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宁

Good Bye Lenin!,快乐的谎言(港),再见,列宁!(台),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Goodbye Lenin!,Good bye Lenin! : die DDR lebt weiter - auf 79 qm!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卡特琳·萨斯,丘尔潘·哈马托娃,弗洛里安·卢卡斯,亚历山大·拜尔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3

《再见列宁》剧照

再见列宁 剧照 NO.1再见列宁 剧照 NO.2再见列宁 剧照 NO.3再见列宁 剧照 NO.4再见列宁 剧照 NO.5再见列宁 剧照 NO.6再见列宁 剧照 NO.13再见列宁 剧照 NO.14再见列宁 剧照 NO.15再见列宁 剧照 NO.16再见列宁 剧照 NO.17再见列宁 剧照 NO.18再见列宁 剧照 NO.19再见列宁 剧照 NO.20

《再见列宁》剧情介绍

再见列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蒂娜(凯萨琳·萨斯 Kathrin Sass 饰)衷心拥护着社会主义东德,她的丈夫已经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抚养一对儿女阿丽安娜(玛丽亚·西蒙 Maria Simon 饰)和阿历克斯(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1989年,阿历克斯上街游行被捕,母亲目睹了这一幕,心脏病发晕倒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 当她醒来,她熟悉的国家已经改变——柏林墙推倒,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也随之瓦解。 医生说,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营造一个过往的世界给母亲。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民主德国里:包括邻居的衣饰,电视的新闻,换成苏联食品的罐头。然而,阿历克斯用心良苦不可能掩饰庞大的现实世界。终于,儿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和母亲讲述东德的变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冬候鸟吃货宇宙七星幻蝶墓我要成为双马尾危情关系一百分女人我和我的传奇奶奶长安诺旧爱综合征午夜逃亡海豹突击队2一念向北之危险关系我的隔壁有男神波斯语课战神纪怪人开发部的黑井津小姐何处生长降灵女高怪谈5:结伴自杀铁血殊途社长室之冬:获得巨大新闻社的男人不眠第一季难破MG5我想结束这一切完美女孩坏孩子们亲爱的总理大奉打更人希尔达与山怪王边域之城

《再见列宁》长篇影评

 1 ) 不谈主义,只谈人性

这部电影的德语原名是《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我认为很恰当,主人公正是在那79平方米的房间里,用心塑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保护着母亲。

这部电影很感人,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种笑中带泪的感受,更在于作为一部以东西德国统一为背景的电影,影片没有把笔墨着重于刻画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进行过多的讽刺或者为某一方辩护,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普通人的情感上,在纷繁世事中的情感。

对于主人公Alex来说,无论窗外的世界怎样变化,母亲始终是母亲,民主德国不在了,柏林墙倒塌了,母亲也还是母亲,既然母亲不能受刺激,那么就用自己的双手来保护她。

Alex和他爱好电视剪辑的朋友,不断地做出假的新闻片段来安慰母亲。

母亲在窗口看到了可口可乐的广告,Alex 就和朋友拍摄了一段“可口可乐”和国营饮料厂合作的新闻;母亲能起来行走了,有一天走出门去,看到的尽是资本主义花里胡哨的汽车和广告牌,Alex就拍摄新闻:西德的难民逃往社会主义的东德,所以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

就这样,已经支离破碎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在Alex的精心呵护下,在他们的小家里面延续着,延续着。

电影的节奏始终流畅自然,配乐也是时而轻柔舒畅,时而婉转悲凉的钢琴独奏。

整个影片并没有浓重的或黑暗,或光明的气氛,而是在中性的镜头语言中,叙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儿子爱他的母亲,母亲爱他的儿子的故事。

影片一直存在着一个悬念,那就是:母亲到底会不会发现承载她信仰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呢?

我们始终为Alex揪着心,这样的欺骗到底对不对?

付出了这么多,是否只能让母亲更加痛苦和气愤?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找到了答案。

Alex的女友Lara偷偷地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在震惊之余却依然没有向儿子捅破这层窗户纸,而是安详地看着儿子制作的“民主德国国庆”的“新闻”,同时偷偷地,偷偷地,饱含深情地,望向儿子的背影。

这是影片中最出色的一段,保护者成了被保护者,欺骗者成了被善意的欺骗者,在母亲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爱和欣慰,这一刻是人性闪烁着无限光辉的一刻,这一刻让我们意识到:一切都不重要,什么主义,什么社会,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爱,只是善,只是象这一对母子一样,费尽心思,到头来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

影片传达的这份情意,让我感动至深。

导演Wolfgang Becker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非常的冷,本来这样的影片在到达高潮的时候应该是需要一个感情的释放点的,要给人们一个机会流泪。

但是导演没有给出这样一个点,影片从头到尾平淡的记述,没有丝毫煽情的成分,看完此片,给人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而恰恰是这种感觉,给人印象深刻,也给人更多思考的能量和空间。

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影片都是关于人,它们把人放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中,放在离奇荒诞的虚幻故事中,放在平淡无味的日常琐事中,它们关注的是人,镜头对准的是人,因为只有人心和人性,只有人类共有的感情和感受,才能真正的撞击心灵,引起共鸣,才能达到电影拍摄的真正目的。

无论电脑技术如何发展,优秀电影的标准唯一而且永远唯一,那就是:表现人性,表现感情。

Good Bye Lenin!再见了,民主德国!

