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妖魔乱,来生续”。
四十年前,北京城鼓楼旁的一个四合院里,一个男人受不了时代的变幻莫测,给妻儿留下一封文绉绉的遗书后,在自家的房梁上自缢身亡。
后来,这个妻子咬牙独自养大了女儿。
后来,她的女儿远嫁上海。
如今的她,垂垂老矣,孤身一人。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丈夫的遗像和一只叫冬子的狗。
她的名字,叫魏大雪。
影片《大雪冬至》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导演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拍出了一部比纪录片还真实的电影。
买菜、做饭、遛狗、看电视、听戏,偶尔在电话里和女儿唠嗑,偶尔逗逗冬子,偶尔和老伴小酌一杯。
冬至节早起买上好的五花肉包饺子、腊八节认真的做腊八蒜、小年那天特意换上红帽子红围巾、偷偷给决定离开北京的落魄租客包了个大红包……明明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小确幸,为什么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
影院里低低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不是为魏大妈丢了冬子难过。
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可恶的、不孝的自己。
魏大妈渴望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可是在欲言又止的电话里,在女儿忙碌不耐烦的语气中,她选择了缄默,不给女儿添乱。
她无数次的说,“你忙吧,我好着呢,好着呢。
”好啥呢!
02我们哭,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魏大妈一样,在每一个电话结束的时候,都说“好着呢,别担心”。
而我们,和那个讨厌的芳芳一样,无数次以忙为借口,匆匆挂断父母的电话,将他们的宽慰,信以为真。
父母说他们好着呢,我们就真的不担心了。
其实,他们可能血压升高,经常头晕。
他们可能阴雨天换季,腰疼得厉害。
他们可能翻着从前的老相片,特别想我们。
他们可能看着隔壁邻居儿孙满堂,羡慕不已。
他们可能刚参加了老朋友的葬礼,感伤世事无常。
他们和普通的老人一样,在无情的岁月中,会生病,会老去,会模糊的感觉到大限将至的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可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长,等我们忙完了,再去陪父母,来得及。
可是,我们真有忙完的一天么?
单身的我们为事业奋斗,琢磨着尽早买车买房。
结了婚的我们为孩子奋斗,绞尽脑汁的想换个学区房,给孩子更高的起跑线。
当然,我们也为父母奋斗,想给他们买更好的衣服、给他们更多的零花钱、给他们换更大的房子。
于是,我们离家千里,一路前行,一路追逐,理所当然的忽视了父母。
还美其名曰,“害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却唯独忘了问一问父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从来不强求我们大富大贵,他们只希望我们平平安安。
他们更加不稀罕我们每个月给他们的银行卡里打了多少钱,他们只渴望我们用心的陪伴。
每天和他们视频、聊会儿天,听他们讲讲东家长李家短。
逢年过节争取回家,让他们好好看看。
对于他们而言,足以。
是不是特简单?
可是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没做好。
03影片中有个片段特别打动我。
魏大妈四合院的租户吴辰泰,一个搞艺术的、即将不惑之年的大龄单身老男人。
年轻时为追求梦想,来到北京画画,一待就是十多年。
可惜,始终没红。
有一天,吴辰泰接到了他爸病重的消息,可等他赶回去的时候,人已经走了,甚至没见上他爸最后一面。
在家料理后事的日子,他看着深受打击、日益消沉的母亲,内心难安,辗转反侧。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骤然离世,让吴辰泰明白,什么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苦痛,他不想再经受一次。
最后,在继续留在北京追求梦想和回老家照顾妈妈之间,他选择了妈妈。
吴辰泰退租的时候,对魏大妈说,“我看着我妈,常常就那样呆呆的坐着,一坐一整天,也不说话。
”瞬间泪目。
庆幸的是,生活不是电影。
我们尚未被生活逼到绝境,我们还不需要向吴辰泰一样,咬牙切齿的说,“去TM的北漂,我要回家陪我妈终老”。
但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朋友圈对爸妈可见。
比如每天一个视频电话。
比如及时给他们更新最潮流的广场舞曲。
比如适合他们的电影上映时,提前给他们买好票。
比如换季前给他们买好要穿的衣服鞋子袜子。
比如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每个月的常用药,用分药器装好。
