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卢
Peterloo,彼得卢:血染曼彻斯特(港),彼得卢:人民之声(台),彼铁卢
导演:迈克·李
主演:玛克辛·皮克,罗里·金尼尔,蒂姆·麦克纳尼,戴维·鲍姆伯,里奥·比尔,尼克·迈瑞莱格伦,菲利普·杰克森,皮尔斯·奎格利,阿拉斯塔尔·麦肯泽,卡尔·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详细 >
视角细腻而高远,叙事力量很强大
戛纳没有选这部实在是太明智了。陈腔滥调,毫无感情。当然也有不少大师级的调度场景,但电影终究不只是艺术品。
The cost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之前看过的这么冗长的电影应该是荆轲刺秦王吧,在商业片泛滥的大环境下这种对写实的丧心病狂的追求导致这部电影沉闷的要命,但是当作历史书和纪录片来看又让人有不实之感。剧情分散看的有点晕,但是对于导演的这份努力表示敬佩
镜头很美啊,像油画一样。
书写历史有不同种语法,如果你觉得历史很枯燥,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重塑历史事件始末、并且几乎没有drama的这部电影很枯燥,更何况没有现实世界的语境所照应(脱欧算吗?)。人物从一个室内到另一个室内聊天、集会、争吵、审判,三线并行交汇在一起的故事线,迈克李几乎将他在《厚望》中类似的电影制作方式带进了这部历史题材影片当中。集会就是集会,聊天就是聊天,仅有其表面的单层意义,一则则何以命名“Peterloo”的解释和事件重塑,时而暗暗流露淡淡的家庭温暖。然而电影仍然难得地(虽然很琐碎地)立起了历史中的一个个寻常人物,让人无法忘却每个镜头下鲜活的角色和单镜头内的群像姿态。迈克李仍然在关心城市空间和身处其中的寻常人关系,不论是熟悉的伦敦街头还是此处100多年前曼城的广场,勾出了导演一如既往的公民自由和生存意义的现实讨论。
本片是拍给目前港青们看得!
具有英国戏剧感的历史片,一场又一场演讲,对于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我稍微有点闷,油画质感的场景非常好看
倾轧,互搏
除了男孩在两个战场之中迷茫四顾的神情以及女性集会后那个三个男人在这边奏乐两个女人在对岸欣赏的镜头外都非常无聊,屠杀场面里镜头的丰富感还比不上冰火里的私生子战役。可能是因为太长又太多人讲话,看得特别疲惫,只觉得这一切既真实,又荒谬,又悲剧。这个国家经历了二百年的民主进程,才到了把当年的血案拿到台面给观众看的地步,但愿我们再等个一百六七十年也可以。
画面宛如勃鲁盖尔的画,多线叙事,详实的历史与趣味性并存,不失水准的大师之作。
3.5
稳
工整、克制,拿参加过滑铁卢的士兵前后呼应,用几场演讲推进剧情,充满了舞台剧感。
浓浓的古典油画质感,能感觉到片子需要大量背景知识,加上人物众多及脸盲,很多地方看得糊涂,结尾大场面很给劲,给了民众深切的关注,也把统治者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天朝,略感欣慰
主题虽然严肃,群演也不错,就是剧作太散,没有戏剧张力。
冷漠的权贵,手无寸铁的劳动阶级,满腔热血的改革者。以社会观察之视角回顾权力与人民走向深渊的滥觞,对过于强大的政府和权力阶层的讽刺反衬民众自发的政治意识,与其说放在今日裂变的英国引人反思,不如说这场两百年前惨案照应着中国自己的历史。
人民要解放,必先砸碎镣铐,暴力是不可避免的。压迫者使用暴力,被压迫者扯什么和平?
木有文化,看不进去。
没有宏伟史诗般的电影感,只有平淡真实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