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书店看到碟子了,拿着逛遍了书店最终还是决定不买了。
记得曾经疯狂在网上搜过,呵呵,为的只是一个纪念,在学校露天的电影院里,抱着一个女孩子看过的电影。
她是阿哲的忠实FANS,而我,喜欢这个男人的某些情歌。
很多人也许不赞成他演的好。
也有道理。
那就让我们说刘导选对了演员吧,阿哲的稚嫩和个性恰恰是爽然应该具备的,他就象一个孩子,爱的那么天真单纯,乃至生意,他也不愿意转弯,直接的表达着自己的所有情感。
这也许与阿哲身上白羊座的气质有关系。
周迅自不必多说,出道N早的她已经不能用演技好坏来评论了。
也许,演员,或者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投入吧,变成应该变成的角色。
当时,女孩子跟我说,阿哲演的真好。
呵呵,是啊。
雪地里,一个女孩子抗着一大枝梅花,欢天喜地的跑着笑着,她还只是个孩子啊。
幸福的坐在男生的车后面,吹来飘雪落在脸上一定都是暖的。
很久以后看到的书《停车暂借问》是片子的原著,《烟雨红颜》确实很俗气的名字,然而故事却让它脱俗了,这是个恰如其分的名字。
记得书里有个片段,电影里似乎没有演到,爽然过生日的时候,拿着红皮的鸡蛋一大早瞧开了宁静的窗户。
呵呵,幸福有趣的画面,孩子们总是会做些意想不到的事,然后自得其乐,让外人只有眼睛羡慕的份儿。
我喜欢小说的名字,《停车暂借问》,人生总是走走停停,一站一站,碰到很多人,谁也不知道谁是那个守着你的人,充满未知和奇遇。
唉,愁。
故事的结尾,我至今都没想通,就算爱一个人,疼她,不愿意她跟着自己吃苦,不能努力吗?
而还是把她推回给那个她不爱的人。
既然她愿意跟你一起吃苦,又何苦自怨自艾的说自己不能给她幸福呢?
不爱了吧,有一种遗憾,无法弥补,有一些伤害,不能恢复。
爽然的离开,只能证明他不再爱宁静了。
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
lp说要去看烟雨红颜,本不太想去。
以前很喜欢张信哲的歌,不过他和孟庭苇一样都是看过真人就感觉大打折扣的歌者。
看过张信哲的舞台形象,一直以为他根本就应该躲在音乐的背后,不应该抛头露面。
各种普通话在电影中出现,张信哲的国语根本就跟整个故事的东北背景不搭调,一开始就感觉不适应,加上整个片子都没有字幕,只有原音,听着忒辛苦。
很多情节上听不清楚对白,只能根据前因后果猜猜。
故事很简单,虽然很多对白没有听清楚。
但是觉得很闷,简单的爱情故事很多,好看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数好看的爱情都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人物承载的逼人代入角色的魅力,可是烟雨红颜中的周迅和张信哲都没有这种魅力,苍白。
浪费时间,看这么一出电影。
不过据说这个电影是一部曾经非常出名的小说改编的,有空看看那篇小说吧,因为片子越是不好看,说明原著的小说的魔力大到让眷恋它的人无法控制。
相信导演太着迷于这个故事了,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完全陷入自己的世界,无论拍成怎样,他都满足了自己对一个梦的追逐,就是苦了我们这些观影人。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看这部电影了。
应该是高中时在电影频道。
中午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胡思乱想。
思绪纷乱得叫人窒息。
室友在小声地放着不知谁的rap。
下雨,门关着,有些昏暗的压抑。
雨已经断断续续的下了小半个月了,让人有些烦躁了。
前天扬宇他们来,昨天他们走了。
来去匆匆,可是我居然还是很平静,还在心底抱怨着为了接待他们又浪费了一整天的复习时间。
这样心烦意乱的中午,突然想起一部叫《烟雨红颜》的老电影。
太平常不过了。
对有些神经质的我来说。
张信哲的气质是忧郁的。
还记得在剧中他的角色叫爽然,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那个干净的宁静的男孩,有些瘦弱的无力的样子。
至于周迅的角色已经忘了名字了。
也懒得去找了。
烟雨红颜。
这是个很美丽的标题。
从标题里就透着淡淡的幽怨。
只是有些奇怪,这样的标题居然是放在东北那苦寒的地方,心底想着的是江南水乡才有的迷蒙。
忘了剧情了,只记得爽然骑单车载着周迅,周迅开怀大笑。
这样老套的场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似乎。
还有整部电影弥漫着的忧伤的基调。
有时间找来再看看吧。
期末考会结束的。
从影院出来,只想说,我是林爽然我也逃跑,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赵宁静紧迫逼人。。
一追一躲,一留一走。
然后完整错过一辈子的两个人。
多年后都记得那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还有余秋雨为电影写的那段话,“从一开始就知道风筝是纸做的,但它竟转的那么专注,那么美丽,直到连最后的一丝风也停了的时候,还会有风吗?
