵观全剧我认为,是“医者要治病救人,仁心仁术,为了让中医得到更好的发展,流传得更久远,还要有敢于疑古的魄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够兼收并蓄。
” 关于治病救人,是通过上海三位名医吴雪初、赵闵堂和翁泉海的比较衬托呈现出来的。
纵观三位的一生,身为医生,吴雪初更多图的是名,他热衷于结交达官贵人,将与他们的合照挂在诊所;赵闵堂图的更多是利,他好收病人的谢礼,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翁泉海为的只是治病救人,从不多收诊费,不收礼,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医者须厚德精术,求真求诚,求正求善,方能够实至名归。
”他将德放在术前,在他看来医德比医术更重要。
治病救人就难免要涉及医患关系的问题,三人也都曾遇到过,但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
吴雪初给一位白血病患者诊治时使用了祖传的针刺疗法,导致其出血不止最终亡故,患者丈夫找上门,而吴自觉理亏,试图破财免灾,但那人却借此机会敲诈勒索,吴仗着他墙上的那些“老神仙”与患者丈夫硬碰硬,在牢里他还幻想着那些“朋友”会救他出去,没想到最后竟是翁泉海伸手帮了他,证明患者的死亡与吴并无直接关系。
赵闵堂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是躲,是拖着。
譬如胎死腹中的孕妇是如此,狂症病人乔大川亦如此,遇到治不好的病他便不想管,以免砸了自己招牌。
翁泉海与二位相比更冷静淡然,处理得也更稳妥。
如果药方不见效甚至致病患死亡,他并不急于与病患或家属争执,而是先安抚情绪,并查看自己的药方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这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足够的自信,如若涉及医疗事故,病患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只要他笃信自己用药得当,也并不慌张,因为他问心无愧,如故事开头因误服两种药而亡故的老爷和得了狂犬病的孩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处理医患纠纷时首先应着力找到问题所在,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推诿。
关于疑古的胆魄,则体现在翁泉海开讲堂时对传统经典的质疑,以及对翁家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的改进两方面。
自翁泉海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后便开堂授课,给听众们普及医学常识,并纠正一些历来的错误认知,如吃什么补什么等,他的父亲指责他不尊重经典,是数典忘祖之辈。
但他却说:“国医不泥古方,又不离古方,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是谓良医。
”我们现在也在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怀疑精神在当时着实难能可贵。
而赵闵堂紧随其后也开设讲堂,他二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两相抗衡之下如针尖对麦芒,仿佛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我认为这两人的观点无所谓正误之分。
因为赵闵堂代表的更多是“现实”中的想法,而翁泉海则代表了“理想”中的医生。
但这二人在之后不断的交往争斗和相处中看到对方的可贵之处,逐渐由对立到惺惺相惜,最终成为挚友。
另一个是翁泉海改进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
他认为此方有疏漏需加以修正,做出此举需巨大的勇气和胆魄,这件事注定会面临重重阻碍,因为这不仅仅是怀疑的问题,而是不敬祖宗,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宗谱除名。
但当他面对翁家族人,面对二叔三叔时却毫不畏惧,因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福泽后人,使翁家医派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实翁家二叔也早就发现秘方有所疏漏,但却没有翁泉海这样敢于提出来的勇气。
可见单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说出来的勇气和胆略。
至于包容的胸怀,从翁泉海主张“中西医结合”中便可略知一二。
自翁泉海赴南京请愿归来后,名望与日俱增。
