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世贸中心》,很温暖,尽管是在讲述一场灾难。
港务局警员约翰和威尔被困在了倒塌的双塔中,他们的家人在为他们担心。
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所有的剧情。
影片的成功在于此,如果有人说它很失败,那么想必也在于此。
“别靠近这房子!
”约翰的妻子恐惧地对着来到她家门口的丈夫在警局的同事喊道。
她恐惧那人会告诉她,那句她在心里不断疑问但又不断否定的话。
“如果下去的话,就有可能上不来了。
”“我懂。
”救援队员之间的一句简单对话。
“是你让我活了下来!
”约翰被救出来后对妻子说的唯一的话。
电影没有对双塔的倒塌过程做太多的描述,也没有像传统好莱坞大片那样用尽特效去炫技,反而是还电影以最本来的面目--好好讲故事,好好说人话。
没有绝对的英雄,只有绝对的人性,在面对911的时候,《世贸中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但是这年头诉说“主旋律”的东西往往会被媒体所耻笑。
导演奥立佛斯通被媒体概括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当他平和地讲述灾难的时候,我们灾难地看到了媒体对他的口诛笔伐,所以说什么东西被定性都不是好事情。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是成功的,尽管给他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在石灰板和砖块下表演,但他朴实无华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我们这个人也许就是负责你们社区的那个片警,但此时此刻他是个英雄。
其实这样的角色往往是大明星不愿意接的,戏份不是很多,演起来还要洗尽身上那些明星的铅华,如果不能洗尽等待的就是挨骂,但是凯奇做到了。
看了一下网上登载的有关此片在北美的票房记录,7000万美元。
对于一向不敢面对伤痛的美国人,能有这样的票房也算不易了,记得2002年《指环王2,双塔奇谋》上映的时候,制片商为了票房不受影响竟一度要换掉片名中的“双塔”,由此我们对美国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脆弱可见一斑了。
伤痛过后会留下疤痕,我们要学会面对它,然后以感恩的心去拥抱温暖吧。
如果说05年斯皮尔伯格《世界大战》描写的是灾难中的人群,那么今年奥里弗·斯通的这部《世贸中心》描写的就是处在灾难中的两个消防员。
这两个消防员却有其人,斯通喜欢真实的东西,这场令整个美国陷入恐慌的灾难在电影中也是以这两个消防员的视角来展开的。
两个消防员,两个男人,两个父亲,两个普通的家庭,斯通用了大篇笔墨来描写这种普通的温情,在灾难与死亡的映衬下这种温情显得无比珍贵。
虽然剧情设计上没有什么新意,但当你看着这些粗线条的男人在瓦砾堆中说着“告诉她我爱她”这些普通的台词的时候,也会禁不住流泪。
我觉得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大约在电影开始15分钟到40分钟,也就是这队消防员跟着经验丰富的队长开着车赶往被撞的世贸准备实施救援却没有想到大厦会瞬间倒塌这一部分,从这一段可以看到斯通的功力,他出色的把握了人们在大灾难发生之前的懵懂与无力。
当低沉的声音从头顶上传来,恐惧和灾难将在一瞬间将世界笼罩,人们毫无防备。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的空间很让人失望,如果说世贸倒塌的宏大场面太少是因为主人公视角的关系,那么两位消防员被压在废墟之后凯奇的机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让人无法了解二人在废墟中的位置关系,两个人对话的时候切来切去,像是在通电话,还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那些故作幽默的台词,还有压在吉梅诺身上的水泥板我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温情不够,矫情有余。
电影看到三分之一,我就没有耐心看下去了。
似乎后面的结局已经知道。
没有悬念,没有冲突,没有情节,没有情感。
甚至连政治意见都那么苍白无力。
我只能庆幸的是,我们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悲剧上演。
我也没有把这出所谓的悲剧看完。
更庆幸的是,我没有进影院去贡献自己的钞票。
一连四元的盗版牒,或许,它都不值。
这正是我们这些并不盲目崇拜所谓大牌导演的好处,更是因为不崇尚什么“进口大片,必属精品”框框的好处。
电影本身我觉得已经不用我说什么了,这样一场现代文明下的人类惨剧——战争本来就是很疯狂的行为,恐怖袭击就更不要提了,虽然从结果上说,被车撞死和在大楼里被飞机撞死一样是死,但对人类文明来说,代价太大了,这个代价当然不单单是指钱——随便拍拍估计都是可以赚到不少感想的,何况这个导演和这个主演也可以让人足以信任到他们不是在随便拍拍。
但……但怎么说呢,在大灾难面前,我一向麻木的令我自己都有点痛心疾首。
也许是我觉得起码我个人看来,有时人的生命实在太微妙了。
我一直觉得,我并不是个善于吸取教训的人。
有许多错误我回头想去,总是犯了又犯。
而且恕我直言,如果还是那样的环境,面对那样的人,我也许还是会做出同样的举动。
曾经有段时间我为我这样的弱点非常痛苦,如果在这种痛苦之中,我被这么埋在瓦砾下等待救援,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那么点幡然悔悟。
但这种情形,我是无法假设的,何况……何况不单是911才会死人的,每天的车祸,感冒,甚至吃鸡时骨头卡住了喉咙,都足以让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用近乎荒诞的方面离开人世……而这一切到底给我们何种痛苦何种领悟,在我们尚且活着的时候,在我们尚且健康的时候,是怎么也无法体会,无法假设的。
抛开美国皇帝模式的世界警察思想不谈,那些拿自己性命做交换的恐怖分子,那些人体炸弹,那些在战场上为着不知道什么目的把杀人当作荣誉的士兵……他们在生命之花熄灭的一瞬间,到底有何种感想?