不知道,但已经没有了那个纸风轮。
”后来看了小说,原著里的宁静相对可爱,爽然也不全然是欲语还休。
电影中抽掉了好多重要桥段,比如,爽然陪宁静去菜市场买菜,被商家问“陪太太来买菜”,赵宁静一生执念不就是嫁给他表哥么?!
致宁静:天空中孤单的飞鸟,墙壁上昏晕晕的夕阳,总是让你柔软的心轻轻掠过一些暗影,你倚在朝西的阳台,让寂寞随黑夜压来,那曾经闪亮的景象开始黯淡,寒冷的西风肆意吹乱为爱守候的心,雪花飘荡在你沉默的怀抱,亦不能言语,所有的温暖嘎然而止。
致爽然:曾经是为爱盛开的夕阳,越过遥远的千山万水,来到寂寞的阳台,温暖一颗疼痛的心。
转身是背影,你就进了往事 ,哪管身后用情付诸流水,爱比不爱可悲。
请为往事打个结,心碎不成化作飞鸟,但如今你已飞得太久,就让这思念融进宽阔的天空,永远飘荡在远方。
一分钟就能让一个人心动,一小时就能喜欢上一个人,一天就能爱上一个人,但是可能用尽一生也忘不掉一个人。
在河边邂逅两人对视的那一刻,爽然便被宁静深深吸引住了。
年轻的宁静就像她手中那捧水洗的梨花,比临风的玉树灵动,比凌波的水仙俏丽,一张素面朝天,眸子清清,冷漠浅浅,缱绻了让人心动的娇羞和美好。
后来两人一起逛庙会的时候,爽然眼里就只剩下的宁静爽朗清澈的笑颜,活泼泼地从风车后面跳出来,绽放在阳光里。
有些时候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不经意的一笑一颦,就会成为彼此牵绊的理由。
宁静事实上是一贯骄傲的,在河边看着怔怔的爽然;相爱时光里爽然领回他的未婚妻,也只是沉默,微笑,暗暗地负气;对父亲的恨铁不成钢不管不顾,一次次离家跑到爱人身边;还有骄傲地一路是和自己的未婚夫,然后变成了丈夫,一直不爱他,所以骄傲。
年岁大了,也越来越懂得用骄傲牢牢保护着心里的那一点点爱,爱本来应该很多很多,在应该骄矜的年纪,那个向她问路的眉清目秀的男子,那个在酒楼里打抱不平的年轻人,那个在她最脆弱的时候给她肩膀倚靠的表哥,那个无时无刻不在她身后不在她心上的爱人,每一个林爽然都叫她无法抗拒。
哪怕只是漆黑夜里匆匆相投的旅店,哪怕只是一个浅薄的相拥,在宁静眼里,却是全部温存依赖尽皆覆盖。
于是所有的倔强有因可循,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她的尊严大约便是爱的尊严,即使爱本身是自暴自弃的,十年后看到唯唯诺诺的爽然,她捂着嘴克制地流泪,她已是矜贵的熊太太,心里的伤烂了结疤,又烂了再结疤,可这次恐怕再也无法愈合了。
骄傲的宁静终于承认 “我对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自暴自弃的。
”可分明是眼角眉梢的阴差阳错开启了爱的密码,然后成全了山无棱天地合的炙热,排山倒海的甜蜜。
爱情的初衷都有梨花般明媚无瑕的风情。
印象里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爽然穿浅色花呢西装头戴鸭舌帽踩着脚踏车从远处来到跟前,又载着冻得直呵气娇小身躯愈发缩成一团的宁静慢慢远了,远了。
雪地上的印记像一串温暖的眼睛,注视着亲切的恋人,他们的身影就像一注安详燃着的香,袅袅散发亲爱的气息。