你好,一部不谈主义,只谈人性的绝好电影!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2 ) 历史的伤害

  这实在是一部应该力荐的影片。

初看电影名字,以为德国拍的一部关于1924.1.21即列宁逝世以后的苏联的电影。

对列宁的忌日,竟然那么清晰的记得。

然而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样。

从1978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一个东德家庭在那段岁月中的变迁。

母亲一直以来对两个孩子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关于他们的父亲。

在母亲口中,丈夫为了西德的情人而离开他们一家去了西德,再也没有回到东德来过。

然后故事从男主角的口中缓缓道来,同样有很多的独白,同样许多记录历史风波的黑白影像......这一切仿佛是德国电影惯用的手法。

原本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也许可以就这样平静度过动荡的岁月,只是1989年的那次游行,母亲在看到儿子被拘留后因激动而昏迷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完全改变。

母亲是东德极力维护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她昏迷的8个月中,柏林墙倒下,东西德互通,直至两德统一。

她醒来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

儿子害怕母亲再受刺激而守护着这样一个秘密:穿旧时的衣服,使用东德时期的食品包装,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是朋友特意制作的有关东西德分裂的新闻。

其实看起来并不沉重,反而滑稽幽默。

最后母亲死前告诉他们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政治问题。

而至死母亲都不知道东西德已经是个统一的国家。

爱极《再见列宁》的配乐,舒缓而让人倾心。

其中一段和《天使爱米丽》女主人公打水漂的那段一模一样,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

那些往日的时光随音乐在电影中沉淀,德国的动荡,从分裂到统一的沧桑现实也被唯美的影像与音乐艺术化并柔化。

给人留下的只是微微的伤感并适合在原声音乐中回味那段动荡的历史。

爱极柏林那座城市,记得一本杂志上介绍过那是欧洲最像北京的城市,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废墟,还有正在施工的起重机。

它真的没有巴黎的浪漫,伦敦的情调,马德里的热情,但它拥有说不完的历史沧桑感,沧桑到让人心疼,它曾经被分割开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却仍然伤痕累累。

柏林墙虽然倒下但那段记忆却依然深殖人的心中。

总是想起三毛笔下在60年代艰难通过东西德关卡的那次经历,想起从东德去往西德的被歧视的人们,想起历史教科书里的黑白相片......电影里说90年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胜利让两国人民短暂团结一致,可是今天,历史埋下的矛盾仍在继续着。

这也是为什么两德统一那么多年后仍然出现这样的电影描写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变迁,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满着深深的对东德的眷恋,毕竟它曾经存在了41年.  也许是最近的感情比较丰富,看电影常常流泪.当多年以后父亲与子女再次乡见,只能无言,只有刺痛人心的陌生感.虽然他们爱着对方,他曾写来那么多被妻子藏起来的信,她那么疯狂得去找信躲在角落里哭泣,可是时光还是那么无情得将被迫分隔的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人变得疏离.假如不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她们本应该获得幸福.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家庭,毕竟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伤害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3 ) 生活即政治

这是一部久闻其名,而一直没有真正提起兴趣去看看的影片,直到昨天。

孩子睡了之后,我带上耳机,静静地看完。

与其说它是一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政治影片,表达了反极权反暴政的内涵,还不如说它是一部普通的关于人的情感的电影。

影片对作为时代背景的东德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它也叙述为一种生活,一种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刻板、稳定而有些乏味,甚至不失些许美感和温情的生活。

只有这种生活,才能让生存其中的大多数人能够忍受,并让主人公的妈妈克里斯蒂娜,一个因为丈夫叛逃西德而格外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教师,喜欢它。

在这种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人们才会在长出了一口气之余,转而有些留恋,有些怅惘。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来自东德,但在两德合并十年之后拍摄的这部影片,并没有简单化地图解所谓“正确”的政治,也没有纠缠于意识形态的创伤,而是尽力呈现生活细腻而复杂的一面。

社会主义德国的崩溃,带给普通人的是生活方式的彻底变化:少先队,足球,酸黄瓜,职业,百货商店……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从空中飞过的巨大的列宁像只是个告别的象征,当革命隐退,生活不是还要继续?

能够超越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政治立场的,不正是母子、父子、恋人之间的亲情和爱情?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中难以出现,但它所表现的情感的真实动人,却足以令观众原谅情节的夸张和荒诞。

告别了列宁,也告别了过去,然而,生活之树常青。

所以,即是这是一部有政治意味的电影,也不应该为此而受到批评。

它抓住了如何处理艺术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技巧:生活才是最终极的政治,如果想要更深刻地表现政治,那么,好好地写生活吧!

 4 ) FIFF23丨DAY7圆桌《再见列宁》:跟他告别,跟旧时代告别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Not Here、@姜鸽、@POORTHINGS#GBA、@约克纳帕塔法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7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网红神片《再见列宁》,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Nothere《再见列宁》是一部非常触动我的作品,我想要的一切尽在其中述说,给出了四星满分。

场刊嘉宾 姜鸽4,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和镜头运用,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现实的问题。

既有笑点又有对历史的反思,影片以幽默手法处理了那种复杂暧昧情感,将讽刺与伤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是用亲情和谎言搭建起来的一部感人的温情电影。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三星:它所讲述与所依托的是如此宏大,但是呈现的方式又是如此轻巧。

政治与个人中的张力一旦被精准地呈现,轰然倒塌的声音里也流溢出温情,独属于缅怀的温情。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一星。

选的很好,下次别选了。

题材还是很有感触的,很感人的,很有趣的,但是不是我想象中主竞赛电影的样子。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影片从一开始就穿插dv影像指代回忆,并且导演具有迷影情结,影片中有两处场景致敬了库布里克,你觉得这些做旧和致敬的用意何在?

你是否欣赏这种手法?

