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片《追击者》口碑不俗,于是我看了,感觉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真实,纪录片般的镜头感,煽情不多,且都很克制,适可而止。
片中,没有好莱坞式的化险为夷,只有现实中的混乱无序;没有电影中泛滥的巧合,只有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英明神武的警界精英,只有无能的办案人员和颇有点儿猥琐的前警察——我们的主人公忠浩。
影片类型可以说是刑侦题材,但是没什么悬念,或者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悬念。
事情本身很简单,于是导演干脆让罪犯池英民一开始就露了面,并且早早被抓,却又让他透露出一句:被害人美珍可能还活着,接下来的镜头显示出,她确实活着。
于是观众关心的,不再是一般悬疑片中谁是凶手的问题,而是被害人能够活下来,以及能否找到池英民就是凶手的证据。
后面的情节发展告诉我们,不能指望无能的警方了,他们并不真的关心案子本身如何,以及被害人的死活,他们只关心如何给公众一个交代,挽回自己日益差劲的形象。
警方在寻找证据方面几乎无所作为,甚至最后只能将罪犯释放。
然而美珍的自救行为似乎很有成效,并且真的逃出了魔窟,可是,她偏巧在小店里碰到了释放后回“家”的罪犯。
前面说过,片中没有巧合,导演为了让这里的巧遇变得必然,在之前设置了很多必要的伏笔,比如影片前段对小店位置的提示,以及池英民被放出后的抽烟等等。
总之,杀人恶魔遇到了自己杀之未遂的待宰羔羊,结果可想而知。
直到锤子举起的那一刻,我还在期盼着能出现奇迹,可是没有,锤子落下,血光迸溅。
由于前面的大量铺垫,锤杀美珍的那场戏应该会成为一个经典。
主人公忠浩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一点点推理,终于把池英民堵在了窝里,于是两个人殊死搏斗。
支持忠浩锲而不舍地追击杀人恶魔的动机,导演也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那就是美珍的女儿——那个惹人怜爱的、早熟的小女孩。
最后,罪犯被绳之以法,忠浩来到安详睡着的小女孩身边,影片就此结束。
如你所见,故事很简单,细节很丰富。
所谓的细节,并不仅仅包括导演为了情节发展的合理性而所做的一些努力,还有看似与情节无关的东西。
比如,被人丢了粪的首尔市长的形象就颇耐人寻味,影片最后,他看见浑身是血的忠浩从远处走来就狼狈地溜走,这似乎说明了导演的一些想法。
还有,忠浩为什么离开警队,影片在他被前同事抓住后在车上为了逃跑的那段对话中给出了答案——身为警察,却去拉皮条。
被辞退后,他干起了职业皮条客。
而我们也看到了,他要比那些在职的警察、他的前同事们能干得多,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这部片子中的经常确实尴尬。
但是我很喜欢他的那种犯罪片的快节奏。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韩国电影发展确实很快。
他们比较喜欢改编真实事件。
追击者的这一部我觉得他的一些拍摄技巧还是不错的,包括一些蒙太奇的运用以及主观镜头的运用。
他的一些枪战爆破也做的不错。
剧情上也比较血腥。
女主角也是顽强,后面居然逃了出来,不过可惜的是最后还是被杀掉了。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我还是挺喜欢的。
犯罪悬疑片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我特么看一半快进了,电影镜头呈现重点有点偏移了,想要表达警察蠢,没有责任心,制度的弊端,完全没问题,多少电影都是这种主题,而且拍的很好的。。
但是这电影前面各种镜头都放在似乎要与杀人犯斗智斗勇的感觉:-比如通过他人之口透露出皮条男主原来是侦探-罪犯多多少少留下的证据,都皮条侦探被发现-这么巧合当街撞车之后,皮条侦探机智的试探出这个人是导致几个应召女失踪的元凶。
-巡警细心及时发现罪犯在说谎。
-刑警收到消息,核对了过往案件多了个心眼,也是为了转移记者对市长被丢屎的关注,及时地将罪犯收押,等等。。
结果之后就开始傻逼了。。。
不说是警察了,稍微机灵点的人都知道,找个妓女准备去家里来一发,车都发现了,家还会远吗?
