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是帕克菲尔德医院的护士,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因为没有医疗保险所以不敢告诉医院自己的疾病以免被辞退。
艾米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查理在2003年来到了这家医院,和艾米成了同事,慢慢地成为最好的朋友。
他帮艾米向医院隐瞒病情,帮助艾米照顾孩子,陪同艾米一起向孩子们诉说自己的病情。
可是,查理其实一直在偷偷地犯罪。
他利用自动取药柜的漏洞(选择取药再选择取消后,时隔一分钟后药柜依然会打开),偷拿胰岛素和地高辛,并将这两种药物提前注射到放在储藏室的生理盐水袋里。
病人使用这种生理盐水几个小时后便会身亡。
勇敢的艾米,冒着生命危险,找来查理以前的同事证实,并从电脑里打印出查理的取药记录交给警方。
即使在警方的逼问下,查理也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最终还是在面对艾米时承认都是自己干的。
艾米问他原因,他只说了一句:“他们没有阻止我。
”为了避免死刑,查理最终承认了29起谋杀,但实际上预计会有400多起。
查理先后服务过16家医院,尽管很多医院都对他怀疑过,但却从未有人去阻止他,也没有死者家属对这些医院提出过刑事诉讼。
艾米如期做了心脏手术,和女儿孙子们一直生活在佛罗里达州。
先读的剧本 再看的电影 所以从剧本的呈现以及最终电影对比来讲 有好有坏 电影加分的地方是摄影非常优秀 用胶片拍也是正确的选择 大部分amy和charlie的对手戏都不错 减分项是 一些细节的改动以及删减 使前两幕节奏偏快 剧本用近80页讲的故事60分钟差不多就过完了 导致1)Charlie和Amy的关系显得还不够亲近 2)没有足够的篇幅对od致死的病人建立同情 3)Charlie的形象还是偏于抽象 不够立体 但最大的遗憾是两个detective的选角上 以及剧本最后对amy的处理 前者是使观影体验很抽离 总是会介意究竟是dp收钱了一直给老白男设计镜头 还是选角导演收钱了让年轻黑哥混进来了 后者的问题在于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心脏病 医疗保险的事情 最后只字不提给混过去了 原来内部告密的成本这么低吗 这直接导致amy这个角色沦为工具人 没有任何内心的斗争 也没有任何需要牺牲的挣扎 总结 如果这个电影真的想表达些什么 就不会只是提一嘴 像其中一个小细节 amy的女儿alex在排练剧本 准备竞争演一个市长的角色 但是学校老师建议她戴胡子 因为没有女市长… 这点跟剧情有半毛钱关系吗请问 除了不真诚想混点当下政治好感度我没有感觉到任何为女性发声的意图 而这也是这个电影弱点的一个缩影 铺垫了所有的热点要素:真实事件 人为医疗事故 健康保险 单身母亲 但到最后以字幕的方式直接收尾 试图以创作止于现实来美化以及掩饰剧本创作上的懒惰 空有一个对抗、揭露医疗系统弊端的姿态 却沦为言之无物的安慰剂
电影本身中规中矩吧,除了配乐没有很出彩的地方,第一次来的放映厅音响效果太棒了,但后半段影厅的门一直在响有点distracting。
除了cast&creation team,很惊喜的是Amy本人也出现在现场。
她说Jessie的演绎让她原谅了20年前的那个小护士,Eddie也让她对仍旧想念好朋友的自己减少了罪恶感。
Eddie表演一如既往的优秀,开头的长镜头让人紧张又不安。
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Charlie低头看病人,镜头慢慢移动,把他和病人放在高低平行的位置,他就这样沉默着、看着。
还有一个他在走廊往病房走、站在病房门口凝视里面病人的镜头。
玻璃印出来摇摇晃晃走路的他。
后来在Amy家的一个镜头,他起身后慢慢出现在画面中,温暖的外表与色调,却由上到下散发压迫感。
Eddie的美国口音比黄手帕进步太多了哈哈哈哈!
但还是有点mumbling,听不清楚。
穿西装太好看了!
头好小腿好长!
Jessie的妈咪感好强,努力工作又疲于照顾孩子的母亲形象。
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出演戏的痕迹!
