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和西蒙是一对双胞胎姐弟。
他们的母亲在一天早上匆匆离世,只留下一份遗嘱,和两封信。
在电影《焦土之城》的开头10分钟,珍妮和西蒙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母亲希望自己能面朝大地下葬,无需棺材,不穿寿衣,不要任何的祷告,甚至连墓碑也不许设立。
除非,珍妮和西蒙能把两封信件,分别送到他们失散多年的亲爸和亲哥手中。
不听母亲遗嘱办事,会遭受非议,自己内心也不好过;听从母亲的安排,找不到亲爸和亲哥,母亲就要以不合理的方式下葬;找到了亲爸和亲哥,珍妮和西蒙原有的生活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不知道亲爸和亲哥是好人还是坏人,会不会来索取钱财,但如果要获得一个完美的结果,母亲能得到安葬,不遭受外人非议,原本破碎的家庭能够重新凝聚,珍妮和西蒙就必须找出真相。
亲爸和亲哥到底是谁?
为什么母亲一直要隐瞒实情?
母亲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往事?
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前,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开始了他的多线非线性叙事模式。
原本有序完整的故事线被切成了四段。
第一是现在时间,珍妮和西蒙拿到母亲遗嘱,返回故乡找寻亲爸和亲哥的线索;第二是过去时间,母亲在战乱时期,生下那位亲哥之后的遭遇;第三是母亲去世前的时间,母亲不知为何在泳池突然发病,住院后就一病不起。
第四是亲哥在与母亲分离后,加入军阀的少量片段。
由于主剧情更多集中在现在时间和过去时间,一些梗概和评论都把电影说成是两个时空,双线叙事。
观众在跟随珍妮和西蒙探寻真相的同时,可以比姐弟俩更早一步获得关于母亲的信息。
这或许不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焦土之城》的爆点在于亲爸和亲哥的真实身份,这自然是被放置在最后揭晓的一个信息,可以让观众和角色一起遭受心灵暴击。
比角色提前知道更多信息,这就意味着观众可以更容易能猜到结局,尤其是对于观影经验比较多的观众。
母亲不为人知的往事随着过去时间线逐一呈现,真相都指向一个方向,知道珍妮和西蒙的身世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像只是和亲爸亲哥相认而已了。
作为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选IMDb Top250,豆瓣高达8.6分的电影,就只是一场平淡无奇的寻亲之旅而已?
后面一定还有什么神奇的事情才对。
当你像编剧一样思考,怎么才能在结局给观众制造一个超级惊喜呢?
大概就只有在亲爸和亲哥的身份上做文章了。
选择让观众身处“上帝视角”,可能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就是如此。
他不喜欢用快节奏,不喜欢有太多的感情渲染,只喜欢冷峻地呈现出故事。
之后拍的《囚徒》、《降临》、《银翼杀手2049》都是如此。
他喜欢让观众思考,用画面提供线索。
只要观众能留意到那个母亲留下的十字架,不用导演再加个字幕提示,标注个时间说明什么的,就能秒懂那个私奔女子就是珍妮和西蒙的母亲了。
如果观众与姐弟俩的信息同步,那观众就不用去思考不同时空之间的联系,只需要根据已知信息推测真相。
由于已知信息是观众跟随角色去获得的,观众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
给出角色不知道的信息,可以让观众变被动为主动,这才符合丹尼斯·维伦纽瓦想让观众成为探索者而非只是吃瓜群众的理念。
得知真相后的珍妮和西蒙自然是难以接受的,《焦土之城》是一出悲剧,更准确点说应该是惨剧。
母亲的经历充满着无尽的痛苦,可能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母亲想让儿女知道,自己的痛苦回忆?
让儿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不好吗?
