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在书店打折区淘到一本售价仅5元的《绿山墙的安妮》,我的成长历程中便一直被安妮这个爱做白日梦的话痨少女影响着。
高一那年在得知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发展的时候甚至抱着新买的电子辞典一个词一个词地啃完了Amazing上的Anne of the Island原文,看到两个少年男女在黄昏时分表白心迹一同回家的完美结局激动得难以自己。
高二那年在土豆上找到了85版的电视剧,兴奋得一口气看完了整整三部。
高三的时候学会了邮购,便立刻买了后面几本中译本。
大学时代,在网上买了英文原版并时不时翻出画质感人的85版电视剧的前两部反复重温。
如今,即将结束学生生涯走上职场,在看到新的影视版本仍然会兴奋不已,啃完了16版电影的生肉,也连夜看完了17版CBC电视剧第一季。
自认算是安妮系列的死忠粉,而且大概是个专一的唯粉,因为我几乎阅遍所有著名的儿童文学和女性成长文学作品——小妇人(第二爱的)、窗边的小豆豆、小公主、海蒂、长腿叔叔、秘密花园、小王子、彼得潘等等,还有同一作者的蓝色城堡和艾米莉系列,都只是看过就罢,不会如此痴迷。
大致谈谈我看过的各个影视版本。
宫崎骏早期作品——《红发少女安妮》,还原小说第一本的内容,很适合儿童观看,对于我这个宫崎骏免疫的大龄观众来说就稍嫌幼稚了,而且满满的霓虹风和日式动漫生硬(纯属个人偏见)的搞笑方式让我很难带入爱德华王子岛上发生的故事。
16版加拿大影版,自然风光无比美妙,音乐悠扬婉转,整体基调生动有趣,这几点大概是这个版本仅有的优点了。
其他方面,演员的贴合度、小演员的演技、对白、剧情改编、人物设定统统不合格。
因为小演员演技的浮夸,安妮被演得讨嫌有余,可爱不足;吉尔伯特幼齿且呆,让人无语;马修活泼得太过;玛丽拉不够古板;戴安娜乌鸦羽毛一般的黑发呢?
16版的绿山墙一家人 85版的电视剧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土豆和B站上可以找到中文字幕版的,也有DVD,推荐观看。
主要演员的演技都十分精湛,特别是绿山墙那一家子,仿佛是书里走出来的,安妮越看越好看,吉尔伯特是个有点小毒舌的开朗帅小伙,慈祥的马修偶有孩童的天真之态,玛丽拉严厉却不失关爱。
画面虽然不清晰,但爱德华王子岛的景色非常养眼,配乐也堪称经典,竖笛演奏的主题曲theme of anne至今仍在我的单曲循环纯音乐列表之中。
第一部从安妮忙中偷闲在林中朗诵丁尼生的the lady of shalott(书中引起百合少女事件的诗歌)开头,以安妮和吉尔伯特握手言和相携归家结束,收养闹剧、向林德太太的道歉、下午茶醉酒、闹鬼的树林、石板砸头、逞强被摔、染绿头发、百合少女事件、马修的逝去,基本完美地还原了第一本书中所有经典的桥段,还巧妙地加了些似有若无的少女情愫。
第二部有小说后几部的内容(比如误卖牛事件、小说获奖),也有很多改编,让我无语的是,书里白马王子般看似完美实则乏味的Mr. charming乔伊改成了一个魅力大叔,是安妮学生的父亲,好在安妮和吉尔伯特的感情线基本尊重原著,最后几段尤其感人,可惜的是安妮精彩的大学生活和女孩们的友谊没有拍出来。
第三部就是纯粹原创的故事了,还牵扯到世界大战,当作与书无关的电影看也还不错。
85版第二部的男女主
85版的小安妮与马修 最后书归正传,谈谈17版电视剧第一季。
昨天连夜刷完了第一季,不得不说,主要演员都选得很棒,安妮的红发和雀斑比85版更加还原,小演员演技值得赞赏,马修的蓝眼睛盛满了宠爱,吉尔伯特好帅啊,温柔又绅士,戴安娜比85版的美上几分。
同样是在爱德华王子岛拍的,景色之美自不必说,片头美得不想跳过,电影般的画质让人赏心悦目,每一个镜头都可堪入画。
第一集完美还原到我都满足得哭了,聒噪而想象力丰富的小孤儿安妮,心软的马修,严厉却本性善良的玛丽拉,爱管闲事的蕾秋,每一个角色都那么贴合。
两旁开满鲜花的林荫道,闪光的小湖,窗外的白雪皇后樱桃树,时有海鸥飞过的岸崖,每一处景色都与我对书中描写的想象一般无二。
17版的白色欢乐之路 第二集是强行制造戏剧冲突的原创剧情,一句话评论——不看也罢。
玛丽拉在将安妮谴回孤儿院后无意中发现遗失的水晶胸针,马修克服种种阻碍之后终于寻回安妮,而安妮却因此对玛丽拉产生心结,野餐会中安妮因为孤儿的身份备受排挤,最后安妮在族谱上写下名字,三人成为真正的家人。
我实在不能明白,书里让人忍俊不禁的一个小插曲怎么就能被扩写成这样一个烂俗的故事。
至此,可以看出剧情基调已经完全偏离原著,八匹马都拉不回编剧对于戏剧性和所谓“写实”风格的追求了。
还我单纯乐观的安妮,还我温馨有爱的绿山墙,还我安宁和谐的阿冯利村民!