车附近画圆地毯式搜索啊,关键是皮条侦探钥匙都有了天啊,跟警察说一句很难吗,一方面表现得这么有爱心关心应召女的女儿,另一方面就不管应召女的死活了?
啥证据都藏着掖着。。。
(这就是前面说的罪犯留下的证据被发现的细节之一,就像契科夫说的,电影开场描绘了一把枪,后来一定要击发它。
结果整场钥匙都没派上用场,只是最后罪犯彻底暴露了之后,让皮条侦探打了一架没打死,钥匙用不用都无所谓了,罪犯都已经暴露了,而且最后警察都来了。
)就汽车周围找个房子,甚至都不用去地毯式搜,就那么点范围挨家挨户敲门,没人的用钥匙去试试,半夜应该很少会有不在家的吧。。
结果实际上的剧情,就是皮条侦探无休止的控制不住情绪,开场的牛逼呢?
警察单纯地相信着从一开始就在撒谎的罪犯,跟在后面浪费着警力,开场的仔细呢?
还有跟踪的,跟你马呢,就等在那?
不在视线范围内的还是跟踪吗?
关键罪犯都在警察局逛了一圈了,你还怕跟踪被他发现?
整个电影就是有点不一致,人物前后不一致,剧情及想表达的点,和画面细节有点剥离,所以看着有种强行煽情,强行悲剧的感觉。
这种“强行”简单地说,就是也不管剧情开场怎么走了,后面往恶心了拍就完事了。
1美珍的车在那里停着,警方去山上找死人2。
人家都承认了怎样杀人,随便就放出来了3。
拿着一堆钥匙,不就近原则去试。
4。
身上的血迹斑斑抵挡不住警察放人。
5。
最后破门而入的警察之前干嘛去了,咋这会儿又找到地方了?
6。
如果是你逃出来你会先去哪里?
去小卖部还是别人家?
7。
如果你是警察在跟踪嫌疑犯你会多久进去小卖部看情况?
8。
别人报警说有人要杀他,你接警后会不会睡觉?
9。
你打斗制服别人后是先把他绑起来还是先观赏下他的家?
10。
你从没有信号的卫生间出来后为何不发短信了?
11。
杀人犯嫌疑人可以在警局里面带个手铐随便走走?
12。
不让手下开个车过来接他,打不到车就要自己跑过去,到底是着急还是不着急?。
13。
比对口供和之前的案子信息高度一致,警察内心毫无波澜,毫无紧张感,知道是在拍电影。
14。
老板娘话真多,买盒烟么,你卖就对了,可能我没有碰到话多的老板娘。
15。
原来是耶稣在安排。
好吧,你赢了。
16。
打高分的人图了什么?
是因为没看过好电影吗?
看完《追击者》很愤怒,有导演对观众的强烈的游戏感和操控感,冰冷无聊,令人厌恶。
这是部显然并非 happy ending 的片子。
看到高潮戏美珍被男主角乱锤砸死的时候,我的内心基本上是崩溃的。
但我崩溃的原因不是因为美珍没有逃掉好痛心,而是这锤子最后是怎么一步步砸下去的?
我自己的观影口味其实完全不偏好 happy ending,相反我是更喜欢悲剧的。
那我有这种愤怒和疑惑的原因在哪呢?
片子里的主要行动是营救美珍。
但里面的所有人都是混蛋和智障吗?
不怎么在乎营救美珍的普通警察们也就罢了,连一心想要营救的忠浩竟然是这样?!
