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的理由如下——1、女主太太太隐忍了一遭的人都安排女主的生活和轨迹,丝毫不考虑她需要什么,连最小的妹妹也理所当然地使唤姐姐,居然有这样的家人!
有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悲剧感,当然,女主的性格我实在不喜欢!
没有反抗,没有怨言,直到影片的最后才为了爱情而努力。
以至于爱情重新席卷而来的时候,作为观众,我体会不到一丝兴奋。
特地去看了其他版本的,我去……演员实在不忍直视(除了最早几版人物有些太漂亮了)。
就算安妮作为大龄未婚少女,也不该找大妈来演呀!
那种一看就是四十多岁的人,导演怎么想的!
这版演员还好,演技也不错,就是演出来的感觉太太太拘谨了,男女主的交锋看着挺好,但是完全没体会到激情QAQ女主角完全没有大家闺秀的感觉,就是一个家里的女仆,没错,就是这个感觉,造就了我完全不喜欢这版的终极理由!
就算原著安妮是个隐忍顺从的娃,但她也是个大小姐!
怎么可以演出一种女仆感呢!
导演在想啥呀!
2、拍摄手法我也不喜欢长镜头,长镜头……各种长镜头。
各种主角的脸上都写着“我不高兴”四个大字。
想起KK版的P&P也是这种效果,虽然精美,但是失去了原著的感觉,画面虽然精美,但人物却透着浮夸(又黑了一把05版P&P)不过,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要完整体现出小说情节,似乎完全不可能?
所以,奥斯汀的电影永远被人诟病,BBC稳坐经典之位,无人撼动……
三星for这部片子,加一星因为这小说本身。
Jane Austen的小说很适合给女青年们建立自信。
女文青们除了变成拉拉变成小三儿变成后妈,还是可以嫁得好郎君双双把家还的。
不美又咋地,没钱又咋地,剩女又咋地,总会有那么个长相家境给力的男子跟你谈得来迸发感情的。
啊,总是能嫁得出去的。
(⋯⋯)下面来看看这片子= =。
不漂亮的演员是一大亮点。
同05那幻化的Pride and Prejudice和95版Sense and Sensibility里面的帅哥美女们对比,这个Persuasion的演员们在外型上确实没那么出彩(Anne的演员是不是按照Emma Thompson来选的= =?
)。
所以正好focus on演技。
影片一开头就给了女主一个大脸部特写,时不时会有各种人的面部细节特写,要是在大荧幕上看应该会颇惊悚。
女主时不时会突然抬头直视镜头,从一开始写日记时的不安,到后面的痛苦,直到最后自信的微笑,每次的眼神都很不同。
这个处理很好。
看久了,觉得Wentworth其实挺帅的。
可惜的是这俩人在一起就是不来电。
就是不来电啊,唉。
剧情是比较符合原著的。
但我还是觉得转折过快,没有什么高潮起伏的(这是JA小说的特点...)。
尤其是Louisa跳台阶那一段,莫名其妙就跳了,没看过书的观众一定会很郁闷(不过说实话,有哪位没看过书的同志会愿意看这片子呢...就算看了也睡着了吧...)。
还有,最后让Anne万里狂奔实在很orz。
虽说我明白这是想从侧面反映这女子从被动接受现实变得坚定以及努力追随幸福,但这也太变态了吧。。。
最想吐槽的是服装。
为神马要让Anne穿成那样?
为了体现她的艰苦朴素还是格格不入还是主角身份?
别的Miss的打扮都很得体很能体现身份,Anne为什么要穿成女仆一样,还要搞大红大绿搭配?
唯一一件看得过去的是她在房间里面穿的那件。。。
睡衣?
衬衣?
