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片里面的满族比我们自己拍的帅多了,男猪就以屌丝,看我大清勇士徒手攀岩,百步穿杨,国内拍的那些微服私访弱爆了,最后那一箭。。。
好吧,我知道你们棒子想说你们足球踢得好,这叫弧线任意球。。。。
评价一段国家历史的兴亡是以人来划分,还是以地来划分?
以前者判断则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且民族间是不断融合、发展的,西戎杂居的秦,原蛮楚的汉,原属鲜卑北魏的隋,后唐后晋,满清入关,恐怕“中国”早就灭亡好几次了。
以后者划分则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土地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越南在汉朝之后、五代之前隶属中原王朝,明朝也占领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总不能说“越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吧?
历史上就从没有过什么“中华民族”,这是个政治概念,不是历史范畴,是梁启超适应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才提出的,而“民族国家”的概念是19世纪才在欧洲首先形成,在中国,“民族国家”是在清末民国才形成,以至当代还在发展。
那么古代如何划分“国家的兴亡”?
个人赞同以“文化”来划分,就古代史来说,中世纪四大文明,东亚东南亚的儒家、南亚的印度教文、欧洲的基督教、还有当时最发达的伊斯兰文化圈。
中原文明以诞生文字的商代为起点,周部落灭商,移风易俗,分封天下,确立的周礼如触角般向四周扩散,齐占东夷,秦并西戎,晋据汾水,燕抗北狄,以先进文明征服了众多蛮族,当此之时,只有兴起于南方的蛮楚,与周朝诸侯分庭抗礼,形成迥异于周邦的楚文化,在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中,南北交流频仍,而后秦并天下,行法术苛政,激化民族矛盾,楚地领袖刘邦建立汉朝,武帝时重用齐地士人,标志着横跨南北、遍及四方的“中原文明”的形成。
西晋末蛮族入侵,中原正统王朝偏安于南方,及至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原儒家文明获得蛮族政权认可(类似出身蛮族的查理曼皈依原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大批汉族士族由于与蛮夷通婚,涌入蛮族政权,比如弘农杨氏、陇西李氏,而几乎同时,南方侯景之乱,象征中原正统的梁朝衰灭,而岭南的土著陈朝建立,在法统上,北方比南方更具合法性。
其后隋唐五代两宋都是代表儒家文化圈内的正统王朝。
而蒙元灭宋,可以称得上是“亡天下”,承继周礼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明第一次彻底灭亡于蛮族之手。
蒙元统治的80多年间蒙元统治者信奉的是萨满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儒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沦为下九流。
元英宗曾力图汉化,被蒙古权贵所杀,之后元文宗以文饰治,元顺帝初期曾有一番作为,但为时已晚,各地民变不断,直至元朝覆亡,不曾完成“汉化”。
反观进入阿拉伯、印度的蒙古权贵则顺利地“入乡随俗”朱元璋曾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中华未亡,何来恢复?
况且当时民间“恢复中华”的热情极为高涨,汉族百姓饱受喇嘛、蒙古、回回欺凌,张弘范的崖山纪功碑被百姓涂烂,民间《三国演义》中的“褒刘抑曹”, 及至明代诗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然而朱元璋作为政治家要考虑法统性,他不能承继韩林儿的宋,否则谋杀韩林儿、只是吴王的朱元璋会成为叛臣,故他选择承继顺帝的元朝政权。
满清入关和蒙古入侵迥然不同,首先满清贵族认可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第二,一入关便立即施行中原的根本政治制度——科举制。
