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助理是公司办公室打杂的,订机票和酒店,安排接送车辆,端茶送水接待来客,还要给老板准备简餐、收拾办公室。
电影是小人物的小故事,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姑娘,才到这个影视公司办公室当助理,她的工作,她的烦恼。
应该说这位姑娘算是聪明、能干、肯吃苦的,多做少说、长眼识的那一套她都懂,工作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公司前辈、长辈的颐指气使,老板的粗暴,早来晚归,有干不完的活,这一切她都能忍受,唯一忍受不了的是那些靠与老板暧昧关系,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活儿也干不了的,就能轻易地来公司当助理。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青人,不起眼的工作,整天忙个不停,烦恼更是不断,再往深里究,以往的理想和抱负怎么与现在的这种平凡无聊联系到一起。
聪明者皆敏感,敏感成就了他们,过于敏感也有可能毁了他们。
此时家人与朋友的关怀和安慰很重要,有的时候打个岔就能缓解许多。
故事里的办公室同事,还有那个猎头公司经理,明里暗里的帮助都有积极作用。
年青人自己的意志更重要,再有名气的大学毕业,再聪明能干,没达到公司单位离了你就不转的程度,你就要勇于忍受这一切。
这也是刚刚步入社会年青人必须要过的一关,不能不在意周围的这一切,也不要扩大化,钻进去思来想去而无法解脱。
当父母的从小就要让孩子感受这一切,逐渐培养孩子的社会经验。
如果大学毕业前还一窍不通的话,进入社会就会很烦恼、很痛苦,甚至有一定的风险。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要放手让他们接触社会上的东西,让孩子思考处置所遇到的问题,不要总是说教、说教。
上一代的经验对于下一代并非全都有用,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大、节奏快,上一代的经验很大部分指导意义不大。
公司单位的老板、前辈长者们要设身处地为年青人考虑考虑,不要一身媳妇磨成婆的世故。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青人更要经得起孤独,受得了委屈,等对周围的这一切熟视无睹,见怪不怪时就好了。
比较真实的一部电影。
女主角秀丽文雅,聪明能干,在大公司工作,毕业于出色的大学,且GPA非常高,父母温柔理解。
从这样的背景看,她或许也应当出身于社会的中等阶层。
她在任何人眼里都应当是“社会精英”一样的存在,并被期待拥有光明的未来。
可是现实却是她在办公室里做“最低微”的工作,不断打杂:取快递,做奶昔,接电话,打印文件,清扫垃圾。
琐碎的工作一眼看不到头,进进出出的同事当她是空气,老板任用她也仅仅因为她肯干但认为理所应当,做对事的时候当她不存在,做错事或心情不好就会骂她撒气——这一切与人们所想象的“精英”、“体面”相去甚远。
可是她所能做的只是“能忍则忍”,因为整个公司体制都在为老板的利益服务,没有人会care她,且她是可有可无的,毕竟有400个常青藤学生正在竞争这个职位——虽然新来的没有任何经验的女同事靠着姿色就很快上位了。
而更残酷的是,她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自己想当制片人的梦想。
当然,女主幸运在同事和前辈似乎还比较照顾和支持她。
整部电影仅仅是展现了助理的一天,除了“投诉被拦下”的小高潮以外,基本没有任何剧情设计,凸现出无聊和无意义感,恰如她的每一天。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工作都是重复性的,这部电影关注了普罗大众的生活,更是男性包围下女性工作人员的生活(看办公室男女比例即知),虽然没有任何精神上的所谓“升华”,但只是展现,就是一种“看见”。
而被展现和“看见”,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当中人们的“自我和解”。
因此五星。
电影最后留了个“微光”,主角的父亲说:“工作刚开始都会有些压力大的。
”以后会更好吗?
或许会的。
#星期三电影# 第02期 《助理》推荐星:二星关键词:MeToo;效率;纪录片这部是之前风风火火的“MeToo”活动促成的影片,片子聚焦于风波人物韦恩斯坦助理的普通一天。
天还未亮,城市的交通还未变得拥挤,Jane来到办公室给同事煮咖啡,开电脑。
最先到的同事,刚到打声招呼,工作就来了。
发水、清理办公室、分发文件,这些都得在同事来之前完成。
八点了,同事姗姗来迟,他们的第一件事是打闹,然后给Jane安排工作。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间:八点,星期一。
Jane已经在办公室度过周末,周一还得半夜来到办公室准备。
可在别人看来,没出现的时间都不算工作量。
Jane的效率不高吗?
