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谈中的三个故事改编,整部影片环绕三个故事的穿插丝丝相扣,最后以主角们出场相聚圆满落幕。
然而这个圆满背后,却是继续的坠落腐化。
这是三个国家,三段故事。
1.女王之爱女王很想要个孩子,然而她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采取巫师的偏方后,心疼妻子的国王下水杀死水怪,自己也负伤而死。
求子心切的女王丝毫没朝自己丈夫的遗体致敬缅怀,而是立马拿着心脏煮偏方去了。
受到药气感染的女仆和女王同时生下孩子。
俩人性格相似容貌相似。
女王不允许身为贵族的儿子和贫民儿子玩好,处处拆散以致偏执。
最后化身怪物追杀贫民儿子,却被自己儿子一见刺死。
女王的母爱近乎控制。
这是第一个用爱控制的故事。
她认为王子是自己的,不允许与他人分享。
与其说隔绝儿子与贫民的相处,更不如说隔绝儿子与其他人的交往,因为她爱王子。
爱到只想让王子依赖她,并付出同等的爱。
一旦对方没有灼热的回应,那就势必采取更加严酷而疯狂的隔绝。
2.丑妇之爱丑妇是一对姐妹。
姐姐爱上了年轻花心的国王,在国王赞扬她的歌声后希望嫁给他。
而妹妹单纯烂漫,一辈子和姐姐蜗居在破旧小屋,除了姐姐装不下另一个人。
姐姐为了嫁给国王,不惜采取人工粗暴拉皮法。
哪怕明知第二天自己真身会被国王看见,哪怕被丢下窗口体验生死,得到黑魔法变成美女后,还是义无反顾爱着国王,丝毫没有复仇或者摆架子的想法。
而大婚当天,天真妹妹也穿着礼服来了。
老妇脸少女心,她也固执的认为姐姐依然属于自己,躲在国王卧室中,一次次朝宾客们炫耀那是我姐姐。
终于被姐姐赶出城堡。
偏执的妹妹请求理发师给自己拉皮。
于是一个没有皮肤,满身是血的老妇跌撞着走向城堡。
姐姐成为王后,然而结局中可以窥见,她的魔法时效已经过去,皱纹衰老迅速袭来,国王的惊讶和她的结局被定格在影片后。
这次姐姐恐怕没有那么幸运逃过一死。
这是第二个用爱控制的故事。
姐姐对国王的控制,明知道自己不是国王的菜却赶鸭子上架。
明知道自己年老色衰却不放弃。
她对国王的,迷恋超越自私,更近乎于病态。
她的世界只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国王不喜欢我?
而她的潜台词是,国王应该喜欢我啊。
同样,天真妹妹的思路和姐姐一样,她容不得自己被忽视,容不得和姐姐分开一分一秒。
她对姐姐的爱也形成控制,终于让姐姐受不了而赶她出城堡。
你是我的,你就是我的。
这是控制之爱的思维逻辑。
3.野人之爱。
国王养了个大虱子。
虱子死后他悲痛欲绝,剥皮展示。
能够猜出虱子皮的人就能够娶公主。
而野人猜中了,于是金枝玉叶的公主陛下只能和他回到悬崖峭壁,过着吃生肉住洞穴的生活。
然而公主分分秒想逃离这种生活。
悬崖对面的马戏团一家表示能够救出公主。
然而野人毕竟是开挂的,马戏团一家在救出公主后都被杀死,公主瑟瑟发抖,野人很失望,想杀了公主但于心不忍。
最后温柔的拍拍肩,示意公主坐上来带她回家。
公主感动的哭了,谢不杀之恩后反杀。
虽然许多人都认为公主绝情野人痴情,然而对你好并不代表你就要接受。
告白不一定就能成功。
倘若这世界都是两厢情愿,那么进化论也就不成立。
野人对公主的控制就是,我爱你,我得到了你,你就必须是我的。
他没有考虑公主是否想过这样的生活,没有和公主心对心的交流哪怕一秒。
因为他是野人,他的智力也许只停留在识别虱子皮上,却不可能感受女性的千思万绪。
这三个关于控制的故事,无一例外,都冠上了爱的名义。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位老巫婆想要变成王后,坐拥金银珠宝的故事。
一天,国王听见了无比美妙的歌声,便着人去寻找,送了很多金银珠宝给她们,却不知道这歌声是由两位老巫婆发出的,老巫婆知道了之后就想要凭此当王后,可又担心国王发现自己的面容,于是回应国王说可以给他看一个手指,两个老巫婆都想得到国王的喜爱,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手指变得细皮嫩肉,最后有一个终于成功了,国王看到后,越发地想要她们,后来她们就提了个要求,要见可以,但是不许有灯,国王答应了,可第二天发现自己身边的是一个满身皱纹的老太婆,气愤下就命人将之丢下了城堡,后来那位老巫婆遇到了一个人,无意中自己就变得年轻貌美,她很高兴,在这时国王也发现了她,并将她带回去,准备封为王后,结果在举办婚礼的那天她又变回了曾经的模样,被国王丢弃。
