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翻到这部电影,非常认真的看完。
看到有的人评论想到了马加爵,我还没第一时间想到,不过让我进一步了解到马加爵当时是感受。
这部片子实际上只是很简洁的直叙,没有多余的故事堆积,而是一步一步让你体会到事情最后发展的必然性,以至于任何一个曾经经受过侮辱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
我甚至还想到当Joosep最后没有子弹的时候,还应该上去鞭尸。
在他们用枪对准自己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Kaspar也要被迫如此,他是在帮Joosep,而自己也被牵扯进去,我想对他太不公平。
直到Joosep说了一句谢谢,然后应声倒下,而Kaspar仍然站着,他不是没有扣动扳机,而是他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这是Joosep唯一能够表示自己对他的感谢的方式,其实Joosep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想好,为自己留了一颗子弹自杀,但他们子弹都打完之后,Joosep问Kaspar还有没有子弹,然后帮Kaspar上好弹,其实Kaspar的枪并没有子弹。
Joosep死了,而Kaspar还活着,在这之后会是怎样,又观众自己去想。
我并不喜欢在看完这样的电影之后去想那些大道理,而是让自己从刚才的画面中冷静下来,胸腔里仍然还有枪声的共鸣。
Joosep(Pärt Uusberg 饰)是爱沙尼亚一所普通高中内的学生,他并未继承曾为军人的父亲强硬的个性,而因懦弱、内向的性格时常受到同班同学欺负。
忍气吞声,不敢诉于家长和老师。
原本在欺凌者行列的Kaspar(Vallo Kirs 饰)某天终于看不下去,出手帮助Joosep,此举令二人在班内受到孤立,针对二人的暴力事件不断升级。
虽然他们希望平安渡过高中时代,但在一次极具侮辱性的欺凌之后,忍无可忍的Joosep终于取出父亲的枪……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并荣获2007年华沙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和竞赛单元特别评委会大奖。
这部电影我对死者没有同情之感,只有对两个开枪学生深深的悲哀。。。。。。。。。。。。。。。。。。。。。。。。。。。。。。。。。。。。。。。。。。。。。。。。。。。。。。。。。。。。。。
。。。。。。。。。。。。。。。。。。。。。。。。。。。。。。。。。。。。。。。。。
..................
尊严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故羞辱者应该是心有余悸的。
因为懦弱者只是给了自己一个原则性的约束,不告密、不反抗只是不想事态继续扩大,大家都好,只要不突破心底的那道防线,都忍受着,一旦防线被破了,就是懦弱者的下手之坚决,出枪之准、之狠,可见其心群体,都乐于做热闹的看客,无付出、不碰撞,一个遭遇绑架的群体,同情心可有,丝毫,止于此,缺失行为上的慰藉,作为羞辱事件的见证,之后的遭遇是幸运还是倒霉呢?
事件开个头,走向会是多元化的,但随着日期一天天的推进,最终还是走向了一条令观者受虐的过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缺失、过火、极端、围观、推波助澜等等,临近周末,终等来了最后的报复,掷地有声的简洁,一个悲剧的诞生。
难道这就是欧美枪击案的模板?
是选择赢回尊严的艰难,还是选择夺回尊严的代价。
第一次看真实的校园复仇。
只能说有些事情靠人性美德,社会伦理,法律法规这些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
欺负他人的青年们俨然失去了人性美德和社会伦理的约束。
从那个对这个班级失望之极的老师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价值观有多么畸形。
但是校园暴力是法律法规无法根治的现象。
在自尊已被践踏得连一条人命都不值得的时候,在那些丧失了基本道德底线的人群中,武力显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
这部电影我对死者没有同情之感,只有对两个开枪学生深深的悲哀。。。。。。。。。。。。。。。。。。。。。。。。。。。。。。。。。。。。。。。。。。。。。。。。。。。。。。。。。。。。。。
。。。。。。。。。。。。。。。。。。。。。。。。。。。。。。。。。。。。。。。。。
..................