场刊嘉宾 姜鸽让人快速进入回忆吧,这种手法用的精确不冗杂还挺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觉得导演应该是想要把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技术层面的东西,和所表达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如果结合得巧妙的话,观众自然会喜欢,结合得不巧妙就沦为了一种炫技。

(当然这种技术并不见得有多复杂)。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影像有纪录旧时光的意义,和本片的主题很契合:新和旧的交替。

场刊嘉宾 Nothere许多人都喜新厌旧,这样也许是对比更明显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大家能看出来是哪两处致敬了库布里克吗?

场刊嘉宾 姜鸽我只看出了扔骨头(致敬《2001太空漫游》)。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男主角的名字致敬了《发条橙》。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男主和朋友两人为把房间复原到东德时代快镜头展现两人出出进进布置卧室的情景也致敬了《发条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主持人是看影评才看出来的吧,我也是昨天临时补习了一下。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不要揭穿我,谢谢。

好的,下一个是有点尖锐的拷问,妈妈一袭红裙礼服出现在游行现场然后晕倒在路边,你会不会觉得不合逻辑,心肌梗塞导致植物人持续昏迷的烂梗你会不会觉得狗血,谈谈你对这个引子的感受。

有没有觉得是导演在刻意制造情节冲突呢?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确实,但我试图忽略这一点。

因为如果对这一点产生心理的抗拒,之后的情节的观看体验会变得极为不佳,所以我选择接受。

场刊嘉宾 Nothere看的时候觉得很突然,竟然突然在这个时间昏迷了。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是电影可接受的范围,要说起来《寄生虫》更离谱,精彩就行了。

场刊嘉宾 姜鸽这么一想前面好像确实没啥铺垫,有点突兀但也可以接受。

之前有交代她心脏不好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我是觉得这种处理的好坏有待商榷,因为很像是导演先有了结果再往前推导原因,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导演应该也觉得自己后面的情节设置很精彩绝伦吧。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其实妈妈晕倒很好理解,爱了一辈子社会主义,结果儿子在游行现场被抓,电影后面的复刻民主德国也有奇幻色彩。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他爸逃到西德的时候他妈不是第一次住院了吗?

电影好像没说原因,但是那次就是气的吧,所以儿子后面执意要给妈妈复刻一个旧时代是不是也有赎罪的意味在里面,也有自大的意味吧,他觉得只有他能拯救他妈,结果最后他妈和别人一起拯救他。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这个问题大家没有想要纠缠太多,next question。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最后母亲已经接受了现实,并且亲自参与到这场谎言之中来成全善良的儿子,你是否会觉得整件事情是儿子小题大做?

与其说儿子善良我是不是可以说他软弱?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医生说了妈妈不能受刺激了,她之前看见儿子被捕都晕了几个月,现在要是发现奋斗一生的民主德国没了,谁知道会不会出大事。

场刊嘉宾 姜鸽会觉得是小题大做,如果是我会慢慢加入西德的东西让妈妈慢慢接受,欺骗妈妈是为了不让妈妈受刺激,我觉得这是自私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爱无限大,但不断去弥补谎言的过程确实异常艰难。

场刊嘉宾 Nothere这件事情就像绝症病人最后的日子里要不要告诉ta事实一样,你不知道ta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接受,我也不知道答案。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一个谎言要靠无数个谎言来支撑。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别告诉她》。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电影中有很多饱含喜剧色彩的情节和细节,你觉得这与悲伤的故事内核是否矛盾?

有哪些你印象深刻的喜剧桥段,你怎么看待它们?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民主化本来就是喜忧参半的事情,而且是喜更多,所以喜剧表达没问题,要说悲伤其实算不上罢了,最多有点旧时代离去的感慨罢了。

韩国的《1987》或者弯弯的《回学校》那种誓不合解的电影也有场刊嘉宾 Nothere喜剧的内核就是悲剧,这完全不矛盾。

印象很深的就是编造出来的西德难民逃往东德,我想这种喜剧色彩可能有点儿难get,但是我笑得很大声。

场刊嘉宾 姜鸽我倒真没觉得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喜剧桥段就是那几段假录像,很好的调节影片氛围。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影片主题就是在历史终结的现在回望历史,列宁雕像在天空中移动的时刻是最悲怆的时刻。

回望的姿态其实是有一种温情的惋惜,因为遗失的已经无法寻回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看待,甚至说如何去汲取过去历史中有益的东西。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你真的觉得母亲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者把东德当成自己的一生信仰吗?

因为影片的描述是以男主角为角度,他一厢情愿觉得母亲是这样那样。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母亲犹豫过,我觉得更多的是自我欺骗。

当丈夫留在了西德,妻子或许认为自己需要保持一种对抗的姿态。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其实直接说实话,说不定过了13天就接受了。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她当时也考虑过去西德罢了,坚定程度可能还不如移民国外还天天表演爱国的人坚定。

场刊嘉宾 姜鸽母亲当时是非常想去西德,因为带了两个孩子没去成。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亲生父亲和精神父亲(航天员)对男主角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男主角后来发现他对二者的想象与他们的现实的形象存在一定偏差,你怎么看待这个情节设置,你能否捕捉到这其中的政治隐喻?

场刊嘉宾 姜鸽资本主义是男主的亲生父亲,西德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烂;社会主义对男主是精神引导(或者说控制),东德没你想得那么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这种政治上的两极反转其实很尖锐罢了,你以为的伟大并没多伟大,你以为的邪恶没有多邪恶。

很像一些pink天天此生不悔啥啥啥的,结果一听说韩国中秋节放假比我们还多,破防了。

场刊嘉宾 Nothere父亲就是用来颠覆的,孩子成长的过程注定对父亲的形象产生颠覆。

这有种力量对比的关系变化所在,也有孩子的视角变化所在。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其实男主角在塑造时代的时候一直认为妈妈是嫁给了社会主义德国,其实他也潜意识里把自己当作了社会主义德国的儿子吧,所以这种在复刻中的短暂逃离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德国朴槿惠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有人说《再见列宁》可以类比《回归》,都是父权意象下的政治寓言,都出现了亲生父亲和祖国父亲两个形象,异曲同工。

你们这种这种类比奏效吗?