第三集,安妮上学,除了戴安娜,其他男女主同学都不待见她,她因为爆料老师和女学生普莉西的暧昧再次闯祸,吉尔伯特以英雄救美的方式出场,叫胡萝卜拉辫子被石板拍的重头戏拍得毫无惊喜,玛丽拉加入女性主义的小团队,因为安妮怒怼普莉西的母亲。
第四集的安妮已经能让很多没看过小说的观众无比厌烦了,撒谎、PTSD、不断犯错、不知感恩、公主病、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不爱干活、找小长工麻烦,书里调味品一般存在的小毛病被无限放大成让人厌恶的人格缺陷。
虽然为了挽救安妮的形象,编剧安排了一出不知所谓的英雄救火戏份,但不得不说牵强太牵强。
第五集总算回归小说温馨的氛围,安妮与吉尔伯特较劲,戴安娜下午茶醉酒,马修送蓬蓬袖洋装,加的初潮部分也比较合适,体现了成长的烦恼。
莫名的地方是,给马修加了个初恋。
第六集只有安妮救蜜里梅的部分比较正常,失去姬友的约瑟芬姑婆提前出场,与安妮探讨女性婚姻观是个什么鬼,吉尔伯特那热爱旅游的老爹去世是个什么鬼,书里的阳光少年吉尔伯特变成命途多舛的阴郁少年,还为了安妮与比利大打出手是个什么鬼,玛丽拉因为家庭的羁绊无法追随布莱斯先生眷侣难成又是什么鬼?
至此,所有主要角色,人设山崩地裂。
第七集更是全程WTF,数万头羊驼从我的脑海中呼啸而过。
绿山墙经济危机爆发,安妮与小长工杰利上街变卖值钱家什,遇到打工的吉尔伯特,马修企图自杀,两个觊觎绿山墙的坏人被安妮微笑着请进家门,未完待续。。。
我想安妮的成长故事之所以备受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温暖人心的治愈力量,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读着都会觉感受到阳光和希望。
而17版的改编让安妮和这个故事完全变调,无论是为了追求“老少咸宜”的“写实性”,“为自我认同、女性主义、霸凌和偏见等恒久议题带来反思”,还是单纯的哗众取宠,在我看来都是无谓且失败的。
从最开始的欣喜异常到第一部完结时的无比失望,我想下一季我是不会感兴趣了。
我还是快进着看了第二季,只想说,导演你想跟风拍LGBT、种族主义、女性主义、霸凌和偏见等欧美盛行元素完全可以另起炉灶原创故事的,何必挂小说的羊头卖你四不像大杂烩剧本的狗肉呢?
