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片的前提条件,是别把心中的评判的标准定的太高。
虽然这部片子有很多貌似雷同的搞笑元素,也有些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再加上一些俗套的情节,但仍旧不妨碍我将它视作石头后,中国又一部能看的喜剧片了。
这部片子中有傻冒、有呆子、有美女、再加上写乱七八糟的人物和一个还能够说通的剧情,我觉得虽然夜店的名字,让我一开始想到的都是些少儿不宜的其它玩意。
不管总体来说,它能让我笑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它也就成功了
本来这电影没啥好讨论的。
我觉着。
看一看娱乐一番,也不枉费它制造出来的这些某些人会笑某些人不会笑的笑点。
关于剧情,我原本也觉得是很易懂的。
结果...我看到了一条讨论,说小钢牙明明就是死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他没死。
这讨论是我看电影到一半时看到的,所以我当时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死了。
我的看点,是因为突然发现发言人是我的前总监,而且底下很多人反驳他,还牵扯到了智商问题。
于是我继续看,一直到看完。
包括最后那段看似美好的结局。
现在,可以很坚定地说,我和我的前总监观点完全一致,几乎吧,百分之八九十不离。
但不可否认,两种解释都是完全通行的。
死也是对的,没死也是对的。
我的观点是:他死了。
其实很简单。
看你怎么想。
看你想怎么想。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居然纠结,说难道被打中了就一定会死吗?
在我看来,这不是摆明了的吗?!
他就是死了!!
他没有只是被打残或者根本没有被打中或者是穿了什么防弹衣(还有人说是因为他帅所以不能死)。
小钢牙死了,后面的那段是他死前的YY或是他原本的梦想云云。
讨论区里拼命找借口找观点解释他为什么没死的大有人在,难道他死了就这么不能被接受么?
社会新闻版都白看了?!
我喜欢他死了的结局。
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如果电影本身就很不真实了。
这是一部值得鼓励的电影有人说,这部电影抄袭多,的确多多少少有点抄袭,电影从出现到现在都100来年了,你说某个镜头像某部电影,某个动作像某个电影,某段故事像某部电影,简直就是p话,照你们这么说,他是部电影基本都有抄袭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有人说幼稚,我觉得是你看的鬼佬的片子看太多了,吃的垃圾食品太多了,接受不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中国已经比别的国家落后很多年了,电影发展至今能有这种水平已经不错了,一味的批判不给予鼓励的人,只能说你们太自以为是了,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经费都不够你们到好莱坞去搞1分钟的特效镜头。
中国电影限制太多,发展虽然很快,但有些东西永远无法逾越,否则只会遭到禁止,早年的这样的例子现在并不少见,尽管变成了经典,另一方面来说,来说也变成了亏本。
欧美那种甚至于变态的搞笑,那些过分的镜头,疯狂的人物关系,甚至于2B的故事,国内拍不了,就算能拍也不给播。
夜店在我眼中已经算是不错了,我知道很多人被欧美那些2B的对白,故事情节才能整笑,比方说什么《惊声尖笑》《神探飞机头》《变相怪杰》周星驰系列之类的电影,而对于最初单纯的那份笑意早已消失,甚至说有人看电影不带黄色不带暴力元素就压根笑不出来,但作为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还是值得笑的,而且结尾给了我一种温情的感觉,尽管仓促了点,但还算不错。
有人说故事牵强,的确按照常理是牵强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多,但是它是电影,它不是纪录片,你要真实,每天用手机记录你的生活就行了。
电影总结结构简单明了,适合于老百姓,爱笑的,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以及乐观派观看,装者完全可以不用理会这部电影,继续去YY你们伟大的艺术片,把你们所谓的好电影拿出来看第20遍,反正我就是看电影娱乐的,所以一般懒的看第二遍,人生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把一部电影看那么多遍,认为这个很有意义,不如把你的大四正儿八经的念一遍,都比这个来的有意义。
最后给这部电影四分表示鼓励。
昨天看了《夜·店》。
一路傻笑。
爬上来看豆瓣评论。
木想到居然满眼的谩骂。
同志们的口味现在越来越飘忽不定了。
看着同志们义愤填膺的指责垃圾、抄袭之类,我笑的比看电影时候还高兴。
蒸好玩。
打个比方,《夜·店》就是碗卤煮。
便宜但是管饱。
导演加编剧杨庆同志用少到不好意思的成本拍出一个故事及格,笑料不错的段子。
严格遵循着三五分钟一个笑点,七八分钟一个小高潮,直到最后收尾的时候再煽个情,还留个小悬念,钢牙兄到底死了没有呢?
