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感度介於《歡迎光臨奇幻城堡》與《火箭大紅男》中間,西恩貝克再次以性工作者作為主角,前一小時猶如俄羅斯小鮮肉版《麻雀變鳳凰》,浪漫又甜蜜,魔幻又絢麗,後面劇情急轉直下,被迫分開離異的過程猶如走向社會寫實基調的《仙履奇緣》後半篇,以及《夜晚還年輕》的街頭尋人過程的混搭。
西恩貝克在《歡迎光臨奇幻城堡》便透過孩童天真散漫的視角,以孩童最嚮往的迪士尼樂園與周圍旅館形成地域上的階級對比,這次用轉而用迪士尼電影《仙履奇緣》對比艾諾拉大起大落的階級處境,現實終究不比電影美好,艾諾拉也在上流夢破碎的過程看清了愛情的虛假以及階級的殘酷。
然而即便現實終究難有像《仙履奇緣》那樣被王子尋獲的美好結局,西恩貝克透過長的像8+9的配角伊格,在離異的公路之旅中逐漸釋放暖心舉動,最後在收尾中獻上一記回馬槍,讓現實也能有近似於童話故事中的失而復得,給予經歷完黃梁一夢的艾諾拉有情感宣洩的機會,從真誠的情感慰藉中繼而昇華為溫暖的人道關懷。
現實不比電影來的美好,然而現實還是會有奇貌不揚的暖心男士會為你奪回本該屬於你的東西,繼而擁有小確幸的魔幻瞬間。
收尾獻上本該被奪走的戒指的回馬槍,是好感度大於《火箭大紅男》的關鍵,到頭來還是被西恩貝克的現實主義式浪漫給暖心到了,值不值得透過這部作品拿金棕櫚有待商確,但若是以西恩貝克在獨立製片圈耕耘多年的努力給予肯定的話,這個金棕櫚頒的確實值得。
PS:西恩貝克調教演員的功力,以及台詞轟炸的敘事功力實屬了得,從小鮮肉拋下艾諾拉自己先逃跑,到夜晚紐約尋人的整個過程,台詞海量形成的情緒轟炸像極在看西恩貝克版《原鑽》。
另外本片開場毫不遮掩的尺度,對應到主角艾諾拉的職業,也想起了保羅范赫文的《美國舞孃》,麥琪麥迪遜對詮釋該角色的努力有目共睹,從說話談吐到工作中的肢體擺動都讓人信服她就是一位脫衣舞者,夢碎的失落感更是令人戳心。
昆汀從他的《好萊塢往事》捧出來的兩位女配角,不管是《懼裂》的瑪格莉特庫利,或是本片的麥琪,都會是明年奧斯卡影后最強而有力的角逐者。
★★★★#艾諾拉#Anora #麥琪麥迪遜#西恩貝克
好看。
但我不喜欢阿诺拉与伊戈尔这段感情线。
这份感情线的设置让人感到内里存在一种逻辑:阿诺拉的人生需要男人来救赎。
上一个富二代Ivan不行,就再来一个酷哥保镖兼打手,喜欢上阿诺拉,把戒指偷偷还给阿诺拉,冲淡一些结尾阿诺拉的痛苦。
富二代不是好男人,保镖才是好男人,只要遇到好男人,阿诺拉就能获得幸福,或某个瞬间被拯救一般的感受。
把这个逻辑梳理出来,就会直观地感受到有多土气和好笑了。
我想要看到的是,阿诺拉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既然Ivan冲动地和阿诺拉结婚,送上现成的利器,那就使用它,从庞然家族撕扯下一块肥美的肉。
Ivan的母亲对阿诺拉的威胁,我也想知道是真是假,落到现实中会怎样实现。
无论怎样,我不想看阿诺拉失魂落魄,看她仅仅享受两周的飘飘然美梦,就跌落回到冰冷过去,甚至比过去更加凄惨的境地。
她该怎么回去工作呢。
曾经的同伴,对她友善的还好,其他本来就有龃龉的,会怎样看她的笑话,嘲讽她痴心妄想,嘲讽她是失去南瓜马车现了原形的灰姑娘。
她只拿到一万美金的补偿,当她答应为期一周的扮演女友,要的酬金都是一万五美金。
我感到在这个故事里,导演只想使用阿诺拉,让她饱尝从泥沼里被轻轻捧起,又从极高处摔到泥沼里的落差。
而从未真正关心阿诺拉的命运,不去真正为她考虑。
【男本位】不赞同片子是男本位的说法,仔细看,里面的所有男性都是挫败的(见我的上一篇具体分析)。
背后的俄罗斯家族虽难界定,但其具体形象是强势大女人(即男主母亲)。
当然如果一定要说这样的女角色是刻板印象、是功能性的,那也可以说。
你可以抓取任何角度任何细节 形成你的语义场以证明你的一个观念,但是影片的重点是这个吗?
(重点我于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婆媳较量】?
【雌竞】?
要展开可以真的狗血,但影片其实没有选取展开这个。
对于“婆媳较量”,事实上阿诺拉很快接受离婚,甚至没谈谈赔偿。
而本该劲爆、该当场撕起来的雌竞,做高潮只是朋友的一句话:“你别生气,钻石正和他在一起”【身体剥削/性爱戏】其实我想说,单从男性想象/身体剥削来说,这部对于女演员、对于性爱戏,是处于“正常/普通”程度的。
没有猎奇的镜头,如《某种物质》女主胯下仰拍镜头;没有猎奇的/男性想象的性爱姿势,如《小姐》《阿黛尔的生活》《圣母》中的同性性爱戏。
(另,《色戒》虽存在猎奇和剥削的性爱戏,且程度远远超过人的承受力,但是用得很好的 ,不作为单独的猎奇之用<唉>)
标题|太被忽视的《阿诺拉》,太被崇拜的技术作者|远方阿怪凭什么《阿诺拉》能赢得奥斯卡?
这次我倒不觉得意外。
很多人说它没有啥技术,我勉强同意,但它打动我的不是技术,是对如今国际现实的“紧密关照”。
一定有人纳闷,《阿诺拉》关照啥了?
又俗又浅的“批判资本”主题?
隔靴搔痒而已吧!
或者是讲女性问题?
但是不少人又觉得女主被拍得很傻,似乎这个导演厌女。
其实这些都不是影片核心,《阿诺拉》拍的是更严肃或者说严峻的议题:国际舆论的漩涡—俄乌冲突。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会更容易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天真女性被抛弃的故事”为何能横跨海洋赢得2个奖项——戛纳与奥斯卡。
一定有人觉得我“过度解读”,但对我来说,政治语境是明摆着的,“阿诺拉”刚出场不久,我们就知道她会说少量俄语,从事钢管女郎的“低贱”身份,生活在城市的夹缝中,这不正是指向乌克兰么。
乌克兰说俄语的越来越少,它的历史身份与“阿诺拉”的钢管女郎身份一样,在世俗眼光中是低贱的。
乌克兰自1991年独立之后便不停的寻求各国的经济支援,特别是1994年承诺放弃核弹头之后,开始了军事主权受制约的日子。
阿诺拉也同样,没有基础劳工保险,一切生活保障都靠辗转于不同种族不同身份顾客之间,无人真的在乎她,她似乎也不需要,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就是“没有身份”,她甚至从未提过自己的种族,我们只知道她没有父亲。
这种身份缺失正像乌克兰长达7个世纪轮番被各国统治一样,乌克兰在文化上并不像俄法德那样有自己的父系传承。
阿诺拉生活在城市夹缝中,乌克兰也同样在亚欧大陆间,地缘上的处境与阿诺拉相同,他们都是夹缝中生存的人。
当然,导演肖恩贝克同时作为编剧,并没有选择把每个角色分别与“俄乌美欧”对应,真那么弄就粗暴露骨了。
其实他是用整个俄罗斯巨头家族的内部关系,来映射国际各势力间的关系,以及阿诺拉在此关系中的处境。
比如影片的场景全部发生在美国,但显然美国这个空间背景被刻意地虚化了,我们看不到什么美国生活气味,更看不到美国的公权力元素,结婚过程如儿戏般一笔带过(虽然符合简易结婚流程,但那段剪辑的速度感是有所指的),初次离婚法庭闹剧上演,荒谬的事情接连发生,甚至闹市损坏拖车,我们都看不到警察即将出现的苗头,这片土地上可以为所欲为,一个三不管地带,一种荒诞感……这就是国际局势现状,各大国之上,没有一个更大的权力来主持公道,美国进入孤立主义,欧盟自身难保,联合国更是摆设。
所以阿诺拉代表的乌克兰,当然也就只能任人鱼肉。
富二代伊万略显神经质的多重人格,显然就是无法统一内部意见、不停摇摆的北约或欧盟。
伊万需要父母供养,欧洲何尝不是在被“美国和俄罗斯”供养,只不过美国偏向提供钱和军事,俄罗斯则提供能源。
虽然把国家人格化有曲解政治的风险,但导演对伊万的形象塑造,显然是想狠狠的挖苦一下欧盟北约。
欧洲和伊万一样,初期对乌克兰信誓旦旦,后在特朗普政府与俄罗斯的双重压力下束手无策。
这就能解释,片中为何要安排一段富二代伊万神智不清的段落,因为面对乌克兰(阿诺拉)的焦急,北约内部成员国无法达成一致,与伊万一样,像个宿醉后的醉汉。
为什么二人结婚和蜜月过程以极快的剪辑一笔带过,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其实这也是有所指:乌克兰与欧盟北约签订过各种协议,签的快,破碎的也快,海誓山盟张口就来,却无法负责到底。
那么阿诺拉竟相信这种承诺,不就是傻吗?
