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译名真的好糟糕啊。
这部电影让我最喜欢的就是对人物的塑造。
女主女主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穆斯林家庭。
和家长在一起时总是带着头巾,离开父母后几乎看不到她戴头巾,电影并没有刻意表现女主摘头巾,看完电影后我才发觉,这点处理得很自然、高级。
头巾只是女主暂时对父母的妥协,因为她还没有力量完全反抗父母,头巾裹不住她的头发,更裹不住她的心。
她勇敢、聪明、目标清晰。
当她得知有别的女人觊觎她男友时,立刻下车,直接杀到那个女孩的工作地点宣誓主权,一言不合直接大打出手,实在是太勇了!
男主批评她不应该动手,她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哄男主,男主让她对他发誓,以后不会动手了,女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会死的。
”这是个立场坚定的姑娘,哪怕在最爱的男友面前,也不愿哄他而随口答应他。
她将她的平板送给了男主,因为和男主约会,回家迟了,她故作慌张地说她将平板扔人力车上了,因为找平板才回家的,装着很抱歉地对爸爸说抱歉,又说自己整个专题在里面。
爸爸也非常好脾气的一点没责怪女主,轻描淡写地说:“我再给你买一个。
”(插一句:女主爸爸真的算得上好爸爸了。
)当男主第一次当众说唱,并获得榜样的赞赏时,他开心的去找女主。
并有了如下的对话。
这让我看到了女主的智慧、勇敢。
后来,当她知道女主合作人是个女生时,她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对男主说:“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这不是气话,她支持他去逐梦,后来,男主想去参加比赛,家人都不支持他,他为此丢了在家人看起来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女主却说
这样的女人让我觉得很强大,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爱人的支持,她真的是个很通透的人。
当她被家人发现和男主的恋情后,被带去相亲、被不允许上学,她哭着求她爸爸,爸爸心软同意但要求先结婚,女主立刻答应。
后来男主知道后,她却自信地说
原来,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这样聪明、勇敢、强大的女人怎能不让人喜欢。
男主男主在说唱山很有天赋,当然也勇敢逐梦了。
其实男主的内心非常地强大,女主爱他时因为她可以在他面前做真实的自己,男主爱这个火爆又聪明的女人,当女主表示她以后能负担他们生活时,他并没有什么自尊心受损的样子,而是欣赏地、充满爱意地看着女主。
男主肉体出轨,女主表示她也要和别人睡时
男主笑着说:“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这就是女主爱他的原因。
男主父亲他是一个差劲的父亲,但他有句话很打动我
他是个可怜的人,他能给自己孩子的只有这么多了,因为他也只有这么多。
夏尔夏尔是男主的精神榜样,是他给他鼓励,他自己的原生家庭非常糟糕,却成长成一位善良、包容、自信的人,从未嫉妒过男主的天赋。
莫因这个“坏”朋友,他偷车,甚至利用小孩子贩毒,被男主发现后理直气壮、凶神恶煞地说,如果不是他,这些小孩都要饿死。
但就是这样的人,被警察发现偷车时,却是这样的。
还让男主照顾那些孩子,别让他们饿肚子。
如果有得选,谁愿意这样活着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印度社会中赤裸裸的各种禁锢,压抑地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们不应该站在别人的痛苦上暗自庆幸:“好在中国不像这样。
”中国有中国的问题,并不比印度来得好,毕竟他们创作比我们自由,他们还可以表达,还可以发声,还能产出有影响的电影。
电影中对女主形象的塑造也比现在的国产影视来得优秀。
我爱电影里这些可爱的人物。
注:此文已发在公众号“孟孟聊电影”,欢迎大家联系转发~ 大家好,我是给大家推荐电影的孟孟。
最近一个新闻映入我的眼帘。
“印度确定选送《印度有嘻哈》角逐明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原最佳外语片奖)!
