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两部戏有些不一样,我指的是在大雨夜车里那段,她里,是女方压在男方身上,并主动猜出了他跟别人睡了,他里,是男方在上,并主动承认出轨。
我先看的她,当时女主走进酒吧,女酒保的神情以及和男主擦身而过的戏,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看了他,印证了我的想法。
很喜欢他们热恋时的那几段,甜甜蜜蜜。
她里,让我深刻的还有她爸那句“这是我最好和最坏的时刻”。
总之,双方的家人、朋友真的都好棒。
《他》的开头是爱情 转眼却是克制 隐忍 和争吵的生活 然后分开 尾随 两人驶向落日 在暴雨中 一切好像回到了从前。
可是 为什么他要这么诚实?
他应该诚实 那他为什么要犯错?
回到从前只是假象 没了爱情的那一刻 其他都只是苟延残喘。
没了你 我过得不好,可是如果我还是要你 我还能过得好吗?
后来 他们终于得以谈谈 Memory is so fucking weird. 谈开了 之后呢?
继续生活 我要你?
还是没有你?
最后 他独自走在夜晚城市的街区 不曾回头。
《她》和他的生活比较 女人有更能依靠的亲人 更难解的心结 更细腻的感情 和更愿意改变的决心 租车出游 也许是她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 才发现他也同样一团糟。
她迈出了那一步 可是他呢?
告诉她 停下来 我出轨了。
为什么男人都混蛋得可怕 屈从于生理需求的可怜虫 还要将过错推咎给自己的伴侣。
她也试过 买醉寻欢 可到头来还是做不到 明知是错还义无反顾那是愚蠢。
他做得到 坦白即是伤害 可自己就是不行。
最后 我亦步亦趋地跟随你的背影 直到你发觉回首。
这个电影如果不是分开了两个版本,或许也就是个中庸的爱情/家庭/文艺片。
和蓝色情人节、革命之路其实说的是一个类似的故事:原本相爱的一对夫妻在中产阶级的生活中变得同床异梦,追求不同的东西。
男的对妻子小孩算是认真尽责,只是胸无大志安稳于每天的日子。
女的则是想要诗和远方。
最后结局是无可避免的分离。
当然不同的是,The Disappearance中的夫妻分歧是源于他们早夭的婴儿。
男主move on的方式是回到之前已复一日的生活,继续让生活推着他走。
而女主则无法从悲伤里走出来,最后决定必须消失一阵子。
女主的妈妈和男主的一席话戳中要害:perhaps people grieve differently. 我的心理医生告诉过我男女处理感情上的极大不同,也告诉过我一个类似病例:失掉一个孩子之后丈夫很快可以继续上班像什么都没发生,妻子却不能。
The Disappearance的故事如果放到我身边,我会立马建议他们去参加couple therapy。
我不是故意要打破这个电影为其贴上的文艺爱情的标签,但现实点来说,这不是个关于爱情的问题,这是个典型的PTSD(post trauma stress disorder)以及夫妻如何来coup with it的心理问题。
这点说清楚了之后,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我先看了Her,打了三星。
之所以能够耐着性子认真看完Her,是因为我太理解想要消失一阵子的那种感觉,太理解在我想消失的时候被人找到是多少恼怒的一件事。
但总体不是很喜欢Her。
几点原因是,第一觉得整个电影有点矫情,劳模姐也有点矫情。
她剪了短发(必须承认短发很美)、画了黑眼影、跑去某大学上些可有可无的课,俨然一副叛逆文艺女青年的样子。
还和妹妹跑去clubbing,差点和个陌生人滚床单。
这种自我放纵式的疗伤方式,我是再熟悉不过的。
我自己一度也是这样。
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不久前失去孩子的女人(她至少应该有30岁吧),我有点难以共情。
另外就是她对一美的态度,不给对方认真谈话的机会 - 或许她已经失望过很多次所以不想再纠缠,这我也非常可以理解,但是电影本身没有交代清楚 - 而在自己兴致好的时候又任性地走进他的酒吧,要drive aimlessly somewhere。
我没感觉到她对一美的感情。
反而在Him里面,一美对她的感情是更明确的表达出来的。
另外不喜欢Her的就是,劳模姐去上课的那个学校 - Cooper Union - 我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当年在纽约交换的时候经常在那里出没,建筑课期中考试的题目就是Cooper Union那栋奇特的楼(不是个好的回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电影的设定选择放在了纽约,我想如果换个城市会不会效果更好些?