本书迷只想看到还原书中简单温馨的人和故事罢了。
看到安妮就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和她太像了,想象力天天爆棚,喜欢一个人编故事,喜欢大自然,脾气暴,敏感,对男生凶对女生义气,口口声声对romance不感兴趣还是会暗恋男生,然后又对人家爱理不理的。
有的人可能觉得安妮有诸多不讨喜的特点,但那种单单乐观向上善良坚韧谦逊温柔对谁脾气都好的小天使完全是平面化的构想,现实中哪有这样的小孩。
安妮是个很丰满的人物,小演员演得也很好,感谢编剧让我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改编用力过猛,还是演员演绎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小女孩为了生存极尽讨好之能事,变脸速度超级快,各种看人下菜碟,当她在姐弟面前时是一副面孔,看到农场小男孩,意识到威胁她地位了,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心理超级强大,脑筋转的忒快,如果职场中有安妮,你可以想象她会是哪种人,我的天,好可怕,完全没有孩童的纯真,大人都被她玩得团团转,用尽心机取得一席之地……宫斗剧里的话,估计能活到最后。
火车上对过去的恐怖回忆,以及对未来的畅想,这个姑娘依然闪闪发亮,虽然话有点多,但是看走向,这样的人特别容易感染人,给马取名字,跟樱花树道别,一路上嘴巴叨叨个不停,虽然知道男农场主有点尴尬,但依然没有阻止她,她内心的窃喜与期待,很有意思,继续追……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谈不上好看的姑娘,依然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容貌焦虑真的没有必要。
这部剧有很多很多打动我的情节。
第一集Matthew 听到马蹄声抬头看见Marilla 把应该离开的Anne带回家以为自己看错,不可思议又发自内心松了一口气的笑容!
真是善良的人呀。
第三集Anne和大家说自己在过去收养的家庭的故事却被大家质疑是不检点的女孩,Matthew却在心疼她之前的经历对Marilla说“A girl at her tender age, she ought not to know such things.”Marrilla也站出来维护Anne,太酷了。
第五集Matthew偷偷为Anne定做新裙子后默默观察Anne的反应,看到她开心又惊喜忍不住露出的笑容,还有一家三口衣着齐整亲密地挽着手驾车去教堂,真好啊,他们真的是一家人了呀。
第六集Miss Barry听到Anne说她想做一个新娘,却不想成为谁的妻子的回答“First, you can get married any time in your life if you choose to do so. And two, if you choose a career, you can buy a white dress yourself, have it made to order, and wear it whenever you want.”“I’m a proponent for making one’s own way in the world.”还有Anne受到启发说出的“I’m going to be the heroine in my own story.”至今仍然受用。
第七集Gilbert与Anne告别那个眼神!
好喜欢Gilbert呀!
如果我在13岁的年纪就认识安妮。
我可能会像她对着摆钟玻璃上自己的镜像一样。
我会我看见她就像看见自己一样,那么亲切,那么为自己窃喜。
现在的我,长高了,从孤独变得也拥有一些朋友,可以从容地混入街上走来走去的人群,虽然不会显眼,但也至少不会遭人冷眼。
人总是会长大的。
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书本上的,社会上的。
我努力做到社会主流的一些标准,我努力迎合大多数人喜爱的模样。
因为我想让别人喜欢我,我怕让人讨厌我,我怕我没人爱了,因为我怕那时候,我也不会去爱了。
我为自己的生活设定某种风格,他们也都说,我适合这种风格。
服装商告诉我们穿这件衣服会让我们拥有他们承诺的魅力。
我随着亮屏的便捷化世界,变得适世,生的平安,和所有人一样,拥有为同一种东西高兴的反应,被成功的人说服,听从他们道理。
我还越来越聪明地暗自在意那些,那些关乎别人眼中的好,一切可以满足我虚荣心的,一切东西……装饰,外壳,人的行为…… 那天,我看见安妮,好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一样的,心里是,一样怪诞的热情。
心里装得下一切炫彩的传奇,或带着雨水的悲伤故事。
我没什么朋友,可我可以为自己编造一个只属于我的,理想世界。
我看见安妮想起自己。
我笑了,我像在看自己曾经的天真与丰富的想象力,我为那个独特,充满魅力的,曾经的我,高兴。
我哭了,我哭我丢掉的真诚。
这真诚不为谁,是为我自己而哭。
我长大了,适应了社会,丢了可爱的安妮自己。
