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班下班?
《独自生活的人们》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中无数独居青年的内心世界。
这部由洪圣恩执导,孔升妍主演的韩国剧情片,于2021年上映后,迅速引发了观众对于孤独、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深度思考。
影片中的主角柳真雅,一个典型的都市独居女青年,她的生活平淡而机械。
每天,她按部就班地上班、吃饭、睡觉,业余时间则沉浸在手机的短视频和电视剧中。
她抗拒社交,尽管有人试图与她搭话,但她总是感到不自在。
她的这种生活状态,仿佛就是无数都市青年的缩影,他们在高楼大厦中,各自为战,虽然身处繁华,但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真雅的工作是信用卡客服,每天会接到各种奇怪的电话,但这些好像永远都不会激起她任何情绪,她就像一个AI客服工具人。
影片中,真雅的邻居意外去世,成为她平静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波澜。
而她新来的邻居是一个温暖又会张罗的男子,他的腿脚不方便时,会有很多朋友来帮他搬家,他还号召大家过来给死去的前租客举办安魂仪式,愿他能找到更好的地方。
还有在工作上,真雅被上司安排带一个刚来的实习生,小姑娘非常热情,但对真雅来说是一种折磨,她的脸上永远显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
他的父亲给她打电话,她要么响很久才接,要么不接,她还在父亲的家里安装了摄像头,看到父亲和他的宗教团体在一起很开心的样子。
这些事情不仅让她开始思考生与死、孤独与存在的意义,更让她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份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因为缺少朋友或亲人,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物质化,使得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与他人真诚交流的能力。
独自生活,很孤独,以前是老年人,未来恐怕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孤独。
影片的导演洪圣恩,通过细腻的手法,将真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并没有刻意煽情或制造悬念,而是将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人物的内心独白相结合,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真雅的孤独和挣扎。
同时,他也通过真雅与邻居、同事、父母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
在得知邻居去世后,真雅虽然感到害怕和不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报警,并在之后的日子里逐渐走出了阴影,与自己和解。
她辞掉工作,存下了父亲的电话,打电话给那个实习生小姑娘,还学着和新来的邻居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不仅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反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独居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保持与他人的真诚交流,避免陷入孤独的深渊。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觉得孤独不好,那你可以试着走向人群,但是,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特别轻松自在,那你就保持这份孤独,总之,以你想要的方式,过你想要的生活就好,不用刻意,开心就好!
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国家:韩国上映:2021导演:洪性恩主演:孔升妍豆瓣:7.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14部:《独自生活的人们》-over-
低欲 逃离 生疏。
缺乏社交技能但又渴望。
虽然不至于一直开着电视 有声音陪伴。
但是睡觉也必须有定时关闭的视频入眠。