就想到这么多。
Persuasion是我第三喜欢的JA小说,不知道因为啥。
这电影难说是经典,但相信我以后定会回顾其中一些片段的,比如说,Anne的各种眼神,这某种程度上给了我勇气。
原因有三一,她是指匠情挑中的苏珊斯密斯,指匠情挑可是我心中的神剧,因为喜欢这个演员,而喜欢她在劝导中的角色二,她虽不很美,但也不丑,不会让我直接出戏。
关键是电影前半段她可怜而又忧伤,真是可怜的小东西,我对这两种特质毫无免疫能力,所以会很喜爱怜惜她。
三,她如此可怜,但又如此坚强。
可怜而又坚强的女性最能够打动我。
从两人再次见面,温特沃斯表现出对安妮的讽刺和不能原谅的时候,就能看出他依然多么爱她。
如果他不在乎她,他不会如此冷酷无情,不会如此愤怒,如此打击伤害她。
可以看出安妮是多么的痛苦和悔恨。
8年的时间,让她有了很大的变化,她不再那么懦弱受人摆布,她变得更加勇敢坚强。
她为8年前错误幼稚的决定付出了代价,而正是这惨痛的代价让她得以成长,让她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命运之神再次向她招手,她不会再迟疑;当她感到温特沃斯的情感时,她拼了豁出去了,几乎都要完全放下女性的矜持了;当她看到温特沃斯的信,当她终于找到温特沃斯时,我感觉太好了,忧伤的公主终于有了童话版的美好结局。
她并不是含情脉脉的看着温特沃斯,而是眼神时不时的游离,但注意的焦点总是对方,让我觉得迷人而且演技很棒。
最后要说的是,我发现写影评的都是大龄女青年,让我这个大龄男青年情何以堪。。。。。。
看完电影,去翻了翻原著。
女主的样貌在电影中确实被矮化了。
按原著,Anne在19岁时确实算的上是美丽,只是没有孔雀般自负骄傲的父亲和长姐样貌出众而已,但在准男爵家三个女儿中,样貌排最后的是最小的妹妹Mary,而不是二女儿Anne。
准男爵自负、高傲、挥霍无度,大女儿Elizabeth和他的性格一模一样,而且自母亲逝世后即代替母亲的位置,以女主人自居。
二人父唱女随,视其他两个女儿的幸福于无物。
Anne在十四岁那年失去慈爱理智的母亲,唯有母亲生前的挚友,拉萨尔夫人给予她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Anne孤独的长大,她的性格更像母亲,温柔、聪慧、敏感、深情。
她和温特沃斯不只是19岁时的情侣那么简单。
他们是soul-mate,19岁那年相遇时即绽放最美的爱情,他们有谈不完的话,深深为对方的特质所吸引。
Anne,不是影片里那个灰扑扑的、总是彷徨无措的老姑娘。
电影中的Anne更像是世俗对于老姑娘的刻板印象,性格拘谨、自卑,身材走样,表情木讷,等着被男人拯救。
当电影中Anne接受Wentworth的求婚时,她说,thank you——看着她丑陋的脸,映衬着Wentworth挺拔的身材和英俊脸庞,我百味杂陈,导演到底希望这一句台词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是“谢谢你的勇气,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还是“谢谢你的爱情拯救了我”?
我心中的Anne不是这样的。
所有屏幕形象中,最接近我心中的Anne的,是《乱世佳人》电影中的 Melanie 。
Anne就是一个27岁仍然单身的 Melanie 。
是的,她处境窘迫,青春已逝,八年来她的内心充满着悲痛、悔恨和思念,她总是拘谨着自己、惩罚着自己,不去社交,也不去装扮。
但如同 Melanie 一样,她是邻居最喜欢的姑娘,每个人都喜欢把心里话向她诉说,她恬静、柔美、心境平和、万物不争。
Anne的憔悴应该只是在家庭、社交压抑的环境和自我内心放逐的双重驱动下,穿着和神态上的内敛而已。
毕竟,她才二十七啊岁,放在今天也就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年纪,况且一直生活在英国乡下贵族的宅邸中,皮肤和五官能有多衰老呢?
当Wentworth说,Her character was now fixed on his mind as perfection itself,maintaing the loveliest medium of fortitude and gentleness(她是完美的,刚柔适中,可爱至极)时,他并非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实际上,他说出的是非常客观的评价,这也是《乱世佳人》里 Melanie 的性格特点。
Anne当然也是压抑的,一个大龄且贫穷的单身姑娘是无法不压抑的,哪怕你自己内心清澈,在别人眼里你也都是灰扑扑的存在。
但Anne优雅的性格,即使被抛弃在角落里蒙尘,也还是会像珍珠一样慢慢散发出柔和的、属于她自己的光芒。
Wentworth爱她,是因为她的灵魂确实是高贵而优雅的,如同Wentworth自己的灵魂一样。
但这部电影,为了追求突出“老姑娘遇到爱情、被爱情拯救”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主题,没有表现出Anne的魅力,也没有体现出两人实际上非常般配的特质,也因此让这段爱情失去了最动人的内核,非常遗憾。
我想,这部电影一定是一名男性,他的光和影都在试图隐约的向人们阐明:这个姑娘非常幸运地被拯救了,一场求婚将她拉出孤独终老的可怕人生,她获得了爱情,可是她笨拙的动作,她木讷内敛的表情,无不在试图暗示:她根本配不上Wentworth的深情,从而引发出更深一层的结论:这是简奥斯汀写给自己以及所有大龄单身女青年的童话,故事结束后还是洗洗睡吧。
