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懂得他会放弃在欧洲发达生活来到西伯利亚的森林里,这里天寒地冻,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连送他来的老农都说,这里是个自杀的好地方,没有人相信他会在这里活下去更别说好好过下去。
因为这里不适合居住,是原始森林,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都难以保障生命时刻,受到威胁天气的威胁,猎物的威胁饮食的威胁安全的威胁。
何况他也只是个现代人,他不会开枪打猎物,缺少一点面对大自然该有必备防范知识和技能。
第一次他钻开冰层,搞了个冰洞爽快地冒着严寒跳下去,正当快乐的享受挑战和征服的快乐时,生活立马赠予暴击:一只熊,没有丝毫预兆的慢悠悠爬过来,虽慢,但危险。
可喜的是虽然距离近,但是熊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可怕的是熊冲进了他的家,把他所有的粮食都一扫而光。
太惨了。
但是他没有退缩。
坚定的认清自己所选的道路,承担自己选择道路里面的悲和喜,不后悔不退缩,遵循所爱,做好自己,不被外世界的纷争烦扰所困扰,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
小时候,我看《瓦尔登湖》并不了解梭罗的心理如今,随着阅历一天天增长生活经验的累积才知道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是多大的智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梭罗说,希望每个人谨慎行事,耐心寻找追求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他父亲的、他母亲的或是他邻居的,尽可能的自由生活,别受拘束。
梭罗说,我走进了树林,因为我希望从容地紧紧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不是能够学会生活不得不教会我的东西,等我要死的时候不会看到我一辈子白活了。
梭罗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让外在的转瞬即逝的环境,成为我们忙碌的缘由,实际上他是我们分析的原因,离万物最近的东西是创造生命的力量。
海子说,从今天喂马,砍柴做一个快乐的人。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现在的我只想要一件事,希望我能在人面前不必伪装言善,不用绞尽脑汁接上话题,不用寒暄问候,只是真心实意的去给出我出于本心的想给的回应或者不回应。
在大雪里经历过生死之后,他坦白了自己的内心,他说,自己是逃避来到这里之后,你知道吗?
有些东西让我感到窒息抑郁或者是嫉妒愤怒,我那时讨厌整个世界,他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然后我飞奔出那里,他跑了。
雪后,他在冰面上翩翩起舞,冬日里的阳光格外和煦,他的表情不再严肃紧张,他沉醉放松,是面对自然时该有的表情。
敞开怀抱,手中空无一物,举目四望,四周空无一人,他什么都没有,他却又拥有了全世界,他拥有的是自己的内心,祥和平静充实。
他和杀人犯逐渐熟络,一起打猎聊天,时不时的问候,话不多,随意相处。
他们偶尔也会提到外面的世界,他们会笑他们会大杯喝酒用力碰杯,有一天夜里杀人犯对他说,我在这12年了,三年后,我就回去,我的妻子孩子在那里。
你呢,你有孩子吗。
他回答:没有。
嗯,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
然后有一天我清醒了,我意识到,自己被困在空洞无聊的空虚世界里。
我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徒留空虚,我迷失了自己。
所以我辞了工作,去却换种方式。
抛弃了一切安逸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朋友们……我只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精神问题。
我从未感觉自己如此的有活力,如此的自由,在这里,我才是真正的活着。
然后他们沉默了这样的沉默,让人伤心。
我们终究还是个世俗的人,我也是一个世俗的人。
我向往精神世界中的桃花源,那种与世隔绝,活在当下,可是我又没有办法绝缘,我依旧为了一日三餐的奔波,我依旧被所谓的浮名认可困扰,我想离开,可我没有勇气。
一天,他来探望杀人犯,原来杀人犯病了。
后来他劝杀人犯:你要出去治病,没人抓你了,你需要抗生素。
杀人犯却劝他:你要回去,回你的家去,你爱的人需要你。
他们彼此都没有说服对方。
第二天,杀人犯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并且出门对在劈柴的他说,你去买药给我吧,我改变主意了。
他欣喜若狂拿起背包就开始前行,走在路上,他听到杀人犯在大声地喊着他的名字,他以为那是牵挂,他大声笑着说我三两天就会回来。
又走了几步森林里还是传来他好友,大声热烈的叫他的名字的声音,他也大声地回音,一遍又一遍,空旷的森林里,两个人互相喊着彼此的名字。
我们这一辈子,似乎总在寻找想要抓住一些羁绊,爱情,友情,亲情,但太过执着后那东西都成为困扰你的东西。
而在这样的相处中,他们的友情早就已经根深蒂固。
一路辗转奔波,终于买到药,然后他去了那个杀人犯叮嘱他要去的地方,可是他发现地址是人流密集的车站。