最后给Charlie披上毛衣,拉着他的手,向自己的朋友也是“恶魔”告白自己,并劝他说出真相,Amy内心的挣扎、失落,又为作为朋友的Charlie难过,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Jessie本人真的好美!
《良心护士》不算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只是我看完后想到一个命题:如果你获得了杀人无罪的权利,你是否会杀人?
真实故事改编。
查理可以轻而易举在生理盐水注入胰岛素与地高辛,无差别地杀死ICU里的病人。
而且医院之后知道他的行为后处于自保心理并没有举报他,也就是说没有阻止他。
他处在一个可以任意杀人并没有被追究的环境中。
小时候大家都有碾死过蚂蚁吧。
大概没有人对你说,不能杀死蚂蚁啊。
我对蚂蚁的怜悯开始于童话故事,它们都会出现并会说话。
我意识到它是生命。
但偶尔杀死它对于我来说也就是一瞬间的不安,但并不会带来任何的罪恶感。
因为蚂蚁最多只能进我的梦控诉一下我。
对他来说死去的病人或者就如一只蚂蚁,所以他会死死地盯着死去的人,面无表情,带着漠然的研究或者怜爱电影一开始就是长镜头,是他看着大家在抢救死去的病人。
我很喜欢这段,重看了两次。
小雀斑的表演太细腻了,忐忑、不安、担忧、安心及最后的漠然。
他隐在阴影中,光影随着他眼睛的微微睁大而亮起来,但大部分时候他都是垂着眼睛,把自己藏起来。
他在听到任何一位病人死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在生理盐水中注入可以致命的药物更像一种与生俱来的破坏欲,也像是在玩游戏。
这样的人是反社会人格吗?
实际他不是,他会照顾别人,他会爱别人,他有爱人的能力,他有善良的一面,他有感受力,所以最后他被女主艾米感化从而认罪的。
他具有爱的能力。
也就是如此我才想到这个命题。
前两天与朋友聊起她的老板,如果我们是她那样的经历我们是否会变成她那样。
但我也在想,我们现在所具有的反省是否只是来自一种生存的能力。
我们的思考是否是来自社会的压力。
hongweibing的出现是否让大家发现神不能在位太久?
当一个人获得了无上的权力太久时他就不会反省了。
看阿城聊文与武,我记得大意是,文(文明)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人类的武(暴力)。
或者我那位朋友的老板当她意识到她与员工之间是合作关系—雇佣关系(文),大概会约束到她的暴戾与自大(武);当他可以无差别地杀人而不被追究时,约束他的文也就消失只剩下武了。
影片结尾,当字幕揭晓查尔斯·卡伦在16年间杀害的病人有可能接近400名时,相信所有观众在震惊之余,心中也会同时涌起一个巨大的疑惑——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本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天使,暗中却是个将屠刀伸向自己病人的冷血杀人魔。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而影片对此却全然没有解释。
导演说,这是他有意为之。
2004年4月,查尔斯·卡伦站在萨默塞特郡法院的听证会上在接受采访时,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坦言,影片“有意让卡伦的个人生活笼罩在神秘之中,拒绝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不想让观众对卡伦产生认同心理,或是对这个人物过于着迷……因此电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正确的人身上,而不是敞开大门,潜在地推崇错误的人”。
这种影片的创作理念当然应当鼓励,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而言,我不得不说,导演有些用力过度了。
整部影片为了秉承“冷静客观”的原则,几乎除了再现艾米·劳伦视角中的故事以外,再也没进行任何主观表达。
虽然这的确在表演方面给了小雀斑和劳模姐极大的发挥空间,但这种做法却也同时使得剧中角色终和观众隔着一层厚厚的窗纱,让人看不透,摸不着。
因此,为了满足自己朴素的好奇心,我翻阅了一些媒体对影片创作团队的采访,以及卡伦案相关的资料,希望从那些真实人物身上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也给同样有疑惑的朋友们提供一个解读的空间。
艾米·劳伦的解释艾米·劳伦本人在接受CBS电视台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埃迪(小雀斑)的演技令人难以置信,我仿佛又听到了他的声音,我的朋友查理又出现在眼前”。
真实的艾米·劳伦与劳模姐对比“朋友”,时隔近20年,她依然如此称呼查尔斯·卡伦。
2003年,当查尔斯来到萨默塞特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时,艾米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害羞、敏感、说话轻声细语,不仅业务能力出色,而且与自己“臭味相投”,无论自己说什么笑话,对方总能接住自己抛出的梗,因此两人迅速就成了要好的朋友,谈论的话题也逐渐延伸至各自的家庭。
查尔斯向艾米讲述说,自己来自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的工人阶级家庭,是八个孩子中的老幺。
他的父亲在他仅有7个月大的时候就去世了,而母亲则在他十几岁时死于车祸。
查尔斯说自己小时候一直被他的同学和姐妹们的男朋友霸凌欺负,童年生活“悲惨无比”,在他9岁的时候,自己就尝试着喝下化学试剂自杀。
这种脆弱感激起了艾米的保护欲,她感觉眼前这位有着忧郁气质的男人和自己有几分想象,同样遭受着童年的创伤。
当然,让两人之间拉近距离的并不仅仅是相似的经历。