可是,简奥斯汀没有那么残忍,她温柔地给Anne留下了很多回旋和解释的余地,为这场爱情的未来留下种种希望,如果说这是童话,简奥斯汀从一开始写的就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而不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
希望未来有一天,能看到一个更好、更贴近原著版本的《劝导》
已有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这些文字不写下来,下一秒便不能继续任何事情,它们一直在心头盘旋嘶吼,争吵着要跳到笔端。
我知道这不是我第一次为简·奥斯汀写些什么,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除了落笔以外,我没有别的方法向她致敬。
最近因为期末论文的缘故,再次翻开了《劝导》(Persuasion)。
《劝导》是简·奥斯汀小说中我最爱的一部,我对它的爱甚至超过了本就已经喜欢到无以复加的《傲慢与偏见》。
《劝导》是简奥·斯汀生平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在我手头的这一本中,小说的结尾有两个不同的版本,虽都是典型的奥斯汀式happy ending,却有着迥异的语言风格,史料说是简·奥斯汀在完成一稿之后自己又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对《劝导》的喜爱之所以会到如此程度,很大程度上不是源自简·奥斯汀小姐规矩晦涩、常常需要细细品读的小说,而是因为Adrian Shergold执导的07版《劝导》电影。
Anne Elliot是个27岁的老姑娘了,像大多的奥斯汀女主角一样,她有个富足但不再富裕的家庭,有个虚伪傲娇的老爸,姐姐浮夸而装腔作势,妹妹矫情而无病呻吟。
作为家里唯一一个靠谱而端庄的姑娘,Anne像个管家一般操持着家里的一切。
因为挥霍无度,Elliot家被迫要出租自己的豪宅,而租户正是Anne八年前分手的情郎Wentworth先生的姐姐姐夫一家。
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讲来讲去,总是有些不会改变的桥段。
八年前,还是个海军小军官的Wentworth先生一贫如洗,而且还有随时在战场上变炮灰或喂鱼的危险,Anne的长辈一致坚定不移地反对两人爱情,19岁的Anne在迷茫中提出分手,Wentworth先生带着一颗碎成喳喳的心奔赴前线而去。
8年后,Anne变成了家道中落的老姑娘,而Captain Wentworth却衣锦还乡。
他不仅在战争中追寻到了足够多的财富,还被岁月打磨成了一个光彩熠熠的男人。
他尚未到来,年轻的姑娘们便已经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听说他是海军军官中最帅的男人。
”得知他要到来的时候,Anne避开家人,有些狼狈地躲进自己的小屋。
她自然是知道他如今的风光,她在报纸上看到他的消息,都默默记下来……除了这样,她还能怎样呢?
还有资格怎样呢?
她的教母察觉到她的失落,轻轻拥抱她,安慰道:“Anne,you are a good and beautiful young women. I promise you this,one day you will find someone to love you as you deserve”. Anne笑了笑,只轻轻说了句“I am 27.”爱情已经逝去了,年华也逝去了,还能怎么样呢?
Anne摊开自己的日记本写到:“他这样的条件,一定已经有爱人了吧?
他会带着妻子来吗?
或者是孩子?
我唯有祈祷不要和他相遇。
”那日的午后阳光极好,Wentworth 一家乘着马车驶向豪宅的时候,Anne已坐着马车离去。
她背着光,穿着朴素的暗花长裙,弓着背,怀里紧紧抱着她小小的行李,她的独白在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背景音乐里响起“I know my chance of happiness has passed forever,but to be reminded of it by his presence here would be more than my spirits could bear.”她几乎是仓皇地逃离,如此害怕重逢,她猜想Captain Wentworth 会记恨她——他自然是记恨她的,他的姐姐姐夫走进大宅子,交谈着,他们说起Captain Wentworth 如何迟迟不愿到这来和他们一起居住,他们说起八年前他似乎爱上过这里的一个姑娘,那次分手后他再没提过这里,但是谁都知道那段感情伤透了他的心。
是的,哭天抢地、涕泪横流确实是一种悲伤,但是那些伤透了的心事是不能提起的。
Anne和Captain Wentworth 还是相遇了,在她妹妹的家中,他来约她的妹夫一同打猎,就在客厅中,两人仓皇地相遇了。
前一秒,家中的小姑娘们还在对他发花痴,后一秒他就在门外,Anne瞟见了他的身影,不知所措地躲闪着转身回避,他大步走进门,瘦高的身形几乎触到了门框,他摘下礼帽,彬彬有礼地向姑娘们问好,她的妹妹跟他介绍:“这是我的姐姐Anne。
”Anne只有转过身来,她挤出一个笑,垂着眼,整个人都有些尴尬。
她没有想过是会这样重逢的吧?
