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帝斯之心》也许是我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一部鸡汤电影。
我总会问自己,时间的推移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名与利?
又或是自由与独立,而电影《亚特兰帝斯之心》却是从“失去”这个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到中年后对少年时光的怀念。
落魄的男主角,蓬头垢面,就连小女孩的女儿都是在听到了他的自我介绍后才知道眼前站着的,就是妈妈曾经和她说过的那个曾坐在摩天轮上主动亲吻自己的帅气勇敢的小男孩。
记忆里的那个夏天的夜晚,尤其的美。
就像电影中小男孩的灵魂伴侣泰德说的:“一吻能看清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小男孩没有欠小女孩一个吻,但时间却欠了他和她一个在一起的未来。
整部电影通过倒叙的叙事方法,讲叙了一个落魄男人鲍比在参加了一个好友萨利的葬礼的时候,又听闻自己的初恋凯柔早以死亡的消息后,开始回忆自己11岁那年的少年时光。
回忆是一件很悬的东西,与其说我们是性情中人,不如说我们孤单了,无奈了,怕死了。
如果回忆是好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在18岁之前很少回忆,而是越老越怀念过去呢?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吧。
电影的导演不是韩寒,也懒得去百度导演的丰功伟绩,但就像一个赛车手拍了一部公路电影一样,我想也是因为导演有一个童话般的童年,才拍了这部出奇精彩的《亚特兰帝斯之心》。
在读《电影创作与欣赏》时,作者说过:“如果剧本是骨架,演员是血肉,那么导演就是起支配作用的灵魂。
你看到的这个人是美或是丑,是高又或是矮,完全取决于导演的安排与感受。
”导演和剧本的配对要远远重要于啤酒与炸鸡的美味。
回忆开始于小男孩鲍比11岁生日的那个清晨。
在细节表现上,电影和文学也许是最能把握故事核心的东西,当小男孩清晨起床后用哈气在玻璃窗上哈出一块幕布,然后写上了11这个数字的时候,其实电影的核心思想已经道明了:人生从开始到结束,无论与谁只能是一条平行线,或者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注定是一个人的旅行。
先行离开的,是自己的灵魂伴侣泰德被神秘带走,然后是自己因为搬家与凯柔分别,当然还有那个真的在自己多年后的遗书上写到要把自己破旧的棒球手套留给鲍比的萨利。
这本是一个少年电影,但却加入了泰德这个有点奇幻的小老头,他的出现是给那些只是为看而看电影的人的一个讲解员,他单刀直入的对白,却无比发人深思。
“当你年轻时,拥有美好的时光。
让你以为置身在奇幻之处,就像失落的亚特兰帝斯。
等长大以后,心就会碎裂成两半。
”很喜欢电影中的这一段。
小女孩勇闯自行车行,机智勇敢地骗走了那个要买走小男孩自行车的小子。
然后小女孩隔着玻璃窗开心地对着站在窗外大街上的小男孩笑。
背景音乐《only you》一直在播放,对于干净的爱情,这就够了。
小女孩无法为小男孩买下那辆他心仪的自行车,但她却用了唯一能做到的方法让这辆自行车留了下来。
曲终人散的结束并不意外,从电影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部使人看完后难过的电影。
比《那些年》浪漫,比《同桌的你》真实,比《小时代》……,sorry,我又调皮了。
结尾是我想看到的,这种叙事给了观众更多的留恋空间,三日绕梁。
男主角再次回到现实,回到老房子竟遇见了小女孩的女儿。
中年男人的少年时光结束了吗?
