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明白夫妻主角讨论是否要大量帮助犹太人的时候,她朋友摔叉子走人的点。
犹太区迁去别的地方的时候,老者用缓慢而安定的声音给孩童们编织的故事,孩子举起双手要被抱抱,抱上那趟永无归途的火车,男人该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把孩子一个个抱上火车的啊?
女主为了救自己的先生而觉得出卖肉体,拆蝴蝶结的镜头让我感受到了电影中那个男军官好似拆礼物的心情,激动而兴奋,仿若小孩子收到了期盼很久的礼物。
最后的奔跑相拥,潸然泪下。
■“你永远不知道谁是敌人,谁能信任,也许那就是我非常爱护动物的原因。
看着它们的眼睛,你就能看到它们的心里,它们和人不一样……” ■当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动物是我们唯一的挡箭牌。
■无情的杀戮将犹太人置于黑暗的地狱,但安东尼娜和简就是黑暗中摇曳的烛光,为他们披上庇护的羽毛。
■战争中紧张的气氛使人无法喘息,也许铁栅栏的一边是希望,一边即地狱。
■士兵们被枪声和指令麻痹心灵,安东尼娜用行动感化人心,她所做的不只是拯救,还有一个民族的希望。
■孩子们用彩笔在水泥壁上图画的,是他们眼里的悲惨世界。
看完心里有一些压抑 同时很敬佩 人性的两面 人性的拉锯 纳粹对犹太人的摧残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恶行 好的是有一方承认错误忏悔错误 而日本却一直在逃避反驳篡改 看到大阪因为慰安妇雕像而断绝友好城市关系 感到心痛 国难日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站在先祖曾在的土地上 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上一代的血的牺牲就是为了后代能站起来 二战纳粹恶行与现在德国人有什么关系 他们承认了也改过了也一直在警醒自己那二战日本与现在的日本政府都做了什么呢 有时候很悲观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听到得到他们的道歉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 并一直会记得 也刺痛他们 真想是不会因为时间或任何形式的篡改而改变的
其他都还好,就是最后一段不怎么看得明白....人家德国鬼子根本就懒得理你这一家子,你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求人办事,感觉是要去送菜的。
结果要进入的时候,你又拿毒话去怼人家,搞得不欢而散。
事没办成不算,还差点害死一大群犹太人。
你这不是多余搞出来的事吗.....上豆瓣看到片子是个女导演导的才有点想明白,这些女人的想法是:我可以撩拨你,但是来不来真的我说了算,你随时养好精神候着吧...
➡️周六晚上吃完饭看了一部去年的电影#动物园长的夫人# ,是二战时期的背景,没有看过原著,这个故事是二战时期真人真事改编的。
➡️看到电影海报封面,本该以为动物应该是这部影片的主角,没想到一开始动物就死了大半,有点失望。
➡️背景发生在的是波兰华沙,女主是华沙动物园园长的夫人,和丈夫一起经营这家动物园,但是在德军39年9月闪电突袭波兰,波兰举国沦陷之后,这对夫妇为了保护收容犹太人,将动物园改成了养猪场,只有在夜幕降临之后那些犹太人才能发出声音,走出房间。
➡️不知道原著里有没有女主和那个德国军官的爱情线,如果是电影强加的,那我觉得有点败笔。
华沙动物园至今仍在开放。
很喜欢很喜欢最后一幕场景,因为女主人很喜欢男主人,所以最后重逢的,女主人冲了上去拥抱男主人,那么多的热泪盈眶,那么多的亲吻,如果不是真的很爱很爱那个人,是不会有那种冲动,去拥抱这个人,诉说这段时间的离别相思。
很抱歉,我就没有那种幸运,有幸遇到这样的人,你说,如果遇到了,就是多吃些苦,受些累,又何妨?