她没有施粉黛,穿着暗淡的青色棉布长裙,身后是一扇小小的窗子,她就像窗台上的薰衣草一般,和英国乡村安详的古朴住宅融为一体。
而他此刻是卓尔不群的,他只瞟了她一眼,颔首行了个礼,眼神却高傲不屑,他冲姑娘们温和地笑一笑,接着便转身离去。
Anne只有垂下头,她什么也不能说,只有在回到自己的屋子,翻开日记本才能写下:“最坏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共处一室,点点头、一个屈膝礼,他走了,他并没有原谅我。
我亏待他、抛弃他、使他失望,还将自己性格中的懦弱展示在他面前,那是和他的果决自信格格不入的……曾经如此的两情相悦,现在却成了陌生人,不,还不如陌生人,我们再也没有交集了,只有永恒的疏离。
”她的眼泪落在纸上,哭泣也没有声音。
有评论家这样评述《劝导》,在阅读中,一种沉郁而非悲伤的情绪紧紧的抓住了他的心。
我们的Anne确实不够坚强不够勇敢,她错过了他,时至今日,她的心碎和泪水又哪里值得旁人为她悲伤呢?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的心还是跟着她悲伤了。
导演在07版的《劝导》中选用了大量的暗色调,连女主角Anne的衣服都在替她悲伤。
所有年轻的、年老的女配角都有灵动的头饰,有各种各样白色的、金黄的、蕾丝的、绣花的美丽的长裙,Anne的长裙却是那样暗淡,每一幕欢乐和悲戚的场景,她都是最最暗淡的一个。
有一日聚餐,Captain Wentworth 报复般地畅谈起他的人生安排:“我想要安定下来了,跟任何15-30岁的女人结一门愚蠢的亲事。
有点姿色、几丝笑容、几句对海军的恭维话便能俘虏我。
”旁边的妙龄而美丽的小姑娘目不转睛、满心欢喜地望着他,一双大眼睛晶亮晶亮,她的笑溢在脸上,遮也遮不住。
他偏着头,目光散乱,或许手中还在玩弄着叉子,他的声音降下来:“说句真心话,我对妻子的全部要求就是她有个坚定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我可受不了胆怯或是懦弱,优柔寡断的个性永远无法信任。
”全桌人都点点头笑了,Anne使劲垂下眼帘,不着痕迹地微微蹙眉,或许是想把未成形的泪水掩饰过去。
又一日,两队人访友偶遇同行,Captain Wentworth 和妙龄的小姑娘走在最前,他的皮靴闪亮整齐,他的衣衫整洁合体,她翻过围栏,娇俏地笑着喊”catch me“,扑在他怀里,连帽子和长裙上的小花都在洋溢着青春和美丽的气息。
Anne穿着暗赭色的长裙,一顶简易的同色布帽扣在脑袋上,她看着前面的男男女女手牵手走过小溪上圆圆的横木,摇摇摆摆抬起脚,她自然是不小心摔倒了,连她摔倒的那一刻都是有些笨拙的,帽子掉在地上,露水湿了裙角……还有一日,他们去拜访住在海边的好友。
Captain Wentworth 向他的好朋友们介绍同行的一队人,他满脸笑容,语速飞快:**先生、**夫人、**小姐……他的声音忽然降下来,他偏过一点头说:“这位是Elliot小姐”。
他的好朋友敏锐地把目光转向她:“你就是Anne Elliot小姐?
”Anne是如此聪慧,她怎不知那目光和笑容下的含义?
八年里他和好友在海上无尽的航行中、在漫天的炮火中,是怎样在提起她的名字?
在Anne Elliot这个名字后面,有多少他的思念,他的怨念?
姑娘们在酒席上和兴致高昂的绅士们一起举起酒杯盛赞海军,她坐在桌角,跟Captain Wentworth 刚刚丧妻的好友轻声交谈。
他的好友沉默寡言,唯独喜欢诗歌,她是这样聪慧的姑娘,绕着诗歌引他一句又一句的交谈下去,直到诗歌先生笑了……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话放在这里,其实并不应景,只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会想起这句,Anne淡淡的隐忍下,是不是一颗已经低到了尘埃里的心呢?
她或许没想到可以挽回什么,只是自己低到尘埃里,他便不会怨念了吧?
还好这是简·奥斯汀的小说啊,男主角总是爱着女主角的,Captain Wentworth 不是无情,他只是迷失和一点点的傲娇而已。
所有她没在看着他的时候,他总是在偷偷看着她的。
漂亮的小姑娘越过栅栏扑进他怀里,他笑着轻轻接住她,跟她对视几秒便错开头去,他低下头的时候脸上马上没有了笑意——其实他是不开心的,陪着姑娘们说笑,心却落在队伍的最后头。
Anne在横木上滑到了,他跑过来扶起她,镜头下的一张脸帅气逼人,表情却臭到极点,他扶起Anne的时候低头看着她,没有一丝丝的笑,看到有别人赶了过来扶住Anne,他马上就转身走了。
可是,他明明是走在队伍最前端的啊,促使他最快地跑到最后扶起她的,不是那颗掉落在最后的心么?