日本西医浦田在饭桌上口出狂言,认为中医不如西医,翁泉海则忍不住辩驳了几句,浦田便提出要与之比试,看中医和西医到底谁更强,正是这次比试让翁泉海了解到西医的妙处,并认为如若二者共同为患者诊病,效果会更好更快,进而他主张中医应取长补短,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不仅仅是对西医,对中医内部也应如此。
譬如后来得知的老沙叔是东北名医骆北风,他因病故去后托侄子将骆家几代人的药方和研究交给翁泉海;而陈芥菜卤的秘方想必葆秀在临走之前也交代给了翁。
老沙最后说得好,他说:“中医中药不是一人一姓的,是我们国家的,只有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有能耐的人,让他们发扬光大,这才是正道。
”是啊,这也是集百家所长之意,许多名家都将秘方私藏起来,轻易不会示人。
恐怕也是担心失去了一技之长而难以立足,但长此以往的话,一旦没有找到中意的接班人,也就意味着秘方的失传,这将是中医界的损失,是一大遗憾。
只有将自家的东西拿出来,一起不断完善改进,这样中医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不得不说,这部剧的剪辑混乱,情节过渡不自然,人物出场也不合理,不顺畅,很多事,很多情节安排得不合理,着实差强人意。
单说前面的几个疑难杂症病患者的出现,没有逻辑,也非循序渐进,好似是插曲,对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不大。
翁发现来了是真正的凶手,且栽赃嫁祸他人,心思缜密的他,怎么会让自己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就连每次危险时都会出现的老沙叔也在很久之后才出来,翁与来了在房内殴打的时间并不短,为何大家没能察觉。
如果说夜深了,大家都睡了,为何小铜锣会在厨房熬粥给师父送去。
因而小铜锣的下线总觉得没多大必要。
以及最后几集的剪辑尤为混乱,有些不知所云,是仓促之下为之的吗?
真是可惜了……
老中医 故事交待生硬 人物脸谱化 主角简直是神仙 完人!
头发随时都是一丝不乱 包括睡觉的时候!
西装马甲长衫轮着穿 一件赛一件帅气!
不管什么病总是气定神闲 药到病除 不慌不忙不接地气!
看到12集 已经不太想看 因为如此超人 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毫不怀疑此主人公能够化解所有问题的能力!
什么癌症 艾滋!
那都不是事!
就算是外星人入侵也一样能在气定神闲之中微笑着化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 要高于生活 但这是不是也太高了?!
这是用柔光拍摄的vivo拍的吗……怎么感觉像是看了偶像剧的感觉……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可惜了一堆好演员的新剧啊,不知是剧本的问题,还是剪辑的问题,感觉剧情乱七八糟的,尴尬(此处省略一万字)不想再说了,本来很期待,搞的很失望,哎!
这是用柔光拍摄的vivo拍的吗……怎么感觉像是看了偶像剧的感觉……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可惜了一堆好演员的新剧啊,不知是剧本的问题,还是剪辑的问题,感觉剧情乱七八糟的,尴尬(此处省略一万字)不想再说了,本来很期待,搞的很失望,哎!
看过方舟子写的《批判中医》,不知道棒棒医生写的《拍砖中医》有没有新的知识,国内买不到,估计淘宝能买得到。
我是学社会科学,但是比较注重科学方法,对于中医我是持严重怀疑态度的,毕竟是替代医学。
杨振宁先生在2004年“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对替代医学做过评价,他是这么说的:(中国)替代医学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
替代医学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但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架构的话,替代医学一定没有前途。
所以我们要抛弃它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如果现在我们研究替代医学的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替代医学的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替代医学没有前途。
感觉剧名跟剧情不符,本来以为是专业剧,跟美国的《豪斯医生》有的一拼,结果来了一堆斗地主,本来蛮期待的,结果又让人失望。
剧情明显太过于突兀和剧情线条错乱!
不过主要是老戏骨飙戏还是勉强可以看的下去。
接下来看看剧情怎样,不然估计看不下去。
希望接下来剧情越来越好!!
才能对得起老中医这个名号!!!