所以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以下可能含剧透)1. 五日谈 电影改编自17世纪的故事集《五日谈》(也叫“故事的故事”),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
《五日谈》包括最古老版本的画眉嘴国王、灰姑娘、睡美人、穿靴子的猫、莴苣姑娘,但都是暗黑版本。
导演在采访中承认《五日谈》可不是给小孩儿读的,原著里充满了性和暴力(片中已被导演和谐掉)。
他说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感到这些故事非常熟悉,其实在现代社会中都有映射:比如两姐妹返老还童的故事,放在今天就是整容;还有今天的母亲为了孩子,也可以无底线。
另外,这几个故事都是用寓言讲述人欲望过度,变成obsession的情况:比如皇后对孩子、皇帝对跳蚤、皇帝对性。
而obsession是导演一直以来想要表达的主题。
《五日谈》一共50个故事,片中三个故事参考的是:第9个故事:La cerva fatata,妖鹿第5个故事:La pulce,一只跳蚤引发的故事第11个故事:La vecchia scorticata,三姐妹(中文译名以译言古登堡计划版本为准)不过导演实际还参考了其他故事,并把一些情节杂糅在一起。
2.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导演视费里尼为自己的男神!
他认为费里尼一开始是新现实主义,后来转变为《Fellini Satyricon》的寓言家风格;自己也是这样的,之前的作品《真人秀》(Reality, 2012)(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是在把现实寓言化,这一部是把古老的寓言故事现实化。
3. 莎士比亚这是意大利导演Matteo Garrone制作的第一部英语电影。
因为导演觉得自己的电影有些莎士比亚元素,而且意大利著名作家Italo Calvino曾称赞《五日谈》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是“那不勒斯的另类莎士比亚”。
4. 打海怪的氧气罐第一个故事中,与海怪交战的国王穿着16世纪的“潜水服”,实际上这种服装没有氧气罐,所以他能在水下和海怪持续交战还是挺奇怪的……5. 呼啦圈熊片中表演呼啦圈的熊来自俄罗斯一个马戏团,名叫Tima,片中的驯兽师也是俄罗斯人Pavel Vyakin。
Tima已经掌握了200多指令,但网上对于Pavel的驯兽方法有很多争议,也有意见认为本片对参演的动物普遍不好(还有一只被踢的孔雀)。
Source:IMDB:Il racconto dei raccontiVariety.com interviewThe Daily Beast interview-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xNzcyMA==&mid=400815762&idx=1&sn=ebe470e6d222154577574aa0c4a5816d#rd
虽然整部戏里面最喜欢的还是两个老妇人的故事,不为什么,就为了那种心理阴暗的满足。
但是这篇评论我只想说说巨怪和公主的故事。
看见短评有人说觉得巨怪可怜,应该是因为觉得他很无辜,一开始赢了赌局娶了公主是理所应当,后来因为信任公主而被杀所以非常可怜。
我当然不否认巨怪可怜,但是原因和公主无关,原因在于丑。
如果他长得帅也许就不会死了。
至于赢了公主公主却背信弃义逃走什么的,拜托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要用一个活人的婚姻做赌注?
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恶趣味。
为什么巨怪明知公主不愿意还强行带走公主?
最后还强奸?