Captain Wentworth 最后没能装下去了,那些年轻灵动的笑靥、那些似有似无的情敌剥去了他的伪装。
他站在海边长堤上,在巨浪里跟自己的好朋友绝望地坦白:”我以为我对她满不在乎,但我不过是恼怒怨恨罢了……除了她之外,我从未爱过任何人“。
Captain Wentworth 最后表白的情书堪称经典,简直跟Darcy先生的“You have bewitched me,body and soul ”有得一拼。
在配乐中由RPJ大叔那磁性的嗓音读出来,当真是妙不可言:“I can bear this no longer. You pierced my soul. I am half agony, half hope. Unjust I may have been,weak and resentful I have been,but never inconstant. I offer myself to you again with a heart even more your own than when you almost broke it, eight years ago. I have loved none but you. You alone have brought me to Bath. For you alone, I think and plan. Have you not seen this? I can hardly write. I must go, uncertain of my fate. A word, a look, would be enough. Only tell me not that I am too late, that such precious feelings are gone forever. ” 《劝导》自然是大龄女青年的童话故事了,记得当年冰冰姐和孙红雷主演的同样拍给都市大龄女青年的童话《我愿意》上映的时候,我旗帜鲜明地在豆瓣上写了一篇影评大骂一通:请继续拿爱情忽悠我们。
我讨厌所谓大龄剩女的爱情童话,但是当遇到简·奥斯汀的时候,我总是要缴械投降的。
简·奥斯汀让奈特利先生爱上八卦的小萝莉爱玛,让高富帅的迷倒今日全宇宙少女的达西先生爱上刻薄大龄女子伊丽莎白,让埃德蒙爱上贫穷女孩范尼……奥斯汀小姐或严肃或俏皮的叙述中,总是在反复叨唠这样一个主题:她是个好姑娘,给她一个有情郎。
--此处是文艺小清新分界线,以下文风转入精神分裂的二缺青年状态。
是啊,世上那么多好姑娘,有几个可以找到有情郎呢?
奥斯汀小姐自己是没能获得上天眷顾的,她唯有自食其力,自己眷顾自己的女主角们。
可是,若是我学一学简奥斯汀的刻薄,就觉得这世界分分钟都不美好了……那些迷人的大叔都包养了十六房小老婆了,那些高富帅的先生都泡过了成群结队的美女了,那些青梅竹马的前男友即便没有功成名就也都另觅新欢了,就是屌丝男士们也都在陌陌和微信摇一摇里乐此不疲了……好姑娘们在练就火眼金睛、保持节操不碎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变成女汉子了。
我还是不要这样刻薄了吧,一来破坏气氛,二来奥斯汀小姐都要不高兴了。
再来说回电影吧,爱情本身便是最荡气回肠的素材,只需记录它最平常的模样,便足够欢喜和虐心了,某些国产剧编剧和导演费劲了心思制造噱头,编造什么苦情大戏,真心的替观众肝儿疼。
这一版《劝导》的配乐和选景都独具匠心,本人对Rupert Penry-Jones和Sally Hawkins的演技也不能赞扬更多,看十遍的话,每一遍都有更多的细节,眼角眉梢都是戏,裙边云鬓都是戏,举手投足都是戏。
最后,我要说,上面说的爱情啦,文学啦,演技啦什么都是表象了啦,真正支持我把《劝导》看个十几二十遍的原动力是因为RPJ叔真的好帅好么?
童颜大长腿、逆生长反人类好么?
He said, she was so altered, that he thought he should have not known her again...He said, a strong mind with sweetness of manner, that was the woman he wanted.He said, he had loved none but her, her, Miss Anne Elliot, and he offered himself to her with a heart even more her own than when she had almost broken it, eight years and a half before.-忙碌了一周,昨天也照例做到黑。
夜深时,忽然十分念想,看了看07版电视剧:劝导(Persuasion)。
我是无意中得知居然有了这样一部新的劝导,在我,仿佛又重新隐见了久久遗弃的希望,有点险要的心惊,但是还是要怯怯靠近。
不知道我算不算特例,总之西洋人 喜爱的奥斯丁短剧,我一般不会喜欢。
比如他们以为化身伊丽莎白的凯拉奈特莉,我比较免疫,甚至一见她颦笑,就忍不住已经笑倒,可能吗只会怒吼、笑容花痴的 伊莉莎?