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艾米向医院隐瞒了她患有心肌病的事实。
因为害怕被医院开除,失去医保,艾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得违背医嘱,带病工作。
这种危险状态直到查尔斯的到来才终于发生了变化。
在无意中发现艾米的病情后,查尔斯主动分担了艾米的工作量并帮她掩盖了病情。
艾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查尔斯)是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他非常明白如果因为病情原因而无法工作的话对我意味着什么。
在我身体无法继续工作的那些晚上,是他帮助了我。
”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让艾米与查理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当后来鲍德温和布劳恩警探找她调查情况时,艾米第一反应就是为查理辩护,她认为警方说的那些事情绝不可能跟他有任何联系。
因此,当后来种种线索摆在面前,证明这位平日里彬彬有礼,待人亲切的好友心中竟然藏着如此恐怖的阴暗面时,艾米心情极其复杂。
她曾在不同的采访中屡屡提到一点,说感觉查尔斯的内心就像有两个人存在。
她很内疚自己没能及早发现这一点,因为这本可以挽救很多生命。
“背叛我的一个朋友不是我的天性,但我当然知道我必须这样做。
”这一点也使得她后来在餐厅约查尔斯见面,以及审讯室中劝解查尔斯时,对查尔斯说的那些话是发自真实的情感,而这种“真诚”也正是查尔斯最后之所以愿意坦白罪行的原因——至少艾米是这么认为的。
艾米同样想搞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朋友会有杀人狂的一面。
在查理入狱后,艾米仍去监狱里探望他,但最终,她并没有找到答案。
后来在采访中,艾米曾经透露,尽管无法证实,但根据自己和查尔斯相处的经历,她认为自己这位朋友很可能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他如此痴迷于杀死自己的病人,这是一种强迫症的极端案例。
查尔斯在童年时期被人欺负,他常说那是永远会让他感到悲伤和沮丧的时期。
也许他沉溺于杀人的欲望从那时起就已经悄悄植根于他心底。
饱受虐待的环境对他的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逐渐开始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取快乐,并最终通过杀死病人重新找回自信心。
他在过去的岁月中其实曾经多次呼救(入狱前共计自杀二十多次,并数次接受抑郁症治疗),但是无论是社会体系还是医疗机构,却都没有为他提供有效的帮助。
原著作者的理论 《良心护士》的电影剧本改编自查尔斯·格雷伯2013年的著作《好护士:一个有关药剂、疯狂与谋杀的真实故事》(The Good Nurse: A True Story of Medicine, Madness and Murder),在格雷伯看来,以赚钱为目标存在的医疗体系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作为病人托付自己健康和生命的地方,医院却疏忽了他们作为保护者和治疗者的责任。
电影中当被问及作案动机时,查理只是简单地回答说:“他们没有阻止我。
”但在格雷伯看来,查尔斯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其实完全是医疗系统长期纵容的结果。
查尔斯在十几岁时就失去了母亲,医院当时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并没有立即通知他母亲死亡的消息,然后擅自火化了尸体,没有给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的机会。
查尔斯为马丁内斯夫人擦拭遗体的这段情节对理解他的内心世界极为重要这件事情对幼小的查尔斯留下了怎样的创伤我们不得而知,但作者认为,这很有可能对他的潜意识产生了影响,让他意识到医院能怎样利用系统漏洞来逃避自己在病人死亡中的责任。
于是多年后,他利用同样的漏洞,杀死了自己手中的病人。
他非常肯定自己不会被抓到,这并非是因为他的技巧有多么高明,而是过去的经历让他知道,医院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掩盖不利于自己形象的“丑闻”。
记者出身的格雷伯对查尔斯做过详细的采访,他说有时候查尔斯认为医院完全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至少其中一些医院对此有非常强烈的感觉,但是,无一例外的,从未有人去试图查明真相,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他们的处理方式,往往就是给查理写一封正面或中立意见的推荐信然后让他离开,这样查尔斯就变成了别人的问题。
这种实质上的纵容,使得查尔斯不断得逞,而每一次谋杀,都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医院以营利为目标的本质会让他们做任何事情来挽救自己的“声誉”,患者的健康和安危不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一线医护人员更是被当做可更换的零部件。
查尔斯看到了医疗系统的虚伪,他仿佛是在有意利用这种漏洞对制度发起审判——虽然查尔斯从没这样说过,但他好像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
在格雷博看来,这简直就是对美国医疗系统最尖锐的批判。
查尔斯·卡伦自己的解释当然,旁人的看法都是间接的猜测。
当事人自己又是怎么说的呢?