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原生家庭不幸福不健康。
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 语言也退化了。
女主好歹有个工作 还能社交。
我又没有工作 只有一只猫。
隔壁邻居死了一周身体腐烂了才被发现,我可能是被猫吃的七七八八了才会被发现吧。
女主真的是个很普通的存在,仿佛在日常穿梭的通勤上都似曾相识,仿佛在隔壁的工位上坐的就是她。
电影结束,我发现女主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太清,但是,还清晰的记得她一直带着的耳机,那件一直换的军绿色棉袄。
她想把自己武装起来,包裹起来,这样就看不见外面的阳光。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我甚至有这样的疑问,或许世上真的有这样的存在,他们就是希望独处,独自吃每一顿饭,拒绝除必要交流外的其他互动,甚至和家人也是远观但不打扰的态度。
但在影片尾声,女主打电话和秀珍认真道别时,我才感到,啊,原来即使是俨然成为了一座孤岛的女主,也曾经在一次次他人的攀谈,他人的亲近中,心灵为之一振,只是那长久封闭的坚壳,需要时间才能融化。
本片除了女主中,还出现了几个人物,只是寥寥几笔的刻画,包括女主,我们其实不太了解她的出身,她背后的故事,只是在电影的一开始,就看到了那张冷峻的面孔。
女主的父亲,离家出走多年后又重返家庭,这令女主感到不适,比起强硬的要求对遗产的重新分配,她还是选择了逃避,比起纠缠,她选择更多的脱离这里。
其实相比于反对遗产的分配因此痛恨父亲,她其实对那个父亲,更多是一个生疏的感觉,是因陌生感产生的畏惧之情。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不知道女主曾经和妈妈独居时经历了什么,她这样的性格是先天的还是因为后天的家庭环境影响导致,但我知道,她是关怀妈妈,甚至是那个不称职的父亲的,以她自己的方式。
那个家用监控,是在保持距离感的基础上,最温柔的关怀。
爸爸在返回家庭的这几年适应的还算不错,和妈妈过的也还好,还加入了教会,是积极的在融入社会环境。
对女儿,他有自己的吝啬和自私(留下所有遗产)但更多的还是对女儿的关怀,希望女儿的陪伴,只是他不知道,对这样一位不熟悉的女儿,到底该如何表达。
那个女主幻视的前邻居,看起来就有点像连环杀手的说,其实已经死在房间一段时间,可为什么女主还会看见他呢?
我的看法是,这个幻影,就是女主自己,女主其实是在问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打声招呼呢?
其实她是极度需要陪伴的啊,无论是何时何地都连着的耳机,还是睡觉时都开着的电视,女主希望外界的声音,但也许她又不信任外面的世界,或许曾经在这里受到了错待和伤害。
这样的纠结一直贯穿了全片,中间女主一度崩溃,怀疑自身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她发现了这样的自己的存在,她感到惶恐,because obviously she can't give herself a social bound.那个新搬来女主隔壁的“帅气”大叔,如果按一般的偶像剧套路肯定要发生些什么,但本片精妙之处就在于两人的交往就仅于此,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总会多带着几分谨慎,小心翼翼。
虽然二者对话的内容在旁人看起来是如此惊妙,没有聊过几次却那么熟悉,仿佛大叔一眼看出了女主内心的什么。
女主对大叔,绝非是对异性的好感,而是被大叔的亲故,被即使在举行葬礼时,也一家人庄严的围坐,举办仪式的场景所吸引了,她的家只有自己一个人,其实她是多么期翼伸出头走向外面的世界啊,社交能力的缺失不代表她没有交往的欲望。
not capable doesn't mean not want. 影片结尾女主还是一个人在公车上,但这里是有改变了的,在这时,她笑了,她和自己生活里的人们都取了必要的联系,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独处的空间。
这对于社恐的女主而言,说不定是阶段性最好的结局。
本片对我来讲,打开了一扇窗,我可能是一个需要社交,不能独处的存在,但其实和女主相比,不就是一面镜子的两面吗,大家都怕孤独,有些人找了一群人来陪,而有些人拿着屏幕作伴。
现代生活的劳动机械化和高强度,把这样一个问题放大了多少倍。
东亚社会普遍在经历着由社群社会向个体社会转移的现象,这可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难以避免的现象,可由此催生的独居族,单身主义现象,是否一定会有个对错之分呢?
我想未必,也许个人内心的精神富足,是我们在新的社会阶段需要的,而我相信新媒介的发明,更多的会是积极作用,它让人们的归属感寻找更加多样化,虽然某些社群在前人看来有些荒诞,但成年人,不就是活在自己的一个个荒诞之中吗?