场刊嘉宾 姜鸽《再见列宁》的父权意向与社会变革是紧密相联的,《回归》则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回归》家国一体,《再见列宁》家国分离,表达上有不同。

场刊嘉宾 Nothere《回归》的父权是影响孩子的小的方面的性格观念,《再见列宁》则影响到更大的方面上。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回归》本质上是杀死父亲,但是《再见列宁》是告别父亲。

《回归》有很强烈的“弑父”传统,至于杀死父亲之后需要建立什么,《回归》并没有讲述,如果是寻求共同点,并不奏效。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本片的德语原名是《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而《再见列宁》是英文译名,你觉得哪一个片名更好,分别谈谈你的理解。

场刊嘉宾 姜鸽第一个:确定不是日本译名?

第二个:nb《再见列宁》影片却不围绕列宁,这种指代性翻译的就很好,我看过一个乌克兰拆除列宁像的视频,用绳索套脖子吊起来的。

场刊嘉宾 Nothere前面太长了,会产生太长不看的感觉。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列宁是一种精神偶像,更好一些。

第一个名字感觉像改造空间的电视综艺。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后者好太多。

且不说前者很长,我要说说那个名场面,列宁雕像的离开,它首先是缓缓像妈妈飞来,有种shzy到来的意味,在经过妈妈身边时,它很像无助的shzy政权,在向人民求救,可它最终还是离去了,仿佛在依依不舍的告别,一个列宁像用三种形态来高度浓缩概括东德历史。

列宁是社会主义的导师,标志,告别他,就是告别旧时代。

#FIFF23#DAY7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讲述谎言成就的爱

电影结束的时候,母亲终于安详的走了。

她的骨灰伴随着绚丽的烟花消失在了夜空里。

淡淡的伤感在一部喜剧的结尾慢慢的散开。

母亲走在了两德统一的当晚,一种信仰,一个国家似乎都被母亲带走了。

Alix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他为母亲编制的谎言看上去是那么的完美。

德国文学向来都有一种宗教文本式的厚重感,电影也不例外。

这部标明为喜剧的电影并没有让我感到轻松,可能我们所理解的喜剧不过是一种戏虐。

电影的名字会让人想起政治,想起革命,可这并不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

Alix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有着这个年纪特有的偏执和张狂。

他早已对自己死气沉沉的国家失去了希望。

这个国家赖以存在信仰基础早已荡然无存。

在整个国家机器即将崩溃的前夜,Alix和这个国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街头,争取他们所谓的自由和解放。

Alix并不知道政治到底是什么。

对他来说,游行中意外邂逅的漂亮女护士似乎比运动更具有吸引力。

游行遭到了当局的镇压。

在被警察抓捕的时候,Alix意外发现自己的母亲无意中闯了进来。

血淋淋的场面让母亲突发心肌梗塞昏倒在了街头,而这一昏迷就是八个月。

当母亲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林墙倒了,国界线消失了,人民自由了,民主德国处在了灭亡的边缘。

怎么办?

一个难题摆在了Alix的面前。

在Alix眼里,母亲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自从小时候父亲叛逃西方后,母亲就把自己嫁给了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病重的母亲神经已经很脆弱,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知道自己的祖国即将灭亡。

为此Alix选择了隐瞒。

为了不让卧病在床的母亲觉察到窗外的剧变,Alix费尽心机。

他重新布置了母亲的房间,除去了一切来自西方的时尚。

他雇用两个以前的少先队员,为母亲唱那些被遗忘的歌。

他甚至翻遍了垃圾桶以寻找那些还贴着东德商标的瓶瓶罐罐。

为了表明自己已经和过去决裂,人们总喜欢粗暴的抹去过去的一切,就好像它们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Alix对母亲信仰的尊重,是因为他觉得对于母亲来说,信仰就好比她的生命一样。

不管他是否认同这种信仰,但出于对母亲的关爱,他可以去假装。

我们的国家难道没有相似的历史吗?

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信仰有过尊重感吗?

或者说现在就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本就不需要什么扯淡的爱和信仰,炒作和恶搞才是我们最好的生活方式。

在电影中,最荒诞滑稽的部分莫过于Alix的朋友为母亲制作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母亲坚信国家依旧在正常运转,Alix让朋友制作了“全新”的时事新闻。

通过一台电视把东德留在了母亲小小的病房里,于是乎出现了很多无比滑稽荒唐的场景。

可口可乐竟然是社会主义的发明,窗户外面闹腾腾的原因原来是纳粹在西德复辟,西德人纷纷涌进东德。

总之Alix为母亲描述的东德已经变成了众人曾经理想的模样。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

导演作为一个东德人,对于曾经的生活方式多少会有所怀念。

电影里,列宁的巨大雕像在夕阳中逐渐消失的场景,会让每个人都倍感惆怅。

共产主义本身并没有错,一切人的平等与解放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

有那么多勇敢的人为此付出过。

令导演困惑的只是革命式的社会变革方式。

东德的剧变并没有给普通的家庭带来幸福感。

有的只是焦虑,急躁和疯狂——一个与过去相反的极端。

而只有母亲远离尘嚣的狭窄病房,才是一个让Alix可以安然入睡的小小绿洲。

革命不会给人类带来想要的幸福。

电影的最后出现了最为戏剧的转折,母亲其实早就对自己的国家失望了。

丈夫也并不象她说的那样,为了别的女人才逃到西方。

她之所以要把自己嫁给党,完全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歧视下长大。

两代人都因为爱而说了谎。

当电影讲到这里的时候,感动成了牵动人心的唯一元素。

这让我想起了那部曾经令我泪流满面的《美丽人生》。

电影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成长。

Alix编制谎言的过程,不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么?他从一个莽撞的懵懂小子最终成长为一个懂得爱的男人。