再来说说Him。
我打了四星,因为觉得情节以及角色设定更合情理。
一美虽有抱负在现实中事业平平,和富有的老爸有矛盾不愿给老爸打工,爱老婆也对老婆很好,自以为自己在关键时刻step up了,但其实孩子夭折后老婆心里失望难过他都不了解,归根结底一美就是个智商还行情商偏低的普通中产阶级男人。
有几个细节很感动:他和他老爸一起去港口把死掉的那条小鱼扔回海里,看到一对年轻情侣试图逃账之后拼了命的追赶,还有最后在公园里看着昔日那个草坪的眼神。
在两个电影有几个有意思的平行。
女主问他爸爸,do I look like a different person? 然后在Him里男主也问了他的岳母同样的话。
女主和妹妹扭打一团倒在地上,男主和好基友在餐厅厨房扭打倒在地上满地菜叶子。
说说演员。
给了劳模姐太多特写,觉得有点烦。
觉得劳模姐演的有点太过用力。
一美的表演中规中矩,比较正常。
Viola Davis的演出还算可圈可点,只是不知道对推动剧情有何帮助。
最后不得不说Isabelle Huppert的角色很失败。
把她刻画的太stereotypical - 因为是法国人也不必让她整天拿着一杯红酒在手上看上去无所事事吧。
摄影很棒,很多镜头慢慢模糊的感觉和背景音乐好像一起融化。
看完两部之后发现不只是不同的剪辑,而是好几个同样的场景是分开来拍的,角度不同连台词也稍许有点不同。
两条线分开前进,然后交汇,再分开前进,再交汇。
当你先看完一部,再看第二部的时候,这种好像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其实却不确定真的会发生什么的感觉实在很奇妙。
我想这或许也是导演试图追求的效果之一吧。
配乐非常好。
今天在Spotify上听了Original Music From And Inspired By: The Disappearance by Eleanor Rigby - 大概是值得打五颗星的作品。
强烈推荐。
[剧透预警]上映前后关注过一阵子新闻动态,所以其实对这片子的心态是比较微妙的。
从成果来说,我也宁可把Him当作一部独立的影片,毕竟一美决定接片的时候只有这个剧本。
从Him到Her,本质上来说,主题和格调都不一样了。
Him的切入点原本是挺有意思的。
这些年对女性话题已经挖掘的很充分,DOER这个故事架构也很难再有什么深度,反而是对现下的男性形象缺少关注。
当我们讨论女性主义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隐含话题,即男性的社会形象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女性并非天生“软弱”、“感性”、“适合被保护”,男性也并不是天生“坚强”、“理性”、“善于保护”。
在Conor身上,首先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迷茫。
面对失去孩子这样的打击,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也好,妻子的情绪也好,他想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值的“男人”,同时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因此他时而暴躁,时而脆弱,他不明白妻子为何出走,又缺少释放自己情绪的出口。
观众都能感受到他对EL的爱是如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即使出轨也是迷迷糊糊又充满了负罪感,希望受到EL的谴责。
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他也一样因为孩子的离开而痛苦,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而暴躁,这样的Conor是软弱的。
就像大纽约的芸芸众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陷入平凡的困境。
影片开头Conor说,only one heart in this body, please have mercy on me. 为什么在这段关系里他如此弱气呢?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能弱气呢?