孤独,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平淡随意的生活态度。
孤独,并不意味着切断。
很多人一直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认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带着孤独感,染着孤寂、惆怅、迷茫、空虚的情绪,和周围的一切都割裂开来,每天重复着无聊的事情,周而复始,麻木成为生活的主题曲。
其实,并不是。
单纯孤独的人,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的那般,他们在麻木中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厌世的情绪,以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在痛苦中挣扎。
但是,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
每天,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赶地铁,一个人走在路上……,从睁眼开始,到闭眼,好像这个家一直都是一个人,孤独油然而生。
起床,拉开窗帘,暖阳投射在脸上;微风吹过,窗台的绿植在风中摇曳;出门遇见邻居,友好的打声招呼;行走在路上,春天带来了绿意盎然,花香扑鼻;坐在地铁上,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工作闲暇之余,和同事聊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孤独会有,但很少,我们并不需要,也没有理由去刻意切断和周围的一切,孤独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随意的情绪,而不是一把自己亲手安上的枷锁。
独自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自由呼吸着生活的空气,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轻快愉悦的踏出每一步。
看完身心都有些想吐,真是感觉到的。
这真的是让人觉得晕的一部电影。
一个人,独立优秀地完成工作,一个人吃饭听音乐看电视,对什么都毫不在意,情绪没什么起伏,如同“情绪稳定的人”,这样的叙述中想描述的还是“人们”?
看来世界真的要毁灭了吗哈哈!
我也一个人的,孤独是存在的,但它应该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它和你是不是一个人应该也关系不大,但这电影里面孤独似乎就变成贬义词了,既然女主人公没什么欲望也没什么存在的意义,她,用我最坏的恶意来说是不是就不用存在了,看起来可能对她有一点意义的母亲似乎死得不简单,但她也漠然接受,独自生活的她是变成机器人了吗?
费解。
还有,我觉得描述出的女主人公不足以代表独自生活的大多数,更像是特别家庭里成长出的懦弱的人,表现得很明显。
最后,关于孤独,实习生在接精神病患者电话时说她也想去2002的时候我觉得最孤独。
当看到贞雅在写字楼间指定吸烟区吸烟时,不禁想起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不同的是漂亮的贞雅谢绝了爱情,自己生活。
父亲总是使用逝去母亲的电话号码(此细节处理巧妙而极简,赞),表明父亲也是孤独的人,但是他善于排遣,排遣方式一直不为贞雅接受,父女隔阂多年。
此乃人间常态。
通过父母家的网络摄像头关注父母的生活,失真模糊video影像异常惊悚。
(本片又一处小小炫技)。
难怪video画质经常被用于恐怖类型。
首尔CBD区的中华粉店?
卖相一流,不止10000韩元吧?
保持极简,影片中不多的炫技之处:与死亡的对话。
暗示孤独的终点就是死亡,哪怕年轻无畏不觉。
贞雅的解放。
首次拉开厚重的窗帘,阳光洒进她的蜗居。
最终与父亲的和解,换个活法。
(一早去公司辞职。
大巴低峰时段,细节真实。
这脸蛋确定没有artificial?
)编导是位1988年生女性,首部长片。
可能来自其生活感悟的片段,不是起点也非终点。
贞雅就是被陌生人的善意改变了。
孤独并非宿命,也是本片的善意。
ps,如果本片预算不超50万元人民币,说明主创功底不浅。
延伸阅读: 朴赞郁的流变-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97470/朴赞郁的流变-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99466/朴赞郁的流变-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00979/
因为一张海报看完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莫兰迪的配色,稍显压抑的氛围都让人喜欢。
第一眼看海报,以为是三个主角,细看之下能发现,导演做了特别的设计,这三人其实是同一人。
为何如此处理?
一切答案,都在这部写实的电影里。
电影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信用卡客服女主上下班、吃饭、和父亲、隔壁邻居以及同事的简单对话故事,平铺直叙,就在这平淡的背后向我们传递着什么。
电影明显是在表达当代人的孤独,在那些看似独自生活背后的孤单。
真的是把生活过成了生活,把工作当成了工作,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
女主真雅,是一名信用卡电话客服。
一个人居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班,带着耳机是常态。
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是漠不关心。
从她的工作中,你听不到一丝的情感。
除了对客人说:对不起,稍等,机械化解答问题之外,不会说任何多余的话。
就算面对“神经病”一样的客人,她连嘲笑的情感都不会有,只会简单的告诉他不行。
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似乎任何事情都无法在她的人生里激起涟漪。
母亲的一通电话,将真雅喊回曾经,痛苦的回忆涌现了出来。
你以为是母亲的电话?
