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主角 哈利贝瑞扮演)失去了老公和儿子, 一个(男主角 比利·鲍伯·松顿 扮演)失去了儿子 , 他们的交集不仅仅是偶遇,还有 男主角曾经和自/杀的儿子一起对女主角的丈夫(一个罪犯)执行了死刑(电/击)。
俗/气看点:1、一个细节(哈哈 我流/氓俗气了)……就是老爹和儿子(后来/自/杀了)为了缓解压力,都/召/妓/,而且爷俩找的都是一个女的……2、哈利贝瑞 的正面/全/裸/……
《死囚之舞》终于在央六看到这部片子,据说brokeback的制片编剧导演是看了这里头heath演的tommy决定让他来试一试ennis这个角色。
不知道是否被剪得乱七八糟的原因,对比利鲍勃松顿演的父亲只觉得在情感和逻辑上前后混乱,不可理解,而哈里贝瑞的死囚遗孀只是中规中矩,回想居然凭借这个角色得到奥斯卡小金人实在是太没有说服力。
本来满有张力的剧情在平实的镜头面前显得疲软无力,匪夷所思。
或许还是偏爱的原因,一直觉得影片值得追究的倒还是这个家庭里父子之间的关系。
身体不好的老巴克固执而不自觉地活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近乎冷酷的痛恨之中,包括因为他的冷血背叛他的妻子,自杀的儿媳,和这个只有男人的家庭里不服从他的管教和黑人孩子们交朋友,“性格软弱”的孙子。
他唯一可以视为自己人的只有人到中年,从来没有忤逆他从来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自己的头脑思考的儿子汉克,如果他的精力还健盛那么他会统治这个家庭,而他现在疾病缠身,一切都由儿子掌握,于是他控制他的方法只有唯一的一句话: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
听到这些的儿子就会拿起步枪或者同样的冷漠将侵入他生活让他恐惧的一切东西赶出去:无论是黑人孩子,还是自己的妻子。
Tommy在父亲的眼睛里只是个心肠太软弱的孩子,直到他自杀,对着同样失去了儿子又被自己爱着的女人,他只是说他是个好孩子——是个好孩子,但不见得就被爱。
从电影里看不出汉克有什么原因这么痛恨自己的儿子。
在两个人发生最致命的争吵的时候,汉克骂儿子与母亲一样,心肠软弱,只是个娘们儿,或许这中间有什么隐情,然而电影却什么也没有交代。
于是tommy在盛怒之下作了反抗,把父亲打倒在地板上,问父亲是不是恨他,汉克看着坐在沙发上的儿子说是,于是tommy回答“可是我一直爱你”然后吞枪自杀。
在tommy的葬礼上,牧师询问汉克需要挑哪一段祷文为死者送葬,汉克回答:我只想听到棺材碰到泥土的声音。
父亲在遇到莱妮娅之后似乎就从从前生活的阴影里走出来,不仅仅抛开送到养老院去的老头,还有他自杀的妻子与儿子。
迅速得让人怀疑他骨子里还是有那个暴躁老头的最深刻的冷酷骨血。
然而同一个他,试着去救莱妮娅的儿子,突然因为对莱妮娅的爱背叛自己的父亲和过去的生活。
这实在是太无法解释的行为和感情,或许他想在莱妮娅身上寄托的是几十年来没有用过的爱,是对过去行为的补偿——他把儿子的车送给莱妮娅,把加油站的名字改成莱妮娅 ,这或许是没办法解释的一次新生。
Tommy和父亲发生争执的原因是因为在处决一个犯人时出了状况,第一次接手家庭传承的职业成为一个行刑人的tommy因为没办法面对硬生生剥夺生命没办法做到父亲要求的毫无错误,被判死刑的是一个黑人画家,莱妮娅的丈夫在吃了断头饭坐在单人牢房度过的最后几个小时里犯人情绪开始激动不安,tommy试图不顾父亲的警告让他恢复平静,画家最后为tommy画了一幅画像,也为汉克画了,然后由狱警带领走过长长的通道。
Tommy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带领死囚走向行刑室的通道里,他忍不住停下呕吐。