”
对于一个看过《中国有嘻哈》和两季《中国新说唱》的hip hop爱好者,这类电影自然不能放过。
简单聊一聊。
男主“街头男孩”出生贫困,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房子里,面临大学毕业的他拥有的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生活的压迫。
第一个压迫:男主角和父亲、母亲、奶奶、年轻的继母同住在一起。
复杂的关系和父权社会的传统思想交叉在一起,男主角和母亲的离开仅仅是时间问题。
第二个压迫:男主角的朋友从事着盗车变卖的犯罪行为,以此为耻的他却为了生活不得已与朋友合作,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个压迫:和男主角青梅竹马的女主角家境优渥且脾气暴躁。
由于贫富差距的原因,女主角只得瞒着家里偷偷约会。
而醋坛子的她也偶尔会给男主角带来麻烦。
总之,这是由于贫富差距造成无法避免的阶级压迫。
幸好hip hop还在。
电影就是讲述了男主凭借hip hop音乐,在成长的同时打破自己了的阶级界限,收获了家庭、爱情、友情的故事。
十分正能量,也展现当代印度存在的很多社会问题。
这或许是印度选送奥卡斯的原因。
但是在我看来,电影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
换句话说是达不到奥斯卡的水准。
首先,不管是框架还是人设,过于雷同。
几乎和美国嘻哈巨星Eminem的半自传式电影《8英里》一致。
男主角同样出身寒门,同样凭借hip hop咸鱼翻身。
框架类似就算了,但是第一次battle的时候两个人都选择了逃跑却是赤裸裸的“致敬”了。
其次,想深入挖掘的点太多,只是浮于表面。
比如男权社会的不公,比如阶级意识形态的不公,比如女权受到压迫的不公,贫富差距的不公。
诸多的社会不公戏份再加上主打的hip hop戏份,还有冗长的感情戏,将153分钟的时长塞得满满当当。
戏份分配不足,注定了抨击内容的浅显。
不过有一说一,电影在hip hop上面还是下足了功夫。
虽然我不懂印地语,感觉韵脚上比较雷同,也无法get歌词带来的punchline,但整体的flow还不错,有些桥段也会跟着节奏举起手。
稍微遗憾的是歌舞桥段偏少,没听够。
或许这就是说唱的魅力吧。
贴个短评。
希望你们能感受我的freestyle并跟着唱出来。
skr~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将不定期更新电影影评~希望你们能喜欢~
大家对于嘻哈说唱影片的认识,或许和飞鱼一样,基本是从美国说唱歌手Eminem主演的《八英里》开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非常喜爱说唱的白人少年的成长片段。
男主角父母早年离异,他凭借在汽车厂的低廉薪水勉强度日。
对于自己喜爱的说唱,那时还是由黑人统领的领域,身为白人的他经常会受到歧视,尽管他也很有实力,但每次上台表演,还是会因为性格中的怯懦而卡壳。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既要面对外在的压力,还要面对自身的问题,双重挤压中为了生存,也为了忠于自己的梦想,男主角毅然选择去挑战,不向各种难题低头,最后重塑自我,赢得说唱界的认可,人生也走向成功。
影片一经上映,便在说唱界和好莱坞同时引起轰动。
同样的,这一类型能在风格多变的电影领域获得如此高的褒奖,也让影评人对该影片的价值刮目相看,撇开对青少年的正向引导,就是在电影类型的拓展方面,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八英里》之后,到现在也鲜有能与其齐名之作。
说了这么多,其实飞鱼就想和大家说说,一部来自印度的嘻哈说唱影片:《印度有嘻哈》。
也建议大家能够将两部影片比较着来观赏,正因为有对比,才能发现精华,也通过对比,去更加深入的理解嘻哈说唱文化。
如果印度影片看得多了,对影片中一下子拉一段歌舞推进剧情的模式就不会感到陌生,这似乎能给这部影片的载歌载舞找到理所当然的表达出口,但是,这部有关于嘻哈音乐的影片并没有延续以往歌舞表达的模式,走得却很“正经”。
怎么理解“正经”呢?
