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高尔基2018年阿里·艾斯特 执导的《厄运遗传》上映后在全球掀起了恐怖电影的新高潮,影片中对氛围的把控以及神秘符号的引用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任何细小的声音,都会让观众一惊一乍,沉浸式的体验感足以让恐怖片爱好者拍案叫绝。
今年阿里·艾斯特的带着他的全新作品再度来袭,在这仲夏消逝的季节里,那股久违的 凉意 是否能将我们心中的余热一扫而尽呢!
手动爱团,爱电影!
(不喜勿喷)本周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选取该片做为第二十二期周限定观影,共二十二人评分,短评收录二十二条 均分6.2分。
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就让我们看看团里的小伙伴们怎么说呢?
影片开头这幅画剧透了整部电影的内容导演在开头其实就已经给我们剧透了整个剧情,就如同上图那样,大概可以分为4、5个部分(丹妮一家发生的悲剧、男友带安妮前去瑞典旅行、误入邪教度假村、祭祀盛典正开始)
克里斯蒂安安慰女主,以及佩尔向女主献殷勤丹妮是本片的女主,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她的不安来表现出她内心的脆弱,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害怕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向男朋友倾述又怕被抛弃的矛盾心理。
当悲剧来临时,那种无力和彷徨,观众透过屏幕也能感同身受,黑夜中的那场大雪更是将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原本在朋友劝诫下想要提出分手的男友,看到女友丹妮受到如此大的打击,无奈之下只能小心翼翼的呵护丹妮,此时克里斯蒂安对于丹妮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是爱意使然,而是当作应尽的义务去对待。
丹妮虽然在男友的陪伴下情绪稍有好转,但心中那块伤疤却没有好透,时刻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内心要强的她不愿成为男友的包袱,强装镇定用微笑来面对每一个人。
孤身一人的她亲人已全部离去,完全可以被定义为“孤儿”,得知男友被邀请去朋友家瑞典旅行时,尽管心中百般不愿,但还是笑口颜开的答应男友一同前去,殊不知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
前往度假村的路上,镜头的倒置有种说不出来的怪异和舒适感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遗传厄运》中强调每个人的命运冥冥之中已被安排,而《仲夏夜惊魂》则是引导你的命运,并慢慢去侵蚀它。
所以无论是色彩还是剧情上,两者在基调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仲夏夜之旅即将开始初入度假村时的他们,全然不知祭祀已在筹备之中,他们的眼里只有这片美丽的风景,还有那诱人的风土人情,陶醉其中好感不断。
试想一下,如此清新可人的画面怎么可能是恐怖片呢?
看着那些身穿白衣的少女,如同天使一般在你面前玩耍,你怎能不爱这样的旅游圣地呢?
即便看到风格怪异的画布,你也能用传统文化来解释包容,当你真正体验于此,这样的包容你还能说的出口吗?
当旅游项目一步步深入,当你参加悬崖节,看到七旬老人跳崖自杀,身边的朋友总是莫名其妙的失踪,吃的食物里有阴毛和经血,多半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事情不对,这TM简直就是邪教团体啊,可是此时逃跑也来不及,留给你的选择无非就是顺从和死亡。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就是推荐你来的朋友也是其中的一员。
导演善于利用镜头语言去描写人物内心的浮动和即将到来的危险情况,并且大量引用神秘的符号去构建邪教组织,或者说是小型的社会体系。
任何事情都会被特有的文化方式去理解,你只能选择尽量去理解,这是你离死亡拖延的一种方式,而坚决不认同的人就会被度假村人给"清除",当成祭品来对待,以此保证社区的纯洁性女主丹妮在经历一切后,心里防线慢慢崩溃,面对带有蛊惑性的邪教组织,她的情感已经暴露在每个人面前,而这个社区最讲究的就是团结,他们有种特殊能力就是“共情”,当集体情绪面对个人情绪时,吞噬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
另外本片有大量暴露和血腥的镜头,强烈到让人产生生理不适。
例如在树墩撒尿的马克被剥皮,偷书的乔希被木槌捣死,想要逃跑的西蒙被酷刑,最经典的莫过于男主那场大型配种做爱场景,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这里就不做展示,有癖好的朋友可以自行去观看)
男主始终处于被动接收,无能的成为了祭品,而女主则在这个团体中找到新的自我(逃避内心真实情感)被邪教组织彻底同化。
最终一切都在那场祭祀中结束,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仲夏夜惊魂》不同于《遗传厄运》的阴暗,导演颇有大胆和创新的想法,本片中的镜头大多都充斥着强烈的太阳光,这就让原本在阴暗色调中定义的恐怖类型片失去了意义,如此清新的色调定义在恐怖一类中显得有点不搭,不过因此也看得出导演是想另辟蹊径搞出新的花样,让观众忽视传统的恐怖片套路,转而去感受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还会顺带着你去体验下瑞典“仲夏节”异样的传统文化。
(坏笑......)当然这也是很多观众诟病的一点,完全没有了恐怖片应有的样子@亲切的昊昊 4/10 显然对这种侵入式的恐怖片无感,前一小时观影曾几度想放弃。
故事性远不如前作吸引人,即使风格化的色彩和构图大大增加诡异感,但147分的时长还是让人坐立难安。
@蝠蝠 4/10 刻意过头了,甚至不如《我们》,不会令人心生恐惧和诡异感,只觉得导演是个高人,只不过嗑嗨了,根本不想带观众们一起玩。
花里胡哨,故弄玄虚,电影整体就像那些个村民一样,明明是假的,却搞得跟真的一样。
@Laughing Gor 3/10 行为艺术大赏?
惊悚片的氛围营造确实很重要,然而这部完全是只有氛围没有内容,97分钟就能把故事讲完硬生生拍到了147分钟。
威尔保尔特的角色存在意义在哪里?
铺垫了这么久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尾,我只记住了在去的路上的那个颠倒镜头。
@鱼麦麦 4/10 当恐怖片搭上文艺片的节奏,实在难熬。
比起导演的前作明亮了不少,结果反倒闷的程度更深了,虽然场景、色彩和构图真的挺美的,但是还是盖不住故弄玄虚➕莫名其妙的内核,即使有很长一段裸露戏份,即使有几个直面屏幕的特写血腥镜头称之为“恐怖”,在我看来整体也还是无聊的,除了别具一格的明亮背景,想不出还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我已经够不喜欢遗传厄运的了,可比起这部,遗传厄运还是要更完整更深刻一点。
@Supremacyacron 5/10 摄影场景都做的非常棒,但是就故事而言也没有感觉非常惊悚,更大情况是一种大型的cult行为艺术秀。
一般惊悚类电影都是短平快的节奏,本片两个半小时的片长真可谓是恐怖片中的一股泥石流,再加上略显疲态的剧情设计,确确实实很难吊起一些人的口味。
@Alex 5/10 有几次镜头调度还是挺不错的,本质上就是一部邪教电影。
叙事节奏异常缓慢,配上不落的太阳背景,整个电影画面相当明快。
一个小时对这个部落文明的展示,让主角一行人反而成全片铺垫过长,悬疑和惊悚的元素在鲜艳明亮的色彩里大打折扣,只剩下了强烈的生理不适。
@渡辺dudu 6/10 难忘又难熬的147分钟。
@董小__ 6/10 一点也不恐怖,甚至还有些滑稽,剧情编排、节奏和吸引力比遗传厄运差不少,前期有点难进入故事。
画面极度舒适,一次散心之旅大获成功,既从心理上摆脱了家庭悲剧,又识别了渣男,还当了一把女王,不过全程几乎没有自己的选择或抗争,一步一步都是被人摆好的,缺少绝望感@扶不起先生 6/10 看似纯良无害的度假村,实则是清新的邪教组织。
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标志和社会体系,每人都能从自身出发,争先要去做太阳的使者,用心去爱护环境。
你带着伟大的使命来到此处,就是为了播撒种子和回馈大地。
如果你有些许生理上的不适,说明你还没有扎根于此,那么请喝下我专门为你调制的美酒,在这仲夏夜之梦里! @cinedreamer_ 6/10 大型疯癫作法现场?