最近才把《老中医》看完,本以为是过度炒作的烂剧,看了发现其实没那么糟,剧中涉及了大量中医知识、历史事件及焦点话题,很多知识点对观众来说都值得了解和思考,片子技术品质也在线,只不过文艺创作毕竟不是学术研究,很多细节确实出现了问题,加上时长剪辑各种天灾人祸,所以引发了众多吐槽。
只是光吐槽也没什么用,好多年才有这么一部中医药题材正剧,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中医文化,许多观众是中医爱好者或者至少对中医有兴趣,想通过看剧学点中医知识,却发现难辨对错,实在可惜。
现在炒作热度不在,不如我们以更冷静的心态,来盘一盘(当然是盘点的盘)剧中涉及的中医专业知识和历史事件,也与真实原型做个对比,这样不但能切实学到些东西,说不定还会有双倍的乐趣,也不算浪费这部大制作的热播剧了。
涉及剧透,看过剧再读文章更好。
第1-2集主角原型丁甘仁
最早剧宣中多次提到,本剧主角原型是孟河医派的丁甘仁,他曾是上海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中医,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在医学和教育两方面都功绩卓著,可谓孟河医派最杰出的代表。
丁甘仁于1890年来到上海行医,时年24岁,关于他来上海的原因,坊间历来说法不一。
一段野史说他20岁出头在苏州行医时一次为县官之子诊病失手,“将加究捕”,那时还是清朝,不管是没治好病还是治死了人,得罪了县官老爷被抓起来问罪也很正常,幸亏有朋友报信,丁甘仁连夜逃到了上海。
还有种说法是他后来又回过苏州,结果被县官发现抓住了,后来孟河医派奠基人之一的马培之出面说情,判了个遣送回乡,到了弯石桥获释,从此拜马培之为师,医术大进之后才再去上海。
也有人说这是杜撰,不管真假,总之丁甘仁初到上海也很不容易是真的,或许剧中开场官司灵感就来源于此吧。
汤头歌诀
两个女儿背的是清代医家汪昂所撰的《汤头歌诀》,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概括,便于初学者习诵,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中医入门读物之一。
剧中前六句是四君子汤,是最常见的补气健脾的方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气味中和,故名君子。
加上半夏、陈皮就变成六君子汤,可以祛痰补气,适合脾弱阳虚的人。
剧中“除祛半夏名异功”,原文是“除却半夏名异功”,意思是去掉半夏就叫异功散(估计是百度错了就跟着错)。
最后加木香、砂仁可以行气温中治胃寒。
后四句是升阳益胃汤,由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炙甘草、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芍、生姜、大枣十六味药组成,可以生发阳气,增强脾胃功能,所以叫升阳益胃汤。
十八反
十八反指中药配伍七情中的相反,意思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十九畏是指相畏,意思是两种药同用能抑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效,其实和本案关系不大。
吴雪初所说的补中益气汤,里面有黄芪、白术、人参、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常用于虚劳内伤和阳虚外感。
虽然十八反中有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的说法,但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都是利水消肿的峻泻之药,黎芦更是毒性较大,外用杀虫治癣疥之类居多,内服体虚气弱者禁用,赵闵堂和吴雪初不可能给一个重病将死的人开这种药。
当然十八反只是三组最典型的相反药物,历代医学著作中记载的相反药近200对,但也并没有适合此病人且和补中益气汤配在一起就变成喝之即死的毒药的。
另外中医药界关于十八反的争论一直都存在,实际用药也并不是绝对配伍禁忌。
另一方面,并不是药没有毒就吃不死人,如果真如吴雪初所说,病人已是阴阳离绝回光返照,这时候是虚不受补,他们还要用人参鹿茸猛烈大补,那也很可能直接就扛不住了。
处方笺
有固定坐诊医馆的坐堂医开方,多使用带有医馆名字的印刷处方笺,开方后不但要签名,还要用印,这是作为医生的仪式感和负责态度的体现。
身为名医的赵闵堂和吴雪初联名开方是为了共担责任也互相作证,即使用制式处方签,也不可能只签名不用印,而印泥是朱砂混合蓖麻油所制,不溶于水且黏性大,好印泥水泡数日也不会糊,不大可能看不清。
