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一场电影这么不舒服了。
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写这篇稿子,我想,大概是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来恢复吧。
在南京导演和主创的交流播放场,被高哥安排在最中间的位置。
坐在影院近两个小时,就像是在南方闷热咸腥的大雨中,被浇得透彻,周身都充满无法言说的腹语。
《回南天》南京《后窗》放映现场我想,这个片子,如果是在我刚毕业时看,我会撑不到十分钟就换个综艺继续美美地观看。
步入职场五年了,走进大人的属于成年人的世界,它给人的成长几乎是不容置喙般。
曾经我们都是杜鹃,也都爱上过一个看起来不那么成功、不那么浪漫,血气方刚却又迟钝木讷的小东。
当我意识到我被某种粗粝的真实冒犯到的时候,是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和反击。
《回南天》剧照但又陷入一种自问中: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如此害怕甚至反感起真实?
高鸣导演说他并没有要试图想要展现关于阶层。
理解的更彻底一些即其实他压根不关心阶层,那不是他想要表现的,他的意图就是在电影中关心人,将视角放在人身上。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片子遭到冷遇。
现在,大家最不关心的恐怕就是人了吧。
《回南天》剧照一来对于这种片子遭遇的冷遇,其实一点都不意外,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文艺片欣荣的土壤之地,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文艺片生发的恰当时节。
因为在此刻,没有人关心人,每个人都有异常mess,异常desperate,异常失序,异常错位。
投射到电影,或者说投射到普普通通的生存者身上的目光,缺乏温度与耐心,也无力共情。
你要么是悲惨到无以复加,要么是显赫到无以复加,而恰是最普通的这群住在城中村的异乡年轻人。
太轻微了。
《回南天》海报看起来似乎我们已经深处某种冷漠之中长年累月,在集体的情绪都艰困的两年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个人”,我们已经很难对最普通的社会角落里的生存者抱以停留的目光与探寻的耐心。
这份目光,落在杜鹃身上,小东身上,甚至是全片都很符号化、脸谱化的龙哥身上,也激不起共情与感动。
因为他们,都是曾经的“自己”,亦或一代人走在正在成为他们的路上。
倘若我们看到曾经成长中的自己的影子,会觉得身体某处伤疤被揭开,而为了防止那种痛感,便会试图揭掉伤疤。
某种程度上,小东和杜鹃,我没有在他们身上看到爱情。
《回南天》剧照当然,不代表小东和圆圆就有爱情,也不代表杜鹃和龙哥就有爱情。
影片压根也不是什么爱情片。
杜鹃“爱”美猴王的小东多过真实的小东自己,而圆圆“爱”小丑的小东更远超过真实的小东。
而单单这份对面具人格的爱,也是带着莫以名状的情绪。
那是对假面骑士的另一种憧憬。
美猴王是强大的,小丑是让人快乐的,强大和快乐放在一个女人面前,是完美的爱人。
但是,再细细回味,好像曾经我们都爱过带着面具的人,我们只爱他的面具人格,却对其真实人格是回避甚至冷漠的。
但转念一想,能在电影当中看到爱情的人,何其幸运?
那将意味着,更多关于生存的困厄,关于成长的迷障,关于人的复杂和人性的幽深,都看不到这些,至少是迟钝带来的幸运。
只是我们戴着爱情的滤镜去看它,它的锐利和尖锋就被消解很多。
自然影片想要或者说试图想要传达的那点不予言说,不予明说的东西,就更加被冲击得面目全非。
好像不管是杜鹃,还是小东,亦或是龙哥,甚至是圆圆,每个人都在突围,甚至再俗气一点,都在用力。
但好像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无物之阵。
追问一个恒久的问题:这样的呻吟,这样的群体,这样的生存,值得被记录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单单记录并且呈现他们,已经足以让我对这部电影怀恋。
我应该会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再去二刷它,而且还得尽快,拍片实在一塌糊涂。
我相信那一次,我会再去用力地、勇敢地直面这四个人。
直面他人人生的痛苦与窘迫,一向是我所不擅长的。
而往往是唯有去直面它,才能更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影片最后将要结束有一幕镜头:小东扮上美猴王的行头,走出房间,在逼仄的小巷子里,市井生活在面具下小东的视角里,有了一丝虚幻与假面的肿胀感,他看到了每一个人都在吹出彩虹的泡泡,那些泡泡,在小巷子里升腾着,旋即破碎。
然后美猴王就和这些泡沫一起开始升空。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注视屏幕良久,才发现,美猴王的身体横亘在离地半尺的上方,一步都无法前进,他就一直在原地,徒劳地挥动着四肢,像有一双无形的手,摆弄着一根提线木偶。
而这段结尾,长达近两分钟的默声。
而电影就结束在这种无声里。
一句老头收废品的声音把人们拉回到现实。
在大雨中的阴冷里表情凝结抱着双臂的我,终于和这场大雨和解。
在结尾阴霾的灰色的街巷中,在转瞬破灭的彩色泡泡中,我松了一口气,它们是这场电影当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甚至比那间不洗澡就不让进去的地下室里出现的绚烂却缺乏生命气息的花朵,还要令我觉得华彩。
《回南天》剧照心里一闪而过,高鸣心里的细腻与柔软,甚至隐晦的浪漫,合该被看见。
你看,即便是美猴王,不也是困顿在那条逼仄的街巷里吗?
