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再看ttb之前在重刷老友记!
然后就上床看了ttb我竟然发现了一模一样餐厅!
moondance diner !在老友记里就是莫妮卡失业之后要去的要带fake big boobs 的餐厅!
有人可以解释下为什么吗?
倒数时刻中Jonathan工作的餐厅
老友记中Monica工作的餐厅PS:评论区的伙伴发现蜘蛛侠MJ也在同样的餐厅打工!!
托比版蜘蛛侠
玛丽简————————分割线——————行,看完电影发现自己真的肤浅了…结尾已经没有刚开始发现Moondance diner的兴奋了留下的只有Loud than words 响起时的眼泪…愿人生不仅仅有tick tick 终究会有属于自己的爆炸瞬间"You just throughing them against the wall,and hoping against hope eventually something stikes…"
Hi你好呀本周周末看了《倒数时刻》,英文原名很能体现这部电影的主题,所以直接引用过来了。
这部电影是关于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的音乐传记片,主要讲述即将30岁的乔纳森对音乐剧编剧梦想的追求。
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从舞者转行为广告营销人员后收入增长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他面对深爱的的恋人却不得不放手让她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最后看到自己用八年时间创造的作品仅仅收获赞美却无法搬上舞台,却依然坚持音乐剧创作梦想。
故事开场便是乔纳森对于即将到来的30岁的恐慌。
他一事无成,平时在餐馆打着零工糊口,空闲时间进行舞台剧创作,平时和自己的好友合租在破落的公寓里。
主人公一声“what can i do?
”引发共鸣。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将自己八年以来创作的音乐剧搬上舞台,在30岁之前扬名立万。
《倒数时刻》中主人公乔纳森的好友兼室友朋友放弃舞蹈的梦想,变得现实,转而去广告公司工作。
当主人公看着昔日好友领着着丰厚的工资和福利、住着宽敞又明亮的公寓,心中怎么会不起波澜呢?
同时,乔纳森的女友苏珊原是优秀的现代舞舞者,但经历脚腕受伤,休养半年后,失去对现代舞的热忱,希望离开竞争压力巨大的纽约。
直到在音乐创作社团获得斯蒂芬桑德海姆的认可,让男主认为自己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
可是耗时八年的作品试演结束,仅仅受到称赞,这并不足以让该音乐剧呈现在舞台上,经纪人只能建议乔纳森继续创作继续投稿,等待被人认可。
这一切都在撼动乔纳森的坚持。
乔纳森想要放弃了,他跟自己的好友吐露自己无法在30岁成功的委屈与悲愤,但他的好友却告诉他自己身患艾滋命不久矣,而乔纳森的30岁并不是终点,乔纳森依然有时间追寻梦想。
关于“30岁”这一时间节点其实在十年前的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也有这样的刻画——林依晨饰演的程又青面对即将到来的30岁也渴望时间可以慢一点,但是依然不得不在30岁生日这一天应对糟心的工作和没有男友的自己。
对于30岁的恐惧真的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籍。
虽然俗语有云“三十而立”,但我们也总听到“中年危机”,面对中年的到来又能有谁不迷茫、不焦虑呢?
前段时间和前同事小G聊天,小G透露在深圳的无耐与迷茫,说再坚持2年,如果到那时工作依然没有起色就回家乡。
这应该是无数在一线漂泊的人的心声。
北漂、沪漂、深漂们住在拥挤的出租屋里,为了生活向现实低头,总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漂下去,仿佛30岁就是那个终点,30岁没法买房留下来就回家乡或去二线城市。
其实如何选择没有对错,只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给自己的30岁去设限,即使是中年人依然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个梦想可以是成为艺术家,也可以是面对困难的无畏,也可以是面对挫折的坚持。
只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会背负更多的责任,只要你的选择在和身边的人去沟通后能够获得谅解或支持,那便是可以的。
《倒数时刻》影片的最后告诉观众,乔纳森的《吉屋出租》在他35岁时登上百老汇舞台,只可惜他因大动脉瘤没有看到他最终作品的火爆。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程又青经历30岁后才找到热爱的工作和相互理解的男友。
人生前进的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永远会充满荆棘。
向所有还在坚持的人致敬!
才华横溢的乔纳森·拉森,蜗居在纽约一个小公寓里写音乐剧。
为了生计,拉森一边在餐厅打工,一边写作。
在1983年到1990年之间,他一直在创作一部叫《Superbia(傲慢)》的音乐剧,可令人惋惜的是这部剧从未完整的登上过舞台。
他在1991年又完成了自传式摇滚音乐剧《倒数时刻》,表达的就是对《傲慢》受挫的失望之情。
1996年1月25日,拉森在距《吉屋出租》预演只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候,因主动脉夹层去世。
《吉屋出租》于1996年2月13日在外百老汇首演,因为太受欢迎,同年4月29日登陆百老汇荷兰人剧院开演。
该剧上演后获得了四座托尼奖、六项戏剧协会奖,以及数不胜数的其他音乐剧奖项。
《吉屋出租》一口气演了12年,在百老汇演出超过5000场,全球巡演12000场,还在2018年来到中国演出。
但乔纳森·拉森没能活着听到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如果让你来拍拉森的故事,你会选取哪段?
八成人想到的可能就是创作《吉屋出租》的岁月,以及没能看到作品首演的遗憾吧。
因为这段观众最熟悉,而且极具戏剧性。
可是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却选择改编拉森的《倒数时刻》,也就是描写他创作《傲慢》的这段故事。
更准确的说,是聚焦他创作《傲慢》最后一首歌的几天时间。
写了八年的《傲慢》基本成形,几天后,百老汇有名的制作人都会现场观看这部新剧的首次公演,他们的反馈直接决定《傲慢》能否投入制作。
但在他人的提醒下,拉森意识到剧中还缺一首关键歌曲。
没有这首歌的过度,主角的情感转变就难以成立。
拉森一开始也没有特别焦虑,因为他是天才,看到生活里的任何事物都能随口编出一段旋律来。
可这首新歌太重要,拉森绞尽脑汁都无从下笔。
期间他还要去餐厅打工、安排演员排练、以及处理和女友苏珊岌岌可危的恋情。
苏珊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如果接受就必须离开纽约。
可世界上只有一个百老汇,而百老汇就在纽约。
拉森无法放弃自己的梦想,又不想阻止苏珊接受工作。
因为他没这个资格,他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连自己的电费都交不起,又有什么资格留住苏珊?