试问这样的编剧功力,国内有几个大厨能搞出来?
是姓张的那个能还是姓陈的那个能?
别和我说石头,您们一样说那是抄的。
看电影和吃东西一个道理。
谁他妈天天吃牛排啊。
老外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吃汉堡包三明治。
感谢D版,现在没事就能窝家里吃牛排,嚼龙虾,喝着正宗的路易,还十三的,于是胃口惯出来了,给个卤煮还吃不惯了。
非从卤煮里面挑,你这卤煮的制作方法怎么就这么像我那天喝的法式浓汤啊。
你毛病吧。
那是一回事儿吗?
话说也不是没导演试着搞牛排出来。
前面提到的张导、陈导,不都砸他妈好几千万,就为了做出来和外国人一样的牛排龙虾吗?
可结果呢。
那些垃圾您都买票看了吧。
越来越觉得,国内的小成本要远远比那些一开始就宣传的一塌糊涂的大制作好看的多。
起码诚意在里面。
您说段子老套也好,致敬抄袭也好,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我就是要让您笑的。
至于您笑没笑,和您笑点高低有关系。
不好意思,我笑点低。
我就是那傻B。
其实大制作的目的也挺明确的,就是撒开花儿的花钱,特效明星一个不能少,然后捧个馒头或者拿把剑给告诉您一三字经里的道理。
我相信那时候您们也都骂了。
合着只要是国产电影就都他妈一钱不值了。
让不让人活了。
这样,您试试吃完龙虾抹抹嘴冲路边嚼卤煮的大喊一声你们这群傻逼,看有人砍您没。
要真没有,算我没说。
■ 片名:《夜·店》 ■ 导演/编剧:杨庆 ■ 主演:徐峥、李小璐、乔任梁、杨青 ■ 出品:橙天娱乐 中影集团、东上海北京分公司 ■ 上映日期:2009年7月24日 ■ 读家:白小顶 ■ 星级:★★★★☆☆ ■ 一句话点评:一部可以看做《疯狂的石头》山寨版的电影,却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夜·店》是在这个大片云集的暑期档很容易被忽视的作品,因为它实在太不起眼,太微不足道,而就这部电影,却成为了我这个夏天最大的意外。
初看这部电影,觉得像极了《疯狂的石头》,别说一波三折的剧情,搞笑夸张的人物、超现实剪辑方式和对经典桥段的致敬,就连主要的道具也和一颗石头有关,只是前者是翡翠,这里换成钻石。
而仔细看下来,《夜·店》确实是中国小成本电影在大片中突围的一次成功尝试。
《夜·店》有一个很暧昧的片名,而其实说的并不是娱乐场所的那点事,而是指一家24小时营业的超市,故事一点都不复杂,两个值夜班的店员遇到了两个想要钱的绑匪,由此引发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阴差阳错的故事。
影片把所有的情节都设置在超市这个封闭的空间,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源于身兼导演和编剧两职的杨庆对于电影的足够信心。
没有大明星,缺乏大场面,《夜·店》最大的看点是峰回路转的剧情,在短短九十分钟里面,你根本不知道影片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推开那扇门走进来的人又会是谁,情理之外,意料之外的设置一次次出现,不断地推动影片继续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封闭空间所带给人的重复感和枯燥味。
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人物的调度和处理自然显得格外重要。
绑匪、店员、老板娘、龙套演员、抢劫犯、警察、送货员再加上N个来来往往的顾客,这么多的人物在不到一百分钟的时间内光交代清楚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而导演通过漫画式的出场介绍,再加之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让人过目不忘的形象,不管是强调自己很有原则的水哥,会包着可乐瓶打人的老板娘,甚至连那个把“忒忙”挂在嘴边的警察,这些芸芸众生的小人物,用他们极度生活化气息的表演让人不由捧腹大笑。
从《疯狂的石头》以后,黑色幽默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标签,但是除了《即日启程》等少数几部电影,多数影片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这部影片却比别的作品走的更远。
