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的偏爱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相对于华语片来说,传记片确是他们擅长的一个电影类型。
传记片相当于文学世界里面的报告文学,因为真实,自带一种超越作品本身的神奇效果。
这样敏感的题材,普通导演姑勿论能否驾驭这样的题材,单单是有胆量和能耐敢于拍摄这样的题材并且能够通过审核,已经不是一般商业片导演能完成的。
奥利弗·斯通就是这样一名能人所不能的导演,对于禁忌主题的开发,这名导演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魄力。
看着这样一部自揭短处的美国电影,看着片中提到的那个国家“美国”,仿佛那只是一个虚构捏造的代号,否则这样的电影怎么会有机会上映,并向它的子民陈述一个当局犯错的过程。
我想这就是自由的真正意义,即便当权者未必是真的民主、开明,甚至是反面,那里的公民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争取和维护意识,已经根植内心并蔚然成风。
它像一颗颗种子在公民的心中深植发芽,即便面临当权者的荼毒和收割,荒芜之后,新芽重出,永无断根之日。
当权者没得选,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有得选。
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的记者将这样重大的国家甚至是国际机密公诸于世,一开始你会惊讶斯诺登的勇气,他就这样十足相信了这几个人,压上了自己和家人的身家性命。
到最后,我们发觉记者没有让斯诺登失望,没有让那些正在处于监视下的民众失望,他们真正实践了——发表“世界领先的自由派声音”。
不禁感叹,这样无惧强权的记者真是令人赞服,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记者。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斯诺登在揭发美国当局监视计划布局时,才不至于以一人之力去对抗一个国家。
有些职业自带光环和使命感,像医生、记者、教师、律师、军人、政府官员、奥运冠军等等。
他们除了跟普通人一样,要遵守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之外,整个社会对于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是饱含着期望和依赖感的。
这样的期望具体来说,表现在医生应该救死扶伤、记者应该追求真相、教师应该有教无类、律师应该维护法纪、军人应该保家卫国、政府官员应该廉洁为民、奥运冠军应该为国争光……与本片《卫报》的记者相比之下,近年来一些只为追求销量和热度的记者们玩弄着眼球经济的伎俩,把耍着颠倒黑白移花接木的手段,其行为之低劣使整个记者行业蒙羞,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伪记者”。
唱衰纸媒的言论甚嚣尘上,都说纸媒会隐没在互联网的狂潮之下。
但有一点,无论纸媒是否会消亡,可以肯定的是记者这个职业不会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传播真相的途径,用公众号发布、用推特发布、用网志发布……最感动点睛的一幕出现在影片末尾,斯诺登通过视讯软件在TED这个平台作直播,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与他作交流。
他的目光清澈,面容皎洁,他的整个人发挥着光芒(使用柔光)。
字幕交代他的女友林赛也搬去俄罗斯与他同住,片尾滚字幕的时候,展示了不少斯诺登与林赛真实的生活照片,不少网友发出感叹觉得他们真人比两名主演都要好看。
是的,他们是美丽的,而我们的愿望都想保护这样美丽的人。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40日期:2016年11月29日影评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在我每一天工作的早上,我会先设置一个定时备份系统,叫做Epic Shelter。
如果有任何紧急情况,比如恐怖分子炸平了在中东的大使馆或者NSA部门的话,这个安全程序能保证我们不会失去任何数据。
但是当有访客来的时候,我就得把这些都放到一边了。
NSA想通过展示我们的能力让日本人印象深刻,他们喜欢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他们知道我们想让他们帮助我们监视日本公民时他们不太高兴,他们说这是违法的。
