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物都不急不徐,缓缓道来。
和《再见萤火虫》很浓烈地悲伤不一样,一幅亲切的画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二战前夕的日本用一个小小的横截面刻画出来。
那个大叔以青春期的少女看来虽然讨厌,却其实是最老练的,政府不可信,顶。
也许战争让他无路可去,也被家人嫌弃,最后只好横死山上,欸,可怜啊。
那些穿得光鲜的年青人,满怀热诚地去参军了,报孝国家。
就这样葬送了。
年轻花季的姑姑说:开始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才能。
让小照学的话,也许会比我更有前途。
而前面有小照在翻姑姑速写薄入迷的小细节。
而这才是战争开始,一个那么漂亮年轻的姑姑刚刚回老家广岛。
小孩子肚子饿,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一点反应都没有,不会哭,不会叫,而是一个和他们不相关的年青人抱着他们说,可怜啊,然后哭了。
袜子的破洞。
连在浅海区游个泳都会溺水的左耳听不到,眼睛深度近视的丙等身体的山崎也入伍了。
他第一次袜子上的破洞,说话时总喜欢撩头发,也许他自己不觉得,可在别人面前,这小动作真是让人捧腹。
战争,其实就是,生离死别。
那个对事世不是很了解,会让人感觉很笨拙的山崎,最后有了这样的领悟。
战争,就是让活人去死,活着的人受苦。
“撒有拉拉”,果然是生离死别才会用的道别语。
写信。
把心里想说的话,一五一十写下来,这才是写信的意义。
嗯。
里面在结尾时关于母亲的那一段描述真是动容,我可以以这样的形象作偶像,可不应该这样要求我自己的母亲。
看本片的感觉心如刀割,好比目睹一个完好无缺的人被推上外科手术台强行截去四肢和五官,以至于坐在我左手边的女观众在影片的后半段开始大量消耗纸巾。
衡山在片尾出字幕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亮灯,后来又识相地灭灯,最后许多观众都是红着泪眼走出电影院的。
(写于2009年5月7日)可以说《母亲》是一部诚挚而平和的电影,只要看了开头,便会被不知不觉地牵引到主角的生活氛围中,不过,这种牵引毫不强势,只是淡淡的。
在如溪水般柔和静潺的叙事中,在轻颦莞尔或感慨间,已然陪这家人走过了战时的困顿艰辛,陪她们送走了因反战而入狱的父亲、被迫参军的挚友山先生、死于原爆症的美丽姑姑以及那个渐渐远去的混乱而晦涩的年代。
此番曾因《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幸福的黄手帕》等片而成为中国老观众最为熟悉的日本导演的山田洋次,再次施展了他善于以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映射时代特征的光影特点,只是这次的整体呈现更为克制内敛。
另外,许是山田擅长家长里短的平民喜剧之故,这部内质悲怆痛楚的影片,并无沉痛至颤栗之感,反而被他以不加过多修饰的白描手法和亲切之态,素淡而安静地道来,仿佛以伤到深处却淡然的心境来看待往昔峥嵘。
除却最后出字幕时的父亲旁白有煽情催泪之嫌外,影片其它部分细致绵密,收放自如,令观众的泪都流地自然真切。
事实上,片末这处终极追问多少有点没必要,因为之前已经由母亲的临终遗言将一切必需的情感释放了出来——当女儿说母亲终于可以和死去的亲人在天上团聚时,母亲虚弱地说出了那个永远的伤痕:“不想在那里见面,只想在今生和他一起好好活着。
”而末尾的那些抒情和追问不仅影响了影片已形成的委婉气场,还显得累赘罗嗦,破坏了应有的留白和余味。
不过,或许山田这么做是为了给很多没有阅历又懒得感同的年轻人一个最为直接的加强版提示。
影片以野上家小女儿照美(原型为长期在黑泽明手下担任过场记的野上照代)的回忆视角展开叙事,主要叙事时间在1940-1941年间,彼时照美9岁,之后的叙事转至战后,最后的转换跨度最大,结束于为家庭子女奉献了一生的年迈母亲的病床前,这时照美已中年。
影片开始不久,主张反战的学者父亲夜间被警察绑走,自此母亲佳代(吉永小百合饰演)便开始了迈出家门、里外繁忙的人生。
尽管艰苦,佳代却一直深爱并信任着狱中的丈夫,甚至为捍卫丈夫的尊严不惜对斥责丈夫的德文教授愤然,并且和胁迫她离婚的老父亲断绝关系。
虽然面临着一些世态炎凉,但在阴云密布、孤立无援时,丈夫的妹妹久子从广岛搬来,丈夫的学生山崎彻(浅野忠信饰演)登门造访,此君虽看上去笨笨却有一颗珍贵的善良助人之心,佳代的那个不拘小节的叔父仙吉也从奈良上京小住……这些亲情和友情成了风雨中羸弱母亲的精神支柱和给养港湾。
人类在困顿时保有的温暖,似乎是上天还没彻底放弃人类的明证。
家庭的温情以及邻里间的互助,似乎是乱世飘摇中人们还能挣扎着存活的缘由,这也是该片的动人处之一。
母亲临时小学老师的工作就是街坊大叔给介绍的,而老医生在为贫困的母亲就诊时是免诊费的。
由大泷秀治饰演的野村医生出场时间虽短,却浑身是戏,其中耳背的医生和左耳有疾的山崎在自行车上的费力问答,显得颇为逗趣。
影片的明线是彼时母亲的生活经历,其隐形意图实际上十分明显,即“反战”。