也许还没有,因为眼前的小女孩让他看到了曾经那个坐在摩天轮上偷吻的小女孩凯柔。
亚特兰蒂斯,查了下百科,是直布罗陀海峡附件的大西洋之岛,传说曾经存在着具有超能力的史前文明,后来被洪水淹没于大西洋。
这是一个老爷爷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汉尼拔心理很变态,在这里演的老爷爷就显得和蔼多了,但同样感觉很神秘。
这个故事能看出:1) 朋友很重要。
小男孩觉得唯一喜欢他的大人就是这位老爷爷,所以即使年龄差很大,这位老爷爷对小男孩却是很重要的朋友。
2) 时间流逝得很快。
小时侯的想法很可笑,以为美好的生活会永远继续,现在想来,过去的岁月不过是短短的一瞬。
下午闲的无聊,本来想找个全是猛男辣女的典型美国商业片看的,突然看见亚特兰蒂斯之心封面上那个“汉尼拔”,决定打开试试。
结果不如我想的,既不动作也不科幻还不惊悚,连点智力都不耗。
按我原计划是该换一个片子看,可看着电影里一个老人一个孩子在阁楼里在露台上的画面,我就是怎么都不忍心关掉。
带着一点比原来认真的情绪,继续看下去,结果是一个小时之后,在ted被“坏人”带走时成功哭了,很伤心的。
这样的情绪投入并非因为它选了一个赚人眼泪的主题,比如唐山大地震,比如忠犬八公,而是自然而然的被导演编剧演员们带动了,从every kid wants a bike开始,我知道他们懂得童年。
小男孩bobby缺少的关爱勇气和希望全部在一个不速之客那里得到了。
ted之于bobby不像是爷爷不像是父亲,而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朋友。
bobby在大人那里收到的不耐烦,ted从来不会有,他也知道孩子想要的所有一切,他似乎对世界一切的谜题都有答案。
而且他更满足了孩子的想象力,他口中那些时刻要来的穿着深色衣服和深色帽子的“坏人”。
起初我以为这是ted哄小孩子的小把戏,可这些要来了的坏人最终在bobby眼前把ted带走了。
那一幕bobby哭了,我也哭了,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bobby这辈子再也不会再也不会见到他的好朋友ted了,就是那种人生最后一次见面的悲伤与心痛。
ted在bobby最需要来自一个长辈的关爱的时候来到bobby身边,他给了bobby一段安全温暖甚至带点幻想色彩的时光。
那些来自大人的压力,他们毫无道理的呵斥,和小孩子的不安全感,在ted那里全部得到了抚慰。
更重要的是,他让ted燃起了希望,每周一美元的酬劳让他可以实现自己的自行车梦。
影片的结尾,开车离开老房子的bobby对童年往事的结束语是,i never heard from ted again, not that i didn't think of him, i always have, and i always will. because that summer was the last of my childhood, and though i will never again saw what people were thinking, there was an enduring gift he left. what ted did was, open my eyes, and let the future in. bobby是多么幸运在最需要一位人生的导师,忠实的朋友的时候ted来到了他身边,即使他是一名通缉犯。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许没那么幸运,只能自己跌跌撞撞走过童年。
我常常想,也许我现在某些貌似与生俱来像基因一样无法改变的弱点是来自并不完美的童年,也许那时某个人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勇敢的往前走不要怕,也许我会比现在更优秀。
就是这样,这部温暖的却没有放牛班春天一样完美结局的电影,引起了我的共鸣进而写下了这篇影评。
感谢这部电影对童年的完美诠释。
配乐很好,旧日情景的阳光,声音,人都很美好;所有人说话的声音。
就像米酒一样,慢慢品,慢慢回味,慢慢体味。
旧时光的回忆,人生最后的一个童年,小鸟从蛋壳破茧而出。
开始看见人性的阴暗面,也开始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人生谁无过错后悔无法挽回的错误,但是,重要的是,无论作为伤害者还是被伤害者,自己选择的态度,这很重要。
在我印象中理想的童年回忆好像永远是一个女孩两个男孩三人结伴的景象,故事里为啥老是这么设定,仔细想想似乎也有点道理的。
以童年和“那些年”为卖点的电影好像从来都不缺人气,而这部电影有点特别,看过之后不会后悔的。
童年的时光真的像亚特兰蒂斯一样神秘又美好,遗憾的是他早已消失在了地平线以下,直到慢慢变成越来越久远的回忆,与Atlantis不同的是你有那些小物件证明他的确鲜活的存在过,在脑海里在你的心里。
亚特兰蒂斯,一片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被称作大西洲。
只是一直没有人证实他的存在。
喜欢片子里老老的音乐,让人跟着一起陷入那样的回忆。
空白的童年,永远没法满足的愿望,却因为一个陌生老人的到来而改变。
只是简简单单的交流,却因为信任而变得温暖。
电影里的老人一直神秘,没有过去,也不知道未来,也许这一切都不重要。
对于那个小男孩Bobbi而言,这个老人却带给了他很多勇气和真相,带给他了像父亲一样的男人所能给予的爱与被爱。
open your eyes and let the future in电影里的台词都很经典,所以想看原著了。
“认识你我不后悔,一点也不后悔。
”——这是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之间的对话。
“这一吻让你判断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老人就初吻问题对那孩子的教导以及孩子本人的初吻体会。
“不用睁开眼就能感觉到。
”——我们当有怎样细致敏锐的内心?