反正无论怎样我们还是监视了整个国家,这一切还没有结束,当我们浏览他们的系统的时候,我们控制到了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从小项目开始,比如发电厂、大坝和医院。
我们的目的是,如果日本有一天不再是我们的同盟了,那整个日本就会停电。
而这不仅仅发生在日本,我们还会在墨西哥安装恶意软件,德国、巴西、澳大利亚。
我能理解在中国安装这些,或者俄罗斯和伊朗,委内瑞拉什么的。
但是在澳大利亚装就有点想不通了。
我们也被强制拥护那些世界领导和工业大佬,跟踪那些丑陋的交易,性丑闻,还有外交照会,让美国在G8谈判中得到好处,或者逼迫巴西的石油工厂,或者帮助那些第三世界不被支持的领导者上位。
最终,事实就是,无论这有多不公平,这根本不是与恐怖主义有关的事,恐怖主义只是借口。
这是关于经济和社会的控制,而你唯一在保护的就是霸主地位的政府。
-看了这个才知道美国可以让整个日本瞬间全国停电。。
霸权的很腻害
网络时代是如此方便,方便的让人可以即时通讯,一个电话很多事情都能搞定网络时代是如此脆弱,脆弱的人的一举一动都能通过你的终端来察觉你每天走了多少步,你喜欢的餐厅,你想买的东西,你的偏好,甚至于你的隐私艳照门是因为电脑的维修而斯诺登告诉我们即使你的终端就在身边你的信息却会被黑客完全知晓美剧中用这些来破案而专业人员则可能用他来做一切必要的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不喜欢一举一动有人看到,相信没有人喜欢打着gj安全的旗号,来做一些事情,毁灭的不仅仅个人的安全感,还有很多......
让我头皮发麻,浑身发麻的是,影片最后本人的出现…或许我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反抗。
世界需要保护和尊敬这样的人。
我不懂什么政治,也永远不想去搞懂!
但我知道,美国是可怕的,不是人,是这个国家。
如果放弃反抗,那么明天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很高兴我喜欢的演员Scott Eastwood and Joseph Gordon-Levitt and 尼古拉斯凯奇………他们参与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为他们感到骄傲……为斯诺登感到骄傲~~~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受。
棱镜是利器,美国政府身怀这门利器!
哪怕它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反恐,但当它的使用没了监督,那么政府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谋私,监控国人,侵犯民权,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哪怕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没有监督不要相信任何承诺,没有问责不要相信任何宣传…… 斯诺登到底是叛国者还是英雄?
我们到底要安全还是要自由?
没有自由的安全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分别?
棱镜可以是反恐利器也可以是自由之障,关键看他的使用者是否处于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之下!
“我叫爱德华·斯诺登,29岁,在夏威夷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工作,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的基础架构分析员······” 2013年6月9日,在轰动全球的“棱镜”计划被曝光的两天后,英国《卫报》首次披露了这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泄密事件的主人公爱德华·斯诺登。
☊ “棱镜”计划于2007年启动。
NSA与联邦调查局(Fed这个身材瘦削、面色苍白、戴着黑框眼镜、留有一圈稀疏山羊胡的神秘男子在2013年5月20日逃离了阳光明媚的夏威夷,从此消失在美国情报部门的视野中。
他的再次现身拉开了电影《斯诺登》的序幕,手转魔方作为接头暗号的斯诺登在香港美丽华酒店上演了现实版“谍影重重”。
在酒店逼仄狭小的房间内,斯诺登与《卫报》驻巴西分社的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劳拉·珀特阿斯一起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棱镜”计划系列报道。
而整个事件的过程也被劳拉拍摄成极具政治惊悚风格的纪录片《第四公民》。
爱国者为何走上告密之路?
