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与热情之间》,这个名字就够吸引我,叙述着一个没有什么热度的故事。
男主人公持续而淳厚的低述贯穿始终,纯纯的初恋加上漫长的等待和邂逅便组成了整个故事的架构,其实很老套,但是叙述的手法很合我的口味,永远是那么不温不火的发生,展开,缓慢的进展。
假如不小心错过其中的五分钟,也不必担心,仍旧可以凭借后续的情节安心地看下去。
猜想,很多看后的人一定会觉得不好看,好象影片中的基调缺少了一些高潮的惊喜,又偏偏突兀地增加了许多欲言又止的调调。
然而,恰是这番直白的缺失转为深沉的含蓄才添加了一份耐人回味的气息。
看后,总是感觉片名有些文不对题,如果单纯地仅从表面去处理,好象可以牵强地接受。
女主人公有够冷静,但热情呢?
对方的热情似乎就少了些与冷静相对的火暴味道。
那么,如果稍微深刻地去理解呢?
其实,两人都是缺乏胆量的一方,异性相吸的磁力无法胜过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虽然相爱,虽然找到了感情的平衡点,而尺距却那么长,谁都不敢轻易离开自己的位置,害怕唐突的尝试反而不及保持原位强。
片尾,留给我们众多可能中的一个:世上存有奇迹,但如果奇迹泛滥,也便自然无法称为奇迹。
奇迹降临,我们大可幸福地宽慰接受;倘若没有奇迹,更多时候需要我们敢于创造。
当关系处于停滞状态,两人之间,总需要一个人迈出一步,无论向前还是向后,因为总得给彼此一个交代。
2001年的电影《冷静与热情之间》改编自作家江国香织与辻仁成合著的同名小说。
作为文本的小说未必尽好,电影绝对是等而下之相当失败。
导演中江功是首次执导电影作品,又是跨国拍摄,成片问题多多,令观者头疼。
演员是最为奇异的问题所在,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找来陈慧琳出演女主角阿蓝,无论是近景中景远景,陈慧琳都脸大又难看,且其演技又差扮相又丑,强迫观众相信年轻时候的竹野内丰竟然喜欢这样一个没礼貌又爱装13的人,还真是“恋爱无差别”啊。
太TMD韩剧了!
对比着这样的演员看演技老道的王敏德与时年青春无敌的筱原凉子,真是为演员配置的不智大为唏嘘。
此外在配戏时,竹野内丰说日语,陈慧琳说英语,怎么看都别扭。
竹野内丰此番出演的顺正是一名图画修复师,原来的故事中,最重要辅线是顺正通过修复图画进行自我寻找与救赎的过程,而在电影中基本进行了切割,使之沦为毫不起眼的符号,可说是相当的浪费。
因为导演与编剧的问题,场景编排与节奏控制都显得很奇怪,而剪辑上的细碎也破坏了电影的流畅感(要不然剪一个“女主角缺失版”貌似会好一点?
),如顺正走上翡冷翠大教堂顶层的一场戏,若用长镜头的话应该表现会更好。
而一些细部的情节设置也确有可取之处,如呈现校园时代的顺正与阿蓝的牵手亲吻,镜头藉由大提琴练习者的手交叠至两个人的牵手,一系列镜头叠加使之形成巧妙的场景结构,且十年后来一番“重遇大提琴家”,对比设置尚算用心。
整个电影剧本,尚算保留有原著的脉络,并留下了主角生活中那些先知般的人物,如吊儿郎当的学长会说:“太深爱一个人,不会有好结果”,而意大利欧巴桑也会说:“你的怀里,才是属于你的地方”。
王敏德此番出演知性男一枚,更衬得陈慧琳相当猥琐,虽然筱原凉子也是演技平平的花瓶一枚,却着实秀了一把仅属于青春的美腿靓妆。
整部电影最值得赞叹的当属取景,美丽的翡冷翠街道、河流、教堂、小巧,都散发着古旧典雅的气息。
而最靓的米兰、秋天的东京,也着实迷人。
光感是真的好,素而淡雅。
音乐上全部采用了Enya的New Age音乐,脱俗缓然。
迷离的钢琴使电影情绪始终被控制在“冷静与热情之间”。
从文本诠释上而言,电影比之原著有相当多的不足,称之为爱情片中的烂片应该是合适的。
剧本结构问题、演员问题与镜头叙事能力所出现的诸多不足,使电影处于下等,真是可惜了一堆好景色。
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在敷衍一种潮流。
QQ正在开始流行的时候,我还在聊天室里面不亦乐乎,熟练操作着各种聊天室的动作、背景,有网友问我:你有QQ号码么?