营救者拼尽一切没有达成目标,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比如表现营救者的混蛋和智障,批判警察、人性冷漠或者是善良的无力感,但前提是得把故事和人物给讲圆了。
导演明明给忠浩早早就营造了一个全力营救美珍的设定,但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人物的演进线,贫乏从头到尾没有改观。
根本还是因为故事讲得太过刻意,刻意让忠浩不断失败、不断巧合,前后的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
这种刻意直白点说,就是玩弄了观众的感受。
我相信看到高潮戏的时候,观众大都会觉得虐心,一锤一锤脑浆四溅,美珍内心品尝着恐惧和绝望,身体瑟瑟发抖。
这场戏用的是升格,很标准的镜头语言。
编剧明显是想用波折创造更好的虐心效果,让美珍终于爬出了魔窟,刚见着太阳,又让她偏偏撞进杀手的魔爪。
从皮条主忠浩出去找开始直到美珍被杀手重新得手,编剧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忠浩的手差那么一点,然后让变态杀手得逞。
可是有一个常识。
剧作中越关键的节点,就越忌用突如其来的无谓巧合,那是偷懒的玩法(可以稍微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
《追击者》不知道用了多少牵强的人工佐料才揉到了这个结尾,所以这场戏越惨,越矫情得让人受不了。
抛开直观的感受,回到影片表意。
虚弱的故事和人设,直接导致了影片表意的无意义。
批判社会、怜悯弱者,还是赞赏正义和求生的欲望?
什么都没有做到。
片子唯一在做的就是,倾其所有想要观众虐心。
这是赤裸裸的情感贩卖,贩卖的是弱女子美珍和七岁女儿的无助与绝望。
这种感觉和曾经看《七号房的礼物》时的反感是相像的,但相比而言,似乎尤有甚之。
下面我把这部犯罪悬疑片重要的叙事推进捋一捋,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变态男的住宅。
简单来说就这么一件事。
警察蠢点我觉得完全ok,韩国社会批判片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倾向,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就不是程度的问题了,而是违背人性的基本逻辑,然后显得非常刻意。
比如忠浩的前同事吉宇。
他跟忠浩很熟,但他对忠浩不断强调的反常关切完全不理会,他俩就像是完全处在两个世界的人。
尤其是即便吉宇跟忠浩撞到了一起,也偏偏碰巧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信息。
比如忠浩看到变态男的衣角有血迹,但就是“被”不了了之了。
这不是说警察不称职就通的,而是人之为人的反常,人物的感觉不对劲,而从片子里找不到对这个反常的解释。
还有,半道把市长的破事儿搅进来。
这个段落的引入从叙事来讲非常突兀,社会批判的意图浮于表面,本质上还是暗度陈仓,好让变态男能够逍遥法外。
一部电影中可以有漠不关心的人,但不该有真蠢的人——除非这个人蠢就是剧作的元素之一。
所以如果是显得过于蠢,那一定得交代背后是什么特殊的原因所致,那样也就是落在了社会批判的维度。
但是《追击者》并没有。
一开始,忠浩对美珍的事情的确漠不关心,办事情蠢一点没什么毛病。
但随着叙事的进展,忠浩的人设是慢慢开始真心想要救美珍,努力查出凶手。
因此这之后肯定是不蠢的。
但是他都已经看到了美珍的车,锁定了“五分钟”的范围,并且拿到了变态男家里的钥匙,开了一堆门、问了一堆人,并且进展非常有效。
然而在他知道时间极其紧迫、美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调查就是没有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下去。
准确说,是编剧刻意不让他进行下去,而这个阻碍的处理非常突兀。
忠浩第一家打开的门不是凶宅,这算是调查进展的正常障碍;但变态男被暴打招供了一个假地址,忠浩很快知道被骗了,但就是慢、慢、慢。