她是名牌大学出身,做事得体恰当,能从几百人当中脱颖而出,进入世界顶级制片公司,她的工作能力已是超常。
可无论什么工作都有琐事,Jane要做的就是处理好这些琐事。
GTD道尽了工作效率原则,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能交给别人去做的,就给别人做。
这些事大部分都是无意义且耗时的工作。
打印、扫描、复印、装订、清理、收发快递、订阅午餐、处理行程、照看孩子等等,都是些看起来轻松,却无比耗时的事情。
琐事占满了所有的时间与空间,无论他距离世界上最出名的制片人之一有多近,她真正能学到的有多少?
更快的印刷,还是更快的刷杯子?
不仅如此,她的内心还充满煎熬。
你可以说她小白,但有多少人在进入时就油枪滑舌,老板妻子的质问,老板随时的阴晴不定,同事随意转过来的文印、杯子,错的或许永远是你。
在这儿,你不能有声音,你不能有情绪,你只能接受一切。
很多镜头就像监控录像一样,压榨的人无法喘气。
最直接的两场戏,莫过于Jane想去人事投诉,还被当成想挤兑别人,最后还告诉她不是他的菜。
还有片尾的那场,电梯中的女人说,接受吧,她从交易中得到的益处会比他得到的多。
结合“MeToo”运动的发展,一切魔幻又讽刺。
社会是个大染缸,你不染色想怎样,但这样正常吗?
本片导演是纪录片出身,因而这部影片的风格也像纪录片,不那么有故事性,离人物也较远。
片中的老板也永远存在别人的话中,连名字都不敢提。
他从未出现,却无处不在。
而助理却进进出出,空无一物。
大家好,我是天真的二表哥,每周三更新电影,希望你能喜欢!
文 | YOYO2017年,女演员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的一条#MeToo推文,没想到会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女权运动。
这位女演员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夜晚做了一件非比寻常的事情。
她发了一条推特,内容是“如果你曾受到性侵或性骚扰请用me too来回复”,令人意外的是当天晚上就有成千上百的人在评论区响应。
艾丽莎·米兰诺本人所声讨的对象,就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影业公司米拉麦克斯(Miramax)的创始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
2017年10月5号,《纽约时报》发布了关于韦恩斯坦的调查,结果显示至少有8位女性在过去三十年长时间地受到了韦恩斯坦的性侵。
报道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娱乐圈的轰动,越来越多的女性为受害者发声,也有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受害者浮出水面。
下图是受到过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的部分好莱坞女演员,从中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认出安吉丽娜·朱莉,以及小辣椒格温妮丝·帕特洛。
最终,这位曾经运作过无数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制片人入狱,被判23年有期徒刑,并被正式注册为“性犯罪者”。
哈维·韦恩斯坦(中)被带出法庭这部根据韦恩斯坦的性侵事件改编的电影《助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看待此事件的新角度。
导演兼编剧的基蒂·格林(Kitty Green)花了一年的时间走访了所有能联系到的受害者,对她们进行了私密的访谈,归纳整理所有的素材才最终形成这个剧本。
基蒂·格林此前的两部长片都是纪录片,其中《乌克兰不是妓院》获得好评,获得2013年威尼斯电影节“人权电影网络奖”。
这部《助理》是基蒂·格林的第一部剧情长片(feature film)。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是因为导演并没有选择某一位性侵受害者作为主角,而是让距离韦恩斯坦最近的女助理成为“风暴中心的冷眼旁观者”。
电影里有句台词:“你不是他喜欢那一型。
”
这句话是女助理Jane向公司HR部门反应老板可能存在性侵问题后,HR主管对她的回复。
乍看之下,这句话就仿佛是在打哑谜。
这里的“你”指的就是女助理Jane,而“他”当然是公司老板。
言外之意:你连被老板性侵的资格都没有。
显然,全公司上下都知道老板的这种行为,但也都选择讳莫如深。
就像《爆炸新闻》中的Fox员工,不敢站出来揭露CEO罗杰·艾尔斯,生怕自己丢了工作。
性骚扰,尤其是职场性骚扰,极其隐蔽并难以取证,往往都是因为弱者被施虐者牢牢控制,哪敢说话。
这种压抑甚至比性侵本身还要可怕。
电影《助理》通过怎样的视听设计,向观众暗示这种“不敢说出口”的压抑?