我便稀里糊涂地去注册了一个,虽然有些迟到,但是毕竟有了一个7位数的号码,后来看到新闻说腾讯的用户突破了1000万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步入了即时通讯的大潮中,同时为丢掉一个9位数的ICQ号码感到失落。
BBS火爆的场面,我不顾自己的ASP知识几乎为零的尴尬,下载了比较流行的动网程序,昏天黑地的改了3天,总算在页面文字上找不到一丝动网的标记,我知道这样做有些卑鄙,也深深的自责,但是我还是不喜欢自己私人的地盘中出现别人的印记。
自己的BBS还没有火起来,就有一种叫做BLOG的东西迎头扑来,让我措手不及。
据说这是WEB与LOG的杂和体,大概的意思就是网络日志。
我也毫不犹豫地投入新一轮的程序修改调试中,不久我就自豪而不知辛苦地向MSN和QQ上的每个朋友夸耀到:我博了。
后来发现自己真的是在敷衍,别的不说,单单从自己记述文字的时间来看,就不能称作日志,因为多时今天回忆昨天甚至几天几个月几年前的事情,所以我的BLOG更多的像是一个回忆录,大概也符合我怀旧的思绪吧。
不能在当天记述自己感受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懒惰,其次是因为我个人情绪化比较严重,遇到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思绪万千,往往需要至少一天的时间来平和。
所以即便再打动我的场景、再让我兴奋或者悲伤的事情,我也不能立即投入到平和的心态,坐在电脑前,一点一点的输入,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情,都要去细细地体会,知道自己认为可以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说话的时候,才可以坐下来,冲一杯咖啡,娓娓到来。
4月22日,元大都遗址公园,西门,中午12点。
我拿着相机,到处练习浅景深的拍摄,这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掩饰,因为我要履行一个约定,一个1年前的约定,一个我坚持了365天的约定,一个已经知道结果但还是要进行的约定。
缺乏毅力是我的弊病,因此我拥有了220斤的体重和可怜巴巴的英语水平。
所以我很少许下什么约定,因为每每都是在某个时间段轮回的时候,把自己原来的话再一字不差地说一边,在如今的我看来,真是可笑。
每年的元旦,我便开始翻箱倒柜,什么单词书啊、语法训练、听力磁带、口语提升什么的一股脑拿出来,然后信誓旦旦地决定在年底有个突飞猛进地英语技能增长,但是就像我每年年底秤体重的表情一样,220斤还是220斤,我依然没有瘦下半两,所以我的英语也没有增长半点。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的确,周遭的事物瞬息万变,我很久就不习惯提前约定什么,要是想聚餐吃饭小酌畅饮,手机联络,我可以从被窝里面光着屁股蹦出来迅速赴约,想看电影听音乐会泡吧唱K,手机联络,我可以从n多的工作中抽身出来转战娱乐市场,但是你要是问我明天有没有空,答案肯定只有一个:不一定。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我,坚守了一个长达365天的约定,感觉自己挺伟大的,虽然结果早就知道,但我还是按部就班地,在那里燃了一支烟,熄灭,走掉。
突然觉得自己一身的轻松,好像彻底地完成了一个任务,彻底地放弃了一些事情,彻底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其实早就这样彻底了,只是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坚守所谓的约定多久,最终我还是非常欣慰地告诉自己:我来了,我履行了诺言。
至于其他的人和事,早已谢幕。
受到身边好多事物的影响,我才有这样的动力,看来我还是不成熟,这样的容易被感动。
前几天唱K的时候,好多人唱了一首“约定”,前几天电影积压的时候,李胖子拼命推荐“冷静与热情之间”,我也突然间想起了关于约定的一些阐释,比如“我的野蛮女友”。
从野蛮女友两年的约定,到冷静与热情之间十年的约定,结局都是给人以欣慰,让人看到幸福,脸上流淌出一丝的微笑,尽管眼睛中闪烁着泪光。
中国人还是不能接受悲剧,所以这些电影的导演用了一个千年大俗的观点“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控制了观众,带领众多红男绿女在美好幻想中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集体意淫。
当我们走出电影院,当DVD的碟片从碟仓中吐出的时候,当我们回到现实那刺眼的阳光中,当我们再次面对都市情感的脆弱的时候,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回味起这些电影中那经典的一幕一幕,可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的面对现实呢?