他不明,于是找到一个能懂俄文的人请求翻译杀人犯让捎去的俄语字条,那个人翻译出来读给他: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的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他听懂了,听到第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懂了,知道他的好友要不在了,这不是什么联络信,这是遗言。
他的泪水夺眶双眼泛红,他瞬间醒悟,离别时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是最后生命的道别,或许是这12年中唯一的陪伴,或许是感谢他他成为生命里唯一愿意帮助挽救他生病的人。
他们彼此理解,所谓知己理应如此,钢琴声想起来的时候,我的泪水也肆意。
他焦急地赶回去,去见那个或许没有死去的人,或许还有一丝渴望,渴望他还活着没有死去,渴望还能再见他一面,可是又没有底气去相信,他只能一言不发地沉默着看向自然。
回家的路途依旧遥远又艰难,路上又折腾了一些时日,汽车不行就借摩托车,他一路飞驰开着借来的摩托车,沉默不语,眼睛狠狠的盯向前方,嘴巴大口大口的喘着气,焦急、愤怒、担心。
终于他回到了这个地方,缓缓推开门,点上油灯,走去床边,床上的人早已冰冷僵硬。
无声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不在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忍,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他已经心如死灰。
在偌大的世界无边无际的冰层上望向天空,天自无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一年,他经历了人生的全部,好像生死也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那些曾经的困扰和怯懦,都在这生死里随风而去。
死亡是痛苦的,但也是让人清醒,赠予力量的。
风和日丽阳光和煦的一天,他遵循了他的遗言,把他沉入海底。
那些痛苦,都沉入海底,获得的是新生的勇气。
刮掉胡子,整理好行囊,回归人间:“我离开了城市,在泰加林教堂度过了一年,一年,宛若一辈子。
”人总会痛苦,但人也总会再次获得新生,加油。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
然后有一天,我清醒了,我意识到自己被困在空洞无聊的生活里,我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徒留空虚,我迷失了自己。
” “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 我爱这部电影,和男主一样,我也很迷茫,空虚。
我觉得生活中的大多时候都是无聊且没有意义的,这种虚无感在夜晚尤为强烈,每每躺在床上,我都觉得整个人都是空洞的,悬浮在半空中的。
我清楚地知道,我黄金一般却又一文不名的青春很快要过去,而我却被困在这里什么也干不了。
一想到这里,我的焦虑感就越发强烈,但这些情绪就像打在了棉花上面一样,我发泄不出来,它一直横亘在我的心里,犹如巨石。
我像每一个普通大学生一样,学习,完成作业。
可我感觉自己是在虚度光阴,我认不清自己,也找不到自我。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也放不下世俗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我怕一事无成,也怕美梦易醒,好景不在。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想自由自在,我想胡言乱语。
当看到男主来到这里,在冰上呐喊,奔跑时,我很兴奋,仿佛我就是他一般。
我隐约觉得,我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或许,就像他们说的,我和男主一样都想要逃离现实生活,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太过理想主义了,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在快餐时代,严重内卷的当下,我真的需要一个宁静平和的地方来参透自己的内心。
可能这个年龄的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吧。
在这个温度已经降低的十二月跟随电影深入西伯利亚森林中的寒冷,超级适合。
因为所以梭罗的向往,法国记者 Sylvain Tesson 在西伯利亚深处的森林经历了一段朴素而又美好的六个月生活。
电影套用了这个设定,给新闻媒体人 Teddy 则是出于对自由的渴望,为了远离喧嚣的世界,独自身处在贝加尔湖畔的木屋生活。
与世无争,没有网络,他自己凿冰,做饭,学着狩猎,很是原始的野性,但是又纯粹而自然。
看这样一个人的简单生活其实已经很舒服了。
何况我是深夜窝在被窝里吹着暖气看,那个氛围,很舒服。
可是当时间慢悠悠地流过了四十分钟,当 Aleksei 出现的时候,一切的节奏都不一样了。
十年前杀了人的他为了逃避追捕躲进了这个了无人烟的地方,很多人以为他死了,但是他却在这里活着。
十年前,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和他说话,直到 Teddy 出现了。
「我知道你是谁。
我不会说出去。
」毕竟 Teddy 来这里,不是为了当侦探,而是为了亲近那份他从未体验过的彻骨寒冷。
那种空旷的、空寂的、孤独的只剩下自己一人的自然。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这个尘世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社会牛马在此挣扎、迷茫,被禁锢,然后也因此变得窒息。
但是真的远离,就是拯救嘛?