这点和孝文帝后的鲜卑政权类似。
很多评论说什么诺曼人威廉征服英吉利之类的蠢话,记住无论诺曼人还是英吉利土著都是信奉基督教的,更像是内战,而信仰迥异的维京人入侵则对英国人是场名副其实的侵略
弓箭在东方冷兵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蒙古人、女真人等游牧民族的强大武器,同时作为儒家六艺“禮,樂,射,御,書,數”中唯一的武力技艺,深受广大书生的青睐,乱世年代,无数个武力智力英雄都因弓箭丧命或残疾。
直到枪炮出现为止,日本战国时代死伤者最多的也都是被箭射的。
而朝鲜半岛因为山势险恶,所以半岛上的国家们自然也发展了依靠山势射箭守城的战术,朝鲜弓箭自然也就跟着一起发达了。
然而,尽管是这么重要的弓箭,在古装片中弓箭的待遇一直不大好,永远都是在刀剑的阴影下,从来没当过主角。
因为首先弓箭没有刀剑帅,拍摄难度也相对更大,拍的不好就能给人部落土著民咻咻放箭打猎的挫感。
电影中的弓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饱受中国观众骂名的<英雄>,对秦朝箭阵刻画的冲击力是史无前例的。
当然,英雄的主角兵器终归还是刀剑枪。
现在,<最终兵器弓>以弓箭为主题,想要还弓箭一个名头。
片子的一切,也都是围绕着弓箭的。
但<最终兵器弓>这个标题让人很无语,这么科幻这么漫画这么最终兵器彼女的标题放在严肃古装片上,完全不搭调。
可能是为了方便宣传而更改的,因为原定的片名是<弓>,在片中出现的标题也是<弓>。
韩文中的弓,跟“活”同音,所以片中主角阿南就说,“我的弓不为杀人。
”事实上,他的弓是为了让家人活下去的弓,这就是片子想要说的,非常简单明了。
片子的故事也很简单,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但丙子胡乱对朝鲜的影响,值得一说。
丙子胡乱最神奇的是双方人口的差距。
当时朝鲜人口有1100万人左右,反观女真族则只有50万,清军中的汉人也五十万左右,加上蒙人和俘虏、下等人,总共不过两百多万。
这么悬殊的人口差距,朝鲜被单方面蹂躏,实在奇特。
代表战役是双岭战役,清国三百骑兵大破朝鲜四万守军。
朝鲜一开始瞧不起女真族,奉明朝为天朝国。
但第十五代朝鲜王光海君推行中立外交,跟明朝和后金都保持友好关系。
而这个中立政策,让向往明朝的大臣们都受不了,甚至支持光海君的北派大臣们也无法接受这一点,因为大家都是儒生。
“胡人在跟老大哥打仗,我们为什么要隔岸观火呢。
”于是,这就直接成为了仁祖把光海君废掉的大义名分。
这种普遍弥漫在朝鲜的中华崇拜观念,是因为首先朝鲜是儒家汉字文化圈国家,其次是对先进文化大国的向往,所以朝鲜对中华的崇拜,在情感上非常强烈。
仁祖登上王位后,朝鲜就改变方向,开始推行亲明排金的政策。
朝鲜积极援助出征收复辽东的明军,让金感觉前狼后虎,很不好打,就有必要征服朝鲜以除后患。
于是,后金三万兵马出征朝鲜,名分是:”为被废的前朝鲜王光海君报仇“,就把仁祖打服了。
打嬴后的要求是,不得再使用明朝的年号“天启”,朝鲜后金两国结盟为兄弟国,而后撤军。
这是1627年的事,称为丁卯胡乱。
后来,后金改称大清后要求修改两国关系,从兄弟变为君臣,要朝鲜给自己上贡。
朝鲜就怒了,低等胡人竟自称天朝,跟胡人结盟兄弟已经够丢脸了,现在还要认主,这不能答应。
打!
不料,备战诏书被清国使节截住,结果一到冬天结冰,满汉蒙混族编成的十万清军直接踏河过境,而且一路直接南下,兵贵神速,十日之内抵达了汉城。
这是1636年的事。
所以,片中清兵入侵时朝鲜人民还其乐融融的办婚礼虽然看起来不合理,但也是情有可原的。
清兵太快了,而且因为倭乱和起义,在清兵的进军路线里根本没有靠谱的部队守着,所以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输了。
清兵进击时掠夺一遍,出来时绕个道,再掠夺一遍⋯⋯被俘的平民有五十万人。
朝鲜被强暴后还得上贡,这就是丙子胡乱,1637年结束。
最悲催的是女真族以前原本是给朝鲜上贡的。
但是,仔细看丙子胡乱,大環境里朝鲜被蹂躪也不是說明所有局部戰也跟著沒出息,比如南漢山城的攻城戰里,清軍拉來荷蘭的紅夷砲攻城,朝鮮方用天字銃筒狙擊將大炮打爆,算是很精彩了。
還有清軍也付出了一些小小的代價,清太宗的駙馬揚古利等幾位大將領被火槍狙殺。
这段细节,相信也成为了片中皇子被杀的原型吧。
