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两个人物第一个,就是黄县长的太太,长得很好看是真的,演得很好看也是真的。
第二个,就是黄清谷了,这个饱读诗书的酸县长实在是太优秀了。
这俩人,都很好很优秀。
你说县长太太也是啊,说去别的城市就去别的城市,说搬家就搬家,也不在乎条件如何,作为县长太太,糊墙也干伙夫也干厨子也干,丈夫说什么便是什么,处处支持丈夫的工作。
还显得那么优雅有气质。
对她来说,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开心里就踏实清谷县长最叫我感动的是县长与自家太太的相处。
每一次的离别,相互深深地鞠躬,心疼自己的太太那些眼神、动作,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的人都是这般作风还是其他,但是这种细节真的是暖到了我心里,这种书生做派,温文尔雅,所到之处便是礼仪。
这怕是我的理想型了,可能是因为我现实生活中几乎不认识这种人,所以很有好感吧。
但是这样真的很好啊,认真地对待别人不就是认真地对待自己吗?
中国文人精神中精华的部分,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很难有这种风骨的父母官,与其说是抗日,不如说是中国文人以己之所能忧国忧民,黄是一个殉道者,这个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那些传承千年的名门望族是有他的道理的,虽然县长让其夫人做好殉国的准备是否正确有争议,混乱年代求一城尽量安稳,舍全家之安求一城之稳,或者说尽力倾命而为,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黄这样的风骨见识和坚守,但是他都不坚守百姓何以坚守,中国不只有与城共存亡的将士,也有行政为民的文人官吏,这才是好的德治,或许当下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有如此风骨官员,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生存的环境更何况是官场,不过樊建川算不算一个特例呢?
总之,坚守普世之理(此普世非西方之普世,西方之普世并非全然符合中国),肯定是积极向上的,坚守其实也是一种捷径,名门望族世袭罔替,唯有坚守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没看之前,还以为是以讲“上高会战”为主的战争电影,但看完电影,才知道是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上高县长黄清谷如何在“上高会战”前后时期治理县城,帮助军队守城的故事。
感觉电影简介有点误导,导致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点期待落空。
建议片方还是改一下故事简介吧。
当然,虽然这部电影描写战争的场面非常少,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
故事从黄清谷上任开始,把县政府办公大院腾出来给学生当教室、为受国军士兵侮辱的妇女申冤、为受国军士兵滋扰的百姓请命、大战前夕和故人道别、大战时带领民工修筑工事、与“上高会战”罗总司令惺惺相惜……,娓娓道来,没有一处不体现细节,没有一处是闲笔(如果忽略转场空镜头的话)。
更难得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的电影,内敛而不煽情(看多了主旋律煽情电影的我,真是洗了眼睛)。
也不是没有争议的,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仁政、贞节牌坊这些当然是封建传统的思想,但抛开时代背景谈三观就是耍流氓,满清灭亡也就短短几十年,上高地处偏僻、民风淳朴,又正临大战前夕,我以为,黄清谷那样的治理方式是最好的。
难道不顾民情国情,到上高搞“新文化运动”、讲封建残余毒瘤思想吗,那才是害民乱民啊。
故事虽然短,但意味深长。
最后,如果政治不那么正确就更好了。
提供不一样的故事和价值观,展现不一样的美学风格,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
这几年的文艺电影,北方导演大放光芒。
比如《北方一片苍茫》、《老兽》、《爆裂无声》、《美姐》、《天注定》,美学上,抓住了北方的苍凉与破败。
看够了北方,我们要看南方。
看够了当下,我们要看传统。
《我的上高》,抗战片,细致讲述南方的生活。
原来我们曾经这样生活,曾经坚守这样的价值观。
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电影,展现了水乡江南、人文江南的美。
青山隐隐、水汽淋漓、青瓦白墙、庭院深深。
物产富饶、丰米足肉。
人文深厚,人民读书、祭祖、祠堂议事、路口送别,通情达理,知义守礼。
故事没有悬念,但是文人县长带领百姓爆发出最大的战争潜力,这是独特的故事角度。
秀才遇到兵,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徐皓峰说,拳理忌讳遇强求强,因敌人发力,激起自己发力,必为敌所趁。
简单对抗,是败亡之道,不模仿敌人,才是克敌之道。
清末、五四、民国…我们抛弃天理、信奉强权、用法家之术、以至于不择手段、犯下大错。
或许,是走了弯路。
好的电影,是提供不同的价值观,让价值观对撞。
对于将军来说,打仗要靠我们职业军人舍命搏杀,百姓不过是提供钱粮。
对于百姓来说,如果大军欺压百姓,我们凭什么和大军共同进退。
最终,大兵誓死守土,百姓倾力相助,共同奉献精彩战役。
儒家的德,兵家的智,两者该如何相处?
