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生活感很强,父子、夫妻、传统与现代、乡愁等等的矛盾值得我们慢慢去思考。
一味去提倡、呼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是很棒的途径。
作为90后,应该逐渐走向成熟,理解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更应该分析传统文化现状问题。
感受最深的还是现在90后与家人间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那么深,有时候需要有些契机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侵入下,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首映礼主创见面会6月16日父亲节当天,笔者有幸参加了《榫卯》首映礼,第一时间看到了影片,并参加了映后的主创见面会。
见面会上,有观众提问“主角(陈文远)母亲为何而死?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而这些也是我的疑问。
可惜主创并没有回答出这些问题,导演更是讳莫如深。
但这激起了我的兴趣,当晚我冥思苦想,终于解答出了我的答案:《榫卯》与其说是一封父亲的家书,不如说是一封痛诉传统孝德和乡土情怀的檄文。
以下是笔者凭记忆想起的影片细节来推断的,笔者只看了一遍电影,难以保证完全准确,仅供诸位参考。
其实上面这几个问题正是解开《榫卯》主题的关键。
“主角母亲为何而死?
”,其实从陈守拙老人说的“过去运动死了人……”以及主角陈文远的“我妈忌日四十周年”这两个线索判断,主角母亲应该是死于那十年的破四旧时期,主角母亲因为保护旧家祠的牌匾而被卫兵打死。
见面会上,我很奇怪导演为什么话那么少,可能其中的原因就是如此吧。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没有家,修家祠何用?
其实杨大师早已告诉主角多次,他父亲有腰病(在云髻山、广州塔、老家,父亲始终在捶腰,而且大师为父亲正过骨),需要他赶紧陪伴父亲去医院治疗。
但是主角却固执地硬要修好家祠,最终导致父亲死于老家而没见上最后一面。
主角(以及陈守拙老人)如此无动于衷,也就致使了杨大师拂袖而去(可以注意到杨大师走得非常反常和突然,毕竟工事起码已经开始超过半年以上了)。
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引出了片中的核心主题“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如何让人产生异化的”。
从主角在片中的行动来看:为了孝心,主角遵照父亲意思按古法修建家祠→为了还原古法,需要推倒之前一些建筑成果,而且还要大老远请灰塑工匠→为了赶在工期前完成,主角必须和工人一起加班(主角衣服的污渍明显越来越多)→主角为了加班,对父亲的疾病视而不见→主角沉迷修筑家祠,父亲回老家了都不知道→最终父亲因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去世。
这一剧情线显示了主角出于孝心修建家祠这件事是如何最终导致不孝的结果的。
在角色的观念里,家祠的修建竟然是优先于家庭的和谐,甚至家人的生命健康的。
老父亲之死的原因不仅是主角对孝德的固执追随,更在于父亲自己,老父亲始终觉得修建家祠光宗耀祖比自己身体更重要,因此默许了儿子的忽视。
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让人产生异化的真相。
联系广州塔旋转餐厅那段戏,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延展。
小儿子陈继泽说“虾蟹们的房子是可以动的,人类的房子是不可以动的”,如今房子作为不动产,已经成为了人们组建家庭的前提。
为了结婚,你需要买房→为了买房,你必须挣足够多的钱→为了挣足够多的钱,你需要背井离乡,去更大的城市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你需要努力工作,免不了加班,因为这样你才能升职加薪→为了加班,你陪伴伴侣的时间将减少→陪伴伴侣时间越少,双方的情感纽带越容易松动,最终很可能导致婚后感情的破裂。
(生儿育女后,情况也是一样的,为了工作你需要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从而产生代际沟通问题。