2013年,62岁的卡伦在CBS的《60分钟》电视节目上接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
面对镜头,卡伦声称,他觉得自己的这些谋杀是在进行安乐死。
查尔斯·卡伦接受采访“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受苦了,”卡伦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我在帮忙。
”他声称自己难以忍受医院在那些生命垂危患者身上所做的抢救措施。
卡伦表示,他给病人“下药”,他们的痛苦就可以结束,不必再忍受医院对他们的不人道待遇。
但是,和他共事过的护士却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却作证说,并非所有查尔斯的受害者都是临终病人,很多人在被他杀死之前明明恢复得很好,甚至已经有了康复的希望。
况且无论如何,卡伦也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
卡伦本人在被捕后也承认,虽然他会花上好几天来观察病人的痛苦,但每次谋杀的决定其实都是一时冲动下做出的。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都生活在一团迷雾中,他不记得他杀了多少人,也记不起他为什么选择他们。
有时卡伦会坚决否认他在某间诊所内犯下任何谋杀罪,然而在查看病历后,他又会承认自己的确对其中某些患者的死亡负责。
从上面这些众说纷纭的说法中可以看到,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探明事情的真相。
也许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卡伦案件中,重点并不在查尔斯身上。
即便他的确是因为童年创伤而走上邪路,但这并不是任何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借口。
发生在查尔斯身上的事情,更像是一个杂糅了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极端例子,我们无法将其归类总结,也难以将其消灭殆尽,只能鼓励大家用无畏和爱来面对它们。
只不过,关于影片的主旨,我所不同意的一点是:如果我们把查尔斯变为连环杀手看做是个不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例的话,那么同样用爱和温柔劝降罪犯的艾米其实也同样缺乏广泛的参考价值。
卡伦案后,美国新泽西州在2004年的《患者安全法》中增加了医院报告“可预防的严重不良事件”的责任,并在后续增强法案中要求,医院要对与患者护理相关的投诉和违规记录至少保存七年——这或许才是事件最大的价值:英雄人物的壮举值得称赞,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们能依靠的,应该是一个可信赖的体系,而不是难以捉摸的个人。
参考资料:|《时代周刊》的报道、《名利场》的报道 、BBC的报道、《人物》的报道、《卫报》的报道、DMTalkies的报道、《快报》的报道||维基百科关于查尔斯·卡伦的词条||维基百科关于艾米·劳伦的词条|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既不专业也不客观!
这片男女主都是当红大牌,演技完全没问题,小雀斑我觉得就适合演这种看似正常实则变态的角色,因为他要是那种带泪的笑太瘆人了就是个变态本态!
但是剧情实在是平淡无味一点也不激烈,一个变态杀人魔的故事竟然能写的如此寡淡编剧也是很厉害👍,我毫不介意真实事件不改编因为我一向觉得有很多真实事件的离奇程度比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个故事很平淡需要增加戏剧冲突反而不改编了不理解导演是怎么想?
