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前期 比较无聊,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带大家了解消防队,然后通过夜晚的一次消防队的任务,女主和她的摄影师带着观众来到了 案发现场。
案发地点在一个公寓(应该是公寓)里,目击者声称有一个老人摔倒,还听到了有人大喊“谋杀”等(虽然这种情况似乎更应该叫警察来才对)。
于是在女主等人的现场拍摄记录下,消防队员们来到楼上,看到了浑身是血的老太婆。
老太婆明显不正常,上来就咬了其中一个路人。
随后几人跑到楼下(老太婆还留在楼上),然后他们收到了官方的消息,通道被人封锁,官方说会派遣一个人进来做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被咬的受害者都关在一个屋子里,此时,穿着防护服的人员走进公寓,防护服人员和其他几个人在屋子里把受害者铐住。
在女主他们的偷拍下,女主他们发现被咬了的人开始发狂,身穿防护人的人和其他人在惊吓中开始逃跑,随后他们拉下卷帘门隔开那些发疯的受害者。
终于,防护服人员说出了实情,在昨天,一个宠物店里的狗狗出现一样的症状,开始发狂咬伤了其他动物,而他们根据狗狗身上的芯片确认了狗狗来自这栋公寓。
人群里还有个妈妈抱着孩子,那个狗狗就是他们家的,此时的孩子也在扁桃体发炎,有人怀疑小孩也感染了,在所有人的争吵中,妈妈身上出现感染的预兆(脸上突然冒出血),孩子也在惊吓中逃跑。
其他人跟着去追孩子,随后有人被感染后失去理智的小孩咬了一口,受害者抓住小孩,让所有人离开这里。
人们又来到楼下,此时其他感染者正在抬起卷帘门,大家伙又过来阻止他们。
随后所有人又急忙往楼上跑,又遇到了之前被感染的老太婆等人。
一番波折下,消防队里比较能打的光头惨死,也被感染。
女主他们则在其中一个居民的建议下 冒险来到楼上的一个房间里,找到大量的钥匙,可以从其他通道离开,在关键时刻,只剩下女主和摄影师还活着打开了顶楼的房间。
顶楼的房间里是一堆实验器材和许多资料,从现场的资料上可以推断出有个梵蒂冈的女孩失踪了,显然是被人囚禁于此进行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是 这个房间被封锁了,但是类似于病毒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传染到了狗狗身上,狗狗又进入了宠物店。
摄影师和女主在这个房间的阁楼里发现了一个婴儿(已经是感染者了)。
婴儿攻击了摄像机,现在整个电影在片尾进入了摄像机的夜视模式(因为摄像机的灯被婴儿打坏了)。
在恐怖的氛围下,女主和摄影师看到有个女人的身影,显然就是资料里提到的女孩(大概是吧)。
那个女感染者拿着锤子不断靠近,最后在摄影师和女主慌乱中制造的噪音下开始袭击摄影师,最后女主也被拽入黑暗中,显然是全员都死亡的结局。
片尾的女主
1楼道里的感染者们
2楼道里的感染者们电影还是不错的,节奏挺好,没有太多废话,紧张感也不错,有一些突然惊吓的镜头哈哈,害怕被吓到的观众就要小心了。
尽管对恐怖片的喜爱几乎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我深知这一类型片真正的迷人处,绝非无休止渲染血腥杀人和死亡场景(尽管看上去它们总是必不可少)。
身临其境的恐惧,常带来对绝望感短暂的亲密体会,这能令人振奋,并产生劫后余生的瞬间快感——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不安全感乃是人类记忆深处最根深蒂固的动物本能,恐怖片正基于此心理背景诞生繁衍。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生产恐怖片最活跃的地方总是日本、美国这些危机意识强烈的国家。
此外,回归前的香港人也(曾经)喜欢通过恐怖片和色情片来消除社会生活压力,而在欧洲的西班牙,人们则习惯于通过恐怖片,来消除源自宗教的不安和焦虑。
在西班牙恐怖电影里,很少出现好莱坞电影里屡见不鲜的,离群索居的电锯杀人狂或突然入侵小镇的吃人怪兽,他们喜欢表现的是黑暗、死亡和人的变异——黑暗象征无边无际的压抑,死亡是这种压抑导致的结果,而人的变异,是生与死的辩证。
不久前的《孤儿院》正是揭示这一主题,而这部“吓人何止一跳”的《死亡录像》,更是此三者的有机融合,不过,这部电影的价值并非仅此而已,它最令人欣喜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电影表现形式。
这种新形式,很可能会因为这部电影意想不到的成功,引发一次探索新兴电影语言的小小潮流。
这个潮流简单讲,就是用纪录片手法拍摄故事片,比如好莱坞最近用DV拍摄的科幻灾难片的《苜蓿地》,或者乔治·罗梅罗的《死亡日记》。
而更有想象力的做法,我想也会很快有人大胆去尝试,能不能用纪录片拍一部武侠电影呢?