与纪录片重点刻画棱镜门始末不同,电影更像是《第四公民》的前传。
剧本将更多笔墨着眼于斯诺登的成长背景与如何蜕变的心路历程。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
在真正的互联网诞生的这一年,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了。
斯诺登从小热衷于网络游戏与日本动漫,虽然高中辍学,但通过社区学院学习计算机成为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
他还拥有一个典型的爱国家庭:父亲供职于海岸警备队,母亲是地方法院办事员,姐姐是一名律师。
斯诺登直言“9·11”恐怖袭击让他变得更加爱国。
于是在2004年,20岁的他为了参加伊拉克战争而报名参军。
然而不到4个月,他就摔断了双腿,不得不退伍。
没有学历的斯诺登靠互联网度过了一段难熬的失业时光。
2005年,斯诺登在马里安大学做起了保安,却在一年后实现了从保安成为特工的惊人飞跃。
极具野心和计算机天赋的他从几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的技术分析员。
由于对网络的钻研令人惊叹,斯诺登很快获得上司赏识,被派往瑞士日内瓦工作。
也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对美国情报机构宣扬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
斯诺登在日内瓦见识了强大的监控系统,并亲眼目睹了情报人员故意将一名瑞士银行家灌醉并诱使他驾车回家。
在该银行家因酒驾被捕后,探员就可以假装救他于危难中,成功招募其为CIA效力,以获取秘密的银行账户信息。
斯诺登拒绝与探员配合报警抓酒驾的银行家并提醒上司需留意计算机安全和系统方面已逾越道德底线的问题,结果遭到回绝。
因此,斯诺登第一次萌发了揭发此事的念头。
但是他当时却选择相信奥马巴总统上台后欲改变权力滥用的誓言。
2009年底,斯诺登离开了CIA,成为戴尔公司的雇员。
2010年,他被派往日本东京,有了比先前更高的权限。
电影借斯诺登的双眼向世人展示了无人机监控轰炸的全过程。
这一切开始真正让斯诺登心烦意乱,也导致了理想主义青年的彻底梦碎。
☊ 格伦的新线人泄露了无人机和监视名单。
所有的无人机轰炸都是影片以倒叙与插叙相间的手法尽力还原了斯诺登从参军到离开夏威夷前的经历。
但是看完整部片子却容易让人误以为斯诺登曝光的导火索源自女友被监控。
事实上,格伦·格林沃尔德在《无处可藏:斯诺登、美国国安局与全球监控》一书中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斯诺登的心理变化。
结束了日本工作的斯诺登回到马里兰后年薪已超过20万美元。
在此期间,他“亲眼看到国安局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伙窃取公民的通信记录”。
斯诺登目睹了庞大的国家监控体系的秘密搭建过程,而这一体系并未受到任何监管和制约。
当他意识到只要人们在网上交流,NSA就能收集、存储和分析他们的通信内容时,他下定决心将这一切秘密公之于众。
2012年,斯诺登被调去夏威夷。
一年后,为了下载完整描述国安局秘密监控活动所需的最后一批资料,他申请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夏威夷一处的职位。
工作不到三个月,斯诺登以癫痫病为由离开了夏威夷逃往香港,身上携带着从世界最强大情报机构内部窃取的约170万份秘密文件。
斯诺登在接受《卫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不想生活在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把互联网的独特价值都消灭掉的世界里。
” 在他的价值体系中,互联网赋予了他自由、探索的机会和自我实现的途径。
也许正是网络这种史无前例的独特价值让斯诺登不顾一切地去捍卫他心中的正义与信仰。
斯诺登逃亡背后的国家角力身份曝光后,全世界都在追寻斯诺登的下落,他却在香港人间蒸发了。
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斯诺登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竟然能躲过FBI和CIA的联合追杀?