就感觉是一个普通的下毒案被发现然后牵出了一个变态凶手而已,对于前面纵容犯罪的其他医院也并没有过多的谴责,说实话是编剧浪费了演员的好演技!
在烂编剧的拖累下这部电影只能拿到6.5分!
这是一部静物都拍得毛骨悚然的电影,生理盐水皱皱巴巴一点点跌落的那一刻,宛如一个生命无法言说等待死亡时的恐惧。
小雀斑和劳模姐的演技好像给空气都注入了胰岛素,一点点令人窒息。
喜欢强剧情的朋友可能会略感失望,从始至终我们都对卡伦的杀人动机不得而知,但这就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并不是每件事我们都知道原因,而这个谜一样的未知正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导演把已知的情感都讲清楚,剩下的放在那里就好了。
导演不紧不慢地一点点的压迫,就像影片里的几处长镜头一样,看似平淡却真的被压得喘不过气。
他把一部波澜不惊的耸人听闻事件拍得极好。
点开才发现主演是小雀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总是能够吸引我的注意。
直到影片中段部分我都在纳闷为啥片名叫做good nurse,是反讽嘛,看完明白了,这个good nurse指的是Amy吧,但本片的主角到底是谁呢?
电影多采用黑色色调、背光效果和惊悚片的音效来营造诡异压抑的氛围,重症监护室的铃声响起,医生护士们紧急抢救病人,Charlie一个人躲在阴影里,冷眼旁观,知道自己又得逞一个。
因为知道Charlie的所作所为,所以每次看到他帮助Amy、和Amy两个女儿玩耍的时候,心里总是很紧张,怕他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最后Amy问Charlie为什么,Charlie回答“Because they don't stop me”,我第一反应是病人,我想不对啊,病人都已经病入膏肓了,怎么阻止,转念一想,明白了,他说的是医院吧。
16年,9家医院,超过400个人遇害,每家医院都对Charlie产生过怀疑,但是没有一家医院阻止过Charlie,也没有一位病人对医院提起过诉讼,细思极恐啊,罪行是Charlie犯下的,但医院是帮凶。
这个也是影片中让我非常费解的地方,为什么Charlie先前的医院都对Charlie三缄其口,不愿透露任何信息,是怕查到自己头上,自己有失职,怕病人家属来闹吗?
就因如此,Charlie一直逍遥法外,他手法一致,其实很好查,可16年都没有查出来。
另外,影片没有讲清楚的还有那为什么警察突然开始查安娜的死因了呢?
什么契机让他们查起来的?
为什么最后Amy的一番话能让Charlie开口,他不可能不知道他只要一承认,哪怕不是死刑,也一定会把牢坐穿,永无出头之日?
影片最后结尾的字幕说Charlie一直没有说自己的动机,我觉得可能就真的没有动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he just did. 单纯的恶、没有缘由的恶最可怕、最残酷。
是一个需要让大众知道的故事,演员的表演是到位的,但我觉得有很多事情没有交代清楚,所以6.9分也许不冤,不过就冲着演员的表演和这个故事本身,我觉得7分还是可以上的吧?
下7好像有点苛刻了。
提到护士,你想到了什么?
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医闹事件中的受害者、“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视频里的常客……但你见过杀人如麻的护士吗?
(杀死比尔剧照)不是虚构的影视角色,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个护士名叫查尔斯·卡伦。
16年间,他辗转于美国新泽西州9家医院,连续杀害了400名病人,最终被判处11个无期徒刑。
直到2403年,他才有保释的资格。
查尔斯为什么要杀人?
又凭什么在杀人后还能入职医院,甚至逍遥法外整整16年?
让我们结合最近上线的电影《良心护士》,深挖白衣恶魔的秘密:
2003年,查尔斯(剧中名叫查理)以护士身份,入职了新泽西州一家医院的ICU病房。
相比于其他臭名昭著的杀人魔,查尔斯无论是形象还是言行举止,都极具欺骗性。
从外表上看,他就像个稚气未脱的羞涩男孩。
照顾病人时,他无微不至,既照顾到病人的病情,又兼顾病人的心理感受。
查尔斯突出的表现,很快引起了同事的注意。
同在重症监护室上夜班的艾米,患有严重的心肌炎,心脏上有个血泡,医生让她回家静养。
和前夫离婚后,艾米独自抚养两个女儿,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哪里负担得起高昂的心脏移植费用?