别着急一口否定。
40岁的西班牙导演琼米·巴拿格鲁,在将近十年时间里一直钟情于拍摄恐怖片,但那些电影(《黑暗》、《无名死婴》、《公寓出租》)无论是否借助好莱坞资金和明星效应,都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与他合作《死亡录像》的帕卡·布拉扎也一样。
创作苦闷之余,他们终于决定剑走偏锋,以出其不意的形式征服经验丰富的观众。
DV终于挽救了他们的事业。
这部电影让很多经验观众在第一时间里想起了1999年的《女巫布莱尔》,影片开始时,电视台“当你在熟睡”节目女主持人安吉拉带着摄像师去一个消防中队深夜采访,整部电影即由摄像师肩扛的机器“无意间”纪录完成。
但《女巫布莱尔》没能解决“必须拍地好看”这一核心问题,而好莱坞的保守主义和经验主义又导致《女巫布莱尔2》在第一集惊世骇俗的成功之后,未能继续探索,相反却大踏步退回到胶片格局,使DV这种电影新果实的成熟,推迟了整整十年。
采用纪录片手法的最大诱惑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使观众身临现场的紧张气氛,这非常适合用来拍摄“突发事件”,《苜蓿地》和《死亡录像》的成功,都基于此。
在《死亡录像》里,女主持人和摄像师构成一个电视采访的独特现场,令观众身临其境,实时观察事态走向。
镜头首先是常规的消防中队采访,很快,由于跟拍消防队员出警,观众得以和拍摄者一起进入一幢老公寓楼,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又和那里的住户一起夜遇恐怖僵尸。
由于影片由电视台摄像师随机拍摄,视点单一,剧情在展开过程中,就不可能像传统电影一样覆盖场景和人物,这反而增强了不可知带来的重重恐惧和猜测,同时摄像机的晃动,则增加了观众心理的起伏不定。
很多类似摄影风格的电影作品,确实曾因此失去部分不堪忍受画面动荡的观众(《苜蓿地》就仍然存在这个问题),但随着保罗·格林格拉斯两部《谍影重重》的有效熏陶,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影迷学会了享受这种新闻纪录式的晃动。
琼米·巴拿格鲁和帕卡·布拉扎做的更妙,他们非常体贴地考虑到这一点,不时穿插拍摄一些稳定镜头,利用简短的采访、黑屏和固定镜头,让观众紧张的神经得以稍事休整。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最为影迷津津乐道,这个7分钟左右的夜视镜头场景(《苜蓿地》里也利用了DV的夜视功能,但效果却远不及此),不仅成功地向恐怖片经典《沉默的羔羊》表达了敬意,更将全片营造的恐怖气氛推向高潮,惊魂程度几乎令人窒息。
这段情节还将西班牙恐怖片经常涉及的宗教恐惧引入进来,我个人感觉稍嫌煞有介事,但却为这个惊心动魄的“僵尸之夜”,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解释说明。
有经验的影迷还会发现,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和比利时电影《人咬狗》(1992)如出一辙,摄像机倒在地上机械地拍摄,而叙事者(纪录者)伴随一声惨叫,被猛然拽入黑暗。
因为显然不具有《人咬狗》深邃、尖锐的人文内涵,这个并不新奇的镜头,就显得不如《苜蓿地》结尾那么恰到好处、意犹未尽。
尽管如此,影片对低成本电影寻求出路仍然小有启发——与其让高清无限接近胶片,不如利用它天然的纪录片质感,拍出物美价廉的创意故事。
希望更多DV爱好者和年轻导演,能够有兴趣看看这部电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58a9901009ntk.html
最近很流行这样拿着dv到处拍的片子,当然,是从布莱尔女巫开始红起来的,cloverfile和rec也都做得真的很不错,而且rec里的记者小姑娘很漂亮噢,哈哈,虽然在片子里实在是吵了点,感觉一直在尖叫,一般的恐怖片的话,她这号就属于先死的那种,但这里她是主角,当然留到最后啦。