……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太多。
但是,我们真正为父母做得又太少。
只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自己的奶奶当年是在大年三十的前夜去世的,因而自己对于这部电影感同身受,不过庆幸,自己的老爸是个孝子,除了两点遗憾,其余的都已经做的很好。
影片剧情和感情表达很好,自己就不做多评论。
只是说一下一个自己看完之后不是很懂但后来又搞清楚了的地方,看到好多评论都是说大雪是在冬至去世的,正解是大雪应该是在2017年一月之后,也就是农历二零一七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的,而在那弥留之际眼前看到的是回家的女儿,外孙和冬子。
有幸在上映前提前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节奏很慢很细腻,描述了空巢老人魏大雪的晚年生活,很朴素的白描了老人孤独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老人的爱人在40年前自杀,女儿远嫁上海,常年不回家,偶尔打电话时还很不耐烦。
唯有她的爱狗冬至(东子)与她相依为命。
老人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清晨准点出门,买回早餐先贡敬给他过世的丈夫,然后再食。
可见他们感情至深,更凸显老人的落寞。
东厢房的租客在消失6天后回到四合院,老人有些生气,心里怪他连招呼都不打,丢她一人在四合院,同时离开6天也着实让人担心。
后得知他爸爸走了,这一次回来是把剩下的3000块房租交清后离开北京,告别老人,回老家陪自己的妈妈生活。
老人打了一个电话给她女儿,这也是老人这世上最亲的人。
本想倾诉这3000块钱,结果她女儿很不耐烦的没听老人说上几句。
第二天一早老人把3000块钱连同一封手写信悄无声息的放在了租客的门口。
老人虽倔但还是挺有人情味儿,老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这也是一种情感的对比,更凸显了老人的落寞:租客的父亲离开后,他意识到回家陪伴自己的母亲才是重要的,而自己的女儿却连话都懒得多说几句,这又不是多少年轻人对父母的一种现状呢。
老人写给租客的这封信不仅是对租客的祝福,其实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封遗书,随着房客的离开,她也做好准备告别这个世界了。
(格式和内容与老人丈夫40年前自杀的遗书类似。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京剧唱段:平贵回来了,"平贵"三过家门而不入,东子每每大叫,动物可以感知到我们感知不到的一些东西。
这段京剧唱词所唱的是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同时也预示着:离开了40年,孤独落寞了40年,老人终于要和她最爱的丈夫相见了,最爱的那个人来接她了。
2017年12月22日20点20分老人在泡脚时被他爱人接走了,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老人叫大雪,狗狗叫冬至。
大雪冬至相依为命。
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词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雪已经走了,所以狗狗冬至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大雪,冬至想您啊,冬至去找您了!
而后发生的一切,20点20分之后的一切,都是弥留之际的遐想,老人舍不得冬至的那场大雪,那个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不就跟老人的女儿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家乡,也许是嫁到外地,也许是为了梦想。
但请不要忽视最爱自己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算不能陪伴在身边,请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多关心,打电话的时候耐心一点,生活不就是一些琐碎的小温暖吗?
后记:这部电影适合二刷,很多细节,特写都有特别的含义。
就如同读一本书,每一次读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可能更容易选择爆米花工业电影放松自己的心情,如观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一样,看时确实荷尔蒙上升,但结束后即灰飞烟灭。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能反应现实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电影。
感谢导演的选择与坚持,也感谢果果的组织与推广!