而被他们奉为经典的95BBC版劝导,我看过一次就把DVD扔掉,实在无法忍受那样丑陋的温特沃斯和安。
迄今为止我觉得最像奥斯丁的短戏,还是李安导的理智与情感。
而不拘时限,忠于原著因而大致不走样的电视剧,最好不过95BBC版的傲慢与偏见。
它的好,固 然得益于优秀的男主演,根本还是因为时间宽裕,不费缩压编剧的辛苦,任简奥斯丁自己来说故事,那自然很好听。
怕只怕,新锐导演编剧自以为是东扯西拉,把明 明紧凑的行文扯拧,反而落下大段大段空荡的剧段不知所以,入围学院奖、凯拉奈特莉版的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一种极端的例子。
是以我私下始终更认可温和的李 安,他显然是认真读奥斯丁的。
撇开男女主人公的外在,07版劝导是有一些平静的说故事的元素的。
我因此不止一次地揪心,一如读原作时,在初夏的晴朗阳光下,咀嚼着温柔的哀愁。
久别重 逢,老情人再见,时过境迁,仿佛什么都氤散了,又有什么还在,隐隐发酵而煎熬。
这个题材,这个故事,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无法忘怀,甚至我对它的重视,不输 于傲慢与偏见。
安和温特沃斯第一次再见,衡平无波,可是她已经紧绷至极限,最后悄然惆怅地叹了口气。
我也叹气。
之后每个有他同在的场合,我也陪着安,无法 自如,满心曲折。
年少的看书的情绪,许多年里一成不变,到了相应的段落,我跟着情绪起伏。
看这部片子,感觉类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是圆了我的旧梦:亲见安重新获得幸福。
然而短戏依然不够严密,或者说,我依然还是个吹毛求疵的奥斯丁迷。
我可以理解编剧为了节省时间,把温特沃斯将安的小外甥从她背上抱走,替她解围又冷脸以对的场景,直接加载到一行人散步,温特沃斯与路易莎交谈,因而获告安 曾经不止拒绝过他的求婚,还拒绝过路易莎的哥哥。
代换情节为,过独木桥时安摔了一跤,温特沃斯立刻过来扶助,面色却沉郁冰凉,甚至有点不屑和恼怒。
这样的 代换,效果等同,几乎是很聪明的。
可是之后,07的编剧,让哈维尔将军告诉温特沃斯原来受伤的路易莎和本威克一拍即合,不日成婚,并与温特沃斯拥抱,祝贺他重获自由身,不必担当一桩温自己 并无真意的婚事。
这简直就该打了。
哈维尔,曾经差一点就是本威克的大舅子,他妹妹去世,婚约未竟,他却一直体恤地视本威克作妹夫,安慰照拂。
转瞬间,这个 年轻男人琵琶别抱,哈维尔会是无动于衷,反而开怀大笑,只为朋友扬眉高兴,完全不顾念黄泉下骨肉情分的人吗?
再有,07的编剧在剧末让安整个巴斯城狂奔,追温特沃斯。
途中遇见中学旧识史密斯太太,她向安揭发了安的另一青睐者,远亲爱略特先生的真实嘴脸。
安立刻就 相信了史的说法,道谢便继续追人。
这是对原作的极大浓缩,将阴谋的败露以几句话作交代,而不像原作用了几个场景的人物互相映衬着强化证明。
如果原书是累赘 的,但奥斯丁至少讲逻辑,07的编剧却给安狠狠降了分。
她是那么善良而谨慎的人,不会轻易诋毁别人,也绝无可能盲从负面的评价,她至少会问哦真的吗?
你为 什么确信?
这样的说法可靠吗?
而戏里的安,完全无暇做出合理的判断,只顾追随温特沃斯,挽救他们的爱情刻不容缓十万火急。
于是,史密斯太太像苍蝇一样被挥 开了,而我的感动忽而也变了调调。
不过也许,我也该知足。
毕竟,两百年后速食主义盛行的年代里的我,亦曾有过安静和不安静读简的时光,亦有这么丰富的具像来修理,苛刻批评。
这也许,就是我不得不接受的喜爱简奥斯丁,喜爱安的方式。
虽然剧本的改编和剧集的拍摄上都有很明显的不足,我还是给了这部影片五分,因为这是Austen的故事,现在的我最喜欢的故事。
Austen的故事讲述了女孩、女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叫《Austen Book Club》,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Jane 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
Anne是Elliott家族的另类,她有分寸。
她的姐姐是个铺张而奢侈的女人,她的妹妹是个神经脆弱的女人,她们的这些个性继承自他们的父亲。
而Anne的品性来自她那在剧集中没有露面的母亲。
Wenworth上尉后来的转变太惊人,而Louisa和Benwick结婚更是突然。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拜伦《春逝》时间流逝。
过往慢慢沉淀成一张昏黄的照片。
一切喧嚣即止。
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神奇时刻,狭路相逢,面对旧爱,该用何种表情应对呢?
安妮听到温特沃斯上校即将随将军夫妇住入自己的房子时的脸色一沉,旋即回到房间瑟瑟发抖,对教母说起那个说他名字也会心惊胆战的男人;然而提着灯出现在花园的她,此时又如此想参加宴会,即便只看他一眼,却因为受伤的小外甥查尔斯与神经质的女主人去不得;上校因此并没有在宴会上看到心心念念的安妮,思念是最苦的药,却医治不了他的病,于是举着猎枪冒失闯入他借宿的人家,不是要去杀她,只是想为自己的思念找个借口罢了——与男主人相邀外出打猎;安妮此时正后悔着昨天未相见,两个表妹便兴奋地跟她说起他的英俊与风趣,眼角一瞥,便看到从门口闯入的他,出现在阳光照射下微微发亮的浮游尘埃中,仍是旧时容貌,却无端增添了沧桑的忧郁与稚嫩的局促;怎么办?