压抑的俯拍如果电影想表现一种对角色无形的控制和压抑,俯拍镜头是一个很合适的选择。
因为俯拍镜头就好像“上帝视角”,镜头下角色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控之下。
电影《助理》运用了很多从上向下垂直拍摄的俯拍镜头。
包括女助理装订剧本、洗盘子、打字、拆快递……这些琐碎工作,都用俯拍镜头来表现。
这种镜头给人的感觉是,虽然主角干得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时时刻刻都有一双眼睛盯着这一举一动。
好像总有一股无形的压迫从上面源源不断地落下来。
例如电影中女助理Jane复印照片的时候,依然使用俯拍镜头,单看画面观众的视觉重点被转移到打印的纸张上,而出现在画面中的女主角和打印机都成为了次要,人物的存在感被成功削弱。
此时的“上帝视角”其实还是女助理背后的老板,好像是老板在一个个审视这些女性,而主角女助理虽然也看到这些选角照片,但她的视角毫无意义,她只是个被老板控制的工具而已。
通过这些俯拍镜头,导演塑造出女助理Jane在办公室可有可无、没人关注,渺小得就好像和一台不会说话的打印机没有太大的区别。
压抑的特写特写镜头是与我们日常用眼睛观看事物差别最大的一种电影语言。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少凑到某人或某物极其近的距离,然后再拿放大镜去看。
但在电影《助理》中,女主角的脸部特写镜头特别多。
故事中女主角每天过的谨小慎微,和周围的人讲话都会结巴,其实是因为怕出错。
当然根据墨菲定律,她越怕出错,就每天都在出错。
虽然她的工作确实完成的不错,勤勤恳恳地加班,不辞辛劳地送文件,但是在沟通上她似乎总是得罪老板。
在办公室里战战兢兢的她,完全是个不敢显现太多情绪的人,如果不认真看,会觉得她整部片子下来都没有换过表情。
而特写镜头还是为我们捕捉到了她在写道歉信给老板的时候,眼里委屈的泪光。
还有她向人事部门经理告发老板可能在诱奸或者性侵其他女性而未果的时候,她眼里的失望,那种失望就是眼里没有光了,留下的只有黯淡。
电影《助理》中很多情绪都通过特写中细微的表情和眼神来表达。
压抑的声音除了诉诸视觉,《助理》这部电影在听觉上也有刻意的设计。
电影中人的说话声,尤其是女主,都极其微弱,有时甚至被身边其他物品发出的声音盖住。
比如在女助理带新来的助理去酒店路上,汽车的引擎声明显盖过了两个人的对话,使得对话的传达效果大大削弱。
新来的助理和女主讲的第一句话,女主甚至都没听到。
在办公室里,订文本的声音、纸张翻页的声音、复印机的声音,甚至来公司开会的大佬皮鞋走过地板的声音都大过女主讲话的声音。
可以说,连纸张都可以随意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主角却不行。
女主在公司活得还不如一张A4纸。
在这场女主洗盘子的戏中,两位公司其他部门的女员工对话音量也十分小,说明她们的境遇并不比女主好多少。
另外,这两个人敢于在老板的女助理面前聊起离职跳槽这种敏感话题,说明她们知道女主的身份,但也知道女主其实对老板毫无影响力。
利用声音,导演再次强调女主的弱小和透明。
这里关于“发声”的特殊处理也是为了呼应主题,也就性侵案件中女性长期处于“失声”状态,无法畅所欲言。
导演认为女性不该继续压抑自己、不该沉默,应该要勇敢为职场中的不公发声。
无论是声音处理还是镜头运用,这位女导演确实将压抑、无力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
全片没有出现这个所谓的“施暴者”韦恩斯坦,但是有出现他的声音和文字。
一个角色不出现不是代表他不存在,而是为了强调他无处不在。
这就像女性所处的这个时代,性侵者无处不在,但是能够站出来告发、指认的人却寥寥无几。
蒋方舟曾说:沉默是遗忘最大的帮凶。
虽然一场#MeToo运动让更多的女性放下恐惧,但选择打破沉默站出来发声,依然需要更大的勇气。
-END- 更多干货影评/剧评: 1. 《剩女》:集美们自己会单身,不用你两个以色列人来教 2.《热带雨》: 师生禁忌恋的壳,新加坡社会与认同的核3.《真心半解》: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不能有姓名4.《我是余欢水》:先让你爽,再让你疼,《我是余欢水》