失去了孩子,母亲的痛苦社会大众都能接受,那么父亲应该如何表现呢?
如果换成父亲在家躺半年,是不是会被社会鄙视?
(我想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从Him来说,Conor这种陷入困境的城市中产阶级男性的形象很耐人寻味。
既不是英雄、精英,也不是小人物、社会底层人物,具有主流道德观念,想要自立但创业失败,想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也不知该从何入手。
正如EL渴望新生,Conor也渴望被爱,被重视,被肯定。
我觉得这样的Conor反而是银幕上比较少见的成年男性形象,恰恰说明了男女之间并没有那么大差别。
父亲的角色也很有意思。
按照社会一般看法,他成功多金,花心薄情,但在父亲的心里究竟是如何感受的呢?
也害怕孤独,也害怕衰老,也害怕回忆。
在和Conor对话的时候,也笨拙而努力的想要给予他支持与爱。
Him这个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两点:一是“谜团”,观众和Conor站在一起,始终不明白始终在摸索;二是展现出男性的“软弱和孤独”以及他们不知如何逃避或者面对的这种困境。
不是浪漫的英雄垂暮的困境,而是现实的日常的。
基于这两点,Him在文艺片的范畴里即使不是佳作,也是值得推荐的,可以理解当初一美为什么看中这个剧本(即使新手导演的稚嫩感很鲜明)。
然而当剧本延伸出HER,这组影片的主题整个就变成了一对成年男女如何处理感情关系、家庭关系里男女视角如何不同这样的老调重弹。
发散点来说,我相信Ned花了八年时间创作,必然是投入了不少自己的人生感受,而Her是在Jessica建议下再创作,重心转移也是在所难免。
Them就更不用说,连导演自己都承认是mistake. 如果说双版本从创作方式来看勉强也可说带着点大胆和文艺气息,Them纯属为了迎合市场。
看到好多评论都只看了Them也是满遗憾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喜欢Conor这个角色的,也挺喜欢纽约故事背景,喜欢影片的结尾充满诗意。
一美大大很少演这种普通都市人,不知道过了这个村还有没有这个店。
再多说一句就是,打光不错,歌都好听。
十月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他和她的孤独情事》,觉得他和她分明是我爸妈。
我爸确实是詹姆斯麦克沃伊那个角色,帅气多金。
我多希望我看的是电影,不用承受结果。
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妈妈,妈妈说《wild is the wind》很好听,关住门,放了一天。
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午夜,她光着脚在厨房烤肉吃,还说,一美很好看,她太喜欢英国男人了。
所以,她的前夫是长得很英国,很绅士,在英国留学,一件旧衣服都穿得一丝不苟,他的精致让女人沉醉。
英国老绅士,确实是特殊的存在。
其实区别英国人和美国人,除了语音不同,英国人优雅的又同法国人不同,眼睛是安大略的小小湖畔,风衣上永远都是潮湿的,贵族是永远神秘而矜持的,所以,热情起来才沉迷得不可收拾。
所以,王尔德永远都是爱尔兰的夜莺玫瑰小王子,一美永远是英格兰威士忌最隽永的味道。
我妈喝了口威士忌,说:“这个男人,一定是这个味道,看着他我想起了我前夫。
如今,我只能看着他年轻时候的照片微笑,或许这样更好,他也老了,迟暮的人,臃肿,也许我已经失去对他的爱,因为他再好,也抵不过磨难。