这个慢体现在对角色行动的处理上,还体现在视听语言节奏的处理上,这的确让观众对时间的流逝感到焦虑,但这是一种单纯的影像延宕带来的焦虑,而不是让人感觉到一个火烧火燎要找到凶宅的人绷紧了心弦,要赶紧找到目标(尽管目标的确不那么容易找到)。
忠浩作为一个最有心想找到美珍的人,他整个查凶的过程是很不自然的。
而高潮戏的到来,更是牵强得触目惊心。
美珍那么不容易逃离了魔窟,刚刚出来,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偏偏跟刚释放的变态男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重逢。
那家小店的时间、空间都那么巧合,并且编剧并没有给出一个带有任何“必然性”的来由,相反是配合了很多方面的设计促成了这次巧合。
我不是说这个巧合不可能,事实上生活中真正发生的巧合往往超出观影的经验,而且真正的巧合就是纯粹偶然性的。
但正是因为作为一部影片,一个纯粹偶然的巧合(暂时撇开巧合设计的牵强)在最关键叙事节点上被运用,会极大地削减影片所要表达的态度。
一个极其残忍的凶杀案,如果是因为天大的偶然的巧合所致,其残忍所要承载的批判性就所剩无几了,就只剩下一个奇观性的躯壳。
试想一下,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听到诸如一个人被雷劈了这样极其巧合的事件,当然会感到惊异,但也是仅此而已,因为这只是单纯的奇观;而那些因果非常复杂的凶杀案,因为凶杀背后复杂的纠葛所体现出来的必然,才让我们感受到悲剧性和伴随而来的批判性。
抽象一点讲,这是艺术表达上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
然后说说高潮戏的巧合设计有多么人为和牵强。
先是老板娘。
面对一位带墨镜和帽子的男子,而且脸上有明显的淤血,她如何能够这样百般信任?
编剧大人的解释是男人撒了个谎,老板娘信了,因为老板娘认为总不会巧到美珍说的那个“疯子”就是面前的男人吧。
而且编剧又写了两句台词,表示老板娘以为这个脸上有血污的神秘男子说不定跟美珍一样,也是那个“疯子”的受害者。
这之后,老板娘就能够“水到渠成”地主动把躲难的美珍供了出来,然后还搭上了自己的命。
这个“水到渠成”我一万个不服,剧作上的设计感昭然若揭,而且设计的一点不平滑。
这个过程就一场对话的戏,几句台词,但是承载了密集的情节和心理变化的内容,真的太牵强了。
请让不冷静的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老板娘真能蠢成这样,这条命搭得不冤,就是可惜了美珍。
再是那位成功盯梢的漂亮女警官。
片子花很长的篇幅,写了这位漂亮女警官跟在变态男后面成功盯梢,距离不到二十米,大白天的一路盯到小店,结果一点作用没起。
这里编剧也在一个重要细节上做了手脚——变态男探头关门这个如此关键的动作,她也刚!
刚!
好!
没看到?!
这是一个小便利店,显然不是变态男自己开的,而他进去店里买东西,片刻之后却要左顾右盼把店门关上,这嫌疑再明显不过。
但给盯了那么久,一步一步都挺负责的,你跟我说偏偏——就这一眼没看到??!
还有。
美珍躲进小便利店,给忠浩打求救电话的时候,偏偏——忠浩正在飞奔!
而且偏偏——铃声设得太小没有听到!
而忠浩之所以飞奔,是因为偏偏——他这么十万火急的时候,就是弄不到一辆车,打车也完全打不到!
于是愣是就这么奔了一路……美珍给忠浩打电话是合理的,但是,美珍竟然再没有打第二次电话??
不说给忠浩,也没有给任何她可能求助的人。
她的求生欲望呢?
她的恐惧呢?
是电话费太贵还是手机偏偏没电了?
还是说美珍在这世上孤身一人,到要死了连第二个打电话的人都没有?
最后居然给忠浩电话留言??!
这TM是给忠浩留言求救,还是给观众留言卖惨??
片尾,在还没冷掉的血案现场,忠浩悲伤绝望地听着手机里美珍临终留言……这样的煽情戏码,让我恶心得发指,感觉到作为观众被羞辱的愤怒。
还有,这整个高潮段落,大白天的小便利店里,美珍和老板娘两个人都不声不响地被杀了,老板娘和美珍在被杀之前,偏偏都没有发出任何的喊叫……美珍没有喊,我看得出导演是故意想表现美珍对于逃难不能营救不得的绝望(但讲道理,这种绝望感由于处心积虑的设计过于浓重而被消解殆尽了)。
那老板娘呢?