第一次行刑就这样不了了之。
在监督团的众目睽睽之下,死刑执行完毕,盛怒的父亲在厕所里找到tommy,大打出手,同事们尽力阻拦才避免了两个人更大的冲突。
回到家之后的第二天早晨,汉克冲进tommy的房间要教训他,于是发生了tommy自杀的一幕。
在儿子的自杀上不同于巴克的无动于衷,受到打击的汉克辞去了行刑警察的职务买下了一家加油站,开车在路上的汉克发现抱着儿子坐在下着大雨的公路上的莱妮娅——她没办法一个人抱或者背的动儿子,虽然没有告诉孩子父亲已经被裁定死刑,但敏感的儿子仍然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对压力无法适应使他拼命的吃巧克力来减压,因此肥胖的他对母亲来说实在是太重了,这一天从莱妮娅打工的咖啡店出来,儿子被一辆车撞倒,车主不知去向,汉克把两母子送到医院,等到的却是孩子医治无效死亡的消息。
之后的时间,汉克在公路上遇到莱妮娅,于是主动送她回家,听她说起她懂事的儿子,两个人慢慢熟悉起来,把儿子留下的车翻新送给莱妮娅, 并且把侮辱了莱妮娅的父亲送到养老院。
最后莱妮娅在tommy的房间里偶然发现了丈夫在临刑前送给tommy的画像,才知道原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处决丈夫的行刑人。
两个人的结局如何没有交代,好像是一个冷漠的黑色讽刺。
死囚得不到生的权力,活着的人却被冷漠和无情逼上了死路,从这个绵长无尽的灾难里走出来的莱妮娅和汉克就这样到了一起。
代价是两个年轻人的死亡,一个被无情的杀害,一个被无情的抛弃。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7012779.html起先,很多人都是冲着演员去的,哈莉·贝瑞;后来,他们更喜欢这部影片,《死囚之舞》。
在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最想说的就是这句话。
与哈莉·贝瑞凭借此片获得2002年奥斯卡影后的荣誉相比,我更愿记住的是,这是一部可以深入灵魂的电影,这是马克·福斯特这位年轻导演的成名作。
这部片子的故事线索起初有两条。
一条是看守长、他的儿子和他的老爸。
这是个种族歧视严重的保守家庭,压抑和冷漠是这个家庭的关键词。
儿子子承父业,也作了死囚牢的看守,但在他第一次执勤的时候,却因为不堪忍受濒死的痛楚而发生呕吐,事后遭受了父亲的责骂,自尽身亡,此后看守长也因苦闷而辞职。
那次执勤,他们处死了一个黑人画家。
另一条就是这个黑人画家的家庭,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胖儿子。
这位黑人妻子长期过着贫穷、郁积的生活,不堪重负。
后来,儿子又因车祸意外身亡,伤心欲绝。
但在那次雨中车祸中,这娘俩搭乘了看守长的车子,受到了他的救助。
于是,两条线索合成一条,两个寂寞的人,最终也走到了一起。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戏剧冲突其实一点都不少,但马克·福斯特导演却并没有把更多的关切放在这上面,而是放在此前与此后几位当事人的心理起伏上。
比如,处死黑人画家的那一幕,他着重在刻画死囚在临死前的恐惧和挣扎,两位看守感同身受般的痛苦与坚忍,着重在黑人妻子在丈夫临死之夜的坐立不安,苦痛纠缠,着重在黑人儿子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幼小心灵所承受着的难过与压抑。