“祈祷也帮不了我们。
”——因为上帝死了。
“我们都是时间的俘虏永远的人质。
”——施瓦辛格不是“终结者”,惟时间才是!
“本·强森说时间是个秃头老骗子。
”——老千手段无比高超,你我上当不知不觉,醒过闷儿来人已拉倒。
后来上网发现斯蒂芬.金的作品。
他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像大家最熟悉的《肖申克的救赎》。
还有《惊情十日》和《站在我这边/stand by me》有机会一定要找来看看。
拜读完小说,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后续博比:在ted离开后,博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棒球教训了欺负卡萝尔的一个大男生。
这里要强调的是,博比经历过此事后开始有了暴力倾向。
那年夏天,博比其实没有买到自行车,于是便和妈妈去了另一座城市。
妈妈拿着博比从ted那儿得到的钱加上告发ted的奖赏,做了新事业的启动资金。
好日子来临,而博比却生活的越来越让人担心。
不断地在学校和同学打架、逃学;想玩吉他,便动手打有吉他的同学抢了过来;吸大麻、酗酒;偷东西。
于是在初中便两次进了感化院,再后来便被学校退学了。
于是,ted的出现,真的是美好的吗?四十年后,博比娶了一位女摄影师,有了三个孩子,而他是一位木匠。
卡萝尔:在博比和妈妈去另一个城市生活后,两人的爱情通过书信维持了大概两年。
后来卡萝尔和萨利在一起了,某个夜晚,卡萝尔和萨利尝了禁果。
卡萝尔念大学时的第一年,又睡了一个处男,这个时候她和萨利没有分手。
后来退学了,参加了反越战学生组织(用现在的感觉来说就是激进组织)。
参与了一项“恐怖袭击”,意外造成了十多人的伤亡。
萨利:长大后,积极参军赴前线打越共,不幸蛋蛋被伤了一部分,退伍后也落下了战争后遗症,得了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会产生幻觉。
在一次开车时,路遇大塞车,死于心脏病。
在他的葬礼上,博比与卡萝尔四十年后重逢。
至此,故事结束。
电影是温情的;而小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激荡下的美国社会生活写照,描述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生活。
他进入儿时所居住的房子,那里早已无人居住。
他在往窗户玻璃上哈了一口气,写下数字“11”。
电影剧照电影《亚特兰蒂斯之心》,讲述了小鲍比11岁生日那天之后发生的故事。
电影改编自著名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集:《亚特兰蒂斯之心》。
主要演员有: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一个叫泰德的神秘房客,具有心灵感应的超能力。
演员安东尤金饰演小男主鲍比。
鲍比在11岁生日那天,他的妈妈送给他一张成人图书卡,作为生日礼物。
他有些失望,他希望收到的礼物是一辆自行车。
妈妈告诉他,家里并不富裕,你爸爸生前留下不少债务,所以自行车就别想了。
鲍比很懂的体会母亲的难处,很快把生日礼物这件事忘了,因为他还有两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电影剧照他们在林间、溪边奔跑嬉戏,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共同分享一盒牛奶。
欢声笑语间,所有烦恼烟消云散。
这天,鲍比的楼上住进了一个新房客。
这个叫泰德的新房是个彬彬有礼的老头,他的行李很少,只有一个手提箱和一个纸袋。
晚上,鲍比闷闷不乐,因为她的妈妈要加班,不能陪她一起吃生日晚餐。
在走廊外,泰德在抽烟,他告诉鲍比书籍是宝藏,
电影剧照有一点很奇怪,泰德竟然知道鲍比想要一辆自行车。
渐渐地两个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又像父子,又像老师和学生。
电影正是讲述了鲍比和泰德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鲍比很想要一辆自行车,他以为在生日天妈妈会送给他。