《助理》的预告,其实有些误导别人了,从预告来看似乎是一个惊悚片,但是本片看下来,倒是颇有“去戏剧化”的特点,哪怕全片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也不过是简和HR的一段对话而已,不过尽管剧情是如此平缓地流动,我们依旧能在一个个镜头的延伸之中和女主感同身受,并在那些重要的剧情节点上体味影片所蕴含的复杂情绪,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它做得比我预期得要好,没有如我所想那样只成为一张控诉韦恩斯坦的大字报,电影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所受到的无形压迫以及迫不得已的沉默。
所以,这样的电影绝对有必要拍出来,更有必要被世人看到,很多人已经在平日的生活中习惯了缄口不言,习惯了沉默并接受那些正在发生的不公允,那么如若连电影都不能为这些人发声的话,她们内心的控诉又能向何处宣泄呢?
仍然是关于“哈维·韦恩斯坦事件”的一部电影。
但不同于之前的影片,这一部是从他的助理的一天的角度记录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电影就是真实的记录了一个助理的一整天:天不亮上班,打杂兼职整理卫生清洗盘子,无休止的电话,老板的发疯以及书面道歉,安抚老板妻子带孩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让人觉得这一天怎么这么长啊…而最窒息的就是投诉的部分:当女主认为可能有女生遭到侵害时暗示的言语,投诉部门的故意曲解和老板的要挟,简直把工作最令人窒息的部分完全展现了!
高学历,有经验,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之后呢?
被困在小办公室里,早出晚归,似乎永远实现不了的制片梦,每天停不下来的重复和道歉,社会责任感被无情抹杀,用工作威胁你闭嘴…而这样看似体面的工作真的是人在追求的吗?
整个电影的颜色有点莫兰迪的感觉,淡淡的,灰色的,压抑的。
时长不长的电影却看的人有点难受有点烦躁…不能说很喜欢,但视角和审美还是可以接受的,社畜看完更抑郁了……
Panorama 工作中种种困局过于真实,现实中即使老板不是Weinstein这种人渣,也能感受到仿佛被四面墙死死压住的恐惧,因为职场对女性的压迫有比性侵更为隐蔽和恶劣的形式。
女主角无力感的呈现非常到位。
写实的现实职场环境,从始至终未见上司,却不断从准备餐点、打扫、耳环诸多侧面细节中勾勒了老板霸道模样,而仅有水平和垂直的镜头代表了办公室内人情的冰冷尖锐,一面是男性主导的傲慢潜意识的大环境,另一面也是助理这一类人缺少支持者不敢发声的困境;因此,如今MeToo的意义所在便是如此
在这部片子的整个进度中,老板从未出现过,反之只有他傲慢自大的怒气和自以为是的态度。
通过穿着和道具的展示能看出来,整部电影也许讲述了女主仅一天的职场生活,通过一些细微的场景能找到对自我的同感——无日无夜地加班加点,周末也在办公室度过;被同级冷眼旁观,接了本该不属于自己的锅(也不属于其他任何人的锅);男性对女性的恶言相向,女性之间的彼此忌讳....电影除了明线表达的me too题材之外,其实还有关于窥探的人生,助理安排老板的日常所需,细致到私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买药到得知老板私下不检点的行为,从尝试举报老板到只能坐在公司底下看坏事发生,却无能为力...而助理在办公室里的工作也长期曝光在同事的眼皮底下,写邮件被老油条同事指手画脚给意见;桌上的文件被人随意翻动查看,都得不到一点应有的尊重。
电影传达的信息过于生活化且杂碎繁多,情感细腻到令观影者难以消化,一种只有低三下四的社畜能理会的心情,无人听从你的想法,不能撒手不管的工作,度日如年般的生活。
这部片子让我很有共鸣。
我也是一位助理,在一家电商公司的视频部门当影视摄影助理。
做的事情很琐碎,清洗东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拍辅食类的产品用到的一堆锅碗瓢鹏、模拍时宝宝用过的奶瓶、还有它弄脏的衣物。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搬重物——每次模拍外拍都有一堆摄影器材还有道具产品需要带。
模拍的时候还需要帮着一起哄宝宝,以调动宝宝的最佳状态。
习惯了服从,习惯了说“好的”,不知道拒绝两个字怎么写。
被制片训、被策划凶、被主摄嚷嚷,是公司里食物链最底层一般的存在。
很辛苦很卑微,每天也是很晚才回到家,累到对男朋友胡乱发脾气,而且,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落日了。
之所以还没有离开,是想在这家公司混个资历,毕竟之前那么辛苦都坚持下来了,总不能干了一年多出来还是个助理吧?