不,是他父亲续用了去世母亲的号码。
真雅对与父亲的唠叨并不喜欢,没几句就挂了。
父亲就是她心里的那根刺。
出轨的父亲与生病的母亲,当年母亲病倒的视频,真雅看了一遍又一遍。
对于父亲故意绕一圈才带着救护人员去母亲屋子的画面,她一直不能释怀。
如果说父亲的电话拨动了真雅的“心弦”,那接下来的新员工,就是激起她这摊死水的涟漪。
新员工实习生,被领导安排到她手下学习。
她果断拒绝,可打工人并无选择权。
反抗不成只能接受,实习生秀珍是个乖乖女,面对前辈真雅,时刻都战战兢兢的。
为了拉近关系给真雅买东西,跟屁虫一样的和她去吃饭,即使这样,依旧无法改变真雅的冷漠。
秀珍来了几天,真雅的冷漠,客户的刁难,她最终还是放弃这份工作。
触动真雅改变的事件,是隔壁邻居的死亡。
事发前一周,真雅每天晚上下班都会遇到隔壁邻居在门口抽烟,偶尔还会和她说话,而她都假装着带着耳机,不去理会。
当她知道邻居已经死亡一周的时候,她有些“慌了”,真雅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时候。
一个人居住的宿命,可能就是独自面对死亡。
对于那个每晚和她说话的邻居,也许是对她的“警示”,到了此刻,真雅终于有些触动。
有些事,有些人,就是会突然在某个时刻想通,然后与曾经的自己和解。
真雅给秀珍打了电话,与她做了正式的告别,不再是冷漠的语气。
她请假了一段时间,久违的笑容终于爬到了她的脸上,尤其是与上司一起抽烟的场景。
在回去的公交车上,阳光顺着车窗洒到真雅的脸上,她笑着,画面都变得温暖了。
对于与父亲和解的这件事,我是不太理解,毕竟和父亲的误会与恨意很难在一时半刻就化解。
孔升妍演技挺自然流畅,类似之前IU的《我的大叔》饰演的角色。
实习生秀珍(郑多恩饰)也令我印象深刻。
希望你我能像这张花絮图的她们一样,笑的开心,散发暖意,而不是习以为常的冷漠。
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性很弱,很写实。
只有女主的一日三餐,工作上班。
可就是这样的故事,最能贴近你我,打动你我。
从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
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产生情感链接,朋友如是,家人如是,爱人如是。
真的不是不想关心别人,是自己在维持自己所谓的自己过得很好的生活的样子时候,把心彻底关闭了,所以才会显得疏离,我之前会不理解的女主,现在完全就是她的样子,对人冷漠疏离,对别人的好意无感,也没有任何回馈,但是内心其实是渴望友谊和温暖的伦敦生活的那句:“people are all we have got”哎😑
电影开头,女主人公一张毫无表情的脸上满是冷漠,她一手拿着手机漫无目的滑着,头上则戴着客服人员专用的接话机,话筒另一头是客户无聊的抱怨,“为什么账单是这样的”,“我可没有去过的什么奇怪的地方呀”…女主角漫不经心的回答“是、是”,冷静的工作着。
接下来,镜头一转,来到她下班的场景。
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女主人公坐在较为靠后的座位上,戴着有线耳机聚精会神的看着手机,仿佛四周拥挤不堪的人群与自己无关,她只是这硕大城市中的一员,每天过着再平凡不过的日子。
早起上班,然后下班,再早起上班,然后再下班。
她正是电影《独自生活到人们》的主人公,柳真雅。
本片由韩国电影学院出身的洪成恩导演执导,《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导演首部长篇作品,并获邀参加2021年第22届全州国际电影节的韩国竞赛单元。
电影试图通过温暖的视线,描绘出不同世代1人家庭的生活场景。
在韩国,根据《2019社会保障统计》显示,2019年单人家庭数为614.8万户,占韩国家庭总数的30.2%,预计到2025年将直逼700万,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已接近40%。
根据另一项人口普查报告显示,首尔市家庭平均成员数量锐减至2.33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
就像本片的主人公柳真雅一样,在面对母亲去世,多年前出轨离开家又回来的父亲这一系列让人着实无法瞬间就接受的现实下,她选择独自生活。
有人是被迫独自生活,组成1人家庭,当然也有人主动选择。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其中应该也有他/她的无奈与苦衷。
家庭成员,从亲密无间到背叛与失去信任就这样,平淡无奇的上班族生活被一通已故母亲的电话惊扰,是真雅的父亲使用母亲生前的手机打来的,那个17年前就出轨离开家的父亲,多年不曾联系,却在2年前母亲弥留之际突然回到母亲身边。