电影女主名为大雪,情节更多的发生在冬至那天,这个片名为《大雪冬至》有点一语双关的意味。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女儿远嫁上海,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所以迟迟不愿意和女儿住在一块,老人的一生都在北京老胡同里度过。
大雪的家里虽然老式,但物品的摆放和样式看得出来她是个很讲究且有品味的人。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小吴消失许久她心里是惦记着的,小吴回来后告诉大雪父亲离世的消息并交于最后一个月的房租,大雪思前想后给小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饭,小吴离去最后一个早餐她将钱与信封一同搁在小吴的门前。
梦中冬子丢了她张贴寻狗启示并将酬金一再提高。
在孙子毛毛打来电话询问冬子时她刻意隐瞒为的是不让远在上海的小孙子伤心。
电影中反复出现她看戏时的“平贵回来了”台词,时间也在不断变换。
虽然年龄已大她望着广场上跳舞的中年妇女,但心里还是想融入她们的。
后来情节慢慢揭开,她的丈夫在文革后期不忍羞辱选择上梁自缢留下一封遗书,后半生她独自拉扯大女儿芳儿。
在她的梦里小年那晚她梦见女儿孙子和冬子一同来看她。
然而梦终究是梦,现实是残酷的。
整个电影看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濡湿了衣领。
电影里的大雪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并不陌生,因为她就像你我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也有可能是隔壁的爷爷奶奶,经常在楼下晒太阳的一言不发老人。
不过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正在观看此片的你我。
老龄化已不再是未来,就是现在面临的问题。
曾在豆瓣上看了一篇名为《承认吧,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注定短暂而无效》,讲的就是当今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老年人生活的不一样,同样的是孤老。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片中的京味儿十分浓厚,很喜欢。
谢谢导演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值得大家观看,也谢谢果果给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观看点映的机会。
不过不知道大雪的老伴儿和导演同姓不知道是否有什么联系。
在此还是感谢各位。
---以下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生于大雪,终于大雪。
主人公魏大雪是一个空巢老人,现实让她的子女逐渐沦为时间的过客,而最后陪伴魏大雪走完生命终章的竟只有她的爱犬。
观影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长镜头7:00开始至8:51关键词:空巢老人的“慢生活”1、放下盛着早餐的不锈钢饭盒
2、给冬子解开牵引绳(细节:承担了最基本身为一名主人的责任)
3、脱下帽子(并整理头发,显现魏大雪对外在状态的重视,与她文化人的身份相呼应)、围巾、大衣、挎包
4、更换老伴遗像前的供品
5、将狗粮倒进冬子的碗中
随着魏大雪从左侧出画以及冬子吃狗粮的画面,这个长达差不多两分钟的长镜头正式结束。
二、台词魏大雪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关键词:家风严谨、出身不凡;大家闺秀式孤傲1、魏大雪埋怨东屋的租客小吴多日不归且为跟她事先打招呼
2、泡脚时,冬子想玩捡球游戏,魏大雪训斥冬子不懂察言观色
配角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京式温情,胡同文化)1、隔壁王大爷“今个儿天凉,多穿点啊!
”后海晨练偶遇魏大雪:邻里关系亲密,为人热心
2、居委会小刘“您慢着点!
”即便魏大雪并未搭理他,他依旧不忘嘱咐魏大雪:尊老爱老
电视中京剧唱词“平贵回来了。
”作为全片多次转场,其中“回来”二字与空巢老人的拍摄主题相呼应。
其中21:06的“平贵回来了”暗示着后面叙事时空的变幻,是“虚幻”的开始;而01:20:13的“平贵回来了”则意味着这场虚幻的结束,导演将观众重新拽回了现实。
三、叙事(虚实结合)1、“平贵回来了”
2、时钟8:20pm
3、电视上一模一样的戏曲节目
4、日历:2016年12月21日冬至
5、邻家王大爷“复活”,再次出现在后海晨练
多处细节均表明,中间自21:06至01:20:13的全部片段都是虚像,可能是魏大雪在弥留之际的脑内虚像,也可能是导演刻意拍给观众“倘若那天晚上魏大雪没有离世”的场景。
尤其是01:24:45中,在之前已经“离世”的邻家王大爷再次出现在了后海,并依旧在晨练,这更加说明了王大爷他在现实中健在,只不过是在虚幻中“被死亡”。
虚像中王大爷的离世、冬子的走丢、租客小吴为了陪母亲而放弃北漂,这一切都既在暗示下一个离开的是魏大雪,又在诉说着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不断在相聚相离中辗转反复。
*对于魏大雪离世确切时间,有网友说是除夕,有网友说是小年(即冬至)。
据2017年12月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北京五环内全部区域变为烟花禁放区”,而故事背景发生在2016年,且多种细节均指向2016年12月21日冬至晚上,因此魏大雪的离世时间正是冬至当晚。