因爱国而反战的父亲却被冠以“叛国”和思想问题的罪名关在寒伧的拘留所中,身体每况愈下的他终于没能熬过去,那个飘着雪花的冬日,初子和照美姐妹收到了父亲的死亡通知电报,野上家的世界仿佛结了冰。
叔公仙吉在街头对支持战争的“激进妇女”的调侃,则更直接地表明了态度。
老医生忙不过来的原因是年轻人都被拉去参军了,而当连身体有缺陷的山崎也被军队征召时,影片的立场不言而喻。
选择吉永小百合饰演母亲一角似乎再合适不过,她不仅外型气质颇具日本传统女性的特点,而且她还是著名的反战人士。
此次年过六旬的吉永表演跨度很大,从30多岁到病恹老妪,虽然是她擅长的女性类型,但母亲这个形象在内质上更为坚韧,温婉贤淑、外柔内刚,在境遇凄惨、亲人相继离世的时候,她仅凭自己瘦弱的身体和坚毅的意志带着女儿们健康而勇敢地活下去。
片尾,看到她的女儿们枝繁叶茂、子女茁壮,见此情景不禁令人感叹母性力量的伟大,是何等的生生不息、柔韧且强大。
吉永将母亲遭遇重大打击时的心理应激拿捏得很含蓄,符合影片氛围,又契合人物性格,如在得知父亲的死讯后,母亲翻找到抽屉里的身份证明文书,去接他回家,小街上白雪皑皑,一行人静穆前行,当尸身终被抬回家时,母亲说道:“亲爱的,到家了。
”这场戏被处理得平实而深远,似乎比片末那个的加强版旁白要动人得多。
片中野上家门前狭窄的小街颇有复古气息,家中的陈设和人物的出镜,都令人想起了小津安二郎,不过,最令人想到小津的是对片名的处理方式,《母亲》的片名赫然印在一方麻质布料上,这块布质地朴素、色彩清淡、编织平实、偶有疏密,一如那代经历风雨沧桑的母亲的人生。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2480367_d.html
上座率4成第一次去衡山看电影,老影院的格调感觉很亲切,就是大厅有一股霉味,旁边的女观众居然戴上口罩看的……电影很赞,觉得山田洋次作了一次完美的回归,找到了寅次郎时代的可爱趣味,苦中作乐的坚强,比武士三部曲的民族性解构要看起来亲切得多衡山的银幕可能宽度不够,感觉右边有一部分画面是投在了幕外的这两届的处女看都是日本催泪片,去年是《东京塔》,今年是《母亲》,片子后半部场内明显有抽泣声,散场后前面一位女观众泣不成声被男友扶出去片尾拉卡司读信的部分观众基本都静坐看完,影院先开了下灯后来发现不对又关上了,想起舒淇在香港电影节上的气愤,今天放映方和观众也都算有素质明晚打算看《英国病人》,票房已经售罄,和门口的黄牛打听了一下说票子没问题,明晚过来找他就可以
一部至为感人的片子。
特殊历史时期,战争爆发的年代,政治上反党反政府的教授因扰乱社会治安锒铛入狱,一家妻儿5口倍受牵连。
教授的妻子,也即主人公“母亲”,不明白丈夫到底犯了什么错,但是始终坚信丈夫不是坏人。
非常时期,人们的一出出作为简直是活的戏剧。
教授的学生袒护老师,第一次监狱探视竟然泣不成声和缓不过来,连事情也没谈成。
街坊邻里“街坊促进会”主持人无条件地在母亲困厄时伸出援手,可谓雪中送炭不求报偿。
教授的老师,抱残守缺、死板僵化,对于政治犯竟然不讲基本情理,摆出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姿态斥责学生违反公共秩序令其羞耻,而先生看人不准,显然伪善之人。
最感人的是影片中母亲去探视被捕入狱的教授,监狱长说着风凉话,说什么都怪她自己嫁错了人让生生父亲难堪,害得儿女都日子不好过,小女儿指着监狱长放声大骂,被母亲痛打一巴掌,哭的稀里哗啦的,母亲对狱卒连声赔不是……一家儿女都受不了好吃懒做又拜金的舅舅,一次这位舅舅当众调戏大女儿,大女儿不堪羞辱,质问母亲为什么还留他在家住,母亲说,因为看到他感到自在,跟他说话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的,想说啥就说啥……外国人大概没经历过政治斗争,不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这些放了在中国,可能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会更隐忍,更微妙一点。
还记得里面的台词,有一句说,现在是什么世道,到处都在发生咄咄怪事,却还要假装见怪不怪的,活下去……因为父亲的缘故,大女儿在学校被同学和老师合伙欺负,岳父要求母亲离婚、改嫁,这些现实的迫切压力母亲都扛了下来,所希望的只是有一天,父亲会从牢里平平安安、清清白白地出来。
这部戏让我们看到了战时的日本社会,物价飞涨,物资稀缺,普通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有钱人精打细算,老百姓样样精简,连肥皂都买不到。
战时不允许开灯,学校停课,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战争造成的苦难是共同的。
看山田洋次的电影要从《远方的呼唤》说起,高仓健先生将一位性格内敛有担当的男人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后来的《故乡》、《东京家族》、《弟弟》、《小小的家》等等。