电影的后半段披露了帮助斯诺登藏身的关键人物。
在加拿大律师罗伯特·蒂博的安排下,斯诺登躲进了香港贫民区的难民家。
而维基解密也成为斯诺登金蝉脱壳的幕后策划。
斯诺登随后的逃亡过程并未在电影中展开,但皆被记录在《斯诺登的大逃亡》一片中。
斯诺登事件的不断发酵也令各国间的隐性较量与权力制衡愈演愈烈。
为混淆美国视听,维基解密以斯诺登的名字买了十几张由香港飞出的机票。
据说,当时大批记者购买了飞往哈瓦那的机票,结果飞机上一大半乘客都是记者,却没见到斯诺登本人。
此时,美国也早已向香港特区政府和斯诺登可能去往的国家施压,但是斯诺登还是在维基解密记者莎拉·哈里森的陪同下成功离开香港。
由于美国国务院把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的名字错写成爱德华·詹姆士·斯诺登,导致香港没有足够的时间再次审核。
针对放生斯诺登的美方指控,香港区议会议员叶刘淑仪机智地回应:“我们香港人对法律总是仔细处理,他们得再次核对拼字,确定那是美国当局想要的人”。
她还指出“斯诺登离境时,他的护照仍然有效,也许美国应该早点冻结他的护照”。
当斯诺登抵达莫斯科机场时,美国已取消了他的护照。
除了与俄罗斯多次交涉,还派出一架前中情局引渡飞机来运送斯诺登回国。
一开始,普京是拒绝斯诺登进入俄罗斯的。
然而事情很快便峰回路转。
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当时在俄罗斯出席会议,并表示愿意考虑为斯诺登提供庇护。
结果,莫拉莱斯在回国途中突然遭到法、葡、意三国拒绝过境,总统专机被迫降落在奥地利。
在证实飞机上没有斯诺登后,三国才放行莫拉莱斯回家。
总统专机在奥受辱不仅引发了南美国家的强烈谴责,也给美国带来了天大的尴尬。
更令美国颜面扫地的是,俄罗斯竟答应给予斯诺登为期一年的政治庇护。
选择藏匿于言论自由又有中国大陆撑腰的香港,为了不被抹黑而不直接飞往俄罗斯,最终阴差阳错留在俄罗斯成为俄罗斯制衡美国的筹码。
这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无不体现了斯诺登缜密的思维和卓越的政治头脑。
像特工一样拍电影虽然《斯诺登》上映后在美国主流媒体圈并未收获良好的口碑,连票房都差点“扑街”,但是该片能出现在大银幕就足以令人震撼。
据导演奥利佛·斯通说,在拍摄影片期间,他与制作人莫里茨·伯曼采取多项措施联手避开美国政府的监视。
他不仅将拍摄地由美国转移到德国,连群众演员都由德国人扮演,并用代号“萨沙”命名整个拍摄过程。
为了不引起NSA的注意,斯通和伯曼用尽了洪荒之力。
他们避免使用电话或邮件讨论制作细节,仅靠笔记和面对面沟通。
他们把剧本存储在从未接入互联网的电脑里。
如果需要邮寄,伯曼会打乱页码顺序,找4家不同的快递公司,分别发送4个邮包,送往4个不同的地址。
安全抑或自由?
叛徒还是英雄?
“9·11”以后,美国政府以防恐之名通过立法获得了一系列监视特权。
然而监视行为却逐渐演变成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操纵,互联网也为国家间的竞争提供了新型战场。
斯诺登手上一些未曝光的文件表明NSA同样参与了经济和贸易间谍活动、外交间谍活动以及针对全世界人民的监控活动。
“棱镜”计划只是众多秘密监控项目中的冰山一角。
还有英国针对全球电话和网络流量的光缆系统进行秘密监控的“颞颥”项目,NSA在全球150个地点设置超过700个服务器用来监控一切网络行为的“X-Keyscore”项目,能够把从电脑和电信网络收集到的数据按国家展示在地球上的“无国界线人”计划等。
☊ “X-Keyscore”项目全球分布图不仅如此,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组成的“五眼”情报联盟可以共享大部分情报。
这些隐藏在太阳之下的监控行为令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重归江湖,并在全球人民的头上撒下了一张监控大网,随时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斯诺登的上司在影片中说了一句引人思考的话:“大部分美国人根本不想要什么自由,他们要的是安全。
”诚然,有法律制约、媒体监督的合理监控并不会引发众怒。
但是在“棱镜”门事件中,监控行为不仅逾越了美国宪法,还无视他国公民隐私,连美国情报部门自身的安全核查流程都存在极大的疏漏。
并且在“棱镜”计划系列报道推出的过程中,《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遭遇体制的障碍,媒体腐败的运作机制也无情地嘲笑了西方一贯标榜的新闻自由。
在电影之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个人隐私变得不堪一击。