”远方的僧人敲响晨钟,妈妈深黑色的眼眸停在屏幕男主角的脸上,流水滚动着不忍落下,毕竟这眼泪是她和爸爸唯一的联络。
许多许多的爱皆是因神秘而生,就如影迷对影星的狂热,深以为见过了就永恒,不过是一颗流星,讲究什么永恒。
我和子都也不过是彗星来的时候,错去的空间。
我静静得和我妈盯着屏幕里的詹姆斯麦卡沃伊,我们三个都是假的,他在戏剧里,我们在戏剧外。
枫叶红的时候,下雪了。
我越来越喜欢麦卡沃伊的电影,越来越不在乎初恋在卧室自杀的事情。
初恋也是一个拥有光影里微笑的男人,听说他的血染红了床单,听说他死了好多天了,因为尸体恶臭才被发现。
他和我一样喜欢奈良的一座叫“美”的木质的建筑,我们同游日本,孤独得像两个孤魂野鬼。
说真的,我觉得我们都不如孤魂野鬼,至少鬼可以来吓人,我们只是两个孤独的人。
他爱着别的女子,带着我来疗伤散心。
他并不爱我,一路上只说着关于她的种种。
“她是那种云开雾散里也看不清楚得女子,你在任何时候都照不亮她。
她死了,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过这里,我们有钱,她那么美。
”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美和金钱更好的。
我称他为初恋,也就是因为他睡过我一次。
我想他把我当作谁都可以,就是不要把我当作我,我会深深受到侮辱。
尽管这侮辱这样美好,这样不匹配我。
我们一起看过一部电影,《赎罪》。
他说,她比凯特奈特莉还有味道。
我那时候不知道一个高中生,为什么要喜欢这个平胸女人,也不知道詹姆斯有什么好看。
冬天,我买了一件最最喜欢的裙子,莫名得躺在窗上,我买了红色,和床单一样的颜色。
我想说,我离开真的和别人没关系,我离开,只是因为我不想存在,我觉得尘埃于我无益,我觉得我不太适合这个充满所谓正能量的世界,我与大家格格不入。
直到我看到一个红色的女人躺在那里闭了眼,我才放心离开了。
那是我,有时候也挺美。
一美
He and she两部要一起看才有意义,我觉得这种不同视角同一时间线的探索是挺有意思的,你会发现,即使两个如此相爱如此亲密的人,经历的仍是不同的世界,世界是如此立体和多维。
女主父亲说了一句话,Tragedy is a foreign country, we all don’t know how to talk to the natives. 说得好形象。
男主女主是都挺有钱的,难过也有足够的理由跟底气不去上班无所事事,可是丧子之痛不会少一点,任何悲伤的情绪,都只能自己解救自己,但是解救并不是逃避,而要真的放过自己。
Once you start walking away you’ll live a life of walkways,女教师的话,日子要继续,总是需要解决向前路上的坎儿。
不过男主女主的分歧大概就在于,男主已经走出来了,而女主觉得,why are you not with me ?
你为何不能对我的悲伤感同身受?
于是她离开,想要重新开始。
像女主麻麻说的,nothing is appropriate here ,人们对待悲伤的方式不同,时间不同,没有对错。
快乐是真实的,悲伤也是真实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俩人彻底分开,女主再婚又有了孩子,男主一直无法解救自己,当然,这两个故事并不相同,重点也不一样,本片中孩子的死估计是个意外或者疾病导致的。
本片中,俩人如此相爱而且继续相爱,大概最终还是不会分开吧。
吐槽下,女主麻麻的几乎每个镜头都端个酒杯熏乎乎的样子,是未实现自己年轻时的音乐梦想,大概因怀孕早早嫁人,过着富足但是总感觉点不满足的那种生活吧。
可是有多少人对自己的生活是完全满足的呢?
有多少人,像男主所说,可以figure out 自己是谁?
或者说生活的purpose 在哪?