一路走来看了山田导演的大部分作品。
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中让人感觉很戏剧的元素,看了忍不住就笑出来,感觉生活就是会有那样子的事情会发生,感觉像是角色在生活中的笨拙的真诚的一面。
看似愚笨却又拥有人性中善良、质朴的一面,给人雪中送炭的金子般的古道热肠。
每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为了给人物增色,同时却又从人物的言行举动中反衬生活的残酷、无奈、让人心碎的无声的抗议。
不管生活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来面对它,避无可避,只因生活中每个人身边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们。
对子女的照顾,也是作为母亲的我感觉生活对于我的照顾。
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缓缓前行,过程中伴随着国家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大的事件。
于个人而言相对遥远,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近在眼前了,兴许有些我们在乎的人就与我们离别。
对正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
在母亲而言,孤儿寡母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的日子,此中艰辛不是简单的生存问题,更有社会带给他们的舆论压力。
从“家里有个男人真好”能看出些端倪。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左右抗拒的。
这里尤其指作为社会中普通一员的存在,欢声笑语不足说,忧愁困苦咂滋味。
欢乐的时候时间过的飞快,反之会让时间变得缓慢,仿佛没有尽头似得。
童年的我有体会在漫长的夏日炎炎午后,在外面晃荡无所事事的感觉。
那是少不更事,在母亲则是另一番境况,无依无靠的肩膀上没有挡风遮雨的大伞。
人物母亲在电影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大背景是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母亲的经历不断沿着已经发生的历史不停的演进。
每一次大的历史事件都通过各种人物关系最终将神经末梢传递到母亲的手中,母亲面对变化做出各种选择,经历各种人生的变化。
叔叔这一角色在山田先生的电影是个经常出现的很有意思的角色。
人物性格经常是不修边幅,说话童言无忌,本质不坏,却像皇帝新衣中那个说实话的小朋友一样让周围的人尴尬的很,所以总是不大招人喜欢。
在母亲而言,他是一个不坏的活的非常真实的人,一个不用虚伪装饰自己的外表的人。
母亲说在他面前可以说些平时不能对别人说的心里话,因为他不会虚伪的安慰母亲。
也不会市侩的讽刺母亲,最后混吃混喝的叔叔终于走了,临走时候将自己金戒指送给母亲,作为叨扰多日的回报,小侄女最后哭着说原谅叔公以前言语上对她的不老实。
此中人大都晚景不好,不好是对一般人而言,在他大概就像一只老的知道快要死去的老猫,会离家出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默默的死去。
这让我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离开温暖的屋子,拄着拐杖走在寒冷的外面,默默的死去。
这样子的结局未尝不是他们自己高兴的离开方式,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面对不耻于所在社会的虚伪而作的一次反抗。
电影中的人物不管如何变化,人性中那些本质的性格特征总是不会变化的。
社会的大背景随着时代变化也在演进,这是观影者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那个时代的面貌,从而才更好的体会人物性格为何面对事件发生时会有那样子的变化。
是一部非常安详的电影,我每天看二十分钟,倍觉安心。
看完后想起一篇著名的小说《上帝创造母亲时》,摘录几句:“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她还必须具有三双眼睛。
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
’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
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六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九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她会思考,还会说理,商量,妥协……”“而她的眼泪,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