原因只有一点:人都是怕痛的。
我也怕痛,但是我几乎不去幻想那些美好的片断,体会到太多的痛苦,这点痛,也许会是甜美的记忆吧!
所以我从冷静与热情的电影中逃脱出来的时候,一边慨叹这部片子的确好看,一边急忙上线找李胖子道谢推荐给我好电影,一边迅速地将DVD装盒,一边脱口而出我认为是最准确的评价:都tmd是瞎扯淡。
果然,网上搜罗到的影评,嘿嘿,让我再次感觉到:一切都是tmd瞎扯淡。
本片的拍摄在意大利的两大代表城市,米兰和佛罗伦萨实地取景,让观众目睹久负盛名的大教堂,美术馆和欧洲混合着古老艺术和最新时尚的优雅风情。
更何况,这段异国浪漫爱情故事的讲述者,是日本以描写女性纤细心理变化出名的江国香织和身兼芥川文学赏,摇滚歌手和电影导演多重身份的才子级作家辻仁成。
这两位人气作家从1997年起,分别以男女心理出发在报刊上连载同一个爱情故事,最后以红蓝两色结集成书,热销过五十万册,号称代表了年轻一代的世纪爱情观,被拍成电影也是理所当然。
竹野内丰以日剧起家,代表作品包括《星之金币》,《悠长的假期》,《沙滩小子》和《冰之世界》,不仅拿下日本金箭新人奖和日本电影学院奖,虏获大量观众,同时他的广告也是从人寿保险药品发胶一直做到咖啡证券IT界,是个十足的偶像人物。
本片是他的银幕处女作,东宝公司以“意大利中世纪街道上升起的银幕新星”大造宣传。
凑巧的是,本片的制作人员也和日剧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沉睡的森林》是导演中江功的代表作,大多亮则是《东京爱情故事》和《第一百零一次的求婚》的制作者,看来这一次东宝公司是打算制作一部日剧式的日本电影了。
音乐方面倒是可圈可点。
恩雅的爱尔兰音乐迷离往复,融合了居尔特民族的特有气息,过去的《水印》,《牧羊人之月》和《树的回忆》等诸多作品使她成为NEW AGE音乐之后,在Billboard年终排行榜,英国单曲排行榜和葛莱美音乐奖里颇多斩获。
1994年,电影《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便使用Enya的《Marble Halls》作为影片插曲。
在本片中,当她的纯真音乐随着意大利的美丽风光同时出现,爱情故事的说服力想必也大为增加。
遗憾都是自己找来的。
比较同情的是芽实,被一个不喜欢自己的男人留在身边。
可是好象也不能怪修正,等待阿蓝的十年里,他的生活又怎么可能空白呢?
好好的现代爱情童话,看见的还是编剧回避不掉的现实。
不过看这样的电影是轻松的,赏心悦目的脸庞,异国风情的画面,深邃飘渺的音乐,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完美的七宝楼台,在冷静与热情之间,一段游离恍惚的爱情。
比较安静的一部片子。
有安静的异国的街道,漂亮的建筑,向往的油画。
也比较理想化的一部片子。
10年的爱情承诺,总有点让人怀疑。
10年之后,守住的,是真的爱情还是自己认为的爱情?