确实是傻,但阿诺拉连基础的劳工保险都没有,青春饭也不能永远吃下去。
就像乌克兰政府既没有完整军事主权,也不想持续贩卖自己的廉价市场和矿产资源,用未来换苟活。
这样的处境,换做谁会不动心?
阿诺拉是在逐步相信伊万之后,再正式拿到结婚证,又被寡头父母强迫解除。
这些完全对应上了,乌克兰先与北约签署了《特别伙伴关系宪章》,又在布加勒斯特峰会上北约发布了《联合公报》宣布乌克兰在未来会加入,与“阿诺拉”一样,近年来乌克兰无论怎么沟通,北约自己都做不了主,从俄国要求放弃2008年做出的乌克兰加入北约承诺,到特朗普政府借“美国优先原则”阻碍乌克兰加入北约,无人再对乌克兰负责……诸如此类,这里不一一举例对应了。
如果我们相信影射国际政治的前提,那其他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段落就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保镖头子陀罗斯要被编导设计成一个东正教的神父?
因为这种把宗教信仰挂在嘴边,关键时刻放弃仪式,转身就行使暴力,是普京政府形象的延伸,普京政府一直非常爱展现自己对东正教的虔诚。
为何在别墅中,三个大男人都搞不定阿诺拉?
闹得鸡飞狗跳,僵持不下实在荒诞可笑。
按说这场冗长的戏,对推动情节并非必要,也没有调度语言等技术看点,完全可以短一些,但为什么这场戏要如此无聊呢?
因为俄乌战争本来就很无聊。
陀罗斯命人煞有介事赶到伊万家中,似乎胸有成竹能瞬间拿下,这不就是普京发出“3天拿下乌克兰”等各种豪言壮语,最终却深陷战场泥沼么,而对方只是一个小小的乌克兰,很形象的讽刺。
陀罗斯的两个手下的“进攻”就像俄国军队,初期计划模糊,进展缓慢,最大的问题是士气不振。
关注俄乌战争的话,我们知道俄国士兵很多人对战斗目的认知不足,导致作战时迷惑,就像片中的大胡子加内克和俄国小伙伊戈尔对阿诺拉不知所措。
伊戈尔倒是有些特殊,因为他象征着俄国普通百姓对乌克兰百姓的好奇,他想了解阿诺拉,而阿诺拉则视伊戈尔为“袭击者”。
在电影结尾,俩人拿完赔偿在别墅内的夜间对话也耐人寻味:“你袭击了我。
”“我并没有袭击你,我只是让你冷静,不要伤到自己。
”“我身上的淤青你看不到吗?
”“因为你的皮肤太嫩了,另外,you are too crazy。
”接着伊戈尔又补充了一句:“I mean,crazy,too”这段对手戏作为结局,把议题从国际冰冷局势降到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人民之间,一场冷静下来之后的梳理与和解。
乌克兰疯狂投靠北约的行为,让俄罗斯人没有安全感,乌克兰的举动即伤人也伤己。
对应到影片中,伊戈尔看得很透彻,没有人是真心想拯救阿诺拉,阿诺拉的疯狂抵抗终究会荒诞收场。
但伊戈尔为什么加了一句“crazy,too”呢?
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俄罗斯自己的疯狂并不比乌克兰少,早在2014年,俄罗斯就主动袭击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并将其占领,几年后又全面对乌克兰开战。
无论俄罗斯有什么委屈,主动侵略一个主权国家,都是对现代文明底线的践踏,这个罪行在现代政治伦理上没什么好辩解的。
就像阿诺拉与伊万的结婚,无论伊万是否真心,父母有何苦衷,用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也是现代社会无法接受的,更何况他们的结婚证是合法的。
但没有用,国际上越来越没有“法”了,所谓“实力说话”,这个“实力”如今正在抛掉文化软实力的一面,而在愈发赤裸的强权上孤注一掷,世界的天平向无情倾斜。
这种无情在影片中,被形象化地体现在伊万父亲身上,他全程几乎没有台词,只有一副严肃面孔,穿着一身陈旧服装,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白人富豪形象。
这种微妙,活脱脱的普京政府,满脸忧患,抗拒沟通,保守又封闭。
对外关系上,忌惮美国,对欧洲感情复杂,保持能源贸易的同时,又警惕欧洲。
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父亲为何对伊万态度微妙,似有敌意。
我把电影角色和国家对应,只是方便理解这种微妙紧张的关系,其实这对俄国寡头夫妇,到底谁是美国谁是俄国并不重要。
因为以福音派为文化根基的特朗普政府,与以东正教为文化根基的普京政府,其实是“极右翼”的一体两面。
电影勾勒的是这个时代的“势”,以及世界对这种“势”的回应,导演用伊万父亲在离婚登记处的“怪笑”作为这场悲剧的点睛之笔,老婆问他在笑什么,他没有回答。
这个笑可以是普京政府对美国、欧洲、乌克兰之间一地鸡毛的嘲笑,也可以是世界对乌克兰将自己置于尴尬处境的嘲笑,而远东的我们也在笑,更多的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笑。
导演想对这场闹剧的观众说,“怪笑”是可怕的,因为充当政治博弈炮灰的,永远是平民。
如影片中,众人在离婚公证后离去,留下满脸伤的大胡子加尼克躺在那里,再也无人问津。
当然最惨的是阿诺拉,结尾她把围巾和大衣交还了,再一次卸掉了抵抗社会伤害的外壳。
这就是影片一直反复用长镜头强调脱衣的原因,“脱”这个动作,用意是强调她在这个社会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卸下防备。
而大量展现裸露镜头,我不认为是导演的男凝喜好,而是导演在说,阿诺拉是完全的弱者,在这个坚冷社会中,她一无所有。
同理,结尾女主给男孩一个被子,按一般的叙事手段,镜头本可以切掉,但导演依然展现了男孩盖被子的缓慢过程。
这里是确认,二者关系是平等的,互相温暖。
也是为最后车内拥抱做铺垫,所以外面必须下雪。
外婆留给伊戈尔的残旧汽车,正是沉重又疯狂的俄罗斯历史留在伊戈尔身上的民族印记,阿诺拉试探说并不喜欢这辆车,而伊戈尔强调这印记只代表外婆,并露出带有深意的微笑,于是二人距离拉近,这是导演肖恩贝克对俄罗斯民族在未来能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的愿景。
阿诺拉爬上伊戈尔的身体,狭小的空间包裹着两个血脉纠缠的民族,方向盘发出吱吱的酸楚声音,阿诺拉突然拒绝了接吻,而是选择在伊戈尔的怀里放声痛哭。
此处体现了导演细腻的良知,他让电影再度成为电影,施展了造梦魔力。
什么意思呢?
如今的乌克兰人民,需要的不是在大国交易结束后,迅速投入另一段真假难辨的廉价感情。
她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认认真真的拥抱,这是导演留给阿诺拉与乌克兰,最真诚的悲悯和慰藉。
而电影之外,乌克兰被舆论嘲笑很傻很狼狈,特别是在社交平台,已经是很常见的态度了。
这恰恰反证了《阿诺拉》很有必要被拍出来,我不觉得它有那么差,无非是缺少了一些供评论者炫耀自己专业知识的导演技法,而《阿诺拉》蕴含的朴素同情心,和对基础价值的重申,正是全球范围在此时此刻需要的。
我这番解读并不一定精准符合导演肖恩贝克的所有想法,也没有必要。
因为我相信不止我一人能感受到《阿诺拉》与国际政治现实的连接,我甚至怀疑戛纳和奥斯卡评审把奖颁给《阿诺拉》,是对特朗普和普京的反击。
但好像观众对影片的潜在表达没有兴趣,纷纷哀叹今年奥斯卡是个小年。
其实每次看到别人那么确信的分出大小年,我都自愧不如,身边不少朋友对各分类奖项的潜力股,竟能如数家珍,预测个八九不离十,他们能把电影掰开揉碎了,告诉你如何在各个技术环节上分出高低,令我惊叹,同时也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做题估分。
不过大家都有个特点,一旦没猜中最大奖项,往往连声哀叹:奥斯卡学院派的品味一年不如一年!