但皇子的名字竟然设定成大名鼎鼎的多尔衮,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一个丁卯胡乱就得跟胡人订下兄弟之约,手下变成了兄弟,再来一个丙子胡乱,人家就变成了老大,被人菊暴后得给人上贡⋯⋯当时的朝鲜人民倍受精神上的冲击。
而且,这件事的另一个影响是,朝鲜被迫断绝了跟开国以来一直往来的明朝的关系,认了清朝为天朝国。
当明朝的附属国(诸侯国),对朝鲜是有利的。
因为朝鲜实行外王内帝,所以作为附属国并不影响内政统治,而且有外侵内乱时还可以得到明朝的援助,比如壬辰倭乱。
向明朝上贡的话,明朝还会下赐,比上贡的金额还会多上一些,也有了特产交流等作用,这叫“朝贡贸易”。
所以,朝鲜跟明朝的关系也很好,朝鲜本来就崇拜明朝,也得到了利益,而明朝则得到了面子和安稳。
甚至,朝鲜还一年到头闲着没事就派使节去明朝上贡,明朝还得硬着头皮给下赐,让明朝感到很头疼,后来还叫朝鲜上贡不要太频繁。
不过向清朝上贡,清朝可不讲究这些,没有多少下赐,这上贡的物资和财宝也是天文数字,达到明朝的三倍,那些赋税当然也就是由朝鲜百姓承担了。
直到满清入关后,这上贡才变的正常化,跟明朝时期没多少差别了。
而朝鲜被征服以后,也并不是打从心底服了清朝,比如以前派使节去明朝叫“朝天”,是去朝拜天子,引入先进文明。
后来派使节到清朝则贬称为“燕行”(燕京的燕),去看看胡人是怎么发展的这么厉害,学点先进东西回来。
心态不一样。
孝宗登位后,“北伐论”的呼声也变得高涨,因为朝鲜认为,满人尽管入主中原,但并不是正统文明,是野蛮文明,只有继承汉唐文化才是正统文明。
北伐的名分自然也是“把胡人赶出去,为明朝报仇,恢复中华”,可见中华对于朝鲜儒者的意义有多大。
当然,北伐根本就没有实现,可行性也几乎是零。
综上所述,尽管丙子胡乱时期的朝鲜是站在明朝那边的,但是对历史不熟悉的人会在情感上偏向于满清,毕竟清朝是中国上一个朝代,所以一看影片简介就说韩国人又意淫之类的,这都很正常。
被清国俘虏到满洲的五十万朝鲜难民,多数都没能回到朝鲜。
影片结束时,字幕上说“朝鲜政府没有为这些被俘难民的归乡做任何努力”,其实这是很大的谬误,而且这段字幕本身就是画蛇添足。
战争结束后,要赎回难民需要赎金,有钱人是没问题,但平民百姓就没办法了。
所以朝鲜政府还特地腾出一笔预算和相关负责人,去满洲赎回了贫穷的难民,当然只能是一部分人,毕竟朝鲜财力有限,回不去的,就只能回不去了。
以上是丙子胡乱大致的情况。
在历史考证方面,我不知道满语怎么讲,也没有研究过,感觉满语腔调理论上应该跟现在的官话很接近,所以虽然片中的满语比较好听,但感觉口音上还是没做足功夫⋯⋯这只是个人感受,需要相关满语研究者做具体证言。
当然,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厉害了,柳承龙讲的满语很销魂。
在弓箭的考证方面,朝鲜弓箭特有的“片箭”也还原的很让人信服。
片箭比普通箭小很多,所以穿透力强,适合远距离射击,发射时需要用竹竿制成的桶儿作为补助道具,在桶儿中装入片箭以后射出,这时桶儿会留在手边。
而清方的六两矢,虽然我是第一次见到也第一次听说,但感觉也很震撼。
硕大的箭矢和巨大的威力,很有女真气魄。
让人遗憾的部分是,丙子胡乱的战役中枪炮已经登场了,但片子却丝毫都没有提及到枪炮的存在,作为冷兵器的弓和作为现代武器的枪炮同台出演,应该会是一个很大的看点,也可以更好挖掘出弓箭的深层意义等东西。
还有一个缺陷是预算的问题,让人想象不到追逐戏其实都是在满洲发生的,而且致命的是:没有骑射对战。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是以民族历史为题材的韩国电影,本片却没有偏向于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宣扬,走的是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路线。
而柳承龙饰演的朱信大也跟主角有着不相上下的份量,光芒也盖过了朴海日饰演的阿南,是个值得瞩目的演员。
片中柳承龙饰演的朱信大跟尼路们说,“他们的弓跟我们的弓一样,都是同根。
所以不能小看。
” 凶狠彪悍的女真人靠着他们强大的弓,不仅称霸辽东,踩踏了朝鲜,还平定了中原。
他们不像蒙古人的元朝那般只做“征服的弓”,而是积极接纳了汉文化,开创了大清时代。
但又有谁能想到,曾经那么强大的满族现今只剩下一个名头呢?