有帅帅的竹野内丰和日语说的非常好听的篠原凉子。
那时的篠原凉子比较瘦,爆发力却一点也不输给如今《あねご》、《派遣の品格》中的表演。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女主角是陈慧琳。
看得比较早,差不多都忘了。
剩下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竹野内丰不修边幅的骑着自行车,在安静的街道里孤单的穿梭。
全部为了竹野内桑电影很干净,没有杂质我很喜欢,看完心里又开心又遗憾现在应该没有这种爱情电影了喜欢这种上升到精神的爱情我喜欢顺正喜欢竹野内的演绎他的微表情无论是第一次遇见在窗台往下看的侧脸还是还十元硬币的温暖还是看到阿蓝送伞的小震惊还是去还伞阿蓝不接受的第一次还是偷偷还了一把一模一样的伞还是后面的第一次约会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会合的咖啡店第一次去junsei的家第一次接吻很多很多第一次竹野内丰都演得很好,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我愿意相信有这么一个人愿意相信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信真的有两个人因为性格错过了十一年也相信有这么一个三十岁相约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约定一部作品这样不就是很成功了吗。
没有那么多的角色,只是围绕两个人就好只是,确实,阿蓝的行为举止,陈慧琳演的不够,没有看过小说,但是觉得阿蓝不是这种过于「委曲求全」的角色还是喜欢竹野内丰的演绎,在我心里,顺正就是这么一个用尽全力去爱的一个男孩子这个约定,在我心里发芽了不会过时的电影,不会过时的ost一直一直都很帅的竹野内丰,一直一直都很迷人的竹野内丰
因为喜欢竹野内丰,大学的时候看了《冷静与热情之间》,被里面的爱情所打动,更被弗罗伦萨所吸引。
工作了几年,终于淘到了这张DVD。
去意大利旅游之前,又找出来看了一遍,于是在翡冷翠的时候,我登上圣百花屋顶,除了俯瞰老城外,我坐在石凳上,电影的结尾在我眼前回放了一遍又一遍。
不久前,喜欢上红薯后,知道他们有一个十年之约,因为看了《冷静与热情之间》。
于是今天趁着休假,又温习了一遍,距离第一次已经过去了12年一个轮回。
不得不说电影的确经典,拍得也精致,甚至里面的服饰都没有过时。
想想红薯的十年之约连一半都没到,而回头看看,身边的许多人,许多物已结缘15载,甚至20多个春秋,真的不可思议!
有些缘分就是命中注定,即便不是一直在眼前,天天想起,或是曾经数次的擦肩、错过,命运还是会让你在某个转角相遇,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现!
能让我看三遍的书或电影,那绝对就是挚爱了!
关于电影本身,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是想说说其他几点在〈冷静与热情之间〉的DVD花絮中,讲到小说原来是报纸上的连载作品。
后集结成书出版。
可能通过男女之间完全不同的视线来写这个爱情故事或许大家会有更多的角度来看待也说不定。
截止到2001年,小说的发行量是300万册,电影票房为28亿日圆,是当年的票房第2名。
在影片选择演员的 时候 ,我觉得这对组合是成功的 ,因为在小说中,男女主角都不是纯正的日本人,他们都是少年时代在海外生活的日本人,在青少年时代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母国才回日本就读大学的 而在大学之后 ,各自生活的地点都是在海外这种的感觉,在选角的 时候就不能选择具有纯粹日本气质的日本演员。
竹野内丰的五官和气质大都很欧化,而陈慧琳的相貌气质既有符合日本人审美的一面,而她又具备同时代日本女星不具备的大气的一面,(虽然她的表演确实没什么表情)我想,畅销书的改编,2位大牌明星的表演和美轮美奂的风景让这部爱情片具备了日本爱情电影成功的因素,所以会取得那么高的票房的原因之一把
很久没有写影评,不知道是因为生活变化得过于快,还是因为生活原本就没有变化,面对那些编造出来的情节和虚构而成的人物,我的反应麻木多过感动。
是不是因为人老了,慢慢变得冷静理智。
独自一人在家,翻出一张买了很久却始终未看的片子。
《冷静与热情之间》。
想起当初仅仅是因为男女主演是我感兴趣的竹野内丰和陈慧琳,就把这张不大受好评的片子放入了购物筐内。
对竹野内丰有着特别的感觉,这个外表英俊得一塌糊涂的男人,常常扮演不羁的浪子,却让人无论怎样也讨厌不起来。
而陈慧琳,这个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摆脱了花瓶的梦魇,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
故事改编自小说,很多看过原著的人对电影大加批评,但是有幸我还没看过小说原著,所以觉得这个电影拍得还是很不错的,以至于我这个麻木了许久的人重新有了写点东西的愿望。
尽管情节缓慢,甚至有些拖沓;尽管故事普通,甚至有些俗套,但这并不妨碍那些感人的场景赚取我们的眼泪,当舒缓宁静的大提琴响起的时候,十年之约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泪水涟涟。
美丽的意大利风景,优美的配乐和恩雅音乐元素,使得这部爱情片成为精良之作。