虽然一定要到一场最不接地气的文艺电影中找到对生活的勇气,找到希望的鼓励,找到出走的的出口,看起来很悲怆,很不接地气。
但是,以这样的方式,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从实际来说,如果如导演所说那样: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现实中,那么,这种现实,作为影片来讲,它提供了一种对照。
走进影院,走近电影,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从小东、从杜鹃身上看到属于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过去,甚至自己的拼搏岁月。
看着电影,此刻的自己,会否会心一笑呢?
因为都会从大雨中走出来,不是吗??
《回南天》剧照高鸣说创造影片的时候,自己处于一种非常挫伤的状态,其实在影片当中能明显地感知到那股状态,影片里面暗合了高鸣的影子。
所以能引起普遍上大多数人的共感。
而另一种角度来说,它只会更小众。
但回过头来看,高鸣导演现在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突围出来的人。
至少影片能上映,能被大家看见,他就是成功。
我相信杜鹃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小东也会。
即便不会,他也至少不会比现在更差。
《回南天》剧照我后来发消息给制片人:相比之下,男主,作为男性,年轻的男性,我觉得他理应突围,走出去。
当这个地方让你无法向前一步,那就换一个城市。
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回南天》上映倒计时海报回南天,好像更像是高鸣面对自己的执着,对深圳的深情回应。
他很多采访当中都说,会一直在深圳,持续创作下去,对于他来说,留在深圳就是突围,而这就是高鸣给出的希望的答案。
而每一个正在经历命运沉浮,经历生活变换的我们,都应该在影片当中看到属于自己的突围方式。
无非留下,无非出走。
四星,多一星平衡一下分数。
印象最深的是美术、色彩搭配,暖黄和水绿色带来暧昧又潮湿的气氛。
女主长像不是我的菜,表演第一印象也不好,想不到越演越精彩,她身上有一种非科班的生猛,几个瞬间真实得让人心惊。
剧本有很多让人惊叹的地方,比如用"洗澡"代表的职场性别压力,用“小剧场”代表的理想破碎,还有梁龙始终没有揭开的过往……这些不能明说的内容,构成了这部影片最细腻深刻的内涵。
结尾水箱中的鱼缸是神来之笔。
舞蹈和配乐也很好。
还有最后猴子在空气中游泳,我在十几岁时做过无数次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走在城市的道路上,忽然漂浮起来,只能用游泳的姿势前进,想往上飞却飞不上去,想前进也很缓慢,醒来发现自己站在地上又觉得遗憾。
这场戏简直像是导演从我的梦中剽窃而来,因此我在电影院没忍住发出了惊呼,我不知道人的共性可以一致到如此程度!
这么好的电影在豆瓣居然不及格,我对豆瓣的信仰都要动摇了……就算没有看懂,就算无法共情,难道观众看不出这部电影美术、表演、摄影、声音设计上的出类拔萃吗?
难道观众看不出导演的真挚的情感吗?
创作者何至于孤独到如此程度……
不明白开头小东打乒乓球杜鹃为什么要挡在小东前面,以为是想做什么事,结果小东亲她她又表现的很抗拒???
不理解想表达什么杜鹃上门插花的那家人也奇奇怪怪的,要求要在他们那先洗澡才能插花?
看到这的时候觉着杜鹃会被潜规则抑或是厕所有针孔摄像头,但这些也都没有表现出来,不理解小东做的两个梦,一个是被人扒光了孙悟空的衣服,一个是穿着孙悟空的衣服腾云驾雾,这里应该是分别想表达小东被画上了小丑妆和卸掉了小丑妆后的某种…心理?
不理解小东突然冲上去抱放金鱼女孩,试图和她发生关系,这也很匪夷所思…我以为是小东看见杜鹃和她的男客人在一起了才会反应这么激烈,还把进度条往回拉以为漏看了小东发现的画面,结果并没有,导演直接就从杜鹃把她客人的手放自己脸上的画面切换到小东冲上去抱放金鱼女孩的画面…为什么这么突然?