不知道。
终于看完了《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两部,先看她,再看他。
译名很好听,看着以为是从男女两个角度来探讨爱情,结果我错了,看完觉得应该叫《丧子之后:他》还有《丧子之后:她》。
好吧,其实我就是对这电影评价不高,本片想法很好,看预告片的时候,我给了它极高的期待,结果情节很是拖沓,点也是零零散散,有时候还玩玩神游,观影感受很差。
可能这正是导演要给我带来的感觉。
在她的时候,我就觉得,电影把女主绝望的心全感染给观众了,看到我觉得人生很没意义(当时还不知道她丧子,却感觉很没意义很压抑),到他的时候,虽然也是压抑,但情节开始被理清,能感受到的是烦躁。
男女视角的不同,在他们车里OOXX体现了出来,我记得在《她》时,是女的主动到男的身上,到《他》的时候,却变成了男的主动压到女的身上。
(应该没记错)这电影啊,看到一半,我都不想知道结局,有种“关我屁事”的feel,就冲着这一点,我给它两颗星。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按照放映顺序,先说him再说her。
一美演的是个普通餐馆的老板,结果画面一转,原来是深藏不露的富二代。
家里有个米其林餐厅(并不是……),却以“为了朋友”的名义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开着自己的酒吧。
从朋友和家人的对话能感受到,男主角的性格其实并不是特别好。
跟了父亲的不够主动,让朋友受不了的自说自话,导致老婆跑掉的反应平淡。
即使不去看her部分的很多前因,光是从him部分的后果都让人觉得,这么随随便便懒懒散散活该老婆跑掉。
对酒吧的经营完全是过家家式,有野心又不用心。
父亲工作如此辛苦,他有他的难处,做儿子的却永远不想听。
不但鸡同鸭讲,而且不断为了母亲被抛弃的事情再怨恨父亲。
正如her当中不高兴老师的那句话:我从来都不想生孩子,他们让你感觉忽冷忽略,情绪大起大落,突然想吃酸黄瓜。
生完一辈子肥成猪,没日没夜辛苦操劳。
说话也听不懂,从来不肯按你意思来,只是偶尔突然绽放一笑,那就美得没边——只是29年后他们后突然扔出你根本不记得的20年前的一件事、一句话指责你毁了他/她一生。
太特么同意这句话了,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小孩啊!
(笑不论是谁来看,这两个人的条件简直是没资格可以抱怨的富二代。
男方爸爸的餐馆有滚石这样的老客人(记不清是哪个乐队),妈妈家有钱到刚结婚就能砸钱让女婿开餐馆;女方爸爸是牛逼高校心理学教授,妈妈是法国人,乐团第二小提琴手。
明明生活无可挑剔,却还是诸多不满,对现在不爽对未来迷茫。
孩子的事情怎么看都只是导火索而已,只是终于让潜伏已久的对自我的不确定爆发出来。
这里不得不再次引用不高兴老师吐槽El的话:你们选择太多的一代人,父母都牛逼哄哄到让人咋舌,可是却还不满足。
不想承担责任,利用读研不断拖延走上社会成为独立人的时间。
是啊,这么做是很幼稚很不负责任,可是,你让这些根本除了自己根本没有责任要负担的人,除了一再对自身挖掘钻研,上哪里再找一个这样自己主动挂心也没有别人能帮到的对象呢?
him部分的剧情说真的,不如her更让人觉得完整又有方向。
可能因为本身就只是一半而已啦,只有看完him&her才能说看完了这部电影。
那些不完整的,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的,那些缺了前因差了后果的,不正是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辈子在苦苦寻找真相的半圆人,亟需有一个共同作用使生活前进的Ta,却又永远没法真的理解和感受对方。
只能靠磨合和忍耐。
很奇怪的是,明明him部分几乎每秒都在舔舔舔,回想却不如her部分喜欢的画面多。
下半部喜欢的情节真的是一抓一大把的,可是第一部真的触动到的只是最后渐渐走远的西装背影。
鱼很冷,也很萌。
好喜欢每个人都和它打招呼,用一条生物去代替了不能言说的孩子。
配音非常好,和情节配合食用,意境立刻大幅提升。
连老师讲课的部分都是有指向的,以后一定会把那一段再好好看一遍。
不能更认同听到烂歌会抓狂的男主角,我也是受不了就会想掐死收音机的那种。
不过是错觉么,男生这边的回忆就少很多?