从本能抗拒到慢慢接受到被同化,这洗脑又怪异的邪教令人费解然而在现实中却也并非无迹可循。
某些情节还是有些诡异的(但还算不上恐怖),运镜很棒摄影也超美,可节奏好慢剧情也实在无聊,再加上《女鼓手》时就接受无能的女主以及她的夸张表演,真的喜欢不起来。
从那场行为艺术性爱戏开始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147分钟其实看的并不煎熬、却索然无味,甚至还有点不适。
@菠萝油 6/10 鲜花与鲜血绽放,洁白与黑暗并存,爱与性,死亡与献祭,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与仲夏夜里的无穷无尽的噩梦。
蓝天白云之下,茵茵绿草之上,青山环绕之间,沃野千里之处,和你慢条斯理的讲述绝望,这大概就是变态的极致。
@人间退步 6/10 挺压抑的邪典片,女主洗脑录,前面铺垫很漫长,从一个小时才开始进入惊悚,还有片尾那哥们的熊皮大衣很酷。
虽然恐怖片的元素不再拥有,但是华丽的画面以及超棒的镜头感依然值得观看@PepperSoul 7/10 仔细想想故事真的挺没劲的,美式青少年恐怖片的内核,场景换到一个欧洲的村落,能将陈旧的故事拍出清新邪魅的氛围,导演还是厉害的,处处有着新意。
ins风的滤镜本就不适合恐怖片,但华丽清新下的血腥很有冲击感,最恐怖的地方还是声音的处理,很有邪教感。
整体观感不如《遗传厄运》流畅。
再次感叹,恐怖片真是太难拍了。
@法兰西多士 7.5/10 不适感在前半部分蔓延全身,但宗教仪式后部分真的笑了半天,又好笑又反胃,符号学和北欧村落部分神秘学堆砌在一起,华丽而空洞,村庄定下的种种习俗冲突无非是个体对于集体的入侵,而到最后跟着一起哭和发出叫床声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宗教同化,构图色调视听的运用一如既往的好@mdr skywalker 7.5/10 最后的献祭仪式印象最深,其实观感上比《遗传厄运》差了点,但是这个邪乎劲儿依然不少,各类奇形怪状的符号,神秘的壁画和各种仪式无一不是对主角一行命运的暗示,特别是女主的归顺,和《遗传厄运》极其相似的结局,但这部风格上又体现了导演的心思,大部分的恐怖场景都在光天化日下完成,看似一派清新和谐的夏日部落,实则难逃死亡和顺从的宿命,特别是这部没有像《遗传厄运》一样有如此明显的邪教和神秘学符号,反倒更挖掘人物内心,探讨一些生命哲学,要说吓人真没多少吓人的,主要是有些怪力乱神的仪式会有心理阴影,而且这个导演太能吊胃口,前面不少叙事铺垫太拖沓了。
@SebMia 7/10 摄影、布景、转场以及宗教仪式感都非常讲究,让影片看起来电影感十足。
但导演却光顾着让影片看起来高级,而忽略了影片该有的内核。
于是就有了这部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电影。
看完147分钟后脑海里只有一个问题:What’s the point?
考虑到自己是个肤浅的人,还是给这华丽的外表多加一分吧 @刷鞋大王 8/10 看了一场秀,大型邪典歌舞团艺术汇演@维京图 8/10 尽管观感因几个诡异的场景有些许不适,但仍不能否认这部邪教电影独树一帜的出色。
导演有意地削弱故事性,而偏重在试听上的渲染更加在清新平和的画面中突出了氛围的压抑、诡诞。
故事结束于众人的癫笑中,最后连女主也被感染从迷惘无助的哭脸变成了笑脸,不禁让人起鸡皮疙瘩。
到此为止,全片对邪教的诠释就达到了完备——邪教的鲜明特点就是剥削掉个人意识,所有人服务于集体的意识,将集体奉为至上,很明显结尾女主也被如此“洗脑”。
和谐中深谙着偏执,繁荣的表象掩盖着扭曲的内核,这才是最可怕的。
@奔兔吉尔 8/10 阳光下的罪恶,剪辑上刻意留白,把所有的提示都藏在古老画卷里,虽然是老套的邪教洗脑故事,却在视听语言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新趣味。
中心构图配合极强的仪式感,神神叨叨地不断致幻不断制造诡异,一路把怪奇与未知的恐惧推向最高潮,渐进式的节奏让前戏足的非常足,看到最后就理解为什么要拍那么长了。
另外共振这个概念非常强,在口号式的呐喊中逐渐被同化,遭到巫术与致幻剂的双重打击,所有的人物思维也因此变得抽离。
@wild life 9/10 如果遗传厄运的小女孩长大了,是不是还是会落得和电影里女主角一样的结局,刷新了恐怖片所有套路,和逐渐生理不适的极限,遗传厄运很典型的话,仲夏夜充斥着阿里艾斯特的极大野心,只是这真的太长了吧,不过更让我好奇,他导剪多的半个小时,会有什么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团员都陷入好与坏的对立中,例如马跳蛋同志就立刻总结出了逃出邪教组织的绝妙方法@Mathilda 8/10 哈!
聪明的我已经想好逃出去的办法了!
先归顺于这个村落的人,获得信任,然后和pelle一样出去招新,趁机逃跑👌🏻本期的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想入团的小伙伴们请联系三哥 @143.-》 查看请点击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 往期周限定观影记录, 注:本观影团是一个没什么门槛的观影团,只要你热爱电影,善于交流,那么你就来吧,我们在这等着你哦
一直以来对宗教很感兴趣的我,对这部电影算是颇有期待。
刚看完一时有点语塞。
也许是结尾太突然,也可能是我还没有看过瘾。
总体上来说,相比较市面上为了吓人而吓人的简单粗暴恐怖片,这部片非常值得一看。
单从画面来说,给人一种宗教神秘的对称与设计感,色调是一种看似温暖又很高冷的幽美。
配乐也颇为出彩。
这个古老村子继承久远的风俗之一,年过固定岁数的老人当众自杀,我还觉得有些make sense,尤其对这个人口数量非常小的集体而言。
因为是大家集体认同的一种死亡方式,看上去也并没有被迫之感。
在众人见证之下,自杀老人也许会感受到一种既是监督又是鼓励的氛围,其余人们既要保证老人死亡,又似乎对自己起到一种肯定鼓励与持续证明合理性的激励。
个人的死亡在这里似乎是司空见惯的,并不是一件令人反感害怕的事情。
只是落后的信仰与进化了的现代信仰相比,绝对更野蛮,更没有人情,甚至对现代人来说到了一种恐怖的境界。
大部分时间看不出村里人的真正喜乐,他们似乎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情感,全部是集体化的。
整个村子就像一颗大型植物,按照一定的规律生老病死。
并不需要个人思考与审视,一切按照规矩来。
我想这正是缺少与外界交流的一大体现。
也是集体高度制度化,不容许自我的发展的可怕之处。
村里的人似乎共享一切情感与生活,大家不用言语表达,自觉同吃同睡。
这也许是很有效的躲避现代孤独感与自我实现焦虑感的一个地方。
这里的人无需思考个人生存意义,一切按照大众习俗即可。
看似自洽,实际从自愿祭献的一人在大火烧到自己时悲惨喊No中可以感到集体无法体谅解除个人切身之痛,其余人众模仿被烧人痛苦的样子实在令人唏嘘。
只有火真正烧到自己的一刻,才能醒悟。
但也已为时过晚。
更无法与他人分享此刻之感,其余众人只能模仿想象。
如论如何,一个不提倡甚至不给任何机会为个人自由思考与表达的社会组织,都算是不人道的邪教组织。
发展到极致让人毛骨悚然。
所有无法认同这个组织纪律的人,和有私心的自私人,都会被他们消灭,即所谓消除异己。
至于女主最后投身这个似邪教一般的社区组织,我猜是因为对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朋友家人一种绝望的疏离感。
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链接,也就导致对自我认识以及情感的混乱甚至否定。
最终无法承受压力,选择将自己交出去,或者干脆说放弃自我。
拥抱了一个似乎更容易更倾向于集体共情的邪地。
和朋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结果还没看完就吵了一架。
不欢而散之后各自单独看完了电影。
事隔两天聊起这部电影,没说两句又吵了一架。
是以想要多说两句。
与友/恋人共同观看这部电影可以很好的测试你们在以下几点是否合拍:1. 道德是否是绝对的?
2. 对陌生文化尊重的界限在哪里?
3. 身处陌生文化环境时要如何遵守/尊重当地的道德/是非准则?
4. 为了观察和记录一上来就浸入/潜入式体验陌生文化,这种行为对该文化是否尊重?
5. 当你认为,你比一个陌生文化更进步、更有道德时候,是否就有资格对该文化内部的行为准则加以评论/干预?
6. 是否存在绝对的对/错?
如果不是,那么对待药物的态度是否存在绝对的对错?
如果不是,那么对待生与死的态度是否存在绝对的对错?
7. 扪心自问,你对自己的文化和道德的优越感有多强?
8. 在你看完电影感到深深的恐怖的时候,是觉得“这个野蛮的原始文明太变态了”,还是觉得男主团团灭真是活该?
如果你们的友/爱情能过经受住这部电影的考验,看完全片并讨论过以上问题后发现两个人想得简直一毛一样,如出一辙,请一定要好好珍惜。。。。
人生苦短,夫复何求。。。。。
——————剧透剧透剧透————————我就觉得这部比遗传厄运好。
镜头、色彩,小珀演技在线(从little dumer girl就很喜欢这个年轻的女演员)这些都不说,导演是多擅长用剪辑讲故事!