不理解好抽象 脑子不够用
看了下豆瓣记录,我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回南天》标记成想看的,当时对这部在国外已有声誉的国产电影抱有着不小的期待。
潮湿的南方都市,男女情欲的碰撞,都市青年的迷茫,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元素。
但今天看完电影,说句实话,非常尴尬。
电影几乎犯了国产文艺片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所有痛点和毛病。
黑泽天皇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好电影,应该至少有一个原则,就是通俗易懂。
但《回南天》几乎完美地避开了通俗易懂这四个字,全片不说人话。
可以看到《回南天》有意识地采用了各种意识流的视听手法,将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藏在镜头语言后面,然后让观众去感受,而不是去理解。
而这个“藏”是一个很讲究的学问。
要是藏好了,说不定就又是一部王家卫质感的佳作。
但要是没处理好,就可能变成不伦不类的无病呻吟。
例如,先从豆瓣的简介入手来看这部电影。
“四个人的关系渐渐错位。
暧昧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他们的彼此映照中,回南天悄然而至……“可以看到,电影其实是想借回南天的环境,来讲述一段男女关系的纷杂。
作为电影的四个人,两男两女,应该是电影的主角。
然而,一方面是,电影缺乏了对所有人物的背景铺垫,观众无法得知人物内心的变化的动荡和原因,另一方面,人物情感的推进和转变也显得极为生硬,都是处于一种点到即止的程度,每当这一段我要开始进入角色了,剧情就突然切到了下一个环节,观众都还没来得及体验,就被导演赶鸭子似的赶到了下一个剧情上了。
最尴尬的一段就是,例如杜鹃和龙老板的感情是怎么就起来的呢?
两人在地下室,龙老板让杜鹃过来坐一下,两人来回对了一句话,在我以为要开始通过对话来交代两人进展的时候,镜头竟然突然就切到了下一环节。
excuse me?
现在的人物感情都这么直接快餐的吗?
只需要一句话,两人就产生了联系和火花了?
诸如此类的场景弥漫全片,人物的感情推动,全靠导演上帝镜头和剪辑来推进,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两个人坐在哪里啥都不干,只需要来回一个眼神,事情就成了,感情就有了。
要是说的是一见钟情也就算了,但问题是,电影想说的应该是情欲的摇摆不定和躁动不安,这份躁动,不是仅仅靠电影名字《回南天》三个字的文艺就能撑起来的,也不是仅仅靠下几场雨就能撑起来的,更不是靠面如死灰全员抑郁的姿态就能描述好的。
参考《花样年华》,梁朝伟和张曼玉两人的感情线,强如王家卫,也得先在开始耗费一大段时长来交代两人双双被出轨的背景,随后辅之以各种视听语言的唯美作为手段,才使得两人的感情推进有足够的动机和自然。
而《回南天》想的却是靠脱离于电影的意识形态语言来讲述这一切,这就使得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剧情几乎是割裂的。
美则美矣,但对于电影本身却毫无益处。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大护法》的感受,非常多的国产文艺片都很容易陷入这么一种自顾自怜的陷阱,而忽略了一些电影最基本的要素,首先得讲人话,然后才能被理解。
不讲人话的电影,就如没有根的浮萍,会让观众始终有一种疏离的陌生感。
6月29日,写完2刷《回南天》,担心后面排片太少,无法兑现3刷的承诺,所以当晚就赶着看了第3遍。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不多余,写这篇3刷时,也顺便看了下购票平台的情况,在电影提前点映到正式公映的这段时间里,我每次买票都是要从“正在热映”的界面点进去,然后往下划至少3屏以上才能找到电影《回南天》购票,平时离家近、经常去的影院基本没什么排片,有排片的影院呢,好一点的时间段又比较少,现在更是如此。
这个“正在热映”界面从未看到过《回南天》
购票页面需要下拉超过40部电影才能找到《回南天》一些网友所在的城市也是这样,当然,也有部分区域刚上映时排片较多。
可知道这部电影正在上映的人确实不多,我最早也是在一个电影爱好者群里看到上映信息才去买票的,问过一些观众和身边的朋友,感觉《回南天》在关注艺术和电影的群体里是有推荐的,但总体来说还是偏小众些。
网友关于《回南天》的讨论结合近年在电影院看艺术电影的情况,可能这就是国内同类电影在公映时的待遇,接下来我重点说说3刷后的感想。
阅读电影:一座城市就是一本书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电影院里除了娱乐电影,也会放映不少严肃主题的电影,这类电影一上映家里的大人们都会去看,看完就会回家讨论,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也会有很多关于电影的评论和报道,即便是个小孩,看到这些信息都会有一点自己小小的思考。
那时大人们和媒体的评论,好像也不是在说电影里的段子搞不搞笑,有哪些参演的流量小生和小花,电影的特效做得够不够精彩炫酷……回想起来,似乎现在看电影很难再找到从前的那种感觉了。
所以3刷完之后,我觉得《回南天》还是有点不一样。
高鸣导演说他拍《排骨》,同样是拍大城市里生活的异乡人返乡,他没有像很多经典电影那样去表现美丽的乡愁,反而是那种回不去故乡,又在大城市里漂泊无根的状态深深吸引到他。
这种“反乡愁”的调调,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该到哪里去找一个能让心灵安定下来的地方呢?