四下里都怔忡,匆忙回头怕对上他的眼神,却听他从容说与她是旧识了,心中一阵酸涩;夜晚的赴宴,众人问他今后的打算,他没心没肺地说十五到三十岁的女人,只要取悦了他便结婚算了,却盯着她说出让她毕生难忘的话:只要那个女人个性果断坚决,不会因为他人的劝导而随意变卦。
没说出来的是你那么爱我还要抛弃我,难道要与金钱和权势结婚?
她心中有一处轰然倒塌,心想是啊,他已不是我的,错只错在我的无情与软弱,仿佛他说的“强装的懦弱”。
“他已伤透了心,却始终无法做到毫无情谊,还是会在我受苦受难的时候帮我一把……”简•奥斯汀的作品永远是喜剧结局,无论其间多么悲苦,这部《劝导》也一样。
或许是因为简天性活泼乐观,或许这只是她在表达自己一生都未得到过的幸福。
《劝导》的女主角沉静而内敛,与简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故事的结局总是美好的,安妮重新回到旧居凯林奇,只不过当起了女主人。
电影并不出彩,结局难免落入俗套,只是那场景太美丽,恰巧看到拜伦《春逝》中的诗句,仿佛为他们而写。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很高兴地看到某部剧情介绍里能把作品归结为“安怕过困苦生活拒绝第一次订婚,男主角温特沃斯从无钱变有钱的结论”。
这种评价,使我感觉到电影会还原了《劝导》那个时代英国绅士阶层的婚姻价值观,而不是为了符合商业利益,谋求变成一个麻雀变凤凰、我爱你纯粹是感觉其它无关等等的现代美式商业之作。
于是点动了心目中长久以来,所钟爱作品的电影改编。
先看到的电影海报上,男女主角都太合乎心中形象了。
安的演员,就是要这样一个第二眼才会觉得漂亮,与姐姐伊丽莎白站在一起绝对不会把视线投诸于她的形象。
她的演技,把安的自制,悲伤,逃避都放在一起。
也只有这样的女孩子,才会隐忍到不会把“我还爱着你”在行为上表现上显露出一丝,宁可悔恨当年的自己,也决不会档着温沃斯上校问一句:“我还有机会么?
”你可以指责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不勇敢,却不得不为她真心希望别人忘却过去,自己却一直坚守内心的善良而叫好。
奥斯丁笔下,是不可能有《苔丝》式的悲剧。
她的现实笔触,在于她平澜不惊地叙述着绅士阶层的平淡故事,在最常见的社交描写中,寻找着人性的真实、冷静、善良,以及区别愚蠢与聪慧。
理性和教养是奥斯丁六部作品的主流观念。
女主角或冷静聪明,或内敛坚强(《爱玛》例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个面善心不善的无耻之徒口舌生灿,做出一些不影响本人生存的错误判断,但最终的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劝导》中,这个规则没有例外,但奥斯丁本人自恃的“理性”本身却受到了首次撼动。
《劝导》是奥斯丁后期作品,曾经看到有评论,评价是作者在受到类似情感挫折之后有投射之意。
《劝导》的书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一词意义的问讯,在奥斯丁的作品中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当初恰是因为理性的放弃,导致了长达8年的弯路。
开始时,安觉得,教母的劝导本身并没有失误,“谨慎”是应该的。
但当恋情成为过去时,心却还在定定然的走在那里,即使多少次现实在她面前展现的,是一种无望的结局,她却始终不会以开始一段感情来结束。
在隐忍、坚持、躲避、后悔之中的安,并不是失败者。
我想,即使安最终结局是并不知道温特沃斯上校的真心;即使真的收到温特沃斯与路易莎订婚的消息;即使表兄的为人尚未被安所知晓,而这位表兄却是最合适的结婚人选;即使温特沃斯上校依然是个穷光蛋;安还是会坚定地走她坚持爱情的路,哪怕一个人孤独终老。
我觉得这个故事想讲述的,绝不是等待与隐忍换来最终的幸福,而是“坚守”自己的心,哪怕时间已逝,人生已改。
也会付出自己的代价来付得这种坚守。
虽然是奥斯丁的书会为了一个完满易为人接受的happy ending结局安排温特沃斯上校不会变心,那是她笔下爱情故事的通俗结局。
安从外表到心底,都是隐忍、和善、关注着她人幸福的,所以她人格犹如一杯醇酒,赢得的是周围人们的好感。