日德发动的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伤痛。
我们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见识过中华大地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而对当时日本本土的状况似乎知之甚少。
本片改编自电影人野上照代的自传体小说《给父亲的安魂曲》,以上小学的照美(即作者本人)的视角来聚焦(回忆)二战时的东京一家人,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疯狂年代那片疯狂土地上的普通人生活。
我们看到了天皇崇拜、统一思想、食品短缺、强制征兵、战时动员、警惕攻击(晚上关灯)等似曾相识的景象,当然也有捷报传来后的短暂欢庆。
但随着战争越来越升级(德苏开战、日本偷袭珍珠港),越来越多的生命被吞噬:死于狱中的父亲、死于原子弹辐射的姑姑、死于战场的叔叔、死因不明的舅公。
据说其中一些人物的归宿是导演对原著做了修改,以便能更典型的表现当时人的境遇(比如观众一听到广岛就预感到人物结局了)。
说白了,什么白色恐怖、红色革命、纳粹当权、军国主义、政教合一、民族仇恨,其实都是一个套路(尤其是对“思想罪”的迫害),只不过对国家和世界造成的浩劫程度不同罢了。
导演并没有通过人物对话直抒反战思想,而是通过表现他们的悲惨命运,佐以一些幽默和讽刺(居委会遥拜天皇时的朝向之争;邻居大叔大谈日本称霸世界之道;父亲狱中写的反思材料被自己的学生判作不合格),来展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与反战主题同等重要的,是对母亲的歌颂(看片名就知道了)。
片中的母亲有很多优点:明理(坚信丈夫是对的)、隐忍(在警局一边给人端茶一边忍受闲言碎语)、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打工)、宽容(允许不拘小节的舅公住下)、勇敢(奋不顾身救山崎)、慈爱(向女儿道歉打了她)、甚至多才多艺(长得漂亮、做得好饭、能文能武)……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坚强。
父亲被捕后第二天她仍然为女儿们准备了便当,她自己累到晕倒却还写信鼓励狱中的父亲,父亲死后她来不及悲痛就第一时间料理后事。
在那个缺少理性和鸡蛋的年代,母亲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妥协趋附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了家的体面和生计(屋内的温暖和屋外的严峻形成对比)。
伴随片尾字幕响起的那段父亲独白正是对母亲品质最好的总结和褒扬。
如果你质疑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那你不妨把她理解为天下母亲优点的集大成者,所以本片就是山田洋次献给她们的赞歌。
我不禁想起导演几年前的《黄昏的清兵卫》,也是由小女孩的追忆展开故事。
父亲清兵卫和母亲佳代都是在动乱年代含辛茹苦独自养育两个女儿,遇到过心动的人(一个成了一个没成),同时保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两人都不附权贵明辨是非)。
他们是子女永远可以依靠的长辈;他们是为身边人发光发热的亲朋;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普通人。
说到亲朋,本片的若干配角也颇值得一提:懂事的初子,馋嘴的小照,将感情深埋于心的山崎,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梦想的姑姑,话糙理不糙真性情的舅公,以及几位帮助过母女三人的人(帮母亲找工作的居委主任、不收医药费的老医生、塞给小照蛋糕的教授夫人)。
即使像教授、祖父这样呵斥母亲的人,也并非大奸大恶或思想狂热,他们只是在乱世中求自保罢了(祖父也有怜惜母亲的用意)。
导演山田洋次终究还是倾向于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而非阴暗面。
况且也正是周围人的不完美,才衬托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话说吉永小百合这神采容貌哪像是年过花甲的人啊。
早上5点半,你就醒了你打开煤气,烧水煮饭然后,叫醒一对女儿去上学你替大家准备好午餐便当你是个小学代课老师,收入微薄你又瘦又憔悴可还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唱歌非大声不可你一天得辛勤工作几个小时?