它摆脱了印度片一贯有的歌舞模式,选择我们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只在比赛或演出部分有唱跳形式,而歌曲都以嘻哈为主,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印度有嘻哈》说的是一个生活在贫民区里低种姓的男孩,父母关系不和,父亲另娶新欢,但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深受奴性思想支配的父亲只希望他同自己一样,做一个被他人招来喝去的仆人,但对于拥有嘻哈梦想的他来说,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酷爱嘻哈,期望为梦想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赢得为嘻哈偶像在演唱会上做开场的机会。
《八英里》和《印度有嘻哈》说的都是嘻哈音乐,但为什么都要从描写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入手,由底层人们发出对嘻哈的热衷呢?
因为,嘻哈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黑人社区,出于对当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歧视、不公等问题的不满,而选择发泄情绪的一类方式,概括起来有:说唱、DJ、涂鸦艺术和街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大众认可接受,现在的嘻哈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是它的题材层面,嘻哈是属于底层人民的文化,真正关注的是作者真实经历的喜怒哀乐。
第二是它的表现层面,嘻哈的表现力突出直率、感性和一种被压抑了的力度,这是同下层人民生活当中时常经历的矛盾、紧张和反抗的心理联系在一块。
第三是它的信仰层面,嘻哈文化对公平、对自由的追求,对生活本真的关注,对人,特别是属于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敬重是革命性的。
所以,从底层人民角度入手,与嘻哈文化的底蕴是相互契合的,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
与《八英里》相比,《印度有嘻哈》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呢?
导演不遗余力的将印度贫民区的生活展现在镜头前,同时,还将困扰新一代年轻人成长的问题作为素材来源,比如种姓、等级、男尊女卑、一夫多妻、青少年犯罪等等,让观众透过镜头了解到当下印度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虽然说唱歌曲仍然有着浓郁的咖喱味,但不可否定,嘻哈的精神就是普罗大众,没有人说嘻哈音乐该是某一个固定的模样,那么印度的嘻哈音乐有他自己的特点,也不会是什么问题。
在歌曲的创作上,与故事主体贴合度很高,用音乐的形式将人物和事件紧密融合,并不断推进人物成长的过程。
《印度有嘻哈》没有《八英里》所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但电影取材自真实案例,也让我们又一次见证,嘻哈的精神是可以改变人的认识,甚至是一生。
电影后的世界里,嘻哈还在缔造奇迹,让飞鱼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1.印度还是处于《家春秋》的年代, 突破夫权父权是永恒主题。
2.男主是msl,这是印度教印度的政治正确?3.男主戏份应该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小鲜肉,但男猪脚面相显老,有些出戏。
4.男二撞脸nba艾弗森,男猪基友撞脸弗兰兰,讨巧?5.全程无字幕,听不懂印地语,但感觉女猪就一母夜叉,动不动酒瓶往情敌头上招呼。
6.男女之间亲亲小嘴,之后友好地拥抱起来,真是单独美好的爱情啊7.6到7分作品吧,如果国内引进,片名都想好了,《咖喱男孩》。
马拉德是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boy,穆斯林,正就读大四。
他有一个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穆斯林姑娘,两个人从十几岁就开始约会,一直偷偷摸摸谈到了大学。
按理说,这俩人一毕业就应该结婚的,可是姑娘家可不是什么贫民窟,人家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医生,自己开诊所的那种。
穆斯林严禁婚前亲密行为,再加上两家的背景实在是悬殊,因此从小马拉德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
他怯懦,内敛,即使遇到不喜欢的,也不敢拒绝。
还没毕业,他的工作甚至是未来的人生都已经被父亲安排妥当了。
男主“街头男孩”出生贫困,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房子里,面临大学毕业的他拥有的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生活的压迫。
电影就是讲述了男主凭借hip hop音乐,在成长的同时打破自己了的阶级界限,收获了家庭、爱情、友情的故事。
男主心里有着抗争的火焰,就埋下了他成为嘻哈天才的伏笔。
他的歌词写作题材信手拈来,因为他所处的环境逼着他只有把内心的控诉大声说出来,不然就是顺着父辈的轨迹,偷窃贩毒,或者做一个仆人,顶多也就是个温饱。
凭什么?!