我倒不是要为美国学院评委们的品味做辩护,我更在意的是,大家对电影的评价越来越技术化了。
其实无论我们再怎么谈论艺术造诣,电影也始终是连接现实、关照此刻的媒介,它不应该只是私人化的艺术。
我反倒想起去年的《奥本海默》拿奖,当时我和锵稿的徐元老师聊起来,连连吐槽角色根本没拍出来,颇有盼诺兰回去乖乖拍他拿手花活的心情,可它竟然还赢了奖,即便是情理之中,我仍嗤之以鼻。
但徐老师提醒了一句,说《奥本海默》拍得有价值,除了警惕如今国际的党同伐异,更要紧的是:核武器这事儿咱这几代人早就习以为常了,诺兰却抓着观众说,不对啊不对啊,世界不该是这样的。
我同意徐元老师的看法,但没往心里去。
直到今年的《阿诺拉》获奖,我开始确信,这些国际大导演和评委,风格喜好看似千差万别,但心里其实都绷着一根关照世界的弦。
虽然现在政治正确人人喊打,但基础的道德价值,是不分左右的。
但近年来,大家愈发爱说:看,电影也是政治斗争,无非是左与右的话语权争夺……互联网把一切都拉平,包括抹除基础的伦理价值。
面对社会现象国际新闻,人们渐渐不敢做出判断,不敢分对错,谈美好的期望好像成了不合时宜的幼稚。
于是,我们聊电影,喜欢只谈导演手艺,谈语言深度。
聊政治,喜欢和生意混着谈,谈利弊,谈博弈。
聊一切大事件,都流行解构它,好像是谁解构的透,就越有理智上的优越感,大家常说,本质上是怎样怎样……也许抽丝剥茧的科学式解构,是现代社会的必经路,也是我们借以通向智慧的默认方式,但不是什么东西都适合无限解构下去。
价值并不是划算与否的计算,同情心也不是神经元与杏仁核的反应,它们是一种近乎信仰的相信,我始终相信人类能发展出现代文明,不仅仅依靠技术和博弈。
当然,大家总说用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来抗衡弱肉强食,没什么用。
也的确,我们老百姓的同情心,别说拯救乌克兰人民或叙利亚难民,连身边的失学儿童都救不了。
所以你放弃同情心,当然是轻松的选择,谁也挡不住。
但何必把这当作世界运转的本质呢,好像“放弃”的背后有一套真理在支撑着你。
说白了,该这样还是那样,都是自己给自己找个借口,当然也是个人的自由。
但我依然怀疑,面对弱肉强食的世界在你眼前展开,你真的能无动于衷吗?
我是说,我们真正相信的是什么,比该不该相信更重要。
所以对这个时代来说,《阿诺拉》是不合时宜的片子,但也是一部试图再次言说基础价值的片子。
也许它的形式和技巧不配得奥斯卡奖?
不重要,她能被人关注才是更重要。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阿诺拉》在临近结尾处的豪宅中, 终于不再呱噪安静了下来,Igor与Ani的对话却让我如坐针毡又味同嚼蜡。
前者平实甚至有些文雅,想从关系中谈出些意义,甚至只是解释名字美好含义的问答,换来的只是Ani一堆F words和让人烦躁到想快进的无理控诉,让人感到Igor这个角色,突然从平事的小混混仿佛化身为某种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或契诃夫等等文豪笔下,俄罗斯广袤深邃的东正智者般,机械降神到了此地,而Ani回答之肤浅就如同让资深女权主义者们感到整部电影的肤浅一样,几乎立刻就得出了这简直就是一出毫无机锋与灵感,存粹为了真正结尾所谓救赎而救赎的存粹废戏,一点都不聪明,一点都不上档次,一点都没有合理性。
而当这样的处理,在真正的结尾车中戏,再次上演时,我意识到了某些东西。
Igor确实是某种并不现实的想象或导演表达的现象景观,但Ani对其的回应,并非是所谓导演做的“自以为是的区分”,而是一种直觉的语调,一种直观又含蓄的表达方式。
因为这种看起来最后一分钟的“救赎”,让我想到了一个古老的笑话,也就是两个闹钟农民在畅想,也许皇帝的生活,就是拿着金锄头,每天下到农田里干活。
这在于,当你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时,并知道自己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时,你必须或一定要大抵知道界线的两边都是什么才可以办到。
这在整部所谓的性工作者灰姑娘找傻逼幼稚纨绔王子的暴走体验卡故事中,无数次让我联想到,为什么Ani不可以更聪明一些、更励志一些、更战斗一些、更潇洒决绝一些,甚至更符合实现时髦的“公序良俗”一些,直接去找个律师,让俄罗斯的寡头看看到底时他的钱牛逼,还是大美国的婚姻法更牛逼,从而彻底走向另一个更类型乃至更卖座又被广泛夸赞的叙事。
在电影实际进程中,Ani也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在上飞机去离婚之前,她做出一些象征性的反抗,但迅速败于威胁。
因为归根结底,只有匮乏想象力的顺白直男导演肖恩·贝克,并不想拍穷人表现的像个大学教授一样的贤者,亿万富豪表现的像个新教资本主义的圣徒,他要拍的就是陈词滥调,是无法在想象之光以外穿透现实之墙的陈词滥调,是富人的刻板印象,是穷人的苦苦追求,是女性对世界的欲望,以及女性和世界联结的方式,是女性的“自我救赎”,首先要在一个认知的界线之内。
女权阿訇们控诉/嘲讽/揶揄/挖苦/讽刺Ani在结尾车中,只能性爱合一,回归所谓资本主义规训神话的蔑视,可能恰恰没有想到,Ani没法文雅地回报一位机械降神的俄罗斯神父,一句《诗经·邶风·击鼓》的“执子之手”或引用一段罗马书马太福音,而只能习惯性地脱下内裤,坐到男人的大腿上,扶起阳具,感受一种无奈惆怅与想象完结的现实,因为她只知道这么回应,只明白那么说话。
或许这不是真实的想象,或想象的真实,因为无产阶级不是天然就有道德正义,他们既可能是最淳朴善良的,也可能是最可怖和残忍的;因为女性身体、女性体验和女性世界的无知、冷漠和“美学化”,当然可以是景观消费的,又同时是现实存在的,”非如此(剥削)不可“的所有”不可“,并不是一个表达平等神话的现实造物,也不是无限再生产资本主义体系的想象艺术声明,它在现实之墙上凿出一个能透过一些想象之光的洞,并不是居高临下地, 让那些坦荡的、真诚的、大声的女权阿訇们,讲一个究竟谁是真正的左派,究竟谁是真正的无神论,谁才是真正清高无虞不同流合污的高深莫测道理,而是窥探一些金锄头耕田的雪色背景板。
这是否是阿訇们居高临下的指点和感悟呢?!
昨天奥斯卡奖一出,国内一片哗然,不理解为什么《阿诺拉》这样一部“狗血剧”能够横扫诸多奖项。
说实话,我个人也没有很喜欢这部影片。
不过我以前做过移民研究,所以第一反应是从移民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或许能够部分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对这部影片更加心有戚戚焉。
从阿诺拉自述祖母在家只讲俄语来看,她应该是第2-3代美国移民。
这个代际的移民身上有非常严重的身份冲突:第一代移民的心大多还在故土,他们说着母语,吃着家乡饭,关上门,家里过着和在祖国一模一样的生活,甚至还有着“叶落归根”的想法。
而从小生长在美国的2-3代,从小学的是英语,周围也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美国人”,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回过父母所谓的“故乡”,很多也不太会父母的语言,像阿诺拉这样会听但不太会说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样的移民后裔,从小就在他人异样的眼光中成长起来,别人未必有恶意,但面对一张异族人的脸,总归不会拿你当自己人。
阿诺拉们于是学会了隐藏甚至背弃自己的文化源头,以在异国他乡求得“融入”。
这就是为什么她明明有一个极具俄国特色的名字Anora,却坚持让别人称呼她另一个更加暧昧不清的名字Ani,以及她明明可以说一些俄语,但如果不是为了赚钱,她绝不会开这个口。
深陷底层、只能靠身体谋生、连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的阿诺拉,遇到来自母国的超级富二代,两者短暂的相互利用,也碰撞出了当下美国的移民后裔们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他们的父辈当年离开祖国、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美国打拼,必然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美国有更多更好的机会。
几十年过去,自己却在社会底层挣扎,而那些从母国过来的人,为什么可以轻轻松松就过上豪掷千金的生活?