这部电影非常详细了论证了接受了现代教育、被社会的预期所拖累灵魂的西方人,是怎么在这个野蛮部落里,一点一点甩掉拖累的。
这个部落的集体意识、无隐私、对待性的态度等等。
都非常详细的与西方社会做了对比。
男友和处女发生关系,本来是出轨,不体面的,但是却得到重视和祝福,也不用偷偷摸摸。
完事之后,他就不再重要了,只是用他来生新的孩子。
女主之前被亲情拖累,谈着一个不满意又舍不得放弃的恋爱,她的嚎叫没有人能共情。
到了这里,她的嚎叫可以使一群女人跟她一起嚎叫,一个人的悲痛就是集体的悲痛。
如同火烧的痛苦也会传遍整个部落的人,但是这种痛苦并没有阻止他们发出狂欢的大笑。
女主的灵魂最后自由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不被周围人接受不被喜欢的尴尬,有一个男朋友但是并不能带来温情的患得患失感,一切都消失了。
一切她之前害怕失去紧紧抱住的东西,正是害她不开心的原因,在这里,全都他妈的被火烧掉。
想说一说为什么女主能够被部落接受:女主的妹妹和父母吵架,给女主发邮件,女主很担心,然而她男友让她不要管,越管越来劲。
最后妹妹死了,把父母也给弄死了,应该是燃气吧。
这么惨烈的家庭悲剧,然而男友却想着和几个好朋友去瑞典逍遥,脱离女主这个累赘。
女主经历了这么大的创伤,还要假装没事,还和男友看似理智的坐下“谈一谈”,弥合差点分手的脆弱感情。
后来女主幻觉中也用到这个意向。
邮件说一切都变成黑色的。
妈妈和爸爸也会一起来,再见。
妹妹可能就是抑郁了,或者有其他心理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
所以女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关心妹妹,她依赖男友,不想失去男友。
这些特点,在西方社会里,是不受欢迎的,needy 麻烦,事儿精。
从男友的朋友Mark的口中,可以知道,理想的女朋友是喜欢为爱鼓掌,但是不造成任何麻烦。
男友Christian并不反对这个观点,他只是怕找不到更好的女朋友,所以想继续拖着,暂时不分手。
后面他真的遇到一个只想为爱鼓掌,不给他任何麻烦的女人。
一行人到了这个部落的时候,好像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你到了这里,不被接受的话,那你就会被用来献祭就把你弄死。
女主第一次接受他们的致幻的茶,产生幻觉的时候,她看到手上长出来草。
之后也有类似的幻觉。
这说明她潜意识就接受这个部落,虽然她还不知道这里到底是怎样的,但是宽阔的草原,地广人稀,就是有一种隔绝与世的感觉,虽然她一开始拒绝服用致幻的东西,但是她潜意识想生活在这里。
幻觉和梦境类似是反应人潜意识的真实欲望。
Trip是关键词,还要看你和谁踏上旅途trip既是旅途的意思,也是嗑药后产生的致幻体验,一语双关,我认为这个词就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关键词,并且有着不同含义。
第一,死亡。
女主妹妹死,说妈妈爸爸也一起来,mum and dad are coming too。
这个说法,好像死亡不是一个终结,而是踏上一个旅途,去某个地方一样。
后来女主在部落又出现的家人的幻觉,当皇后之后还好像看到她妈妈了。
第二,旅途。
女主和男友一行人去瑞典的旅途。
镜头反转,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光亮的世界。
第三,幻觉。
一行人刚到部落,就被提供致幻剂,女主一开始不想服用,别扭了一番,最后还是用了。
因为女主dani不想用,导致男友Chris也说等等在用,Mark生气了说你们一会再用那就不是一个trip了。
就是要一起用,大家才能一起嗨。
最后一起用了,但是结果呢?
Mark的trip像弱智一样,就是叫大家都躺下,说躺下很好?!
这时女主看到自己手长草,然后抬头看树,有那种至爱梵高似的特效。
这时旁边有个人说树可以呼吸,一切都有其机制,我们只要遵从大自然的法则就可以了……大概这样的话。
这个人就是pelle。
女主和pelle是一个trip!
这也是为什么其他人不能被部落接受的原因,他们是真的挑人。
而pelle是真的看人准。
只有致幻之后可以与部落的人进入同一个trip的人,才能最终融入他们的集体意识,你想假装加入再逃跑都是不行的。
有人说这个电影没有超自然的东西,我觉得这个部分就有点,或者说是擦边的,看你怎么解释。
后面男友在去啪啪仪式之前,有一个女人给他一杯茶,他也知道那个是致幻的。
他一开始想拒绝,他说不喝了,担心会有bad trip。
他知道自己喝了致幻的东西,就会失控,就难免会地狱不了处女的诱惑。
但是最后他还是喝了。
女主在这个部落里,她哭大家跟她哭,没有人嫌弃她麻烦,她成了五月皇后,被大家尊重和爱戴。
我觉得五月皇后这个选择过程也很像是有台本的,故意让她选上的,每个新进来的人都会给这个殊荣。
让你经历外面世界无法获得的荣誉、赞美、关注、尊重,你还想回去吗?
回去你什么都不是。
而另外几个人为什么死呢?
除了这个部落对男人,和想离开的人都非常残酷之外,Mark亵渎了他们的神树,男友和那个黑人一心争名逐利,想把部落的事情写成论文发表扬名立万,然后男友在药物的作用下也好,还是自己意志不坚强,去和那个女孩发生关系,也只是被用来做生育工具。
另外一对情侣则是一心想离开。
我觉得josh是真可怜,也没有啪啪,也没有论文,就死了。
就算他遵守规则,也不可能让他活着离开,让他写论文只是暂时安抚他。
不可能让人活着离开。
只有女主,她虽然一开始也想过离开,但是她内心却是一步一步在接受这个部落。
从进厨房帮忙,到换衣服,服药后跳舞,旁边有个人下命令,停下,反方向,停下,开始……在这种驱动下,是不是唤起了女主内心的某些东西,在西方社会的教育、道德、伦理,都甩掉了,彻底返璞归真了?
女主成了皇后,我以为他们也要杀死她,或者强暴她,让她生孩子,但是没有。
好像这里对女人的态度是比较好的,在性这件事上,也是女人占据一定的主动。
那个女孩是自己选的交配对象。
所以女主抛弃了西方社会的道德观,亲情、爱情这些累赘之后,在这里的生活,真的可以说是幸福的,或者说魔法仪式完成,她的意识真的被部落同化了,她没有了自我意识,只有部落的群体意识。
于是她最后露出了笑容。
她像之前那个五月皇后一样,被洗脑加药物控制,懵懵懂懂加入了这个部落。
又或是她像这个部落里的其他女人或者pelle一样,明白了这个部落的构成方式,带着诡异的笑容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权力地位,这就看她的造化了。
最后献祭的那俩活人,可能是部落要除掉多余的中青年男子,他们也没像pelle那样带来有用的人,那对小情侣来了就想跑,想揭发部落,所以这两个人也得死。
只有像pelle这样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有一技之长——pelle还会画画,另外有负责解刨的老头,神职人员……这些有一技之长的男人可以活到七十二岁。
其他中青年男人一旦没有价值就得死。
因为中青年男子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容易暴力,容易拉帮结派,容易有私心,比如霸占美女,希望有自己的后代,包括继承财产什么的。
而这个部落是孩子大家养,不知道谁的,所有东西大家分享。
观察到这个部落中青年男子很少,很多白发老头子和一些男孩。
最高权力者应该是戴着王冠形状头饰的女人,这个部落女人地位起码不比男人低。
而想维持一个世外桃源的稳定平和,必须让中青年女性数量多于男性。
因此对于这个社区里的男性,世界观其实是很可怕的。
这种恐怖感在导演后来的电影 博很恐惧 里则是得到更为直白的展示。
可能是21世纪到目前为止最好看的人类学影片。
如果砍掉前半个小时还能加0.5星。
精彩之余感觉还是有些纰漏。
披熊皮在人类学里一般可以理解为新神披上旧神的皮,获得新生。
但影片没有交代熊是图腾或神。
而且新神披上旧神皮再被献祭就很难理解。
旧神的皮已经是献祭后的结果了。
影片是如此阐述的:披着熊皮被献祭是驱邪驱恶。
但目前影片中表现的文明形式看不出有善恶明确对立的道德形式,应该是更远古的文明才对。
善也好恶也好在远古都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的、很难控制、会发生紊乱的力量。
另外如果设定近亲繁衍的残疾人是大祭司,那王权好像没有表现清楚。
残疾人作为祭司完全可以参与献祭也理应被献祭,但并没有。
→电影开场长达30秒的长画展示了整部电影的剧情。
从左到右为:丹妮的双亲与妹妹死亡、克里斯蒂安安慰丹妮、克里斯蒂安带着丹妮与朋友们出游相遇哈嘎村民、丹妮与哈嘎女人在太阳下起舞。
五人中,丹妮是悲剧少女、克里斯蒂安是欺瞒者、乔希是窃书者、马克是小丑(最后头皮被烧之时,戴上了小丑帽子)、佩尔是引领者,吹动笛子蛊惑众人前行。