整部电影中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一份与小人物的平等亲近,即市井气息,在让人哄堂大笑的背后甚至隐藏着丝丝酸楚:两个有原则的绑匪被人骗走所有钱财后才铤而走险;龙套演员出演过数十部影视剧作品却从没露过脸;女店员在被威逼的时候想起远方的妈妈,包括那段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暗恋……这种不经意间的中国式温情,这些小人物的平实故事成为电影发展的动力,也让人更多了一份共鸣,这也使整部电影稍微远离了一点恶俗搞笑的低俗层面,而苦中作乐,笑中有泪的方式才是黑色幽默的最高境界。
影片的最后,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更多的只是导演对于残酷现实的美好祝福,对市井生活的关爱和关怀和生活的美好期盼,这其实也就是九十年代很多电影中常常会让我们感触的地方,《夜·店》让我们在笑声中重温了这样的温馨和美好。
电影就像菜肴,满汉全席本就不应该天天吃,而更常见的是家常小炒,后者与我们的生活更亲近,也更容易下咽。
推荐这部电影,不见得他有多好,或者多出色,但是它至少是一种做电影的态度,不假装清高,不炫耀自我。
虽然有模仿国外影片的痕迹,虽然有些地方依然存在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感觉,虽然演员的表演有点“戏剧化”的成分,但是相对于杨庆这位80后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我们更应看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这部只有200多万预算的电影,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地拍出了比“大明星,大制作,大宣传”更难得可贵的真实和真诚,这才是最值得称道之处。
【北京青年报】
今天看了《夜店》,觉得如果大家不把它当做搞笑剧来看,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电影。
的确,论搞笑,《夜店》明显和那些搞笑经典不在一个档次上,顶多算得上是诙谐幽默,让人莞尔一笑的镜头不少,真正能够捧腹大笑的,似乎没有。
我倒觉得,这是一部内涵很深的电影。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而徐峥和张嘉译一个要钱,一个要钻石,都想动用暴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是,这样一种理应令人愤慨的事情却让人感到一股无奈,一股心酸,甚至有一股温暖。
电影里的乔三水到超市要钱,却阴差阳错帮助超市大赚了一笔,他对李俊伟的关心让人感到了一种兄弟的亲情。
张嘉译抢了钻石藏在冰柜里,发现没有了之后用手枪威胁其他人,逼他们说出下落,可是当小狗把钻石吞进肚里了之后,大家一起抓狗的镜头使得这冷酷无情的一幕增添了些许温暖。
抢劫犯也是人,人心都是软的,否则,面对一只小狗,他完全可以直接开枪解决问题,显然,他内心深处,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更不要说,李俊伟对唐晓莲的爱情和高警官对于超市的关心,甚至是一开始霸道的老板娘王素芬都心甘情愿地充当人梯,让李伟军踩过她的头顶。
人心本善,做事的方法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温暖无处不在。
因此,可以说,这部电影看似搞笑和无厘头,却处处充满温馨。
总的来说,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P.S. 发现了一个穿帮的镜头:张嘉译第一次开枪后,有一个镜头很明显,枪已经没有子弹了,可是后面他居然还能开枪,牛!
《夜店》上映后,赞叹的有!
骂街的也有!
不过,这也纯属各人观点而以!
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品位都是不同的!
对于《夜店》嘛!
其中导演选择徐峥作为影片的男一号是理智也是明智之举!
而李小璐的角色发挥空间不大,属于半个花瓶的角色,对此我有点失看!
导演最大的失算就是影片的***不够正气!
坏人不够坏!
成败的关键在于演员!
这是《夜店》一大失算!
徐峥的台词也有过多的抄袭!
没有什么新意!
演员中好人和坏人的角色定位被反过来了!
这也是导演杨庆故意的吧!
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
导演杨庆故意把好人和坏人的角色定位反过来应该是让大家知道---做人不可以貌取人!