我没有面对杀手的经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编剧一定考虑到了这一点——“老板娘当然不能喊出来,不然凶手就被人知道了”。
美珍遇害的一场戏不但牵强,而且严重超载了。
这种牵强和超载贯穿全片,只是说在高潮戏表现得最为鲜明。
看完《追击者》,我马上去查了影片男主角的原型柳永哲。
柳永哲是韩国有史以来最变态的杀手之一,看完他的真实故事,人设、环境、事件各方面我都是充分信服的。
而比较来看,《追击者》的改编,情节上最显著的改动有两点。
一是杀手的动机,二是杀手落网的过程。
而这两点正是片子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正是尤其重要的地方。
变态杀手的动机,片子改成了阳痿。
除此之外,通篇能够找到的其他动机线索寥寥无几(基本都是简单重合原型的经历,而未做立体描画,比如入狱、有一个哥哥,等等)。
阳痿是可能构成变态杀人狂的杀人动机的,但这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在《追击者》中这个动机支点的使用过于孤立,显得空洞和符号化,人物看不到具体的人格画像(而原型的经历是有充足说服力的,尽管没有阳痿)。
而且,揭示这一动机的一场戏质量下乘。
审讯室的警官老头子在一番主观推测之后,猜测变态男是阳痿,脸上挂着得意的神情。
而且他显然以这种羞辱为乐(有可能这个警官性能力存在问题),审讯中三番两次地强调。
这激怒了变态男,然后对老头子警官成功实施了暴力。
审讯室中,老头子警官和这位犯人不是隔着玻璃而是面对着面,杀手是移动自由的,而警官对于变态男明显被激怒的状况却毫无防范,羞辱不断变本加厉,竟然被他近身施加暴力得手。
这段戏的刻意和牵强也昭然若揭,显得特别空洞和符号化,看得我很无奈。
而杀手落网的过程,片子花了大工夫改出了很有“戏剧性”的高潮桥段,可能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
这上面已经说过,编剧的苦心孤诣,对巧合神出鬼没的使用,不用再赘述。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个处理就是这部电影的新意所在,突破了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类型片逻辑而改成了一出悲剧。
但这出悲剧完全没有支撑住,大量重要的叙事节点的推进和转折几乎都有明显的仓促和用力过猛,几乎是生怕观众看不出来编剧的意图。
这个过程中,巧合的使用犯了大忌。
我认为就这部片子而言,这种创新只是形式和表象上的改变而已。
通俗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主要是时间节奏上的巧妙设置,并且得益于通俗浪漫的形式和 happy ending 的结局,观众相对而言不会太去纠结这种暗渡陈仓的小手脚。
而比起浪漫通俗喜剧来说,悲剧产生的观感同喜剧有很大的不同,必须有扎实的铺垫才能产生真正相称的力量,否则想让观众虐心却适得其反。
《追击者》是一个比较通俗的类型片,但这里的设置有诸多牵强和不合理,根本谈不上巧妙。
这是电影叙事本身不够好,而不是叙事方式取舍的问题。
内容方面谈了很多,总体来讲是很不服的,观影体验也很不舒服。
但说回来,《追击者》在形式技巧上还是优秀的,画面、节奏、声音、灯光等各方面都非常扎实,尤其是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作品来说,真的很棒。
打开电影刚看片头一段就充分感受得到。
河正宇的表演,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角色设定的情况下已经做到很不错了。
但比起内容来说,这些就只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电影从来不是一个工艺品。
同是犯罪悬疑类型片,《杀人回忆》8.6,《追击者》竟然有8.4。
然而平心而论,《追击者》跟《杀人回忆》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档上,尤其是人物和主题的功力。
可豆瓣评分竟然这么高,我也很无奈啊,说明这个导演的手法迷惑性很强,忽悠那些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的观众。
我已经谨慎地怀疑过自己了,但最终还是很明确是电影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
我要对自己诚实,也是对电影和对大家诚实。
以上一己之见。
尤其推荐把这片子奉为经典的人看看,说不定你们会有点新的思考。
2014.02.26
这就是追击者啊,怎么条目重复了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06309/
对于《追击者》的褒贬不一的观点,恰好凸显出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暧昧关系,既艺术作品依靠现实生活提供素材从而进行创作,而艺术作品却又总是高于现实生活之上,这种高于则充分表现在现实生活的理性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矛盾上。
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这种互相依靠却又彼此矛盾的模糊性,反而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娱乐性。
大众对《追击者》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是否合乎逻辑上,大部分观众认为《追击者》不能算是佳片的理由,则主要是剧情前后逻辑错误多,人物的刻画以及其行动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逻辑等。
《追击者》作为一部电影,得到了韩国本土大钟奖的肯定,当然还有美国人大笔美金买走的翻拍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追击者》成功了,而且对于最近的低迷的韩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成功了。
但是,如果抛下这些,《追击者》能不能算得上一部纯粹的佳片呢?