而在情节的伸张方面,马克·福斯特则显现出年轻导演少有的克制与沉着,始终闷着,闷着,幽远的配乐、凝重的镜头、哀伤的面孔、空寂的心灵,直到做足了所有的情绪渲染,直到那份焦灼的痛苦已经直入你的灵魂深处,才通过一场性爱高潮来排解,来宣泄这所有的压抑,撕心裂肺。
但很快又平静下来,再把两颗心分开,让种族主义者、看守长的父亲介入,让黑人妻子再次受伤,让看守长再次失落,继而,再通过黑人画家临死前留下的看守长和其儿子的肖像画,让黑人妻子深深触痛,让两颗寂寥的心重归一处。
那个在星空之下,在台阶之上,吃着冰淇淋,手牵着手的镜头,简直美得像梦境一样,静谧得,如同心灵深处一样。
这就是《死囚之舞》,一部沉静到沉闷的文艺片,而又优雅得美轮美奂,细致地、细密地触摸着你的灵魂。
它需要你静静的凝视,那种状态,正像是你孤零零、空落落地守望着自己的心灵。
它又像是一杯浓浓的热咖啡,苦香苦香的,得需你慢慢的品,品出生活的几分滋味。
此外,我特别看好马克·福斯特这位新锐导演,他导过的片子,包括这部在内,我看过三部。
《死囚之舞》是一种流淌着的哀伤;《寻找梦幻岛》是一种轻灵着的温情,《生死停留》则是一种光影动荡着的虚幻。
他的每部片子都有一种不同的基调。
但我感觉他最厉害的地方,还是抓人物的内心,尤其是那种无处着落的空寂,那种无法靠岸的苦楚。
这点很厉害。
因为这种情绪本身就是飘忽不定、难以捕捉的,但马克·福斯特可以把这种情绪通过镜头惟妙惟肖地传达给你,让你感同身受。
这点的确很厉害。
所以,我很看好他导演的《追风筝的人》。
而且,这个导演的实力还在积蓄,在《死囚之舞》里,我发现他拥有那种气定神闲般的情绪驾驭能力,有大师气象;在《寻找梦幻岛》里,我发现他可以把剧情、场面调度得很好,而且幽默;在《生死停留》里,我发现他还可以制造眩晕、制造幻觉,并且刻画了梦境般的深刻。
所以,我以为,马克·福斯特导演的戏路丝毫不窄,而且还很长。
所以,我也很期待他导演的007系列。
关于哈莉·贝瑞。
不错,那年她正是凭借此片成为了历史上首位黑人奥斯卡影后,但这部影片的前半段,她的戏份其实少得可怜,差不多属于比利·鲍勃·桑顿的独角戏。
直到后40分钟,突然爆发,简直是惊艳!
惊爆!
完美!
让我觉得她的这个影后实在不是浪得虚名的。
此外,你可能会比较关心的是,哈莉·贝瑞在这部戏中到底露到了什么程度?
我直白地告诉你,全裸了,而且非常激情。
但那段床戏并不怎么好看,它所呈现出的美艳程度远远抵不过,它所弥漫给你的苦。
就是这样。
PS:我终于到了按导演看片,迷死D9的境界了。
品味一位导演的从影历程,把玩一部影片背后的故事,已经成了我看完一部影片后,最为乐此不疲的事情。
我打算在博客的电影分栏里再细化出一个关于导演的系列,小众导演或者大众导演,现在最想做的两个是:特里·吉列姆(小众导演)和雷德利·斯科特(大众导演),各还差几部片子。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7012779.html
法考微博推荐的,从开始到最后有点严重看不懂,自卑的承认,吸引我的竟然是那好几分钟的嗨皮,然而我看懂那一段动作片,是为了表达压抑了太久的宣泄和释放,以及那种痛楚的感觉。
不过整个电影和法律有什么关系吗?
实在看不懂,甚至上一个《死囚上路》,站在上帝的视角看明白了,拯救灵魂的意义,至少罪犯最后知道道歉了,不过这个案子,是囚犯家属和狱警的一些爱恋,甚至最后女主看到前夫的画作,以及最后的表现,我一直都发猛,甚至从老警察和警察他爹的嘴里:以及黑人罪犯杀警察的可能推断:这是一部反对种族歧视的电影吧。
或者是一个死囚看守人员的病态心理?
实在看不懂哦,
如果但就情节来说,此片比较简单。
但从其所探讨的话题和深意来说,此片则给人一种救赎的感觉。
在一个种族偏见根深蒂固的狱警之家中成长,为黑人死囚执行死刑引发的一系列事情改变了他。
儿子死去、黑人遗孀死去…… 在救赎途中两人因寂寞而相恋。
片尾女主人公也知道了真相,两人并肩而坐的画面就像艳阳天一样美好!