画虎画皮难画骨
1.男A偷拍是小勾子,接着警察进来买水,和女主聊天观众可判断出男A偷拍是因为暗恋女主。
2.男主哥们男B进来,夸张的造型和神神叨叨的性格是笑点,台词也为之后假扮劫匪进来埋伏笔。
3.讨债男登场,找老板娘要钱,老板娘不在,所以赖着不走,还有个傻同伙轮胎,俩人的傻是笑点,误以为要报警把座机砸了,哥们假扮劫匪来了,笑点。
4.抢男A手机,道具一 电流器 讨债男和轮胎占优势,威胁,男A提出卖东西都是讨债男的钱,有个小bug是这里除了男A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为啥不借电话给老板娘打个电话又不一定会看到相册里的女主,但是没人提出什么质疑,尤其女主。
目的主要是为了推进剧情。
5.于是讨债男去收银,和轮胎假扮收银员,把二人绑进房间。
结果不会收银被大吼,又被误认为聋哑人被道歉,笑点。
放男A来收银,第二个顾客是长篇大论型,笑点。
第三个顾客是老同学凡尔赛,笑点。
讨债男误解男A,突然热血 一本正经说胡话 结果被打断是没付钱,笑点。
6.女主上厕所找到锋利东西,让男B引诱轮胎唱k转移注意力,好骗是笑点,自救。
7.快成功时男B嘚瑟失败,讨债男拿出更大号电流器。
老板娘回来,人设也带笑点,输钱暴脾气,打是笑点,被电击。
8.超市打折活动大促销,让讨债男一夜赚的差不多了,准备走时真正劫匪来了,来找放在冰箱里的钻石。
枪。
通过新闻报道得知身份。
打斗也有笑点,最后又是快成功了失败。
电流器没电。
9.警察来了找落下的手机,关键道具之二。
为后来解救埋伏笔。
10.男A最后英雄救美 心声袒露。
11.后续:两对感情圆满,问题呼应开头。
结尾超市呼应开头超市。
一个夜晚发生在一个普通超市的精彩故事。
低成本也能讲好故事,吊打很多连基本的故事都没讲好的大制作。
无论是台词 演技 表现手法都做到了让人粘在座位上想看完,这就是一个好故事。
即使套路。
评分不高,一看评论区好多骂声,这些人是没有自己写过剧本拍过东西,自己体验一下就知道这样的作品是不容易产出的。
文/关雅荻三年前的夏天,一部《疯狂的石头》以300多万的成本最后取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收入,媒体一片叫好声中,业内外普遍认为实现了一个小小“票房奇迹”的同时,也都认为“石头”是一个“不可被复制的个案”,而且原因林林总总,这里暂不列举。
后来的模仿者还是源源不断,三百万左右小成本“黑色幽默喜剧”似乎一度成了投资人热衷的对象,直到现在也应该是如此,但真正实现类似“石头奇迹”的影片却凤毛麟角。
直到去年一部山寨喜剧《十全九美》拿下了近5000万的票房,再次让人看到了对国产喜剧片的新希望,虽然依然未完全摆脱“不可被复制的个案”的结论,但已经让人对国内电影市场看到了各种令人欣喜的可能性。
最近看到年轻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我认为国产喜剧片已经慢慢找到了跟主流市场的契合点,喜剧类型在国内市场取得的成功正在从“个案”变成“可被复制的范例”,这是《夜·店》身上我所看到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夜·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一间24小时超市便利店里一群社会上的普通小人物之间的惊险、离奇而又幽默的小故事。
影片风格是偏夸张和闹腾的,但因为整体视听语言的鲜活和灵巧,并没有让人产生烦躁感,反而不少小桥段和台词都充满了智慧。
而且因为影片采取了单一场景和单线索推进故事,所以观众的代入感相对更容易建立。
而且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任何层面都没有背负说教的包袱,你会感觉这个故事从根儿上就轻装上阵,以娱人娱己为己任,而且所有人之间的尖锐矛盾,都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搞笑的情节给消解掉。
但从功能性上来说,《夜·店》做为一部喜剧,整体上是完成任务的。
通过《夜·店》让人能看到越来越多像杨庆这样的年轻导演,在第一次拍摄故事长片的时候,从题材选择到目标观众都直接针对主流院线市场,而且影片最终还能真的直接投放到市场上,接受观众的评判。
简单说,现在国内很多年轻导演起手第一部电影就是类型片,从迈入电影行业的最初就开始用最直接的票房数字来给自己找定位。
这正是中国电影市场大踏步向前走的明证,而且在过去几年电影人对类型片不断摸索中,也渐渐开始找到了感觉,正在重新找回“讲故事”的能力。
去年有一部小片叫《即日启程》,我认为基本各方面也都达到了合格的水准,应该把它做为“60分电影”的标杆,《夜·店》显然是超过了这个标杆,而且很可能再次提高观众对国产片的要求和期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有位业内前辈曾简单指出国内受欢迎的电影的特点是“故事简单,情感丰富”,显然《夜·店》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虽然7月底的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多部国产新片上映,但我还是对《夜·店》的市场前景相对比较乐观,而且影片成本比当年的“石头”都还要低,但看上去却并没有那么“廉价”,这应该是一部能让投资人、发行人都赚到钱的电影,这对一位完成处女作的年轻导演是多么的重要。
但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前面提到的“不背包袱”是影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软肋,因为影片除了娱乐效果,似乎也不剩什么了。
显然在个人表达如何与娱乐性保持平衡方面,国内年轻导演里似乎也只有宁浩在过去两部电影里完成得还算不错,这一点很值得国内其他年轻导演借鉴。
当然,我或许也有点过于求全责备,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强调“不说教”就直接走向极端的反面。
还是看人家好莱坞,个人表达和娱乐观众从来都要达到一个平衡,比如眼下上映的《冰川时代3》,比如《博物馆奇妙夜2》。
如果有人说这些都是大制作,那再比如同样超低成本的美国科幻片《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和美国战争片《冰雪战士》。
从这个角度,我想问《夜·店》其实到底想说点啥呢?