这样的阿诺拉,存在于俄国、中国、以及任何一个国家的移民后裔中。
影片没有详细交代,但依赖富二代Ivan生活的那一群俄罗斯人:Toros,Igor,Garnick,以及没有名字的女佣,还有时常和Ivan一起鬼混的“朋友们”,可能都是移民。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要仰仗这个来自母国的富豪家庭而生存或者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是一种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对比和拷问:我,或者我的祖先们,当初选择移民,选错了吗?
保安Igor就仿佛是Ani的对照体,他喜欢自己的名字、语言和文化,他甚至对祖母还存有深深的眷恋,保留着她遗留下来的一切。
Ani和Igor都提到了自己的祖母,但双方的态度却十分不同。
尤其是在片尾,Igor说车也是祖母的遗物,问Ani喜欢吗。
Ani决绝地说不喜欢。
那又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反叛、割席心理做祟。
毫无疑问,祖母在这里代表的就是自己的母文化。
不论他们是主动还是被迫地成为移民,他们现在都长成了这样一副融不进当地主流社会、更不被母国接受的“怪胎”模样。
阿诺拉为了钱,努力和Ivan母亲说俄语,却被对方无比嫌弃;她在影片后半段一直在挣扎、战斗,但根本没有人理她,无论她如何大叫、发疯,她在这群母国“同胞”眼中都不过是个工具人。
别人只想利用她、解决她,根本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
Ivan更是从头到尾没有爱过她(当然我认为阿诺拉也没有爱过Ivan),不过是拿她当一个拥有美国身份、又可以听懂自己语言和满足生理需求、甚至还可以拿来假装反抗一下家庭权威的洋娃娃罢了。
这一场“过家家”游戏,原本是可以如同阿诺拉以往的任何一场交易那般干净果断的,但她动心了。
她动心的对象不是Ivan,而是她这一辈子都没有获得过的认同和尊重。
隔着文化滤镜,她以为自己走大运了,从此可以从底层跃升到上流阶级。
当她看着Ivan家里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女佣清洁房屋时,她的眼神和心情都是复杂的。
她们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
但这个美梦很快就破碎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阶层差异远超过文化差异。
Ivan的父母迅速赶来,快刀斩乱麻解决了此事,毫发无伤地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而动了心的阿诺拉,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补偿仅为一万美元。
她融不进美国,又进不去俄国,如今进退不得,只能在“祖母的轿车”里,和Igor相互取暖。
这样解释,你可更能理解阿诺拉们的痛哭?
在年末假期一个五点半的清晨过早的醒来,我打开这部电影当作消遣。
毫无期待往往带来惊喜,这部 indie movie 用一段别墅闹剧和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打动了我,是我的2024年度最佳。
它在authenticity和对观众情绪的带动上都做的十分出色。
由于三位关键人物(Ani, Toros, Igor) 的选角都是在剧本编写前确定的,导演兼编剧Sean Baker在角色的构思中直接代入了演员本人的气质,使角色和演员完美契合。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所看到的是在这个Cinderella 之梦破碎的过程中,阶级鸿沟、权力压迫、人与人赤裸的价值交易模式是如何以一场闹剧的形式进一步异化着这个叫 Anora 的性工作者。
这部电影衬得起它的名字:它让观众与这个23岁的机伶的女孩一起感同身受,看着她毫无选择余地的入了局,坚韧的抗争、bargaining,然后在影片落幕时猝不及防地与她一起落泪,一起承认 it fucking hurts.Ani 深谙在这个社会底层中生存一切都是交易,因此能把跳脱衣舞这样的工作做的得心应手。
尽管如此,当远远高于她的阶级向她抛出“橄榄枝”,把她沐浴在money rain 时,即使对方有些可笑(性爱时间又短技术又差,不是在磕药就是在打游戏),Ani 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拒绝这个邀请。
于是她接受了 “Ivan’s wife” 这个身份。
结婚誓言、Las Vegas 巨大的天幕、游乐场般的欢愉、和周围人的羡艳,与她冷冰冰的生存现状相比,这个 happy time 虽然空洞,却像梦一样令人沉浸。
除了影片开头以外,导演在这里唯一一次使用背景配乐(“greatest day”),来映衬 Ani 视角中的这场幻梦。
在这一刻,怀着一份逾越阶级的渴望和一份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的不安感,Ani 调动出心底那 2%的对爱情的幻想来蒙蔽自己:我的婚姻是真的,他是爱我的,我们是相爱的,他的父母是爱他的,所以他的家庭会接受我。
在我看来这称不上是爱情,而只是一个让她沉浸于幻梦的借口。
换句话说:Ani对Ivan有的是好感,她喜欢的是钱,而她爱的是Cinderella之梦的实现。
从开片到这里,冗长到令人乏味的影片铺垫终于告一段落。
几乎所有的黄赌毒镜头都在这长达50分钟的铺垫中高密度、高强度的上演。
导演似乎在有意识地让观众对这种假性快乐的生活方式产生生理上的厌恶感。
在观众对这份单调的黄赌毒快受不了的时候,故事的主线才从配角们的出场正式展开。
进入正题后,一场荒诞喜剧演绎出苍白的现实是如何一步步、全方位地打败了Ani 所有的抗争。
长达28分钟的别墅闹剧是全片第一个高潮。
这一段一改之前单调的叙事节奏,撒开了欢儿的拍 (周边1,别墅闹剧拍了8天,花了三个月剪辑,是导演在构思这个剧本时第一个seed,并且这个别墅是在写剧本前已经选好了的),导演用一种毫无节制的混乱喜剧的节奏让观众放松下来,挠胳肢窝一样让大家笑嗨全场。
也正是在嬉笑怒骂中,Toros直面 Ani 说出了残酷的现实:“Ivan is a fucking kid. this marriage is not real. You do not love him and he does not love you, that’s all in your head” ,以及在不对等的权力之下这件事唯一的结果: ”we’re getting this marriage annulled and you have no say in it”。
于是我们跟着 Ani 一起走一遍这条已被预言的路,看着她fights like an animal,努力争取她以为的可能性,在意识到幻梦已成泡影时迅速调整姿态试图 bargain,在毫无谈判筹码时维护自己的尊严,在Ivan一家贬低她时一针见血的恁回去。
在整个过程中,Ani 用无数个F word表达着她的愤怒,却从未流下一滴眼泪。
(周边2: 本片的 F word 使用次数荣登“史上前十”,也是真正担得起纽约人民“foul mouth”的口碑)随着主线恹恹收场,导演如变戏法般抖出 Ani 与 Igor 这条暗线。
这场闹剧中 Igor自始至终在不吝回报地对Ani表示理解和支持,一部分因为他对她感兴趣,一部分是他看到了“Ani”这个layer之下的Anora。
Igor这个形象以他即暴力又平和的矛盾感而吸引人,他对Ani 的温情关怀也就让观众更期待他俩的故事线。
在影片最后导演再一次成功调转了观众的情绪:狭小逼仄的车内,毫无预兆的 surprise,伴随着车窗雨刷声和车外飞扬的大雪,疲惫的面容、无声的性、被抗拒的吻、妥协的拥抱和脆弱的哭泣,一团酝酿已久的悲伤从心中翻涌上来,影片在这里截然而止。
本片结局的后劲儿之大导致我在一周之内专程去影院二刷。
尽管影片映期即将结束,纽约大学附近的独立影院里依旧有60%的上座率,一方面是大家对这部独立电影的肯定,也侧面应证了这部影片确实拍的很纽约。
最后,Ani 和 Igor 之间是爱情么?
我想至少在影片结束时,从 Ani 的角度,往“爱情”的方向去猜想还为时尚早。
Ani 对 Igor 一直持有偏见,从一开始她看出了Igor 对她的兴趣,也见识了他暴力的一面。
对 Igor 给出的善意,她的第一反应一直都是在拒绝。
在别墅的最后一晚 Igor 解释自己只是在试图支持她时,Ani问出了让她不能理解的问题:why wouldn't you have raped me? 然后得出第二结论,because you're a faggot-ass bitch。
因为在 Ani 的现实世界里,没有不以交易为目的的好意,而异性只分三种:客户、强奸犯、和同性恋。
因此在车里收到钻戒时 Ani 表达谢意的方式是用性来回馈,这是她擅长的也是她唯一的“资源”。
但这次已经不再是场交易了,Ani重新感知到人与人之间除了交易以外的链接,因此她才如此抗拒这个亲吻。
在一份并非她想要的真诚的感情面前,她慌张、反抗、拒绝。
或者说,对她来说对方怀揣着真挚情感的试探对此时的她而言是一种越界。
只有在 Igor 明确放弃接吻的意图、只是想要抱住她时,Ani在那一刻接受了这份关怀,她真的太累了。
接受关怀又何尝不是一种关系的拉近呢?