这和拐卖有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他的父亲亲手促成了这桩拐卖。
一个活人,一个女孩子本身就不是个物件,根本不应该被用来做赌注,最后公主杀了巨怪虽然有点阴暗,但莫名看得我心里一爽,这里的公主才不是傻白甜等王子营救的废柴,而是勇敢的女人。
在东方喜欢讲因果报应,而西方更多讲的是能量守恒。
无论哪种,但都是有所得就有所失的过程。
电影由三个故事串讲着构成,包含:母子和兄弟、父女和夫妻、姐妹和情人。
故事的人物配置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配置。
① 王后的眼中只有儿子,为了儿子的到来,牺牲国王的性命也不为所动,还取代丈夫的王位做了女王,巨大的占有欲令儿子与自己越发疏远,疏远到把侍女儿子都能错认是自己的儿子。
于女王,儿子与侍女儿子的亲近是对她占有欲的挑战。
为此,女王不惜变成儿子无法认出的狰狞怪物去杀死侍女的儿子。
但儿子和侍女儿子兄弟情深,儿子拼命的维护兄弟周全,女王最终死于亲儿之手。
② 待婚的公主有个玩物丧志的国王父亲,国王用自己的血喂出的大跳蚤死了,国王剥下大跳蚤的皮囊,声称谁认出了这是什么就把公主嫁给谁。
可惜只有一个粗鲁的巨汉能识,公主在巨汉满是尸骨的山洞遭受着从未有过的苦难,救自己的马戏团帅哥一家也命丧巨汉之手,公主最终凭自己给巨汉夫君割了喉,带着丈夫的头颅回到母国,并成了女王。
③ 本是相依为命的两个老妇人,一日妹妹的歌声引来了好色国王的欲罢不能,姐姐用计不露脸去和国王啪啪啪,终究被国王发现自己睡的是老太婆,愤怒的国王把姐姐从王宫窗户丢出去,姐姐被巫婆所救,巫婆又用奶水让姐姐返老还童回到国王怀抱。
妹妹被姐姐请到王宫参加她的封后大典,妹妹对姐姐的青春貌美心生妒意到处说王后是自己的姐姐,姐姐要把妹妹赶出王宫,妹妹逼着姐姐告知变年轻的真相,否则绝不走,姐姐怒吼着说“因为我给自己剥了皮”,妹妹当真了,用姐姐赐予衣物上的珠宝抵钱找人剥了自己的皮,然后拖着无皮的躯体血淋淋前往王宫找姐姐;而青春貌美的姐姐也因奶水魔法失效突然变回了老妪,狼狈逃窜。
这部电影三个故事是同时进行着的,电影总时长超过两个小时,整体来说很拖沓。
贵在服化道和场景精致,没有魔幻特效,但很有意境。
直接点说,这部电影就是讲述欲望的故事。
而说到欲望,我记得《第八号当铺》里说“欲望满足的瞬间,即是偿还的时刻”,这话也很符合这部《故事的故事》的价值观。
第8号当铺 (2003)8.22003 / 中国台湾 / 剧情 奇幻 / 陈俊良 / 杜德伟 天心 有得就有失,比如你牺牲了享受青春换来了事业的成功;你杀了别人得到别人的财产,别人的后代亲人肯定会杀了你报仇。
人总是会被各种欲望控制着去争取得到,可得到的最终都是用其它的东西作为交换的,而最后交换的东西就是性命了。
其实有欲望没什么不好,欲望会催动着人的进步、人的突破,就像影片中的公主,渴望摆脱被夫君控制的人生,可没有人能帮到她,她迫切想摆脱被掌控的欲望让她变成了一个能杀夫不眨眼的狠角色。
只可惜人的欲望很容易不断膨胀,最终为无休无止的欲望所累。
就像故事一中的女王,对儿子无休止的占有欲最终让自己死于亲儿之手。
《红楼梦》里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于原本就不是你该有的东西,强求只会空高兴一场还搭上性命,那对老婆婆不就是这么作死的嘛!