似乎什么都没有说。
对《夜·店》的“求全责备”就当是我随着最近国产片质量一起水涨船高的期待标准吧。
09-7-22[每周影评].0703.夜·店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MDYyNjcy.html
中国电影的未来?
这个话题要放在五六年前说可能还有点基础,放在中国电影今天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说那就只剩圈外人的意淫了。
令我惊奇的是这个片子在豆瓣上的评价这么低,从排名第一的评论中就能看出来大家的想法:没有内涵、内容粗糙、全是抄的、光逗乐了,别的什么都没有。
仔细一想这其实实在是一个惊喜。
这不就是这种片子该有的评价吗?
换句话说,这不就是这种片子在市场中该有的位置吗?
美国电影中的恶搞喜剧不就是拍的过程中就明摆着知道自己会挨骂吗?
甚至他们还怎么会挨骂就怎么拍,这就是这种影片类型的风格。
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挨骂为己任的好电影(虽然编导恐怕自己没想到这一点),挨骂就是它的任务之一,在这一点上,它比《无极》《南京南京》这种靠挨骂来炒作的电影真诚多了。
说到电影产业化,人们就总爱念叨电影类型化。
回顾十几年来的所谓中国商业电影,除了那些歇斯底里的大片,剩下的里面真的是坐下来好好说个事儿的,就只剩从冯小刚开始的小制作喜剧片了。
说起来背着煌煌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只会弄搞笑喜剧好像有点悲哀,也许是中国人谈崇高谈得太久了,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把崇高娱乐化,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大清洗才行。
当然冯小刚与之后的宁浩不能比,他们的人生完全不一样。
冯小刚是认命了,不得不放下崇高来搞笑,《夜宴》是他想回到崇高的努力,显然是失败了,《集结号》成功了,但和他没关系。
但对宁浩而言,搞笑不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拍搞笑片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正当的人生价值。
这个片子也一样,搞笑就是它的价值,这个片子对你有没有用,只看你有没有笑,如果你笑了,皆大欢喜;如果没有,也许这片子不对你口儿,也许你生活本来就很快乐,不需要大笑,也许你本来就不好笑,当然还有为了装逼而不笑的。
跟风与抄袭是非常好的兆头,这说明这个市场中有值得跟风与抄袭的东西。
前两年流行过一阵的小成本恐怖片现在的销声匿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上始终没出现个可以抄和跟的样本。
既然现在的主风向就是低成本搞笑片,那就自然是越多越好,“先搞笑吧,要是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而对新人的磨练,也是从跟风与抄袭开始的,跟的抄的像样的新人,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来他可以独当一面了。
这个片子的导演应该就在这个行列里。
剧情、镜头、台词,没有一处不是抄的,而且抄得很用心,足够复杂。
剧情?
这种片子的剧情就是承载笑点的工具,能顺下来就够了。
演员是个大问题,里面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演戏,显然导演也不会导戏,说起来中戏导演系毕业不会导戏是有点问题,不过这点钱估计也就只够干这点事了。
对于这样一个作品,夫复何求?
别思考太多,还是好笑的
。。。。。。。。。。。。。。
青年导演处女作,就那么地了
为什么总感觉陕西人扮演的劫匪不够匪气呢?
比较...扯
挺喜的电影比零零狗强多了怎么就没人去电影院看呢...
凑合。
弟弟非要我跟他一起看....挺烂....
不是很好笑啊~~~~~~
给国内认真讲故事的电影加分。
哥,哥,哄爷呢!╰_╯
用力过度
还是多搞笑的,反正我笑了,哈哈哈哈!
就为了片尾的花絮……
比曾轶可唱歌强点不多
我分不清楚李小璐和周迅.....
With Walter。成本好低。演员好嫩。笑点好多。喝星冰乐屡屡呛得半死。足够了足够了。
silly
还好啦
喜欢这个愣头愣脑性格内向却又勇敢专一的小钢牙 现实中的你有时也是这样吧 大男孩Kimi乔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