最后一次新闻造假,他让小时候的航天英雄当上了新的国家领导人,此时的母亲事实上已经知道了真相。

她面带安详的微笑,看着儿子已略显宽大的背梁。

谎言成就了这两代人的爱。

茫茫宇宙,地球上的生命看起来总是那么的渺小。

人类的目标是什么,已经实现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达到,这些都不会有唯一的答案。

但是,让人类赖以生存的不会是那些所谓的革命和运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

而这才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

 6 ) 《再见列宁》:实践的失败并不代表理想的错误

通过一段极其浪漫的故事,我们一同向DDR挥手告别,这一叙事逻辑决定了影片的视点。

开头是一段父亲持摄影机记录下的影像,随后电影告诉我们父亲逃向了西德,很显然电影站在西德/胜利者的一边续写/填补了历史的断裂,儿子所编造的情节如西德群众逃往东德,资本主义警察阻挠拍摄等等只是一次在资本主义语境下的对历史的倒置,观者一定会会心一笑,但就在这笑的同时,我们便不自觉地认同于原本未被倒转的历史叙述。

在那个著名镜头中我们以致敬的姿态告别列宁时,我们又进入到了一个怎样的时代、怎样的乐观主义氛围中呢?

我们可以尽情分析母亲的象征/符号意义,但儿子为母亲假造的梦境同时也是自己所希望的东德的模样以及结局。

我们不要忘记,儿子曾参与民主运动,正是他被捕让母亲心梗发作,他也向往自由。

为母亲造梦的过程同时更是对自己的记忆/创伤的疗愈,对自己曾经理想的想象性满足,关于两方主动接触,和平统一,共同将德国建设成一个每个人都能追求并实现自己理想的、没有压迫和剥削的自由的国度。

母亲曾希望带着孩子逃往西德,但最终因前途不明而放弃,她向孩子们瞒下了这些,并且将一切献给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以很大程度上这种奉献只是一种貌合神离之举。

母亲在醒来之后的遭遇让她知道了一切,于是儿子在生命最后时间的表演变成了在表演中表演,母亲在假装自己不知道真相,好让儿子不会为自己的死而遗憾。

母亲死了,但儿子充满希望地活了下去,最后骨灰在天空炸开,旧时代的遗老、新时代的青年(来自双方阵营)共同见证着这一时刻,一个彻底埋葬社会主义历史的时刻,一个彻底告别历史创痛迎接新时代的时刻,一个温馨治愈而又充满希望的时刻在此发生。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母亲信仰的动摇源于东德对非共产党人的歧视,而非理想本身,儿子在追随理想的道路为母亲造梦时也渐渐被祖国的理想折服,共产主义实践的失败并不代表理想的错误。

 7 ) 再看《再见列宁》

FMA3001放《再见列宁》,时隔几年又看了一遍,感受跟以前看不同了。

最重要的是看出路数,此片跟早期表现主义或者新电影运动的关系很薄弱,其实表现主义到Sirk基本算结束了,新德国电影运动那四个人打出恢复经典德国电影传统的口号,但真正这么做的恐怕只有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勉强算有尝试,文德斯根本就是美国流,尼古拉斯·雷的学生,而赫尔佐格一开始就自成一派。

法斯宾德学的也不是传统表现主义,而是Sirk,Sirk本身又是结合了格里菲斯等人的好莱坞流,所以法斯宾德身上有表现主义的影子,比如类似戏剧的表演和舞台式的室内置景,却并没有那种精细的绘画式的构图和用光。

至于法斯宾德死后,德国电影已经跟表现主义割断了联系,而到了2003年的这部《再见列宁》,已经俨然是90后电影的特质,融合的是整个欧洲各流派的叙事、用镜和想象力。

有一点我想提一下,我觉得在89、90以后,东欧电影流派逐渐向西渗透,很多西欧流,特别是德、法,都给人感觉受到东欧流很大的影响,像《罗拉快跑》对基式《误打误撞》的模仿。

德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柏林墙倒下后,东边的UFA留下的底子与西边的好莱坞流结合,产物就是像《再见列宁》这种电影。

对于历史故事的描述,好莱坞的《阿甘正传》已经给我们了一种启示,而《再见列宁》把这种戏谑发挥到了极致,把大的历史背景投射在小人物小家庭,进而以一种以小见大的角度去讨论历史变革和人物命运,于荒诞间见严肃,应该说这一点上它比阿甘做的还要高明,还要深刻。

如何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大环境的变化,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在利用这种方式来讨论问题揭示真实。

《霸王别姬》是用戏子的命运变革,但用力猛了,架子也大了些,过于正面,可以说,气势色彩有余而巧妙智慧不足。

《阿甘正传》很巧妙,也富于智慧,可惜谈问题的时候都是一笔而过,只摆出现象,不深入讨论,感觉人物只是划过历史,没有在这个人物身上流下任何痕迹,或者说,人物没有成长,所以只能适合去做反智主义。

如何在小和大之间做到平衡,是导演控制的问题,《再见列宁》里镜头对准的是alex这普通一家人,但这一家人也有特殊性:父亲叛逃了,母亲却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两个孩子都很有个性:可以从女儿的未婚先孕以及儿子参与游行看出这一点。