可能因为我没有红头发,我只有看不见的,通红的心和肠。
我压制,我隐藏,直到那些原来是的珍贵,彻底消失。
安妮,我不配和你一样痛快得活着。
因为,我没有勇气。
我生活在人群里。
我的背后不是大片绿的草地,不是有雾气的森林。
没有宽厚的阿姨,对我好奇的男孩。
但是终归还是怪我。
我不勇敢。
我想,如果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会不会还是那个可爱的自己。
我看着你勇敢的快乐。
我好羡慕你。
我好爱你。
安妮,我回不去13岁了。
现在的我学习你,可能不太可能改变什么了。
但我现在认识你了,就比不认识你之前变了一点点。
看完第一集我就忍不住想来谈谈,首先故事情节还是很还原的,环境主人公形象什么的也很贴合,但就是情节发展得也太快了点,作为原著党真的会感觉很突兀有点牵强。
我从11岁开始迷《绿山墙的安妮》全译版,看了无数遍,喜欢到曾认认真真地在纸上列过全书时间线就是为了更清楚一点全书脉络。
这里第一集的内容在书里大概有近两三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在剧里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才过了两三天,所以初看真的感觉不习惯。
当然考虑到制作成本,是应该适当改编缩短,所以也能理解。
不过还是和我看书之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想象中黛安娜应该更漂亮,马修应该更胆小腼腆,马瑞拉没有那么老,安妮的头发更多点(๑°3°๑)另外安妮小时候并没有被这样霸凌过啊……
楼主当初看这部剧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黎贝卡的推荐。
一个红头发的小姑娘,总是充满各种修饰之词去赞美她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因为风景美如画,因为其他我想不起来的各种原因,总之,我去看了这部剧。
女主形容的白樱瑞喜之路
马修和马瑞拉所住的绿山墙农庄
原著故事的发生地-爱德华王子岛风景的确美如画。
剧里取景的地方就是原著小说里故事的发生地,爱德华王子岛。
原来是英属殖民地,后来加入加拿大。
女主安妮是一个孤儿,在当时女孩儿并不怎么受到欢迎,尤其是特别需要劳动力的农庄,但是安妮凭借她的热情以及能力终于收获了绿山墙兄妹的喜爱。
跟普通被收养的小孩反应不同,当安妮被兄妹俩确定收养后,她并没有畏畏缩缩看人脸色的过活,而是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一点我觉得多亏了马修和马瑞拉两兄妹的包容,才让这个童话得以发生。
上天让一个人遇见了另外一个人,自有其深刻的用意。
就像安妮遇见了马修和马瑞拉,一个收获了爱用以驱散黑暗,一个收获了热情用以改变古板和严谨。
可以说,这条主线的故事,就是满满治愈的味道。
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却不是这个剧的女主角(当然她也很好),而是一个配角老太太。
她叫Rachel Lynde,剧里译作雷切尔。
在剧作的一开始,准备收养孩子的马瑞拉就曾跟马修提到过她,一个特别热衷于八卦的邻居。
长相富态,胖胖憨憨的,总是过于热心别人家的事,以及习惯于口没遮拦,后期还特别热衷于做媒。
那个被疯狂做媒的女老师是这样形容她的,“好像她拥有一副天生的使命感,在做媒这件事上”,真是让人笑爆。
就是这样一个好像满身都是缺点的女人,偏偏好像特别容易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她和她的老邻居马瑞拉因为是否该解雇女老师的事发生争吵后,她气的说出——“我再也不会来了,如果我再来的话,我会先寄信通知”。
然后在这一集的尾声,当马瑞拉打开门时,雷切尔拿着一束花默默地站在门口。
“没有寄信通知吗?
”马瑞拉故意反问。
雷切尔摇摇头,并一脸可怜巴巴地递上手里的花,“只有一束来自我封闭思想的花”。
两人默默互瞅了一秒,然后相视一笑。
给你们欣赏一下这两人绝世幼稚的吵架前后▼
是不是特别可爱的两人?
我觉得这部剧最打动我的一点就是,人性的善良。
这种善良表现在,即使马修(马瑞拉的哥哥)在一开始接到安妮时,也觉得她很聒噪,但当安妮跟他提出一个问题时,他仍然愿意去思考并且作答,尽管经常是“well...”“emmm......”当雷切尔太太对黑人巴什的到来表现出惊恐时,她仍然愿意试图去了解并给予他家人帮助。
这就是这个世界上难得的善意,可以克服自身的不快,去给予别人一些积极的回应。
最后来说一个本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点。
是来自巴里夫人的一段话。
当时她的丈夫因为独断专行,被人骗去了很大一笔钱财,她的妻子有怨无处诉,只好抓着孩子折磨。
丈夫明知道妻子是生自己的气,却不愿主动开口沟通,导致一家人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一个低气压中。
终于孩子的一句话点醒了巴里夫人,“为什么大家都不再彼此相爱了?