真正浪漫大抵如此,不受污染的,圣洁的,唯美的。
可美是美在朝朝暮暮,两情相悦不一定会天长地久,天各一方的惨淡让经历的所有浪漫都成了一生不能释怀的美好。
爽然在留给宁静的信的末尾写道:“现在想来,我们的爱全是悲伤的。
”他们共同的风车,他们保有彼此温度的围巾,他们为爱辗转与沈阳旅顺的每一步,他们相识相恋的分分钟,找不回来了,年少轻狂的爱恋像一只撩人的蝴蝶,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于是悲伤剜心掏肺地袭来,曾经经历的每一寸甜蜜只不过徒增回忆一倍的苦痛罢。
全世界的爱情都是一样的,近乎完美的,就一定残缺,那些短暂的爱就成了气味,一辈子纠缠。
爱情的变质大约起始于爽然年幼订亲的未婚妻的出现,也或者是年轻儒雅的熊医生不断在向宁静求婚。
爱的本质不会叫人痛苦,而爱的事实是消磨。
坐在河边的爽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名字,就不用负很多责任了。
”“比如呢?
”,宁静满怀期待等待下文,爽然欲言又止。
爱里的灵犀走到尽头,那爱也要消亡了。
“没什么好说的。
”爽然就这么心事重重的样子,任凭梦想的幸福在遥不可及的彼岸。
于是,宁静先选择了,她喃喃说:“这样你也可以不用左右为难了。
”她可以等,可她害怕爱情的消磨,害怕相爱的人在沉默中摧毁她,她该怎样唤醒这个节节退缩的男人啊!
女人的力量实在太小,爱情中的以退为进是万不得已,是经不起推敲的幌子,是千百年来女人拼尽力气的孤注一掷,可男人却总是会深陷这个圈套,深信于自以为是的事实,头也不回便放弃了。
无结果的爱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我不想走的时候,你要我走,在你想走的时候,我没有叫你留下,两个人的缘份就在走与不走间磨蚀了。
宁静把爽然推倒在水塘,他们分开;爽然的厂房被烧,大病初愈后找到宁静求婚,还未出口就看见了爱人指间的戒指,于是爱便再没有说出口了。
他们年轻时的最后一面实在太过潦草。
说不出口的爱最是惨白,生活的残忍书莫过于此。
坚持的始终是宁静,女人在爱情中的生命力顽强到决绝。
知道未婚夫放火烧了爽然的厂房的当口,她做了两件事,“这个巴掌是替爽然给的”;接着跑去吃最后一次见面时爽然推荐的上海小吃,狠狠地吃,然后满足地笑,抹干了眼泪便再一刻也没有停留,她要去找回爱人。
后面一个镜头衔接起火车隆隆的飞驰,手中的订婚戒指落入风中,爱过怨过的每个瞬间,恰似扑面而来的树林。
那张理应生动好看的面孔竟然一点点表情都没有,这是驶往希望抑或无望的列车,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同。
宁静注定不会找到爽然,注定接受命运的安排过着滋润的死气沉沉的生活,注定在物是人非的十年后又一次孤注一掷,点燃余烬,“十年生死两茫茫”,爱情也只剩余烬了。
付出所有的爱而伤而痛,但一生再找不到快乐起来的理由,这就是代价吧。
既然十年前就倾其所有却没有结果,那么十年后,即使有重来的爱又该怎么负担不顾一切的代价;即使有愿意等待的人,也无法将凝固在昨天的透明的心再投递到向往的暖暖水域。
重来的爱情像一出拙劣的剧本,蹩脚的演员喃喃自语,“为什么要重逢呢?