《再见列宁》没有沿着历史前进的顺序去拍,而是先越过了柏林墙的倒塌,然后用特制的录像带反过头来去做对比,窗外是coca cola的广告,窗内的电视上是老套的新闻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攻击。

这种对比强调的是欺骗,在这个家庭里,是孩子欺骗母亲,而母亲也欺骗着孩子,而这种欺骗,由于母亲所代表象征的特殊形象,就演化成了在东德体制对普通人的欺骗,而父亲这个角色代表了富有的资本主义的西边,他最终的回归也暗示了东西两德的合并。

可以说作者是把很大的政治含义隐藏在简单的人物关系中去,以此来揭示人物与社会的关系。

很可惜,这部片子没有得过什么很重要的奖项,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比《窃听风暴》格局要大,只是在刻画人物上还有些欠缺,力度不足,后者格局虽然小,故事简单,但因为人物形象很深刻,所以容易加深观众的印象。

不过《再见列宁》已经是难得的佳作了。

 8 ) Der Blick zurück des Gespenstes

Ich finde diesen Film sehr berührend und emotional. Im Gegensatz zu vielen Filmen, die in der westlichen Welt (vor allem in den USA) gemacht werden, stellt er sich nicht auf eine moralische Stufe und urteilt nicht herablassend über das sozialistische System. Er erzählt eine warmherzige Geschichte durch die Vorstellung einer alternativen Welt, in der der Sozialismus nicht vom Kapitalismus besiegt wird, sondern das Gegenteil. Der Held log der Mutter vor, dass es die Arbeitslosigkeit und der Mangel an geistigem Leben im Westen war, der die Menschen in den Osten trieb. Unabhängig davon, ob die Mutter die Lüge wirklich abkauft, wird das Ideal einer besseren Welt aufrechterhalten.Angesichts der heutigen neoliberalen kapitalistischen Welt, der extrem ungerechten Verteilung von Wohlstand und Lebensnotwendigkeiten, der anhaltenden weißen Vorherrschaft und des Imperialismus ist der Film daher keine Lüge, sondern eine Parabel, die uns wie ein Spiegel zurückblickt. Man sieht die Lenin-Statue, die mit der Hand winkt, als wolle sie sich verabschieden, aber man könnte sie genauso gut als ein Gespenst sehen, das immer da sein wird und zurückkommt, um uns heimzusuchen.

 9 ) 从故事本身问开去

尽管好评如潮,看的时候也几次控制不住情绪,但回头琢磨这故事本身,总觉得有那么几分不对劲。

那就是,(1)对那个社会主义国,母亲真的是“一生信仰,矢志不渝”吗?

(2)母亲真的是像儿子叙述里所说,最后也没有识破他善意的用心良苦的谎言,临终也没怀疑过那民德的温馨空气吗?

父亲“叛逃”后,特工来家揪揪问讯,两个孩子正坐电视机前看民德自己的宇航员飞上蓝天的新闻,一脸专注。

要说谁更知道社会主义的真面目。

谁对社会主义更心怀感情,谁的这种感情更需要小心呵护,不难看出吧,——母亲其实是父亲出逃的同谋,正如影片最后里她才向孩子们透露,她了解他为什么走,按计划她也该带孩子走的。

那么在没有父亲以后,一直维持社会主义的形象与感情,甚于积极热情到成了一位“活动家”的母亲,其内心还是为了孩子们吧。

她为了孩子,才最终没能下定带孩子走的决心:等出境批准等得漫长,而且,“他们要我与你们分开”,——这是做母亲的死穴,所以,她没有走。

“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我现在知道了。

”如果有这句话,我觉得,对于“对于这个国家,她一生信仰,矢志不渝”这句话,应当是不攻自破吧。

“一生信仰,矢志不渝”是有的,是她对孩子,对孩子所能理解和能体验的生活之温暖,所以她才如此热情地投入到写呈文、参加少先队活动种种社会主义的先进活动中去吧,这些情景的回放里有她自己的孩子们热情向上的小身影。

“就因为他没入党,所以他们让他吃尽苦头”,她对做医生的丈夫的遭际如此断语,又怎么会,那么矢志不渝地“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

——那只是童年起孩子们,尤其儿子的幻像,她从来没有对那种“祖国”矢志不渝过,——丈夫到西德后,不断给她写信,她都仔仔细细的看过,藏在厨房的最隐秘的角落。

所以对(1),我想答案不言自明了。

从这点看,影片看似是以儿子的叙述,尘埃落定的讲述他对中毒太深的社会主义母亲的善意谎言到送终,——其实相反,是母亲对儿子的善意谎言在先。

仔细回想,那些先进活动情景里,是她为居民的生活问题向上级、报社写呈文,和少先队员一起活动,——她始终是在和人做面对面、心暖心的交流,解决的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为的是生活本身。

也就是说,她是有选择的:她没有出去去做八荣八耻的宣传,也没参加申奥秧歌队,她不是盲目“对社会主义祖国矢志不渝”的政工妇女。

绝对不是的。

因此,对(2),正如一些朋友在影评里所指明的,母亲已经知道真相是什么,当她临终,躺坐在床上,家人环绕,看儿子这一艰巨的民德延续工程的最后,他导演的儿时偶像宇航员扮演民德新领导人宣布两德合并的新闻联播时,——是微笑着的,她没有把真相说破。

“母亲辞世的国家,是她一直坚信的国家,由我们维系生命,直至母亲最后一口气的国家。

一个永远不曾存在的国家。

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故事,看似是以儿子的叙述,尘埃落定的讲述,其实恰恰相反,不但不是尘埃落定,而且是满含怀旧的、挥别依依的。

故事的真实,其实是在他的叙述之外,由观众来辨析、调整才成的。

在天台上新年夜里,他把母亲的骨灰放进焰火,绽放在天空,完成她“把骨灰飘进风里”的遗愿时,回顾母亲。

如果看地细心,完全可以听出,就这几句话,其实不是那么一致的,“母亲辞世的国家,是她一直坚信的国家”是感慨,其实不是我们观众所知道的真实;但是他为什么这么看呢?