工作里,最常出现的事情是:你做着很多不属于你职责份内的事情。
制片忙,你就得跑腿去拿定好的一群人的午餐;导演渴了,你就噗嗤噗嗤跑去搬瓶装水;美术忙不过来,你就得帮忙置景收拾;经纪人不在,你就得跟外模沟通。
对了,拍摄里会用到的道具的采购也是你。
助理就是担任这么多琐碎工作的一个存在。
基蒂·格林对哈维·韦恩斯坦案的回应是沉默的愤怒。
面对哈维·韦恩斯坦的倒台,电影业不仅会庄严地承诺要做得更好,而且还会推出一部电影,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部电影被证明是《助理》,导演基蒂·格林冷酷而愤怒的控诉,她提前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
首先,影片的基调刻意低调,与其说是好莱坞式的揭露,不如说是保罗·格林格拉斯的《93航班》悲歌的呼应。
其次,黑暗中心的怪物没有名字——几乎看不到。
电影对过去的奥斯卡奖和慈善捐款都没有兴趣。
唯一相关的是他造成的伤害。
所以焦点落在了片名中的“助手”——简身上,她的名字很少被提及,很容易被忽略。
朱莉娅·加纳非常出色,几乎出现在每一场戏中,简不得不随时待命。
一辆黎明前的优步车把她送到了翠贝卡区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制片人的私人办公室,在那里,她在同事们周一早晨的上班高峰到来之前打开了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然后谈话转向周末的票房收入,以及定义他们工作生活的问题:“他来了吗?
”他会的。
到目前为止,这只是电影行业不受监管的入门级工作。
但格林在玩一场更长远的游戏,他建立了一个广角视角,不是温斯坦,而是温斯坦能够统治的王国。
这种“看不见邪恶”的顺从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单调的琐事和有毒的支持混淆在一起。
煮咖啡,摆糕点,沉没地从老板办公室的地板上捡起一只耳环。
订一辆豪华轿车,擦洗他的沙发,让下一个年轻女人去参加一个不具体的试镜。
(你会说:“他在私人房间。
”)如果你对此有任何疑问,无数其他有希望的人会很乐意取代你的位置,简听到了这句话,既带有公司同事间礼貌,也带着比的恶心。
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就不只是什么样的行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了,而是有多少人现在仍然在这个行业工作。
格林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把内部细节堆叠起来,从每次开会时打开的瓶装斐济水,到简想起当初为什么想要这份工作的悲伤时刻。
她回忆说,为了拍电影,她的眼睛很快就亮了起来,然后又暗淡了下去。
By:Danny Leigh
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怀揣理想的接受生活的煎熬 熬过最苦的日子也许会忘却一头黑发时的慷慨激昂 片子始终冰冷压抑 在弱肉强食的金字塔顶端 脆弱敏感是精神的灾难 无时无刻的无懈可击可以生存 却变成轰隆机械的螺丝钉 但自由意味着什么 需要攀上高山才能感激一路走来的不负重望
电影里的韦恩斯坦公司的压抑日常,我早在无数个关于大老板运筹帷幄的采访视频里见过,对员工的羞辱往往更过分,那些娱乐大v津津乐道的潜规则传闻,和席卷全美的哈维性侵事件也并无不同,然而令我绝望的是,这类视频或贴子下面的评论永远是“x老板好有手腕”“只是对事不对人,做错了给该挨骂”“羡慕xxx能睡到那么多好看的人”,人类在助纣为虐上一直不让人失望。所以当我们在讨论韦恩斯坦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些什么,批评习以为常的职场霸凌,还是揭露喜闻乐见的钱色交易?有意义吗?这些东西甚至是很多人向往的、渴求的、争取的,是溃烂社会关于成功的准绳。我们讨论韦恩斯坦,怕是在批判丑恶的人性和“穷人命富人心”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人生不易,职场不易,影视公司下属工作室行政文秘女孩糟心的一天。被男同事,男老板,男人力资源经理疯狂PUA,特别是人力经理,真是这方面的“翘楚”。谁生活的字典里也没有容易二字。选角方面挺好。摄影也不错。还有演员在里面客串自己。哈哈