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建立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平台,试图精准地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爱好与需求,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没有做坏事就不怕被监听,甚至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
但斯诺登显然是那个为了自由宁愿失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
纵使拿着高薪,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部门工作,斯诺登却始终一脸忧愁。
直到他带出了SD卡里的机密文件走出夏威夷基地时,那张扑克脸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的背影渐渐被强烈的光亮所吞噬,仿佛去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影片结尾,导演猝不及防给观众送上一颗大彩蛋。
当大家已然沉浸于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与斯诺登极其相似的声音语气时,画面却悄无声息地切换到斯诺登本人。
“我不再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很高兴自己今天做出的决定。
” 在一间朴素幽静、萦绕着异域风情的别墅里,斯诺登缓缓望向窗外,脸上现出一丝浅浅的谜之微笑。
目前,斯诺登仍然生活在俄罗斯,一边批评着俄罗斯政府的弊端,一边推出了电音单曲。
谁也不知道斯诺登心里在想什么,但当他被问到 “你觉得自己是英雄还是叛徒”时,这个谜一般的男子答道:“我只是一个美国公民。
”
福尔魔歌的光影世界
斯诺登2004年应征入伍、后被派遣到伊拉克战场,因不幸在训练时双腿受伤,斯诺登退役回国后应聘加入中情局。
之后,他又进入国安局工作,并意外发现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公民电话和社交网络实施大规模监控计划,于是泄露了大量机密文件。
事发后,斯诺登遭当局通缉,便逃到香港。
此后,他几经辗转逃至俄罗斯寻求庇护。
就像大多数人总是只能看到一个国家好的一面一样,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平常人看不到的恶。
当你看新闻又说国家富强了,国家科技发展了。
可是暗地里却有很多你看不到的恶,有些是和每个人相关的,有些是和一部分人相关的,但这些恶都需要你自己主动去了解和发现才能有所知晓。
有关部分又宣传给人民做了好事,实事。
同时,又有另外的有关部门做了你不知道的恶,比如损害了人民的财产,侵犯了人民的权利等。
只是这些事情影响范围小,整个信息流动不到你的视野或者世界中。
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信息的传播是即使而又广泛的。
而随着政府权力的介入,这个信息大网逐渐变得小了,信息流动范围也小了,流动速度也慢了。
在这个全球的大网中,部分国家和地区张开一张网,把他们的公民笼罩在这个网中不能外视。
刚开始人民会有一些反抗的声音在,但渐渐在人民已经习惯了这张地区之网。
就像很多人选择性的忽视很多恶一样,他们或许知道权利机构做的一些坏事,只是选择视而不见,选择相信美好的东西。
看这部剧比较让人激动的是最后的部分,斯诺登被美国通缉,部分国家为他辟护,为了世界大众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而发声,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这个世界不总是美好的,总有一部分像斯诺登这样的人在努力唤醒人民心中对基本人权的捍卫。
世界怎么可能总是美好,但也请不要选择忽视那些恶。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受。
棱镜是利器,美国政府身怀这门利器!
哪怕它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反恐,但当它的使用没了监督,那么政府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谋私,监控国人,侵犯民权,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哪怕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没有监督不要相信任何承诺,没有问责不要相信任何宣传…… 斯诺登到底是叛国者还是英雄?
我们到底要安全还是要自由?
没有自由的安全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分别?
棱镜可以是反恐利器也可以是自由之障,关键看他的使用者是否处于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之下!