嘻哈就是一直在问这个社会,凭什么底层就永远是底层?
如果你在失意的时候最好别看,这部作品把穷描写很细致,破财的贫民区,有钱人的白眼,心中伟大的梦想,如果你失意你会看了掉眼泪。
可是靠的带他入门的朋友不离不散的女友,几首歌,舍命偷车的朋友,转眼富家翁,瞬间高楼平地起,所以当失意的时候看了心情也会瞬间不好了,其实每个人差的都是这样的机会,和别人帮助!
总体来说电影很好,说出人间酸甜苦辣,最近几年印度电影越发的好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编剧和导演艺术手法飞一样的提升,还有合适歌舞时间点,直接把自己提到荷兰这种境界,虽然我是无冕之王,但是白斩鸡们喊爸爸吧!
看得热血沸腾,很励志的电影。
对每个角色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印度味儿很浓很典型,这个归功于选角和造型。
感觉印度演员的演技非常高,自然接地气,真是秒杀国内大部分小鲜肉。
所表现的问题在印度乃至全世界都是老生常谈的了,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音乐更是锦上添花,不愧是歌舞民族。
唯一的遗憾就是不懂印地语,不然看着更过瘾。
尤其是说唱部分的翻译,感觉翻译的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会语言的话肯定更好。
感觉电影质量比评分要再高一些。
庆幸没有因为过于通俗的电影名而放弃了观影。
有人说电影情节老套,这应该就不是一部要以情节取胜的电影。
它胜在细节和立意。
特别喜欢电影中微妙不张扬的细节(比如男主的父母看着很年轻,应该是传统的早婚)。
导演不会因为某个精彩的情节,而特意放大这个片段引起观众注意。
美好的片段一闪而过,反倒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说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点。
电影开头,穆斯林背景的男主父亲迎娶第二任妻子时,在贫民窟狭窄的街道上,是传统热闹的印度婚礼。
男主略带鄙夷的置身事外,戴上耳机,顿时前卫的嘻哈替代了传统音乐,成为这场印度婚礼的背景乐。
随后他父亲摘下他耳机,传统音乐再次成为背景乐,他再次戴上耳机。
就这样嘻哈与传统音乐交替着在这场婚礼上。
导演用平实又独特的镜头,述说着印度年轻人对传统的反抗,带着鄙夷,又有无奈。
男主为一家富人开车。
一次聚会后他去接富人家的女儿。
年轻的女孩哭泣着坐进车里。
一路上,他望着后视镜中哭泣的女孩,想安慰,但又畏怯。
因为他知道,女孩能在他面前这么肆无忌惮的哭泣,很可能是因为她根本无视他这样下层人的存在。
而他的安慰,会打破他们无比遥远的距离。
这是上层阶级的人不允许的。
但在密闭空间内的两个独立的个体,他又本能的想帮助她。
最终,他一句或都没说。
男主与女友吵架,不接她电话。
女友相亲时遇到男主好友,威胁男主朋友如果男主再不来找她,她就嫁给男主朋友。
结果男主好友一脸恐惧的去找男主。
我本以为是好友怕男主知道好友和他女友相亲的事情,结果好友说:你快点去找她,要不然这疯女人真成了我老婆,我一辈子都完蛋了(大概这意思)。
哈哈哈。
另外,在真实展现印度底层生活的同时,导演对突破现状的希望,都放在了人物设定上。
男主和女友的人设,就颠覆了传统上穆斯林男女的权利关系。
男主是有些害羞腼腆,缺乏自信的。
而他的穆斯林女友就厉害了,霸道野蛮又直接,一言不合就拿起啤酒瓶砸人,还超有事业心(甚至心里排位的时候把事业放在男主前面)。
两人吵架后和好的时候,女友最后还说了句,(你喜欢嘻哈)你想做什么都行,我会当外科医生(养你)。
哈哈哈。
做为穆斯林,他们对性也持极为开放态度。
男主居然与其他人发生一夜情,居然又被女友轻易原谅。
而男主好像对女友要和其他人上床的言论也持开放态度。