他的妈妈只给了他一张成人图书卡,因为成人图书卡免费。
接着她开始抱怨鲍比死去的父亲,除了账单什么也没留下。
凯柔说,你妈妈没钱给你买生日礼物,却有钱添置新衣服。
鲍比辩解道:这是工作需要。
电影剧照鲍比的妈妈并不信任泰德,但她还是允许鲍比给泰德读报纸,因为泰德愿意支付不低的报酬。
这样一来她就不需花钱再给鲍比买一辆自行车了。
当晚上鲍比从泰德那里回来,他的妈妈旁敲侧击的问鲍比泰德有没有不轨的行为。
这里很明显,她的妈妈怀疑泰德可能是恋童癖的变态,因为仅读一读报纸就给那么多钱,实在太可疑。
话虽如此,但她的妈妈还是同意了。
不仅如此,在后来为了参加所谓研讨会,必须出差两天,她甚至把鲍比交给泰德照顾。
而此时她对泰德并没有消除偏见,为了自己的私欲,她愿意把自己11岁的儿子交给一个仅仅认识没几天的房客,而这个房客在她看来可能是一个喜欢小孩的变态。
电影剧照后来,她发现泰德知道她被侵犯的秘密后,她把泰德告发了。
鲍比的妈妈明明知道,儿子和泰德的关系非常亲密。
在某种程度上,儿子和泰德关系胜似父子。
而且,在她离开的这两天,泰德一直很好的照顾着鲍比。
当她打那个告密电话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儿子的感受。
在泰德被黑衣人带走后,鲍比一直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愤怒的指责自己的母亲:只想到考虑自己。
在鲍比把大把现金抛向母亲时,愤怒的情绪达到顶点。
电影剧照
电影剧照虽然鲍比的母亲看起来是个只考虑自己的自私鬼,可是鲍比依然爱自己的母亲,并处处维护她。
但凯柔吐槽鲍比的母亲只给自己买新衣服,而不给鲍比买礼物时,鲍比说:那是工作时要穿的。
生日当天晚上,鲍比的妈妈不能陪他一起吃晚饭时,鲍比表现的也仅仅是沮丧和失望,并没对自己的妈妈表现得很生气。
再来看看泰德离开后,母子大吵一架后,他们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电影剧照母子俩很快就和好了,正所谓母子没有隔夜仇。
为什么他们这么快就和好了呢?
因为世上绝大多数的母(父)亲都是这样的。
他们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欲望和诉求。
即便是为人父母后,那些欲望和诉求也不会消失。
一方面追求自己的欲望,一方面又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各有轻重而已。
电影里,鲍比正是体会到了母亲的爱,才会隐忍自己,并很快原谅了母亲。
有人会说,中国的父母就非常的无私。
但,真是这样吗?
不是有越来越多的文章指出,中国父母所谓的牺牲和付出,其实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
望子成龙,其实是为了自己脸上有光。
你只有学习好,我们当父母才会有面子。
你开不开心不重要,学习好才重要。
中国父母不断压制其他方面的欲望,却不停逼孩子通向他们眼中的“成功之路”,这其实是另一欲望的追求。
深究起来,这样的父母更自私。
快乐的童年总是短暂的,它美好而梦幻,如失落的大陆“亚特兰蒂斯”,待到长大成年后,它也只存在回忆中。
公众号:老蓝电影记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这么过来,金色的童年,成长总是会付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代价,然而能够影响我们的,确是和我们相知,相守的人,所以电影告诉我们,珍惜自己身边的人,他们是我们的珍宝,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小时候也期待一个像鲍比一样的童年,一段青涩的爱情,然而只有到大学的时候,这个社会才让我们肆无忌惮的生活,充满了随意,在这里我不得不唾骂国家的教育,直接是把我们美好的童年在我们的记忆中摒弃,那个时候是我们出去玩,接触大自然,读书的日子,而非高数,物理,化学,一个个无聊的公式,居然使我们乐此不疲,真是傻逼的日子。
没有好的引导,就没有好的人生,今天看到一句话,人人发帖,人们到底要存多少钱在可以出去世界旅行???