3刷后的导演映后交流现场到了《回南天》,导演也不想把电影拍成观光一座城市的风光片,而是“把镜头往回转,以内心的方式慢慢来打开,来看到这个城市里平凡小人物所面对内心的困境和状态,那种最真实的感觉。
”我看过国内外不少讲述城市故事的电影,印象最深的却是一部很古早的黑白电影《东京物语》,父母从小地方去大都市东京看望子女,在繁华的东京,疲于应对工作的子女们甚至都没时间带着老人们好好地看看这座城市……
电影《东京物语》通过母亲的丧礼展现了人物群像该片导演曾说:“我想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去描写传统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片中唯一人设近乎完美的是二儿媳纪子,但即便是这个看上去没有瑕疵的人物,也会在老人面前掩面而泣,自述:“我不是什么好人……我很狡猾”,因为她并不像公婆想的那样总是怀念已故的亡夫。
曾经,我们看电影就像看一本书,遇到有的书不那么好懂,我们可能会看完后再多翻几遍,甚至每看一次,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随着年龄和人生经历的渐长,过去不喜欢的书,在多年后再次打开阅读,情感上发生改变的情况也是有的。
喜欢1刷时被忽略的这个镜头,有种梦中惊醒的感觉在1刷《回南天》时,确实有让我如坐针毡动过离场念头的时刻,要不是有映后交流,我可能也未必会撑到最后。
2刷时,因为已事先获取了不少信息,很容易沉浸到故事里面与人物产生共情,所以不知不觉就待到了结束。
3刷时,面对很熟悉的故事脉络,我忽然有种在读一本书的感觉,这本书有那么一点意识流,每个片段里都藏着一些导演欲言又止的故事。
其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事、一些人,开始令人反感不舒服,但后来有些事、有些人却让我们发生了改观。
这样的道理在200多年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就有过非常典型的印证。
我的《回南天》3刷,就有点像一个打破“傲慢与偏见”的过程。
城市里,你我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电影《回南天》里的城中村,在空间分布上是一个个密集的“握手楼”,人们居住在一起,甚至隔着墙就能清楚听见邻里间的生活起居,但是出门时人与人却很少打招呼。
这样的城中村,在高鸣导演眼里,跟片中两个小情侣看似亲密实则疏离的状态契合,就是“人的物理距离特别近,但是心却隔得比较远” 。
在《东京物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刚到东京时,母亲说:“原来东京这么近。
”而在经历了探望子女过程中的种种后,离开时母亲又说:“东京真的太远了。
”这样的真实,让我们往往不忍去触碰。
如果说,有些电影是在温暖的底色中添了一笔人生的凉意,这次看《回南天》,我却感受到了电影在潮湿压抑的空间里,不时调入的一些亮色。
相信导演一定是个情感细腻的人,他用温暖的眼光带着我们去看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也伸出手轻轻触碰了我们不曾被触碰的内心,化身在他的视角,我看到了其中的人文关怀。
导演在此前的映后交流曾说过,关于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创作,他其实是“站在女性角度去思考问题,两位女性他都给了一种爱,让她们正视内在的欲望,表达真实的人性。
”杜鹃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拒绝男友小东的欲望,但她又有着自己的欲望,所以她会一个人在房间里拉上窗帘,换上性感的睡衣,在点亮灯的蚊帐里躺下来,在独处的时刻体会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这段戏,给了杜鹃在片中最美的镜头和小东的相处中,她稍稍成熟,所以她会像姐姐教训弟弟那样对待小东,这也是生活中有些情侣们的情感状态。
为什么两个人已经不爱了,却还不分手?
其实,现实中大多数情感都是这样渐行渐远。
如果无法理解这些,可能是还没有见过情感的多样和复杂性。
病娇的园园,在直播中的絮絮叨叨令人生厌,应该没有人会去听她到底说了什么,但3刷时我把园园的台词串了起来,其实她一直在讲自己的故事,完整听下来能看出这些台词都有精心设计过。
那些反反复复地讲述,又让人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除了心理医生,大家都只是想看热闹,谁会真的去关心她痛苦的内心呢?