女友也不是真的想走,她等的是拉森的挽留。
就像拉森听到制作人一句表扬和鼓励,就能再坚持创作两年一样,也许苏珊也是想要拉森的承诺,支撑她继续这种不稳定的生活。
发小迈克很早就知道自己做音乐剧演员天赋不足,转行做起了广告人,拿着丰厚的薪水,住着宽敞的公寓。
拉森却想要拼一把,他早年取得过一些成绩,虽然不足以让他全职投入音乐剧的创作,却给了他爆棚的自信,支撑他用八年的时间去打磨一部作品。
这里要说一下音乐剧的创作模式了。
创作者要一口气写完整部剧的音乐,这不但对于作词作曲能力要求极为严苛,还要把剧情编制得引人入胜,并且音乐与故事能完美融合。
一部剧里几十首歌是最低标准,作者还要多写一些作为备用。
更变态的是,这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行业。
音乐剧前期投入巨大,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更是如此,就光是时代广场周边剧场的租金就不便宜。
不是说观众喜欢就够了的,你首先要有好的演员表演,要有制作人和投资者愿意把作品搬上舞台,还要有观众愿意进场买票,一部音乐剧才算成了。
所以这是一个即将灭亡的职业,只有行业大佬和有了一定积累和人脉的老玩家才玩得起。
《倒数时刻》中,最后一首歌的创作几乎将拉森折磨疯了。
所以观众可以想象出,之前的那八年时光,他一定度过了无数这样无眠的夜晚。
而在《傲慢》以后,他又是以怎样的毅力写完了传世名作《吉屋出租》?
公演大获成功,很多制作人都认可拉森的才华和潜力,却觉得《傲慢》不够商业,没人愿意出钱制作。
几年没日没夜的努力瞬间归零,这样的刺激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迈克得上了艾滋病,时日无多;苏珊决定离开纽约接受工作邀约;而公演失败的拉森重整旗鼓,决定进入下一部音乐剧的创作。
不过是八年的时间,再来一次不就好了!
就是这个瞬间,对我的冲击力太大了。
甚至比起《吉屋出租》的首演成功还要更能击中我。
没有上帝视角的拉森并不知道下一部剧就会成功,如果是一样的结果呢?
而且说实话,就音乐剧变态的制作流程,失败才是大概率事件。
可拉森义无反顾,仿佛是用生命去死磕这件事儿,我很难想象他所承受的压力,但我对他的崇敬已无以复加。
随后我想到更多,《吉屋出租》大获成功让全世界观众知道了拉森的存在,更多没有写出自己的“吉屋出租”的创作者,他们将何去何从?
这个层面的《倒数时刻》才是最让我受震撼的。
《吉屋出租》大获成功只用几组镜头一笔带过了,因为看过拉森的过往,这部剧能否成功反而无关紧要。
整部电影的跨度并不大,就用这个微小的切面已经把他的人生交代得七七八八。
比起那些跨度巨大的传记电影来说,这样以小见大的微观拍法让我更加喜爱。
百老汇大红人的林聚聚,写出了《汉密尔顿》和《身在高地》,参演了电影《欢乐满人间2》,功成名就后拍摄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倒数时刻》。
《吉屋出租》讲的是纽约住在简陋公寓里交不起房租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你会发现《身在高地》有着非常相似的表达。
林聚聚第一次看《吉屋出租》只是17岁的高中生,在此之前他以为音乐剧都应该是《猫》和《歌剧魅影》那样宏伟严肃的。
但《吉屋出租》让他意识到,音乐剧是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故事的,所以“没有《吉屋出租》,也就没有《身在高地》”。
所以由头号粉头林聚聚创作的这部《倒数时刻》,除了他一如既往的才华横溢的创作,以及百老汇全明星阵容的客串出演,我们还能看到他对拉森所注入的强烈的情感。
同为剧作人,他一定更懂得这个行业的残酷,懂得拉森那无数个无眠的创作的夜晚。
加菲的表演也是奥斯卡级别的,他将极度的落魄和极度的自信融合统一,把那种无条件的对于创作的狂热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拉森生前影像放出,你就会知道加菲的演绎又多传神了。
前有艾玛·石头凭借《爱乐之城》夺得奥斯卡影后,明年的奥斯卡会不会属于加菲,属于《倒数时刻》?
看完影片我其实不会觉得拉森可怜,甚至有些羡慕他。
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热情。
但拉森找到了,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我相信他享受在小公寓里创作的每一秒钟。
关注【莫选好片】,回复【倒数时刻】
2015年1月20日,音乐剧《汉密尔顿》于纽约公共剧院进行首次演出,半年后的8月6日登上百老汇舞台,迅速引起大热,为百老汇赚取了6.5亿元的票房,更吸引了奥巴马夫妇、“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汤姆·克鲁斯等政界人士和好莱坞名流。
接下来的几年里该剧便开启了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议,直到疫情打断了这部剧的巡演。
2020年,《汉密尔顿》官摄版在迪士尼平台上映,这部音乐剧也得以通过互联网被世界所看到,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部现象级神作的打造者——该剧的编剧、作曲及主演林-曼努尔·米兰达。
emmm放错了再来!
这部用嘻哈元素串联起来的讲述历史人物汉密尔顿的音乐剧不仅迎合了欧美年轻人的主流音乐审美、改变了传统音乐剧的模式,更为林-曼努尔·米兰达赢得了执导一部属于自己的音乐电影的机会。
今天BLUE想和大家聊的就是这部由林-曼努尔·米兰达接下执导棒的处女作——《倒数时刻》。
注意!!!
本文涉及重大剧透!!!
请谨慎观看!!!