三个故事穿插的讲其实挺好的,可以理解为:有一天他会变成他,她会变成她,他们也都是活在彼此故事里的人,他们都在各种欲望中交纵着。
电影最后,三个故事的主人翁们已经残缺了:母子和兄弟单元只剩下分居的兄弟、父女和夫妻单元只剩父女了,而且女儿成了女王、姐妹和情人单元只剩下性亢奋的国王了,汇聚一堂的主人翁们看着高空走钢丝表演给电影拉下了帷幕。
你看,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么?
会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丈夫也有妻子。
我们每个人都在彼此人生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我们都会因欲望得到和失去。
可一旦无法掌握好平衡,可能就献出生命了。
推荐指数:★★★★⭐️
改编自被格林兄弟盛赞的童话 《五日谈》,五日谈简单说就是一群人在五天内讲了五十个故事,而本片节选改编了三个:皇后,两个老妇人,跳蚤,均来自第一天。
童话,在我们心中都是美好的,比如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故事并不是这样,一对兄弟,一对姐妹,一对夫妻的悲剧,荒诞黑色童话,我想这么说(就不剧透了)。
重口,血腥,压抑,欲望,无时无刻不在颠覆我们的童年,深刻的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从头到尾的我看的都有些压抑。
画面,我想说真的美极了!
每一帧自然风光都可以当桌面。
另外两个画面印象极深,一个是老妇人剥皮之后,一个是斯黛茜马丁披着红发半裸的站在森林里。
真是无法想象为什么五日谈第一版叫做 《最好的故事,小孩子的消遣读物》, WTF. 不错的奇幻电影,有机会看一下。
2017.05.19
这几年,魔幻题材是票房保障是显而易见的。
哪怕是美剧《冰与火之歌》,都在以欧洲神话叙事传统的持续生命力作为支撑。
意大利人坐拥几乎整个文艺复兴的文化宝藏,改编的又是本民族的方言故事集《五日谈》,按耐不住要亲自挖一把这个金矿也是情理之中。
简要复述一下故事脉络。
(没看片的请绕道,我已经友情提示了哦)片子讲了三个王国的故事。
第一个王国,国王夫妇想要有个孩子,黑袍术士神秘到访,给了方子:取出水怪的心脏,找一个处女烹饪,让王后吃下就能怀孕。
国王夫妇依次照做。
国王在杀死海怪过程中受伤死去,但王后果真顺利产胎。
烹饪心脏的女仆也在烹饪过程里受孕。
王子和女仆的儿子是长得一模一样如双胞胎。
王后一直拼命阻拦王子和“兄弟”腻在一起,但无奈命运早已将两个孩子缔结在一起。
王后为了生子采用的暴力必须以暴力偿还。
最终为了唤回儿子,她变成怪兽的模样想杀死女仆之子,而被赶来的自己儿子刺死。
第二个故事,文森特卡索饰演的国王是个荒淫的肉欲者,一天被少女的歌声吸引一心想要占有那个少女,然而少女的声音实则来自一个丑陋的老妪,老妪用计在黑暗中和国王交媾,终于看到老妪真相的国王惊慌发作把她从塔楼抛下。
老妪掉落在丛林里,被一个女巫救下,以乳喂之,竟将老妪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她而后被打猎的国王再度发现,惊为天人,娶为王后。
婚宴上老妪的妹妹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也想让自己像姐姐一样倒回青春,只能在现实中被刮得鲜血淋漓。
而所有的魔法都是有时限的。
第三个故事,侏儒国王有个秘密,他以自己的血养大了一只狗一样大小的跳骚,跳骚死后,他以跳骚皮作谜面,猜中者就可以赢娶他的独生女。
他以为可以以此让女儿陪他终老,没想到人群中突然出现一个半兽人,一下就猜对带走了公主。
公主百般挣扎,国王却坚持信守诺言。
被带走的公主在半兽人的山顶洞穴里备受煎熬,直到遇到一家好心人将其营救,并将奥克斯扔下山谷。
本应峰回路转,半兽人却再次杀出,虐杀了一家人。
公主夺路而逃,面对真心爱她的半兽人,她再无可逃,终于依偎在他背上,然后给了他割喉的一刀。
公主带着半兽人的头回到父亲的宫殿。
国王跪在她面前。
公主被加冕。
作为元老级的骨灰哈迷,首先要说Desplat的音乐很对味。
满片铺得到处都是,好在做的的确不错可以忍受。
看了一半时本来想说,类似这样的黑童话,谁都能写一堆扔出来,但片子里这三个故事比我起初理解的黑童话要走得远。
因为黑暗童话不只是反童话和对常规叙事的狗血反转,而是在叙述中对故事背后那些层出不穷的现实逻辑的勾引。
如果只是单纯改编几个四百年前拿坡里方言故事集里的童话故事,又有什么意思呢。