这也是现实中我们经常抱怨父母不了解我们的原因)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吊诡的现象之一,为了组建一个家庭,你需要先撕裂它,而这都是为了一所房子。
影片从不言自明,从上述两个情节出发,探讨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建筑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意义,以及这种精神意义是如何反作用于中国人本身的。
家祠修的越完美,结局越丑陋。
家祠修得越完美,就会有越多人夸你孝感动天,光宗耀祖→你就越容易沉湎在被夸赞的虚荣中→为了保持虚荣,越会保护家祠→多年以后,家祠若成了危楼要拆了,你的子孙将会化作一个个手握棍棒的暴徒,如同片中主角妻子所面对的那群人一样,若不是男主恰巧开车来找妻子,妻子和同事或许也会像主角母亲一样被乱棍击毙。
所以说,妄图通过修缮家祠来达到家族“世泽”终究是一厢情愿。
我们觉得有房子住,比陪伴家人、关注并维系家人之间的情感更重要,说白了就是面子文化,是社会对于有房子才算成家,才算成功的同谋。
主角夫妻一个建古建筑,一个建现代建筑,其实两者建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面子,反映了建筑对于中国人的反客为主的奴役。
由于拖延症,现在片源在网络平台也已经出来了。
回头再看一遍,我上述的表达,实际上和导演有些想法是相反的,但这不打紧,只要能激发思考就是好事。
(2020.01.17更新,我更改了想法,我们可以注意到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回环叙事,所以导演的态度就比较明显了:最后男主选择让自己家庭回去维护传统,实际上是重新回到了父亲的那个循环,传统孝德将重新奴役人们,再次酿成悲剧)片中导演为了体现传统建筑之重要,他设立了很多对立面:1,老板,代表唯利是图(竟破口大骂别人祖屋是废砖烂瓦)。
2,妻子,设计师,代表忽视祖宗根源的现代建筑观念。
3,儿子,学英语,代表精神(语言)上的抛根忘祖。
1,2这是非常浅显的设置,通过塑造对立面之“可恶”而让观众对传统建筑产生怜悯爱惜;而3则是十分让人哭笑不得的,如果主创真的认为学习英语无用的话,何不上书教育局取消全国的英语教育?
片中陈工对儿子说英语的责备让我十分窝火,因为我也有一个同样不讲理的父亲。
而且对于陈工这样学建筑学的高端人才,竟然对儿子学英语如此鄙夷,让角色十分不能让人信服,毕竟如今建筑学的教育还是会涉及非常多国外经典建筑案例的,更别说写论文会引用多少国外文献。
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英语和铭记祖宗这不是对立的。
你觉得英语夺走了你儿子,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陪伴他!
接下来,我想讲的是从《榫卯》中看到的中国传统家庭的想法。
中国传统家庭十分欠缺沟通、缺乏理解,讲究大爱无言,默默关心。
而这正是构成代沟,或是彼此不理解的原因。
陈工已经算是传统建筑、宗族观念的捍卫者了,他鄙夷老板的唯利是图的观念,他责备儿子说英语。
但结果却还被父亲说“你学那套没用”,真是让人崩溃。
而这也体现了陈工和其父亲的誓死捍卫祖宗尊严和缺乏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无条件的顺从,美其名曰“孝顺”。
从心理学来看,顺从一方则压抑了另一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无法让两个人长期相处。
而圆融,顺从恰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手段,恰如榫卯般,不费钉子,彼此顺应形状,完美嵌合。
但这在现代的观念来看,确实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一大根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假性亲密关系”,简单讲就是两人缺乏真诚的沟通,互相顺从避免矛盾发生,但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达成相互理解,只是物理上的亲密,而心是有距离的。
实际上,这是现今很多家庭的写照,尤其是孩子正处在叛逆期的家庭,更加需要通过陪伴和沟通去解决。
影片最后,主角陈工和妻子仿佛懂得了陪伴的道理,选择将孩子带回去家乡,像主角母亲一样,打算一起生活,从小陪伴孩子。
这是好事,但是真的需要带回老家吗?
难道在城市就不能陪伴吗?
还是陈工依然对英语、现代建筑有洁癖呢?