→电影基调开场几十秒的空镜奠定了电影的悲伤基调。
在1分到24分这段时间之内,电影的色调是非常灰暗的,呈现出一种永夜状态。
而这种状态也体现在了女主角丹妮身上,因家人去世,她十分低落、脆弱,在有限的镜头内奔溃了大概三次左右。
而在24分后的瑞典之行中,电影的基调转变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极昼状态。
女主也随之表现得愈发“开朗”。
→导演剪辑版导演剪辑版(170分钟)比公映版(147)多了23分钟,新增主要场景有两个,其他都是对于公映版的细微补充和延伸:→导演剪辑版43-46分钟丹妮一行人来到“哈噶”之后,首次参与了“哈噶”的吃饭仪式。
→导演剪辑版84-91分钟*哈嘎唯一天黑场景*在举行完悬崖节活动后,女祭司西芙又邀请丹妮一行人去参与晚上的祭祀河神活动,哈噶人贡献完祭品之后,有人担心分量不足,一个小女孩走出来自愿献身,被丹妮劝阻。
丹妮与克里斯蒂安再度发生争吵,丹妮认为哈噶过于原始、野蛮,要离开哈噶,克里斯蒂安则坚持没什么大不了,要写他的论文。
一些导剪版重要信息补充:1.众人开车前往哈噶途中,马克问“为什么这里的女孩都这么辣”,佩尔回答“维京人四处收集完美的婴儿,然后再把他们带到这里”。
2.乔希做“仲夏夜”题材论文的事情,早已在旅途车上(甚至更早之前)开诚布公。
3.乔希说当初克里斯蒂安使用论文网站还是自己教的,指责他作为研究生华而不实。
4.一直在关注马克的那个哈嘎少女,在马克误尿祖先树时,有为他提供帮助,与当地神父沟通。
5.女祭司西芙在窗外观察丹妮做馅饼。
→电影6分42秒处(导剪版6分27秒)丹妮服下名为Ativan的抗焦虑药百度百科:急性焦虑在发作时会有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的表现。
为丹妮后面的数次情绪失控埋下伏笔。
在所有的宗教电影中,这样的人物设定往往最容易被侵蚀信仰。
→电影24分处(导剪版27分)在克里斯蒂安一行人开车驶入哈嘎镇时,有一个完全颠倒的镜头,预示着“哈嘎”与外界的异处,即将到来的危险,将会倾覆一切。
→电影43分处(导剪版50分)佩尔的兄弟向乔希介绍“哈嘎”石碑上的文字为古弗萨克文。
有道注释:古弗萨克文( Elder Futhark ) 是 卢恩文字最古老的形式,主要在挪威地区的日尔曼部族和有及其它的移民部落中使用。
电影里,“哈嘎”有9天旅行、9人献祭、90年一次盛典、9倍数的年龄划分,甚至电影片名Midsommar(仲夏节)也是9个字母。
在卢恩文字的北欧神话起源中就有,众神之父奥丁自吊于树上9天9夜,顿悟卢恩奥秘的说法。
9对于“哈噶”是一个极具宗教意义的特殊数字。
→电影45分30秒46分处(导剪版52分)镜头略过一幅布画,上面完整解释了克里斯蒂安与玛雅的“传统”由来。
(1)少女爱上男子
现实:少女玛雅看到占星结果匹配的克里斯蒂安
(2)少女朝思暮想
现实:雕刻“爱情符咒”放于克里斯蒂安床下
(3)献上携带阴毛的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现实:
克里斯蒂安吃到带着玛雅制作的阴毛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颜色比其他饮料来得更为深红(4)男子被少女蛊惑授精
现实:克里斯蒂安被老人下药,与少女玛雅性交。
→电影48分处(导剪版55分处)右上角有一幅壁画,正画着一男子在众女的注视下与女人进行交配,预示着克里斯蒂安的仪式。
而克里斯蒂安的床位也正巧在其下。
→电影51分处(导剪版57分)丹妮半夜抬头看见临床的墙壁上,画着一个人拿着匕首划破自己的手。
呼应隔天“悬崖节”的放血环节。
→电影68分处(导剪版77分)正中间壁画上画着两位灰衣老人(疑似被捆绑)在高处。
也在暗示着“悬崖节”的活动。
→电影76分处(导剪版94分)丹妮梦见克里斯蒂安一行人背着她在半夜偷偷离开,汽车尾气黑雾弥漫,她的口中也吐出黑烟,照应电影前半段她的父母与妹妹因为汽车尾气而死的事件,这件事情成为她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同时她对克里斯蒂安一行人的信任也十分脆弱,害怕他们会随时抛下自己。
→电影84分处(导剪版104分)相较于其他人的游客身份,丹妮一直处于一种主动/被动融入“哈嘎”的状态:(1)在草地上、跳舞时幻觉身上长草,成为五月女王身上披满鲜花,强调根的意识;(2)佩尔对丹妮说了一些关于克里斯蒂安的“坏话”,告知她“哈噶”的家庭氛围(侧面削弱丹妮与外界的关系),在克里斯蒂安补救其生日时,她一直在看着一群哈嘎女人齐摆着照顾婴儿;(3)与哈嘎女人一起做馅饼、跳舞;(4)哈嘎女人在木屋内共情丹妮的悲伤。
→电影93分处(导剪版114分)当乔希在木屋中偷拍哈嘎的“圣经”《卢比劳德》时,一个人戴着马克的头皮进入房间内,将其敲晕/死。
虽然这个神秘人的身份在电影中并没有说明,但在剧本中有明确表示,这个人便是当初因为马克在祖先树上撒尿而激动的中年人。
→电影97分处(导剪版118分)在盛典上,丹妮伴随“哈嘎”众人喝下了神秘茶,随即产生了身体生根、花朵呼吸、看见死者的诸多幻觉。
早在电影28分时,她就曾喝下当地蘑菇茶(也许还吸了点东西?
),产生了类似幻觉:感官放大、视觉扭曲、甚至窥见妹妹鬼魂。
这是基于西方传统宗教对迷药的认识,许多巫师在举行仪式的时候, 会使用以宗教致幻剂(entheogen)为代称的迷幻药,其目的并非追求感官刺激,而是为了与鬼神沟通,在精神高度敏感之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哈嘎”这个虚拟地中,村民们就使用着迷药来控制村外人,使其产生幻觉,同时自身也在盛典上饮用,沟通神灵,削弱血腥仪式带来的冲击力。
→电影99分处(导剪版120分)女祭司西芙邀请克里斯蒂安进入木屋内,克里斯蒂安位置正对着的壁画,预言了他将在熊皮中被烧死的结局。
→电影103分处(导剪版125分)五月女王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殖崇拜,少女在形似男性生殖器的十字架下翩翩起舞,选出最有耐力的舞者,作为沟通神的媒介,去领导接下来的祭祀活动。
→电影108分处(导剪版130分)丹妮成为五月女王,看见妈妈迎面走过,叫了一声“mom”。
但其实在这个场景中,还出现了安妮的父亲与妹妹。
在药物与盛典的双重幻觉中,丹妮内心的“家庭”(归宿)已经默默地同化到了“哈嘎”中。
→电影125分处(导剪版148分)丹妮因为窥见克里斯蒂安与少女玛雅在性交,情绪失控。
众女与其共情,此起彼伏。
此时镜头移到了诸多壁画中的一幅:“背后圣光的女神手持橄榄,女圣徒俯首虔诚,勃起生殖器的男人在下方为熊熊烈火添火加柴。
”整幅画性暗示强烈,将赤裸男性之罪与女性的纯洁互衬。
预见五月女王丹妮对不忠的克里斯蒂安的惩罚是——火刑。
→电影128分处(导剪版151分)全裸逃出的克里斯蒂安发现了西蒙的身体被吊在一件木屋的半空中,后背被刀子呈翅膀模样张开。
这是“北欧海盗”维京人一种名为“血鹰”(blood eagle)的酷刑, 用刀具将人的脊椎肋骨切断,肺部从开口处拉开折成一对“翅膀”。
电影中,在克里斯蒂安发现西蒙的时候,他撕裂的背部微微颤动,还在进行着呼吸。
→电影142分处(导剪版165分)神殿的大火倾覆之际,哈嘎村民纷纷狂笑嘶吼,丹妮身上装饰满鲜花,脸上却布满恐慌,大火燃烧至尽,一直闷闷不乐的丹妮也终于大笑起来。
从外在服饰到内在心理需求,她完全融入了“哈嘎”之中。
但这疲惫不堪的笑容是病态的。
正如整部电影所体现的哈嘎族仪式,表面上是祈求自然庇佑的美好愿望,暗地里是骗取外人、活人献祭的“阳光下的罪恶”。
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的释怀与融入,只是尚存于恐惧、疲倦、悲伤、药草与盛典的交替晕眩之中。
感谢大家的评论跟交流,受宠若惊,感觉为喜欢恐怖片的我找到了组织!!!!
如果大家喜欢这个电影,同样推荐去看一下这个由大表哥倾情主演的2018年Netflix出的同一类型的电影:使徒。
在此顺便悄悄为我因疫情困在家里,熬夜写的影评引个流:从乌托邦到邪教 希望疫情早早过去,在家憋3月了。。。
2020年5月————————————————————————分割线————————————————这部电影无可争议的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恐怖(邪典)电影之一, 即便有些小失望,但瑕不掩瑜。
有许多细节值得回味,尤其是Dani成为May Queen,究竟是命中注定还是巧合适然,导演留下的解释非常暧昧。
P。
S。
码字到深夜好累错别字多请轻拍。
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的!
———————断断续续更新了一些,一句话总结就是请远离有PUA气质的人!!!