作为一部讲述音乐剧界传奇人物乔纳森·拉森的传记片,影片从开场便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观影感受。
复古的摄像机,并不清晰的画质,一头乱发地从大幕后出场鞠躬的加菲,舞台上的表演者和乐队。
电影从一开始便将场景设定在主角乔纳森·拉森的音乐剧《倒数时刻》的舞台上,由他直接为我们讲述三十岁前的自己。
这样“戏中戏”的形式不禁给电影蒙上了一层真真假假的薄纱,故事从讲故事人的口中说出来,或多或少会带上一些夸张的意味,也为电影中一言不合就唱跳的场面添加了几分戏剧性色彩。
影片从这个住在纽约东区一个杂乱破旧的公寓里的年轻人出发,在过去的八年中他在作为一个咖啡店服务生的同时,还兼顾着创作一部音乐剧《傲慢》。
在八年后的今天,他距离三十岁生日仅剩一周,而他在这三十年中唯一的成就便是这部《傲慢》,而在面对着该剧首演前的焦灼之时,乔纳森还不得不面对来自朋友、爱人与未来的选择。
虽说是这一部主要讲述乔纳森拉森成长历程的电影,真正打动BLUE的却不止是乔纳森这个人物,更是乔纳森身边的这些“选择”。
下面BLUE想分别与大家聊一聊这部电影中不同人物的故事。
乔纳森
作为这部讲述“天才”的电影的主角,乔纳森并不如此类其他电影的主角一般带着一种鲜明的孤独色彩,相反的是,从影片一开头他便走上舞台,面对着台下的观众,真诚如好友般的为我们讲述他的故事。
他有着如迈克一般的好友,从儿时一起上学,到如今一起来到纽约、合租一间窄小破旧的公寓、一起拼搏演艺梦想;他有着如苏珊一般的爱人,带着同样的艺术追求和追逐艺术梦想的执着于纽约这个人间天堂抑或人间地狱中扶持生存;他有着打工的咖啡店中的好友,在面对首演即将开始的兴奋和三十岁即将到来的焦虑并存之际,仍有人可以倾诉抱怨。
可他的孤独又被悄悄地藏进了影片的小小角落:迈克放弃了演员的身份转向广告行业,拿到月薪五位数的报酬,并即将从二人合租的公寓中搬走;苏珊在事业关键期扭伤脚踝,康复后逐渐对挚爱的现代舞失去热情,并在伯克郡找到一份舞蹈教师的工作;咖啡店的好友HIV病毒难以控制,发病入院。
乔纳森在三十岁前夕所经历的惶恐不仅来自于年龄的增长,更来源于焦灼的抉择:是否接受迈克推荐的工作、是否抽出时间与苏珊聊聊她的工作、是否去医院看望濒死的朋友......而乔纳森似乎把一切都押解在了这部他花费十年时间写下的剧本上,为此他放弃工作、爱人、朋友,搞砸他的生活。
庆幸的是,他的首演是无比成功的,虽说只是一场内部的演出,在场的来自百老汇的制作人们却都对他提出了极高的评价。
本以为乔纳森从此即将名利双收走上人生巅峰,影片却并没有顺观众的意。
一步三回头的盯着电话机的乔纳森终于接到了来自经纪人罗拉的电话,话筒那边满是赞美。
“你知道那些导演都说了什么吗?
他们都打电话来,不停地向我说着‘好一个乔纳森,好一个乔纳森!
'他们可都在期待着你的下一部作品哪!
”罗拉如是说。
“下一部作品?
那这一部呢?
”“乔纳森,我和你说过,你的这部作品对于百老汇来说太文艺了,没有人会愿意出钱来看它的。
你以为什么是剧作家?
剧作家就是不停地投稿、写下一部、投稿、写下一部......"这部影片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当镜头聚焦在乔纳森身上的时候,总会伴随着一种类似定时炸弹正倒计时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仿佛永不停歇似的,而在乔纳森从接起电话到挂断电话的过程中,滴答声却从未出现,相反的,由一种近乎让人窒息的死寂来代替。
影片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出现在这通电话之后。
乔纳森几乎崩溃地找到此时正在广告公司工作的迈克,请求他再让自己试一试之前迈克推荐过的工作。
在这场近乎争吵的辩论中,乔纳森向迈克大吼”我没有时间了",而迈克的一句“我感染了艾滋病毒”则令乔纳森彻底失声。
当那丧钟般的滴答声轰鸣着在乔耳边响起时,他才意识到三十岁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逝,而他的朋友所面对的才是真实的、冰冷的墓地。
夜晚的乔纳森,坐在废弃已久的剧场舞台上的钢琴前。
他穿着破旧的衣裳,指尖落在琴键上,清冷的月光打在他单薄的身子上。
他唱着他的朋友,唱他们从小到大的生活,暴雨让他的身子湿透,却燃起他心中的烈火。
那时,面对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他的脑袋里已然奏起了巨大的回响。
影片的最后,功成名就的乔纳森走上舞台,台下响起无数喝彩。
这时他已三十五岁有余,离他当初所期望的那个目标相差甚远,然而他还是让自己成为了那个“在咖啡店打工的剧作家”,而不是一个“有爱好的服务生”。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最为重大的束缚的话,那么在BLUE看来,属于乔纳森的枷锁一定是对“年少成名”的渴望。
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对于即将迈入三十岁的恐惧,不止一次提到了那些年纪轻轻便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例如在影片中频频出现的音乐剧界传奇人物,于27岁便迎来了第一场百老汇演出的斯蒂芬桑德海姆),这与乔纳森的天赋也是分不开的,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似乎用尽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来“写了一部永远都不会成功的音乐剧”。
“我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乔纳森如是说。
不论是对于乔纳森这样的天才而言,还是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三十岁这个年纪似乎总是格外的敏感。
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十岁意味着稳定的工作、稳固的家庭,三十岁意味着韶华易逝,从此人生进入了一个不可”浪费“的阶段。
而对于乔纳森来说,三十岁意味着生活的截止,即使他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流的剧作家却也敌不过十八流的生活质量,更不用说此时”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再虚幻不过的泡影。
然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不仅是因为他对于某件事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更是因为他有着于狂风暴雨中打磨出的坚韧和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
正如本片的主角乔纳森一般,花费五年时间写出的一部《吉屋出租》不仅为三十五岁的他带来了荣誉与财富,更改变了当时的美国,被百老汇铭记的不止是《吉屋出租》,更是乔纳森·拉森。
迈克
作为乔纳森的至交好友,亦是一同打拼演艺事业的伙伴,迈克是那个先放弃演艺梦想,转而着手广告工作的人。
通常在某些励志电影中,常常用放弃理想、为了金钱去做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的人来作为反面例子,以此衬托出主角的坚韧。
然而这部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却为迈克这个人物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艾滋病在美国各地悄然传播,但当时由于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静脉吸毒和男同性恋群体中,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甚至颇有放任不管之势,而到了八十年代末,艾滋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头号敌人,然而由于当局长期的忽视,对于艾滋病的研究始终停滞不前,以至于无药可治,死亡率极高,甚至一旦HIV(艾滋病毒)检测呈阳性,基本上就被宣告了死亡。
而作为当时同性恋群体中的一员的迈克,在面对着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威胁的时候,选择了放弃虚幻的演员生涯,依靠广告行业提前享受人生。
正如他对乔纳森说的“我只是一个平庸的演员,纽约到处都是平庸的演员,可乔纳森拉尔森呢?