很多人只是没有勇气去迈开这个目标的第一步,人生最大的困难却是你一开始做的这个决定,仅此而已,如果打算开始了,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我的童年很好,家里叛变有一个很大一块天地,绿油油的小麦,两棵很大很高的柳树,一条清澈如水的河流,有时候大家一起取钓鱼,游泳,捉小虾,在河里撒尿,偷玉米棒子,红薯,花生,然而六年期之后,这些日子就再也没有了,水变臭了,柳树被砍伐了,很多麦地都没有耕种了,回家看看现在到处是厂房,工业废水,垃圾,仅此而已,难道社会的进步带来的就是这些?
我不相信,在我心里,这只是一种盲目的经济扩张及效应,带个我们的只有心灵的玷污和垃圾。
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在孩童时代身处困境的时候,都会幻想出现一个人来改变这一切。
我小的时候,讨厌父亲的不苟言笑,时常憧憬着换一个爸爸。
比如我的舅舅,我固执的认为他有趣、幽默、能理解我的苦恼,期盼着他能把我带走。
可是,心里却又太清楚: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关于成长,其实是一个与命运初次交锋的过程。
初次交锋,你学到: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的出生,只能接受。
这个过程,充满着悲伤。
这种悲伤,常常会被大人们忽略,直到“那个神秘人”的出现。
电影《亚特兰蒂斯之心》,11岁的悲伤的少年,遇到神秘的老人。
少年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他亦热衷与少年交谈,从来不把他当一个孩子。
他告诉他,不要小看阅读的能力,“千百年来,伟人带领我们走出黑暗”。
他对他说:“我们都是时间的俘虏,永恒的人质”。
他甚至告诉他:你会吻那个女孩。
你一定会。
多么可爱的女孩。
在那个吻中,好好感受自己。
每个少年都有悲伤,那悲伤来自于:大人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总是充满着不屑与他们交谈,其实他们什么都明白。
他们看得到悲伤,他们懂得什么是爱,他们懂得什么是心碎。
每个少年都有悲伤。
区别在于,有人把悲伤培养成一种阿Q精神,有人把悲伤转化成叛逆和愤怒,有人把自己埋在悲伤里再也走不出来。
幸运的话,要到很久之后,才有人渐渐开始懂得,如果遇到悲伤,放轻松,它会慢慢走开,let go,take it easy。
这个少年,是我们当中的幸运儿。
神秘老人消失了。
他们再也不曾见过。
他望着他的背影,觉得年少时光也一并离他远去了。
“知道吗?