看过《斯诺登》才知道斯诺登原来不是CIA的一个普通雇员,而是那么厉害的一个脑男[捂脸]他为了他所追求的正义抛弃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他最爱的女友,能让他实现价值的工作,还有他从小就发誓效忠的祖国。
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的女友,一直都没放弃这样一个脑男,最后还跟着他去了俄罗斯……本来是多么郎才女貌的两人啊……不过看到他女友发的ins知道他们现在也过得很嗨我也就放心了……
我⋯⋯真的覺得好無聊呀,無聊到必須忍著看完。
全片白开水,不如纪录片。
作为电影本身并不出彩,中规中矩的传记片,整个叙事结构很松散,从参军到CIA到NSA到最后揭发,想要面面俱到概括整个人生经历,却显得没有重点,看公映的首场,现场连线Snowden,感觉他本人还比囧囧要更出彩。多一星给电影最后的出镜。想要深入了解Snowden对这个事情的价值观念还是要去看Citizenfour!
每次看完这类型电影都会问,这故事如果发生在中国,能被拍出来上映吗?然后就呵呵了
整体还是不错的,加了一些虚构日常生活细节来丰富斯诺登的人物状貌。整体还可以做的更精练一些。不过这类平实电影,国内很多观众不一定看得进去。评:3.8星。
mediocre, 没有任何出乎意料之处,转变尤其薄弱,JGL怎么努力去演也没用。整个剧情带着一种十分left wing的天真,剧作浮皮潦草,人物像走马灯一样闪过,缺乏核心。结尾还不如当初看那场TED时的那种发自心底的感动。结尾女朋友去俄罗斯和他一起有点暖,片尾剪辑给满分
……仔细想来其实这电影我看得挺不愉快的,尽管主题非常的自由民主唤醒,但叙事散且无重点,写实系的恋爱戏更是让人想换台,结果就是这个电影“不好看”。结尾部分多少还算上乘,但作为一部电影整体来说真的是很失败了。
5/10 这么精彩的真实事件竟然可以拍得这么无聊
还是那句,现代人传奇片请参照《点球成金》,如何拍的流畅有趣又富有余味,这部基本两头不占,还有点软绵无力,两脚发虚。加上之前的《野蛮人》和《华尔街2》,基本可以把斯通拉黑。
资深爱国者、极客、害羞的男孩,斯诺登的每一个侧面说起来都挺有意思的,但被电影用最土最了无生机的方式粗浅表现。可惜了囧瑟夫,在模仿口音和细节动作上花费的苦心有目共睹,但无奈整个电影就是一场落伍的灾难。
冗长至极,看到一半就不断的快进快进快进。即非传记又不是完全的编剧故事,基于斯诺登的故事让人本以为精彩的讲述变得沉闷无趣,没有重点,平铺直叙。约瑟夫高登这片子演技感觉一点都没释放出来。
积极入坑,间谍脏活,自我怀疑,看清真相……一个理想主义保守青年就这样变成了自由主义国际公民。电影手法太平庸套路,感情线塑造也失败,但有如此戏剧化的现实打底,似乎怎么拍也不会差?Snowden真人也变得那么会演戏了,更怀念《第四公民》里的他
剧本有毛病,斯通这片儿可惜了
太期待了但……
昨晚看忘标了。看《第四公民》时确实没想过斯诺登在成为“斯诺登”之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是怎样的一个个体。
不用管这电影拍得怎样,这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它被拍出来了。
本子烂,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活着的当代英雄,还帅,拍成这样。小囧已经很认真了但是演出来依然一脸弱智,女友也弱智!主要是全片没有剧情发展,除了跟女友的韩剧剧情,主线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有人围观女友,一个不爽有一天拷了文件就逃了,完全没有内心戏的发展,而且他烤文件吧竟然不用command line!
看了一个小时都不知道到底要讲什么
俗气套路在真实故事面前显得弱不禁风,或者说当你了解了真实故事再来看他们为消费这个话题而催生的电影,简直平庸至极
用好莱坞的通用剧本絮絮叨叨俩小时,也没说什么正经事。有阿囧也是一星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