只有一个。
”
我们无法批评迈克的选择,相反,我们应当看到的是他的勇敢和对于自我的清晰认知。
勇敢不仅是他敢于在恐惧面前保持自我,更是他在放弃并不适合自己的行业时的果断。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是乔纳森这样的天才,更多的是像迈克这样的普通人,但是BLUE觉得,像迈克这样的人非但不是生活的屈服者,反而是敢于面对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生命的勇者。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也不是坚持就一定会成功,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无畏,只要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那便是最最珍贵的人生。
“成名要趁早”,很多年来,我们一直被这五个字所牢牢缠绕着。
不论是电视上年纪轻轻的“神童”,还是视频软件上越来越年轻的面孔,“成功”的期限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成功焦虑”之中。
“你必须在XX岁买到房子。
”“你应该在XX岁有至少XX的存款。
”“你为什么还在浪费时间?
”质问的声音越来越大,可当三十岁的你达到了这些“你本应”时,那些质问的声音却并不会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你应该......"。
可是BLUE认为,没有人的努力是理所应当的,每个人都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成功”的标准也应该由自己来界定。
而这些所谓的“应该”也不过是副隐形的镣铐,一味的纵容别人的话语来干涉自己的生活,不仅不会堵住别人的嘴,还会束住自己的手脚。
与其将这部电影看作乔纳森的个人传记电影,不如将它形容为关于理想与热爱的众生相。
影片中不仅将笔墨留给了乔纳森这个极具天赋、却被生活所困的音乐剧天才形象,更将镜头对准了如乔纳森的好友迈克和乔纳森女友苏珊这样的鲜明形象,使得影片的故事由“天才之困”变成了“众生之困”。
这也是这部影片能从众多传记片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我想,不论是在乔纳森的身上还是迈克、苏珊的身上,我们总是能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的。
本文的题目取自这部电影的英文名:tick,tick……boom!
犹如丧钟般不断鞭策着人的脚步。
嘀嗒,嘀嗒,嘀嗒,倒计时的声音永远在不断的响起,那么,当这滴答声悄然截止之时,那声巨大的“砰”,究竟是生活的崩坏还是夜空中那片绚烂的烟火呢?
由你自己决定。
影评来自个人公众号:BLUE蓝色影单如有兴趣,请移步公众号,还有更多发布。
资历尚浅,水平有限,个人观点,不求苟同。
谢谢。
从马上摔下来已经快一周了,这真是我度过的最难忘的一个圣诞节,背部肌肉的余痛还没有完全消散,虽然应该去单位,但是总给自己找些理由阴天在家里看了几个电影,Les miserable,the hand of god, 还有就是这个tick,tick,boom。
本来看tick tick boom已经很晚了,而且看了四五个小时的电影,应该会很大的降低耐心而导致不能很好的投入电影的欣赏中,但是却没有,看的过程,不禁的为Jonathan把自己创作过程中写出来的天才想法和音乐剧的精彩而赞叹,虽然其中几个应该很高潮的音乐,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很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可能的解释只能是我的水平太低了。
看到电影,看到他的天才,看到他的境遇,不禁让我想起同样英年早逝又留下千古名篇的王勃。
每次和同事交流中国文化,我都不会忘记饮用王勃的那些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他也让我想起美国传奇小说家Thomas Clayton Wolfe,一身的才气,也是没有很长的寿命(他的《天使望故乡》,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其中大量的超纲词汇,让阅读实在困难重重)。
天妒英才大抵说的就是他们吧。
想到写到影评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什么题目比他的名字更有说明力了。
他不是其他人,他不是任何人,他就是Jonathan Larson,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唯一的Jonathan Larson。
电影中的那种跳跃式的敢为人先的思维和表达真实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尤其是那一段他和他女友争吵那一段,I thought you thought。。。
Your reaction to my reaction to。。。
真是牛逼他妈给牛逼开门,牛逼到家了。
我的英语水平很是一般。
在学校的时候,想要尝试一下Stand up comedy。
第一次到还是有点效果,第二次的时候竟然没有人笑,真是尴尬他妈给尴尬。。。
即使这样的英语水平,也没有阻碍我和我的那个他一起在伦敦西区的剧场蛮好的位置看了Les miserable 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两个剧应该是非常好,但是现场没有字幕等等诸多限制,让我对于其的欣赏停留在很浅薄的地方,但是这个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tick tick boom完全克服这样的一个问题。
故事很紧凑,内容很丰富,矛盾很尖锐,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我不想有太多的剧透,但是电影中友情、爱情、理想、艺术和事业的纠缠,只能说没有真实感受是很难表现那么清晰了,更尤其的是HIV在同性恋群体中流行的背景之下。
在九十年代的初期,在我们还不了解HIV的时候,Jonathan能够这样的和患有AIDS的朋友保持如此的友谊,赞赏中更有敬佩,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即使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知道AIDS不通过日常的接触传播,但是恐艾的氛围在我们社会还是阴魂不散。
和美国的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日益接纳,我们的社会对于这样的群体还是停留:对于普罗大众,只要我看不到就不存在;对于同性恋者,只要我不说就没人知道;的地步。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演员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之一,首先他饰演过我特别喜欢的电影《蜘蛛侠》,再次他的一部《血战钢锯岭》不知道“骗取”了我多少眼泪。
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很清晰的记得我的那个他说,如果这个事情不是真实发生的,真的不敢相信有人会这样的在钢锯岭上救人。
的确,Unbelievable!