又能如何互相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礼义廉耻,真的是一句空话吗?
“所谓仁政,就是轻徭减税,让百姓精做土地,教导子弟孝悌忠义。
感受仁政教化的人,有忠信,知廉耻,遇事才能向前;而不施仁政者,人民就不支持政权,就会背叛。
故仁者无敌。
”主角是文人,是儒家,秘密身份是共产党员,原型也真是共产党,世界是复杂的。
感谢共产党,让我们有这样一部电影。
没有大的制作,大的场面,在“神剧”纷飞的今天更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一个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在看的过程中着实容易让人泪目,“县令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而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
”、“城破投河,魂归家乡”虽然朴实,但是却有很大的震撼力。
一部足以唏嘘半天的“战争小品”,差点错过,值得一荐。
风骨,耿介,高傲,克制,缓慢,古雅,全都是:赤子情怀,青山英烈。
1941年,江西上高战役,这段惨烈而辉煌的胜役,电影用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层叠蓄势,水墨留白的手法,于细微之处说尽大爱小情。
比起黄县长的儒道风骨,酸迂文气;更爱罗将军不动声色,不言忧急,不留退路的悍将风范。
上高战役是抗日战场上鲜为人知的大胜仗!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
电影《我的上高》以上高会战为背景,再现了上高会战时期,上高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
片中的黄清谷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儒雅、克制、仁义。
国家有难敢于临危受命,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表明受孔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在主张仁义的同时,面对侵略,一定回强有力的抗争到底。
【战影】谁说国军没抗日?
杀敌15000人的上高战役你知道吗?
《我的上高》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这部电影没有上过院线,只在CCTV-6播出过,我估计上院线可能票房不保。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不到1000人,可以说是相当小众。
然而,影响力小不能说明拍得不好,影响力小不能说明立意不高,豆瓣的评分只能说明看过的都说好。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题材电影,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兵。
讲的是一介书生临危受命,到抗日最前线当县长的故事。
不同于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民政府官员形象,他先人后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办公场所让给还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们;他为民请命,让驻军从严处理抢百姓粮食和奸污民女的军人;他刚直不阿,对同僚的投机倒把当头棒喝;他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挖战壕、送军资上前线,告诫家人如果城破就投河自尽。
就这个一个执拗的书生,从驻军总司令的眼里由“酸儒”最后变成了钦佩。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上高会战取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有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读的是孔孟圣贤书,心中有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可开坛布道,武可挥斥方遒。
有为了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史官三兄弟,有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腰斩的方孝儒,有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的谭嗣同……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文人的形象才是那么高大,而不光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已。
说句实在话 这部片 让我看得很舒服 太深的东西 我能感受到却因读书少而怕表述不到位 所以也就不过多过深的去表述 但那种从酸寒而质变成伟岸的 过程 让我有种膜拜的强烈感触 对士人的膜拜 对华夏传统文化的膜拜 哦 还有种浓浓的亲切感 化不开 犹如置身于高悬而下的丝绸帐中一般 清冷而和润 柔绵而坚韧 君子如玉 古人诚不欺我
在看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时,向雪被一位名叫陈更的女选手圈粉了。
为嘛呢?