——“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撬动人心的支点所在。

他之所以那么殚精竭虑,左支右绌,为母亲营造民德还在的幻象,起因不是她对民德多么有感情,而是她对他多么有感情,然后他又是回报母亲这感情。

是她看到儿子在游行中被警察暴打拖走,一倒不起之后,昏睡半年,生命犹危,唯恐再受刺激,儿子才满大街翻垃圾桶找民德时代的瓶瓶罐罐,把超市里买来的资本主义食品一一倒换进来,才一遍遍拉人录制民德电视台的假新闻,才这么一直走下来的。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做母亲的,没什么病史,怎么就看到儿子被警察拖走,就一下昏倒了?

而且还不是小昏,是一昏大半年。

这又照应了上面的问题(1),她何止不是对社会主义矢志不渝,她是情知其险恶在走钢丝!

她的丈夫已经被社会主义歧视逼走了,她的儿子又被社会主义警察拖走。

她已经失去了丈夫,——为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她放弃了申请出境,守着孩子,孩子不能再失去了;——民德何时是个头儿?

社会主义哪天完蛋?

一个普通妇女,拖着两个孩子,如何能看到,如何能等到。

她所能等到的,就是孩子们好好长大。

可知在她“嫁给社会主义祖国”的背后,在这套滚烫的面具的背后,是多么的苦心惴惴,多么的孤单无依,唯恐再出事。

然而她终于还是眼睁睁看到了他出事。

他出事就给放出来了,——但原因是:母亲在医院醒不来了。

好像上街游行被警察拖走是小事,但观众稍把时间稍微快倒上那么两三年,就会了然,在“巨变”前夕再往前的那些年里,在母亲一直的环境与记忆里,在所有有过关门搞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的记忆里,被抓走是怎么一回事?

对所有心怀这样记忆的人,社会主义是没有个头的,——只要你想好好过日子。

在那种封闭的岁月里,只有两种盼望社会主义到头的人,一种是在过日子以前,就已知道社会主义等等是怎回事;另一种就是被社会主义伤害以后。

母亲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不能做第一种;而她不能做第一种,就是为的不能做第二种。

社会主义太大太久,而我只有两个孩子。

学者和青年都说,世界上的真、善、美都是相通的,心怀爱的人,不应该对社会中的恶,恶政、恶行噤口不言。

事实上我们也希望世界是这样,并且对这一种噤口不言视作软弱,努力要争取他们能强大。

但是对母亲而言,这种掩饰,这种民德的温馨条理坚实空气,这种社会主义基层的热情中坚持的生活的希望,这种维持,何尝不是另一种强大。

不是一往无前、义不容辞那种强大,是滴水不漏、百绕不折、处心积虑、含辛茹苦的强大。

孩子是嫩的,母亲也必是软的,至于软弱,然而韧不可断。

或许软弱是做母亲的宿命之一种,能领会这种宿命的,坚强地坚持这种软弱的,不是高尔基的那种母亲,是这种母亲。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在儿子为母亲录制假新闻的过程里,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是对民主德国有感情的。

母亲一直坚持到她昏厥倒下所做的努力,是奏效的,她也是“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她和他的“造假”,都是异于社会广大现实的,是幻想,所以说是“造假”;但更是他们的期望,是赖以生活的希望。

民德的日子里,母亲始终是一位热情高涨的人,那么热情,那么高涨,但故事也给我们一个旁证:母亲终于醒来时,儿子要给她安排一个民德慰问会,去请她的老校长,两人交谈,老校长肯定她是个出众的教师,儿子却径直问:“也因此她被打入冷宫?

”——老校长说:“组织里面的几个同志认为她过于……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执着,是这个辛苦备尝的母亲,在社会主义的谎言里寻找的变态补偿吗?

假如现实都是谎言,那么偶有真实,也被怀疑是假的;坚持真实,也只好顶着“造假”的形式。

母亲对活动那么热情,不是对社会主义有多么“理想主义”,有妈的孩子都知道,一个要操心柴米油盐耳闻街谈巷议的母亲,很难对那些政治政策要什么理想,更何谈主义。

她应该是清楚得很,她是在那些“理想主义”的名号之下,努力做些真正用心的、用情的事,生活本身、生命本身的事,指挥少先队员唱歌,唱绿茵和田野,穿上泳装涂花脸和孩子们一起狂欢。

在这里,民德不再是昂纳克们的民德,而是母与子的民德,他们之间的民德,共享的民德,各自心怀一份感情与记忆,艰难护持,无涉旁人。

“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直到剧终我也没等来刚开始看时所暗怀希望的,儿子,叙述者,这个青年人,能对民德有所针砭,好抵消掉不断出现的那些遗老们对新德国的抱怨,但是没有。

他是个心地单纯之人,并且到剧终也对民德感情复杂。

也许这不合一些观众的期望,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对最平常基本生活的承受者来说,国家的演变,历史的质感,确实就是这样子的。

将来我们这些青年的大多数,生活也是这样子的,可能也包括我自己。

人生是有选择的,但同时人常忽略掉选择的背面:有限。

人生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放弃掉很多选择,不是因为不想或者不懂,而是已经被别人所选择:爱人、家庭。