父亲致电是为了讨论母亲的财产分割问题,尽管17年前父亲离开家的时候,已与母亲办理了离婚手续,从法律上真雅已是母亲财产的唯一继承人,但根据母亲生前的遗嘱,财产全部由已在法律上解除多年夫妻关系的父亲继承,父亲的突然来电,是为了让真雅回里一趟,签署放弃继承权和追偿继承份额权保证书。
只在生物学上存在的父亲做的很决绝,真雅回到家无暇顾及遗嘱的真实性,毫不犹豫的拿出图章盖了下去,之后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离开了这个居住多年直到成年之后离开和母亲生前居住的家。
本片在1人生活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原生家庭问题。
一个劣迹斑斑的所谓的父亲,年老体弱时回归家庭,在母亲去世后不知所谓的继承了全部财产,却还口口声声说害怕女儿生气。
而反观女儿,因忍受不了父亲当年的背叛,毅然决然选择离开。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必然的,缺乏信任感的家庭当沟通持续减少直至消失时,误解将会持续增加,最终将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分崩离析,成为陌路人。
父亲17年前的背叛,必然会导致信任关系的瓦解,尽管女儿仍试图努力接受父亲,但可能成效甚微。
独居者不仅有年轻人,还有老年人,而相较于年轻人的独居,独居老人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韩国2020年包括独居在内的老年空巢家庭比例高达78.2%,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比例降至20.1%,希望同住的比例同期降至12.8%,自2008年首次调查时下降明显。
在本片中,母亲的去世,留下了父亲和女儿,他们虽然有血缘关系,却选择各自独居生活,分别组成1人家庭,不再共同居住。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公布的另一项数据显示,每周同子女联络一次以上的独居老年人占比从2017年的81%下降到2020年的63.5%,与邻里好友联络的比例从64.2%升至71%,每周与子女见面一次以上的比率仅为16.9%,比起与子女联络,多数的独居老人更多选择与邻里好友联络,而对于老人与子女之间联络次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日常生活过于忙碌,照顾下一代的压力,抑或是犹如本片女主人公那样,自动选择的疏离。
父亲对真雅的抱怨和不满不断,催促她在母亲七七这天回来,女儿拒绝了。
母亲七七这天,她透过摄像头看到父亲与教会认识的女人打情骂俏,而且还是当着母亲的面(母亲的遗照),很难猜测或相信父亲对于过去的所作所为懊悔,他对女儿的执着可能只是出于血缘关系对孩子的依赖。
但无论父亲与女儿无法共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最后都导致了1人家庭的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以及孤独感的提升。
躲也躲不掉的职场PUA电影伊始,我们就看到了女主人公真雅的工作场景,一边滑着手机,一边接听客服电话。
无论对方是自称发明了穿梭时光机器的旅行者,还是在无法使用信用卡时发疯的男客户,真雅都面不改色,一一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平复他们的情绪,完美的完成一个个电话的接听工作。
谁曾想,作为直属上司嘴里最出色职员的真雅,却要迎来职场生活中的一次考验,带新人。
带新人可是个苦差事,不仅影响日常考核收入,同时还得忍受新人的坏脾气。
按照女上司金海娜说的,现在人员流失严重都是因为新人培训做的不到位,而真雅作为最出色的接线员理应接受这样的安排。
当然带新人是很费心力的,需要忍受新人的坏脾气、无知无畏,还得手把手的指导,就算所有事都亲力亲为,也不代表新人就能一一学起来。
就这样,因为忍受不了客服工作中来自客人的谩骂,新人不辞而别,而这都被上司金海娜认为是真雅的责任,“为什么不能耐心的再教教她”,“给她打电话说服她来上班”,或者“她的离开你就没有责任吗”等等,职场PUA没有半点儿犹豫的统统砸向真雅,而真雅嘴里的一句“前辈当时也是这么带我的”却戳中事实真相,职场向来是一个人的战斗。
算不算职场PUA,那得看韩国《勤劳基准法》如何界定。