”那就不留痕迹地走吧,走到哪儿都好。
爽然的信如期而至。
这一次,没有眼泪可以流了。
爱情的解脱是为永恒。
她得到了爱,却没有得到承诺。
于是这爱成了座华美却孤哀的空城,无法栖息。
她是城堡的主人,自己给自己承诺便是不辜负爱情的唯一方式。
十年前,爱情远走高飞,她说“好歹要留着一条命见爽然。
”,十年后,她说“让我跟着你一起沉。
”,可是人走楼空。
用力地爱过,恨也不那么痛了。
所谓停不了的爱与恨,悄无声息便老去了。
宁静站在阳台上,她想着,“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她可以永远忠于自己了,可以一直骄傲到心跳前的最后一刻。
爱情里面再也没有失望了。
看看眼前梨花飘落,抬手便能捧住几片,繁华落尽,幕该拉上了。
爱过了又失去了,爱成了一缕走散的炊烟,再没有你的气息可循,我在浮世中起起落落,未了的尘缘无法超脱,即便是结局,这样也很好。
http://onetreeinwinter.yculblog.com/post.2786871.html
烟雨红颜 老电影 画质一般还没字幕 冲着周公子看的 最后却被爽然和宁静的爱情感动 两个人明明相爱 却一直在错过 最后一别却是永远 命运 真的是来不及挣扎的东西 雪地中爽然拿走雪人上的围巾那一幕 还有最后宁静在雪天的阳台上远眺 有心跳的地方 就是故乡 周公子成名后第一部上映的电影 停车暂借问
旗袍
远眺
这部电影看了不下三四遍。
有人说张信哲的演技不够地道,我却觉得他很适合这个角色,挺有感染力的。
是一个俗套的故事,却也百转千回,触动人心。
这部戏的画风和色调跟周迅很多年前演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相似,但剧情平凡现实很多。
林爽然被张信哲演得很合理,形象鲜明,正是他那样的性格,才会使两人一次次的错过,人生也转眼从明朗的翩翩少年磋砣成沧桑沉默的中年男子。
而邱心志演的熊应生,典型的高富帅,映衬得林爽然更加落魄悲苦。
整个戏有的地方有些沉闷造作,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毕竟现在好电影太少,这样的算很不错了。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烟雨红颜》是挺清汤寡水的爱情片,想要说点什么又不想说的太直白。
背景放在民国,主人公一个是地主家的小姐,一个是小资产阶级表哥,还有道貌岸然又没主意的追求者。
周迅的声音也许很独特,却缺乏厚度,她的表演生涩得让人难受,面部皮肤缺乏弹性,下眼皮严重塌陷;张信哲的演技还不如他送赵宁静的那两包茶叶。
张信哲版的林爽然,说话声音好像中气不足,柔若无骨,即便与赵宁静独处一室,也没越雷池一步,更要命的是,赵宁静表白说愿意不顾一切和他在一起,他还是说,我十年前就已经死了,好像一下子就定了一辈子,既然十年前就死了,为什么不真的去死,还苟活这么多年,搞得赵宁静婚也离了,还是只守空房,靠教书养活自己;这样的男人有什么好不离不弃的,赵宁静甚至亲手收拾好林爽然去美国住一辈子的行装,都知道他不会来了,为什么不追到美国去?