仅从电影本身,无功无过。画面的呈现,人物的表演,环境音的衬托,都十足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故事。不过也没有更多的东西了。
职场蜉蝣
最窒息的细节是把注射器拿出来放进红色垃圾袋。不管这段工作经历能怎么样promising,没必要这样折磨自己吧。没有更striking的冲突,没有感受到影像的力量。
理念吊打Bombshell,最起码回溯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的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种洗脑式的新闻,还原那个规训的气氛才是正途,片子除了有一些点处理的不好控制不到位,没有保持住全程的客观镜头外,甚至还有丝阿克曼的味道。。。
3.8 建议改名《后浪》
或许会有被认为在韦恩斯坦案爆发前后“蹭热度”的嫌疑,但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时事背景下通过完全聚焦角色(甚至是舍去了其他方面的细枝末节),创造了一种无声的恐怖。电话那头模糊的声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大老板”,HR尖锐的审问和无时不刻不在周围弥漫的“玩笑”/“调侃”…黑夜之后,她又能去向哪里?这可能是事件之后的行业出给所有受害者最无解却又棘手的难题,也是最为痛苦和勇敢的表达。【盖章我们Julia Garner迟早有一天会拿奖】
呼
选取了一个很好的叙事角度,着重说的是“感同身受”,一种微妙的心理惊悚。这个角度让故事更具广度。
三星半吧 没啥情节 甚至很闷 但真实的表现了社畜的生活 和 女性混男性圈子的艰辛 致郁啊
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这样的工作日常得疯吧
是恐怖片
真厉害!就那么几个场景几句话反复兜着拍,却一下子就把人抓进去了。非常delicate
Anthony说从头到尾我们都没见到老板,我说可是从头到尾我们也都不知道姑娘叫啥。所有场景(在我看来)都做到了不尬,甚至寻常又琐碎到枯燥。很多时候把你摆在观众的位置把这些事㨃到你眼前你才觉得这样不对,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着相同的事。最狠的是当助理口述整个新助理事件的时候,我们先一步跟着closeup带入了对面男性视角:是啊确实好像听你这么说没看出啥问题,反而姑娘你是不是自己妒忌。可是仔细想,是那样吗?中间听到标准中文还没有出字幕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对-at the moment all non-Chinese speakers shared her frustration and anxiety, and I shared it as well because 我只听到了一百个还是一千个苹果
极其细腻地刻画了职场小白领繁忙又压抑的一天,连同事和上司的餐食咖啡保洁工作都要面面俱到,既要对付小三还要受上司老婆的夹板气,这是典型的压榨新人啊。冷冰冰的办公室,唯一得到两个部门同事的帮助还是在给领导写道歉邮件,目睹了职场潜规则但为了保住饭碗又得忍气吞声放弃投诉。尽管哈维·韦恩斯坦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但从女主的遭遇和职场氛围来看,不被潜规则就算是万幸了。
职场霸凌和人的异化。静水流深的好看。我太难过了 @Angel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