政策规定,艾米还差4个月干满一年,才能享受医保和带薪病假。
可随着病情逐渐恶化,艾米的状态每况愈下,还险些在病房里晕倒——她撑不住了。
所幸查尔斯及时伸出援手,帮艾米隐瞒病情,甚至冒险偷药。
他发现药柜有BUG:输入想要的药物,在极短的时间内点击取消,柜门还是会打开,但不会留下取药记录。
理论上只要没人去核对库存,他就能一直薅羊毛。
查尔斯用这个BUG偷出治疗心肌炎的药,帮艾米渡过难关。
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从陌生同事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甚至从工作走进了生活。
查尔斯同样离异,两个女儿跟随前妻生活,他转到这家医院,也是因为这里离女儿们更近一些。
相似的经历,让两人越走越近。
一个是身心俱疲的单亲妈妈,另一个是保护欲旺盛的离异爸爸,他们就像是天生一对的两块拼图,严丝合缝地完美嵌合在一起。
可随着查尔斯的到来,怪事频频发生。
艾米负责照看的病患,前天晚上状态还很稳定,第二天就离奇去世了。
尸检发现病患被输入了过量胰岛素,但处方里根本没开胰岛素。
她体内的胰岛素,是从哪儿来的?
事关人命,警方立刻介入调查,他们逐一排除ICU的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没问题。
唯独查尔斯,8年前曾经因非法入侵和骚扰,在警局留有案底。
更离奇的是,他16年间换了9家医院,每家医院都对他的事情三缄其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调查还没个头绪,同一家医院的ICU又有一位病患离奇死亡。
重症转轻微、病情急转直下、胰岛素超标……如果第一个是用药失误的巧合,那第二个是咋回事呢?
由于医院怕担责,拒不配合警方调查,警员只好求助同在ICU工作的艾米,暗示查尔斯有嫌疑。
疑虑重重的艾米找到查尔斯的前同事,得知在他的任职期间,那家医院也发生过好几次胰岛素过量死亡事件。
事后院方在输液袋上发现了针孔,显然不是意外,而是有人故意投毒!
还有个侧面证据,能间接证实查尔斯的嫌疑:查尔斯还在医院的时候,ICU每晚都有三次以上的抢救;他离职后,一个月最多一次。
艾米赶紧回医院检查盐水袋,上面果然有针孔!
为了验证艾米的猜测,警方甚至在经得逝者家属同意后,挖开了其中一名受害者的坟墓,果然从尸体中检测出过量胰岛素和地高辛。
这两种药物,分别能降低人的血糖和心率,一起使用,分分钟就能致人死亡。
药柜显示,查尔斯曾多次查询过这两种药物。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BUG吗?
没错,查尔斯就是利用BUG,从药柜里取出胰岛素和地高辛。
即便警察查到他头上,也没有证据证明是他干的——毕竟根据记录,他只是查询了这两种药物,并没有取走。
答案呼之欲出:原来看似人畜无害的男人,根本不是什么白衣天使,而是随机收割人命的恶魔!