四、伏笔1、冬至当晚,魏大雪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揉胸脯,面色不佳:暗示着她身体状况的恶化
2、冬至当晚一个魏大雪屋外门前的拉镜头,雪景与片头独白相呼应“听老人说,天一冷,老天爷就要收点人气儿上去。
这下的雪,就是撒给凡人的纸钱”:暗示魏大雪的离世
3、居委会小赵敲门隔壁王大爷家几次无人应,且魏大妈后来路过后海并与看见隔壁王大爷在锻炼:暗示隔壁王大爷在虚像中已独自过世
4、冬子在虚像中走丢的前夜,屋外传来未知声源的狗吠,冬子一度想出门寻找声源:暗示着冬子即将离家
5、魏大雪为自己购置寿衣:暗示虚像中她也自知时日不多
6、片名“冬至”二字:暗示了冬至这一天是全片的中心和重要转折点
待商榷:7、失真泛旧的日历颜色:暗示着这一段故事并非真实发生
五、人物魏大雪:孤傲,有涵养有学识,心软善良1、语言对话
2、书信a、格式 b、内容
3、动作举例:a、翻白眼:不屑于广场舞(孤傲)
b、送饺子给冬子(心软善良)*人物形象的转变1、与他人沟通增多2、尝试广场舞
*虚像中魏大雪人物形象的转变,既达到了人物性格形象的多样化升华,又是导演给观众一个心灵上的慰藉:魏大雪在努力不留遗憾地离世。
包括导演在片末设计的魏大雪之女带着儿子毛毛过年回家,这也是在弥补魏大雪生前的遗憾。
但是恰恰是这一系列的幻想更加在最后的现实场景中对观众情感造成心理上的直接冲击:一切都没有变,一切都是假象,最真实的只有那个带着无尽凄凉离世的空巢老人。
窗外是鹅毛大雪,窗内是膝下的爱犬冬子——一个老人生命最后唯一的陪伴。
(这篇修改了十五次。
)---以上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
刚听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空巢老人的普通故事。
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出众,因为这样的故事平淡无奇,每天都在发生。
可看完电影,我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突然叹了一口气。
北京的这个冬天,注定是不会有雪了。
而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上,一个叫做大雪的老人就这样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普通,看似是一个老人离开的故事,其实讲述的却是一个老人的一生和她一生中面临的社会变迁。
故事看似是只在结尾做了一个反转,但其实故事真正的魅力,却是在这场幻境里发生的一切。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离开这世界并不可怕。
在幻境里,她看着邻居老人的死亡,其实正是一种预兆,她已经预知了自己的死亡,可并不愿意醒来。
她似乎是在等一场重逢。
影片要思考的其实不只是一个老人的消亡,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消亡。
大雪是属于那个书香时代最后的遗老。
我们似乎能看到这个老人对于这个时代深深的不适应,从她的书信写法,到她找狗时对于赏金的不知所措,她似乎还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赋予给了她深深的孤独。
她的丈夫不忍看旧时代的瓦解,就告别了这个时代,那是种勇气,也是种胆怯。
他敢于和这个即将崩塌的世界告别,却将未来给了大雪。
我总想,那个叫大雪的老人,似乎最后的重逢对她来说是种幸运。
那只叫做冬子的狗是唯一陪伴着她走向死亡,所以在那个向死而生的世界里,冬子是那个走失的人。
这似乎是一种隐喻。
她能找到所有不存在的东西,却找不到那个陪在身边的狗。
她的所有对世界的眷恋都物化在那只狗上。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找到了那只狗,老人会不会留在这个世界上。
后来才发现,这似乎是一个悖论,那只狗的离开正是老人意识的消亡。
这是她生命里的最后一个冬天,孤身一人。
她的死亡伴随着很多情绪而达到高潮,伴随着假想中女儿的回家,假想的狗的走失,伴随着最后回忆中家人的重聚而告终。
大雪的独白虽然平实却感人至深。
也许孤独的并不是那些独居的老人,而是这个没有温度的时代。
老人面对着想象中隔壁老人的子女,最后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悲怆感;看着社区警察有些敷衍的对应,面对这个唯利是图,没有温度的世界。
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孤独并不是她唯一的困境,她更大的困境在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真正的孤独也许也并不是无人陪伴,而是当你在这个世界举目四望,发现,懂你的,也只有一条狗而已。
这个冬天,这个春节,有一个老人正在死去,而有一个时代又少了一个见证者。
冬日的北京,四合小院儿,独居老奶奶和一只小狗。
从冬至那日开始,日复一日的平淡而乏味的生活,散步,溜狗,买菜,烧饭,看电视,泡脚,睡觉。
在现实生活再平常不过的独居老人生活。
而平静的背后却是丈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悬梁自尽,女儿孙子远居在上海且夫妻关系不合,还有就是狗狗冬子的走失......生活就是如此,总会有些不如意,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但是当片尾时间重回到那个冬至夜时,我真想说一句:编剧!