一个躲避警察的人,一个逃避世俗的人。
在冰天雪地下的彼此救赎,变成了两人寻找到结局的最好转折点。
撑不下去的 Aleksei 选择了死亡,得到 Alsksei 遗言的 Teddy 最终也还是回到了城市。
「你已经走了一段路了,坚持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我们都是自由的。
影片聚焦了三个冲突。
1.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呐喊(1)影片用1/3的时长,刻画一个想要逃离大城市,抛弃一切去追寻精神世界的主人公Teddy。
踏上贝加尔湖的冰面,由心而生的笑容、有星光闪过的眼神、释放一切的呐喊,这是一开始拥有西伯利亚木屋的欣喜若狂。
那时的Teddy是自由的,但并不知道自由是有代价的。
西伯利亚木屋原主人在这儿自杀再适合不过了。
一语出自木屋原来的主人。
影片此时出现第一个冲突:围城。
“我来这里找些许的宁静。
”“这里不适合人生存。
”围城之下,我们并不知道Teddy即将面临的是自由还是孤独?
2. 呐喊敬自由,呐喊畏孤独多次空镜展现的冰川雪地、寂静空旷,被网友称作每一帧都可以作为壁纸。
但原生态的背景下是极度艰难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对于从欲望都市里走出来的人。
饥饿的熊近在咫尺,遭遇暴风雪无能为力,没有科技取暖的苟延残喘……这些是自由的代价。
呐喊(2)暴风雪里迷路,绝望下的两声呐喊撕心裂肺,和初入此地不顾一切的呐喊形成第二个冲突。
这是在尝过避世生活的苦头之后,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
有代价的自由换来的是一个人的孤独,人与人的关系终究难于割舍,Teddy本质上还是打着追寻自由的旗子逃离现实罢了。
3. 被迫逃离想要归家,主动逃离渴望自由新故事的开始,是Teddy被逃匿杀人犯Aleksei所救。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从相遇、相识到相知。
两个世界观完全相反的人物构成影片最大冲突。
Teddy想进来,Aleksei想出去。
Teddy想在这里做梦,Aleksei说这里没有梦可做。
互喊姓名
互喊姓名
信Aleksei的善意谎言将影片推向高潮,那一段三步一回头的互喊姓名“Teddy!
”“Aleksei!
”像极了道别。
而真正的道别是在揭开留下地址的信,地址是车站,信里这样说: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
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
你是自由的什么是自由?
在Teddy眼里,逃离喧嚣的世界,将自己放逐到与世隔绝的地方是自由。
在Aleksei眼里,回家因为爱你的人需要你,自由不是空间的变化,而是心。
心自由了,到哪儿都是自由。
“心远地自偏。
”影片最后Teddy完成Aleksei遗愿:将遗体沉入贝加尔湖。
然后离开。
结局是对自由定义的最好回应。
最后一镜“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附:这是一部由冒险家Sylvain Tesson的同名游记改编的电影。
2010年,Sylvain Tesson在贝加尔湖畔居住六个月,其间所写的日记集结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影片中隐匿杀人犯Aleksei是原小说里不存在的虚构人物。
其他出现在片中的群众演员好几个都是由Sylvain Tesson小说里提及过的真实人物参演。
导演在拍摄完毕后,组织当地村民观看电影,村民觉得无人机拍摄的景色和贝加尔湖真是棒极了。
2017年2月,Ibrahim Maalouf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获得第42届恺撒奖最佳原创音乐。
影片的配乐来自当代国际爵士乐界的先锋伊布拉因·马阿卢夫。
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小号手如今是法国最知名的爵士乐手之一。
爵士乐的运用与影片主题自由恰到好处。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让我窒息,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
”这么多年,有的电影,看第一眼我就知道,它是“我的电影”;有的电影,一直想看却总是没看,最后在最恰巧“属于它的时刻”,看了。
这一部,是“我的电影”,也是“属于它的时刻”。
他们说“我们都梦想去欧洲生活,你却来这里”。
当地人不会懂他,我懂。
就是因为有了“欧洲”,才会去那里啊!