于是在Igor的怀里,我们看见了那个名字叫Anora 的女孩,她在整个事件中所遭受的伤害、和她终于展现出的脆弱和悲伤。
至少在那一刻,they shared a moment of intimacy。
至于这是否意味这一段“爱情”的开始?
我想那取决于看电影的人的心底是否还有那 2%的对爱情的幻想吧。
—————-P.S.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就在想导演为啥把情绪带动的那么好,从这个角度去想,就发现很多导演剧本中的小心机。
比如Ani和Igor 最后这段,结局能带来强烈的情绪震荡是因为导演制造的来回来去的拉扯。
仅拿车里的场景来说:送到家,Ani开车门准备下车了(Ani以为结束了),Igor把她叫住(Igor拉回来)给她戒指,然后Igor 下车拿行李送到门口,(Igor以为结束了)一回头很惊讶Ani没下车(Ani拉回来),Igor回到车里。
这时镜头给了Ani一个特写,不同于之前漂亮可爱的样子,这个特写中Ani满脸都是疲倦,这似乎是Igor眼中的更真实的Ani,暗示观众人物更深的一层layer要被展现了。
Ani说这车很像你(展开对话),Igor问你喜欢么(试探)Ani说不(拒绝)Igor失落(以为结束了)。
然后Ani爬上驾驶座(推进关系)。
这段真实又五味混杂的性爱之前,观众的情绪已经通过这些拉扯蕴酿起来了。
随后在性爱过程中,发生更激烈的不乏对峙的拉扯,伴随最后一瞬间的情绪宣泄。
没有一贯的结尾音乐来抚慰观众被带动的情绪,只有伴着雪和雨刷声的滚动字幕令人惆怅。
不得不说,极限拉扯是调动情绪的王牌!
Sean Baker, well play!
电影最震撼的部分不是结尾阿诺拉坐在伊格尔身上哭,而是伊万那句“你想要我说什么”之后的一连串情节。
故事进行到后半程,托罗斯接到伊万父亲的命令来查明伊万到底是不是和阿诺拉结婚。
伊万逃跑之后,故事的推动力变成了托罗斯和阿诺拉要寻找伊万的动力。
托罗斯的动力好说,这是他的工作。
他必须要找到这个少爷。
但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阿诺拉也坚持一定要找到伊万谈谈。
很多人由此觉得这是一个“救风尘”的故事,或者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但是不是的。
阿诺拉既不是宋引章也不是辛德瑞拉。
阿诺拉的形象实际上是去性别化的。
阿诺拉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伊万有过爱,伊万当然也没有爱过阿诺拉。
阿诺拉甚至没有幻想过这是爱情。
阿诺拉之所以那么坚持要找到伊万,是因为前期伊万给她展示的形象,是一个“正常人”,她不相信这个事情会陡然直转变得这么荒谬,并且这还是目前看上去唯一一个她能抓住的,逃离她原来生活的橄榄枝。
到这一部分位置,《阿诺拉》的故事其实很像《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中黑人按摩大妈和抛撒骨灰白女的故事。
白女仿佛不介意黑人大妈只是一个按摩的服务员,邀请她一起吃饭,哪怕被其他游客尴尬地围观。
白女还认为黑人大妈非常有天赋,然后提出要投资她去做自己的按摩品牌。
但是等到黑人大妈真信了之后,连商业计划书都做出来了之后,白女又轻飘飘地走了。
《阿诺拉》就是这个故事的细化版。
伊万也没有觉得阿诺拉是一个妓女,从来没要用对待妓女的方式对待她(对比第一次参加伊万派对时,伊万的朋友们背后指着阿诺拉说:“这就是那个陪伊万玩的三陪女!
”)。
伊万和她结婚,相当于是合作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中,阿诺拉得到钱,同时她付出的不光是肉体,还有心理按摩,甚至于心理按摩更重要。
因为也正是心理按摩的存在,阿诺拉觉得伊万是需要她的,是喜欢她的(但是阿诺拉并不喜欢伊万,或者更直接地说,阿诺拉觉得自己喜不喜欢他不重要,但不可否认伊万在阿诺拉眼里此时是adorable的)。
阿诺拉在和伊万的相处里面,从一开始她其实就相当于处在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按摩师的位置。
这一关系在阿诺拉第一次上门服务的时候就通过对话给表现出来了。
当时他们做完了,伊万坐在床上看电视,但是阿诺拉还想再聊一下:阿诺拉:另外,如果你不介意我冒昧……你是做什么赚到这一切的?
伊万:你觉得我是做什么的?
阿诺拉:你觉得我觉得你是做什么的?
伊万:哦……该死的英语!
(笑)好吧,我可以讲,但这是个天大的秘密。
阿诺拉:好的。
伊万:我其实是个大毒枭。
阿诺拉:(点头)真的吗?
伊万:(笑)你为什么信我……不,但我是个军火贩。
阿诺拉:(点头)好吧。
(伊万继续笑)拜托,天啊(伊万大笑不止)阿诺拉:等下啊,所以你是开发过什么APP什么的吗?
伊万:啊对,我开发过,我的确有很多很酷的开发创意(憋不住笑,开始摇头)不,不,不,我没弄过。
这里关键是伊万说“你为什么信我?
”其实阿诺拉没信,阿诺拉只是不在乎说的这些东西,她只是在接纳。
阿诺拉在乎的根本不是这个。
但是伊万觉得她是因为傻所以才信了,伊万根本不了解阿诺拉。
但也正是基于他对阿诺拉的理解,所以他才顺理成章提出和阿诺拉结婚。
这里的刻画太精准了。
从他们做完开始,伊万问阿诺拉要不要来吸一口,到电视上突然出现一个伊万喜欢的乐队。
伊万兴奋地说:“You know these guy?
I love them!
”阿诺拉很接纳地笑着摇头:“No。
”反正我见过的富二代真的好多这么说话的,太典了。
但是话再扯回来。
这一段对话正是故事后面伊万提出和阿诺拉结婚的基础。
这不是突然来的!
伊万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正是这句话“你为什么信我?
”所以伊万才选择了和阿诺拉结婚,阿诺拉所以才答应了和伊万结婚。
对于伊万来说,你真傻啊,你竟然信我,但是这样就很好了,处在一个很可爱的角度,你太有意思了。
对于阿诺拉来说,阿诺拉知道自己根本没信,因为信不信根本不重要。
相信伊万给出的“他是做什么的”答案不重要,只要能确定这是个大客户就好了。
相信“伊万说爱我,想娶我”这个也不重要,只要我真的能脱离原来的生活就行了。
这一段关于伊万到底是做什么赚了这么多钱的讨论,实际上揭示的是伊万和阿诺拉结婚的逻辑。
也正因如此,阿诺拉后面一定要和伊万谈谈。
所以她坚定拒绝离婚然后托罗斯会代表伊万父母给阿诺拉钱的提议。
因为阿诺拉不相信伊万可以反差这么大。
前期伊万就是一个”正常人“。
这个”正常人“在这里的意思是,有坚定的自我感,有自己的利益,会维护自己的利益。
前面阿诺拉接受了伊万的逻辑,并且在一部分太想逃离原本生活的情绪下(这个后面会说),相信了伊万的逻辑。
伊万的逻辑是:他很讨厌他的父母,他也不想回家,想留在美国。
那么只要找个美国人结婚他就不用回去了。
并且这个事情很紧急,马上就要结婚。
并且阿诺拉看起来还挺可爱的。
阿诺拉觉得这个事情挺合理的。
再加上前面不管是伊万开派对,还是带他们去拉斯维加斯,待人接物处事都挺正常。
阿诺拉不相信他竟然就这么跑了。
并且她不能就这么接受一个回答都没有的情况下,自己就要接受原来都握在手里的橄榄枝就这么要被抛掉。
阿诺拉一定要去找伊万谈谈,是因为她不甘心这个项目就这么黄了。
哪怕再怎么样,都必须要听到伊万亲口确认。
就像《白莲花度假村》里面那个黑人大妈,就是一定要找到白女,给她讲自己的商业计划书,除非白女亲口说再也不会投资她了。
就像《白莲花度假村》里面黑人大妈最后醒悟”你们这些白人都是疯子”一样,当伊万终于愿意跟阿诺拉说话的时候,结果说出来的第一句话是“所以你想要我说什么?