美国南方可以说是种族歧视及保守落后的代名词。
那口音,那牛仔帽,都是如此的经久不变。
汉克如此典型,因为他竟然重蹈了他父亲的覆辙---不知道爱,将自己的妻子逼上绝路,最后,竟然令无法得到自己爱的唯一儿子自戕。
正是儿子的死亡唤醒了他,令他不再错下去。
他选择重生。
可惜,他内心的转变过程太唐突,太波澜不惊了。
当然呢,女主的演技是没的说,丧夫,丧子,贫困潦倒,急切地渴望得到爱和呵护,哈莉贝瑞演的丝丝入扣。
最后,哈莉贝瑞翻看桑尼的遗物,发现了自己丈夫的画作,明白了一切。
她陷入焦虑、疯狂、困惑及屈辱中,但是最后还是勇敢地伸手拥抱迟来的幸福。
汉克任由女主翻看东西,感觉他是有意让她自己发现真相,他也准备好面对一切。
俩人的激情戏,现在看,也非常香艳,令人浮想联翩。
那么带劲的做爱,真是令人神往。
不过也许是俩人都已旷日持久的原因吧,哈哈。
希斯·莱杰 只出现那么段时间就挂了,太可惜了!
生活本是残酷的,一帆风顺更像在写童话故事,各种不确定因素夹杂在一起,才是生活的本质。
男主人公一家三代都是狱警,在看管着他人的同时的,自己的生活也像是监狱。
下一代的热情被上一辈无情的扼杀,机械性的在完成传代,从思想到行为,早已僵化。
于是在一次父子对抗中,孩子绝望的自杀了。
恰恰是这个悲剧,唤醒了男人的内心,他认识到自己的过往是多么的愚蠢。
新生不难,难的是追求新生的勇气。
女主人公更是个悲剧角色,丈夫是死刑犯,唯一的寄托就是孩子,结果还死于车祸;付不出房租要被赶走,车子坏了也买不起新车。
可以说,生活中她所能遇到的杯具,都集中到一起了。
最重要的是,她是黑人,在这个仍然带有种族歧视的地区,简直濒临绝境了。
也许是负负得正,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两个悲情人物却凑到了一起。
从同情、到安慰、再到互相依偎,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偶然,也能说是顺其自然。
同病相怜的他们,在带给绝望的彼此以新希望,同时也是给予自己新生。
其实最后还是有个小转折的,当女人意外发现,喜欢的男人竟然曾经处决过自己的丈夫,这种绝望不亚于对生活失去信心。
那种无力、那种失魂,实在没办法用语言来极尽表达。
不得不赞叹哈莉·贝瑞的精湛演技,把此时女人的极度失望、面对男人又十分混乱的心情,表达了相当到位,从她的脸上,你完全能读懂那种意境。
不说实至名归吧,起码没有辱没奥斯卡的标准。
不知道是否片子被剪了,那场激情戏里有几个镜头是给鸟笼子的。
似乎有只手想抓住小鸟,又像是有人在窗外透过窗帘偷看。
以为是他们中的一人太过激情而抓到鸟笼,我又看了几遍发现他们离鸟笼很有一段距离。
谁能来说一下?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汉克不爱他的儿子,汉克他爹不爱他吗?
他不爱他爹吗?
传统的白人家庭在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父子2代思维方式方面都迎来新的挑战与反挑战。
整合灰色基调的发展,僵化的思想,没有更多的感情流露。
甚至对白都是惜墨如金,靠表情和剧情来推动。
汉克选择了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复制他父亲,该背叛了,所谓的将门虎子【三代监狱行刑员】,他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要再失去他自己;他把父亲送进了养老院。
Halle Berry有个坐牢十余年的丈夫,他终于不去看了,因为他被执行死刑了。
她对此的解释是tired,没有哭泣,心在哭泣。
她看电视,,她想改变她儿子的肥胖,禁止他吃零食。
终于再她打骂贪吃的儿子,她的情感喷薄而出。
由于车祸她再次失去儿子。
她无助,快崩溃了。
通一个一次性的需求来需求解脱,如同在黑夜在封闭的大墙内寻求了一个角落,一个缝隙,放出些许光亮。
结局给了他们希望,也给了人类希望。
主角与儿子皆在狱牢监督死囚行刑,带有强烈种族观,後来受丧子打击後,与一个同病伤怜的黑人死囚遗孀发生感情。
因触及种族丶死刑等话题,有影评称之为写实主义(realism)佳作。
遗憾导演能力不彰,剧本又狡猾,不时以画面震憾观众(如直拍行电刑丶露点性爱),再破坏观众期待;幸亏後段重返正途,加上要角表现出众(如荷尔芭莉「瞓身」演出,难怪力夺小金人),救回影片。
(10/06)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3/monsters-ball-2001.html
您特么到底想表达什么,种族?父子情?还是香艳的画面?似乎哪点都不够深刻。
爱与恨之间,绝望与希望之间,是一种微妙的存在。
起初很绝望最后又倍感震撼的一部电影 其实反映种族问题的电影现在有很多 但是在政治性和艺术性上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不太多 总体来说影片整体的进程相当含蓄 故事不算太复杂 但演员出色的发挥使得整个影片不但不显沉闷和单调 反而具备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穿透力
要不是Halle那么卖力演出 就给2星
靠床戏拿影后,Halle Berry太厉害了!