片子有趣也不同寻常的也正是每段故事叙述的过程里,对故事落脚处的暗示不停地滑动。
如同片名《故事的故事》所暗示的一样。
观众在观看叙事的过程中必须主动的不断推测不断落空不断迷失。
只是在最后在片尾才好似能够找到一个落脚点,命运的公平,有得必有失的报偿,以及能者当自强的论点是从故事母本《五日谈》里就看得到的东西。
除此以外,仍能感受得到意大利电影从帕索里尼时代起就没变过的主题:子辈与父辈间的斗争,或者说是子辈的成长如何独自肩负主宰命运。
(看得出来导演Garrone是想当大佬的。
) 最后一镜凌空的走钢丝者,把命运,公平和勇气这些个关键词隐晦地表达了出来。
站在童话对“真善美”的歌颂的反面,《故事的故事》呈现的是现实的残酷,个体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没有天生的幸运、权力或美貌,也没有永不凋零的幸福花朵。
Garrone绝对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左派,他对强者的崇拜和其认知命运时的残酷保守,都透露了这一点。
但这些立意落脚点说实话就是扯淡,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现代童话最反对的就是童话(或者说所有传统叙事)构建而来的那个逻辑和初衷,也就是立意。
可是他又必须放些隐性主题进去以供观众去表述。
王后吃心,国王水下杀妖,老妪“整形”,国王饲养巨型跳骚,公主割喉半兽人……这些“骇人耳目”的故事元素披着黑童话和巫术的斗篷,行使的是驱散影像深度思维空间的使命。
Garrone努力用每个镜头的雕琢放大它所能传达的暗示信息,以分散瓦解一个传统线性叙事所要提供的“故事焦点”,他希望以影像的“骇人耳目”而使观众的注意力只停留在它的表层。
我不知道他是否成功,反正我是看到他背地里按自己的世界观在故事内涵上夹带私货了。
自我矛盾是一定的。
因为电影说到底还是个现代性的产物。
而这个时代早就甩现代性半个世纪远了。
老话重提:从内含上讲,安东尼奥尼已经把电影作为世界观的路走死了,从美学上讲,阿巴斯也把电影作为艺术的路走死了。
当然,从风格上讲还是有很多可以创新可以尝试的。
比如这个片子,导演拿着本子讲清楚他要的风格,其他的,摄影,美术,服装,演员,做音乐的,你们好好忙活去吧,没什么不明白的也没什么好纠结的。
能把美术布景道具服装做到位,也值得夸你几句,毕竟也算为影像的饱满做了大贡献。
最重要就是摄影和表演,要精准地服务于戏剧性,不能给观众留下离开故事进行思考的空间。
别纠缠深层次的东西,是这个时代大众电影成功的重中之重。
叙事快感和影像的饱和比什么都重要。
如至多140字的“文字碎片”微博一样,在“时空碎片”电影里,言简意赅地把故事元素放上来,聪明的观众自然能从碎片以外的空间体味出别的内涵,绝大部分的“其他”观众也能在流光溢彩血腥暴力里获得虚幻的快感。
这个片子就是按着这个路子做的,所以它是安全的。
安全当然是好的,可也是无趣的。
Garrone从《格莫拉》开始就是个依靠剧情(戏剧性)取胜,认真干好手艺活的优秀匠人。
每一个电影,我们都应该把它放在整个电影史中纵向地看。
片子起名叫《故事的故事》,但在这滑动的叙事里,我看到的却是“电影的电影”。
这个时代的导演,要是真想随心任性地真诚拍一部有“电影观”的片子,可别自杀啊。
for《环球银幕》
虽然之前就听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来豆瓣看到好些匪夷所思的理解和问题,我也是莫名惊诧了。
因为我看时觉得这三个小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啊。
王后和王子的关系应该是隐喻母爱的自私和排他性,王后一开始就显露出对丈夫死亡的毫不在意,后面她的生活的重心,欢乐的根源都集中在王子身上,王子看马戏笑,她看到王子开心就由衷笑了(和之前她和国王一起看滑稽戏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王后非常反感王子和女仆的儿子约拿(本质上应该是王子的兄弟)间的亲密关系,试图在悬挂着动物尸体的地方谋杀约拿未果后,约拿只能离开,后面王后付出变成怪物的代价也要抢在王子找到约拿前杀死约拿,这时的王后已经抛弃人性成魔了,即便如此,王子一来,她看到儿子,还是会立刻停手以免伤到自己的孩子,而王子已经认不出变成怪物的母亲,所以杀死了她。