他们知道残酷的真相,那得承受多大的心灵暴击啊。
那位退休的狱卒应该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为妙。
普通人可能会为了孩子好,选择秘而不宣,或者等孩子再长大一点,才让委托人把密封的,直接写有真相的信件送过去。
但珍妮和西蒙的母亲早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她不但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难民,而且是一位战士。
在监狱生活中,她表现出极其顽强的意志品质。
现实再怎么残酷,她都会战斗下去。
潜移默化地,她可能会要求子女也要去面对现实,而不是在“无知的幸福”中不清不楚地度过一生,连自己怎么出生的都不知道。
另外还有同样不明真相的孩子他爸,他哥。
作为父亲的,有责任承担自己的过错;作为哥哥的,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母亲到底是谁。
更重要的一点是,母亲要让她的子女明白,一些宗教仇恨,以及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是永远无法抹除的。
也许子女们明白之后,会投身到类似她之前的反战事业当中也不一定。
而银幕之外的观众,也可以和她的子女一样,获得反战的感悟。
因为造成惨剧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故乡撕裂的社会环境。
《焦土之城》改编自加拿大著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电影虽然没有明示,但故事的大背景八九不离十是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仅靠叙利亚,是一个充斥着战乱的中东国家。
1975年,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基督教长枪党爆发大规模内战。
而在这场内战爆发前,黎巴嫩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就已经是水火不容。
珍妮和西蒙的母亲,年轻的娜瓦尔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动荡的社会当中。
酿成惨剧的第一个诱因就是,基督教对穆斯林的仇恨。
如果不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这种仇恨,娜瓦尔本来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上平凡幸福的生活。
仇恨杀死了她的爱情,还让她骨肉分离,她才不得不冒着战火去寻找孩子的踪迹。
第二个诱因,是无情的战争让人民颠沛流离。
这使得娜瓦尔无法找到他的孩子,也就是珍妮和西蒙的哥哥。
如果没有战争,她能够顺利在孤儿院找到儿子,那么两人至少可以相依为命过日子,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第三个诱因,是军阀的残暴不仁。
这是导致整出惨剧的一个关键节点。
娜瓦尔目睹了基督教长枪党军阀泯灭人性地杀人穆斯林平民,这一切点燃了她心中的怒火。
她找不回自己的孩子,又见到长枪党这样滥杀无辜,自己只能束手无策。
怎么办呢?
复仇。
如果不是因为长枪党军阀逼得娜瓦尔加入伊斯兰教的军队,用一场刺杀行动来宣泄怒火,娜瓦尔就不会去到那所监狱。
不去那所监狱,就不会有《焦土之城》的可怕结局。
表现黎巴嫩问题的电影有很多,2009年《黎巴嫩》,2017年《羞辱》,2019年在中国大热的《何以为家》。
《焦土之城》是这批电影当中隐喻性较强的。
故事其实要表达的就是宗教仇恨、战争对娜瓦尔家庭的伤害。
这种伤害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如何,娜瓦尔都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
就算娜瓦尔没有去世之前,就把珍妮和西蒙的亲生父亲和哥哥找回来,他们的家庭也难以重新凝聚。
为什么?
看完结局你就能知道了。
动荡撕裂的环境令到千千万万黎巴嫩家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焦土之城》用一个戏剧化的结果,摆出了一个命题。
充满苦难的个体,要何以成家?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黎巴嫩小男孩的童年悲剧,实际上主题更多是在说,在苦难的环境中,如何成为一个人。
《焦土之城》或许才更适合用“何以为家”来作为片名。
被扭曲的娜瓦尔一家,何以为家?
大概就是娜瓦尔遗信中所说的,那点残存的“爱”吧。
在我们的生活着有很多人,他们每天不停重复着错误,让生活变得更加麻木,也就是在这个悲剧已成为喜剧的时代,我从没有想到一部电影能这么深刻的敲击着我的内心,每年的新电影叫座又叫好络绎不绝,但《焦土之城》是一部你最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它就像纳瓦尔再监狱中含着眼泪的歌声一样,让你听完心痛、破碎、分崩离析,在你心里最弱软的地方爆炸。
我对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总是有种极端化的看法,有很多从人们信念瓦解到宗教的质问再到战乱的萧条种种角度的叙述的影片,但我相信有一部分观众像我一样更加喜欢的是那种对于战争结束后造成不可挽回与无法面对的人伦悲剧。
导演没有故意的强调是哪个国家,哪个时期。
这种处理也能看出创作者对于战争统一深沉的思考。