根据《勤劳基准法》规定,给劳动者造成身体、精神痛苦超出正常范围的,以及工作环境的持续恶化等一切行为属于职场欺凌。
但如果在业务上存在关联性,就会被判定为不属于欺凌。
PUA源于美国,全称是Pick-up Artist,即搭讪艺术家,是指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之间的交往。
实际上,PUA的核心不是性别,而是搭讪技巧,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PUA的目的是诱骗洗脑。
在职场中广义的PUA,不再限于两性关系,而是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利用利益、语言进行控制,通过语言上的打击与否定等心理暗示,令你丧失自信,再利用花言巧语令你顺从。
上司金海娜一边称赞真雅是部门中最优秀的职员,一边又怪罪她为什么没有带好新人,留住新人。
在职场中,前辈必须照顾后辈,后辈出错都怪罪在前辈头上等等,这样的规则实在太多了,想想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候,除了前任同事简单的工作交接,还有其他更多的学习机会吗?
谁不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来的,崎岖的职场进阶之路谁又不是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还是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前辈能够教导的大多是在职场中做人的道理以及简单的入门本领,而真正有效的工作方法还是要自己在实践中慢慢积累。
孤独不是好朋友 我们渴望与真人交往下班乘坐公交回到家,真雅独自居住在一个看着有些年代的公寓里,她不太使用客厅,房间里摆满了生活必须品,就连冰箱、微波炉也一应俱全。
韩国未婚人口比重急剧增加,必然导致1人家庭数量持续上升。
根据韩国社会保健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韩国25至29岁男性未婚率达到了90%,女性则接近80%,分别较1995年以来大幅提升。
近几年,“晚婚”“不婚”以及“晚育”“不育”等原因是造成1人家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导致这些趋势出现的最根本原因,表现为经济低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导致青年世代的生活困境,社会阶层身份由上升转为下降,进而出现以“后物质”“低欲望”为代表的后现代转向心态。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年轻人变得无欲无求,特别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和极简主义生活风潮的流行,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信条做到淋漓尽致。
而1人家庭的问题在于孤独感,他们好像与生俱来,而且快速适应。
独自生活的人习惯与以电视机、手机为代表的视听影音设备为伴,无论是上班路上、乘坐公交汽车时,或者走路回家,都无时无刻的不盯着手机屏幕,晚上睡觉开着电视,也不知道是播放的节目特别好看,还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都说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害怕安静,特别害怕遇到难事。
这天回到家,住在隔壁的男邻居和真雅搭讪,她跟邻居们交往甚少,只是敷衍的几句“嗯,嗯”。
而在几天后,搭讪真雅的男邻居居然自杀了,已经死了一周了,因为尸体腐烂的臭味弥漫开来,才被人发现。
“听说他死的特别不体面”等难听的话,在邻里之间传播开来。
真雅实在不能相信,刚搭过话的邻居,居然尸体已经腐烂到这般地步,那她看到的是人还是鬼,真是难以分辨。
这起案件还上了新闻,记者将该案件称作“孤独死案”,将死因归咎于死者儿时的孤立和放任自流,以及对社会的不适应。
根据韩国保健福利部和韩国生命尊重希望财团发布的资料显示,2019年韩国自杀人数13799人,同比增加0.9%。
每10万人口有近30人自杀,其中,男性自杀人数占比70.5%,女性占比29.5%,男性自杀率为女性的2.4倍。
按年龄段来看,50多岁年龄段自杀人数最多,其次占比较多的依次是60-80多岁老年人和9至24岁的年轻人。
1988年才开始实行养老金制度,可能是导致退休后许多韩国人没有收入来源的原因之一。