我们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如果主角还是对自己儿子要求老一套的孝顺的话,那影片前段的矛盾和冲突只会永久流传下去。
电影《榫卯》围绕陈家家祠的重建展开叙事。
因经济发展需要征地,陈家家祠被迫“连根拔起”。
为保留家祠,父亲陈守拙和商人罗总达成协议,在别处的景区重建家祠。
儿子陈文远是古建筑师,心灰意冷于古建筑难以长存,本决定歇业回老家,但自家家祠的重建改变了计划,他还是回来担任总建筑师。
主人公陈文远既是儿子、丈夫、建筑师,又是“颍川陈氏”的后人,当他与父亲、妻子、商人因为家祠重建连结在一起时,不同的立场观点就产生了摩擦。
因此电影中展现了三条冲突线。
开头即出现夫妻之间的冲突。
陈文远夫妇一人做古建筑,一人做现代建筑,本就常有观念不合。
陈文远决计不干古建筑、想带儿子回老家的行为,使妻子苏拉万分困惑。
开头一幕是她气愤地带回儿子驾车而去,留陈文远一人在原地,留在他的老家。
随着家祠修建的推进,父子的冲突也慢慢浮现。
电影中有一幕是父亲发疯似推翻工人砌好的墙,因为工人为求快采用水泥砌墙,而不是米浆糊墙的古法。
父亲痛心疾首,觉得愧对先人。
他的坚持体现着传统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虽则尘世喧嚣,古制有法法不容乱。
唯其工匠肃静,手艺走心心若止水。
”他之所以拖着病体执意和施工队待在这陌生清冷的深山里,就是放心不下儿子的那套在现代社会培训下的理念。
在他眼里,家祠不是景区的一处景观,而是陈家家族史的载体,是陈家的魂。
尽管体力不支,他还是背石头、擦木雕,亲力亲为。
父亲的执着让陈文远醒悟,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抱着自己在中庭踱步,一遍遍教他“颍川世泽”的场景。
他开始理解自己作为“颍川陈氏”后人的责任,不再把家祠重建看作是个任务,而是陈家子孙对家祠、对先祖的责任。
但精雕细琢必然会和注重经济效益的商人产生冲突,因此第三条冲突线是以罗总为代表的商人和陈工的冲突。
陈文远所追求的古法建房,是为了砌墙一遍遍慢熬、翻搅米浆、是专门请福建工人来做灰塑、是多花钱去买一批老瓦。
在工期将近、经费花超的情况下,这种费时费力费钱的功夫,无疑会让商人着急。
影片中林经理几次三番催陈文远加快进度,后面二人爆发争吵,陈文远掷地有声,“我就是给自己立牌坊,这个牌坊,就是那块匾!
颍川世泽!
”但资金短缺、工期临近等问题还是使陈文远陷入层层危机。
他只能找妻子苏拉借钱,妻子震惊之下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因为这是陈家的家祠。
工程超期、借来的钱用尽,陈文远走投无路时,作为商人的罗总愿意放弃精打细算,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让他无后顾之忧,继续推进工程。
在众人齐心协力下,终于完成了陈家家祠的重建工作。
纵观影片,无论是文远母亲在特殊时代以身护匾,还是当下陈家父子的坚持、苏拉的资金支援,都是在共同守护着颍川陈氏的绵延。
影片最后,父亲给儿子写的信点明了家祠的意义:“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他临终前做家祠大厝榫卯留给孙子,也是希望家祠能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后代的记忆里。
“归去来兮,家园何如?