———————0710补充了一下电影里密密麻麻符号的因为评论区也有人讨论。
没有想到断断续续写了这么多。
欢迎恐怖片爱好者与我交流啦———————————以下有严重剧透,请慎入—————————————————————风雪交加的夜里,Dani的妹妹以一种非常惨烈的方式(吸汽车尾气)自杀,并在此之前杀了自己父母拉开了这个电影的序幕,同时也奠定了这个这个一种异常邪乎的基调。
Dani由此也正式成为的“孤儿”,她被orphaned了。
在之后的生活里,Dani需要靠药物来控制自己情绪,时不时需要靠打电话来倾诉。
在电影前半段对她丧家人之痛的描写里,看得出来她已经(或者一直都是)一个要强,带一点神经质,并且处理情感小心翼翼的人。
总的来时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她跟她妹联系之后,跟Christian(大猪蹄子)聊天质疑自己是不是关心过度;在跟大猪蹄子通完电话又跟好友质疑会不会给男友增加太多负担。
在经历丧家人之痛后,她只在自己男朋友的怀里痛哭过一次,之后便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过多表现自己伤痛。
实在不能忍了,就跑到一个卫生间里痛哭。
Dani需要靠药物来维系自己的情绪,这可能也是给她后期出现家人的幻觉做了铺垫。
Christian的盆友们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喜欢她。
以Mark为首,就直接说Dani是在“abuse” Christian,让他去瑞典fck几个瑞典姑娘;黑人小哥Josh对Dani也表现的相当冷漠,以至于在Dani去拜访他们时,一句话都没说就一个人坐到别的地方了。
只有从Sweden来的Pelle小哥哥对她表现出来“正常的”关心。
并且盛邀她跟他们一起去Hagar,Pelle小哥哥的故乡,参加90年一遇的大庆祝。
之后一行人就踏上了瑞典的不归之旅。
到了之后在英国留学的Ulf小哥哥也带回来了一对情侣,于是六个外来人员就开始了有去无回的Harga之旅。
后面的剧情其他影评都写的差不多了,这里就不在赘述。
只讲几个大家可能么有注意到的地方。
1. Dani的人设以及为什么是她有评论说Dani的人设是不够饱满的,以至于到后期的转变有点突然。
这一点我觉的是不对的。
Dani一直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姑娘,这一点从她的房间装饰就可以看的出来。
房间里的两幅大画分别在床左右,一个是月相变化,一个小女孩在森林里奔跑。
虽然没有特别深刻的含义,但隐隐透露出一些宗教的气息。
她长期缺乏安全感,这一点从她对于自己家人以及男朋友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来。
这一点对于她后期接纳这个community十分重要,因为她在反复“洗脑”之下终于有了family并且自己不在孤单。
Dani后期成为May Queen多少是Pelle有意为之。
Pelle应该很早就关注到她了,所以趁着Dani拜访christian的盆友时,盛情邀请了她。
而为什么是她呢?
原因有二,一是她丧失家人,心中悲伤欲绝,几乎mantally break down;二是拉她是最初的目的是想让Dani给他生猴子。
因此Pelle反复说的,我理解你,因为我的父母也都死了blahblah的。
想要拉人入邪教的都这样,就是找你情感薄弱点入手,一拉一个准。
所以姐妹当有陌生人用这种方式接近你时请小心,不是拉你入传销就是拉你进邪教。
当然Dani最后成为May Queen也是自己实力加乘,Pelle哥哥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拉进去的妹子最后成为了Queen。
一方面是Dani运气,一方面是美国姑娘从小营养好多锻炼的多,但另一方面就是Dani要强的个性使然了,辣鸡屎成为不了Queen的。
但对于Pelle小哥哥真的懂不懂这种痛苦之情,我保持怀疑态度。
最直接的就是他在后来当Dani要回家时,他说,我的父母很早就被火烧死了,这里的人是我我真正的伐木累(我记得他还说了一句他已经几乎忘了他父母啥样)。
从这句话可以得出,他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被处死了。
有人说他父母也是同样自愿献祭,这一点我不同意,May Queen年年选但这个这个大献祭90年一次,他父母不可能90年前死掉。
也有人说他也是被招募进去的,这一点我我也不同意,电影里他说过很多次这是他长大的地方,而且他对于其他地方的了解的水平显然不可能后期进来能有的,所以除非是他很小的时候被带进去,但这样这个村里的人血统就不够纯净了。
综上,他经历过失去家人,但他本人极有可能没有像正常人样的情感,也就不能对Dani真正感同身受。
所以他对Dani一套说辞,完全是为了拉她入伙,让她留下。
他说的一句话大意为,“相信我,我现在不再孤单“,对Dani来说简直是心头加强攻击,一下子Dani就留下了。
关于Pelle对Dani 存在爱慕之情这一点电影里表现的也比较明显,他时不时对Dani表现的关怀以及Dani成为May Queen直接热情一吻。
但为什么说想让她给自己生猴子呢?
这要从这个村庄说起。
这个community是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在北瑞典的小的生活群落。
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与世隔绝,于是乎多繁衍几代就很容易变成近亲通婚了。
然而这里的人也不傻,知道近亲生娃是要出问题的,比如说那个面容恐怖的残疾人,因此这个community需要“new blood”。
而Peller 跟他哥哥的Ulf的任务就是把new blood带回来,给他们繁衍生子:男的借种,女的借肚子。
你可能会问难道真的会有人这么容易就来吗?
当然不会,但是特定的团体会,比如说以Peller拉来的这帮美国佬为例,一个学心里学的(Dani)还经历了mental break down;研究人类学的本来就会对这种事趋之若鹜,更不要说里面两个人,Christian跟Josh,还咩决定他们的PhD thesis topic,因此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要太好。
至于Mark完全就是无脑美国年轻人,纯跟着自己bro混。
由此可见,他们其实是Pelle有意选择的结果,目标上钩人群。
可以推理Ulf也是同样拉到了Simons跟他女友。
因此影片结尾祭祀特地感谢了Peller拉回来的人成功的播了种,Dani还成为了她们的May Queen。
Pelle小哥哥简直不要太成功。
Dani给他生娃其实也是迟早的事,除了他操着一口异国口音颜好,从他步步为营瓦解Dani跟Christian的感情,到后来时不时的暗送秋波,很容易就把当时内心脆弱的Dani把到手,简直不要太像PUA。
后面成为May Queen,是Dani姐姐自己实力加持,对于Peller来说就像明明只想抽个坐骑,没想到抽到的是SSR,中奖了。
综上,由此可得出,这场旅行是有这个村子里的热有意为之,主要目的是吸引年轻的学术狗去借种生娃。
2.外来人员的宿命, Peller生世,以及村子里的孩子。
———07 06 更 ———外来人员的宿命只有两个,归顺跟死亡。
不存在活蹦乱跳走出去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村子的长期的秘密性跟隐蔽性。
从村子里众多小孩子就可以看出来,这显然不是这个村子的人第一次需要new blood了,如果之前的人借完种就让她们走了,就无法保持这个community如此好的隐蔽性以至于到没有人知道。
由此可见,成功借种的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归顺,要么死在出村子的路上。
英国来的情侣就给了很好的示范。
他们除了在elders自我献祭时表现的过于不克制,除此之外没有做什么过于出格的事,如果有也是两人关系太好让其他人无法入足。
他们被搞的原因就是自己咋咋唬唬吵吵着要走要报警。
这两个人对于这个村子来说简直是废物,结果男的被做成“blood Angel”(后面细说)女的就直接被搞死献祭了。
Christian被看上其实电影里有很明显的提示。
自一行人刚进村子就给了“爱情魔咒”一个特写,分别是看对眼,下咒,吃阴毛,喝经血(这点居然跟阿村的挪威森林某些桥段意外的像)。
电影在播到他喝那个颜色显然跟其他人的饮料不同的饮料时,电影院里传来了阵阵干呕的声音。
我同学事后问我那个颜色像不像西柚汁,导致我对西柚提取物产生阴影。
Mark事实上有机会像Christian一样被人看上,交配,最后半身不遂成为这个村子的一员。
前面分析了,叫他们来的主要目的不是叫他们死, 而是被这里适龄女青年看上然后生娃。
可惜这个Mark自身素质不高,加上在人祖坟尿尿,加速了自己丧命的进程。
Josh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他不去偷拍那本书,最后也逃不过被扒皮献祭的命运。
他对于这个文化的着魔不可能让他揣着秘密走出去,还大张旗鼓的做一个thesis project。
最后Ulf披着Mark的皮让他放松警惕,一套组合拳给KO了。
Dani最后被归顺了,可以想到她不会死。
另外补充一下关于Pelle父母和其生世的讨论。
前文说到,Pelle是从小在这个community长大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的父或母(很大可能是男性)是很多年前的new blood,来到了这个村子,像Christian一样交配成功,最后Pelle出生。
他的生父很有可能像Christian在交配结束之后感到强烈的不适想要逃走,最后被KO了。
他说自己的父母是被烧死的,但是也不会是在同样的仪式上,因为这个仪式每90年一次。
大家注意看村子里的人口组成就能发现,女性占绝大多数并且年龄组成比较完整(从小到老),而男性则比较少,年龄组成基本分布比较两极。
并且年长的男性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对小孩子们实行统一教育。
3。
九人献祭为什么是九人,为什么是九十年,为什么是72岁。
这些数字不外乎跟神秘学有关,导演取材时参考了大量民俗文化以及北欧的神秘学跟历史,但由于故事本身不像Hereditary里的恶魔崇拜有自始至终可考据的文献题材,因此这样碎片化的符号很难归纳出具体的意义。
但就Harga仪式本身来讲,需要9个人献祭,4人来自村内,4人来自村外,1人有May Queen选择。
村内4人为2名老者,2名自愿的。
里面一个是Ulf,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没有带来成功的new blood因此有愧自愿献祭完成仪式。
剩下的4人村外为Mark(做成小丑), Josh,Simon跟他女友Connie。
剩下的1人则是倒霉的大猪蹄子christian。
需要指出的细节是,两名老者的腹里塞满了蔬果寓意丰收。
而Chris的死似乎也早有预定,在他与祭祀见面的时候,墙上的壁画就画出了大熊被烧死的场景,寓意驱走邪魔。
4. 最后的细节方面的补充以及。
图源Wikipedia,May Queen。
上图是来自wikipedia May Queen词条,可以看出电影的还原度还是蛮高的。
这个是1877年加拿大bc省的may queen。
但由于加拿大本身为英联邦国家,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他们也会奉行这样的传统。
如我前面说的,由于故事跟本上同Hereditary不一样,没有一个具体可考的故事,历史,或者宗教,因此电影里出现的大量符号均是导演在编剧时根据北欧历史所加。