更多是对事业的茫然和对父亲的反抗,俄狄浦斯情节要处理好哦(下部的心理学内容层出不穷,让人惊喜不断)本来就那么像他爹,坐吧台写账本真是一个模子出来,为什么非要推拒呢?
你看只要事业走上正轨,妹子果然回来了吧其他想不起什么了,嗯……一美大大胸好大,有B了吧?
腿没男神长,脸没男神美就算了,身材不如专业人士也很正常,只是连胸都不如男神大。
简直没法活_(:з」∠)_===============以下废话碎碎念====================这世界好奇怪的,所谓草蛇灰线,很多事当初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之举,当事后回头看,却觉得意味深长。
就好比去年标记想看的时候,这部片还是只有中分头撞车照的不知什么鬼。
因为一时兴起把所有一美的片子都一溜标记下来,后来也完全没有留意过,甚至连预告片都没完整看过。
而回去看,纯粹因为某个群里面的妹子的一句话才晓得在香港有点映,买票也正好开始。
完全不懂怎么买票的自己,根本没找对地方,却靠微薄找到了很有方向感的元老级腐女带队。
一切加在一起,只能说是太巧。
电影刚开场就是秀恩爱,可这恩爱没有几分钟镜头一转,就是Eleanor孤独的走在桥上,走着走着她跳进了河里,汹涌的河水一下吞没了她,让我的心猛然一惊。
可最终她还是被救了上来。
这里的桥段让我一下想到了安娜卡列宁娜,不过安娜的死更决绝,飞驰的火车一下给了安娜一个痛快。
即使她有后悔但来不及了,命运就是这么的奇妙,也许也不该称之为命运,女人在面对悲痛时有时强烈的情绪会左右你此刻的生活。
Eleanor回到乡下父母家里,开始过起了逃避的生活,她现在想要的不是丈夫的步步紧逼,而是一小段时间的休整。
可是正如此片从男性角度和女性角度分成两部电影一样,男女的思维永远是南辕北辙。
康纳在得知妻子失踪后开始步步紧逼的修复他们的婚姻,在男性的世界里,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平凡的生活,正如他对Eleanor母亲所说,选择继续自己的生活,因为继续前行是唯一的道路。
其实他不在乎感情世界的风暴,却更多的害怕来自现实生活的巨变。
而Eleanor则无法忍受,她敏感的察觉到孩子的夭折使他们之间已然变成陌生。
她觉得他太看轻了孩子的死。
同样的也看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就这样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无法再睡在同一张床上。
有时候我们都希望生活能慢一下,等一等,让我们喘口气。
可是人要生活在社会总会无时无刻承受社会给予的巨变。
这里是天真的人类学家Eleanor没有参透的道理。
当她看见离婚的姐姐又开始有了自己的情感生活后,她觉得自己也该开始往前走了。
于是她把放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又放回了夜里,那一抹闪动的光亮让她又有了勇气去修复他们的感情,也许新生的时刻该到来了。
她去了餐馆找他,和他一起开车走进了夜里的风暴。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仿如当初他们热恋时一样。
可是男人永远是男人,永远站在理性的那一面,他告诉她自己出轨了,一切怎么会再回到当初!