”阿诺拉张口结舌了几下。
因为她没想到伊万可以这么无耻。
阿诺拉:万尼亚!
看着我,万尼亚!
万尼亚,你他妈爷们一点!
跟我说话!
伊万:你想让我说什么?
(阿诺拉欲言又止)伊万:你懂不懂我们他妈的现在必须登上这架飞机,飞回维加斯吗?
懂了没?
伊万:你懂了没?
阿诺拉:所以我们要离婚,你……伊万:当然了!
你蠢吗?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转折,阿诺拉心里同意离婚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都没意思,非常没意思。
全是傻逼,这个世界上全是傻B!
有很多解说啊,说这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说这是一个底层人希望跨越阶级的故事,说阿诺拉是为了钱所以跟伊万结婚。
NO NO NO。
《阿诺拉》这个故事从来没有那么宏大,它一直讲的是个人。
阿诺拉为什么此刻觉得没意思了?
这要回到“阿诺拉为什么想和伊万结婚”这个问题上。
阿诺拉想和伊万结婚,最初的动力是想逃离原来的生活。
这个原来的生活包括了“妓女生活”,但是比“妓女生活”更广。
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故事中阿诺拉对于名字的态度。
阿诺拉有两个名字,一个是ID上的名字,Anora,并且配有一个斯拉夫姓氏,这也是对她为什么会俄语的解释。
但是呢,在夜场,在美国,她的名字是Ani。
注意,这里也不是说阿诺拉在意自己的移民身份,也不是讨论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歧视问题。
这个片子是不讨论宏大主题的。
名字的事情,想讨论的是“自我”。
托罗斯在劝说成功阿诺拉和自己一起去找伊万之后,托罗斯、阿诺拉还有伊格尔三个人从伊万的别墅里出来。
在上车的路上,托罗斯问起了阿诺拉的名字:托罗斯(看着手上阿诺拉的ID):阿诺拉·米赫耶娃?
阿诺拉:艾妮,我是艾妮。
托罗斯:但是这上面写着阿诺拉。
阿诺拉:我知道!
但是我一直被叫做艾妮。
谢谢。
阿诺拉这里有点烦。
这里的烦是什么呢,是托罗斯说的没错,是的,她确实是叫阿诺拉,但是她不想把阿诺拉这个名字这么大大方方扯出来。
Ani这个名字像一个缓冲垫,是垫在她和她原本的生活中间的。
托罗斯上门来之后,她生活又开始像原本的生活那样乱七八糟了。
阿诺拉从来没有认同过那个妓女身份,她从来没喜欢过。
对比同在夜场工作,后来还抢着给伊万服务的那个Diamond,Diamond非常认同妓女身份。
当阿诺拉收拾东西离开夜场的时候,Diamond嘲讽阿诺拉嘲讽得最厉害,阿诺拉也非常讨厌Diamond,就是因为她们是两种不同的类型。
Diamond已经非常安于社会给她的位置。
但是阿诺拉从来没有!
阿诺拉根本没有认同过。
之所以和社会身份保持距离,是因为阿诺拉对“自我”看得非常重。
这也是为什么,托罗斯打电话的时候提到她是妓女时,阿诺拉反应那么剧烈。
托罗斯(电话里对伊万):我才两个没管你,你就给我娶了个妓女。
阿诺拉:我不是妓女!
你这个垃圾!
关于名字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结尾。
这个结尾不是那个哭泣,而是阿诺拉被允许在伊万的别墅里在度过最后一一夜。
这个最后一一夜,阿诺拉是和这个黑帮小弟伊格尔度过的。
伊格尔在中间问起了阿诺拉的名字:伊格尔:那么你的名字更好吗?
阿诺拉(耸肩):不。
伊格尔:那它到底什么意思?
阿诺拉(沉默):在美国,我们不在乎这种东西。
我们不会赋予名字意义。
它……它什么都不是。
(伊格尔点燃两根烟,递给一根给阿诺拉,同时打开手机上网查阿诺拉的意思)伊格尔:所以,它的意思是……“石榴果”,“光”……阿诺拉:好了,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伊格尔:还有“光明”。
(沉默)伊格尔:幸好你不是他们家族的一员。
阿诺拉(转过头正视伊格尔):我他妈有问你的意见吗?
伊格尔:没有。
阿诺拉:对,没有。
这就是阿诺拉为什么听到伊万说”你到底想要我说什么?
“之后,觉得一切没意思了。
因为,她发现,成为这个家里的一员也是乱七八糟的生活,并且也不可能了。
最大的疯子就是伊万。
嫁给伊万没有任何意义。
这样的生活跟原来的妓女生活一样都是乱七八糟的生活。
所以阿诺拉之后才会火力全开。
因为她看穿了,看穿了这里的所有人,托罗斯,伊万,伊万的妈妈,伊万的爸爸。
她其实一早就看穿了,但是之前她有所求,以为自己能求到自己的想求的,所以小小地自欺欺人了一下。
在上飞机前她醒悟了,醒悟到自己所求的永远都不可能。
所以阿诺拉在离婚登记处非常直白地把伊万一家讽刺了一遍:(阿诺拉签完字把笔一丢,从工作人员那里拿回自己的ID)阿诺拉:好了,走吧。
(伊格尔起身准备送阿诺拉离开)伊格尔:这话可能有点越界,但我认为伊万应该道歉。
(阿诺拉看了看伊格尔,托罗斯惊吓住)托罗斯(站起来对伊万一家):别理他,他只是累坏了,而且他还在飞机上空腹饮酒。
他一整晚都在帮我们。
伊万妈妈(打断托罗斯):听着,我儿子不会向任何人道歉,听清楚没。
阿诺拉:因为你儿子就是个娘炮。
伊万妈妈:什么?
什么?
什么?
阿诺拉:什么?
你没听见我说的话吗?
我说那是因为你儿子是个娘炮。
托罗斯:够了,走了。
(阿诺拉出门)伊万妈妈:而你是一个恶心的妓女。
(阿诺拉回来)阿诺拉:而你儿子恨你恨到要专门娶一个妓女来气死你。
(伊万爸爸看笑话看得大笑)阿诺拉:对,你们一家都是垃圾。
从开始阿诺拉对托罗斯说她是妓女反应那么大,到现在阿诺拉用妓女身份反击,是因为阿诺拉已经知道重要的不是自己怎么看自己,而是他人怎么看自己;又或者说,重要的不是他人怎么看自己,而是自己怎么看自己。
前者的意思是,阿诺拉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妓女,结果到头来伊万一家这边的人就是都觉得她是妓女,她怎么看自己根本不重要;后者的意思是说,伊万一家怎么认为她根本也不重要,因为伊万一家就像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一样,都太可悲了。
另外,这里伊万爸爸的大笑也特别精彩。
伊万爸爸的大笑是一种看热闹,看笑话的大笑。
这一家子不仅神经,而且还互相仇恨。
用这样一个大笑就展现了。
伊万爸爸根本不觉得自己和家里其他两个人是一边的,所以他才能看笑话。
最后一个阿诺拉看穿的人是谁呢,是那个黑帮小弟伊格尔。
其实从一开始阿诺拉就发现了他和别人不一样了。
所以在餐厅的时候,阿诺拉才会说伊格尔就是一个“faggot”,一个同性恋。
伊格尔还要问为什么,阿诺拉更疑惑为什么伊格尔还要问为什么。
还有就是伊格尔怕她觉得冷,把之前塞她嘴巴的那个毛巾给带出来了,大冷天的阿诺拉更崩溃了,一直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个毛巾带出来。
但是在离婚登记处那里,伊格尔觉得伊万应该道歉的时候开始,阿诺拉彻底确定了伊格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伊格尔是真的相信有些事情是对的,是应该做的,而有些事情是错的,是不应该做的。
伊格尔的心理世界很简单,但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个世界不是这么运转的。
阿诺拉就不会觉得伊万应该道歉。
因为肯定不会,并且最重要的是道歉没有意义。
但是伊格尔觉得有意义。
所以从这里开始,阿诺拉其实在可怜伊格尔了。
所以最精彩的一段,最微妙的一段不在于最后阿诺拉的哭泣。
那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最微妙的一段发生在伊万别墅的最后一夜。
当伊格尔和阿诺拉讨论完名字的事情之后,他们继续了一段对话:伊格尔:我只是想支持你。
阿诺拉:支持我?
大哥,你袭击了我,你还说你支持我。
你……不是吧……伊格尔:(笑)什么……不,我没袭击你。
阿诺拉:你没……你不把那个叫袭击?