在看tick tick boom时,看着他的蓬松头发半竖起凌乱,加上他那个日益苍老的脸,我很有种不祥的预感,他再过几年,会不会日益像Jack Nicholson(《闪灵中的男主》),想到这里,真是太让人焦虑了。
看来他还真是饰演这种性格比较轴的人很有一套。
最后说一下两个人的爱情,很小的时候,亦或者年轻的时候,我很不能理解那种明明相爱还要分开的剧目。
等到日益长大,等到逐渐了解人性,进入社会,接触现实,才发现太多的事情成为了羁绊。
在一起或者分开,似乎和有没有爱情的联系不是那么必然。
老实说我没有想到这部传记电影会如此好哭。
Jonathan Larson以Rent一剧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四座托尼奖,六项戏剧协会奖,纽约剧评家组织奖的最佳音乐剧奖,纽约外剧评人奖以及三座Obies奖。
但戏剧的是Jonathan Larson并没有见证这些空前的成功与荣誉,他在Rent公映前一天意外去世。
电影展现的是他一生中前两部重要的剧作:Superbia《傲慢》和Tick, Tick, Boom! 《倒数时刻》。
故事聚焦在他在成名之前,好友转行到高薪的广告行业,女友退而求其次到二三线城市当舞蹈老师,只有不愿向现实低头的Jonathan在穷困潦倒中的焦虑、挣扎,他用对爱人、友人的极度"自私"换取对音乐、艺术的极度"忠诚"。
30岁将至,对比别的成功艺术家,他给自己设了倒计时,滴答滴答流逝的不只是时钟,还有他炽热的才华和自我较劲的魄力——1 ...Lately I've Been Hearing This Sound Everywhere I Go. Like A Tick, Tick, Tick."
最近我一直听到这个声音,无论我去哪都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Larson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Tick, Tick,Boom! 开篇介绍他一直听到的滴答声,正是他对30岁还未成功的焦灼不安的具象描绘。
看看他都对标了哪些成功艺术家——
Stephen Joshua Sondheim 斯蒂芬.乔舒亚.桑德海姆(1930年3月22日-2021年11月26日),美国音乐剧词曲作者、电影配乐家,被誉为概念音乐剧鼻祖。
代表作West Side STory《西区故事》上演时仅27岁。
Paul McCartney 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默西赛德郡利物浦,英国男歌手、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前披头士、羽翼乐队成员。
John Winston Lennon 约翰·温斯顿·列侬 (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英国男歌手,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摇滚乐队Beatles"披头士"成员。
1970年披头士乐队发行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顺其自然》时,二人一个28岁,一个刚好30岁。
这大抵就是天才间的自我内卷吧~2 "And In Eight Days, My Youth Will Be Over Forever. And What Exactly Do I Have To Show For Myself?"再过八天,我的青春将一去不复返。
而我能拿什么来展示自己的成就呢?
距离生日只有八天,距离"三十岁成功必须成功"的目标仅剩八天,背水一战的Larson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耗时八年创作的Superbia《傲慢》上。
3 "...You Get To A Certain Age, And You Stop Being A Writer Who Waits Tables, And You Become A Waiter With A Hobby."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不再是端着餐盘的作家,你变成了一个有爱好的服务员。
在Larson看来,如果到30岁事业上还一事无成,就不好意思再说自己是兼职服务生作家,只能自嘲是有着写作爱好的服务员了。
4 Are You Letting Yourself Be Led By Fear Or By Love?"你是被恐惧牵着走,还是被爱引导着?
看到Larson几乎逼疯自己的状态,好友Michael一语点醒梦中人,你究竟是因为恐惧还是热爱在坚持呢?
这句话也被记在了Larson的素材本上,天才也是靠点滴积累成就的。
5 What Is The Point Of Money, If You're Not Going To Spend It On The People That You Love?"钱不能用在心爱的人身上,赚来又有何意义?
如果说Larson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王子,Michael就是偶尔拉他向人间靠拢的伙伴。
电费都交不上了Larson还在积极筹备party,并振振有词赚钱就是要为心爱的人花啊,我就是这么爱你们。
6 "You Just Keep Throwing Them Against The Wall, Hoping Against Hope That Eventually Something Sticks."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Superbia试映反响热烈,所有人都在夸赞Larson的才华却没有一人愿意投资。
Rola告诉他"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不断地写作。
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写就写,但为什么要把剧作"扔到墙上"呢?
throw sth against the wall and see if it sticks 这句俗语原本是用来检验意大利面的一个古老的方法,把一根面条扔在冰箱上,如果它粘住了就可以从沸水里捞出来了。
这个比喻最开始是作为一个检验,看某事知否已经完成或者准备好。
后来表示一个检验看哪种方式比较有效。
最后Rola还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建议,鼓励Larson写自己了解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了Tick, Tick, Boom!7 "I Think This Is A Musical That Knows Exactly What It Is."我认为这是个主题明确的音乐剧
Larson对标的偶像Stephen Sondheim给了他足够的肯定,"First rate lyric and tune." (一流的歌词和曲调)五个字足以让他再坚持两年。
8 "I'm Sorry For Enjoying My Life While I Still Have Time."很抱歉我趁自己还没死想好好享受人生
一个是光有掌声却穷困潦倒的倒霉蛋,一个是放弃了舞台过上优渥生活的病人。
两人在街上的争吵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Michael气到踮脚的这一段排比句非常有气势也非常令人心酸:I'm sorry for getting a nice car, Jon.I'm sorry for moving into an appartment with central heatin.I'm sorry for enjoying my life while I still have time.我们允许天才为了理想放弃面包,也要包容稍显平庸的人选择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9 "It Changed The Definition Of What A Musical Could Be."它(《吉屋出租》)改变了音乐剧的定义。
Susan最后的叙述中,提到Rent重新定义了音乐剧。
Larson用自己非凡炽热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改变了世俗看待艺术的眼光。
只是遗憾他自己无法看到这一切了。
10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是恐惧还是爱,宝贝,别说出答案,行动远胜于言语。
最后这首Louder Than Words是本片我最爱的歌曲,高度概括了Larson对待艺术的忠贞与热烈,又燃又感动。
平庸如我,在天才的故事里感受他的自信张扬与迷茫无助的,也获得了莫名的安慰和力量。
许多人都有着伟大的梦想。
说不定动不动就要拯救世界。
但要如何跨过“现实”这道关卡,是困扰无数人的命题。
影史上不乏伟大的励志电影,去鼓励世人勇敢前进。
2021年的《倒数时刻》,暂且还不能说是影史伟大之列,但至少是今年最为瞩目的一部励志片。
同时是毫无悬念的年度最佳歌舞片,兼音乐传记片,还可以说是,《爱乐之城》之后的最佳歌舞电影。
有趣的是,《倒数时刻》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和《爱乐之城》女主角艾玛·斯通曾因《超凡蜘蛛侠》成为金童玉女,两人都因为蜘蛛侠而赚足人气,结果两人分开之后都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歌舞片代表作,艾玛·斯通得以加冕奥斯卡影后,加菲这次影帝提名呼声是非常大。
与许多最后主人公战胜重重考验实现梦想不同,《倒数时刻》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壮感。
因为主人公乔纳森·拉森,他对抗现实的方式是,“同归于尽”。
乔纳森·拉森,这是一个在百老汇,在音乐剧世界举足轻重的名字。
粗浅一点理解,他就是音乐剧里的梵高。
因为两位艺术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人却先英年早逝。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不应该怕被剧透的。
值得被拍成传记的人物,肯定有观众对于他们的人生剧情了然于心。
而这部分观众十有八九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
《倒数时刻》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以及叙事模式上,就别出心裁。
像《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就用了他最为特别的一首歌,故事也横跨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再到巅峰。
《倒数时刻》却完全不同。
故事只聚焦在乔纳森·拉森即将年满30岁的这段时期。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撕裂的一段时期。
但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是一部好比文学界里的《百年孤独》,电影界里的《四百击》,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流派的里程碑式作品。
《倒数时刻》的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正是因为《吉屋出租》,被颠覆了对音乐剧的认知。
所以他的电影处女作,就拍乔纳森·拉森。
然而拍乔纳森·拉森,不提《吉屋出租》?