相对的,除了最贴心的教母,别人也很难从她的克制的行为中,探知她的真心,甚至可以说她的爱隐匿得早已成为自己的负担,外表温和却从不显示软弱,可以轻易让人很容易忽略她的感受。
奥斯丁这个故事里,已经嗅到了一丝茨威格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的浪漫味道。
女主角安也是她笔下,最接近于爱情的一个女主角。
电影结尾与原著情节上,有了一个大大的改变,还是能理解安出动寻求这个改编的。
整部电影我只是被安妮在古老的欧洲街市上奔跑那一幕感动了,穿过河岸边白色的房屋,树影在红绒裙上不停更迭,擦身而过的墨黑色四轮马车,脚步随着急切的呼吸加快,那些街道两侧贩卖蔬菜的摊铺,高帽绅士与百褶裙小姐,所有的风景都飞驰后退,镜头面对安妮,颠簸地拉近,再拉远,反反复复,紧握信件的手部特写,快速切换的场景,奔跑的喘息让她面对上校字不成句,周围人物的声音从画面中慢慢淡出,最终镜头定格成一个吻。
我相信上校定是看穿了眼前女人的情意,亲吻着她的坚持,原谅了她曾经的懦弱,和那些无法言说的懊恼与愧疚。
而此时女人眼角的雀斑,褶皱的衣领,都在爱人的注视中瞬间遁形。
为了爱情而奔跑的人很多,《重庆森林》里的警察223,每一次失恋都要去跑步,为了蒸发身体里的水分,不再容易流泪。
可谁又知道奔跑在大雨里紧咬下唇的223到底哭了没有。
我想这个角色再适合金城武不过了,没有谁还有他孩子一样清澈坚定的眼神。
满头红发的罗拉在法国街道上跌跌撞撞,从楼梯上滚下,跑起来脚可以抬到很高的位置,为爱人尖叫的时候甚至能看见喉咙的小舌。
那个神经衰弱的李米,追在方文身后背诵每一封他的来信,在对方说“我就是不爱你了”,她忽然哭着道歉“对不起,是我认错人了”,随即跑开,用尽全力,以至于背后的衬衫被昆明的风吹得鼓鼓的。
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的老姑娘,矜持内敛的安妮,为了8年前错失的幸福,已逝的青春,在潮湿的石板路上奔跑,尽管长裙束缚,人群投射来异样目光,可她此时却奋勇地张着嘴、眼神坚定地向前奔跑,并非筋疲力尽,但这更具有张力。
我虽然不是信奉上帝的信徒,但看到这里也相信,安妮以及所有那些曾经奔跑过、现在正在奔跑的人,都是被爱神庇佑的孩子。
呼吸、心跳、闷疼的胸口,奔跑的时候只有这些,只有,来不及任何思考,这也算是一种最纯粹、最简单的,对于爱地表达。
其实,我是想起了那年入夏在北京肮脏灯影里奔跑的自己。
2010.5
好喜欢莎莉霍金斯~~
BBC的男主角都那么美,摔!!!!
一帮英国破落跪族个个看着都像近亲结合的产物
很细腻
Jane 写的小说有个特点 男女主角在一起总要经过千回百转 家长里短 。
没意思到家
哎。。。这故事写得多美啊。
安妮简直就是女生的反面教材,跟个灰老鼠似的唯唯诺诺,整天把自己当女仆当管家,最烦这种讨好型人格的人了,而且也完全看不出她跟男主之间有任何的火花
个人认为是奥斯丁小说最压抑隐忍哀怨罗嗦的一部,且happily ever after的收尾多少带入点作者自我安慰式的不自然,翻拍也不讨喜也是料想之中。倒数第二幕写日记的Anne抬头浅笑一瞬间里满溢的幸福温柔把人看呆了。另外英国人的发际线都让人担忧啊。
给我一个Captain……
八年的等待。JaneAusten写的鲜为人知却是超级经典的作品。
男主接受不能!!女主。。也接受不能!
简·奥斯汀的风格,在温润如玉的光泽之下总是潜藏着种种近乎肝肠寸断的欲言又止。然而影像上的简·奥斯汀又与书上的如此不同……PS:近几年英国简剧的男主角都很有气质
我喜欢这感觉啊。。等待隐忍追逐啊~
BBC赶紧给我再拍一版。
相比其他同类型的英剧,电影,改编的剧情不连贯,交待不足,导致男女主角的表现都好突兀,不可理喻,看的时候就无法投入,一直很抽离
还行,女主角的暗自思量,男主角的旁敲侧击比较耐人寻味,结尾不错,女主角一顿猛跑,跑向幸福,那个充满了渴望的吻啊。
补了很多bbv改编的原著。这部真心一般,也不值得一看。而且我觉得原著本身价值观也有点问题。总之这个故事很牵强。
简奥斯汀笔下又一段细腻纠结的情感,演员的选择还是合适的,不过女主的穷酸女仆服装和造型真是令影片大大减分~
在一切还为时不晚的时候,丢弃软弱和愤怒,成就何为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