昨天一打开这部电影,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是我的菜,我很喜欢的类型,讲的也是1939年波兰的犹太人被关押的事情,因为《钢琴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钢琴家也是最终得救,但是钢琴家只有自己一个人得救,而动物园长和他的夫人前前后后拯救了三百多个人。
因为行善,所以最终也得到了善报。
我刚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小动物们就生活在他们家的床上面,小时候的小老虎那么那么可爱,而动物园长夫人也丝毫没有对于动物们的厌恶,她爱动物,就像是爱护自己的孩子们一样。
电影刚刚开始的时候,小象的鼻子被吃的东西堵住了,然后就快要死去了,大象妈妈很着急但是束手无策,动物园长夫人直接上手,也不顾自己穿的还是礼服的裙子,也不顾大象的住处有多么地肮脏,到底多爱这些动物,才能够这般付出。
然后继续往下看,犹太人被抓,所有人都被抓到了这个地方。
钢琴家....然后被送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生活的那个地方,作恶者,有恶报。
战乱时期,自保已然十分困难,但是动物园长一家人还是救了那么多的人,就是有一些人,比我们想象的勇敢,而且还要勇敢很多很多;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做不到。
你说,动物园长把人装进剩饭桶,过安检的时候,内心深处一定一定很忐忑吧,我看的时候就在内心深处祈祷不要被抓到,不要被抓到,一定不要被抓到。
幸而救了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幸而大家都是善有善报。
F65:《动物园长夫人》~导演:妮琪.卡罗~波兰华沙,一个动物园,整个跨越二战期间,挽救犹太人的美丽故事~主演杰西卡.查斯坦 和 丹尼尔.布鲁尔,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导演给了很多劳模姐展现的机会,她的表演可圈可点,如果能够更多的展露柔的一面就更好了~很多的桥段,可见导演非常的用力,桥段与桥段之间衔接会有些疏忽,但是不影响电影的可看性~一段悲惨中的温暖故事,影片色调为历史中的亮暖,画面很漂亮,应该结合上更好的配乐才是,导演应该也是很注重影片的配乐了,可是还不够,音乐中的暖味偏多了一些,音乐没有更好地踩到情节的点上,比如片中他们决定重开动物园去寻找丹尼尔.布鲁尔那段上楼,用上了竖琴,竖琴的声音其实是带点轻轻的欢靓的色彩,也不是一个坚定的声音,如果用大提琴轻奏出他们坚定而又忐忑的温暖,会更好;犹太女孩歌声那段,要把歌声调高一点,多么美的悠扬啊,贯穿在几个片段的连接处,才绰绰有余。
很多的地方,都可以让大提琴慢慢漫出转徊,美的故事,需要动人的音乐~
这真是一部被严重低谷的电影。
原本被我打5星,想了想又打了4星,觉得拍的不够丰满。
先说个搞笑的事吧,zookeeper是动物园管理员的意思,并不是动物园园长。
电影名字直译是动物园管理员的夫人。
这个zookeeper名字取的真好,确实管理了大象和猪,就差蜜蜂🐝了。
**由于时间有限,先说最大的感受吧,后续陆续补充**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动物学家luze hack (不知道是否拼错了)。
这部电影是大女主的电影,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如果问谁是男主,大概不是动物园园长,而是前动物学家luze,后来的纳粹军官。
而这个luze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战争爆发前,作为动物学家+柏林动物园的owner,luze是个体面而有才华的人,非常精明,但不失体面。
在动物园园长的聚会上,luze帮助女主救活了刚出生的小象,得到了女主的信任和好感。
是的,其实女主原本对luze是有好感的。
luze也是这个时候就爱上了善良的女主。
luze把华沙动物园里的动物骗走,其实一部分原因也是作为动物学家,觊觎华沙动物园的珍惜保护动物已久,想占为己有,一部分原因也确实是不希望珍稀动物在战争中丧命,而他的理由也确实成立,华沙被侵略后,别说动物,就是人食物都供给不上,这个时候体现出了他的精明。
而成为纳粹军官被希特勒赏识之后,他提出要杂交野牛来得到已经灭绝的品种,这个想法是个大胆的尝试,在当时肯定引起动物学家们的反对,然而不得不说是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如果有条件,为什么不试呢?
luze在当上军官后,大胆表露出对女主的爱意,而第一次表露的时候,女主为了掩饰地下室难民儿童的哭声,和他热吻,这也让luze误会可能已婚有娃的女主也喜欢他。
luze怀疑动物园园长夫妻做了反纳粹的事,去质问他们儿子Ryse, Ryse喊出了希特勒是大坏蛋,而luze当作没听见坐车走了---第一次放过ryse。
当女主哭求luze去救她老公的时候,主动宽衣解带勾引luze,luze要发生关系的时候,女主却拒绝,说他让她觉得恶心。
这时候luze才恍然大悟,原来你这么看待我(之前luze一直以为女主也喜欢他)。
luze立即意识到女主之前百般掩饰,其实是另有目的,于是赶紧驱车到了动物园,第二次放过ryse。
luze开枪的片段让我很困惑是否真的杀了ryse。
luze不是个坏人,但他是纳粹军人,有自己的职责。
女主有点婊,所以她丈夫也误会了她,但也是阴差阳错。
2017-7-7 14:50《动物园长的夫人》(2017)。
误会这么温馨的片名了,实际上是动物园版的辛德勒名单。
战争爆发,波兰的华沙动物园也惨遭洗劫,园长一家申请养猪为德军提供肉食而得以安全生活。
夫妇二人先后秘密拯救300名犹太人藏匿于家中,有的几年,有的仅停留几个晚上,其中只有一对母女被杀害,其他人全部熬过战争。
二十年后,夫妇二人被以色列屠杀纪念馆授予国际义人勋章,并重建了动物园。
该片改编自二战时期华沙动物园真人真事的同名小说。
作者从事件原型本人的日记译本和其他历史资料取材,并前往华沙动物园访问园长夫妇的儿子及当地居民,还原出这段真实故事。
不知是导演还是演员的问题,电影整体略平淡,动物着墨不多。
片尾一家重逢令人宽慰,字幕震撼。
就当了解历史了,看的心情很是沉重。
没来得及拜读原著,直接观影,片面谈一下感想。
二战题材剧情片不少,以小见大最为诱人,小人物、大决定、小行动、大背景,从战争浴火走出的国家和人民最容易被这类题材感动,开朗阳光与睿智担当,小夫妻在不凡位置做了更加不凡的选择,从安逸到变故,从拯救到凝聚,从惊慌到反抗,从忍辱道涅槃。
焚烧犹太区曲调中轻声低吟,不至紧张又不禁回响,算是修心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