大家都同情你的不公待遇可为保住饭碗,谁也不敢吭声一旦丢了工作,你就没有出路了为了我和孩子们你咬紧牙关,拼死拼活地干你疲惫的身躯还不到80斤重就如破碎的瓷片一般是谁,把你摧残成这副模样?
是谁,让我们受此煎熬?
你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可我突然发现我必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你身上的不屈和坚强令你闪闪发光当我脆弱无助的时候这个念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并提醒我,我是个活生生的人
想要试着写点观后感,却不知从何下笔。
想到了昨天看的“油麻菜籽”,两位母亲,两个家庭,台湾和日本,多少有些命运的相似。
两个女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撑起了两个家庭。
虽然都是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但明显东瀛的那位要从感情上来说幸福的多,即便在丈夫入狱后,只能通过有限的探监和通信来与丈夫交流。
这样的事情,多少在文革时期也发生过吧。
丈夫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监禁,妻子不仅没有抛弃他,还默默地努力着撑起一个家。
母亲的那种力量,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
伟大显得太重,却又不够。
大概是真实吧,好像从头到尾只是在聆听一个隔壁邻居的故事。
生活的答案永远是家庭。第一次看山田洋次,感觉他的导筒就像一把电熨斗,能把一切都熨平,又很暖。嗯,边看边交流就更暖了。
原來日本人也有被國家控制過思想的年代,也有跟C國一樣的文革時期啊~拋開歷史仇恨,不管在哪個國家,戰爭都是個杯具。戰爭面前,每個人類都是一樣的。對我來說唯一的看點就是時代背景,重新認識了一下那個時候的日本,那個時候的日本人民也不容易吶~
日本人拍世情真是一流...而日本女性那種柔軟的力量真的太驚人了....
动容之处不能说没有,总还是缺乏打动我的力量。母亲也看着怪怪的,这个年纪有点吃力吧
很努力去细腻和深刻可出来的感觉还是那么粗糙和流于表面……2小时7分倍赏千惠子终于出来啦。
很棒嘞 哈哈哈 导演有范
yamazaki...
山田洋次的家庭剧和小津的家庭剧有什么联系?山田总是说在逆境中家庭更重要。黄手绢,清兵卫,母亲。弟弟很特别,每个家庭都有一两个另类,这些人更能让我们体会家庭的珍贵。
这种需要耐着性子看的片子,我是怎么看下去的...
找不到下载嘚郁闷 听说很不错pps强大。。。找到了 哭啊。。。
当老虎咬着你的头时!你是无法和他讲道理的!
这部真的不行,一点不真实,四十年代拍得像八十年代。所有角色都不是太好,就是那种典型的不是太好。
淡淡的忧伤,淡出鸟来。
山田洋次有野心,但这种题材不是他的菜。恕冒犯,但还是觉得吉永小百合出演的这个母亲太奇怪了。
吉永小百合演技没有任何话说,但让一位六十多岁的人去演一个三四十岁的母亲,不论保养得多么好,还是让人有种错位的不适感。电影平淡中蕴含力量,并无刻意煽情但却让人始终酝酿着情绪,在结尾处终究泪水决堤。看这样的电影让人真的能够静下心来感觉家庭的温暖。 ★★★★
浅野忠信原来没那么二啊
这家的父亲 就是二战时不支持军国主义侵略别国的知识份子 他被当成政治犯 扣上"日奸" "非国民"的帽子 关进监狱折磨 被迫与家人分离 一直到死 他有一位好太太 两个好女儿 一个好学生
传统母亲,温柔慈爱隐忍……
剧情
吉永小百合为什么总演这种与实际年龄差距很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