Eleanor绝望了,她也放弃了,但她真正的选择堕落时,却无法走出那一步,这就是女人和男人的差别之处,康纳出轨前也有挣扎,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战胜欲望。
爱情中的男女让他们明明还有爱却也被生活消磨的没有了爱下去的力气。
他们的生活进入了糟透了的俗套当中。
影片的最后Eleanor选择去往巴黎开始真正新的生活,但如她的选修老师所说,当你开始逃离,就会一直不断的逃离,在人生历史中会不断的逃避下去。
曾经Eleanor也问过父亲,为什么他能和母亲白头偕老,明明母亲是一个不羁的法国小提琴手,但他父亲告诉她曾经他们也有危机,但是他选择了包容。
其实婚姻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在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Them有很多的对比,Eleanor的自杀和康纳的被车撞,康纳父亲的感情和Eleanor父母的感情,康纳的挽回和Eleanor的挽回。。。。。
很多的节点让我们看到爱情里男女的悲欢离合是多么的脆弱,而隔膜只会是爱情的坟墓。
him&her两个版本都看了,前者叙事更完整,后者情绪更强烈。
很细腻、但节奏稍有些拖沓,男女主角把三十多岁经历7年之痒加丧子之痛的情感演绎得很好,这片可能没结婚+有孩子时看不容易有代入感,尤其是有了孩子并养育了一段时间后,深深地能够体会主角那种巨大的痛苦袭来从而将两个人的关系撕裂到变形的感受。
him里一美在搬家前夕,呆坐了若干时间后把小孩子曾经的遗物一点点搬出来时、眼泪忍不住掉下来;还有夫妻两个人相对而坐、说:我好想他、他的印象越来越模糊时,这种为人父母却又脆弱无力的悲伤情感溢出屏幕、淹没了屏幕外的自己。
真的是值得一看的片子,适合结婚几年且有了孩子的30+看,满满的无力、残酷而又艰难的真实生活。
Ps:有个好爹妈很重要。
男女主角看不出从何而来经济来源但一直过得也不窘迫,摊手,不得不说得益于高级餐厅拥有者和大学教授的父母。
1107#
Him&Her不应该分开来谈的。因为这是一个故事的两个方面,看完Him再看Her会有一种解谜的感觉。因为女主角是情节主要推动力,所以单看Him是会像一美一样一头雾水的。最爱结束时一美在街上默默地走,然后镜头拉向后方,劳模姐恰好也在后面默默跟着他。当两个人的背影同时出现在银幕时,故事戛然而止。
看了个寂寞。小星星给一美。等看完《她》篇再考虑下要不要改分好了。
看完Them&Her之后, Him基本上没法看了. 一个很平庸的片拆三个版本出来简直是犯罪, Her的观感是三个里面最好的. 【我果然是Her粉
看得我累
grieve can have that effect on you. 很爱James苏格兰调的纽约口音 可能是2017年看的最后一部爱情片
真的是漫长又无聊消磨的深夜才能看得进这种东西
6.8 看的双版,着实非常失望,可以剪成一部的片子分两部来讲造成了大量剧情重叠,这没什么,但导演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突出他与她的视角之间微妙差别,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呈现与双线情节互补,这样最终我们得到的是两部沉闷的爱情剧情片
比较喜欢男主角度看的这部,塑造的性格更多面立体一点,三星,然后多一星送一美~
最后变成曾经自己讨厌的人
创意是好的,但是想要表达的情感似乎还未传达到?BTW男主最后醒来发现跟女主冰释前嫌只是一场梦的时候心里疼了一下。。。待我看看女性视角再说吧~
对不起,我特别喜欢詹一美,这三星全是打给他的,演得那么苦情那么难过。当然这个版本的第一视点是事情发生后的男人的视点。情感出发点还是很务实的。
There's only one heart in this body have mercy on me.....片尾那一段实在太动人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Ahhh,look at all the lonely people.I guess people grieve differently.年到二十有一,终于懂得了欣赏一美的美。那双眼睛温柔得把人晕开了
90%
挺乐意地看下去了,或许是先看了her,大致有个数了,继续看them
?????????这拍了个啥?想拍文艺没拍出来 想拍失落情绪没到
导演还真是无耻,一部片剪成三部卖三遍。。。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该给他和她的孤独情事怎么打分。有时候喜欢是和好不好没什么关系的,你就是喜欢而已。他和她的孤独情事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二人最后一前一后在公园里面走这段。你总是隐隐期待着他们会相见,交谈,最好敞开心扉重新开始。可是一切只是你的想象,电影结束了,没有人知道这两个剧中人会怎样抉择。
细节处理得好精致啊导演必定是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