全片就在那么一个公寓里发生,其实这些人真的挺傻的,很多人被咬都是不必要的,而且如果是我,最后宁愿跳出公寓被击毙也不愿被这样乱咬……另外,再一次像生化危机致敬,生化危机的僵尸概念已近是沿用的不能再沿用了,不过也许以前的电影里就有这样的僵尸概念,但是我想说的是,让这个概念红起来的,并且广泛沿用的,当然是生化。
看着片子里他们开枪或者打那些个僵尸头的时候,我就在想,爆头啊,不爆头死不掉的啊。
哈哈,挺有创意的片子,半夜看的,神经至少一直都紧绷着噢,被吓倒么还不至于,不过这片子已经是我近来看的恐怖片中算恐怖的了。
背景:恶魔与驱魔人的斗争(根据第二部可知)第一部:恶魔附身小女孩,被神父抓去研究。
研究失败,神父被杀,病毒在大楼内传开。
误以为小狗得了流感,带去医院诊断,病毒扩散至外界(引出第三部)。
消防员和女记者共同前往楼内查看,最后团灭,女记者被恶魔(寄生虫)附体(根据第二部可知)。
第二部:特种部队跟随一个神父前往大楼进行调查,四个特警分别被咬、自杀、被拖下水、被杀。
神父被女记者杀死。
被附体女记者是唯一的幸存者,模仿神父的声音下达了救援自己的命令。
第二部完成了整个系列的世界观构架。
第三部:小狗到医院治疗,咬了A一口。
A去参加婚宴,开始到处乱咬,几乎所有人都被感染。
由于神父念经把僵尸们定住,最后男女主角差点幸存,可惜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僵尸没有受影响,咬了女主一口。
最后女主咬了男主,两人都被特警杀死。
(真爱的力量相当感人)一二三部的时间线相近。
第四部:接第二部,女记者被特警救出,带到船上进行研究。
病毒意外地在船上扩散开来,几乎所有船员都被感染。
通过查看之前的录像,主治医生认为女主角被恶魔附体,要在她身上进行实验,研制血清。
意外地发现此时寄生虫已经不在女记者身上。
争执之下,主治医生开启了自毁倒计时。
杀死了寄生虫的宿主后,女记者和船上一名技术员凭借救生艇逃生,寄生虫落入海洋,找了一条鱼作为宿主。
结尾是女记者和技术员搭上了出租车。
从观赏的角度说,《死亡录像》比《女巫布莱尔》紧凑多了,至少后者打起烟雾弹那是相当过分。
也许看过的人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听过壮举的人倒是极多,以致片子更像是被名声所累。
在这年头,《死亡录像》还是可以作为推荐的,只需要具备西式恐怖片的不多体验,现在不光人咬人不新鲜,死人咬人也就那个样,一切只因为它是恐怖片。
以不剧泄为前提,故事就是采访二人组,一出镜女记者、一扛摄像机的,跟拍消防队员的行动,到了一公寓楼展开营救行动。
故事迅速地展开,没啥好前因后果,要有点提交代就是靠剧中人物的眼观耳闻。
好不好可以看过再说,差点忘了讲,这里推荐的一大原因就是《死亡录像》的片长够短,你看看就知道了(不建议RMVB,看RIP加外挂字幕吧)。
影片的带入感很强,摄像机将观众带到了那幢惊骇的楼里,犹如置身其中的恐慌者,KTV也将它和玩DV的《科洛弗档案》列在一起进行了分析。
比起以往借助化妆打光布景音效所设置的恐怖片,《死亡录像》的手法很简单,作为恐怖的一种娱乐方式,它就像个“探索与发现”式的电视节目。
相比于揭秘解谜,电影总是要玩得好一些,弄个开放点的结局,这些都不会太让人意外。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063210/
确切说,导演是个很加泰罗尼亚的人女主角是个地道的马德里人拍录象的PABLO, 是南美的.真的,在现场,可怕死了. 午夜12点半看完出来,500米的路不敢走回家. 更多人害怕是因为,他们自己就住在片子里那样的一座至少100年的老房子里.看了REC的 记录片, 看到他们是怎么做这个片子的。
女主演没有剧本的全部,她一整个月,一直穿着同一件衣服,挂满血浆,没几天就臭了.比较搞笑的是,在电影院里 后面的观众一直说:"哈,中国人,中国人." 我很笃定那女人是个日本的. 看了记录,果然,男人是中国的,女人是日本的。
那鱼眼皮~~ 不可能是另一个国家的.最后,看被删减镜头,看到消防局的女工作人员 告诉司机去 RAMBLA DE CATALUNYA 34号,于是我和朋友就去那座房子看了看. 原来就在我住的地方2个街区之近!!!