面对警方的审讯,查尔斯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只是重复着一句“I can't”。
这场戏中,“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献上了本片最惊艳、也最令人震撼的演出。
每重复一次“I can't”,他的情绪都在从疑惑、愤怒到癫狂的状态攀升,却在歇斯底里的边缘戛然而止。
就冲这场戏,我也建议大家去看看原片,“小雀斑”他值得。
没有证据,警方只能放他离开。
敏感的查尔斯很快发现了艾米的异常,得知自己一片真心错付了,曾经温柔的双眼里只剩下冷漠。
这回不只是医院的病人们,甚至连艾米的女儿们也受到了威胁。
可能是出于导演的人文关怀,影片最终迎来了相对温和的结局:最终,艾米凭借她的怜悯之心和友谊感化了查尔斯,结束了他长达16年的疯狂杀戮。
正如故事的结尾是查尔斯自首,导演消费了原型人物和真实案件,却将重心放在了男女主的情感纠葛上。
没有提及杀人魔诞生的成因和犯罪动机,并未对他的生平有所着墨,也没能深入挖掘社会议题,着实可惜。
1960年2月22日,查尔斯·卡伦出生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工薪家庭,在八个孩子中排行末尾。
7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车祸去世,17岁那年,母亲也因一场车祸去世,哥哥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家庭的不幸使得查尔斯变得阴郁孤僻,也因此遭到了校园霸凌,一系列惨痛的经历,促使他发生蜕变。
初次下毒的对象,就是霸凌他的同学。
他在饮料里投入老鼠药,险些让对方丧命。
因为年龄太小,查尔斯得以免于责罚。
后来他当过兵,也住过精神病院,最后进入了一所卫校,获得了护理专业学位,从此开始了护士生涯。
同一年,查尔斯结婚生子,在当地医疗中心烧伤科找到了一份工作。
查尔斯的生活,曾一度出现过转机,然而这些不过是上天给他开的残酷玩笑。
他的哥哥去世了。
至亲的离世,成了压垮查尔斯的最后一根稻草。
1988年6月10日,28岁的他终于犯下了第一起杀人案。
受害者是一名年过七旬的严重晒伤患者,就在查尔斯任职的烧伤科住院。
查尔斯给他注射了过量的麻醉药,导致病人排血下降死亡,医院也很懵圈,最终给出的死因是斯蒂文·约翰逊综合症(一种非常罕见的过敏反应)。
杀人还不用担责,查尔斯变本加厉,4年间先后杀死了十几位病人。
*查尔斯的“杀人地图”东窗事发后,医院怕影响声誉没有报警,而是很快把查尔斯开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辗转去了多家医院工作,接连杀害了上百名病人,又被医院辞退。
别说是被警方逮捕了,警察甚至不知道出了命案。
要说查尔斯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也不尽然——他酗酒、家暴、虐待动物,也因抑郁反复进出精神病院,行为越来越古怪。
他和在一起工作的女护士约会过一次之后,就拿出了求婚戒指,被拒绝后又不断地骚扰跟踪对方。
那名女护士,或许就是《良心护士》女主角艾米的原型。
压力太大了怎么办?
杀人!
没错,杀人造成的压力,又用杀更多的人来缓解。
影片中就有这样的桥段:查尔斯细心呵护着被他杀死的病人的尸体,并长久地盯着对方,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直到2003年,查尔斯的同事将药房库存缺失和病人离奇死亡联系起来,向警方举报,这才揭开了横跨16年的杀人惨剧。
可惜的是,此案的时间跨度太大,又因为案发地点特殊,尸体早已入土、医疗工具和药品用完都被销毁。
这些物证都已经消失,警方只能搜集人证和间接证据。
最终控方还是和查尔斯达成了认罪协议,他为了保命承认了所有的罪行,被判处了11个无期徒刑。
*但被他杀害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良心护士”的诞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悲惨的童年和长期被霸凌,造成了他扭曲的个性;极度扭曲的保护欲和占有欲,在悲惨的生活中被拧在一起,或许这就是“良心护士”诞生的心理原因。
但放纵他成长的,是美国的医疗系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专业护士算得上稀缺,在做背景调查的时候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上一家医院担心员工表现会影响医院名声,彼此之间很少共享员工档案,让查尔斯钻了空子。
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院方本该第一时间报警,可几乎每家医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内部调查,试图自行解决。
最后事情闹大了,才迫于卫生署的规定,勉强联系警方。
警方的调查过程中,院方非但不积极协助,还处处阻挠。
他们搬出了董事会的议员,给警方施压,暗示大事化小;又警告所有医护人员,必须在院方代表在场时才能开口。
查尔斯暴露后,院方害怕担责,居然赶在警方查出真相前,随便找了个借口把查尔斯开除了!
没有尸体,无法尸检,没人起诉,自然就没有凶杀案。
教师、律师和医生,这三类职业的从业者掌握着极其专业的技能,他们的工作又和民生密切相关。
尤其是医生,病人啥也不懂,全听医生诊断。
百度一下?
怕不是截肢起步,上不封顶。
当病人们坐在诊室里、躺在病房里、瘫在手术台上,性命全部交给了医护人员。
万一这时候冒出个查尔斯这样的,岂不是倒了血霉?
现在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已经向趋利性倾斜严重。
就算他不害命,一个劲的给病人瞎开检查瞎开药,那也顶不住哇!