就像我们生活在热闹的城市里、闹哄哄的大家庭里,繁华的表象之下,人们各怀心事,人们各自孤独,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座孤岛,谁都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谁都无法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
导演细心地捕捉到了这种特质,也给了园园这样的“都市病人”表达与倾听的耐心。
小东并不是那种刻板的“直男”形象,在看似没有出口的爱情和生活中,他还没有变得麻木,他也有自己的思考,有着想要挣脱困境的愿望,但在他这个年纪越是思考越会迷茫……
片中有不少小东望向城市思考的镜头龙老师身上有着导演自己的影子,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导演说:“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的原始状态,其实跟片子里面梁龙的状态有点像。
有那么几个月的时间被困住了……”
在龙老师和杜鹃的最后一个镜头里,“这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山顶之上看着被雾气淹掉的城市,然后他们庆幸自己终于逃到岸边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其实他们彼此内心应该都有更多的东西。
”在高鸣导演看来,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总会有一些模糊和未知的东西。
“我特别反感叫别人‘底层的人’,这就像用‘民工’这个词一样粗暴,我觉得所有的人都是普通的人,都是平等的,只是他的位置职业不一样,但他们遇到的情感和困境一定是一样的,我电影写的就是困境,4个人都在困境中找出口。
”相对于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他想留一些叙事给普通人,特别是漂在深圳的年轻人,“先认知我们遇到的问题,再慢慢知道怎么一步步跨过去。
” 城市的年轮:被遗忘的时光关于电影中出现的香蜜湖拍摄地,记忆中多年前刚来深圳时,它还叫“水上乐园”,坐公交车有时会经过这个站点,但那时乐园已经停业了,后来公交站也换了名字。
再后来,新来的深圳人很多都再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也不知道它的存在。
有一次,我约了朋友在湖对岸的休闲区吃饭,看到荒废的园址,和休闲区漫步的人们,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反差感。
一个是本应该喧闹的乐园,现时却异常安静;一个是装修雅致的庭院,现时却人声鼎沸。
可能在每个城市中,都有过类似“香蜜湖”这样的切片,它是一座城市过去的缩影,也是即将或已经被遗忘的记忆。
小东背后是香蜜湖废弃的水上双环过山车“我情绪出问题的那段时间,天天会去香蜜湖钓鱼,如果来深圳比较早的人,都知道香蜜湖的过去,香蜜湖以前有过一个特别辉煌的时期,后来有了欢乐谷后,香蜜湖就慢慢被忘记了。
”高鸣导演说,“它曾经是城市人们关注的中心,但现在却边缘了、荒废了。
我很想知道,香蜜湖自己怎么想,它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失落,它会难过吗?
”
香蜜湖对岸是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翻开深圳香蜜湖的过去,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香蜜湖度假村是我国最大的游乐园、第一个“迪士尼”式游乐中心,曾风靡深港两地,成为深圳人和来深旅游者的打卡地。
1997年,它与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一起,作为深圳旅游的名片入选“鹏城十景” 。
此外,香蜜湖还曾出现在深圳的初中英语课本里,有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Honey Lake”。
“游乐城”换成“饮食城”也映照了香蜜湖的真实历史随着1998年,新一代大型主题乐园“深圳欢乐谷”的正式开业,到了2005年和2011年,水上乐园与风靡一时的香蜜湖“中国娱乐城”则相继停业。
在这近40年间,香蜜湖因其优越的人居条件,被地产商相中而建起了大型的豪宅聚居区,其作为旅游用地的功能逐渐式微。
今年6月6日,深圳出台新措施,将对标借鉴美国硅谷沙丘路有益经验,打造香蜜湖国际风投创投街区。
世界级的新金融中心香蜜湖在崛起,但对于更多人,香蜜湖是一种城市回忆。
很多老深圳人都说,最初的香蜜湖记忆与“豪宅”无关。
它是秋游的地方,是吃饭喝酒的地方,是陪伴着孩子长大的地方,是老深圳人的集体记忆,它就是深圳人的“迪士尼”……那些不被看到的隐秘角落电影《回南天》上映之前,深圳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雨,空气中的潮湿和闷热发霉的味道让人有种生理上的不适感,而我的3次观影,都是在明媚清爽的晴天,3刷过后却又迎来了连天暴雨,天气和情绪上的反复,让我联想到电影中出现的乒乓球。
高鸣导演说,《回南天》在第1-3稿时都叫《乒乓》,小时候他把乒乓球踩扁后,扔到热水里乒乓球一下子就会鼓起来,但如果人受了伤害,还有这样的热水吗?