这个故事表现了母子间的关系,虽然子女曾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虽然母亲如此的爱子女,但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必须脱离母亲。
姐姐和妹妹的故事应该讲的是亲密姐妹间的竞争(和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关系形成了对比),这对姐妹原本是各方面相似的(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倒是地位悬殊),看到姐姐变年轻成为王后后,妹妹倒底是因为愚蠢,还是被嫉妒蒙蔽了理智,为了和姐姐一样,哪怕付出剥皮的代价都是可以的。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公主一开始渴望爱情,期望父亲替自己找到一个如意郎君,结果胡闹的国王却在猜迷游戏中把她输给了野蛮的巨人为妻,还为了所谓的国王名誉强迫她接受(父权),可怜的公主期待有人来救她,还真有好心的马戏团一家来帮她,救公主的小伙很帅(有点像传统的童话故事走向了),可惜,巨人追上他们后杀死了马戏团一家(夫权暴力),公主最后用智慧和勇气,手刃巨人,回到王宫,成为女王,应该是女人(人)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写照吧。
三个故事虽然是分散的,但还互有关联,第一个故事里,国王下葬时,第三个故事里的养跳蚤国王和还是小女孩的公主、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都出席了,第三个故事最后,公主作为女王登基,第一个故事里的王子,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和由老太婆变的王后也出席了,更有意思的是王后这时突然开始衰老,只得匆忙逃出王宫以免被人发现,还是为了贴合第三个故事的主旨,人必须依靠自己获得幸福。
红颜易老,靠欺骗,靠好运(魔法)得到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故事中的故事——控制狂与缺席者时隔多年再次重温《故事中的故事》,我终于搞清楚了故事中的迷人之处来自何方。
最近读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发现故事里的父母角色一个是控制狂,一个是缺席者。
求子心切的皇后是控制狂,她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儿子,眼中根本看不到其他人,这种狂热的爱先是让国王去世,然后又把儿子逼走了。
她要求儿子也眼里只有他,甚至不许拥有朋友,更没有自由。
为了占据儿子所有的注意力,她甚至差点杀了儿子的朋友,而这一切的借口都是“世界上没人会比我更爱你”。
现实中这种父母也存在,他们以爱为名绑住儿女成长和奔向自由的意志,不允许他们违背自己的意志,否则就要以伤害自己或伤害孩子来威胁他们。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把希望和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这种负担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太过沉重,最终每个人还是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缺席者则是公主的父亲,他沉迷自己古怪的养虱子爱好,完全无视女儿和其他人的存在,最后甚至任性地用虱子皮来作为选女婿的标准,极其不负责任。
同时,这种缺席中也存在对孩子的控制,因为父亲说了,自己之所以选择虱子皮是因为他以为根本不会有人猜中这是什么皮,本质上还是想让女儿留在身边,不想让她结婚后离开家。
然而孩子终究要长大,于是公主就反抗了,但第一次的反抗是出于赌气嫁了一个巨怪,其实她内心是希望父亲终于看到自己了,并且为自己的缺席而忏悔。
女儿浴血归来,掌控了自己的人生,虽然代价惨烈,不但自己度过了噩梦般的一段时间,还让会走钢丝的小丑一家惨死。
而小丑一家就是开场为皇后表演的小丑们,说明那个走钢丝的男孩就是那个被泼了冷水的女人肚里的孩子,他为了救公主被巨怪杀死时才十六岁。
这也与开头巫师说的生死相连呼应。
电影中的生死为何如此紧密相连,其实是因为孩子无法忍受父母把对人生的希望投射在自己的身上,就像一个人长大后却仍然用脐带跟父母相连一样,必须剪断那条脐带,孩子才能拥有自由,才能真正成长。