有几个比较有趣的,如Harga这个名字, 在存在于北瑞典并且长期与恶魔之力有联系,故事里,这个恶魔化成魔琴手,一直让城里的人跳舞到死。
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剧中要以Harga命名;再比如为什么Ulf穿Mark的人皮,这则是维京人(Viking)人古时传统之一,战胜方穿俘虏的人皮显示胜利;May Day虽然不是瑞典本土传说,但这是一个被古欧洲普遍庆祝春天的一个节日,用来纪念May Queen战胜了Dark Queen 或者winter queen 带来温暖和丰厚的希望。
再比如当Chris跑到一个谷仓,结果看到simon活着被挂在上面,双肺打开,这种活体解体术被称为blood angel,来源于挪威的古老文化。
当镜头一扫而过孩子做游戏的画面是,这群孩子们是在玩一种叫做“Skin the Fool”的古老传统游戏。
不得不说,这个群落的统治者早早就明白了对于孩子们从小思想渗透的重要性。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Pelle根本不可能具有正常人类对于死亡的情感。
Ättestupa, 老人自杀(sencide)献祭仪式也被认为有可能存在于北欧日耳曼人(Nordic)史前历史中。
年老的长者因不能自理或无法继续支撑家计而选择自杀。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是有利于小聚落群体的延续。
有限的供给分给群落里更加有希望的群体,如小孩,青壮年,适龄女性(或者雌性);而过于年老(无法承担祭祀意义的)或者生重病的则会被选择死亡。
用现代的价值观来看是违背人伦纲常,可有证据表明在原始群落中以及动物群体中当食物供给极其有限时,物种自杀是普遍存在的。
在西方文化中,在大灾面前普遍被接受的“让妇女小孩先走”其实也可视为最优选择的一种延续,出于道德的考量,最后变成了“让妇女小孩以及老人先走”。
尽管sencide在自然选择上有所支持, 但在今天来看,这是是这是严重违背基督教教义以及普世价值观的。
因此可见这个这个村庄里的人奉行的古老的Noric传统而非后来的基督教。
5.这个电影真的没有超自然的元素吗?
大家看完这个电影,最直接的感受应该就是“这个电影没有鬼”以及“纯粹的邪教电影”。
可事实上,对于电影有没有超自然元素,如我文章开头写的,导演给出的解释十分暧昧。
从种种元素来看,Dani被选择仿佛宿命论:家人离奇的自杀,心理学专业的爱好,以及房间里充满神秘学暗示的装饰。
电影中迷幻部分基本上都是靠主人公喝下或者吸入各种草药来实现,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任何超自然元素。
可是这个村子里很容易让人引起共情的语言,则是模糊了现实以及超现实的界限。
导演在事后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个村子所用的语言是“empathy”即“移情”或“共情”。
简单的来讲就是你痛苦我也痛苦,你快乐我也快乐。
电影给出的提示有很多,比如说Dani感到痛苦时,所有的姑娘一起痛苦;最后被烧死的志愿者因痛苦而嘶吼时,所有人都嘶吼;比如说他们独特的互相打招呼方式,是撇开语言而是用简单的呼气或者身体语言来沟通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共情。
Midsommar剧照。
他们奇特的打招呼方式实为建立共情。
图源 Midsommar 剧照。
村里的姑娘同Dani建立起共情:你痛苦我就痛苦理解了这点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Dani跳舞的时候,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我能懂你们的语言了。
事实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共情”了同这里的人建立起联系了。
各种草药无疑帮助了这种共情的产生,而她脆弱的内心也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她接受这种能力。
因此反观电影里那些“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痛苦所以我痛苦”的场景,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村子里有自愿自杀者。
因为他们相信无论谁死,所有人都将体会到同样的痛苦。
这也让电影最后一幕显得格外震撼。
这可以理解为这是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具有的能力,这样一种联系显然是超越介质的。
可究竟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这些人经过长期洗脑如条件反射一般的反应,对于这一点是见仁见智的。
所以说对于电影是否有超现实的部分,导演的态度是十分的隐晦和暧昧。
6.总结综上可以看出,导演在细节方面做了很多,拼凑起这个故事。
整个村庄是一个古老的尚未开化的封闭聚落。
这个聚落有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来支撑自己的宗教仪式。
同历史中许多其他古老的部落一样,繁衍与丰收是这个群体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所有奉行的宗教仪式均为祈祷作物丰收以及子嗣繁育。
就如同世界上其他原始群落和文化(如大洋岛的土著人或是印度教),这个群体也有十分明显的生殖崇拜,并且在这电影里表现的非常明显。
如下图,小姑娘在成功交媾之后,换上了精致的衣服涂上了大红唇,意为由少女步入成熟。
在这个镜头之前还有一个十分精彩的镜头,是一个姑娘穿着衣服白色衣服,但在胯部有一个跟明显的红色长条状的物体,显然是在拟物男性生殖器。
同样突出了这个群体的生殖崇拜。
性崇拜对于原始部落极其重要甚至是他们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哲学,这样的崇拜实际上是原始部落对于作物丰收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景。
图源IMDB Midsommar剧照。
受了精的姑娘画上了精致的红唇,意为已经由少女步入成熟。
图源Wikipedia, Mural of Priapus depicted with the attributes of Mercury in a fresco found in Pompeii。
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文化中的生殖器崇拜。
图为出土于庞贝古城关于罗马生殖神Priapu但由于过于碎片化,因此无法像Hereditary里面的Rosemary‘s baby一样考究里面的出处。
这也是这个电影遗憾之处。
如果说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个我觉得就是关于Dani一家人的自杀。
Dani家人的自杀一场戏十分惨烈而且片头花了不少镜头,如果能将这些与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更好了。
尤其是她妹妹吸汽车尾气的镜头异常的恐怖,对比她父母过于安详的睡容显十分的诡异。
单单的作为Dani情感铺垫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导演并没有在这方面挖掘太深,以至于后期dani看到她家人的幻影也让人觉得跟电影主线有点不搭,有些硬靠的嫌疑。
不过话说回来,容易被邪教拉入伙的确实是那些有类似惨痛经历的人。
邪教场面确实大了很多,但如果把它单纯的归到恐怖片范畴里去,又觉得怪怪的。
它更像大表姐演的Mother,同样是充满满满的宗教意味看完后让人觉得disturbing,但却很难说清它究竟讲的是哪一个宗教故事,出处何处。
原因一样,也是导演自己凭凑起来的一个故事。
但瑕不掩瑜,去年的hereditary是认真的反邪教,今年midsomar则是认真的反封建。
哈哈哈哈哈哈哈。
总的还是值得一看,希望大家仲夏夜夜夜睡好觉。
P。
S。
码字到深夜好累,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
最后我承认5个星对这个电影来说是高了,可是理解一下我上周末花了原价看了圈钱的安娜贝拉和马大姐,看到他们都有6分我的真的很气。。。
今年让人期待的恐怖片真的不太多,这个电影绝对是远在及格线之上的。
—————————————————最后补充符号的意义———————————————————电影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符号,这些符号据导演讲是来源于sweden cult或者其他传统的宗教中,最后汇聚成为电影里面用到的符号。
这些符号出现在装饰品上,祭祀的石头上,被绣在衣服上等等的。
主要是其一种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符号电影里并没有过于深刻的挖掘,所以我一开始也没有怎么花时间研究。
如果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转步到介个网站,里面分析的很全:https://www.pajiba.com/film_reviews/spoilers-theorizing-what-the-runes-throughout-midsommar-mean-.php如果没耐心看完,可以看看我总结出来的这几个比较有趣的:1. 象征男性与力量的上升符号 “ᛏ”Tiwaz如下图,Christian身上穿的衣服秀着一个上身符号。
这个符号来源于古挪威神氏Týr。
在日耳曼神秘学中象征着男性与力量。
在Chris被选择为new blood与村里的姑娘交配时,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给他换上绣有Tiwaz符号的衣服了。
图源Midsommar剧照。
Christian衣服上面绣着象征男性与力量的Tiwaz符号2. 有evil之意的Odal符号:“ᛟ”这个符号在电影中大量出现过,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吃饭时候坐座位的排列的样子。
这个符号根据Aster讲来源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瑞典的邪教传统,用来保护家庭家产等意义。
因此它大量的出现在电影中的装饰上,并且座位也安排成Odal的样子。
如下图:
图源Midsommar剧照,人们的座位被排列成Odal的样子,意为对这个传统的尊敬与崇拜。
图源Midsommar剧照,女主身后有Odal的符号。
3. 统治者符号Ansuz:“ ᚨ”同样来源于Sweden cult,这个符号象征着统治者,首领以及神圣之力,因此被绣在了女大祭司Siv的衣服上。
图源Midsommar剧照,上面绣有Ansuz的符号。
象征着统治4. 最后补充女主身上的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ᚱ, ᛞ女主在换上衣服后,身上有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
Raido有旅行,旅程等意义;反符号有危机,死亡的意义;Dagaz则比较正面,通常有觉醒,黎明的含义。
这两个符号放在女主身上格外的合适,它们几乎就完全暗示了女主的经历以及未来的觉醒。
如今我们看完电影如开了天眼,知道女主从痛苦到觉醒的一系列过程;可对于电影中人来讲,她们是如何决定要将这两个符号绣在女主衣服上然后在跳May Queen舞之前给她的呢?