半路杀出来的Sky更是个活跃的社会运动者,深夜开车涂鸦的一块块广告牌,都是她想要推倒的不平等。
然而,他们依旧逃不开社会和家庭(父母)的束缚。
男女主只能在公交车上小心翼翼的约会。
女友依旧被父母胁迫去相亲。
包括男主女友母亲,在家是风生水起的霸道女人,在为女儿相亲时说“你该为你还能去相亲感到幸运,我当初连相亲的机会都没有(就进入婚姻了)”。
而印度社会的代沟,比中国还深哪。
男主的那个嘻哈好友,平时看似洒脱自由,一次男主到他家,看到的是他不得不时时面对他父亲的嘲笑与辱骂,是他在家庭中的处处受限又无法摆脱的困境。
年轻人深陷理想与父母/社会现状的矛盾之中,我看到的是无力的顿重感。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我没有答案。
在处处受限的贫穷之下,譬如男主的母亲在遭受了丈夫娶了第二个妻子、排挤、家暴等,最终男主和母亲(好像还有个弟弟)被迫离家。
他们几乎身无分文,得不到外界的帮助。
为了养活母亲和弟弟,男主只得在朋友的“教唆”下靠偷车获取足够收入。
安稳生活中的你我,不会做出如此违法犯罪的事情,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违法需要承担的代价?
我知道如果我违法,我可能需要付出罚金、失去工作、甚至社会地位。
而如果当你一无所有又孤立无助,为了家人和生存,你会去偷车吗?
P.S. 早些年看印度电影,印象中屏幕上看到总是住着豪宅、开名车、时不时飞伦敦的印度上层生活(而且每个人都无比的白)。
那或许是印度人逃离现实的方式。
而近些年的很多电影镜头一转,对准了那些肮脏的街道、狭窄简陋的住宅、露宿街头的女人孩子,印度电影确实让我惊喜不小。
P.P.S 这是第一次在印度电影中看到接吻!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大惊小怪。
哈哈。
2019印度音乐片《印度有嘻哈》,豆瓣评分7.4。
印度电影的题材非常丰富,取材非常广泛,本片是看过的第一部嘻哈说唱题材的音乐电影,是我第一次听到用印度语唱的嘻哈歌曲,也是我第一次通过电影来了解嘻哈说唱音乐。
这是一部反映印度当代青年新思维、新思潮、新价值观的电影,片中涉及到了穆斯林青年人在追寻自我梦想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取舍。
当代印度电影在探索价值观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上拍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这是当代印度电影人对印度历史问题的深入思索。
本片中的男主女主随父辈而成为穆斯林,女主是中产阶级,男主在贫民窟,他们在追寻梦想、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与宗教的清规戒律发生了巨大冲突,与社会阶级发生了巨大冲突,但影片告诉人们,只要有梦想,就勇敢向前冲,让自己变成自己希望变成的自己。
当然,作为励志电影,这样的剧情是必然的,但在现实中谈何容易。
我记得哲学中有句话“人,首先是社会人,才是自然人”,意思是人不是可以为自己而活着的。
本片从故事架构上并无多大新意,菜鸟变英雄、乌鸦变凤凰的老套励志故事,但凡音乐电影、体育电影,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剧情套路——怀揣梦想,遭遇坎坷,坚持不懈,夺得冠军。
这样的励志电影虽然故事千篇一律,但却总能激发人们拼搏奋进的信心金额奋力前行的动力。
既然是音乐片,音乐的比重自然较大,本片中融入了多首曲风各异的嘻哈歌曲,非常好听,尤其以片尾主题曲最为激情澎湃,走出了嘻哈音乐愤世嫉俗的歌词风格,歌词内容催人奋进,曲风朗朗上口。