我的看片智商真是令人捉急!不看评论完全不知道ball指的是什么!充满特写几乎没有配乐的片子,个体灵魂原本就应该是孤独的吧。用刑那段拍得没《绿里奇迹》真实,那片子看时感觉坐在电椅上的是自己啊!希斯莱杰短短十几分钟台词少的可以的表演掩盖不了他的演技!太可惜了!
基本没有评两星的,也许不够客观但却是自己的感受,影片前面部分还不错,直到希斯莱杰自杀,后面的简直就看不下去了,到要做爱的那段,都要快进了,不懂欧美的那点道道,一男一女在一个房间,不管怎样都是要上床的,简直莫名其妙嘛,哈里贝瑞那对白、那哭腔,太假了,看样子我是浪费一部好片了,管它的呢
这部电影怎么说,说好听点叫拍的有点克制沉闷,说不好听的就是拍的很无聊,全片都充斥着一股冷淡的气息,男主就差把冷漠两个大字刻在自己脑门上了,影片节奏慢到都演了一个小时了才开始讲男女主角的相遇,还好自从男女主角床戏以后本片逐渐变得稍微有点看点,但总体来说本片还是没什么意思。哈莉贝瑞的表演亮点基本全都集中在后半段,导致前面让人很莫名她是怎么拿奖的,但影片最后的段落真的演的非常好,这个影后不水,只是也不是最值得封后的黑人表演。松顿是个挺有魅力的演员,本片的发挥不算特别多,但表演总体来看还可以。
拆成三次看完也觉得憋得慌的片子orz
结尾给人:“嗯?怎么就完了?”的感觉,前半段看希斯莱杰,后半段观摩“水后”表演,可惜除了激情戏外,唯一值得表彰的就是最后一幕…其实就是种族偏见的问题,但就拍得蛮无趣的,就稀里糊涂地放下偏见在一起…
很平淡,很压抑,总感觉最后有什么爆发,爱恨冲突,种族冲突,里面的巧克力是唯一能给人释压的寄托
本片女主角哈莉·贝瑞荣获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2002)最佳女主角
都说可以当色情片看。我觉得还好吧。整个故事还比较薄弱。可能我的观影年代不对。哎。
冲着希斯莱杰来的结果他前半小时就死了,与其说男主种族偏见淡化是因为爱上女主不如说是儿子的自杀。女主这个演技就能拿影后了吗?还有就一想到男主是朱莉前夫我就老出戏……
哈里贝瑞的演技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出彩,她的奖多少有点沾电影种族主义题材的光吧.表演比中规中矩强一点点.好莱坞女戏骨还是不少的
monster ball 是指女主角的波嗎?看不懂这陰暗悲慘劇情有什么可看的,除了那些激情戲,一星給女角
慢节奏,没看完
妥妥的白人救世主式意淫片,唯一称道的地方在于没有滥用最大的剧情冲突而是让它放到最后引出女主最后略有余味的妥协/克制结局。Halle Berry演得不错,但这片质量确实辜负了她作为第一位黑人奥斯卡影后的光环。沙发那场肉戏无论动机还是成品都挺烂的,无逻辑的碎片式剪辑连剥削美女肉体这种事都浪费了。P.S. 肉戏那四分钟的台词是放到a/片里都招人嫌弃的弱智台词。60
HalleBerry在里面饰演的母亲一角确实很出色,一改往日对其花瓶的印象。
Monster's Ball意指由于贫穷没钱雇佣辩护律师,只得被陪审团判决死刑,但影片只在前三十分钟左右涉及死刑议题,后大半部分都在展现压抑绝望的情绪与内敛克制的情感。当然影片还指涉了种族叙事,只是主题不够明确,淡化了导演的意图,然而那种纤毫毕现的情绪始终笼罩着这部电影,即使它没有核心的表达,也具备一种统一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