是他们也早早就看透了女主经历并相信她最后可以成为May Queen所以才有意为之吗?
Midsommar IMDB。
女主身上绣者Raido跟Dagaz,似乎早早暗示了女主的结局。
—————————————————————————————————————————————最后大家可以去看使徒,里面更加讽刺的表现了从乌托邦到邪教的转变。
在沉闷的旅途中刷完了这部邪典,给原本闷热的空中之旅,带来了一丝惊悚的清凉。
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朋友们看完后不知会不会头皮一紧,显然,导演对这类学科有着某种恶趣味的嘲讽。
本片导演阿里绝对算是位邪典大咖,且偏爱邪教、community这类题材。
上部大名鼎鼎的《厄运遗传》也是讲述了宗教、邪神、遗传、生育等主题。
邪典这类电影和一般恐怖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邪典没有明确的三观,所以很容易造成口碑的两极化。
喜欢的受众如痴如狂,厌恶的观众就宛若吃了苍蝇一般,觉得精神遭到了污染。
本片之所以选了人类学系的渣男三人团加学心理学的女主做受害者,就是因为导演认为学人类学的孩子兼容性比较强,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社会风俗不会“holy fxxk”的鬼叫,容易推动剧情。
关于本片的详细分析,剧评人气最高的mr.bravo和lisal离两位豆友已经从考据学和社会学两方面解析的非常出色了,这里我只浅谈点自己琐碎的观点。
默许 如前所述,导演选中人类学phd同学们是带有些暗黑的调侃的。
正如19世纪社会大众对生物学家的想象,认为他们狂妄自大,窥探神谕,缺乏敬畏,才会导致《弗兰肯斯坦》里男主的悲剧。
本片的人类学学生们(以下简称人学三人组)正好相反,他们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疏离的傲慢。
正如所谓文明世界的人研究非洲大猩猩群或是某个海岛居民的奇风异俗一般,人学三人组与弗兰肯斯坦男主相同的,是一样的优越感,不同的,是弗兰肯斯坦的男主想要获取做主宰的权利,而人学三人组只想做高高在上的吃瓜群众。
影片转折点 作为他们的对比组,另外两个被骗来的来自伦敦的小情侣(以下简称伦敦情侣)向观众们展示了有同理心的“正常人们”该有的反应。
当剧情行至两位72岁的老者跳崖献祭时,一切吊诡初见端倪。
此时外来的几人均表现出震惊,但反应最大的是伦敦情侣。
他们表现出明确抗拒,并试图阻止。
小情侣十分急切的请求老者不要跳崖,在努力无济于事后,坚决的要求离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学三人组的反应,最初的震惊散去,他们马上恢复了吃瓜群众本色,男主还安慰女主镇定下来。
他们采取了一种默许的态度,这不干预不介入的态度看似是给了这个邪乎community风俗的极大尊重,其实折射出一种“你疼你死关我何事”的whocares的美式冷漠,以及,自己作为高知群体的文化优越感(片中伦敦情侣来自农场,代表了朴素的普通劳动者)。
爱情 除文化优越感外,和伦敦情侣即“正常人”的另一大对比就是男女主的感情。
伦敦情侣代表着人类正常的恋爱状态:甜蜜、信任、依恋,这是男女主以及整个邪乎community里不存在的。
首先谈谈男女主的感情。
很多观众说男主是个渣猪蹄子,这一点没错,但此处必须考虑一下女主的精神状况。
影片开头,女主患有躁郁症的妹妹杀死了父母然后吸汽车尾气,惨烈自尽。
从女主的反应能看出,她不仅长期受到有精神疾患的亲人的困扰,同时也来自一个压抑紧张的家庭。
女主本身性格要强,不想给人添麻烦,对待感情小心翼翼。
可以想见,与这样的姑娘谈恋爱,男主可能也饱受压抑,欢愉甚少。
影片开始时,正是女主经历人间惨剧之际,此时男主对女主正到了情感厌倦期,而人学三人组的另两位也表现出对女主的厌烦和刻薄,劝男主尽早和女主断绝。
在这种情况下,男主之后的出轨不能说事出无因,只能说这是人性的真实选择。
久病床前无孝子,人性高贵的地方往往都是后天的、需要克制和坚持的。
当片中女主明显的表现出对伦敦小情侣关系的羡慕,其实只是在羡慕一段自然正常的恋爱关系。
或许曾经她与男主情到正浓时也是这样坦诚信赖,或许本就不开朗真诚的他两从来就没有过这样自然的情感状态。
片中,伦敦情侣因为坚决不受污染被直接干掉了,而男女主最后都被邪教侵蚀了,男的被诱惑,女的被同化,算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信仰 谈到邪教时,当然要谈到至死不渝,三观清奇的信仰了。
以72为轮回,片中这个邪乎community认为生命是个recycle的过程,且众生平等,人和动物、草木、空气是有机一体的。
在此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即将新生的婴儿会继承主动跳崖的老人的名字(名额)生存下去;他们的问候方式喜欢一方呼出气,另一方吸入气(口臭咋办),以示休戚与共;还有渣猪蹄子被塞进熊的尸体等等这些风俗。
这种思想的起源其实有据可查,比如老人跳崖献祭这种行为,在古代当生存资源紧张之时,族群会舍弃年老体衰的同类,集中资源保证年轻有繁殖力的同类的生存,日本电影《梄山节考》也讲述了类似的风俗。
当然,时过境迁,物资匮乏的远古时代早已过去。
片中的女祭司给出的新时代解释是:老人们不想在痛苦和羞耻中老死。
而人学三人组也表示理解这种行为:他们不想去养老院,想有尊严的自尽。
另一方面,邪乎community认为的万物有机一体(其实并不尽然)这点,演化为他们对尸体的一些令普通人反胃的做法。
但是这倒也不是说不过去,至今在海地等一些地区还保留着每年把祖先尸体挖出来庆祝的习俗。
这样看来,一切还只停留在奇风异俗的范畴。
但邪教之所以叫邪教,在导演看来,或者说我看来,有几个越界之处。
其一,自愿与非自愿。
这一点是最浅显的,也是本片是一部恐怖片的原因。
不幸成为祭品的人学三人组及伦敦情侣都是非自愿被骗来并惨遭杀害的。
如果仅有被洗脑入伙的女主及自愿献祭的community成员,本片最多算某类风俗纪录片。
其二,过于强大的集体意志。
所谓过于强大,就是借集体之名要求个人放弃一些重要权利,比如自由,比如生命。
这一点有些微妙,因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句话,不仅是注重集体的东方文明,强调个人自由的西方文化也是认可的。
所以这里要深究的是,这个集体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个体放弃权利的。
通常来说,公认的文明是给个人以公开透明的信息,让他们在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充分知情权的情况下自行选择。
而像邪乎community这一类集体,往往是通过隐瞒、欺骗和隐瞒的方式达到让自我放弃权力的目的。
片中在火祭时,有两个自愿献祭的壮年男子,开始时还极力保持镇静,可当大火烧上身时,他们才从迷茫中清醒过来,开始惨叫。
显然,信仰动摇了,但清醒之时即是死亡已至。
对应着现实世界,这也算某种直白的隐喻了。
其三,即是否有必要。
有时为了大多数人的存亡,一个集体会做出舍卒保帅的残忍决定,比如一场大的战役,或是《流浪地球》里的情景。
这无法界定为集体是邪乎的,只能说生存是残酷的。
但是如果是为了一些不关乎生存或无关要紧的理由要求成员舍弃最宝贵的生命,那基本就是妥妥的邪教了。
比如本片的邪乎community,牺牲成员生命的理由仅仅是为了完成90年一次的盛典,为了所谓的风俗延续。
这还算比较直白的。
对应到现实中,这些无关紧要的理由往往会披上更加冠冕堂皇的伪装:为了日耳曼民族的复兴、为了xx精神的传承,等等。
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个体很难不被蒙蔽,做出些“存天理灭人欲”的残忍行为。
总体来说,本片算是近几年值得一看的邪典电影,有空不妨一刷。
这个故事很重要一个转折点-当了解到那里的人活到72岁,传统要求生命终止于此,无论健康与否。
风水岭起于此处,接下来仲夏夜更深层次的体验才慢慢展开。
他们所谓的“信仰”电影介乎于异国宗教诡秘莫测,人性被好奇心支配,隐秘的故事逐步显现的磁场当中。
一个不小心,好奇心将变成最后的欲望。
要逃离早就能做到,但似乎越开放越“不知所措”没看过剧场版,不知道缺失的内容会导致观感有何不同。
加长版内容的玄乎和反社会的思维有些吸引人。
这里的人啥都不干,就搞风俗
图片有点脏,涂点鸭,打点格这种“邪教”性质的团体,好比如一不小心踏进的泥塘,进入之人,身体、衣物都会被玷污。
说不定还在一步步地侵蚀你的心灵,逐渐越陷越深,直到献出生命。
早有警示,没留心罢了(黑人和男主竟说来写博士论文,显而易见的画面,都没去探索) 女主带得起剧情,演技也值得赞赏。
电影节奏稍有些平缓,但总体趣味性好,就算近三小时时长也能接受。
-7
说失望说不如遗传厄运的,是神经太粗了不适合这种主题吧。
最祥和平静的表象,用草原鲜花纯白的石头包裹起来的最光怪陆离背离常理却又完美自洽的小世界,无法以善恶定义,臆想和认知之间模棱两可的幻觉,一场宁静的噩梦。
这部作品确实和遗传厄运题材完全不同,但是一样的让人毛骨悚然,可以说是物理攻击和san值攻击的区别?