影片是印度电影标配的两个半小时片长,由于情节并不复杂,片长过长(太短印度观众不买账),导致影片的前一个半小时有些拖沓,节奏不够紧凑,直到最后的半小时影片才进入佳境。
本片犹如嘻哈音乐的入门教材,男主从门外汉到菜鸟到选秀冠军,在一步一步接触嘻哈音乐的过程中,电影向观众普及了一些嘻哈音乐的元素,对于我这样并不了解嘻哈、也没怎么正式听过嘻哈音乐的观众来说,本片的剧情起到了一个嘻哈扫盲的作用。
本片作为体现新时代印度青年人价值观的电影,没有印度电影常见的“一言不合就歌舞”的豪华MTV式歌舞,没有自带吹风机的耍酷摆造型,没有夸张造作的慢镜头慢动作,这样的改变是近些年印度电影的重要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男女爱情戏的热吻,是我看过的所有印度电影中热吻戏份最大的。
熟悉印度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接吻并非印度电影的禁忌画面,但是却极少极少出现,别说热吻,就连嘴唇碰嘴唇的接吻在印度电影中都极少出现,而本片则多次出现热吻戏,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甚至以为我看到的不是印度电影。
女主阿莉雅·布哈特演得很可爱,为了捍卫爱情而略显刁蛮任性,最喜欢她包裹穆斯林头巾,下身穿着塑身牛仔裤,背着书包,造型混搭,萌萌哒非常可爱。
本片的原名是《街头男孩》,取自男主的艺名,但中文译名《印度有嘻哈》翻译得不好,明显是要傍国内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的大牌。
没看过中国的rap,倒先看了个印度rap电影
大约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前一个半小时都在讲诉很虚无的内容,真的有必要这么敷衍吗?是在凑时长的吗?男主完全就是一个懦弱,无能又没有肩膀的男人。励志内容完全没体现,自己出轨反过来跟女主撒泼分手,好一个典型的凤凰男。没看完也没必要看完了,浪费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印度年初冲奥电影,原名《街头小子》,中文名《印度有嘻哈》挺准确。穷小子励志,嘻哈音乐贯穿始终,不错的娱乐片。男主应该是市场红人,不然三十五六岁了,还演个励志大学生说不过去。让我想起当年上海拍《聂耳》,让四十多岁的赵丹演二十出头的年轻作曲家,市场观众也还是接受的。
剧情一般般
3.5
我抽烟,我偷车,我出轨,但我是好男孩???
不像宝莱坞的宝莱坞,运镜和色彩都在强调真实性
呦呦呦,这部电影代表印度冲奥,看来没有摸准评委喜好,深层内容讲的太浅边靠,《八英里》的设定你还硬套;似乎所有韵脚都是一个调,一些battle幼稚的让人想笑,不过有几首歌确实让人燥,儿女情长太多不是我喜好~skr!skr!skr!
小绿妹也太美了吧
不感兴趣
换成这种印度歌舞还不错
5.5 原来Gully的意思是街头
莫非你就是对王之王对穿肠?
借鉴八英里的痕迹太明显,但是无论内容和歌词相比起来都幼稚得可笑,八英里可以说代表的就是阿姆本人,歌曲、电影、人物,早已融为一体,不是你这种随便抓个人写两破歌能演的出来的
较为励志
女导演拍得很大气,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到贫民窟的嘻哈歌手,依然是套路化的逐梦故事。
活好 人好 就能成功!
有点杂乱 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冲击和力道不足 让人很难记住要点 而且hiphop太软 对战跟玩儿一样 不够狠辣 不过瘾 旋律还行 对强行大团圆失望 好在故事完整 鸡汤来的也不让人讨厌 可以一看
看看人家印度 天天出爆款 真实新颖
女主角好看啊,但说实话有些说唱场景感觉好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