伊格尔:不叫。
阿诺拉:对,你说的对,那是叫做殴打,还有绑架。
肯定还有上百万个符合的罪名。
所以草你马的。
伊格尔:但我没袭击你。
我只是想让你冷静下来,免得伤到自己。
阿诺拉:你他妈把我按在地上,还他妈把我的手绑在背后,你……你还把我的嘴堵上,你他妈看到我大腿和胳膊上的淤青了吗?
你他妈袭击了我,你个疯子。
伊格尔:首先,那是因为你的皮肤比较敏感。
阿诺拉:不,不是,那是因为你他妈疯了。
伊格尔:其次,是因为你太疯了。
(阿诺拉看了伊格尔一眼)伊格尔:我是说,你“也疯了”,但我也可以说,你太疯了。
(这里用的是too crazy和crazy,too这个不好笑的英语梗,所以阿诺拉没笑)好吧,这不好笑。
伊格尔:但不管怎样,你没有受伤,或其他任何损伤,对吧?
阿诺拉(起身离开大笑):你知道吗,如果加尼克当时不在,你肯定把我强奸了。
伊格尔:强奸?
阿诺拉:毫无疑问。
伊格尔:为……我为什么要强奸你?
阿诺拉:你有双强奸人的眼睛。
伊格尔:被强奸的眼睛?
阿诺拉:强奸人的眼睛。
你听到了,你这种死变态一定会强奸我。
伊格尔:好吧……但我并不想强奸你。
阿诺拉:是吗?
为什么?
伊格尔:什么?
阿诺拉:为什么?
伊格尔:什么为什么?
阿诺拉:你为什么没强奸我。
伊格尔:因为我……不是个强奸犯。
阿诺拉:不,那是因为你是一个死基佬(faggot-ass bitch)
死基佬(faggot-ass bitch)在电影里出现了大概四五次。
这里是最后一次了。
到这里为止,死基佬在电影中的内涵被阐述清楚了。
阿诺拉之所以一开始就觉得伊格尔是死基佬,是因为他不在这个世界里。
在这个世界运转的逻辑里,支配与被支配,服务与服从等等,混杂在一起。
像伊格尔这样在乎对方感受的男的,只能是被排除在这个逻辑外的,是格格不入的。
这里阿诺拉说的是对的。
伊格尔没有强奸阿诺拉,不是因为他不是一个强奸犯,而是因为他是死基佬。
不过这并不是说伊格尔不喜欢女人。
这个逻辑的真正意思是:伊格尔不去干那些犯罪的事,不是因为他接受了教育,接受了社会规训,遵守道德,被道德约束;而是因为他天生善良,他天生就不干这种事。
所以阿诺拉可怜他,所以阿诺拉感到悲哀。
这在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阿诺拉也明白自己和伊格尔不是一路人,自己不是这样的。
但是她看到了世界上有伊万,也有伊格尔,更有自己。
她从这些复杂的东西里面感受到悲哀。
这就是为什么结尾阿诺拉哭。
阿诺拉不是因为觉得和伊格尔同属于打工人所以一起哭,这太肤浅了!
阿诺拉哭是因为她既看到了很大的东西,同时她又在乎自己这么小的自我。
这就是这个电影最独特,并且一定会留在历史中的地方。
这是探寻到了现代很多问题的本质。
这个电影讨论的主题非常之多,融合得又非常好。
但是这个电影最深的主题,是探讨社会和自我的。
影片最后无疑升华了主题,也给整个片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向。
阶级鸿沟,底层卖力上跳的徒劳,顶层漫不经心对下的藐视和玩弄不是什么新鲜立意,布鲁克林妓女和俄国寡头公子哥的玩笑婚姻的剧情可能在十年前的小妞电影里就出现过了,换汤不换药,猜也能猜到公子哥酒醒药醒之后的选择。
最后15分钟的温情可能是这个时代观众所需要的吧,类似际遇和处境的人互相取暖,就算无法言说那些不堪,丑陋和痛苦,就算明天还是要继续苟,也想最后好好聊聊天,最后感受下彼此的温度,最后紧紧抓住冰冷空气中哈出的那口暖气,最后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那份爱意。
影片最后两个人在豪宅里的那段对话导演拍得太好了,能拍出这样对话的人一定既懂女人也懂男人。
Anora一肚子怨气绝望无处发挥,但她又其实已经知道光头是那个会一直站在她身边的人,光头知道Anora的痛苦,即便她看上去无大碍,只想着逗她开心,Anora知道他在逗她开心,但她根本不想开心,只想发泄痛苦,就肆无忌惮地冲着他发火,“攻击”他,损他,说他会rape她,而他根本不在乎,他只想着好好回复她的每一句话,耐心解释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和行为背后的原因,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温情脉脉,误解,敌意在看似无法互相理解的交流背后被稀释,传递给彼此的是一种心照不宣。
这应该是全片唯一正常交流的一段,前面所有的文本都充斥着酒精,荷尔蒙,药物和肾上腺素狂飙之后的疯癫。
我看短评很多觉得最后这个结局不够女性主义,觉得女人刚被一个男人伤害之后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个男人的爱,这些短评让我不知所以然,我只想说在这个已经足够黑暗操蛋没有光的年代里,真正的爱意,不管来自于哪种性别,都是稀少,珍贵和美丽的,人活到最后,撑着你的可能就是你所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爱意。
这是个爱情片的结局吗?
Anora会跟光头哥谈恋爱吗?
想想也不会,这大概率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们之间的是爱情吗?
不是,是爱意,比爱情更高级的东西,爱意并不一定是一段爱情的产物。
爱意是属于懂互相的人们的。
我想Anora在感受过爱意之后她接下来的生活会不一样的。
她以她最熟悉的方式回报那份爱意,而爱她的人告诉她爱意并不需要用性回报,一个吻,一个眼神,一个拥抱,甚至她的一顿爆锤,就够了。
深刻的电影最后总归会回到爱这个主旨上。
固然是底层脱衣舞女对upper class万花筒的一次窥视,但这娱乐至上的话题却不能冲淡贯穿肖恩贝克生涯的母题:边缘人物的独立思考。
只不过这一次,这个任务没有落在主角Ani头上,而交给了保镖Igor。
他质疑世界对女性应“温婉”的规训,被Ani的泼辣而吸引。
他身体力行地冲垮了世界对男人该“强势”的规训,身为保镖,却面冷心热、细致而包容。
他反对富人无罪论,在老板面前直言不讳,试图要求Ivan向Ani道歉。
他是闹剧的节拍器,也是讥讽的比色板,他和Ani的每一段相处都令我心动… 尤其是当徒步时他们的脸庞融化在的冬日的水汽与淡妆浓抹的天色里。
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反差萌的角色么!
在鲍里索夫献上年度最charming的表演的同时,褪尽独立气质的肖恩贝克给出了生涯最圆满的杰作——我从未见过如此华丽的现实主义电影。
通篇欢脱破碎,却冷气恻恻,惟赌城狂欢一段得见短暂的暖色,也是这黄粱一梦的至深处。
连我的心也随之雀跃。
却全然忘了此前最让我揪心的是Ani乱入灰姑娘剧本后,王子和他所有的拥簇都在坦荡荡地having fun,他们的笑意和吵嚷起哄都直达心底;而公主却永远隐在王子身旁,把嘴咧到最大,尴尬地迎合。
或许久在出卖色相的樊笼里,无法立刻转变自己的客体身份;…又或者,一切根本没什么变化呢?
不断失控的豪宅抓人是今年最成功的喜剧桥段!
喉咙肢体齐上阵、已笑到满地找牙… Be like:-“嘿!
嘿!
你对她做了什么?
为什么要把她绑起来!?
” -“她发疯了… 想要逃跑…”-“快给她松绑!
你在开玩笑吗?
我们是两个成年男人!
”(默默松绑)(阿诺拉挪动)(阿诺拉挪动)(阿诺拉试图开门)-“嘿!
嘿!
她要跑了!
” 此后的满城找人也在美术层面较比前作翻出了不少新花样。
对于一些针对肖恩贝克哗众取宠的批评并不以为然——是因为娱乐本身也值得被尊重,何况这两处也是对人物形象很好的铺陈与递进。
Ani和Diamond的互扯头花魂穿《橘色》… 本人继续笑疯 :) 一部优秀的电影本就该有它的highs and lows,不是吗?
Ani显然沉沦了,但我想她沉沦的既非Ivan本人,亦非纸醉金迷…… 那她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没有直白地点明这一点,但 从她苍白地要求和Ivan对话,其间佯作自信的态度;从不论谁喊她hooker/whore她都无差别发飙;从她自始至终没有“祈求”多拿一分钱,在豪宅的最后一夜也毫无留恋之意……是可以推见的。
——她最缺少的显然不是钱。
而是尊重、是地位…当然也追求爱,但童话故事她信多少,自欺欺人又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与Ivan结婚后她对着人群大声宣告“我是他的妻子了!