”尽管沧海桑田,家祠易变,只要将“颍川世泽”牢记于心,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 很多人说《榫卯》跟《百鸟朝凤》很像,我觉得这两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谈谈: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传统的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现代的人也没有挽留的打算,剩得夹在传统与现代中间的人束手无措。
下面对比这两部电影聊一聊想法。
《百鸟朝凤》 “ 咱们吹唢呐的,好歹也是一门匠活。
既然是匠活,就得有人担起责任,把这个活传承下去。
”焦三爷在焦家班传声仪式中郑重地说。
传声即是唢呐班班主确定接班人的仪式,接班人将继承“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对于接班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是对其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
唢呐班老班主焦三爷闻名四方,出活吹起唢呐来神气十足,方圆几里的乡亲带着娃提着礼前来拜师,每每门庭若市。
在过去的人眼里,白事上能享用“百鸟朝凤”是莫大的殊荣,因此十多年才能听上一回。
金庄查村长过世办丧礼,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跪求师傅吹奏一曲百鸟朝凤。
焦师傅笑着摇摇头,德行不端,不可,当下满堂寂静,无人再敢赘言。
天鸣长大,从焦师傅手中接过这个担子。
游父得知儿子接班,欣喜告知村邻好友。
乡邻奔走相告,百鸟朝凤传授给天鸣的那一天,焦家班成了游家班。
《榫卯》 家祠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宗族的精神家园。
当初陈守拙为了保住家祠不被房地产商推平,售卖家祠并将其搬迁到远在他乡的旅游景区,而儿子文远,正在景区当职。
对于家祠的重建,守拙多次提醒儿子要遵循古法,为陈家尽孝出力。
陈守拙生活在农村,是一位与城市隔绝的鳏居老人,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从未见过。
他坚持用祖传的方法盖家祠,排斥钢筋水泥,宁愿让推土机把房子推平也不要对不起先人。
陈文远领略到父亲的执着,背负着延误工期的风险回归传统的修建方法,并在父亲中途返乡之后,全面主导复建工作,严格追求修旧如旧。
置身时代洪流 好景不长,唢呐班子传到天鸣这里时代已经变了。
农村的婚礼、寿宴都逐渐西化,仪式感不复存在。
天鸣出活,东家敷衍着,随便吹吹就得了。
后师徒见面,多喝了几杯,焦师傅说道:“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儿啊。
”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一场寿宴上爆发,当洋乐队与唢呐班竞相争艳,有人愿意出两倍的钱请走唢呐班。
双方不服气,动手打了起来,两败俱伤,焦师傅颤颤巍巍地捡起被糟蹋的唢呐,一声不响地离开。
陈文远在异地修建家祠希冀恢复如初:传承百年的陈家木雕、立体明艳的灰塑工艺、象征家族脸面的匾额……然而除了陈家人,没有人在乎这些,开发商看重商业效益,不在乎文化价值,工人只知工期将至,也不理解文远的执念。
再怎么顶住压力,复建工程仍旧困难重重。
克服种种牺牲种种,一期工程终于结束。
本该庆祝的时刻,陈文远却独自买醉,淋着冬雨,跌跌撞撞地在从前修建的古建筑之间游荡。
我们何去何从 焦师傅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陈守拙能守住这一座祠堂,崇尚旧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社会变化得很快,陈守拙与焦三爷这批人跟不上节奏,认定了传统的东西难以改变,犹如被遗忘的旧人,被抛弃的一代。
这两部电影表面是仪式感的缺失、敬畏之心的缺失,但实际上它们体现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像游天鸣和陈文远这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人,站在时代的鸿沟不知何去何从。
传承,传递、继承之意。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现在突然用不上了,此时他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榫卯》结尾,父亲给儿子的家书里,父亲如是说,“你早早去到外面学习新的事物,难得你还记着这些。
”
导演是有一个文化关怀,这是好的,但电影就是电影,你必须要用电影的语言去表达她,关怀她,脱离电影的本身去做文化公益,还不如拍个纪录片,宣传片!