他们不应该被追问,被苛责。

假若在一个丑恶社会,有人能给孩子炙热至诚的爱的同时,不理会那些丑恶,在我看不是应当批评的,而恰恰是要庆幸的。

我想在此加黑,再说一遍:假若在一个丑恶社会,有人能给孩子炙热至诚的爱的同时,不理会那些丑恶,在我看不是应当批评的,而恰恰是要庆幸的。

因其选择有限,责任便就有限,与其贪求对世道的评判,道德更在于责任的实现。

于今放眼历史心怀批判的青年,臧否人物大快人心的同时,时或回枪一扫,瞥下家庭。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我一度是这样的。

今夜我看过这部电影,开头问的问题里,还觉得这故事不可信,打了半天字,删删停停想想,才渐渐懂得深一点。

电影里的母亲,和我们许多人的埋头苦劳的父母亲一样,当你蓦然回看时,才会懂得,虽然碌碌,但他们不是社会主义的愚民,不是生活的俘虏。

 10 ) 政治之外的温情

看这部电影时,正是假期,那是妈妈生重病,我要做家务,家务之余也就只能靠电影放松心情,当看到这个电影时,我更关注的是电影里面,当母亲失忆后,儿子为母亲做的一切……那一切,也让我觉得我的生活也没有那么糟

《再见列宁》短评

在母亲与民主德国之间搭接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花大力气歌颂亲情,想表达什么我看不太清,怪不得粉红和反贼看了都大呼喜欢,太奇怪了

3分钟前
  • Pepe
  • 很差

人总是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不同的是有时候是自己的有时候是别人的。看了这个片子我们都恨自己没有赶上那样一个时代吧,把自己曾经坚守的苦逼的东西变成一个笑话。

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重建“故土”的信仰与秩序,只是成为无可追寻的理想主义的挽歌。以家庭温情弥合时代创痛,是一种机智又软弱的选择,历史之殇是被有意识地带过了。而列宁雕像被高高悬起,是故去历史的致意作别,再见列宁!

8分钟前
  • 四月特吕弗
  • 还行

sehr 德国,sehr喜剧,sehr 政治。

12分钟前
  • 较差

把两种对抗的社会体制简化为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且有意把东德描绘成专制落后,西德自由民主,这不就是胜利者在篡改历史?偏偏选了一大家子的人都想去西德,就别提妈妈有什么信仰了,做公益做好事到哪里都能做,但那不叫信仰,更不叫社会主义,他想看到的不是东德,是有他丈夫的东德,资本主义的胜利必然召唤父权制的回归。

16分钟前
  • 都市丽人舒绣文
  • 很差

闷死我了,还不如看B级片

17分钟前
  • izumi
  • 较差

我的骨灰找到back up option了!

19分钟前
  • 次回予告
  • 较差

真实是可以编撰的,这个剧本实在太有水平了,政治本身就有欺骗性,不断的在喜剧与悲剧之间的变化,本该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属性反而让人民幸福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在谎言中度过一生更能活的宁静与美满

22分钟前
  • 卡普辛路14号
  • 力荐

输了说什么都是错的,看之前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如果真的宣扬思想的话怎么可能不被禁。果然,充满了西方世界的傲慢和偏见。推荐指数0

24分钟前
  • 好想睡觉啊
  • 很差

这哪是喜剧,这是悲剧啊,一个人被社会主义加恐吓加洗脑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弄成了那个样子,还要一家人跟着遭罪,唯一有一点点喜剧效果的就是主角那个朋友,因为他没有卷入这些乱纷纷的事情里面。还有一点感觉欧洲的电影从来没有进步过,03年的电影老是80年代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26分钟前
  • 樱花抄
  • 较差

有点莫名其妙和人物多余。只有半截列宁伸手在余辉向母亲的迷茫飞行的时候还有点意思。

31分钟前
  • 旷野
  • 较差

这部影片应该是众多柏林墙题材电影当中极温暖、柔情的一部了,比起实际上的社会制度转型实在和缓太多太多,看不到多少残暴的地方。不过作为一部剧情片而非纪录片,确实勾起了足够多的怀念。

34分钟前
  • 顧昀裳
  • 较差

当年买了碟看的,觉得拍的很沉闷。大概剧情还有点意思。

35分钟前
  • 璀璨
  • 较差

剧本厉害!对业余新闻片的运用,奥威尔看了都直呼内行。元电影之所以重要,恐怕就是揭示了视听媒介生产的过程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本身的吧。

37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柏林墙倒塌后,为了母亲的健康,在她的周围顾此失彼、左支右绌构的建起一个虚构的民主德国...构思挺好,但个人感觉本片表现得并不深刻,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无需太沉重。

39分钟前
  • 一本正经天天添
  • 还行

东西德合并后,他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自由和物质,但同时也被记忆、社会主义理想和身份认同永恒地放逐。他最后说,这是他想象的国度。这错漏百出的乌托邦连同火箭和足球赛一起,是写给东德的挽歌。母亲的苏醒给予他们检视过去和理解剧变的契机。柏林墙的倒塌像甜蜜的创伤。经此一役,他们终于告别了列宁

44分钟前
  • 雁城
  • 力荐

谎言永远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步伐。德国反思的电影已经多不胜数,而此片却另辟佳径,从一荒诞谎言开始去描述社会的巨变,这模式让人想起库斯图里卡的《地下》,不同的是此片更多了些温情。但该片给我的感觉是缺少一个爆发点而欠乏张力。另外原声很棒。。。

45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拍的太杂

48分钟前
  • 构思谬克
  • 较差

特别无聊,对这题材不感兴趣

53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德国人真无聊

58分钟前
  • 草莓布丁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