我们可以假使为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故事似乎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影片两条叙述线索倒叙,在母亲纳瓦尔与孩子珍妮和西蒙之间穿插,每一段时空的跳跃都非常活脱,层层推进的故事解开悬念,每场戏的安排错落有致,简洁平稳,没有一场戏是所谓的刻意做作形成,最让我敬佩的是这样一个震颤我的结局却处理的不动声色,娓娓道来,有一种很强的冲击力,我就几场对我个人而言震撼较大的戏进行一些浅浅的分析第一个让我兴奋的便是开头那段由窗外中东地区的风景向屋内横移的镜头,一群孤儿院里的孩子,一个挨着一个被一群恐怖分子理发,这种无助与迷失的感觉就像是命运被人操控,无力挣扎,配上radiohead的歌声,高速的摄影马上营造处影片大体的风格和口味,脚后跟的三个痣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也许这时我们无法判断其意义,但是随后的情节这三颗痣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与判断。
这场戏犹如很多战争题材开头的情绪营造,但不同的是,我看到开头那场戏的时候似乎干刀了某种心理上的救赎,就像是给自己的命运设定了一种无法达到的高度一样,让我有些郁结和叹惋。
之后,在影片的故事降临的时候,一个贯穿全片的悬念的到来,让我听着母亲如何千辛万苦的引导自己的孩子们体验自己年轻时的辛酸与坎坷,更加让孩子们更深的感受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永恒而隽永。
第二个让我震撼的地方便是纳瓦尔离开自己的故乡离开了自己工作的地方,来到北部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时,跑到那颗曾与自己一起去私奔的人约会过的一颗树下,虽然影片只用一个镜头表现,但看完之后回顾,那幅画面依然挥之不去,那个与纳瓦尔曾私奔的人,也是日后尼哈德麦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可以说是这个悲剧的牺牲品,也是整个悲剧的导火线,也许没有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悲剧依然会存在,但这可曾经约会过的树下见证的是战火年代,流言可畏,制度封建的环境下一种美好的向往,尽管那只有一瞬间。
影片在纳瓦尔坐上公车,遇到恐怖分子的屠杀时,迎来了我情绪上的迸发点,一个简单的十字架挂件就让纳瓦尔存活下来,她解救的同时也要解救另一个母亲怀里恐惧的女儿,望着那位母亲看见自己的女儿与自己离别,而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她是那么的绝望那么令人心碎,而女儿的无知与天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纳瓦尔肉体上存活摧毁了她信念上的坚持,她呆呆坐在燃烧的公车旁边一动不动,黑烟熊熊升起的大漠,使纳瓦尔和一切战争中遭迫害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悲悯。
纳瓦尔刺杀首领的戏,让我们看到以为母亲观念上的转变与性格上坚硬的部分,那种决绝和利落令人敬佩。
接下来令我再一次震惊的是纳瓦尔真正的被人践踏,被人叫做唱歌的女人。
唱歌的女人,在电影里总是魅力的,她们要不泣不成声要不面对绝境坦然淡定,纳瓦尔的歌声透漏着一股流动血液的生命力,我尽管从那种歌声里听到了恐惧听到了哀嚎,但那种时而抽泣时而吞咽更让我听后变得坚强,我相信这是纳瓦尔那种生命力与不沉沦的反抗精神影响的。
即使纳瓦尔被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不停地糟蹋,她的眼泪也那么的震颤人心。
当纳瓦尔怀了阿布特来克的孩子时,她那种痛苦与无力被她无用的反抗揭露的一览无余。
之后纳瓦尔临产的时候,大夫的一句,休息一下,我们接着生下一个的时候,珍妮与西蒙也被这个时代的悲剧无情的成为牺牲者。
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与破坏,必须把那种宗教的对抗或是民族的仇恨注入到每个国家的公民当中,侵略者凌辱妇女,使敌国留下的后代染上可耻的血液,任何人也无法忘记这段悲戚的历史,让她们的孩子生下来就带有历史遗留下的不公平。
而此刻珍妮与西蒙就成为这场悲剧的迫害者,当他们意识到以后影片并没有给予强烈的表现,而是静如止水的思考与消化,迎合了整个影片的虚实风格。
然而这样的迫害也许不能够达到那种真正人伦悲剧的高度,再影片真正的结果,悬念的揭晓的时候,我觉得观众一定都会和珍妮从西蒙口中知道真相的反应一样,不可思议,彻底的沦陷。
当我们看到了三颗痣的尼哈德麦就是曾糟蹋纳瓦尔的阿布特来克的时候,我们的思路瞬间混乱了,心中无数个等号在找寻对应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敢想象这样的结果,悲剧像是一层一层的埋伏,造成了一个畸形的陷阱,让你一点一点的跳入深渊,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那纷乱的年代,人们的封建,统治的自私,绝望的命轮。
影片此时已近尾声,当那个尼哈德哈曼尼读者死去的纳瓦尔留给他的两封信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一个母亲与妻子的形象伟岸而深沉的在我心中矗立着,纳瓦尔两封信用的两种立场,让我触目惊心,尽管自己被自己失散的儿子强奸,并且生下了两个漂亮的孩子,但纳瓦尔依然爱恨分明,对强奸自己的阿布来说她冷静又克制,而面对自己的儿子时,纳瓦尔却依然深深地而且永远的爱着他,这就是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女人面对自己骨肉失散,丈夫死亡的贞操和坚韧。