也,才能去那里啊……“我来体验未知的东西,寒冷、寂静、空旷和孤独。
”当车在冰上快速行驶时,他打开车门,我惊讶,然后想,如果是我,会把脚伸下去滑冰。
紧接着,他滑了。
我又想,如果是我,我还要下去,站在车后,让车拉着我,在旷野般的冰湖上,尽情得滑,飞快得滑,我要听到那风声,我要大笑。
他住在了那里,他独自一人站在冰上,他放声大笑,他不停地滑,他跳舞,他直接趴在那滑。
他拥抱冰,拥抱太阳,而我,已感受到那凛冽的、吹向我的空气,那是我最喜欢的空气。
他改造房子,贴了地图,果然,带了很多的书,还有茶。
他也喜欢不拉窗帘的窗户,而我此刻就有暖黄色的、来自角落的光,如他的烛光一样。
我要带一年的书、汽油、自行车,我还想带一年的移动充,因为我要看电影。
可是我想,如果我真如他一般在那无人之境,真是到了那个时刻,或许,是已经不需要电影了吧……“我自由自在,因为我的生活没有了束缚。
”他和我一样,穿带大毛领帽子的派克大衣,里边再加一个帽子,就不会觉得冷啦!
冷冷的天里洗热热的澡,真爽啊!
世人大都不喜欢冬天,可冬天,才是既凛冽,又温暖的啊!
下雪啊,每天下雪啊,醒来眼前就是冰湖,每天都可以在冰上滑,收拾小木屋,劈柴,吃最简单的饭。
我就想这样,无外物所困,无他人所扰,每天探险、看书、写作,多好啊!
多好啊!
第一次遇到暴风雪,那情景让我回想起我曾身处于天山山顶的暴风之中。
到眼前,还是要生存,可是,看不到路和方向,这次的呐喊,他是从心底里感知到——人生困境,它,一直在。
唯有趴着,在冰面上,在风雪里,趴着。
没人救,就归去。
当然,电影是不会结束的,他遇到了那个“能在那里生活十年的人”。
要相信,这世界有比你强悍的人,强到按照你的想法,已经活了十年,还将继续这样活下去。
他跟他说自己是“媒体经理”时,我都不知要说什么好了。
一定要让我相信,这眼前的世界,这电影,这人物,这一切,都是为我准备的啊!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
然后有一天,我清醒了,我意识到自己被困在空洞无聊的生活里。
我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徒留空虚。
我迷失了自己。
所以我辞了工作,抛却换种方式就无法生存的旧观念,抛弃了一切安逸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朋友们。
我只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精神世界。
我从未感觉自己如此的有活力,如此的自由。
在这里,我才是真正的生活。
”在冰上滑,或者骑车,都是人类最接近飞翔的状态吧,最接近,自由。
我想到了那年在中缅边境骑车,我大声地唱“我像风一样自由”。
在这里,能感受到自己,真实地感受到真实的世界。
就像他说的,“这里,是我的梦。
”“我要走了。
”“别走了。
”他再次感受到了人情,再次有了留恋。
他生病了,他自然要救他。
当他照着“错误”的地址走到车站,听到了那一句“你是自由的”,瞬间落泪。
为他,也是为人生,为生命,为一种不知所然的东西,姑且就叫它——情。
如那年我看《辉夜姬物语》,即便这世间诸多不如意,最后离开亦是回归的那一刻,还是顾念人间的情。
说到辉夜姬,想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还没看呢,却从名字上,有着多么清晰的连接啊!