有的人说它是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有的人说它很垃圾很脑残。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那么大众理所当然是评判一部电影好与不好的裁判,当然套用某位网友的话来说“农民都能评电影”,可以看出,作为裁判的大众所处的位置不同,欣赏水平的高低,观影角度的不同,所处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甚至关系到民族爱国情绪(比如有的网友的愤怒则主要集中在韩国人最近对我国历史的某些歪曲上,由此就把火发到了韩国电影上),对同一部电影的评论自然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
我想说的是,作为观众,当您在埋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很脑残的时候,您真的理智了吗? 《追击者》只是一个例子,有无数的电影处在与《追击者》相同的评论口水中,它们被淹没在大众的口水中,处在一种佳品与烂片的尴尬缝隙中,从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于是,像《追击者》这样的影片,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好,也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坏,那么,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影评的年代,谁都想去评判评判,但是,谁都不要说自己是完全对的,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判。
我们评判的不是一场球赛,我们评判的也不是一张已经有正确答案的试卷。
关于《追击者》的论战,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的感性与评论家的理性的冲突,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创作者,他是一个艺术家,影片中小到一个道具大到整个故事,通通是为了传递导演的艺术创作理念,为的只是用影像语言更好地传递出影片要表达的核心,至于是不是每个观众都能领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接受,这是导演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就是众口难调的问题。
《追击者》作为一部纯粹的犯罪惊悚电影,从最基本的悬念设置到人物的设置以及整个故事的节奏,是非常成功的,并且它成功地揭示了韩国社会的众多黑暗面,从而使其不失娱乐性也不失深刻性。
当然,以故事来说,《追击者》却又是很俗套的。
而剧情上的漏洞以及不和逻辑和常理的情节设置,则成为大大的把柄被各色观众评论家抓了个正着,这就只能表 明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别说花钱去电影院看,就算在家免费地下载着来看的大批观众,也在不停地抱怨着抨击着一部不对自己胃口的电影。
我一直很纳闷的是,《追击者》的剧组成员中,是否需要配备一位专业的检察官,一位专业的处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一名专业的法医,一名专业的警探,或者还需要一名非常变态的杀手来设计作案手段,以此才能达到故事非常专业真实并且剧情不会有任何漏洞,从专业角度来说又非常不错,这样就可以让那些貌似对韩国的司法系统和刑侦破案逮捕审判流程貌似非常熟悉的观众通通闭嘴呢?
那么,《追击者》很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的魅力也失去了娱乐性,那么,建议那些还在对影片细节和漏洞推敲不止的各位“侦探”们,不要看电影了,不妨可以去看看类似于《犯罪心理》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就算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也必须在真实上杜撰从而具备故事性和娱乐性,达到让人去观看的目的。
那么我宁愿导演的感性是高于现实的理性之上的,看一部电影,观赏一件艺术作品,唯有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艺术家所创作的情境中去,才能充分地得到艺术享受,而一味地浮游在作品之外总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理性高度上的人,是没有能力去享受艺术的。
像这样吹毛求疵的总是要把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现实生活的理性强硬地拉扯到一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得当。
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在抨击那些刻薄刁钻地理想主义者们对《追击者》BUG的不懈寻找和对影片导演是否是脑残的论证,而是想说明,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那么较真,都纯粹点吧,工作了一天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就暂且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条条框框地各种理性丢朝一边吧。
·听到对可爱的萝莉说出“我马上回“之类的FLAG之后,我就被剧透了——那大姐估摸着是回不来了。
·短信发不出去?