这不就和拍梵高不提《星空》一样么。
不离谱?
还真不。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部很纯粹的传记片。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才对。
嗯,就像《猫》一样,剧情的内容和乔纳森·拉森的同名音乐剧一样,讲述的是乔纳森在即将30岁之际,和女友苏珊、好友迈克尔之间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很特别地,先用乔纳森·拉森自己出演的一场音乐剧,来引出主线剧情。
音乐剧的内容正是讲述故事本身,所以这样的带入非常流畅自然。
林-曼努尔·米兰达是做舞台剧的。
江湖人称“林漫威”的他,代表作就是去年带火Disney+的《汉密尔顿》。
首次执导电影,他扬长避短,有音乐剧的部分,他可以拍得更轻松一些。
如果全部是电影,作品的缺陷可能就会被放大出来。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稍显青涩,放到颁奖季作品里面是要被比下去的,这会让《倒数时刻》冲击最佳影片变得困难。
像《爱乐之城》那种华丽长镜头,《倒数时刻》没有,甚至整体歌舞的观赏性要逊色许多。
但《倒数时刻》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故事。
林漫威拍出了乔纳森·拉森的那段时期到底是有多煎熬,他用更直接的音乐和舞蹈取代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别开生面地赢取观众的共鸣。
如果是同样处在为梦想奋斗期间的观众,那很容易能够感同身受。
这使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变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电影。
乔纳森·拉森的内心世界怎么个挣扎,怎么个撕裂,怎么个痛苦,怎么个无奈,是要演员给表达出来的。
加菲没浪费他近年在独立制作里面的磨砺,他一方面演出了乔纳森的那种创作生命力,那种艺术家气质的骨气,令到观众可以信服这个角色,为什么可以放弃正经工作,用长达八年时间去写一部作品;另一方面,对于乔纳森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纠结,事业上的阻碍,没有用力过猛,而是用更为真实自然地感觉呈现,快有点方法派的感觉了。
特别是和女友重逢,笑中带泪的那场戏,真的非常戳心。
《血战钢锯岭》都可以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这次自信点,去冲击影帝就没错的。
如果综合一点,加上其他电影戏内戏外的表现。
今年的年度影帝必须就是加菲。
当然林漫威对整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把控也尤为重要。
很珍贵的是,他没有依赖廉价的煽情,去表达这场为梦想而战的生命战争的悲剧性。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在自己的成名作《吉屋出租》首演之前,因为大动脉瘤破裂去世,享年仅35岁。
他没能等来自己的成名。
这是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的一件事。
随随便便就能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倒数时刻》没放催泪弹,而是选择一笔带过乔纳森最后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要抓住“音乐剧改编”这一要点。
最后回到这场音乐剧的开场,与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为什么要是闭环呢。
不妨这样理解。
这是在暗示乔纳森对梦想的追逐,没有终点。
这也是其次要这么收尾的原因,突显出了乔纳森永不放弃梦想的决心。
很可能在《吉屋出租》首演之前,乔纳森的心态就像是那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余生,都要这么度过。
”试想他30岁之前,受到了如此大的挫折,又一直为梦想,坚持奋斗到35岁,却一直没能实现爆发,可能他已经是认命了。
但认命不等于放弃。
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悲伤的。
可谁又没有遗憾。
乔纳森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力,无惧地去对抗现实,他的人生就已经值得了。
就算他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那又如何了。
想起另一部电影,《荒野生存》,也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
主人公最后失败了,他的故事仍旧值得被讲述。
不用管他的行为是否愚蠢,能看到他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梦,感知到那份勇气,电影就不会白看。
《倒数时刻》同样展现出这种为梦想不惜一切的感染力,里面还多了很多人性化的挣扎。
也许多数人还是会像好友迈克尔一样,败给了现实,选择乖乖赚多点钱就算。
但若能有少数人能得到一份鼓励,那这样的电影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年度影帝?