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历史悠久,奠基人费伯雄和马培之因入宫为皇帝太后诊病而声名远播,其传人众多,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之誉(这句话其实也出自丁甘仁),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中医药界已经成为骨干力量,影响极大,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常州来的乡下人、骗钱铃医来鄙视。
上海中医学会
当时上海名医众多,医生多积极参与救国运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多个医界团体组织,本剧主角原型丁甘仁参与发起组织并担任会长副会长等重要职务的有上海中医学会、中华医学联合会、神州医药总会等。
这些团体除了组织活动、协助医生登记取得开业执照,最忙的事就是参与医生诉讼案,有网友说民国病人告医生少见并不确然。
本剧主角另一故事原型,丁甘仁弟子陈存仁担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期间,曾参与多达数十宗医界讼案,不但为医生拟写申诉文稿,还在胜诉后帮助他们从卫生局要回执照。
剧中说公诉人请中医学会鉴定,现实中是中医学会代替了一部分医生律师的职责。
铃医
铃医也称“走方郎中”“走方医”“走乡医”“串医”“草泽医”等,是相对于坐堂医来说的,因铃医游走江湖,医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借医行骗者,所以多被坐堂医瞧不起。
高小朴母亲手中摇的串铃,又名虎撑、虎刺,传说是由药王孙思邈为老虎拔除卡喉骨刺时套在手上的铜环演变而来,也是铃医名字的由来和标志,起初是因当街叫卖医药被认为晦气,才改为用摇铃代替吆喝招揽病患,其形制与使用有诸多规矩和含义,当然也有无传承者乱用。
按此说法,铃医一词至少唐代以后才出现,但如果按不坐堂、游走四方行医来说,扁鹊、华佗、孙思邈都算是走方医。
丁甘仁初到上海时无堂可坐,也是从走方医开始做起,居陋室,走街巷,直持续了四年之久。
铃医多售卖祖传验方所制的成药,兼用针灸、熏洗、熨贴、火罐、按跷等外治手法,有的还有取牙、点痣、去翳、捉虫(去寄生虫)等专科技能,许多方法不在正统典籍记载之内,因此显得神秘,易被行骗者利用,而一些铃医也因理论水平不足或利益原因过分夸大疗效和治疗范围。
第3-4集铃医轶事
李时珍祖父名李晓山,从福建上巷县迁到湖北蕲州时以铃医为业,至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已是名声远播、常出入显贵之家的名医了。
林含铃又名林俊荣,广东澄海人,据说年轻做铃医时梦见神仙说肩上药囊绳断时就是他创业之地,后来在绳断的隆都鹊巷村卢厝开了长安堂药铺。
《苏沈良方》是北宋苏东坡的《苏学士方》和沈括所撰的《良方》两书的合集。
宋代医家编撰方书的风气很盛,学者文人也喜好搜集医方著书,形成了所谓“儒医”。
《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集,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里面有很多神奇诡异、虚诞玄幻的故事,也有反映当时民俗、医药等较为纪实的笔记,作者是洪迈,就是写《容斋随笔》的那位。
经典著作
高小朴求师背诵的段落出自: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脉何以知气血腑脏之诊也……原文是“气血脏腑之诊也”)
《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三行应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字幕错误)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 血余炭
血余炭止血化瘀,确实可以治流鼻血。
但血余炭是头发炭化产物,炭化也称碳化、干馏、焦化,是用焖煅或炒的方式脱水和分解有机成分,和燃烧成灰有很大的区别。
《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烧灰存性,勿令灰过”“炒令黑,勿太过”的记载,后世医书也常用“烧灰”表述,当时还没有“炭化”这个词,只能强调“存性”和“勿令灰过”“勿太过”,意思是不用明火燃烧,煅或炒至黑炭色即可。
这种炮制方式可以用在很多中药上,称为“炭药”,多用于止血,有“血遇黑则止”的说法。