不知怎的,他让我想起那年同样也是“我的电影”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他是做媒体的“高更”,他说“一年,恍若一辈子”。
我也是啊,我也曾说“一年,如十年”。
但我却从未能真如此一般,孤身入林。
每每这一刻,都会有一句话在心里出现——如果我是男性,该多好啊。
没关系,一样的,在哪里,都是自由的。
我心里,有整个宇宙。
在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碾到快崩溃前,法国记者西尔万·泰松决定前往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住上半年,他几乎没有户外生活的知识,所以难免困难重重,但在冬季的贝尔加湖边,他得到了在城市得不到的东西——辽阔与宁静。
此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他的这本书改编的。
不过,考虑到单纯的日常恐使观众感到沉闷,导演和泰松商量,在电影中加入了一个同伴角色。
尽管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与小说在形式上不再相同,却满足了影像与文字在深度上的一致。
不明就里的媒体将他比作“现代梭罗”,但泰松其实更接近我们,而不是梭罗。
这个差距在于,梭罗是带着丰沛的精神世界与坚实的生存能力融入到自然中去的,而泰松是想要通过毗邻自然而居来唤醒自己的精神世界,换言之,构建与自我的深切联系。
所以我才说电影加入同伴的改编更能契合原著,因为这个同伴能够具象化深切关系的建立。
于是,当我们再去回望困扰泰松——抑或也是大多数人——的现代生活的烦恼,将发现,真正让生活变得单调无聊、让身心窒息的,是我们与所有的人、事、物都只维系着浅浅的浮于表面的关系,失却深度思考,失却有意义的关系,失却好奇与追问的心气,甚至对自己的感受和思维也失去探寻的兴趣,当然会焦虑、会厌倦。
电影开篇的自语非常打动我:“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不一定非要隐居,但一定依托于一颗丰饶的心。
没想到,这竟然是今年让我哭的最厉害的片子。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2016年法国片,1小时38分钟,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喜欢,每一句台词都是那么感同身受。
男主离开城市的决绝,他在西伯利亚刚买的小木屋前放声呐喊,在贝加尔湖冰面上像孩子一样滑行,在空无一人的森林前尽情吹着小号,在深夜蜡烛的微光中写日记,这一切都太自由了。
片头,在西伯利亚一片寂静和荒无人烟中,一辆车缓缓开进画面,他说“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衫领,让我感到窒息。
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保持本质。
但你不能保持本质,你发现它。
”这是《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第一段台词,听起来多么舒服,这就是每个人心中所想。
片中的台词不多,但都太让人感到舒服了,亲切、拉近距离,让我们不知不觉跟着男主去做每一件事,去躲起来回归大自然,去默默地确认到底有没有精神世界。
最动人的是Teddy和Aleksei友情,那回荡在森林里的一句句彼此对名字的呐喊着实让人震撼!
Teddy去城里买药,每向前走一段,Aleksei就站在木屋前大喊他的名字“Teddy!
”Teddy马上回喊“Aleksei!
”他们一声比一声大,又一声比一声远,像极了道别。
“You are free!
”这是Aleksei写给Teddy最后的话,Teddy听懂后泪如雨下,Aleksei确实在道别。
当Teddy冒着融雪危险赶回木屋时不敢相信Aleksei已经走了,走得很安详就像睡着一样。
Teddy遵从Aleksei遗愿,把他沉回了春天里的贝加尔湖后也离开了。
至此影片接近尾声。
什么是自由?