所以这部《榫卯》是看得出导演立意是好的,正如电影的题目,必须要对准好戏眼,整片支离破碎在讲做新老祠堂的故事,人物塑造上说两代人的关系,即使从实际榫卯的木工工艺,所人物剧情隐喻“榫卯”也没有半毛关系。
如果是10电影,对不起,这个作品只能拿到4分。
今天甘小二导演在学校与我们分享了这部影片。
在电影放映前我就被它的英译名所吸引“country far away”我原以为它是说在现代社会,乡村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完之后发现不对,说是乡愁我感觉也不是贴切,还有很多是父子情,亲情以及职业的坚守。
影片开始,妻子开车扬长而去,丢下一句“回你的老家吧”就留下心心念念想带儿子回老家生活的男主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父亲去世,男主携妻儿回老家吊唁,小朋友伸出稚嫩的小手“爸爸我们回家吧”男主握住儿子的手,像是跟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祠堂重建的过程,其实也是男主与父亲对话,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
地理位置上的远近,我们可以坐火车坐飞机去缩短,可被时间带走的亲人,却去了我们到不了的远方。
榫卯是古建筑的核心,而影片引出榫卯与古建筑,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以家庭的情感隐喻大环境下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榫卯》也平淡刻画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博弈。
随着“明月几时有...”的歌声响起,镜头也越拉越高,随后切向徘徊在尚未完工的祠堂里的陈文远,又转向苏拉和孩子(陈继泽),再转向孤独的陈守拙。
我们假设把这种声画剪接取名为“一曲三观”。
陈文远想的并不是自己掏出了一百万和与妻子孩子的关系,他想的是怎样在罗总规定的霜降期限内用父亲传统的“慢工出细活”的方法展现出建筑原来的样貌。
“文化底蕴”到底怎样才能留住。
而苏拉带着陈继泽拿着钢铁侠和巴斯光年的玩偶一起玩。
这两个玩偶都是美国的电影人物。
说明在陈继泽这一代注定会被新式的建筑方式所吸引,他们会越来越难理解古代工艺,只求“三十天封顶”的快速。
而“陈继泽”这个名字,来源于陈家祠堂的匾额“颖川世泽”。
这也是父亲陈文远对陈继泽的希望。
可陈继泽却拿着美国塑造的人物,生活中还不时说着英语。
这说明父亲的希望泡汤。
父亲陈守拙做了一桌酒席,明显与开头的“坚决不同意文远带继泽回老家”相悖。
我们再分析一下“陈守拙”的名字,“守”字表明他的思想陈旧,不懂变通,就连给陈文远留遗言都用笔墨纸砚和文言文来表达。
而“拙”字,“手”旁边是“出”,体现他坚持使用老式的建筑工艺,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可以建造出“好东西”,才可以留住“文化底蕴”,留住“根儿”。
分析完名字后,再说说父亲的一种矛盾。
矛盾点在于他的妻子去世过早、儿子和儿媳的冷战还有家祠建造的“底蕴”。
而他在传统的节日里又不得不希望一家人可以团聚。
《榫卯》表面是关于家庭的故事,继续深挖你会发现这是导演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疑问:古建筑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的“根儿”到底在哪。
这甚至是所有中国人值得深省的问题。
当代人需要妥善的处理来守住“文化底蕴”,守住精神家园。
导演的胆子是很大的。
我想到一个概念是“没有金刚钻,敢拦瓷器活”。
他敢于把“文化底蕴”搬上荧幕,但演员的演技并不是太好。
而且文艺片一般都叫好不叫座。
观众还是喜欢“闹腾”的电影。
作为中国先锋的独立电影导演首次触及古建题材的剧情片,前期的铺垫可以看出导演的克制和对节奏的把握,最后始料未及并且被深深地打动。
电影的内在意义,需要思考和品味的还有很多。
这种真诚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是少见的,很多电影把明星作为噱头,用乡愁卖情怀。
但是《榫卯》这部电影的细腻与平实让人欣慰,导演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把握值得肯定。
影片呈现了当代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冲突,引人反思。
黄精一老师饰演的父亲非常亲切,结尾一封家书处理巧妙。
电影场景波澜壮阔,画面及音乐唯美朴实!