一道墙就没信号了?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有话说。
·穿着内裤拿凿子凿人,行为艺术?
而且凿了几锤子还砸到自己的手了,大哥你新手?
之前几个人你是怎么弄掉的?
·一个别野换了主人居然没人知道,由此可以得知棒棒的警察经常吃干饭而他们也没有街道管理委员会和居委会大妈。
对比下在北京小屋子里闷着吸毒的筒子都能被群众举报……差距真明显。
·这部剧在看到第40分钟的时候我把这个评论的标题定为了2B与逗B的欢乐过家家。
感觉就像是奔着两杆大烟枪的黑色幽默走,但是无奈找不到过硬的逻辑线,预计的会心一笑也成了呵呵冷笑。。
·每一部破案题材的韩剧里总会有智商为负的警员,连接剧情化不可能为可能,而更可恶的一点在于,这个角色以往都是大胸萌妹子或者可爱的小萝莉小姑娘充当的,好歹有个看头就当是福利时间,break或者尿点了。
而在我看过的不多的韩剧里,他们都是猥琐大叔……·哎呀编剧你这个剧情圆不下来啊肿么办?
么事,脑补下就好。
·全篇看得最大的感觉就是乱糟糟,这种感觉的根源和神马影射啊讽刺啊没什么关系,而在于它里面的人就没一个正常的,全是IQ、EQ双负的那种。
·100分钟了美珍也跑出来了怎么再设置一个倒计时悬念呢?
对了,完全可以有一个SB的路人透露一下情况让凶手再去弄死美珍。
诶不对,凶手没兵器,么事,路人可以提供一个强化的羊角锤,这样悬念是不是大大的?
我TM真是个天才!
……逗·承上,此时我大概能够猜到剧情的终点了。
大概就是像发了狂犬病的狗一样到处跑啊跑的人渣大叔找到了抛尸地点却没发现美珍,于是和警员们汇集一起继续像发情狂躁的小狗一样跑啊跑终于撞破了正准备KO掉美珍的凶手。
然后凶手归案,众人们脱离脑残光环的影响智商纷纷恢复正常。
不过要我来编我会更乐意凶手推开杂货店的门嘿嘿一笑然后透过门的缝隙美珍的小碎肉撒得满地然后他对小狗们羞涩地说声谢谢。
·啊,美珍还是被KO了此时镜头在飞扬的血液和飞奔的小狗之间相互切换配合柔和的背景乐有一种文艺十足的感觉,看得人潸然泪下。
我不禁留下了同情的泪水,凶手你杀个人真不容易。
——可惜最后还是伏法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部生活在异次元里不可战胜的棒棒国的某个城市里一群智商为负的成年人的基情故事。
阿西吧!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智商不够了。
你觉得生活黑暗吗你觉得警方无能吗你的办证难还没得到解决吗快来看看《追击者》吧生活如此美好欸,话说凶手为啥要杀人?
其实这个喜剧还不错啦。
一部风格残忍黑暗,但远不如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残忍黑暗的影片,其社会抨击性与商业娱乐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但这并不是韩国电影的第一遭。
有别于中国和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首先就是在数量上制胜,由量变引起质变,这跟好莱坞是一个道理,因此韩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与名导大师才远远超出亚洲其他国家,而《追击者》不过是其每年例行推出的年度佳片,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影评人。
对于那些个别揪着剧情不放的影迷,如果该片能在韩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与热情,说明该片反映的问题绝对是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意义,越是难以置信,越是显出体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荒谬,如此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到?!