人和乒乓球都是挺脆弱的东西,乒乓球有自我修复能力,但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哪里?
我们需要去寻找。
我想,生活里既有艳阳高照的时刻,也有阴雨绵绵的时刻,我们的情绪也像天气的变化一样,阴晴不定,除了快乐,也会有恐惧、忧郁、厌恶和愤怒等,用好莱坞的主流方式来表现,它就是合家欢的《头脑特工队》,用作者电影的方式来表达,它就会更为个体化和情绪化,可能就像剧情片《回南天》一样。
在3刷的映后交流中,我们能看到,《回南天》不好懂,导演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在努力帮助观众解读,毕竟电影在上映前后都安排映后交流场的比较少见。
3刷后我的参考评分是6.5-7.5之间,这个区间包含了不喜欢的减分和想要予以鼓励的适当加分。
废墟之上还能重建吗?
电影《回南天》与过去经典的大师之作相比仍有差距,我也想过是不是建议导演在创作中可以运用一些电影技巧迅速将观众带入戏中,而不是像他说的那样电影是他本人的心理投射,“就像剥笋一样,慢慢地剥开自己”?
毕竟这样里外3层的“剥笋”过程,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但转念一想,谁没有被现实磨平棱角的经历呢?
反而是保持这种创作上的个性化更为难得,况且除了形式上的一些问题,电影想表达的人文主题和精神内核并无问题,相信经过这次市场的打磨,导演和创作团队也一定会反思并加以精进。
听到导演说:“我觉得这座城市未来需要有这些情感的流动,我也会继续用作品给城市包浆,我们慢慢地来。
”还是挺期待他后续的作品《五花》。
2020年的“排骨”(左)和高鸣导演作为《排骨》的续篇,我们也想看看过去清瘦干练的“排骨”,是如何变成了今天带点油腻感的微胖“五花”,镜头中的他是不是还像从前那样金句迭出、人间清醒?
即便是已经变成了我们不喜欢的样子,他的故事也具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样本价值。
相对西方电影,东方电影的含蓄、留白、细腻和克制风格别具韵味,往往人物的一个表情、一句对话,就蕴含着无数的变化,在这样的电影中,其实编剧也可以是看电影的我们自己。
我想我有点能理解《回南天》的导演和创作团队,这就像之前我参加的一次活动,主办方为了给大家带来惊喜,在冬天特地从四川空运了一批腊梅到深圳,并将梅花赠予了每一位活动参与者。
活动结束后,我捧着梅花走在深圳的地铁站里,有的人看到梅花、闻到花香,脸上露出意外的欢喜,也有人看到梅花、罔顾空气中飘散的花香,告诉身边的人:“深圳冬天怎么会有梅花?
一定是假花!
”虽然,赠人梅花的主办方和手捧梅花的我,都是真诚地想给予他人一些美好的东西,但这种感觉就像一部电影的名字——《这时对,那时错》,这个世界,要细想想还真有点复杂。
虽然本片在 first上收获了不少好评,但毒舌君并不喜欢!
即便本片把南方那种水气十足的“回南天”天气形成影片独特的氛围感,进而在这种氛围中展现出片中角色那种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与失落,但这又怎样呢?
整部影片慢得要死、无聊得要死啊,片中人物那些迷茫失落的状态,相信大家看不了多久就能get到了,然后导演把这种状态重复再重复直到影片结束?
整部影片也太没看头了吧?
一共就四个主要角色,但基本没啥故事性可言,男女主角小哥和妹子的情感关系相信大家不难理解,但小哥和那个舞蹈美女,妹子和那个社会大哥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营造,感觉有些刻意和矫情!