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
#倒数时刻# ( Tick, Tick…Boom! ) (A-)如果不看这部电影,确实不知道Jonathan Larson悲惨的故事,一个艺术家奋斗了多年终于可以出头,创作的歌舞剧《Rent》大获成功,但却英年早逝,连这个剧首演都没能看到。
影片最后一个庆祝生日的镜头真的让人泪目。
早前因为Netflix迟迟没有做这部的宣传,一直以为会扑,好在大家降低期待值后反而看完觉得还不错,不仅这个人物传记值得讲,也终于有部作品完整呈现了 #AndrewGarfield[超话]# 的全面才华,让他真正做了“主角”。
很多时候演员就是一直在等一部作品能准确地展示他们的才华。
曾经加菲出演的很多角色其实都是因为他出色的外形,而没有能够给他机会发挥演技,但这部电影里,很多时候人们都忘记了这是加菲,他完全融进了角色本身,一个才华横溢却迟迟没机会出头的有志青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却缺乏被赏识的运气,仿佛陷入了一个井底,呐喊却没办法让人听到。
早前,除了梅尔吉普森指导的《血战钢锯岭》给予了加菲足够戏份外,很多时候他出演的电影中他都会被其他配角抢走风头,但这部仿佛是他的独角戏。
加菲也为此特别学习了演唱,并充分展示出了这个作曲家奔放、有活力的人生以及他遭遇的各种挣扎。
他确实应该再次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即使这个人物不足以让他获奖,也值得再次让业内人士对他刮目相看。
描述艺术家挣扎的电影其实不少,大部分都是成功之后走下坡或不堪压力内心崩溃,但本片里这位艺术家都尚未有这样的机会。
他在刚有望成名时就离开了人世,只有35岁。
影片只能展现他没有成功前面临的挣扎。
其中一些内容可能是很多默默无闻的创作者都有所共鸣的,缺乏财政收入,陷入灵感枯竭,不断被拒绝,甚至因为专注事业而失去了身边的人。
但这一部分在观看时有些枯燥,只有每当男主人公开始弹奏钢琴,用音乐表达他的情绪和心声时,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才华与激情,特别是他与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出更多走心的创作。
我个人觉得如果是比较音乐歌舞片这个类型,本片并不如之前今年夏天,林聚聚监制和创作的《#人在高地#》(In the Heights)优秀,因为后者在Jon Chu导演的指导下,有很多精彩的舞蹈编排和演唱段落,是真正的歌舞剧改编成电影。
而本片更像是一部人物传记,有着节奏上的不平衡,没有音乐的段落略显沉闷,而且角色少,在视听感受上肯定是差一截,也因此也许更适合Netflix。
但是它却给加菲更多机会突出个人的演技,且有一个令人唏嘘又难过的故事作为核心,《#人在高地#》则更侧重展示的是集体表演而不是个人,更像是对一个文化的庆祝。
当然是希望看到两部都能进入颁奖季。
林聚聚是今年的劳模,而他则是与本片中的男主相反,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甚至成为业界楷模,但他没有忘记成功之前每个艺术家所经历的挣扎,因此拍摄本片去纪念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就显得更为谦虚和平常心。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倒数时刻》中凡妮莎·哈金斯不容忽视,虽然她几乎没几句台词,却从始至终出现在很多演唱段落里,而且每次她一开口,确实会让歌曲更为动听,不断提醒观众,什么才是专业的歌手。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歌都是她参与演唱的。
当然影片最后一首歌《Louder Than Words》歌词也写得很让人有共鸣:为什么我们一直无法忘记那个伤害了我们的人?
为什么我们一直支持着那些让我们失望的人?
很多时候确实应该更关注于人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自己对这个人的幻想。
上周看了《倒数时刻 Tick, Tick...Boom!》,太喜欢了!
随机波动的主播Zhiqi在直播的时候说过一段大概的话,意思是热爱里包含痛苦,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是愿意承受和经历为这件事付出而带来的辛劳。
就像电影的主角Larson,他热爱作曲,他就要愿意花八年的漫长时间,边写音乐剧边在咖啡馆打工,住在局促的阁楼里,承受着因为迟交房租电费而被断电的压力,以及抵御女友和好朋友都逐渐放弃创作转而找到高薪工作的诱惑,甚至是顶着跟他们分道扬镳的压力。
在我们看来,Larson当然是极具天赋的,但他也同样经历过无人问津,被挑刺被否定的过程,也经历过花了八年时间,背水一战写一部剧,虽然大受好评却依然没办法获得经济回报的沮丧挫败。
更何况是其他看起来没有他这样有天赋的创作者呢?
有天跟朋友吃午饭,聊到写作的天赋。
我说,我已经不相信所谓的写作天赋,真正的天才能有几个,但是写得好的作家很多。
在我看来,写得好是靠不停地写,一篇文章接着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本书接着一本书写下去,写出来的。
朋友说,其实能有写的冲动,就已经是一种天赋了。
深以为然。
Larson在八年之后,在业内第一次演出了他的音乐剧,虽然好评如潮,但然后呢?
资深剧作家告诉他,由于制作人只关心能否获得回报,这部剧还没法在百老汇上演。
Larson问她,那我现在需要怎么做?
资深剧作家告诉他:“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地写作,亲爱的。
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在这行打滚多年的人,让我给你一个忠告吧,下一步剧尝试写你了解的事。
快动笔吧。
”
吃完午饭走回去的路上,听到周轶君在一期节目里说,天分不是一干这件事就能干好,而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感到极大的愉悦,是你真的喜欢做这件事。
顶尖的尖子能有几个,背后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一辈子找到一件真正喜欢的,做了一件爱做的事,不感到空虚,就很幸运了。
而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也提供了更丰富的注脚。
有个虽然不再摘金但依然受人瞩目的身影——曾经的梦之队跳水成员郭晶晶——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一次她的身份是跳水项目的裁判长。
作为一颗曾经如此耀眼,获得77枚金牌的星星,大概所有人都断定她具有跳水天赋吧。
但只有仔细了解过她的跳水生涯才会知道,她的摘金之路充满坎坷。
在郭晶晶之前,有初代跳水皇后高敏,紧接着是天才少年伏明霞,充满了梦一般的天才叙事。
而接班人郭晶晶在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就紧张得忘记了转体动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郭晶晶与复出的伏明霞在双人3米跳板项目上,也因为两人配合失误而错失金牌。
很长一段时间里,郭晶晶都笼罩在前人的天才叙事之下,争议不断。
对于很多奥运冠军,大众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们极具天赋,他们很擅长做这件事。
但往背后挖掘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才会发现他们也经历过很多的挫败、痛苦、伤病。
比如非常受人瞩目的“微笑剑后”江旻憓,大家看到的是她的果决、笑容、光芒。
但在赛后的采访中,她喜极而泣说:“我终于没有再输了!
次次都输,这次终于赢了。
”业外人这才知道,她在东京奥运会止步八强之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谷期,经历过很多次的“失败”。
Zhiqi说,热爱固然珍贵,但没有通过刻苦努力验证的热爱是否只是一时兴起?
那场直播之后,我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对热爱、努力、天赋、擅长、成就之间是什么关系。
没有为热爱努力,承受其中包含的痛苦、挫败、孤独,算得上真正的热爱吗?
只有一做就能做好,才是擅长、有天赋吗?
擅长把一件不喜欢的事做好是幸运还是束缚?