熊大夫和林爽然其实是一样的货色,都有胆烧情敌家的店了,老婆提离婚的时候连句话也不敢多说,只在床上躺着流泪。
没看过原著,人,有时候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片子最大的看点其实是布景,人物的服装,赵宁静最后住的房子尤其值得作为怀旧派人士家居装修的参考。
我就想要一个贴满彩色马赛克的卫生间。
原小说我还没读过,所以严格说起来我没有资格评这部电影。
但是我等不及。
《烟雨红颜》,故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可期待的。
这是一个相当陈旧且典型的故事结构:一见钟情的表兄妹,其中一方一定是已经订了婚的;之后一定会冒出来一个光鲜体面但道德上很有问题的情敌,种种误会,情敌成功了;最后一定又冒出来种种巧合,成功的情敌的阴谋败露了;但时已至此,表兄妹或许重逢,或许不重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重逢也搞不出什么下文来,因为两个人都老了,心境都沧桑了,而且至少其中一个,已经折堕沉沦了。
但是故事陈旧这个事实本身肯定不构成小说或电影的主要缺憾。
其实文学故事万万千千,拎出结构来讲,来来去去也不过屈指可数的那一小撮类型。
好作品可以在陈旧的结构上做新的文章,有新的变体,有新的血肉,制造新的精神或哲学。
其实,说到故事结构,我对“光鲜体面但道德上很有问题”的情敌这样一个人物设置是很不以为然的,因为那太戏剧化,太简单化,也太自欺欺人了。
就好像在那些红色年代或者更早的年代里,我们习惯把地主或商业家或资本家想象成利益驱动和私德败坏的集合体,然后光从道德上(其实也只是从道德上)就有了打倒他们的理由。
但如果他们是道德上无可指责的好人呢?
这样的假设会使问题变得太复杂,不是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所能胜任,所以就根本不被允许发生。
对应在《烟雨红颜》里,如果邱心志是好人呢?
如果没有所谓阴谋算计,如果情节更寻常更生活化,你会为这故事悲得不够彻底而竟然心有不甘么?
无论如何,看《烟雨红颜》,我所期待的更多的是细节和韵味。
当然,也期待张信哲的表演,但肯定不是期待他演技精湛一鸣惊人,而是期待看他在镜头前走路说话,微笑沉吟。
如此而已。
然后我发现我先后一共看了三遍《烟雨红颜》,这最“先”和最“后”之间相隔了七八年;当然,看三遍不是因为这片子拍得有多么成功多么好,而是因为我每次重看时,都忘了自己其实已经看过,或者忘了里面的情节具体是如何铺陈的。
这样说却也不是说这片子拍的有多烂,经典确实是够不上的,但其实,还好。
就好像张信哲的演技,精湛也说不上,但其实,也还好。
从这部片子看来,我怀疑他最大的障碍还不是形体或表情表演,而是声音表演(其实这三项里面,表情的部分倒似是他的强项)。
以咬字清晰著称的歌手,发音基本是标准的,也有足够的语言天分去有意识的学一点儿东北口音,但一开口,配上他的音色,仍然是台湾腔,仍然是张信哲。
有时即使很难具体的指摘说哪一个字说的不对哪一个音发得不好哪一个字段着重得不恰当,但听上去就是不对味儿。
那是辨识度太高太漂亮又太温柔的张信哲的味道,一开口就到处都是。
放在别处这味道都很好,偏偏放在要多多少少让人遗忘演员自身存在的电影里,就不那么合适了。
光凭这一点,不喜欢他的人可以大加讥讽,因为他一开口确实能让一部分人出戏甚或笑场;而喜欢他的人,却不免要带着醉感似的享受那句“请问西门帘儿是打这儿走吗”里透出来的认真可爱。
也许看《烟雨红颜》是比较难没有偏见的,因为张信哲太瞩目了;喜欢或不喜欢他,都难免带到观影体验里去。
即使之前完全不知道张信哲是谁,在看的途中,如果你碰巧是个急于下论断的人,就有可能迅速形成偏见:毕竟,回想你听到第一句台词后的反应,谁能不承认“第一印象”终究是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呢?