民间流传有直接点燃烧成灰的误解,甚至还有男用母发、女用父发之类的说法,实际上血余炭首先要求是健康人的头发,灰分不高于10%,炮制过程并不是普通人能轻松掌握的。
剧中是表现高小朴心急卖弄,病人因服药流鼻血,应由医生查明原因对证下药、标本兼治,不应让其自行烧头发做药。
时珍采药图
吴雪初诊所墙上挂的那幅画是出自国画大家刘凌沧先生1983年所作《时珍采药图》局部。
医不叩门
医不叩门确实是古代医家多遵从的规则,出于医者的自尊和尊重患者的选择,强拉病人和医药广告都是不恰当的行为。
不过事有缓急,节有大小,打破规矩也没什么大不了,路遇病患出手相助是医者本分,无家可归的铃医沿街叫卖和名声受损的坐堂医出门寻求翻身机会也属合情合理。
下死胎
下死胎案中的古开骨散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主治交骨不开而致的难产,用当归补血活血、兴奋子宫,川芎活血化瘀,龟甲滋阴潜降,血余炭止血化瘀,后王清任重加黄芪补气行气,寓攻于补。
剧中赵闵堂说翁泉海加了川牛膝有道理,确可增强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的作用。
从画面上看,赵闵堂抓药时未见血余炭,翁泉海初把川芎划掉改川牛膝,后又调方,似乎川芎还在,和开骨散古方不同的是加了益母草,益母草活血调经,也确实常用于堕胎下血。
剧中时代西医尚未有抗生素可用,病人担心术后感染很正常,不过那时上海名医如云,除了丁甘仁,夏应堂、谢利恒、祝味菊、曹颖甫、薛逸山、恽铁樵等等均是一代大家,下死胎前人多有论述,说这样一个病例吓得无人敢接实属戏剧夸张。
中医中药讲究对人对证,没病都能喝只能证明没有剧毒,不能证明能治病或对病人没有坏处。
唱方
来了唱方的情节不知出自何处,看样子像是唱给药柜上抓药听的。
实际上所有药房药铺抓药都有三查三对之类的规矩,必须看着方子反复核对无误才能给病人,不太可能靠听的来抓药,后面出现唱错的情节,也证明这事不靠谱。
另外中医学徒跟师抄方也有师父唱方徒弟抄方的方式,是为了节省时间或锻炼徒弟,这样抄完的方子也必须经过师父审看确认、签名用印之后才可以拿去抓药。
好字
翁泉海这段话十分语重心长,也道出了中医最重要的根基——修养和心境。
来了的疑问体现出他只是把医生当成一个职业,治病挣钱,是不是好大夫,只和治不治得好病相关。
可能这也是大部分病人的想法。
只是真正的医生心里明白,人类对于生命的认知还很浅薄,医学能做的事其实很有限,能治好的病也很有限,人终归有一死,如果一个医生把治好病例的数量当成追求的目标,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只去治疗好治的病,远离大病绝症。
实际上大部分名医手里的病例治愈率都不算很高,只要接手危重病,就有可能出现最终不治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医之初不够重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心境,到后来要么会变成徒有虚名的伪大师,要么有一天会崩溃。
学中医就是一场修行,一场不断在误解、失败、坚持中超越自己的修行。
写好字只不过是一个基础性的练习,如果写字都不能平心静气,很难想象会有医术大成的一天。
四句话的另外三句,二会双簧指的是学医要把医书倒背如流,像双簧演员背台词一样,三指切脉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进行脉诊,四季衣裳是指医生要衣冠整洁,同时也指诊病时要考虑天气节令体质衣着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5-6集《串雅》是本怎样的书?
铃医的江湖黑话是什么意思?
肝积是什么病?
第7-8集枇杷叶真能治咳嗽?
脖子长肉包的大佬是什么身份?
治肉包的是些什么药?
第9-10集木扣金鸣是什么意思?
恶鬼缠身怎么治?
朱砂水飞是怎么做的?
第11-12集鹊巢治病到底谁错了?
杠精套路怎么破?
到底是谁在误传?
第13-14集悬丝诊脉是真的?
药引子是怎么回事?
知了就是蝉蜕?
第15-16集治霍乱的是个什么方子?
枯树枝真能冒充藿香梗?
民国废止中医是怎么回事?
第17-18集民国317抗议废止中医赴南京请愿团都找了谁?
过程怎样?
最后成功了吗?
第19-20集附子煮一个时辰就行了吗?
狂犬病真的必死?
吃符灰真的会中毒而亡吗?
第21-22集切不到脉怎么治病?
什么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有标准答案就是科学吗?
第23-24集黑白二丑真能通便?
中西医打擂台到底治的什么病?
中西医有何不能共存?
25-26集乳腺癌是局部病变吗?