近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国内外推出了很多医疗剧,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医护人员的生活,理解和体谅他们的困难。
同时,医院也需要医疗机构内部、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既是对公众负责,也是维护医疗机构本身的良性发展。
要是你赞同我的看法,欢迎点赞关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护士这个职业,如同莲花一般圣洁,可当电影用上良心二字,就表明世俗浪潮下,某些精神意志的消散,因为服务本就是善念萌发、爱意涌动着的,绝非形式上的奉献亦或照本宣科……不仅如此,在对黑暗利益的探讨上,影片呈现得并不激烈,反倒有点悄然润物的感觉,而医院代表、警察还有罪犯三者,内里都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将其串联并温柔以待的,正是女主……所以,冷漠和自私才是罪魁祸首。
人物单薄
真实事件改编,护士谋杀病人的故事。小雀斑饰演的杀人护士,辗转九家医院,利用药品,杀死了数量惊人的病人。其杀人原因至今不清楚,他所服务的医院虽有所怀疑,亦只是开除了事,对其疑点讳莫如深,用杀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未阻止我。”医护人员杀人于无形,想想真让人恐怖。劳模姐与小雀斑演得都不错,劳模姐尤其敬业出彩。
就是两个演员演技撑着…导演在干嘛? #47
因为两位演员而期待了半年,结果这么难看。气死我了啊T T
两位大咖演技真是一场视觉盛宴,剧情上就是认罪过程有点感受上不够合理。关于认为“动机没说明”的,我想说历史上现实中很多犯罪的动机都是未解的,电影主旨在于批判医院系统的自私与不作为,罪犯最后一句台词“他们没有阻止我”已表明。不要以为悬疑剧看多了就什么都必须要大白于天下。
这画面阴得不像是美国,更像是北欧滤镜,一看导演,哦,懂了。整个故事很流畅,两位主演也很有默契,对医疗系统的探讨也恰到好处,但是整体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非常保守的一部片子。对于参加电影节的人来说,最大的惊喜是原型到场,可惜没有自由Q&A,可能是怕观众问出什么奇迹问题吧。
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讲一个看二十分就能猜到剧情并且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起伏任何反转的故事?真正想表达的也就结尾那几行字幕 那你去拍个小视频也有这效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编自真实人物的限制,对于故事的展开是点到即止的。两位的演技撑起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但人性还是很复杂的)ps:劳模姐还是那个劳模姐。
浪费了好演技。虽然从未说出原因,但是电影在二创的过程中起码要给到男主角这么做的动机和倾向,或者选取更高明的手法让观众理解整个事件。至少导演现在这样弱的处理方式不足以让人信服,所以也让观众看的莫名其妙。而且前面男女主的感情铺垫还是太少,导致结尾变得更加莫名其妙。倒不如直接处理成爱情,但那样确实也太狗血。总的来说这个题材怎么拍都是不讨好
哎,再一次感叹小雀斑的演技
演得真好 導演可以拍得再冷酷一點
涝后表演比塔米菲好,成片也好一些,但问题是这么有爆点的故事居然拍得那么平,音乐还做得这么故弄玄虚…而且小雀斑最后爆发好尬…最后她俩好有夫妻相。
整体尚可,男女主演技有加分。节奏有改进空间。
节奏 冲突都有问题
不管好护士还是坏护士,都做着不该做的事,一个在杀人,一个在诱供。。。人物过于单一,完全是对埃迪和杰西卡的浪费,只能改两星了最多。。。
想惊悚悬疑,故事达不到;想深刻揭露现实特别是医疗制度的黑暗,只是擦了个边;想留白让观者思索,可是,事件本身就没搞明白。
两个主演都很适合且表演优秀,但从一个好人的角度去讲述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确实会导致比较沉闷,冲淡了故事的戏剧性,最终趋于平庸。不过影片揭露的医疗机构的黑暗、腐败以及单身母亲的挣扎确实值得研讨。
看完一段超棒的演技诠释下意识转头看向创作者的情节也是没想到发生在了我和小雀斑身上。
片子无聊,但我查却实在美丽
Eddie一张人畜无害纯良无辜的脸,演个变态完全不让人起疑心,倒是很符合这个角色,Jessica也贡献了很好的演技,然而就是故事有点平,看完发现导演是丹麦人,果然是北欧片子冷峻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