孤独、贫穷、担心生计,迫使一部分韩国老人不得不选择自杀,以减轻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
对于成年人来说,贫困和来自的社会压力是导致高自杀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韩国统计局的数据, 2018年10-39岁韩国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
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导致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产生,而经济困难则使情况更加糟糕。
相关研究还表明,工作时间的长短也有可能导致韩国居民产生自杀想法。
本片探讨的话题几乎涵盖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议题,包括1人家庭、自杀、独居、职场等,电影中没有华丽的场景,只有公寓、工作场所、饭馆几个简单的布景,女主人公也是未施粉黛,穿着的是简洁普通的衣服,扎着马尾辫,勾勒出一个普通上班族的真实模样。
电影画面也以冬季特有的暗色调为主,凸显出寒冷的季节下人们更为冰冷的、平静的内心。
电影中大量运用了女主人公的特写镜头,将她脸上的冷漠表情无限放大,透过平和的叙述,渲染出当代年轻人的普通日常生活。
电影选取的几个故事情节的拍摄手法代入感很强,镜头里讲述的那一幕幕故事也好似发生在我们身边,女主人公柳真雅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亦或是我们自己,让我们从普通的观影者进而变成旁观者、体验者,使我们更设身处地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电影的主人公。
循着电影中故事的发展脉络,我们一点点发现了真雅的变化。
从一开始厌恶与父亲接触,到后来接听电话和警告“你要好好做我可都看着呢”,从一开始对新人的不接纳,到后来打电话哭着说“还没有好好道别”,从对隔壁男邻居死亡的缄默,到后来试着对新邻居敞开心扉以及对逝者的哀思,我们看到了故事结尾,导演洪成恩对真雅的救赎。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孤独的,背后总有一个家是接纳你的,但随着自己的长大,慢慢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新的社会关系,而父母没有办法在这一路都时时陪伴,所以说长大是一门学问,我们还没有学会和孤独自处,只是迫于现实却不得不假装孤独是我们的好朋友,但事实上我们渴望必要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
电视里播放着无关紧要的节目,醒了的真雅在被窝里深思了一小会儿便从床上爬了起来。
她打开窗帘,冬天的阳光看起来也好像有点刺眼,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房间里的气氛好像明朗了起来。
真雅简单收拾了下便来到公司,跟上司请了假。
金海娜追问:“你不会不回来了吧”,真雅低头微笑跟上司道别,然后上了公交车,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了下来。
真雅拿出手机,将电话簿里的妈妈改成了爸爸,按下了拨通健。
#影视/独自生活的人们 #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鲸落,一个喜欢读书,正行走在写作路上的普通人,今天是我连续更新的第411天了。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吧,比较适合我现在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名字就叫做《独自生活的人们》,这是一部韩国的电影,讲的是女主自己生活的一些经历。
女主,是信用卡中心的接线员,小组中的销冠,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用户的各种信用卡问题,她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午饭,一个人回家,回到家也是一个人。
她一直戴着耳机,看着各种各样的视频,也不用和别人交流,就这样日复一日。
开篇她还遇到邻居和她搭讪呢,他说“用火柴点燃的烟,抽起来不一样”。
她没说什么。
直到几天后她闻到屋子里有怪味,报了警,才发现原来邻居已经死了好几天了。