在你年轻的时候,有许多这样美好的瞬间,你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神奇的地方。
以为亚特兰蒂斯一定存在。
然后我们就长大了,于是我们的心碎了。
”亚特兰蒂斯,据传是由波塞冬的子孙掌管的史前古国,大陆文明的巅峰之国,却在一场灾难之后,举国沉入水底。
我们的童年,就如陷落的亚特兰蒂斯,曾经充满着无数神奇的故事,如今却再无从寻找。
惟一的好处是,我们都曾经以为心碎了,就再也不会好了。
后来等到第二次心碎,才知道,原来还可以活着。
再等到第三次第四次,才知道,心碎是生命的必经,一如我们注定是时间永恒的人质。
在你的人生中,总会有一个人教会你说:我不会后悔认识你。
夜总会有一个人教会你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远不变。
但我知道,亚特兰蒂斯,永恒存在于我的心里。
它真实存在过。
就像那个少年,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神秘的老人,在他的生命里真实存在过,那并不是个虚构的人物,那是他的亚特兰蒂斯之心的明证。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谁又何曾丢弃过自己的“亚特兰蒂斯”呢。
即使心碎,又一再的心碎。
即使永生不复相见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故乡、曾经相遇的那些人。
1/四颗星只是给电影最后30分钟。2/我喜欢David Morse。
电影中只有一点点悬疑元素,惊悚更是谈不上,标签应该是贴错了。其小说应该是史蒂芬金所写
成长之路,只是电影表现得并不突出,一些细节也略显模糊。
ted的大爱无疆,甚至觉得ted就是未来世界的bobby
没看懂 也许我看了影评之后会改评价~~
感觉这电影支离破碎的,不成体系……只做了一个意向的传达。做父母的可以看看,小孩成长确实需要帮助,自然之路总是指向黑暗面的。
看过书,再看电影。影片算是很好的还原了《1960年 那个穿黄色外衣的卑贱小人》,结局算是修改了另一个短篇的结局。母亲天生会爱自己的儿子吗?11岁的鲍比尽自己所能以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告诉朋友:妈妈爱他。当他能读懂别人的心理想法时,他明白,妈妈并不爱他。泰德给予了他爱,给了他奔向未来的动力,可是人的一生太多的变数…”Sometimes when you're young, you have moments of such happiness, you think you're living in someplace magical, like Atlantis must have been? then we grow up and our hearts break into two.“
以小男孩的经历与成长为主题,怀旧温馨的基调,金黄色的色调背景,奇幻色彩的温情片。
一个貌似诡异,实则无聊没劲的故事
黑衣人宠物启事密报,遗嘱手套,摩天轮秘密,母亲的背叛,童年肆无忌惮的快乐仿佛亚特兰蒂斯般沉入深海,冷战异能搜捕令下的小镇乡愁,很好
我没看懂。。。精彩之处在哪里呀?
挺温情的,原著貌似是惊悚的,改的像是完全另起炉灶那样了,咋说呢,Ted这种形象真的真的太让人心动了,尤其是对bobby这种小孩而言,简直是人生导师,相比他所在的环境,更显得宝贵。母亲我从开头就不喜欢,有点Karen那种,好自私的那种,而且还比较那啥,双标狗一个,其实ted有一点说错了,她难道不知道那是啥情况吗,电影把她这种无辜的描写真的让我失望,她该钉死翻不了那种,哎谁让电影改这么大呢?另外就是,我对这个演员H D好像是steel里,太像老妖婆了,这里面甚至感觉又是那种感觉。。。。damn
Ted如此神秘大抵因为他也是书中之人:让Bobby珍惜那张免费的借书卡,给他讲作家们的故事,用一个共处的夏天就让他长大,最后不可避免地分别——像极了我们第一次真正阅读时从好奇到不舍到流泪的过程。豆瓣怎么没写这是史蒂芬金的创作?
超能力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而人间的恶魔却是真实的,无论是黑衣人,还是拒绝爱自己的母亲,孩子的成长意味着领悟还是妥协都不可而知——这个世界的神秘力量之下隐藏的东西,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
完全忽略了史蒂芬金黑暗塔系列的世界观,血王什么的变成了中情局,金想表现母亲对鲍比的背叛,男孩鲍比对朋友泰德的背叛与鲍比其后的堕落,金的小说并不是在讲一个美丽的故事,而是暧昧不清的现实,导演硬是拍成了幸福来敲门那种风格。。毁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技了。
有的人分开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 但你不会忘记跟他在一起的时光里 又一部hopkins之作 越看越喜欢这位80岁的老爷爷 。
看过却没印象。。
两大最重要的关系都没讲清楚:少年三人之间的关系、鲍比和ted之间的关系为何那样深。有许多说教,许多被引用的话,但没有真正的人物关系
配乐很好,旧日情景的阳光,声音,人都很美好;所有人说话的声音。就像米酒一样,慢慢品,慢慢回味,慢慢体味。旧时光的回忆,人生最后的一个童年,小鸟从蛋壳破茧而出。开始看见人性的阴暗面,也开始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自己的态度和选择。人生谁无过错后悔无法挽回的错误,但是,重要的是,无论作为
把童年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描写的相当精彩,无从得知这段回忆到底是不是一个小男孩的幻想,但他终究得到了他的自行车,以及变成大人的契机。小Yelchin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