你真得好狠心。
01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你能想象吗?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寂静。
《大雪冬至》就是一部讲述独居老人生活的影片。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魏大雪,丈夫在四十年前因为文革,在家中悬梁自缢。
女儿芳芳远嫁上海,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一条叫冬子的狗。
魏大妈住在鼓楼旁的四合院里,那是整个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却生活着最孤独的人。
遛狗、买菜、做饭、看电视、听收音机、泡脚、睡觉。
日复一日,生活安静得可怕。
冬子的叫声、她和老伴(遗像)、冬子偶尔的说话声,以及女儿短暂的电话声,就是全部的动静。
外面的世界熙熙攘攘,魏大妈的世界冷冷戚戚。
冬至那天,魏大妈做了白菜猪肉馅饺子。
给女儿打电话,提醒她别忘了给外孙女毛毛做饺子吃,结果被女儿嫌弃“老传统”。
怅然若失的挂掉电话后,魏大妈一口气抽了杯二锅头。
那一瞬,心脏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狠狠抓了下,揪心的疼。
就在这个夜晚,魏大妈靠在躺椅上,一如往常的听戏泡脚,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洗脚盆的水还在冒着热气,老人的体温却逐渐冰凉。
屋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
屋里,冬子陪在老人的身边凄厉的叫了一晚。
02这无疑是一个戳中观众内心痛点的故事。
但导演在叙述时,却有意保持冷静、克制甚至显得疏离。
很多人说《大雪冬至》像纪录片,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煽情的台词。
导演只是通过镜头,像个旁观者一样,记录了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真实乃至残忍。
我想这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
因为只有真实,才能直击人心。
正是这种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造就了一种一言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看完电影的我们,不会哭,这种廉价的眼泪毫无意义。
但我们会作出行动——真正去关爱逐渐老去的双亲。
这就是《大雪冬至》的力量。
我们不在家的日子,爸妈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真的像他们在电话中说的么?
真的像他们在朋友圈中炫耀的么?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想念离家千里的我们,却无数次在电话里欲言又止、报喜不报忧。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说放心不下家里、不习惯,才不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其实只是不想给我们添乱。
爸妈笑着说一切都好,我们当了真。
我们吐槽生活艰辛,爸妈却上了心。
03饰演魏大妈的祝希娟老师,不愧是第一届的百花影后,影片里有三个镜头格外打动我。
祝老师仅凭三个眼神,将一个有点儿孤僻的独居老人,演绎得活灵活现,演技吊打一众流量小花。
第一个镜头,魏大妈买菜时,路过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眼神漠然带点不屑。
第二个镜头,几天后,收音机里响起广场舞神曲,魏大妈不由自主的晃动身体,几秒钟后停下来,对疑惑望着她的冬子笑骂了句,“小兔崽子,就准你抽风么?
”眼神复杂,恼羞成怒又带点理所应当。
第三个镜头,再次路过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魏大妈停下了脚步,迟疑的跟着音乐,犹豫的晃动着身体。
片刻后停下来,她无奈的笑了笑,转身回家。
那个眼神,包含着渴望、向往、艳羡,但更多的是无奈。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广场舞对于爸妈这一辈人的意义。
广场舞,只是一群老人的抱团取暖。
人是群居的动物,害怕孤独的特性早就写在了基因中。
时代变化太快,但每天都有同一群人,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
这种巨变中的不变,对于爸妈而言太珍贵,这是来自同类的安全感。
广场舞汇集的是一个又一个孤独又寂寞的灵魂,它是大妈大爷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难得的温度。
04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
只是今年,我会关掉手机,不再和朋友们出去鬼混。
我要专心的陪陪爸妈,和他们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备年货、包饺子、做年夜饭、包红包、看春晚,甚至包括最讨厌的走亲访友。
(大龄单身女青年伤不起)有人说,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爸妈老去的速度。
但我更害怕,太专注于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却忽略了日常的陪伴。
爸妈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穿更好的衣服、吃更好的补品、去更贵的景点、住更大的房子。
爸妈的好日子,更是我们做儿女的用心陪伴,是每天一个电话的准时问候,是节假日不远千里的风尘仆仆,是耐心和牵挂,是真心和行动。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温柔以待。
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陪我妈!