可是明明这几天她还一直碰到他在门口抽烟来着。
她感到一阵奇怪,但是也没放在心上,但是可能也想到了,自己也会有独自一人死在出租屋的情况吧,所以肯定是有那么一些感触的。
工作上,上级分配给了她一个新人,她开始时抗拒的,拒绝不了才接受的,她抵触和别人的交流,却不得不带起新人。
这其中当然有摩擦,她在新人身上看到了以前自己初入职场的摸样吧?所以才会在新人旷工之后给她打电话,真诚的说了对不起和道别。
还有她妈妈去世了,她爸爸是带着野女人消失十几年后才回来的。
她妈妈把自己的遗产都留给了丈夫。
但是她爸爸又怪她在妈妈的葬礼上不哭,看不到伤心的表现。
这里让我想到了加廖的《局外人》中男主的表现,她也是一样的。
很少感情外露,不进入别人的世界,也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但是她对妈妈有感情的,从她一直不愿意把去世妈妈的手机号名称换成爸爸,就能看出来。
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才会感触这么深吧。
独自生活的我们,自己也要过的开心一点才是。
尽管剧情翻来覆去就围着女主一个人,但丝毫不影响她身上映射了一个群体的影子——独居青年的影子,进一步来说,这个角色能让所有孤独的人类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人产生代入感,甚至感到揪心、窒息,一如当下的现实。
本社恐都觉得过于无病呻吟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这部电影把孤独表现到极致,只要是认真看的人,都会被戳中。独自生活,以前只是老年人,今后,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有活着吗?
虽然每个人都有故事和选择的权利,但感觉确实不符合这个题目。要是有2.5颗星就好了
啊这个慢慢的节奏讲一个跟家人跟社会跟自己和解的故事好棒。不习惯为不是自己的错误道歉向社会屈从的实习生突然把荒诞的时间机器发明者骚扰电话变得浪漫,新房客得知房子死过人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给亡者办了超度祭奠,父亲即便犯过错可能也在独自承受失去伴侣的悲伤,承认自己没那么擅长应对孤独其实可以活得更加自在。年轻人的孤独困境啊,人人拿着手机看着屏幕,走路也塞着耳机,吃饭要看吃播视频,电视整天整夜开着只为了这份背景音。好在她最后终于关掉电视这种虚拟的陪伴,安心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睡眠。
自从回国后,每一段工作经历都会独处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真如电影中一样,孤独的发慌。
世另我
孤独又努力的想融入世界
女主角冷酷的脸上带着的似笑非笑真够味。
拒绝一切的深处,还是想要拥抱。主动拒绝是被伤害后的蜷缩。
试图不改变只能假装安全
节奏太慢,感觉在看日本小说
我也是独自生活的人
就是说,上班真的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社交。
不在电影院,一口气看完的电影不多。这是其中一部。女主演得很自然。情绪的过渡也很自然,并不突兀。人无论多么坚强,还是会害怕孤独。将自己的心稍稍敞开一些,或许就能握住几缕阳光。
这个题材拍成这样算不合格吧
电影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信用卡客服女主上下班、吃饭、和父亲、隔壁邻居以及同事的简单对话故事,平铺直叙,就在这平淡的背后向我们传递着什么。可就是这样的故事,最能贴近你我,打动你我。从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这也是表达当代人的孤独,在那些看似独自生活背后的孤单。真的是把生活过成了生活,把工作当成了工作,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产生情感链接,朋友如是,家人如是,爱人如是。
整体还不错,导演有拍悬疑恐怖片的潜质。自杀男那条线没做高,但抽掉电影中间就会淡很多,算是一次及格的剧本补救吧。
经过物竞天择法则生存下来的群居人类 在现代社会是否可以独自生活?不与社会 宗亲发生关系或亲密关系 作为个体 可以做到吗?电影后半段差强人意 仿佛孤独是主体对灵魂的放逐 我以为主人公是享受孤独 没想到却是通过隔绝自我来惩罚自己
全靠女主颜值撑着看完全剧。。导演,剧本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