然而控制狂父母养大的孩子会对那条脐带又爱又恨,既想剪断它,又怕因此伤害父母,因为他们把那条不合时宜的脐带合理化,一边说它是爱,一边用它绑住孩子,因此拥有逆反心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反抗感到愧疚。
但是反抗是必要的,不挣脱脐带,就无法真正成长,无法成为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完人,永远会怀疑自己的感情和选择,也就无法确认他人的心意。
没必要对父母愧疚,因为他们也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那么好色的国王和贪婪的老妇人故事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国王是在控制狂父亲和缺席母亲养育下长大的另一种形态。
前文提到的王子和公主都是被美化后的孩子形象,而国王反而更接近被扭曲后的孩子形象。
他极其缺爱,这反应在他色情狂的表现上,对欲望的无限渴求,但不会尊重人,只会掳掠和占有,还要求女人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他就要滥用权力。
他强迫唱歌的老妇人见他一面,先礼后兵,送礼不成就要动武。
而老妇人在假冒年轻女子和他见面后,就被残忍地丢出了窗外。
实际上这反应了他对母爱的渴求,一般低自尊的男性会更可能被年长得多的女性的吸引。
渴望在其他年长女性的身上获得他缺失的母爱,然而内心深处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母爱的空洞无法轻易被填补,而他继承自父亲的无法善待他人的控制狂天性,又让他很难守住爱,所以老妇人变成的少女终究还是变了回去。
贪婪的老妇人是扭曲孩子的另一个侧面,只是把对爱的缺失变成了现实中的贫穷和衰老,那个扭曲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如此丑陋,不值得被爱,只有通过撒谎、欺骗,甚至是幸运魔法,才能帮自己赢得爱情,然而她知道,那个看似完美的自己只是假象,她认为别人永远无法接受真实而丑陋的自己。
因为没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只能伪装一个乖孩子来赢得喜爱,所以就不相信别人也会无条件地爱自己,就像那个剥了皮来试图变年轻的老妇人,就曾被撒谎怕被认出来的姐姐拒之门外。
就像那个可怕又可怜的巨怪,一次次被伤害后仍然渴望爱。
就像国王为了让皇后露出笑容,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屠杀海怪。
里面的人面对爱情都是如此卑微。
他们就像小丑一样,耍着把戏,取悦众人,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维持着脆弱的谎言和完美的假象,面具之下却流着泪。
然而,丑陋的那一面,其实也是美的。
我看过电影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巨怪那温柔而又残暴的爱,还有母亲怪物被儿子杀死后安详的脸,还有妹妹被剥了皮后蹒跚向城堡走去的身影。
真实的自己或许确实不那么美好,甚至很扭曲,然而那才是给人留下印象和值得爱的部分。
扭曲的小孩哪怕泥泞不堪,满身鲜血,也渴望被看到,渴望被理解,被信任和拥抱。
剥开假象后露出的痛苦,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
这个电影探讨的主题是欲望,通篇采用超现实手法,放大了很多血腥、黑暗的一面,不太能接受这种风格。
王后对儿子的渴求、偏执和掌控是第一种欲望,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付出同等代价,这欲望一开始吞噬的是她丈夫,最后是她自己。
第二个故事里老妇绞尽脑汁也要跟国王春风一度,明知道对方爱的只是一个不存在的假象,她也要飞蛾扑火般去放纵和燃烧自己,这是对青春、皮囊和性的欲望。
突如其来的魔法让她重返年轻,短暂的满足了欲望,然后最终落幕的只是一片虚无,假的永远不可能成真。
最后的公主,像所有的女生一样,幻想着白马王子的高大、英俊、勇敢,然而真实是一个丑陋、茹毛饮血的巨人。
她最终历尽万难,终于杀死了巨人,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她好像是唯一结局圆满的人,然而真的如此吗?