也许偏见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它帮我们更轻易更快捷的形成观点。
在这个大家都急于发表观点的网络时代,这一点很重要。
我自然也有我的偏见,我的偏见是宽容他,也享受他。
九十余分钟的电影,进展得还比较快。
场景很碎,切换频繁,而且大量使用淡入淡出。
画面挺好看的,尤其是东北的天然景致。
音乐也不错,基本上是《究竟》的主旋律反复出现,贯穿始终。
光线有时偏暗,有时很柔光,但都很温馨。
我买到的是VCD版本,最大缺憾是声音不好,很模糊,似乎有一层背景噪音,台词听起来也都闷闷的,而且没字幕,看得有点累。
很多人说这片子做得很认真,但其实粗粗一看就能发现好几个bug。
最明显的bug是临行前一晚收拾好行李周迅要离开的时候,先是两个人的全景,张信哲从她右侧后方伸出左手去捉她右腕,然后镜头切到手和手腕的特写,这时握住她右腕的赫然是他的右手……另外,我是南方人,所以不大清楚这个问题:难道东北人也管自行车叫“脚踏车”的吗?
最后一个bug是关于故事所涉及的时间。
我没有小说做根据或提示,只好完全从片子本身来揣测,总觉得不是太能自圆其说:按邱心志所说,他原籍广东,家族定居印尼,后来他叔叔带他们堂兄弟回国,“那是伪满以前的事了”,——推算起来他们回国定居大概在20年代中后期(回国不久就碰到九一八吧……可怜的叔叔和堂兄弟们。。。
),因为邱心志自此在东北长大,很快出了邻居小孩张信哲掉冰窟窿里的事件,而说这话的时候,邱心志年纪跟张信哲应该差不太多(奔三),而且电影里的东北也丝毫看不出沦陷于日本人之手的感觉,所以很可能是在45年东北光复之后;后来周迅说“现在时局这么乱,都说要打仗了”,想来是指的国共内战(但令人纳闷的是,刚刚光复的东北,看上去完全没有疮痍)。
电影《婉君表妹》首映于1965年。
本来这一切都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因为他们两人可以重逢在近二十年之后,可是影片最后,问题来了:张信哲到美国后写给周迅的信中,说自己“十年前就死了”“这十年来根本活得多余”,如此倒推过去,难道他们分别是在1955年?
但是1955年,又哪来的“现在时局这么乱,都说要打仗了”?
最喜欢的段落是这样几个:一,被打后的张信哲对着车窗整理仪容,然后在周迅无声的哭泣中扶着墙壁走远。
二,张信哲病愈后去求婚,从进房间(其实是先进了镜子),一直到走出大门(除了那声“你先”时右手的动作我不喜欢,其它部分表演得倒还不错)。
三,周迅反复去看同一场电影,期待在影院碰见张信哲。
这个段落一开始就采用了慢镜头,到最后一部分(终于相遇的那一次)也有慢镜头。
而且这最后部分里出现了镜子。
又是镜子。
此外这里还有个很漂亮的细节是对两人脚步声的处理。
背景声音全部消去,只剩下两个人的脚步声,一声一声,在慢镜头里被刻意夸大,感觉简直是“我的脚步声震盲了我的听”。
四,周迅病中张信哲第二次吃醋,一个念所谓西洋文学,一个念红楼梦(但是张信哲朗诵的语调显然不合格),又偏偏要念到“回头试想真无趣”。
五,周迅在母亲死后晒旧书,翻到一张陈年照片。
其他的喜爱的段落,基本上都是两个人愉快恋情的部分:比如送围巾和随后骑自行车的那个慢镜头;比如在绸缎庄,张信哲正在写信而周迅闯进来之后的调笑段落;比如和好后两个人走在梨花林中张信哲建议周迅回抚顺住的段落;比如在庭院里三人对坐而张信哲故意冷落邱心志,那一刻难得的恃宠而骄……我发现所有这些甜蜜的恋爱段落里,张信哲的笑都很有感染力,简直像从心底里甜出来的,很纯粹也很天真,让旁人看了都不禁替他高兴。
说起来,我对于张信哲本人的性向至今仍然是存疑的,但不知为何看到这种段落会使我忍不住怀疑,这个男人,可能真的是直的吧?