别说是曾经引以为傲的弓箭,现在连满语都成为了死语,只能通过韩国电影来还原。
反观朝鲜,作为一个在大陆旁边的小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悲剧,却也一直承袭了命脉,保留了民族传统。
甚至连弓箭的传统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到现在,韩国在奥运会射箭项目中也是世界顶尖。
这朝鲜的弓和满洲的弓的不同结局,不免让人唏嘘。
历史总是有很多故事,比电影精彩。
弓这种兵器,和刀剑枪等别的兵器不同。
打个比方,游戏《寰神结》里面有个书生瞿牧之,神仙教会了他符咒,原来手无缚鸡之力变得厉害无比。
弓也一样,不像刀剑枪那么多用法,只要练熟,就能练出南伊的曲线射法。
演员选的很好。
跳山那一段,满人的彪悍劲儿显露得淋漓尽致。
主角南伊,开始是一个落寞的只知道喝酒的懒汉,妹妹被绑后这个人物形象才变得丰满。
弓要拍好不容易,导演很厉害。
韩国片子,前半段累赘,只有最后追杀才惊心动魄。
弓箭表达的比较质朴,没有出现武侠书里的几箭连射等神技。
男主角无神乃至自始至终的惶恐的表情也挺质朴,甚至有些呆板和呆傻,不象一个射杀了十几人弓骑兵队伍的大侠,没有刚毅没有潇洒,学兰博吗?
东北亚的朝鲜半岛上生活着一个民族:高丽棒子,两个国家:南北朝鲜。
由于地理上跟天朝相邻,就一直有着拉扯不断的民族国家关系。
去年,棒子拍了一部电影,最终兵器:弓。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氏朝鲜时代,崔姓武将被处死,死前拼命救出一双儿女。
武将是箭术高手,其子女带着弓箭逃出追杀。
在一友人家寄居13年,潦倒度日。
时至1636年,武将之女嫁给了友人之子,婚礼之刻,发生了“丙子胡乱”,满洲入侵朝鲜,屠杀百姓,掠走新婚夫妇及无数村民,朴日海饰演的武将之后因其高超的箭术和无敌的狗屎运,躲过满洲兵的追杀。
劫后重生的他踏上了千里独行救他妹的路程,下面的故事只是重复两件事:满人多么凶残(这个可能不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是他们干的好事),男主角无敌厉害,懂兵法,晓谋略,箭术高超,狗屎运当头,孤身一人追出鸭绿江,杀了带兵前来的满族王子,救出妹妹两口子,逃回朝鲜,关键时刻被满洲兵追的走投无路之时,老虎都跳出来帮朝鲜人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佩服呢,俨然是冷兵器时代的全能战士,哦也。
本片2011年以745万9974名观影人数位列韩国年度总票房榜第二位,稍逊于变3,力压阳光姐妹淘。
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丙子之役。
天朝称,丙子之役,棒子史书说的丙子胡乱。
是指皇太极率兵入侵朝鲜的战争。
1636年,丙子年,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此时距清军入关还有八年。
从努尔哈赤1619年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开始,满人扭转对明朝局势,安内族,笼蒙古,作势强大,虎视中原。
李氏朝鲜自李成桂建国,就与明朝有很深的渊源,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建李氏朝鲜,拟国号“朝鲜”、“和宁”,拿给朱元璋定夺,明太祖选朝鲜二字为其国号,李成桂向明朝称臣,但朱元璋认为此人“顽嚣狡诈”,没有正式给予李氏册封赐印。
但朝鲜还是尊明为天朝父国,向明朝进贡。
此后的两百多年朝鲜作为明朝的属国,进贡朝拜。
明灭元,将蒙古人赶回北方,却一直也没取得对蒙古的控制权,所以蒙古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对东北的棒子一直采取容忍的态度,天朝的容忍让棒子垂涎我东北国土,加上此时的女真各部尚未强大,朝鲜不断威逼利诱压迫女真各部,已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
明晚期建州女真逐渐强大,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伴建立后金政权,于明朝对抗。
在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中朝鲜作为明朝的属国,加上他也不能容忍女真的强大,多次于明朝一起打击后金。
1619年,明朝讨伐后金的努尔哈赤,朝鲜国也发兵一万人至富察之野协助。
结果明朝在萨尔浒战败,朝鲜军主帅姜弘立向后金投降。
此后,朝鲜国王光海君畏惧后金的实力,对于明朝和后金两者之间持中立的外交政策。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623年,朝鲜西人派推翻了光海君,拥立朝鲜仁祖,奉行反后金亲明的政策,(也就是该片一开始崔武将被杀的那一年,电影大概也是用这一年朝鲜内乱来解释为何崔武将被杀)。