现如今高楼林立,形形色色的商业文化街区、水泥城墙、文物用油漆染色后面目全非。
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美颠倒众生,海底的亚特兰蒂斯是永远令人着迷的传说。
而我们却让真正文物的韵味就此消亡,属于我们的历史文明和信仰遭到破坏。
《榫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与保护增进认识与了解,作为中国建筑智慧结晶的一榫一卯亦非常有趣。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唤醒人们正在消逝的记忆,唤醒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初心。
新作的题材向我展示了精神生活的另一面:对传统和乡土的眷念,和对道义(东方的,或者说相对世俗层面)的坚持。
观看的时候多处觉得现代中国的生活被高度地符号化了,包括全篇相对素雅或黯淡的色调,但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全篇有了种童话的属性,于是一切不那么写实的情节包括“100万”和“两百万”这两个过于平整的数字,回想起来仿佛都是稚拙而有表现力的。
同时,也许是熟悉以前作品的缘故吧,我始终忍不住感觉,如果没有超越世俗层面的信仰,人,至少是片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主人公,精神实在是太孤独了,文化、血脉、朴素自发的正义感带来的安慰在现代生活中是那样的缥缈和脆弱。
不过考虑到我本人的出生长大的环境,既是过度无神论的,又几乎切断了所有高雅与土俗的传统血脉,我可能会把信仰(不论属灵的还是世俗的)在生活本身的表现想象的太高太强,也许作品中表现的就已经是现代生活中要算很有力量的精神寄托了。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这部电影以一块匾额为线索,阐述了父子之间的人性关系,使我感受到了一个作为在外求学的与一直默默在家里等待我回家的父亲之间,确实存在着缺少交流缺少沟通的问题,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其实有时候喜不喜欢就还挺主观的,虽然没什么故事性,和想象的也不一样,但是看了还是挺舒服的。
老父亲感人,编剧台词略微牵强,男主角状态游离,演技让人分分钟出戏(吃个饭都看起来假兮兮的)电影整体感觉还是学院气比较重。
颍川世泽,代代相传
2019722 塑料演技,渣渣台词,神tm纸短情长,归去来兮,受不了。
电影太闷,地方电视台纪实+真情频道既视感。配乐很低级了。对立面很僵硬。基本上都是按着要求来的,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吵架的时候特地集体安静给女主回应就很好笑了。个别镜头蛮好跌~
今天在我们学校试映,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感人,有亲情味,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工匠精神的描述。值得观看。
一部好片子,值得静静看。一榫一卯皆是精粹。我个人觉得故事可以减少夫妻的这种矛盾冲突,更多着重在现代建筑的快与古建筑修复慢,且花费昂贵的冲突上更好。而且很想细细品味古建筑的美,导演却没有给太多机会的感觉,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
制作方有心而无力,剧本、人物都太弱了,张力不够,不足以支撑这个题材。台词、表演也差强人意
有时候生活的节奏容易让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情感
很不错了拍成这样的电影 ,再说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值得一看
是以古建筑为题材的一部电影,通过一对父子重修家祠,给我们以深深地思考,新时代有很多以古建筑为盈利的商业手段,通过这部影片,会对我国的古建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吧。
这个题材可以拍得好太多...
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
归去来兮,家若何如。
甘老师导演的作品,无条件给个满分支持一下。片子本身比较像寡淡的茶水,没有太激烈的味道,需要静品。
这部电影带给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传承。
榫是凸起,卯是凹陷,二者相嵌,方为本,方为根,方为道。榫卯的关系的穿插可以多一点,还有与祠堂与家与根的情感,感觉还不是很够。立意是高的,实际片子稍稍差些,但不至于算差。演员演技ok,没觉得像其他评论里说的这样那样不堪。我个人觉得还不错,整体剧情通顺,画面构图不错,结尾有升华到,还是挺打动人的。片子寡淡,需要静下心来品。
父与子、夫与妻、老板与员工、工头与工友、大师与普通人,导演用榫卯来穿线,来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我理解这是文艺片导演一贯的创作思维,可惜了,这部影片不是文艺片,是剧情片。导演选择了两代人的情感做为主线平铺直叙最后升华,搞得支线有点跑偏。马跃用木讷来表演执拗,一开始看的有点别扭,别着别着就习惯了。最后的家书算是一种升华,不过一开始的铺垫太平了,没升起来。
观念和技法上的陈旧,仿佛八九十年代电视剧的质感,人物不得立,情节不可信。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父辈与子辈的对比,也都过于浅白。主题上的乡土眷恋与影像中乡土印迹的缺失,近乎割裂。好在结尾处家书的气韵尚可,挽回了部分观感。不过,离好的“国产文艺片”还是颇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