粗神经san值固若金汤的感受不到它在艳阳高照下温暖而黏腻的恐怖也很正常。
让我们举个比较接地气的例子:你怕不怕过年回家串亲戚?
反正我怕。
如果你也怕,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究竟具体是什么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感。
亲戚会催婚,即使你觉得自己根本不到结婚的岁数年轻又自由;亲戚会说你的工作不合适,即使你认为自己够吃够喝并且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亲戚会跟你尬聊,即使你们其实咬碎了牙硬聊也聊不到一块儿去。
而所有且不限于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
你们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环境,同一个时代,但你们的思想如此不同以至于交互是一件让你痛苦的事请(然而你还不能一个过肩摔了事,换言之,你无法反抗)。
你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也不能理解你的,你们在物理意义上同处一处,但精神意义上却完全割裂。
你三十岁还认为自己贼能莽自由得如同一只小小鸟,而他们认为二十五岁还没孩子没房贷你就完蛋了哇干不干人事儿啦,然而你们双方各自都觉得自己很正常。
《仲夏夜惊魂》表达的恐惧感就是把这个扩张到极致:人和人之间无上限的三观差异。
观众从外部入侵者的角度去观测一个极度异常、自觉正常、内部自洽的小世界。
这跟你VS你一致认为25岁该生娃的三姑六婶儿组成的催婚小队是不是其实很像?
所以请把你春节串亲戚的恐惧扩大八十倍,来体会《仲夏夜惊魂》的恐惧。
关于很多人吐槽“为了论文不要命”的问题,朋友们,知不知道不干涉原则啊??
进行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只可观测,不可对观察对象有干预行为,不可将人为因素掺杂进自然体系之中,在自然纪录片里说白了就是你拍一群小海龟孵化,看它们没爬进海里就被海鸟调走吃了也是不能出手救助的。
他们是搞人类行为文化研究专业的啊,他们是去考察一个本土文化形态的,他们同样需要尊重不干涉原则。
看到那对儿年轻情侣参加完仪式的反应你们还觉得导演是不知道正常人的反应??
那对儿小情侣的反应还不够正常吗,大喊大叫然后当天就准备跑路了??
那你表演一个怎么样算正常啊??
主角组的身份是特殊的,他们是人类行为文化研究学者,这意味着他们拥有符合身份的背景知识。
就算是学渣也知道人类的文化形态千奇百怪,如果诉诸历史,对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都不做限制,你会发现即使食人文化都比比皆是。
再不济,中国的“弃老风俗”总听说过吧?
在小农经济和频繁饥荒、粮产看天的条件下,一些地方一度实行将一定年龄以上的老人活埋的风俗,以此来平衡群体的总消耗和体力产出。
如果你是一个花了三四年时间学习人类文化史专业的人,到岁数跳崖这种事情还会让你完全无法理解现场嗷嗷叫唤吗??
结合以上两点,主角组的人物:1不会对本土自成形态的内部文化进行干预,2不会对这种没有威胁自身安全的仪式有危机感。
那么片中他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合理的?
总不能因为咱们是文盲,就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做和文盲一样的事儿吧?
当然电影好不好看是一个主观问题,我不会想强迫任何人去认为它好看/不好看,可怕/不可怕。
我想解释它为什么让我害怕,以及“写论文不要命”的嘲笑并不合理。
我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后背发冷。
当你把这个概念延伸到每一个个体身上:你怎么会知道你身边的人在想什么,他们概念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
是个邪教 还是个嗑了药的邪教!
惊悚感营造得特别好。但导演剪辑版太长了。另外,用人类学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视角来讨论这片似乎更有意思,虽然创作者是有明显的价值判断的。
哈!聪明的我已经想好逃出去的办法了!先归顺于这个村落的人,获得信任,然后和pelle一样出去招新,趁机逃跑👌🏻
a total fucking waste of time
很烂很烂很烂
实际是极端空洞,但导演自己好像是把邪教当真了,都忘了自己在拍恐怖片这回事
除迷信,破四旧。
哈哈哈哈虽然比起遗传厄运实在是差了好大一截,但是看得出来导演玩得很开心就对了。导演献上许多可能接下来很久都不会有人超越的邪典片段,叹为观止。加之浓墨重彩的配乐和强迫症一般的影像风格,大手一挥想必也是可以掀起影迷一场骂战。虽说这片长扎实,但可惜了没好好讲故事,好也好在没显得太过冗长。
我想起原来我导师说,有的恐怖片他看完都必须把那碟扔了,要不然总觉得它还要回来作妖。嗯......说滴对啊,删除and清空回收站!
导演应该是恐怖片迷,邪教设定能看出《异教徒》的影子,不过从整体来看还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仪式的展示上,宗教的背景以及女主双亲过世与神秘事件的联系感都叙述得不是很详尽,可能导演还是太痴迷于神秘主义了,在观众看来倒是显得神神叨叨,女主演得不错,之前老朴的《女鼓手》里就有关注到她。
可能是我品味不够好,我总觉得这部片子悬疑也没有恐怖也没有。你那么个远了吧唧的北欧偏远小镇有什么习俗我都不奇怪。人本来在大环境下要么逃走要么被同化要么就是被迫害,这哪里不都是这样的吗。
故事不够,porn来凑。光天化日的邪教片,为了强化仪式感,导演用了很多组航拍镜头。女主的哭丧脸太不讨喜了,最后吃吃一笑全场乐……
风格鲜明的一部邪教惊悚片,让人对看上去很美的community产生了警惕,珍爱生命,远离人类学研究,远离部落,远离拿传统文化说事的一切秘境游。女主角也太路人脸了😓
就喜欢邪教惊悚片。ps:里面很多原画是我大四thesis的老师mu pan的作品。为他打call。
7/10。看得头晕目眩,仿佛脑壳也被狠狠锤了一下或掉下去砸扁,伴随着色彩缤纷的乡村舞蹈和无休止的花环,刻奇洗脑的画面像无尽的白昼一样持续涌来:清新的白袍和兽皮缝制的衣服、各种颜色的头冠、受精流程的图腾、以枯木和悬崖的自然物象为崇拜对象,餐桌、小屋和十字架都以直线交叉、星形、空心圆和长方形等不规则的几何图案,尽情点饰吸引异性、充满挑逗的情欲特征,为高潮时刻的性爱祈祷、火祭仪式进行铺垫,镜头也配合着颠倒、后景聚焦、呈现多角结构,暗示一种受监视、控制的处境。它的主题和《我们》类似:抹杀个性的集体具有可怕的力量,节奏缓慢奇特、形式耳目一新,但都采用了通俗的类型模式(天堂变成地狱),它刻意引导观众走入恶趣味的异世界,仅停留在尴尬的恶搞、浅薄的嬉闹这个层面上,迎来的是对人类伦理学最无力、廉价的风景导游介绍。
道理我都懂 人类学电影是这么神棍和晦涩的吗 真的很难进入 ps虽然但是 我还是会去瑞典旅游的!
浪费时间
鐵盒171分鐘。熊做錯了什麼!ari真是儀式狂魔,但最後轉六合彩抽選我真的有笑。美術確實無敵,劇本上如果少了一點作死套路更專注塑造氛圍或許會更能欣賞
这么多年 总算有人拍出《荒野猎人》中的一些碎片了 熊的笼子令我开心 它恰恰是真实出现之后又现身在小说中的一环 可惜国内真的难于实现这些 拍不好宁可不拍
Aster以精密的视听调度完成了一次对观者的究极催眠,传统意义上的“煽动性”被转化为同步作用于银幕内外的“共情交互”,打碎时空、突破类型、逆反预设;最终,当冲天的火光与Dani的脸庞借由叠化剪辑完成同步,一个“个体”被“集体”吞噬的社会性预言故事得到了最完美的沙盘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