同时,明朝的将领毛文龙以朝鲜的铁山城为根据地,不断袭击后金。
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第二年皇太极派遣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硕托等将,领三万人,以姜弘立(八年前头像的棒子将领)、韩润、郑梅等为先导,大举入侵朝鲜。
后金军先渡鸭绿江,击败明军毛文龙部于铁山,随后接连攻克义州、定州及汉山,屠杀数万人。
渡青泉江,攻陷安州,明朝的援兵都司王三桂阵亡。
后金随后攻破了郭山、凌汉、山城等地,平壤守军不战而溃。
后金骑兵长驱直入,渡大同江,直抵中和。
黄州守军弃城而走,后金骑兵逼近朝鲜首都汉阳。
仁祖多次遣使求和,后金不予理会。
不久后金军就抵达朝鲜王都汉阳城下,仁祖逃往江华岛避难。
此时后金尚未解除明朝忧患,担心明朝来袭,决定议和。
后金为兄国、朝鲜为弟国,双方订立兄弟国的盟约(这次是称兄道弟)。
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
朝鲜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
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
交涉期间,阿敏有意占据朝鲜之地自立为王,因此故意不承认和约,纵军队在平壤掠夺数日。
李觉只好再次与阿敏盟于平壤城。
在得知和议对后金有利以后,皇太极同意从朝鲜撤军,并制止了阿敏的企图。
在侵略的第四个月,后金军队主力开始撤回沈阳,仅留三千人守义州。
九月,在朝鲜仁祖的再三请求下,后金从义州全部撤军,释放李觉及朝鲜俘虏,定议春秋输岁币、互市。
在与明朝关系恶化之后,后金的经济至此得以恢复。
虽然朝鲜向后金朝贡,后金也给予朝鲜赏赐品,但两国关系依然紧张。
执掌朝鲜朝政的依然是反后金亲明的西人派。
西人派认为明朝助朝鲜击退日军,朝鲜理当与明朝交好抗击后金。
因此拒绝废除明朝年号,并依旧保持与明朝的关系。
(话说明万历年间日本封建时期的军国主义2B中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各部后,觉得日本太小了都没有封地可以犒赏将领了,觉得要占领中国,就有地了,先后给琉球菲律宾台湾写信要求朝贡,告知朝鲜取道朝鲜进攻中国,遭拒。
1592年发动15万军队进攻朝鲜,朝鲜除了李舜臣的海军以外,节节败退,丰臣秀吉觉得两年可以迁都北京了,定居宁波,接着攻打印度及东南亚,第一次战后议和,因为沈惟敬的关系明册封他为日本国王他大为恼火,他以为是要封他为明朝皇帝。
遂再战,最后战败,郁郁而终,日本为德川家康所得。
)1636年,皇太极登基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拒不下拜(棒子又上演这一幕,王氏高丽臣服与元朝,明朝建立之初,其使臣也拒绝像明朝皇帝下跪)。
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
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
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
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拖延时间。
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多尔衮攻陷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朝鲜只好求和。
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使臣不跪,最后弄得国王下跪谢罪)。
皇太极降旨赦之。
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明年号,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直到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为止。
确立清朝和朝鲜的“君臣之盟”。
此役历时两月,二月二日,皇太极班师回朝,李倧帅群臣出王京十里跪送。
后在这里树立“三田渡碑”,碑文正面汉文镌刻“大清皇帝功德碑”7个大字,碑阴以汉文、满文合璧镌书碑文,至今仍存。
这是历史。
电影里男猪脚以一己之力杀了满清太子。
在棒子眼里世界起源都来自朝鲜半岛,世界文明皆是韩国制造。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据他们考证其实朱元璋是朝鲜人,从朝鲜去的安徽凤阳。