漆树叶中毒是怎么回事?
医生也会抽大烟?
27-28集为什么头痛部位不同要选不同的药?
刺血真是祖传疗法?
真能对各种病症均有疗效?
29-30集中风真的治不好?
“风”到底是什么?
虎狼药就是毒药?
31-32集用罂粟壳就会被抓?
大师就是骗子?
祖传秘方真的不能改?
33-34集人为什么会吃毒药?
毒药广告的威力有多可怕?
师徒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
35-36集医生能认出吸毒者吗?
日本人恐吓的背后是什么?
经方大家为何被杀?
37-38集汉方医学和中医是一样的吗?
日本人的研究所到底在做什么?
赵闵堂改掉了什么药?
39-40集老沙的医书是谁写的?
陈芥菜卤汁真是宝贝?
接班人真的那么重要?
后记我们为什么要看职业剧?
医疗剧的影响有多大?
更新完毕。
40集的内容太长,不管放在小组还是剧评区单篇可能都没法看。
这里只更新标题摘要,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元气志(ID:Yuan-Qi-Zhi),关注后回复“老中医”,可见此系列文章列表。
全程就为看冯远征和许晴,真是会演戏,演什么像什么,不做作。编剧撰写人物对话台词非常靠谱,全程轻松愉悦看完(离别片尾除外)。因为剪辑过狠,剧情少了许多也总是突兀错愕,十分影响观看,何必如此伤害观众。
看了几集,失望,剧情平淡无奇,不吸引人,人物立不起来。制作不细腻,服装穿帮严重,摄影打光都有严重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要让许晴来演,浪费了演员。也浪费了陈宝国。
剧情是硬伤啊,听说是把翟的部分剪掉了才这样的
全剧冯远征演技最佳。剧情差了点,很多地方也不讲逻辑,怎么神经病爱医闹的全让翁泉海给碰着了。日本人来了之后全员悲惨。
太老气了,老气的看不下去。
快拉倒吧。
好看是好看的,但是有点沉重,配合上海滩的阴雨天那么压抑呢。
冯医生这次能不能不打人?
无形之中总想对比大宅门呢,不过超级喜欢陈宝国和冯远征的对手戏,不会差!
一般
说教了,正确的纸上谈兵,没意思,弃。
起这个名但好像说中医的篇幅不多啊……冲着几个戏骨看到,还过得去,但是剪辑太糟糕了,而且剧情也不够紧凑
1范先生生病难治,两个医馆都不想收,就让病人躺在户外,淋雨多时。师傅说得对,你们这群徒弟我不敢要,因为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2后面有个徒弟犯事,师傅让他自首,要不是镜子反射,人早就凉了,也不会害死自己的女儿。3最有出息的徒弟说,我不要接受师傅的一切,因为我想靠一步一脚印走出自己的成就。4最后一集真是悲剧,让人骨头被打断,跪着拖下楼梯,最后的反杀不过是脑中幻想的一切吧,要不是反派话多,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成功突破重围,真是好惨。最后炸了车,算是唯一的好消息了吧。
看了两集,从主到配演技都不错几主演尤厉害,但剧本软肋,知道是被陷害但说实话交待的各方冲突目前看不太吸引人,再追几集试试
剪的乱七八糟的,很多剧情莫名其妙,小朴角色戏份好多啊,是因为陈宝国儿子吗?而且演技真的很浮夸,整部戏很失望
演技没毛病,就是剧情是硬伤!都9102年了,还喜欢把人拍成神…这是捧中医呢,还是棒杀中医呢?
看了十来集,弃了。陈宝国这角色太高大上就显得假大空。许晴辣么美,还推三阻四的,到底想什么呢?
除了冯远征是在塑造角色 其他人是来朗诵撑剧情的吗 这剧节奏还能更慢一点吗
向编剧导演演员和所有staff致敬 (人人都能记住赵闵堂,被逗N次)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期盼已久的老中医,门道我不懂,但热闹确实不够热闹,这剧让我不讨厌的是冯远征和丁嘉丽演得夫妻俩,给冯远征点个赞吧,三星都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