”,正是狂喜底色下错综心境的交织。
换言之,这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维度上的追梦故事?
很多人误读了这一点,就会很自然地把本片定义为下九流作品。
倒数第二幕多么美好啊,一切闹剧都尘埃落定,又安静下来。
两个边缘人坐在一起,毫无负担地聊聊天。
Ani的身上有一种超脱设定的生命力,这显然是Micky卓越的表演赋予的。
这甚至使我觉得,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只是她试图颠覆寡淡生活的一种尝试——成了当然好,不成便不成…她自始至终都没有信多少。
她享受着这些drama,享受着情绪的起伏,享受着自己成为电影的主角,享受着聚光灯下… 而最后在车上的落泪,却完全孤立于主线的梦醒,而是她发觉After all these… 她在想到报答时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情色交易。
这是一种至深的挫败,而Igor质朴却真挚的情谊在发光发亮。
她或许在此刻才第一次产生了些自我厌弃——而下一秒就迅速落入了一个坚实、温暖的怀抱。
我不会说Ani在此刻就爱上了Igor。
我也不认为他们会一直像这样抱团取暖。
但我知道在这一刻,Ani在百感交集的泪水中,找回了她在这场一无所获的闹剧里——甚至是早在她漫长的脱衣舞女生涯中——日益消磨的被爱的信心与生活的勇气。
跳脱开主线剧情对观众情绪的迷惑,或许电影为我们提供的并不是幻梦碎裂后的一地残渣,而是暴风雪后跨越云层那遥远的一束微光。
它本不是什么礼遇,却因为这场暴风雨而变得弥足珍贵。
————最后来打个广告! 欢迎大家来支持阿诺拉宇宙的新作《了不起的埃莉诺》!斯奎布奶奶太可爱了 x )
最后试图让一个性从业者承认自己只有性这一点值得回报别人看得我好无语。。。。。。。。。
好看!这片最好的就是逆反现在很多的“进步主义”和政治正确。作为美国电影,主角团里没有一个黑人和lgbtq群体甚至不乏开后者的玩笑,情色场景也充斥着第一幕。里面这些满是缺陷的角色就是符合人物本身,没有最后高光的成长,没有成为导演嘴替来说教。然而这样精彩又立得住的手段才是真正将人文关怀自然地传达给观众。当然,这片在动不动就打拳喜欢贴各种标签的简中环境,特别是小红书(豆瓣也越来越小红书化)群体,肯定要挨批的。
俄国光头佬出场后有趣了很多,果然这哥们儿才是纯情男主。闹剧之中一丝悲情,结局不错。
不知道该怎么说戛纳给奖了。视听比之前好点(因为前几部太平庸),人物刻画一如既往薄如纸片。黑泽明当年跟宫崎骏对谈讲过:现在电影人俄罗斯文学看太少。欧洲人几百年前就写这样的故事,你少花点时间致敬《好家伙》《闪灵》基氏,多花两个礼拜研究他们笔下人物怎么塑造,也不至于背景交代这么少的情况下,花40分钟拍对人物传记几乎毫无用处的灯红酒绿浪费时间,而且没有Andrea Arnold拍得好。中段室内戏直到最后真给我看无奈了,当喜剧看不好笑,当正剧看不深刻,胡写成这样都拿金棕榈(看看主席是谁也就不奇怪了),负反馈下谁还有动力潜心钻研艺术?人好,影迷,不代表有拍电影的才华。最成功角色是Yura Borisov演的打手,出众的职业能力、恪守职业道德能引发观众敬畏心。
Sex, to Anora, had always been nothing but a transactional skillset. For her whole life, she’s never locked eyes with anyone during sex. Be it any position, it was always her faked moaning to please hookers off. So when Igor grappled her cheekbones, wistful for any eye contact, she reclined in avoidance, cried in cuddles. Touche, now be my fav typo
这种破烂放到往年连评选资格都不可能有,居然能拿最佳影片,美国电影完了。
厌蠢的人不建议看,毕竟持续两小时观看一群低智商蠢货加超雄无能狂怒容易长结节。看得出所有演员都极其用力,试图把一个无聊透顶的剧本演绎得有趣,但是“无米难为炊”。这还是我第一次看一部电影把声音调小调小再调小,吵得我坐立不安,想把头塞进沙发缝里。要不是强迫症不允许弃片我也罪不至此啊!喜欢同类题材直接去看韩国财阀剧或者国产流星雨之类的更好,至少男主的父母不会干出补偿1万美金这种尬出地球表面的事。
#11087。2024金棕榈+2025奥斯卡6中5。5分。不得这么多奖还可以宽容点……毫无节制,尤其寻人那段看得人尴尬癌发作。第三幕和尾声写得还挺不错。戛纳小年小成这个样子吗……以及今年这奥斯卡发的,福茂赢麻了……
只能说国人观影水平太次了,丢人现眼啊,你们会欣赏一部好电影吗?
俄罗斯甜茶是帅哈 但什么性歹力身材啊 结尾很加分 画面很美 原来是个公路片啊/故事内核差点意思 看到评论俄罗斯王思聪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用最纯情的青春片语气、镜头、色调、语言、节奏、表情拍摄肉欲、交易、禁忌、控制、背德、黑暗。充分证明人只要年轻、好看且瘦,一切负面皆可轻易被整顿成明亮又美好的错觉。
3.5 肖恩·贝克的电影总是那么有生命力和冲劲,各种场景、光影色彩、演员表演,都直接链接着当下的社会状况。仅凭这点灵光,就赢很多标准化的作品了。但整个故事还是太红果短剧了,大起大落的转折,真·短剧届的奥斯卡+金棕榈....
前四十分钟完全可以缩短快速交代,后面打工人一起找人才是正片。剧本其实还可以深入讽刺。现在拍的就很浅,但是导演技法很成熟。
名和利得了后轻飘飘一句感谢性工作者🤢
7.0。以小貝殼對范霍文的偏愛,這毫無疑問是《艷舞女郎》的對標作。他先用絢麗的技法搭建起精美的迪士尼公主童話,又通過搖滾般凌厲的對話節奏將虛假的幻夢狠狠砸碎。但心地柔軟的小貝殼缺乏范霍文的決絕,因而儘管女性形象依舊堅韌,卻給出了有些拖泥帶水的結尾。
my Palmer d’Or ♥️ 镜头和热烈的年轻人并肩行动,伴随着派对音乐,驰骋在青春的性爱和舞蹈中,潜行在黑夜的追寻和背叛中。短视频时代人们对极富和极贫的窥探欲望逐渐改变,人们只是跟着肖恩·贝克重新去观看我们这个时代充满虚妄的浪漫、无情运作的钱权法则以及无尽无尽的年轻破碎之心。
肖恩贝克电影的工艺越来越好了,但本片的姿态却丑陋无比。赤裸裸的厌女、仇富大戏,本以为会是如以往那样赤诚或自省的底层叙事,结果完全不是,边儿都不沾。肖恩贝克的作者视点在这部新片里已重度倾斜。在影片中段当一系列激烈的情节动作迅速展开,戏剧高潮瞬时爆发,直至影片的最后一幕,影厅内都一直在传出响亮的笑声,不知道你我到底是谁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通篇占据客体地位的女主,却在所谓的现实击败童话之后突然“清醒”,这无疑才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意识。女主角都被勾画成一个复读机了,她的主体性到底体现在哪呢?失败的性格描写与肖像描写已经给主人公判了死刑。全片最后一场戏先以一种伪善者的目光施舍给女主角微不足道的怜悯之情,与此同时更加残忍地将人质情结强加在这个可怜人身上。煞费心机、丑态毕露,令人作呕的电影。
垃圾,没头没尾没深度
不同意热评的看法,没有谁拯救谁,纯粹是为了那三万美金的钻戒表示感谢,他本可以自己留下的。人生就是一场躁动虚无的游戏。
#戛纳主竞赛 俄罗斯演员选角是正确的,Yura成功演绎过很多铁汉柔情,Mark是最适合演青春叛逆又忧郁令人怜惜的年轻演员,可是Sean Baker完全不会用二人,白瞎了两个好演员。即使浮夸如《旺卡》也给了甜茶几场施展个人表演魅力的文戏,本片Mark顶多有几个镜头,大部分时间都在装疯卖傻,而且他就算颜值跟几年前比坍塌了也是可以拍得更帅的。Yura更不要提了,全靠个人底子才没有让角色沦为同情心泛滥的小傻子。气!😤一个cheap的讽刺剧,比杜皮约查太远。福茂口口声声只讨论电影不讨论zz,本片如果没有zz估计进不了主竞赛,哦,差点忘记,这也是个大关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