他们的生活中也有琐碎的小事吧,他们也有为他们流泪的人吧,他们的人生,也应该有一些让他们自己感动到不舍得去死的东西吧。
但是他们都死了,而且其他人无能为力,而且,他们是自愿去死的,并且,他们仇恨的双眼开始觉得拉一个人陪他们去死就是光荣了。
这真的很荒诞。
所以我觉得,也许从他人的死亡之中,我实在无法吸取到任何教训。
我无法很顺利地说出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我们应该善待他人和自己,我们应该互相友爱如兄弟,我们应该互相体谅互相亲密这样的口号。
我知道这些希望是好的,是对的,是我应该做的。
但是我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我自己,我有时候的确并不善良,并不诚实,我无法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也无法做到克制我自己的贪欲,我有时候不得不与一些人拥抱,同时又与一些人绝交……为了一些荒诞的理由,为了一点荒诞的享受。
我当然无法肯定,我这样活着,是不是算浪费生命。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很想活下去的,而且是充满着信心与快乐地活下去。
如果如电影所说,痛苦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活着。
那么我觉得,快乐就是我的恋人,它让我知道我是值得活着。
我希望身边的人都平安、快乐,可以有伤心但是不至于失去信心,可以有困惑但是不至于绝望,可以有失恋但是仍然值得有人爱,可以有小毛小病但仍然可以享受人生;我希望没有战争,没有911,没有莫名其妙的恐怖袭击,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过马路要当心……当然也希望所有丢失的猫都可以找回来,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全部神采飞扬。
真的,除了战争以外,我并不讨厌荒诞一点的事情或者感情。
及:对于把电影院当成可以乱搞顺便看一会电影的场所的人来说,在看世贸中心的时候也许会有点不敢发泄的痛苦,更痛苦的环境是他的上座率如此之差,以至于前后左右都没人但仍然啥都不忍心干。
真的……也许宝贝计划更合适一点。
由于题材的敏感,能拍成这样也属于无功无过吧喜欢片中网状的叙事结构,在绝望中不停地闪回平日阳光下的美好生活和谐静谧和轰塌惨烈对比的很鲜明 高潮迭起说nicolas cage是主演 不由地是一朵汗。。
他就躺在那等着援救而已嘛。。。
soso soso 在中国能上映的除了好莱坞淘汰的烂片,这部也能算催泪的blockbuster了吧。
要求不好特高==
1,不到3000美国人在“911”中死去,就有如此大片来记录这场灾难,以电影的形式向落着泪的世人宣告:美国人受到了伤害!
2,所有战争中受伤受难的,都是无辜的普通民众。
3,为什么没有人去拍部大片记录伊拉克战争?
漫长的抗日战争中死去的难以计数的中国人,谁替他们向世界发出声音?
我认为难忘的:1,“谁愿意跟我进去救援?
谁愿意?
”(面对很可能是一去无回的任务,队长是自愿的,队员也是自愿的,因为他们的良心。
)2,“疼痛让我活下去。
不要睡!
”(生死之间,疼痛有了如此的意义)。
3,“国家需要精兵强将,(对灾难制造者)还以颜色!