《回南天》只是没有更大的名气而已游乐场总管站在围栏后,叹气反复打量头顶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一副黄色的担架,抬着孤零零的太阳缓慢地移动将草丛里的阴影蜕下湖面上漂浮的鱼,散发出恶臭教人窒息的热浪碾滚过整个潮湿的下午最后一个回来的,是猫涂着肮脏的口红一边抽泣一边修剪磨损的指甲
我喜欢它。
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我见过,经历过的一段青春,一部电影。
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接近倦怠期了,而现实跟生活还是那么局促,紧迫。
他们就像是在同一面湖水,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面湖水里自顾无暇、各自溺水的人。
隔着五指的距离,谁也救不了谁。
他们就要完蛋,他们眼睁睁看着彼此一步步下沉,坠落,并且完全无法挽救,甚至连一次次挽救的争吵和呼喊都显得那么无力、各执一词又南辕北辙。
是的,就这么荒谬无望,这就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感情里的状况和结局。
从真诚的相濡以沫开始,结束于深刻的自我沉溺,还有一个叫倦怠的魔鬼环伺一旁,呵呵冷笑。
所以他们一定会各自遇上龙老师和圆圆。
一个可能是有过原罪过去充满不安全感怪癖的中年男人,一个可能是被深深伤害过想逃离世界的自闭的女舞者。
我说可能是因为,当我们处于一段感情中,同时又开始一种新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完全了解他们的,我们了解到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在飞速进化的深圳,一切都在快速的前行,驳杂,拥挤,焦灼,两个普普通通的年轻男女越走越远,背离彼此,这就是《回南天》。
对我来说,电影从来没有文艺商业之分,有的电影可以交给观众,收获共情,有的电影则要交给时间,沉淀命运。
只要它是真诚的,沉浸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渴求,用导演的话来说,给那些疲于奔命的人找到一个出口,也许这个出口依然无解,但是当小东飞行在巷子里的时刻,他是善意的。
生活并不是总是如意,常常困顿,飞行的那一刻起码是昂扬的,充满他装扮的人物的神性。
小川绅介说:“观众并非傻瓜,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拼命地活着。
”当《回南天》公映的时候,它完成了一部电影最终的命运,给更多人看到。
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感谢每一个观众,尤其是不解和批评,因为它可能不是一部高兴的电影,尤其在疫情还未见光明的当下,需要48小时核酸才能进到电影院,抱歉让大家不开心了,谢谢你们的珍贵的时间。
我是制片人黄旭峰,不会比你们更了解懂得电影,但是热爱诚实,真情实感。
中国南方新浪潮。
钢铁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中,每个人都如同困兽般举步维艰,在回南天的潮湿水汽中迷失方向。
影片的视听设计也彰显出粘稠的质感,富有神秘气息的“蔡明亮时刻”与高鸣添加的某些幽默元素并存,也预示着杜鹃与小东二人情侣关系的濒临破裂。
几近无言的开场段落做到一镜到底,角色的肢体动作不夹带任何叙事,它是情绪的流露与放大。
最小主义的剧作结构将影片的戏剧张力降至最低,高鸣显然希望捕捉到在摄影机前流动的情欲,并以此取代传统的叙事形式,但这势必会提高一定观影门槛,受过大量阅片训练的导演高鸣也将拍摄工作作为“词典”——暧昧的象征系统——的编写,收入各种符号意象:美猴王与小丑;金鱼与鲫鱼;鱼缸与鸟笼;红酒与啤酒......如若龙老师(是把梁龙的名字颠倒一下吗?
)视登山远眺为上岸,杜鹃也于此与其苟合——尽管只是抚摸手掌——使得影片成为一部几乎“没有性感场面的性感电影”,那么山下的深圳城区便是一汪池水,角色如同金鱼几经转手终回故里,禁锢于回南天的黏糊中。
2022.8.3
又一部“南方新浪潮”,潮湿、暧昧,说难听是语焉不详。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华语电影都喜欢加title,“南方新浪潮”、“杭州新浪潮”、“东北文艺复兴”…漂亮的名目,大多像是给自己吃蓝色小药丸的性功能衰微者,虚伪的外强中干。
(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一部“南方新浪潮”的两位监制却分属“东北文艺复兴”和“藏地新浪潮”倒也玩味)喜欢高导的《排骨》,可惜《回南天》大失所望。
摄影到底是不错的,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无法与静止的摄影同语。