80岁老戏骨祝希娟,在堪称独角戏的《大雪冬至》里,诠释了独居老太魏大雪的孤单。
这大概是2018年初最动人的小成本文艺片之一。
朋友圈不少人力荐,但在文青老巢豆瓣网上,大部分观众显然不太买账。
5.9分,感觉有点对不起祝奶奶。
主角是一人一狗。
丈夫早在特殊年代“自绝于人民”,女儿定居在工作地上海,年迈的魏大雪独自在北京生活,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条叫做冬子的狗。
四十年前丈夫的遗书。
座古老的四合院里日子如水般平淡,年复一年,看似波澜不惊,日光之下,老太太的孤单总在试图遁形。
她很介意院里的租客几天没回家却不提前打个招呼,跟女儿通电话时总爱东拉西扯尽量多讲几句话,每天不忘在丈夫遗像前添碗饭,有时还对着那张无动于衷的黑白照片絮叨个没完……大雪与冬子的日常。
电影有个出人意料的结构。
起初观众会误以为是行云流水的线性叙事,等到接近尾声才发现上了导演的当,情节发生大逆转,原来所有故事都是魏大雪孤单而死之后,一个类似第三者身份的全知视角对她人生最后经历的想象。
结局令人唏嘘,甚至在2018年这个春天看这部片子时,我还莫名有些不寒而栗。
就像目睹一根行将熄灭的蜡烛,在地冻天寒的岁末,观众们眼看着魏大雪身上活气渐散,除了感叹,别无他法。
祝希娟的演技没有太大问题,我感觉剧本的主题先行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它让原本可以成为清流范本的这部电影,有了明确的说教嫌疑,比如胡同里的邻居大爷死后子女互相指责那段戏简直不要太违和。
大雪的台词可以更少些,留白的地方更多些,完全可以放大她看人的眼神、走路的姿态、开门的动作,挂下电话的叹息等细节去勾勒孤单的细节。
很少认真说出口,却在心里极度渴望家人的温暖,孤单又倔强,很多老人都这样。
80岁的祝希娟。
我在北京生活时,曾在一位八旬老人家里寄居过一阵子。
是北大西门芙蓉里小区的一套三居室,朝北的一间光线最好,老人自己住着,朝南两间其一做了客厅,另一间租给了我。
我叫他王爷爷,他的经历也确实有些像我爷爷。
早年曾是海淀区基层干部,退休多年还保留着读报习惯。
每天下午送来的《北京晚报》一定要看的,他看完就放我房间写字台上,让我晚上下班回来翻翻。
一儿一女,儿子是工程师,女儿条件差点,下了岗。
当然,北京土著就算下岗也不会差哪儿去。
兄妹俩几乎没有同时探望,通常的情形是,儿子周末来陪老爸吃个饭,女儿往往在周中出现,帮老人做饭收拾屋子,在客厅的床上留下过夜。
儿女当然早已成家,我印象里却从没见他们带家眷来过。
倒是王爷爷曾把家庭相册翻出来,指给我看,孙子和外孙女小时候长啥样子。
我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将来会把房子留给女儿,心疼她下岗女工,儿子这边就多分一些现金,表面协商一致,兄妹间却难免嫌隙。
他真的很爱聊过去,说起幼年时被日本占领的老家,小时候学的日本国歌至今记得。
起初我碍于情面不好婉拒,始终扮演着良好的倾听者,后来久了,他似乎察觉到我不感兴趣,渐渐不再多讲。
我们确实并无太多共同话题。
每天朝九晚五,回到房间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安静的看书追剧。
有时晚上进城看演出,回来已是深夜,他的房间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害怕把他吵到,他却总在幽暗中冒出声来,提醒把门关好。
毕竟八十多了,他走路很慢,讲话却中气十足,老干部做派,尤其热心公共事务。
有件事印象很深,他似乎为了什么公共纠纷想代表社区群众托我帮忙,当然我只能抱歉的给他解释我服务的门户网虽然全国第一但从媒体监督属性来说与《北京晚报》毫无可比性,他一脸失望与不解。
我跟他住了大约半年,后来在苏州街找到更合适的房子,便从北大西门搬去了人大西门。
搬家前几乎怀着迫切的欣喜,彼时心情近似胜利逃亡。
我得承认,他身上散发的寂寞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孤单,令人同情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一次结算房租水电气,他认真的把数字写在笔记本里,我才注意到他写字的样子,像是用尽了力气握笔,仍止不住颤抖。