”(整个一个不知反省的强权政治的代言人。
)4,“上帝用烟尘挡住了我们不敢看的东西。
”(美国人对着同胞的死难也许是不敢看,对着假想敌的死难,应该是不愿看,不愿想吧。
)
看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灾难片,我以为是颂扬美国警察的题材,我以为主演是Nicolas Cage。
看了不到一半,我就发现我错了,这其实是一部剧情片,它颂扬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本性的关爱,它的主演是全部因“9.11”而影响一生的人们。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人们象日常一样起床、上班、开始一天的生活,直到大地开始颤抖。
世贸双子塔冒出浓烟,有人从里往外跑,也有人从外向里跑。
你不得不向那些真正为了人民的生活而舍生忘死的第一反应部队们致敬,想起遥远记忆中小学课本里那熟悉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真的是打算看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如何带领手下救人于水火之中,虽然知道他们最后被困于地下,但没想到这一刻来得这么快,还什么都没干呢,就从施救者变成我被救者。
原来导演不是想做警察宣传片,而是要剖析人性。
两个家庭因这件事而变得风雨飘摇,痛苦、掩饰、爆发、压抑,很难想象一个真的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看到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崩溃也许在所难免。
两个警察在漆黑的地下动弹不得,绝望和疼痛以及不定时从天而降的石块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心理防线,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必须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家人。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中从手术室走出的医生对着焦急等待的家人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他自己的意志力了。
这意志力来源于哪里,就是爱的羁伴。
这世界没有谁都一样,但是我,不能没有你。
至于演员方面,Nicolas Cage大部分时间处于身体不能动,脸也看不清的状态,没什么好评价的。
而Maria Bello给人的感觉似乎老了很多,已经不是在《A History of Violence》里露点露得我热血沸腾的那个她了。
至于Maggie Gyllenhaal第一眼看上去就很面熟,但又实在想不起曾经看过她的电影,结果发现,她原来是Jake Gyllenhaal的姐姐,这姐俩也太像了,看来一部《Brokeback Mountain》还真是让人认识了不少人。
“他们不来救人,自己心里会不安的。
”人们说好人和坏人很难界定,因为人都是多面的,而且在不同的条件下,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
但是也许大部分人都是处于灰色地带,他们不是明显的好人,也不是明显的外人,他们只是一个个的平凡人,但是总还有另外两种人,他们分别处于白色地带与黑色地带,但是我不反对他们有时候受到外部的刺激暂时跳跃到另一个地带,就像受激发的电子一样跃到其他的轨道。
可是一个人暂时没有做好事的时候他是不是好人,也许此时就表现出来了,他们会心理不安的。
总有些人认为这是他们该做的事情,即使这事情看起来与他们无关。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今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许这正是现在人一直在说的道德吧,道德沦丧,所以人人自私,也许道德的底线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许道德的标准在于关心他人的事情。
有时候似乎一件事是自己的事情还是他人的事情完全看你的自我定位了。
搞不懂奥利弗斯通何以会拍出这样一部《世贸中心》,在他决定去拍一部“911”题材影片的那刻起,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场冒险的历程,这样的一种冒险精神倒是很符合奥利弗长久以来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胆量,可是最终这场冒险的结果却以温暖的人性收场,所有的冒险精神烟消云散,奥利弗突然不象奥利弗。
既然要如此收场,那么从开始便不必冒险,这几乎是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奥利弗。
我不知道奥利弗斯通还能这样子走多久,上一部作品《亚历山大》已经在票房上遭遇失败,这一次又在不讨好的《世贸中心》上出手,可以想象好莱坞能够给予奥利弗的机会已经不会很多了。
对于在银幕上重现当年悲惨的场景,很多受伤的美国人充满了抵触心理,他们对于这部勾起痛苦的电影是很不买帐的。
在开拍之前奥利弗应该考虑了很多,他竭力回避影片有过多刺激观众的画面,努力使影片有个阳光的结局。
与以往影片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此番奥利弗明白一不心可能触碰全美国人的敏感,从而引发巨大的反对声浪,所以他一直小心翼翼。