在Teddy眼中,自由是把自己放逐到了世界的尽头,在与世隔绝的西伯利亚森林中。
他羡慕Aleksei,可是Aleksei却不停地告诉他go home。
自由不是空间感,是心。
心自由了,哪儿都是自由。
致敬《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诚如豆瓣短评说的,“电影的体验和感悟必须要到一定年纪,经历些世俗事,方能明白其中七八。
风景片同思考片的分水岭即在此。
”抱着看风景的心情点开,却感觉过了一生。
地球是监狱,世人爱越狱。
逃离是对既有生活轨迹的反抗,亦是给自己生命中被挥霍的活力与爱的补偿。
赶上了逃离北上广巴的时代热潮,巴黎媒介经理Teddy从大厂裸辞,充分利用地理套利,巴黎赚钱黎巴嫩花,谁不这样谁傻瓜,就租下了欧洲冷冻版洱海贝加尔湖旁边一套冬凉夏暖的房子。
房东为了带着家人去大城市看病决定租转售,房子只要加多9万卢布(约1000欧元)就可以买下。
也就是说,只需要两个伍佰就能写出《挪威的森林》透心凉版《西伯利亚的森林》。
Teddy欣然接受。
临走前,房东说:“这里很适合自杀。
”后来Teddy遇到了藏匿森林12年的逃犯Aleksei,想逃离和被迫逃离,两种人生产生交集。
不过,这么些年,Aleksei独自生活都没事,遇上巴黎人Teddy后竟然因为感冒发烧死掉了,难怪法国人不喜欢巴黎人。
再后来,Teddy找人翻译Aleksei留下的纸条时,我哭了,是真的,我当时就在现场。
从桎梏中感受自由,在死亡面前你才真正活着。
水葬Aleksei之后,Teddy从西伯利亚森林的一场深度冬眠中苏醒过来。
北上广或者巴黎,你可以逃离生活的囚笼,但永远无法逃脱,生命的枷锁。
逃离是深陷生活泥潭的人给生命力取的别名,类似于周迅,鲁树人。
逃离不在距离,而在心境。
此地逍遥不了,别处也是妄想。
但,逃离或许有时候是答案,却无法一直解决你的困惑。
藏匿西伯利亚森林的逃犯,12年于他是一个人漫长一生的审判与煎熬,而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中不过弹指之间。
逃离巴黎的都市青年,以旅居为名寻找生命体验,围城罢了。
旅游和旅行都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出口,但本质是不一样的。
旅游满足浅层的吃喝玩乐的感官需求,而旅行是更深层次的探索,身在外,向内求索:离开原本的生活,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找自由、谋成长、求疗愈。
当然两者无高低之分。
在昨日的茨威格的世界,巴黎只知道对立的事物可以并存,不知道什么是上等和下等。
我成长的年代,时间计量单位是80后、90后、00后。
如今,疫情把时间切割成令人不安惊恐的前中后,活在2019年的人与活在2023年的人已经有了代沟。
1919年,四年战争终于结束。
人们从僵化与顺服中归来,在变了样的、穷了的、被轰成碎片的世界里重新寻找曾经向往又恐惧的自由。
成长中不复清醒敏锐的感官和神经,磨平了年少的无边法力,包括创造力、生命力和活力,四时欲振乏力,四处无能为力。
年轻的凯鲁亚克在路上泼洒了还没喝的酒,把年少时璀璨的极乐夏梦,悄悄换成,买一套房子,和一辆凯迪拉克。
生命或是温水煮青蛙,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坐井观天,生活这口锅,你背着蹉跎,以热情燃烧的生命,煮着煮着就熟了。
在每个人的西伯利亚森林中,莎士比亚讲,这么恶劣的天气,没有一场暴风雨是不会放晴的。
莎士比亚又讲,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黑塞不再将飞驰的车轮推回,默认血液中安宁的死亡。
不再索求荒唐,亦是你我如今的智慧和善良。
三月,去了一次卢浮宫,又见到了阅人无数看见的手机更多的蒙娜丽莎,高高在上但给人有台阶下的胜利女神,因为断臂而无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维纳斯。
哦,还匆匆路过了《自由引导人民》,六年滚滚东逝去,霎眼二十八,Viva La Vida。
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俄罗斯总统普京每年至少去西伯利亚两次,在人迹罕至的西柏利亚森林狩猎,在贝加尔湖中野钓。
电影通判今天介绍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一部书,也是一部电影。
贝加尔湖法国记者西尔万•泰松在西伯利亚雪松北岬,贝加湖畔生活了6个月。
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在西伯利亚森林中》,2016年法国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就是据此改编。
电影里就是海子想要的生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在西伯利亚生活6个月的记者在贝加尔湖畔,一个雪松搭的木屋,背后是西伯利亚寒带针叶林,有雪松,云杉,冷彬和西伯利亚松,木屋房周围是三毛草和鸢尾花。