因为,作为一名工科生,她对中国诗词的掌握和理解,简直到达了一种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尤其是当她解读韩愈的诗作“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她说,韩愈的诗作总能让人感受到当代文人的一种骨气。
与韩愈相似的,是向雪最近观看的一部电影,同样的,影片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但却用一种特别精致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国难当头时,读书人的一种风骨。
电影名为《我的上高》,豆瓣评分8.2。
乍看到这个评分时,向雪确实被吓到了。
向雪想不出,一个小成本制作的,没有大场面,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电影,竟然也能有如此好评。
但事实却告诉我们说,有感情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有内容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就像《我的上高》,影片的男主角是初上任上高县县长职务的,只不过,学校失修,百姓利益被掠夺,以及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等诸多的事件,都让黄县长(田小洁 饰)要面临的问题众多。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黄县长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读书人的酸儒气息,就比如,因为即将有场硬仗要打,所以军方上级领导提出了“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
在诸多的官兵心里,这口号无疑就是他们的尚方宝剑、免死金牌。
所以,这些当兵的,便将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在百姓利益与军人利益出现矛盾时(比如老人家卖菜时被当兵的抢劫,比如良家妇女被当兵的奸污投河自尽),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才会装腔作势的说:“现在要打仗了,处理当兵的自然会引起军队不满,打仗靠军队,宁损害百姓,也不得罪军人。
”
可酸儒书生黄县长却说,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你这个管事的哪条也绕不过去,你自己看着办。
不仅如此,作为一介读书人,黄县长在面对失修的学校时,更是做出了把县政府办公室让与学生们读书这样震惊旁人的举动。
毫无疑问,影片《我的上高》就是用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国难当头时读书人的坚持和底线。
他的坚持和底线不是战火纷飞的豪情,也不是男儿本色的侠义,而是用温文尔雅,用有理有据,用刚正不阿,与时代里的霸主们来一场言语上的较量。
可就是这种没有点滴煽情成分的较量,却生生的让观众们动了容。
可以说,此片虽然名为《我的上高》,但其却用了独特的角度,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存有的气节和传统。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它的所有细节和手法,都能让观众们看到一部电影的精致,电影画面更是简朴沧桑但却不失文艺美感。
说实话,《我的上高》无论是画面美感,还是演员演技,都很是抓人眼球,虽然此片不以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来博人眼球,但那层层推进的剧情和一丝不苟的拍摄,还是比以往的战争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如果你只是冲着战争片的光火炸裂去看的此片,那么向雪劝你可以换个电影吧。
可如果你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看看读书人的不同之处,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会因为错过这部难得一遇的佳作而悔恨不已。
一般
为生民立命,先生堪称楷模
还不错但纪录片的风格有点重
浓缩了零零世代抗日电视剧朴素价值观的电视电影,给读书人以自信,如今看已宛如侏罗纪化石。
文人气质浓厚的抗战片,面对强权有风骨,面对敌寇有气节,虽偶有酸腐之气,但也不失为民族的脊梁。
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这个把礼义廉耻刻在心里的读书人,在国难中体现了他的风骨和气节。后世的人们,会记得你们。
非常精彩
呵呵,猪旋律。。。。。。。
豆瓣评分居然有7.9分,真是奇也怪哉。
只要稍微有点儿人模人样的人,必定塑造成有政治背景的人,难道国民党就没有爱国的人吗?中国抗日的中坚力量到底是有政治背景的人还是国民党?用脑子想想!现在中国的编导一个比一个蠢……
县长演得好,罗将军演得真不怎么样。两人换换可能好些
《我的上高(2017)》 (2019.4.23) 7
还可以
非常难得的本土题材+传统主旋律+战争电影,导演用100分钟告诉大家什么叫克制, 几乎能与市面上所有的商业电影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没有落入文艺片矫情造作的俗套,我非常喜欢!
有感触到
风骨,耿介,高傲,克制,缓慢,古雅,全都是:赤子情怀,青山英烈。
拍得平实,电视质感
横店出品,除了名字和上高有点关系外,换成任何一个中国的县拍出来都没什么问题,看了一半果断不看,实在是把个短片的剧情拉成了一部电影,本来打1星的,作为上高人,还是给2星吧。
本以为有多好,但看后发现还是期待过高,从化妆到服装到场景到群演,简陋到无可救药,也不清楚是剧组太穷了还是导演不够用心,反正我只给七分,多加的一分给最后烈士陵园的航拍。
出乎意料,这部电影虽然一看成本就低,但拍得还挺用心的,前半部虽然有所粉饰,但填补了抗战戏的空白,甚至有点历史影像志的意思,而看到结尾,虽说肯定是我多心,居然想起了《七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