站在那个门口还感觉到阴风阵阵的~~ 不过旁边的老太太好心地说:"你别怕,电影里的都是编的,这座房子都拍了好多戏了"
去年还不知道前年看Cloverfield的时候,觉着这仿照dv的摇摄拍起恐怖怪兽片来就一拍烂的题材居然也能通过手法的变换变得如此震撼。
我不知道电影所谓评判好坏的标准是否是内涵足够深刻,我也不知道所谓电影是否一定要反应人性。
所以我只能说,使我们腻歪的是大片的千篇一律,而我们又陷入了另外一种重复之中。
Rec就让我觉得很爽。
很多人分析到镜头的运用,情节的设计,如是云云。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是,电影批评的落后是会使得电影落后的重要原因。
但就我的观点来看,电影是否一定需要批评,艺术批评的产生是否一定会推动艺术,这都是未有定论的。
当然,有很多例子经验研究会告诉我们,艺术在有了批评之后,会如何如何进步,否则就无限久的停留在某个时段不再前进。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确信批评的重要性,如同从前人们坚信批评根本毫无用处一样。
人有时候从一个坑里跳出来,总以为自己站在了山上,绝不可能在坑里,人类就是这样一次次可笑着。
所以,播放[Rec],享受它。
我觉得真的有必要讨论一下这个哥们的身世有的网友说是若干年前的小女孩中了心魔,被医生带出来研究可是我觉得像是一个宗教狂为了维护信仰,将对立宗教的圣女劫持,然后将她弄成怪物,让她生不如死,不能转世,圣女变魔女。
使用伪纪录片的手法将一部二流僵尸片的题材拍摄成一部一流惊悚片,导演琼米·巴拿格鲁不愧是恐怖片高手,曾经的作品有公寓出租》、《机械女》、《鬼别墅》、《无名者复活》等等,此片太成功,以至于模仿者一直延续至今,但是没有一部水准能达到它的。。。
女主长的挺可爱,尤其是小背心那几段。。。
虽然知道这是一部电影,但这种用DV拍摄的手法还是把我震到了,身临其境的恐怖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原因。
看这部影片是因为电影杂志上把它评为十年来最佳恐怖片,个人觉得,当之无愧,看过许多乏善可陈的伪恐怖,这部片让我在午夜真是小吓了一跳。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就猜得到结局。
那就是录像者必定最后一个死。
但没想到故事发展得环环相扣不说,气氛也让人越来越绝望,当主角逃到顶楼,松了一口气时,最后的大幕却刚刚开启,随着整个事实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观众也会渐渐感到两主角越来越危险,黑暗、神秘、以及各种各样的实验器具,都让人压抑,当最后女主角被拖进黑暗中时,这种绝望达到顶峰。
最后,80分钟的片长也使得影片节奏更快,气氛更紧张,的确让人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恐怖之旅。
推荐给胆子大一点的朋友和DV爱好者!
惊喜之作
不怎么样
个人观点,实话实说,可能是先入为主,对这部山寨生化没有好感
看过以后要缓2天- -
西班牙人你们能冷静点吗
又是部叫人头晕的片子
晃动的镜头让我眼睛疼,西班牙语让我耳朵疼~~汗~~
不喜欢这类拍摄风格,Cloverfield也一样
第一部一个人看完的恐怖片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不过形式特别了。女主角好牛逼
丧尸还不算吓人,情节也不算新颖,演员演的还算到位.鉴定完毕!
晃得恶心
这片没有鬼还真吓不到我,毕竟我僵尸片看多了,7分(3星6分太低,4星8分太高,豆瓣打分选项很弱智),剧情算可以,作为伪纪录片形式而言很牛逼,同样变成了又晃又吵,咱们现实里看到的现场新闻联播没有这么晃啊,电影要的是视觉和听觉,希望可以处理好其中一个,在晃的时候吵的真烦,前半部我觉得安吉拉好漂亮啊,后半部我觉得她就是三岁小孩,不是叫就是哭,还是摄影师淡定了,摄影师要是不淡定了我们就看不到电影了。不过现实里也是这样的,大家遇到困难只会吵吵吵,而不是成熟冷静的想办法,以为嗓门大可以解决问题,然而越是叫越是吸引了闻音而来的僵尸。除了摄影师,防疫员是全片最佳,冒死来帮助最后还自动隔离叫大家快跑。女记者是全片最不淡定的……
没什么感觉
要新颖不新颖的 最后那段确实吓人 也就是说 前面的铺垫渲染很好
评分这么高开玩笑好吗?晃的我要吐了,俗套,烂
没大家说得那么恐怖
难看,镜头晃得我头都晕了,人么又吵得要命。
看完后,脑子里就只蹦出俩字:我操。。
一直在晃一直在嗷嗷叫,一直在瞎忙乎,哪里恐怖悬疑惊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