或者,是演技太好?
撇开那些小bug,总的说来,《烟》的剧本其实满细致,尤其在对话上颇做了点功夫,比如旗胜失火后周迅碰到曾黎时,听了那段“不让老婆受一点苦”的论调之后,马上改称“爽然”为“我表哥”。
另外最有印象的是这一段对话:“你什么时候订的亲啊?
”“十四岁”“这么小啊,(这间隙男人吸了一口气)那时候你们……”男人马上堵上一句:“没什么好说的”。
随即呼一口气,一个牵强的笑,低下头,又侧回脸,又低下头,嘴角一直闭得紧紧的,但整张嘴唇弯成一条苦涩的曲线。
只四句话,干脆利落,而且节奏感很强。
片子最后有一个很隐晦的地方:收拾完毕,周迅已经走了,张信哲睡在整理得空荡荡的房间里,仰躺着,镜头从正上方俯拍下来。
这时画面右下方以外的门被打开(好像是张信哲故意没有锁门?
),漏进灯光来,张信哲侧头望去,但身子没有动。
周迅关上门,慢慢从右下方走进画面里来,张信哲身子还是没有动,但开始发出轻微的几声咳嗽(是紧张的吧?
)。
周迅一直走过来,在床边站定,张信哲回过头不再看她,重新变成原来的仰躺姿态。
然后镜头淡出,淡入邱心志独自躺在床上、周迅夜归的镜头。
据说在小说里,最后一夜他们终于睡在了同一张床上。
也许是值得欣慰的吧。
我其实私心里很想在这里看到一段唯美风格的床戏,因为觉得如此压抑的主角,在依照如此压抑的基调进行了将近90分钟的电影里,来一段释放情感的高潮,也未尝不可。
可惜这希望落了空。
就电影本身而言,落空了其实也很好。
只是,对于作为演员的张信哲,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我才能有同样的机会,作一次同样的妄想。
《烟雨红颜》的这个时刻可能是我此生离这个希望最近的时刻了,却终归是如此收梢。
回过头来,再回想最初的最初,梨花盛开的时节,那男人俏生生的横空问了一句,“请问西门帘儿是打这儿走吗”。
镜头切过去,是白衬衫,背带裤,淡淡阳光里恬恬静静的笑。
关于民国男子,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装束其实是长衫。
我总执拗的以为,男人要把长衫穿得漂亮才真的算漂亮。
——你看,就连这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念想,这男人都丝毫不肯成全。
片子很有00年代国产电影的质感,生活化的一点真实。三宝的配乐大赞,全片最佳。戏中戏上映的居然是阔银幕的《婉君表妹》,惊呆了。p.s.好个张信哲,够做作够呕,成功引起本人不适!2020.10.12
迅好灵 好美
阿哲你还是好好唱歌吧
原来,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
我爱的民国戏,那种画面,那种感觉。难忘坐在轿车里泪流满面的周迅,以及她看到的那个落魄的身影。原来片尾那首《究竟》的作曲是三宝,我说呢。张信哲的声音真经典。
3星半
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桥没有名字挺好,因为没有名字可以不负责任。想看小说停车暂借问。
我提你不起来,唯一能做的,只有跟你堕落。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周迅的旗袍。
低配版半生缘。在这里张信哲还是演周迅的恋人,谁能想到四年后张信哲就要在另一部叫《明明》的电影里演周迅的婆婆呢。
迅哥儿还是迅哥儿,就是张信哲演个东北人脸和声音都让我跳戏。可惜这么好的剧本,拍的真烂。
原著里并没有这么多守和等,日子到最后其实都只是过成自己所习惯的样子。
没看懂。。
错的时间对的人,往事成风,有些东西只适合怀念!
为了「究竟」,多给一颗星。
传统的爱情悲剧的套路,张信哲有点囧
埋在爱情下世界快要变作碎花。出乎意料的好看
心动的地方就是故乡
那面镜子。
停车暂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