看完《倒数时刻》之后,我心里的答案逐渐变得清晰。
最近读完了安妮·埃尔诺的《写作是一把刀》,她在访谈中提到,她最开始的作品投稿,也被出版社拒稿了十几次
最近觉得不如以前快乐了。
原因可能是来自日新月异的科技对行业的冲击,让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可能是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去羡慕不同的生活。
也可能就是单纯的不知道什么能够让自己快乐起来了。
我问了下AI,人为什么会快乐,大概就是会分泌一些奖励性的神经递质类似多巴胺、内啡肽。
可是大家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分泌这些。
为什么我见到她能分泌,见到另一个人就不能分泌。
所以我也分不清是因为快乐才分泌,还是因为分泌才快乐。
淡泊名利并不一定比追逐名利更高尚,只是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
我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的到快乐,你在其他地方得到幸福,只要自己的快乐没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些快乐并没有高下之分。
乔纳森的认为的快乐就是创作,这属于精神上的满足,但是当他的成果不被接受的时候他仍然会很失落。
如果单纯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不是应该已经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么,为什么还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
所以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物质的需求,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世界太快了,快得我们只能不断地前行,却忽略了停下来思考。
思考怎样才能更快乐,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快乐。
引用罗曼罗兰的另一句话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自我感动罢了。精准的剪辑和抓人的旋律很容易就渲染出情绪,也很容易暴露出剧作的空洞。优秀传记片不同于粉丝电影之处就在于人物的立体和表达的独立。而本片在这两者上的绝对短板让其注定只能是粉丝电影。本片其实在中途抛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议题以及随之带出的矛盾:艺术家将正在进行中的亲密关系作为创作素材是否有悖于伦理,以及艺术家人格固有傲慢的消极一面。但是这两组矛盾全都在最后伴随着主角早已被观众所知的成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所有的精湛技术只是为了讲一个1.0的鸡汤奋斗故事,再动人的旋律也会变得无聊和虚假。就传记片而言,本片导演离拍出《登月第一人》的查泽雷差着十万八千里。
太好看了 也就看哭了八次吧 想念百老汇
看了开头,歌不错,但不知道,就是不想看下去。#20220628
musical来说歌不行真的硬伤 讲述故事的方式也太平庸
剧情单薄,加菲表现出色
老套,没什么亮点
用处理舞台剧的手法来拍电影,连带着加菲也用夸张式的舞台剧状态来表演,能感受到努力但也觉得有些用力过猛,基本也是全片观感的缩影。剧中剧的模式其实有些节奏上的割裂,尤其在于主线落脚点找不准状况下;稍微了解一下背景能被Jonathan的事迹打动,但片子内呈现的效果就很cliché了。
我看到评论里都在爆哭。所以我知道了,我是铁石心肠。
音量逐渐推高,情绪越来越浓,唱的是生活的琐碎,歌的是生命的长度。每一个音符都在细数时间,每一个音调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不论朋友、爱人,失落、迷惘,都是灵感的来源,让自己疯魔,铸就为一个艺术家。当最后来了一个call back,结合到真实的人物,一阵眼泪感叹世事无常。
剧本层面,太工整以至于缺乏了灵气,每一个“崩塌”的情节点实在是太过于算计。导演层面,影像和调度一塌糊涂,平庸地像一集cw美剧。演员层面,我不喜欢加菲这种“悲极生乐”的表演风格,略显做作。总之看完后,我十分想念达米安查泽雷。
一位号称“音乐剧的梵高”—— 乔纳森.拉森的传记,他在其轰动音乐剧历史的《吉屋出租》成功公演前,就突然因病去世了,享年36岁。由于不了解他的许多音乐剧创作,影片又是多用他的许多歌曲创作构成,故事性不强,故很难被感动。导演本人(中文昵称林聚聚)也是位杰出的音乐剧演员及作者,他的《汉密尔顿》就非常棒!本片的导演手法多彩,下了功夫。
看完会发现,好像男主身上并没发生什么事,把一个作品交出去,等待被发现或者被埋没,自己并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剧情的很大一部分都靠身边人的故事在推动。
没有共鸣 唱的也感觉不咋好听。 6.5/10
只能看故事的话,就会看的很累。
传主乔纳森在他那部传世之作《吉屋出租》首演前日去世,他的良师、一代音乐剧巨擘桑德海姆近日也与世长辞,由此本片算是双重祭奠。我以为我会哭,但是我没有。作为一个Rent粉+LMM粉,得到的却是双重失望。虽然电影有个不错的结构,将《倒数时刻》的表演现场与乔纳森的现实生活交织穿插,宛如他本人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创作心路、注解自己短暂的一生,但段落融合性不强,跳进跳出反而出戏,高潮缺席又令累积的小情绪溃散一地。片中有很多眼熟的音乐剧演员献唱,但轮到加菲就断崖式下跌。
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美国人有这么严重的30岁年龄焦虑。明明有朋友关心,有业内大佬赏识,打零工就能住得起这么大的公寓(也并没觉得这公寓有什么不好)。加菲是一类我get不到魅力的演员,演天才艺术家的角色更没有说服力,全程无数次想狂扇他。结尾处原型本人的录影带都要更动人许多
本歌舞片爱好者这几年看的音乐传记电影踩雷率50%以上,这片子怎么能够无聊成这个样子啊?!震惊到!!已经到了看了不到一半就不想记得它的地步。音乐不怎么好听,没有一首能打动我的;故事线杂乱无趣,主角絮絮叨叨惹人烦,配角则根本没存在感;连我这么喜欢的加菲在里面也显得面目可憎起来了,什么鬼!!懒得评了,就当我没看过吧……
选几个喜闻乐见的热门议题+几首好听的歌,很生硬,很无聊,有种《娱乐无极限X音乐不断》的感觉。
为今天歌唱,为明日而活。Thank you, Jonanthan
没看进去,全程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刺背。情节简单俗套,表演肤浅浮夸。不知道是为了复古还是怎么着,曲风很老,不抓我,而且感觉唱得时机非常怪,为唱而唱,强硬程度堪比拿着大声公指挥情绪。编剧有野心,努力想学着用剧中剧提一提档次,奈何才华没撑起来,最终沦为自吹自擂,不过“没有人能只通过描写自己而变得伟大”,更何况是一言可蔽之的人生。讽刺的是在众多追梦综艺,电影的当下,本片作为一个完全不接地气的竞品呈现了它看不上的时代,“每天上演着千篇一律的作品”,甚至做的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