自此我们再无联系。
比《大雪冬至》更早的《我们俩》里,时年80岁的人艺老艺术家金雅琴,也曾诠释过类似的孤单。
她还凭借这部小成本文艺片加冕为最年长东京电影节影后。
金雅琴是我进京前对胡同老太的想象。
《我们俩》比《大雪冬至》提前约十年问世,我觉得两部片子的得与失,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可算影射中国电影十年变迁的镜子。
然而无论电影或现实,这种孤单的表达已经成为情感世界一种固定语法,越来越多人关注它、讨论它。
它似乎也在提醒,前进的人们要不要放慢脚步,时过境迁,回头看看,不忘来时路。
垂暮之年,最怕孤独,老人和狗是陪伴,老人理解儿女,但儿女也应给予老人适当的关心才可。
这是一部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电影,老人与狗相依相伴,就向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活跃一下氛围,不会感到特别孤单,如果狗丢了,老人会感觉自己孤单,老人的子女应经常回家看看,也不会让自己的父母感到那么的孤独与无助。
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怕爷爷像影中的那个大爷,没了儿女都不知道
到老了只有狗陪伴
片子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一个老人和一条狗的日常。老北京胡同的生活背景,看早上天还黑着老人走过后海到地安门,牵着狗买份早点回家。中午自己做饭自己吃,每顿饭不忘给亡夫送上一口。时而自己还会小酌几杯白酒。这个片子就像拨开了一层帘子,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爸妈嘴里的“我挺好的”。
老人与狗
穷极一生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剧本无力,台词功力很差,样板戏的念法,太差了
祝希娟让我想起比《大雪冬至》更早的《我们俩》,时年80岁的人艺老艺术家金雅琴也曾诠释过类似的孤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对待自己年老的父母和亲人,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虽说拍得有点矫情,但还是挺现实的,感觉看到自己老了之后的生活……所以说有没有孩子不重要,最后都是空巢老人,虽然也有孝顺的,但就跟SSR一样,能抽到是运气
人与狗,人与孤独,寂寞孤独的人生,令人恐惧。
本来虽然寡淡,却好好的反映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问题……结局却没看懂……我就想知道,狗是什么时候丢的?人死了,狗丢了,然后找狗,却发现人早死了……这是一个鬼片吗?还有恐惧、痛苦、挣扎、释然从哪看出来的?
看时,奶奶说和自己好像。
其实我不适合打分,因为我睡了很久。有点伪纪录片的意思,却又有人为的痕迹在里面,节奏太慢、剧情太弱。空巢老人的主题大于故事。
影片的索然无味,就如同老年寡居生活的索然无味吧。衰老是不具备回避可能性的,但是日子过成什么样却可以取决于内心选择。如果大雪老大妈和其他老年人一起跳跳广场舞、聊聊家常什么的,那么她也不会觉得日子这么难捱。老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就不会显得那么老了。
质感和立意都不错的电影,只是故事太单薄,不过这也更贴近现实
感谢果果同学 刚刚看完点映 这片儿还不错 采用白描手法 有点像纪录片 留白很多 给观众留下很大思考和解读的空间~
仿佛自己的晚年写照,那就孤绝向前吧。(京剧配乐竟然是红鬃烈马,薛平贵与王宝钏,龙猛寺宽度武家坡2021)
节奏慢,台词多,惨。
冲着祝希娟老师去看了一下,还不错
故事简单却很戳心,就是普通老人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
浓浓的电视剧质感,剧本差,台词更是无法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