一部爱沙尼亚电影能得到关注必其有高人之处,娴熟的拍摄技巧,毫不拖沓的叙事,导演 Ilmar Raag 很好地掌控住了影片的节奏和观众的情绪,加上演员的出色表现尤其是Kaspar的扮演者 Vallo Kirs,即使放在发达的电影市场本片也是难得的佳作。
不是自己不出色,而且前人确实太优秀了。
前面看了一点直接跳到了复仇上,坚持不下去了,有评论说这群人罪不至死,但死不足惜。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应该是死有余辜才对,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想只有拥有相同经历的人才会有那样深刻的恨吧——那种就算过了十年八年再见到也想要冲上去给对方几十个巴掌并破口大骂的恨意,精神上的凌辱有时比身体的摧残更可怕,更甚至比死更可怕,不然他们怎么会哪怕豁出性命也要报复呢,连命都可以不要,可见精神已经坍塌崩溃了。
而那些故意做坏事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如果有人想把这归为教育不足等客观原因,那就把监护人拉出来判罪好了或者其他可以追溯其责任根源的人都拉出来判罪好了,因为总归要有人对那些遭受欺凌甚至虐待的孩子负责任的不是吗,总归要有人承担后果的,这样以后看看那些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等等与之关联的群体还会不会冷淡漠视。
只有当责罚具体到自己身上时,才会有人把这当个事来看,不然校园暴力永不停歇。
每个班似乎都会有这么一个被被欺负又怯懦的孩子,欺负的源头其实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班里的其他人开始只是观望,但当时日长久被欺负者永远都默不作声,其他人出于自保心态,亦或者说没人会愿意替失败者说话,全班便形成了共同潜意识,这种意识力量之强对被害者伤害之大远超出正常人的想象。
不能不说学校和教师对此是付有一定责任,但问题的根源仍然是孩子自身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如果说一个酒鬼父亲会培养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良好沟通过的母亲培养出自闭的孩子,那么身为暴力倾向或自闭的孩子自身也并没有积极寻求改变,而是有自己还能做什么或忍耐就好的想法,顺应施虐者只会让凌虐变本加厉,不堪受辱的临界爆发点即是片子最后极端的枪击,枪击也算是反抗的一种,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自己,如果抛开法律,即便用优势武力战胜敌人后也还会有更多敌人出现。
总被人欺辱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你弱小,一事无成,也许你有远大的梦想,但无人知晓无人认同也终将成为一场泡影,直到有一天你积蓄的力量终于能堂堂正正的击败对手,你才能得到得到尊重,结束这段黑色的青春。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以欺负弱者为乐趣 这哪里好笑了 几乎全班都在笑 一点同情心都没有那个女生仅凭他们那一句话就相信K和J是同性恋J因为内向 懦弱的性格遭受了那么多男生的欺负 他父亲叫他打回去 其实我觉得打回去也没有什么用 他们那么多人 而被孤立的两个人力量很小 根本打不过他们 还会遭受他们更大的记恨 说不定对他们实施更大的报复好人没有好报 K因为帮了J和他一样被孤立了 我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世界》里面李善被集体孤立 没有一个人主动和她交朋友 因为她被集体孤立他们和他交往可能也会和李善一样成为被孤立的对象 K还因为这样被那些人谣传是同性恋中了他们的圈套被迫口.... 旁边的女生居然看得下去 还有一个女生笑了在没有办法 没有人会真正的帮助到他们的时候 他们只能以暴制暴结束了那一切 那些人只有躯壳没有灵魂 被枪杀了也不会有人同情他们成人的恶是有目的的 小孩子的恶都就是纯粹的恶 好玩而已 没有什么理由 也许因为莫名其妙看一个人不顺眼就可以欺负他
3.5 学校里总有这么一群混蛋。喜欢结尾 只有Joosep扣动了扳机 让我有点难过
其实很一般
似曾相识小马哥啊.
爱沙尼亚的校园枪击案,这次背后的原因还是校园暴力,主角无意间帮助了受害者,结果连累自己也成为众人鄙夷欺负的对象。故事没有太大新意,影像的表达效果也有些粗糙,不喜欢日期变化时的处理方式,要不是等着最后的大爆发,真的会睡着呢。
临场感很强
和大象比太过粗糙,各方面都不如大象好。
3.5
最后10分钟的暴发
拍得一般,但是事件本身太可怕了。
用暴力取得尊严;环境让他们走向绝路;不仅欺凌者让人看着愤怒,那些冷漠围观的人更是让人悲伤;整体略显生涩,不过一些镜头把气氛营造得还不错。
现实中不要为原则而战,人会受到伤害,原则还是原来的原则,但是,可以为他人而战。群体放大效应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表扬一放大让你飘忽其然,嘲弄一放大让你无地自容,还是要一对一的解决问题最好,其实没什么,真的没什么,柔弱是孽,只要反击就好,默默死掉是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最没意义的事。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人性关怀的缺席
校园枪击案
很老套的剧情,但是表达出来的张力很强。
7.5/10 分。2023.08.23,初看,西版蓝光。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在网上搜索不到原案件。我个人估计是根据全球多起校园枪击案改编的。。。遇到校园霸凌,不能忍气吞声软弱,必须和他们打架,这样对双方都好。否则最后爆发更恐怖。。。类似片:《大象》Elephant (2003)。
爱沙尼亚牯岭西街少年杀人事件,到底谁是元凶...
#HFF#Compétition14# 《大象》 令这部电影的存在感化为乌有。
马加爵
我本是憎恨暴力的人 但是当他们被打死的时候真爽 Joosep叩动扳机那一刻真帅 真像一个男子汉 他做了许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还是那句话,冲动是魔鬼。想想马加爵...杨佳...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