简单的半岛历史其实是这样的:武王伐纣之后,商灭,纣王的叔叔,箕子,跑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建立了朝鲜史上第一个国家。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于公元前194年推翻了箕子朝鲜。
出现朝鲜第二个王朝,卫满朝鲜。
前108年,汉武帝派兵消灭了卫满朝鲜,并设立了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玄菟郡,史称“汉四郡”。
此后的三韩高句丽百济新罗,到唐时期的王氏高丽,再到李氏朝鲜,日本殖民,南北韩分三八线而制,分分合合,哪一点没借助天朝的帮助,甚至是直接出兵。
也难怪,当了几千年的属国,心里大概扭曲了。
国产片全程都在批判清朝末年签了多少条约,丢了多少地。
而实际上,清朝是历代王朝,扩张最有效的封建王朝。
之所以被某些人不待见,是因为清朝入中枢前,是扯下某些人的遮羞布最彻底,最不上阴谋诡计最不屈于大国沙文主义的地区势力。
在某些人眼里,灭三韩,征乌丸,灭高丽可以,是丰功伟绩,反过来,就是女真异族入侵,就是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
真是让人感到无比可笑和丑陋。
韩国还算是尊重一点历史,但实际情况清军箭术更高。
前几天,在剧场刚看完这部卖座片。
有谁看过Mel Gibson的“启示”?
就是一群玛雅人玩命地追一个玛雅人。
追的那是鬼哭狼嚎,荡气回肠。
真的是死命地追。
追啊追,最后都追到没人了。
为什么?
因为,都被这英勇而又智慧的逃跑者干掉了。
故事就是如此简单。
就是“追与逃”的融合。
其中也有紧张刺激的情节了。
你会问,韩片的影评,你干嘛说美片?
我会诚恳地告诉你,你把“一群玛雅人”换成一群满人;把”一个玛雅人“换成一个朝鲜人,就是这个“弓”了。。。
故事就是如此简单。。。
1、当危险逼近的时候,要发出自己的反抗之声2、和平时代可以混混日子,战争时代还是要有些功夫的,所以,和平时期灯红酒绿之外练练功很必要3、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我觉得棒子比咱们要重视多了4、满族弟兄很勇猛很爷们,没有刻意丑化,不像《举起手来》这种YY脑残片
《弓》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满人入侵朝鲜时期,韩国史学界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丙子胡乱”。
光看片名《最终兵器:弓》会给人一种科幻片的错觉,但它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历史片。
电影前半段并没有太多打斗上的亮点,但从满人入侵开始电影的节奏明显加快。
对于喜欢动作电影的观众来讲后半程毫无尿点。
而全片在细节上也是亮点颇多,让人无不感到韩国电影人对于电影精益求精的态度。
影片中有一些小细节不知大家注意没有。
男主角南伊每次拉弓时在右手大拇指上会出现壹个扳指,扳指最开始在我国古代并不是权力的象征。
它仅仅是古代弓箭手在射箭时的一种辅助工具以便于射手拉弦搭箭,以防止大拇指被弓弦磨伤。
即使到了现代类似于扳指的辅助工具依然存在于现代射箭中。
电影里但凡出现满人对话的镜头时所用语言通通是满语,没错,你没有看错,就是满语。
一部在韩国人的电影里演满人的韩国人讲的通通是满语。
在韩国境内会满语的人也许不到700人,而剧组为了让影片更加具有说服力,让满人讲起来满语(内地清宫剧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而在满清大将率领一帮弓骑兵飞身跳过峡谷的一段中,他们跳前将身上的棉甲时,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满人的棉甲是由甲衣和围裳组成。
甲衣肩上装有护肩,腋下装有护腋在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护心镜各部分由纽扣或皮带连接。
棉甲内穿有类似于汉人皮甲的软甲以保护人体关键部位。
满人用棉质铠甲有其原因:满人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无法大量制造金属铠甲。
满人打仗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铠甲太重不利于部队的快速前进。
(内地清宫剧表示鸭梨山大)这就是影片中的几处细节的处理,基本上做到了忠于事实。
看过《弓》之后难免吐槽一下国产电影。
中国内地电影在很多的细节上处理的他不好了。
比如以前的《喋血孤城》中余程万手里的那把M1卡宾枪就从单发变成了连发的冲锋枪;又比如《集结号》中最后轰了谷子地的那辆坦克,尼玛,国军有那种坦克吗?