有人说什么像王家卫、阿巴斯、贝拉塔尔,且不论后面两位大师,社交网络上多多少少个“XX王家卫”,只觉味如嚼蜡、甚而反酸。
本作亦然,意象上,影像上,见得到“致敬”,见得到设计。
一些所谓美而精的空境,苍白重复。
全篇观之,破碎、割裂、空洞、悬浮、尴尬。
大师需要努力,但更需天赋,可惜高导真的不是。
导演映后说本片初生的契机是一些私人在情感、事业上的经历所引发的,某种意义上一个中年男人的青春伤痛私记,其私人化倾向也暴露无遗。
然而电影的公共性总还是在那里,但是当作者电影又不免向私人性靠近时,本片就陷入这种尴尬境地,某种意义上也证明除了少数富有才气的幸运儿(显然高导并不是),电影的基础理论支撑还是必要的。
也许正巧,某些人与导演的经历思想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少数的快乐,喜欢了,未尝不是幸事。
可惜不巧,我不喜欢。
但说到底终归是少数人的快乐,私人的喜爱还是放到某个回南天的夜晚自己窝着观赏吧,过于暴露给世人多少有些不良。
虽然到底是有商业的运作,不过导演自己不愿看到缺点而过于自信掩耳不听批评总也不是好事。
或许,这就是中年男人的倔强吧。
那英老师说得好:“隔行如隔山”。
那英老师还说:“MD,__ __ __ __ __ __”。
多一星给龙姨,感觉这次宣传曲有点耳熟,不知道是不是偷懒了,毕竟最近恰饭有点多。
龙姨在片中演的倒还不错,不管怎么说,演文艺烂片总比演网大不遭人骂,不失为恰饭新思路。
给电影本身打三分 看完以后的感觉是不不知道在干嘛 以及很多台词到最后都没有解释 甚至有些镜头虚焦得好明显 可是摄影和美术做得蛮不错给路演体验打一百分 万玛才旦和高铭和黄宇聪现实中都是好可爱的人 背着包包进来像迟到的小学生 以及拍到了和万玛才旦和黄宇聪的合照 电影梦蛮圆满
的确每个人在不同年纪都有不同的人生困境,但是电影中的四个人物都太飘了,完全不打动人
底层情侣同时出轨更上阶级异性的故事,不咋地,一股欧洲片调调,太套路了,非要主演少说话,营造这种气氛,欧洲导演估计都玩烂了。而且故事也假假的,站不住。在阶级固化的环境下,想要靠男女关系捷径走上去只会徒增悲剧,可能是想说这个。男主角演技不行,第一次跟老师交谈的戏完全破功。
潮湿的南方城市诱惑年轻人进入它,并为他们提供一整套阶级晋升的规则。无意间窥见的中上层生活像是门缝中透出的光,欢迎他们光临体面的世界。于是他们漂浮在空中,所有市井的都在他们身下,但却不知当幻象破碎的那一刻,一切将如水中的鱼缸般坠回谷底。
梁龍安靜地坐在原地總一不小心看成蔡明亮…有點粗淺 可以更曖昧潮濕一些 一開始的打乒乓切入蠻有意思的 但從一開始就製造了一個矛盾 男女主之間根本沒有愛又何必互相陪伴互相撩撥
来之前刷了下豆瓣,5.3分。观影过程整个昏昏入睡,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男主跟红颜知己暧昧,女主在跟蓝颜知己暧昧,而男女主为了要不要滚床单终止了两次。66号现在选片是如何能烂到这地步?我好心疼50元票价,虽然映后的主创现场连线除了尴尬也只剩尴尬了。有群众问「像这种弱剧情若走向的作品怎么让演员去表达」的那一刻,我已经觉得在场观众太卑微了。这么糟糕的院线票房市场环境,就别再拿文艺片名号来忽悠人了,拜托了。
两个演员挺有潜力的
……… first 前有北方一片苍茫 后有这部无语片
#first7.31……没想到全部精华都在剧照上了(first官网上那张),情侣俩人都出轨也是绝了,最主要的是这部影片里人人面目可憎
年龄越大就越喜欢情绪表达比较平淡和生活化的电影。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那种生活的“闷”表现的很好。
什么南方新浪潮,真受不了。
说实话挺讨厌这种故作深沉哲思的片子的…
三星,一星给今晚深圳百老汇的观众提问
封闭的边缘的每个人的世界,外面再繁华,也无法丰盈内心的荒芜之地。废弃与即将被拆除的地方,没有过去,至于未来,目前是看不到,就像小东的回头,告别是这个城市的常态,不带温情。不可名状的直白。有点儿无病呻吟的感觉。摄影还可以。两星
一個煩躁情緒的熒幕表達,演員的演技令人驚訝,剪輯和音樂也恰如其分。很精彩、表演很到位的催眠佳作。(我沒睡著!)
有点做作的氛围电影……
影片气质还可以,就是意象太老套,形式太老旧。
就很一般,而且很多地方都缺少细节。
深圳首映场。影片后的观众讨论更有意思,有个很rock的哥们像在一群衣冠楚楚的人中打翻了一瓶红酒,哈哈哈,导演有点坐不住了。电影有一些细节挺不错的,比较喜欢潮湿这个概念。不知为啥这片让我想起踏血寻梅
#第四届厦门艺术电影交流周#还挺喜欢的,有一种“困”的感觉,但不会很丧,可能和结构松散,空白较多关。人与人、人与物的疏离感都很强,四个人都困在自己的状态里,所以也有一些看似不那么日常的行为,试图用行为的非正常来纠正内心的非正常,也是脱困的一种表达。参加映后才知道,鸟飞不出笼子,金鱼被扣在鱼缸里原来都是天意的镜头,做导演的都在期待着这些时刻的到来。最喜欢美猴王在聚光灯下被按住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