然而他的小心依旧没有令某些观众满意,反而束缚住了他自己的手脚,也失去了他以往那种标志性的锐气。
“911”事件是充满政治味的,而对于天生敏感的奥利弗来说,他尤其爱在自己的影片中标明政治立场,从《刺杀肯尼迪》、《尼克松》一路走过来,他一直立场鲜明地怀疑着。
当他去执导《世贸中心》时人们猜测他究竟又在怀疑什么了,而最终他呈现出来的却是一部不存在任何政治气息的电影,不再有怀疑,只有简单抹除伤痛的意图。
整部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两位从灾难中脱险的警察为中心,展开对当天事件的白描,影片没有指责没有批评,所有镜头对准的就是遭遇灾难的平民。
如果说不是依托真实的“911”历史事件,影片的表现力事实上并不强,更多的只是一部普通灾难片的水准,带给观众的震憾性也是有限的。
但对美国观众而言,其实只要看看当年的电视纪录片,受到震撼只怕也会是巨大的,这种震撼不是因为画面而是因为心灵,所以说影片带给观众震撼感觉的是创伤的回忆而不是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奥利弗的小心让影片不敢越雷池一步,使得整部影片的推进相当平淡,一些大场面处理也尽量弱化,影片主要围绕着受困的两位主人公与死神的抗争和家人朋友的焦燥痛苦心态两线展开,全面还原了灾难当日的现状和身处其中的平民情感,透射出影片人文关怀的主基调。
奥利弗在整个”911”事件中将镜头更多对准了求生而尽量回避死亡,有其小心的成份在其中,更主要还是想通过影片表达出励志的主题,关于告别痛苦过去重建美好未来的主旋律。
影片的愿望或许是好的,但如果为了减轻伤痛而回避过多残酷,事实上影片的艺术创造力也在被削弱,奥利弗在以大事件为背景的情况下却越做越小,让影片流于平淡。
不得不承认,虽然同样以某一点来展现“911”事件,而保罗格林格拉斯的《93航班》却做得更好。
一个以93航班切入,一个以世贸中心切入,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93航班》越做越大,而《世贸中心》是越做越小,一个由点化面,一个不断距焦至个体。
《93航班》的故事不停留在93航班而是扩展到“911”的整个事件,世贸中心、五角大楼、平民商场,以及93航班所针对的白宫,五个航班相继被劫持去攻击目标。
整部影片以平实纪录片的视角来展现那恐惧的一天,没有距焦没有刻意煽情,在平实的叙述中带给观众一波接一波的震撼。
而奥利弗的《世贸中心》却不停地将距焦点缩小,世贸中心被撞是整个“911”事件的最重大的部分,影片先是将焦点对准世贸中心,然后又渐渐缩小对准了两位受困的警察,故事最后全部围绕这两人展开,将整个事件只通过两个普通人的经历来表达。
《93航班》的平实风格带给观众更多真实的震憾,而《世贸中心》却显得过于纠缠小我的煽情。
事实上在93航班上发生的一切已经无从知晓,影片中的故事更多依赖于编导的想象,然而《世贸中心》中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因为它基于两位幸存者的经历,但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如此的不同。
这样截然相反的效果真的很说明问题,回避一切敏感的话题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提恐怖分子并不等于他们没在事件中存在过,奥利弗小心翼翼地将焦点放到个体的故事上,而将整个事件粗略带过,使得《世贸中心》最终没有“911”的标签。
看这样一部简单直白的奥利弗斯通电影,没有精巧的叙事技巧,没有漂亮的格局,更没有大胆的主题,说实话倒不如听两位主人公静静地诉说更来得打动人心。
没有冒险精神的奥利弗斯通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平谈如水的陈述者。
是的,真实往往不需要修饰便可以打动人,可是回避了太多的残酷后的真实已不再是纯粹的真实,局部终究只是局部。
《世贸中心》终究是打着光明旗帜的美国主旋律。
文:眉间尺
即使是奥利弗·斯通和尼古拉斯·凯奇,也没有让我在观后产生特别的感叹,更多的还是来自这个可怕的事件本身。
将影片大半时间放在废墟之下是一个错误——我是这样觉得的——无论导演的执导水平有多高,无论演员的演技有多好,在一个黑漆漆的,满是沙石,无法动弹的场景里度过大半影片的时光,使什么都显得那么枯燥,无聊。
更将影片本来意欲彰显的消磨殆尽。
用大灾难的背景展现一个人无聊的求生真的太平淡了,为什么奥老头的情怀木有了……
片子一般,还是挺感动的
有点排斥其英雄主义
除了煽情还会点别的么。。。煽情还煽的这么俗套
星條旗飄揚
本身电影不是吸引我的,最主要是和欢喜的孩子一起去看的~
大YY,我记得是在507看的,为了纪念要加星的!
对Cage基本没有什么想法(怎么什么片子都接?!),在911的时候看(仅存的意义),不知所云中。
闹闹哄哄看完却不怎么感动
在中央六套看到的
无声胜有声吧
2006.11.12 星美国际影城
美国的安抚性电影…
cage绝对是个打酱油的!
美国人评价挺高~
奥利弗斯通,浪费我家凯奇哥。凯奇是很好用,但是也不能到处乱用。
明明很早以前标记过的,怎么突然就没了?
奥利弗私通走向俗文化道路了
how come the image of god appeared in the mid -film ????? did you guys really see his face???? turd!
十分无趣,凯奇演的烂片感觉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