炮塔都不能转,整个就是一突击炮嘛;还有就是近期上映的《黄金大劫案》中鬼子兵全都用上了美军的十轮卡运送物资,同时鬼子兵手上的冲锋枪清一色的是美军的M3黄油枪。
只能说历史有一次穿越了。
不管内地电影的预算是多是少,只希望内地电影人可以把道具的细节做好,不要让道具变成电影的硬伤。
PS:中国历史上确实在朝鲜的土地上死过一位太子爷。
但他不是满人,是汉人。
所以本片略带棒子的YY情节,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小李广花荣或者那个精灵奥兰多·布鲁姆,神射手总是招人喜欢的,尤其东方民族崇尚取巧的性格更是如此;顺便两挑个刺:1、悬崖之战清军的战术太弱智了,放弃了地形压制和人多的优势,被男猪脚捡了漏,简直不可思议;2、被射穿了喉咙的大将应该是有余力杀掉女猪脚的,又不是被爆头
尼玛射杀东北虎是违法的啊...
作为商业电影,想要娱乐性就必须让故事逻辑尽量的清晰简单,本片和【勇士】这点上很像。影片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很棒,如果摄影能够在考究一点,片子会更棒。追逐逃亡的猎杀游戏,让观众的神经几乎一刻都没放松过,将冷兵器的杀伤力拍的颇为惊艳!★★★
好看好看,绝不逊于好莱坞的一流水准
弓箭的狙击反狙击 反搜索 运用得太好了 清兵拍的比大清国拍的清兵看着都厉害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没有过分妖魔化 拍的不错 运动战中的时动时静把握的特别到位
雷得外焦里嫩的抗清神片
细节的胜利,虽然烧死皇子实在是不靠谱。
票房高不一定是好电影,但是票房高就一定有它受欢迎的道理。
我就是不想管歷史和政治,這兩樣東西,從來就不愛露真臉。所以電影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人忘卻現實,沉浸在影片的故事和氛圍中。平心而論,片子很驚喜,叢林追蹤戲可謂驚險刺激十足,故事也講得精煉,絕不拖泥帶水故弄玄虛。雖然搖鏡頭用太多了,我有點暈。但整體很吸引人,結尾那段居然看哭。
清兵被一射箭的全灭?牛
剧情太平淡其它都挺好的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很棒 对于任务的刻画 武器的演绎 效果视觉刻画都很入骨 怎么说 中国不缺历史缺的确实如何去演绎
弓箭的对决还不错,就是弓箭居然还会拐弯,囧,前半部分拍得比后半部分好,后半段YY得有点过度……
目前视觉效果最好的,冷兵器时代弓箭对战片。剧情很简单,剧中清军都讲的满语,当然口音就不能考究了。会满语的在国内都很少了,由此可见韩国制片方的诚意。片中当年彪悍的清军,曾经以三百骑兵大破四万朝军,10天杀到汉城。入主中原两百多年后就变成连满语都不会只能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感叹啊!
动作片上了两个小时都很墨迹。
武侠片,就当了解一段朝鲜和清的历史过节。有点奇怪的是,这个英雄并无常见的英雄气概,他似乎比他的敌手要胆怯,是想表现胆怯中产生的勇气吗?
情节紧凑,颇有深意(当然也不是那么有),主要是一部动作追逐片,在影片内涵上导演有做进一步的升华,但仅仅是点到为止,战胜恐惧什么的这个实在不能称之为“点睛之笔”,弓箭曲射表现得也并不明显,至少我是没咋看出来。
同样是丙子胡乱,《南汉山城》影评中的投降派看到本片中金钱鼠尾们的精彩表现,不知道是否还会觉得投降包治百病。另,虽是聊聊几笔,李氏朝鲜们的武将仿佛也继承了明末的传统:或死于寇,或死于虏,或死于朝廷。
弓箭手就是狙击手
150420.。六年后才看仍不虚此行 冷兵器的冷/人情的热 如离弦之间的始与终 都贯穿其中 后四十分钟以一对九迂回互射的重头戏很精彩 某些镜头值得回看数次!有人说是古装版‘兵临城下’ 或古代电影版的射箭比赛的中朝(韩)对决 但我只想到一个词--胡人善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