是的,也许就是因为做不到,才使本片背负了一层黑色的官僚主义外皮,如此发人深省,如此振聋发聩。
惊悚犯罪重口片,根据轰动韩国历代最残忍的杀人魔柳永哲真实个案改编,主人公英民和为了拯救一个女人追击他的唯一一名追击者忠浩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
希望比绝望更令人感到寒冷!
看完后非常令人难忘!
又一部片子讽刺警察,杀人回忆也是这么讽刺的。
之前看小姐里河正宇演公爵,这部应该是他比较早的作品了。
一部让人痛心疾首的影片,痛恨无能腐朽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一个被人们鄙视的皮条客反而是一个最卖命最有感情的人。
本以为美珍会得救,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变态杀手。
影片看到最后还是很揪心的,就差一点啊,尤其是小卖部老板娘,看着真着急。
血腥暴力场面很多,气氛渲染好。
本应在各方面都很成熟的电影,非要他妈该接电话的时候就他妈不接,该抓的就他妈放,跑出来了非不喊杀人救命,就他妈要跑到紧挨着的破逼商店里等着找上门,商店老板本应该喊人就他妈要说。你妈生你是你妈约炮时候巧合怀上的?
乱七八糟
相当唔合理,多处有bug,出来杀多两个人个女警察都唔知道?不过导演想讽刺JC得好出面
劳资先刷个一星!!!!!!!!!!待会儿再慢慢骂!!!!!!!!!!!太尼玛傻逼了这片!!!!!!!
剧情不严谨
没黄海好看……
1.河正宇真的棒棒,一开始漫不经心、大局在握的样子就很有SK的架势。魔鬼就在细节中,这次是字面意义上的。长相跟高桥一生有点像,要是翻拍日版求高桥演。2.每次看韩国犯罪电影就觉得,编剧是发自内心在恨警察。3.每次看到这种“抹黑国家”的电影能在韩国上映,就很羡慕他们的文艺创作自由。
韩国犯罪电影总有一种通病,为了极力营造社会的黑暗,把人物设想得十分低能,于是一系列的巧合甚至是无意义的废戏出现,这种戏剧化只会离真实感越来越远,我情愿创作者相信他们的人物。
韩国人越来越厉害了…但们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开放啊…
matiz4885,钓鱼,柳永哲,首尔市长被泼,没信号头碎肉,杀老夫妻血渍,警察搞不清重点,直接承认杀九个,脚踝放血,硬不起来,女儿走失,瓷片割绳,他姐儿子脑袋有疤,美女服务拉皮条的,凿子就是他的阳具,墙后是耶稣像的画,谎报地点迫使冒充,想干实事的总受打压被冤枉,没范进去聊毛坏人逍遥法外
这是我今年看得最牛逼的电影!
拍的挺震撼的,河正宇的变态演的太逼真了,小卖部老板娘蠢得令人发指。不过我想说的是这片子有bug吧?变态怎么就连电话号码都不换呢?变态怎么就多次从同一个公司叫小姐呢?这可一点不高智商犯罪啊
这导演太会拍了。真正的悬念不在于谁是凶手,而在于你与凶手面对面,却目睹希望一点点流失。
情节当中漏洞太多,但在逼仄环境中的拍摄引人入胜,河正宇的转型表演让人惊讶,光看见他就让人不寒而栗。
半。11.17日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 就过去了 晚上坐在RER上 尽管把耳机开到最大震天价响 当邻座的老太太突然哭起来的时候 我终于也控制不住了。资料馆新番手册已出。封面自然是斯皮宝。
3.5分
光天化日之下罪愆得不到制度的惩戒,撒旦镰刀轻而易举纵横在人世。有女孩被关住的歇斯底里,有美珍被绑住的绝望悲戚,有忠浩被拦住的如雷暴怒,却也有恶人藏不住的胆寒笑意。诸多情绪伴随紧张的节奏密集的鼓点,在起伏的首尔巷弄里如水倾泻。那粪泼在市长脸上,亦泼在法律的脸上。便利店大妈匪夷所思。
这部教给我一个道理:警察永远最无能
罗宏镇的电影都好看,但逻辑都不通。
唉你妹,逃出来又死了是要闹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