”对孩子感到万分抱歉的她立刻找到了丈夫,并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
仅以此,送给在婚姻中的各位。
文章首发:公众号“真实少女”,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刷完第一季,剧里的运镜和画面都很棒啦~就是有些剧情看的挺揪心的,安妮经历了很多,还能一路前行,超级佩服~其他人物也挺喜欢的,马修,玛莉拉,还有她的小伙伴们,让安妮的生活多了很多美好。
第一次那么喜欢一部剧,而且竟然想看原著😌当年为啥没早点看,说不定读后感都好几篇了~~~~~~~~~~~~~~~~~~~~~~~~~~~~~~~~~~~~~~~~~~~~~~~~~~~~~~~~~
i am poor girl,i am rich girlanne 是一个有可怜身世的孤儿,从孤儿院出来后,第一次被马修,玛丽拉送回孤儿院的时候,不愿意再回到孤儿院,选择搭牛奶工的车去车站,售卖诗歌回曾经的故乡。
害怕着,勇敢着的前行。
马修是一个少言的人,也是第一个给予anne温暖的人,anne第一次追问马修会不会把她送走,马修说玛利亚也老了。
感受到了马修爱玛丽拉,爱anne。
玛丽拉也是一个严谨略无趣的人,她让anne把换洗衣服拿下来,anne回家的时候藏起来看玛利亚给晾晒的衣服,用手把衣服捋开,anne看着玛利拉嘴角露出的微笑。
慢慢地他们互相感受到了爱。
她们组成一个家,anne激动的在家谱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女孩,总有一些烦心的事情,每一个女孩,总有一些开心的事情,今日的玛丽拉,又怎么不是曾经的anne女孩们,只要朝着自己想去的地方勇往直前,人生即是美好的。
说实话我很难看下去,女主角真的非常非常非常不讨喜甚至有点讨人厌,看到第四集她不想上学就弃剧了
安妮真得好啰嗦啊,哈哈哈哈哈哈。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女孩
很想知道之后会不会换女主,因为这个女孩真的不是安妮长大后高挑少女的样子。也不是蕾切尔评价的,百合或者水仙的感觉。戴安娜的选角倒是意外的合适。吉尔伯特也不错。这版加了很多安妮和吉尔伯特的互动。应该这样,当年为了知道这两只之后怎样,把整个系列都买了。反正是官方CP,提前发点糖很正常。
安妮的性格真好啊
这女主也太神经了吧?说着自己不比男生差但也从来不干活,实在没有礼貌也不为人着想,心里只有自己...
八分左右
如果这么表现独特魅力,智慧和丰富想象力的不敢苟同,更像是神经病安妮,真是苦了马修,玛莉拉收养了这么个女孩。。。。
不爱小唠叨,却爱她的精神。
选角很惊艳,完全符合原著人物在我心中的形象。可惜剧本太做作了。绿山墙的一切本该是明媚温柔的,然而在剧里我只看到了一个性格恼人的红发女孩和这个世界的凉薄。
起初是惊喜的,曾经阅读《绿山墙的安妮》的那份美好感受不断从记忆深处涌现。然而剧情推动下伴随着无数失望,安妮一开始那个只会把事情搞砸的聒噪话痨形象太影响观感了,若不是主角光环的加持,大概率被喷死,这也使得Cuthberts兄妹俩对她的喜欢变得莫名其妙,试问谁家会留下一个满嘴跑火车、脾气暴躁、到处惹事的女孩呢?而她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机智勇敢、冷静果断、人见人爱的少女,太生硬了。编剧对这个角色塑造用力过猛,完全弱化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这对兄妹面对生命中新来客的态度转变。一星给原著,一星给美景,一星给演员,不能再多了。
感动的不行 重要的是这部剧里没有真正做恶的坏人 冲突来自于不同性格的人 这一点让人感动 剧里并不是要有坏人才好看 人间真实的冲突也很有趣的
小时候看的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拍成剧啦
小女孩演的好烂,安妮在她的表演是个好烦的小孩儿 。
Anne的生命力和爆发力真是让人羡慕。
看了小说过来看剧的,看到第二集就看不下去了,不喜欢这个安妮的选角和剧情的改编。
看了一集受不了了,太能说了,嘴都不停的
很偶然 在某站上看了第一集 安妮选角太棒了 第一眼跟我想象中的安妮不太一样 但一集看下来越来越觉得她就是安妮!坚强、善良 对世界充满热情… 看着看着就回想起小说 都想重看一遍了
女主有点太聒噪了。其他人都很好。
可能需要原著加持,这每集一跑,叽里呱啦太吵了…看不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