影片在讲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同时,也娓娓道出很多人生感悟,或许并不完全正确,但是观众可以感受出导演和编剧对生活的理解,对岁月的无奈,对青春的留恋,遗忘过去的痛苦,铭记曾经的爱恋,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改变,每个人也会有很多地方,永远也改变不了。
顺正,阿蓝,他们相爱,他们误会,在长久的分离之中体会着思念,经受过仇恨,也享受了新恋情,但是他们始终都没有忘记彼此,以及一个奇迹般的十年之约:阿蓝三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约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教堂,传说那里是相爱的人们约定终身的地方。
岁月无情,少年和少女相识的地方已经旧颜不再,唯有那首共同聆听的大提琴曲,在异国的街头响起,像十年前那样亲吻对方,不知是否还能找回当初的心动,他们所幸还未失去彼此,失去的不过是十年光阴。
片尾顺正在阿蓝离开之后搭乘欧洲之星提前到达米兰,人潮人海的汹涌,她看到他站在不远处,眼睛里有微微的惊喜,面容之上却还是平静如水,这个外表冷静内心热情的女子,她终于肯放下自己宝贵的骄傲,抛弃掉赌气般的自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为了那多年的等待,或者为了女子固执的缄默,为了飘逝在岁月之中的年华,为了那一首没有被遗忘的乐曲……人总是容易被这种长久的坚持和忍耐而打动,真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和忍耐是难以在现实中进行尝试和体会的,而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或者说,人生苦短,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
在有爱的时候,好好地享受,并且奋不顾身地去追求,这才是对得起人生的态度吧。
十年的光阴倒映在意大利波光粼粼的小河里,色彩如此绚烂,让人不禁有一点向往和感动。
影片在佛罗伦萨和日本取景,人物关系简单,故事情节不复杂,适合在你想安静并且安静的时候看安静的爱情应该是这样,不是个性,全为情到深处冷静与热情之间,但愿人人能安然度过,即使,无悲、无喜、无嗔。
东京,米兰,佛罗伦撒;油画,雕塑,大提琴;承诺,约定...可我怎么就没觉得浪漫,更别说凄美了,死活没感觉,就是不来电~当舒缓变成了缓慢,日语,意大利语,英语交杂...想入戏,真的很难~不过,很喜欢王敏德的英语,好听~PS:这名字死活觉得文不对题,为什么?
竹野内丰也太帅了吧
原来凉子大姐还演过……那种角色……这两人配在一起一点激情都看不出来啊 == 竹野叔演得还是到位的 =o=
很美也很冗长,冷静有余,热情不足。十多年前看的时候,图画修复师这个职业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不好意思,只记得看过,剧情忘掉了哈.
NF版标记,回望这样的狗血爱情片,上了年纪果然看不下,跟演员没多大关系,就是日本拍这类型远不如香港...
摄影和音乐还是不错的,很好的呈现或者说还原了佛罗伦萨小镇的美,完整的配乐则让画面更饱满。叙事个人觉得一般,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看过原作,觉得有些地方交代得不够清楚,虽然不影响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毕竟欠缺一些。当做散文来欣赏不错,当做小说来看可能就会欲求不满了。
其实是很俗套很公式化的纯爱片 但是竹野内丰和陈慧琳很加分
冲着 竹野 去的~~~~~~~~~~~~~~哈哈
除了竹野内丰是对的,其他人也太可怕了吧。
我看的纯粤语配音怎么回事。
淡淡的爱情,陈慧琳给人的感觉是干练的节奏频率比较快的,多少不太适合慢慢的淡淡的日影。DVD还没舍得扔,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播,但已经没有播放器了。
没有书好看
很久没看这种只有爱情的片子了
看的是国语配音,影响入戏。我家王敏德又打酱油:(
两个drama人的文艺片,纠缠了那么久多不值得呀。一边剥蒜一边看完的,本想打三星但是最后一幕还是四星吧。竹野内丰露毛了 2020/1/27大森家
陈慧琳毁掉一个好剧本,木偶一个。大提琴,意大利,绘画等等制造文艺浪漫气息的布局也挽救不了过于缓慢超长的叙事带来的烦躁
这个电影有点压抑,是一个关于修复的故事,修复名画,修复与前任的关系。两个人都彼此牵挂着对方,却什么都不说,这种感觉真难受。幸好结尾两人明白了彼此,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几个会有这种机会呢?
原作小说由男作家女作家分别执笔完成很有趣。当年的纯爱电影真是耀眼,难道是因为主演们都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可是为何现在的很多年前演员却再也呈现不出那种感觉了?
丰叔的脸比陈慧琳小。
相比原作很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