白天清净而明亮,松鼠、雪兔、狐、貂、麋、猞猁在森林中活动,你甚至可以听得到他们的声音,眼前是蓝的幽深的贝加尔湖。
西伯利亚森林白天在世界最清洁的贝加尔湖里,捕一些凹目白鲑或奥木尔鱼等。
在木屋前搭一个木头支架,上面吊一个铁锅,采摘些羊肚菌,红菇,将门前水桶里的贝尔加湖水加一勺,放入蘑菇,鱼,炖一锅汤。
或者在门前搭个支架,用彬树或松树枝支起火堆,烤白鲑鱼吃。
雪松森的桌子屋子前有一张雪松木的桌子,呈现出“香料蜜糖面包”般的颜色,靠着木屋是把长椅。
门前的雪堆里埋了数瓶伏特加,雪堆也是冰箱,里面偶尔放些鱼、猎到的雪兔。
杯子里的伏特加清洌迷人,松树影下的光影斑驳迷离,一口伏特加,一块松树烤鲑鱼,西伯利亚的寒冬,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只有远处的贝尔加湖和远山。
午后,在湖边,一本书,躺在湖边的石头上,枕着你的猎枪,在天地间呼吸。
冰封的贝加尔湖夜晚,森林中传来遥远的西伯利亚森林狼的啸月之声,还有西伯利亚虎在深山里的低沉吼声。
极北星空中的星星没有任何云彩遮掩,便如在你的眼前,呼口气似乎就到了星星上去,
冰封的贝加尔湖《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电影通判时常看的三本书之一。
西伯利亚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装得下天空的贝加尔湖,去那里走走吧,也许会遇到普京。
本文所有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ID: dytp555
You are free”一个想离开,一个想进来。
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森林,一个天造地设的围城。
当Teddy拿着Aleksei写给他的纸条在城市中心焦急求药时,却发现纸条中地址是车站,信息是祝你自由。
朋友,我说抗生素能救我的命,是想你坚强地去对抗世俗生活,而不是逃离到不适合生存的荒野森林。
你心心念念想救我性命,我唯独希望你走出自己的沼泽地。
To Aleksei🍻
“我抛弃了一切:安逸的生活,工作,家庭,朋友,我只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精神世界。我从未感到如此有活力,在这里,我才真正地活着。”
我有点注意力不集中了看得,就是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安静
中规中矩,这种类型的电影里,唯一不想去的地方,冷死了。
被骗进来。典型的privileged白男,主动找苦吃,又挺无知。和into the wild相差太远,迷茫的人VS清醒的人;对现代生活的逃避VS坚定的人生哲学。台词少也没练到啥法语。
感觉不能算冒险片,算文艺片。节奏太慢,昏昏欲睡!
三星全给景色。主人公说服自己是来寻找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却没有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然后被杀人者教育打猎知识和人生羁绊。故事一般,靠几句台词煽情,也是离谱。
自己认为自由了便是真正的自由了。贝加尔湖畔的小木屋就挺好的!不要离开!
想给三星半~风景好好看~有些转折生硬了~最后那张小纸条真是跟着男主角一起掉泪~
法国人确实很浪漫
这就是围村。村外的人想进来。村里的人想出去。逃离现实,都是缺乏足够面对的勇气。所以需要遇见一个明灯,为自己指路,指明回家的道路。不过说真的,西伯利亚真美啊,但也真真真冷啊。我可不喜欢呆在这么冷的地方,穿上厚厚的衣服多臃肿啊,干啥都不方便!
UUU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次暴风雪,几句临终寄语,从身体和精神上,阿列克谢拯救了泰迪两次。阿列克沉入贝加尔湖,泰迪重装上阵。
一次暴风雪,几句临终寄语,从身体和精神上,阿列克谢拯救了泰迪两次。在泰加林教堂里,阿列克谢的死,让泰迪如焕新生。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逃避现实的地方,永远不是真正的家。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才明白活着的意义。
女朋友推荐的,剧情过于文艺,比较无聊,结局也没什么惊喜。唯一一个笑点是讨论当今总统是谁。也就是看看贝加尔湖的风景了。
一些空镜很美 灰调子 干净 Aleksei好像陀氏 死时尤其
虽然很纠结,还是想说个人感觉是被高估了。一开始以为是纪录片,后来发现是电影。想渴求世外桃源去逃离的人,最终还是和另外一个人产生了羁绊。这种遗世独立的自省感觉是大部分人向往的(我不是我没有),这冰天雪地狂风暴雪的日子我是接受不了一点。
平铺直叙 低于预期
好孤独的片子
平静,寂寞
作为i人不喜欢也并不接受这种生活 蛮无聊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