哪怕她登基为皇,只要她心中还有对白马王子的渴求,命运之轮绝不停息。
欲望和执着,让我们面目全非。
当我们想要什么、拥有什么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总会失去它。
在追逐欲望的路上,我们也许会像王后一样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许会得到完全相反的惊吓,又或者被昙花一现的虚假所蒙骗。
所以啊,不要拿起,也不用放下,生命的本质是轮回,万事万物的本质是虚无。
太暗黑了,看完有些后怕。
来自意大利的异色童话,继承了《十日谈》传统。三个平行的故事,三个国王,三种痴念,三个被命运折磨的女人,三个故事的相同之处是对人类痴念的嘲讽,想要孩子却发现孩子的生命并不与你相连;泰迪国王和妄想返老还童的女人,一个艹错了人一个害死老妹妹还露了馅;喂养巨型跳蚤的国王为之搭上女儿的婚姻,最后失去为王资格。再加上超自然力的两次魔法和一个巨怪,流露出满满的对人类的恶意。但仨故事毕竟没有更深的互文、对照之类,看的不过瘾,节奏上,公主逃亡之类戏呈现的拖沓。有几处外景摄影非常漂亮:C赖利的水中降妖、天台上的父女对峙、森林里的红发裸女,美得惊心动魄。三个故事衔接的剪辑点设置的妙。布景、服化道和群演精细。摄影混杂了舞台感、神秘主义和唯美风,和同年上映的《了不起的薄伽丘》相似
皇后吃了不熟的心脏,一天就生下了孩子,两兄弟肯定是海怪的孩子;跳蚤吃国王的血居然能越长越大,将女儿的婚事当儿戏,还好公主杀掉野人回家了,救公主出来的小哥是怎么过山崖对面的如今却是个未解之谜;荒淫无度的国王居然爱上了老妇人……色彩对比强烈,构图好看,脑洞惊人,真不愧是黑童话。
双生子托物传达自己的安危在好多童话里都有,第一次在电影看到时觉得神奇和自己看书脑补时觉得很理所当然的感觉还是有区别的,第二个故事里的剥皮没有看过,但是有点恐怖,公主一开始看上去有点傻白甜,但是在屋顶上跟她老爸对话时的决心也挺佩服的,所幸后来也回来了,可惜了走钢丝的帅小伙
够黑暗啊我喜欢
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意大利童话故事集要用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演员说英语出演(主要角色中只有洛尔瓦彻和她的马戏班子是意大利人),就像片中莫名的段落切换一样令人疑惑。以“城堡”为依据衔接平行叙事,难道不如直接做成短片集省事且连贯吗?
奇幻
什么鬼。。。。三个时空毫无联系就最后女王加冕在一起
3.5,其实可以再缩短一点,再诡异一点。
怎么说呢,各个故事是串联起来了,可是不巧妙,给人一种稀松平常的感觉,和奇幻的剧情比起来唐突了点
搏杀海兽取其心,妖气胞胎树根泉,巨型蝙蝠慈母颜;乱性国王恋老妇,剥皮行者姐妹情;跳蚤皮囊选女婿,绳索悬崖大逃亡,逐一虐杀马戏团,包办婚姻割头颅……实诚精致天马行空诡异黑色怪诞恐怖,好开心
浪费时间啊!
魔幻甚于人性
that princess looks like 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
用美丽的外表,讲述暗黑的童话;外表仅仅只是奇观,罪恶遍布灵魂;结果是皮囊是空的,童话泛着恶臭。
非常喜欢的暗黑童话风格。
因是童话所以有任意助力,变得无厘头让人摸不清到底要演什么,反而丧失了故事吸引力与凝聚力。第二个故事很多豆友理解力堪忧。不是姐妹间的嫉妒或背叛,设置两姐妹,为了展示同一起跑线一个要素改变后的不同命运,妹妹没变的凄惨预示姐姐失去要素后也会回到凄惨跑道。改变命运仅依靠脆弱的美貌是不够的
This looks really really creepy.
比较阴暗的古意大利故事合集,类似之前看过的十日谈那种画风,很不喜欢中世纪那种粗陋狂乱的风格。故事应该还行。城堡之类都和欧洲旅行看到的领主城堡一样。个人不好,打低了一颗星。
一群大怪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