看到两个知道真相后的孩子读完母亲的信时,整个影片哀伤的到达一个顶点,结尾尼哈德哈曼尼站在曾经强奸过的母亲的墓碑前忏悔,影片完结。
片尾出完,我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的心脏也成为了一片片焦土,曾经的焚烧与奚落又被滚滚的记忆重新沸腾,在这样一个冷静克制,缓缓书写的故事里,一个多么残酷的悲剧呈现在我眼前,不禁失语流涕。
影片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围五部之一,尽管没有得奖,但我庆幸这片来到奥斯卡的一个舞台,要不然我不会看到这么符合我胃口的影片。
影片大部分演员都是真实的群众,现实气质很浓重,画面忧郁残破,手提摄影与高速移动摄影相结合,整体独立氛围很强,文化意义很厚重,最主要的是叙事的整齐与节制,没有在一个很虚化的道理中斤斤计较是我认为影片大气的格局最重要的部分。
一部影片的经典概念的形成取决于它弥留的时间,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再我心里储存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经典。
应某友的要求,看了这个豆瓣上好评如海啸的咚咚,看过之后内心颇不平静,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一个政治不正确,表演无张力,情节需要靠一系列不必然的巧合推动的电影竟能牵动如许英雄好汉的泪腺,思忖良久,觉得只能是离乱背景下的乱伦题材带来的扭曲刺激感被误认为心灵震撼所致。
其实作为饱经战火摧残派系倾轧生灵涂炭的原型黎巴嫩,即使是一部平实的纪录片,看看那些炮火洗劫后的荒城颓壁,看看劫后众生,就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内心,这部电影搞得这么刻意,反倒在如同用血写就的真实中看出了几分假来。
就好比当年的《大盗石川五右卫门》,电脑技术的加入看得人眼睛生疼,当然这次的生疼是在情绪上的,或者用流行的粗俗说法,看得蛋疼。。。。。。
用西方的普世情怀来衡量,女主角政治上其实明显很不正确——本人基督徒,和一个穆斯林难民有染并怀孕生子,儿子被送入孤儿院,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宗教冲突导致孤儿院被穆斯林报复性袭击,儿子被带入难民营,难民营发生大屠杀。。。。。。
于是这笔烂帐就被女主角算在了基督教政府军的头上,而口口声声“追求和平”的女主角从此毅然投身穆斯林阵营,为了报仇雪恨充当了某次暗杀行动的马前卒,最终被政府军送入集中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争斗的双方互相倾轧,受害的却都是无辜的人,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而导演,(当然更大可能是编剧的意向)在此却预设立场,认为穆斯林武装力量一方相对而言代表了正义,从拍摄角度完全表明了这个立场,穆斯林搞的孤儿院大洗劫,就只有一个废墟,而基督教民兵的公交车大屠杀却是成色十足,弹弹入肉。。。。。。
总之,于是将为穆斯林冲锋陷阵的女主角下了死命的往英雄烈士的角度上整——什么借狱卒之口说没有人能使她屈服啦,什么在监狱的唱歌女啦。。。。。。
各种没必要、各种描眉画目火力全开,终于借乱伦题材把这个破事儿煽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于这个咚咚能够在imdb上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倒觉得完全是西方老百姓普世情怀带来的逆反情绪和反思情结在作祟。
君不见,但凡是貌似公正暗藏偏手的反思题材,均能在欧美获得好评如潮——当然,前提是发生地儿得离他们够远,你反思个中东啊,北非啊,东亚啊,南美啊。。。。。。
大伙儿都爱看,你反思个二战德国试试。。。。。。
你就成了替纳粹招魂了。。。。。。
演员的表演就不提也罢,反正不过不失,见仁见智,这个剧情设计可实在蛋疼得紧。
一开篇儿,公证人大胖子拿出遗嘱再交代那几封信的事儿,把我给看乐了。。。。。。
导演玩RPG解密游戏玩多了吧。。。。。。
到什么地方找个人,找到之后给他一个咚咚,然后你就可以打开另一封信,找到一个新的线索,然后转了一大圈,发现要找到人其实就在身边儿。。。。。。
这种剧情好熟悉,除了没有打怪升级系统之外。
可以说,整个电影的展开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RPG大俗套之上的,但问题是,其一,女主角自从离开家乡到了加拿大,就和家乡的穆斯林抵抗组织没有联系了(否则她的遗嘱上会让孩子直接去找那个军阀,不会让他们自己瞎撞,话说居然就真给他们撞到了,运气值实在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参数,当然,加拿大这么大,女主角却能够在游泳池一举遇到大儿子,可见运气值似乎是他们家的遗传参数),因此她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只有大儿子=狱卒,却并不知道其间转换的整个过程;其二,她的谜语是在她已经知道大儿子(狱卒)在加拿大的情况下发出的,却没有给出任何寻找的线索,摆明了是让她的两个孩子去中东白跑一圈,似乎她未卜先知,知道他们在中东必然会发现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真相。
我只能说,在这里,导演混淆了自己和剧中人之间的位置关系,导致这部电影由一系列的不必然因素作为支撑,说服力很低。
最后,我总觉得这部电影的时间轴非常之诡异。
女主角的生卒年月为1949-2009,享年60岁;大儿子出生于1970年,即21岁产子;而双胞胎中女孩职业为数学系的research assistant,那么姑且假设她们只有20岁(事实上不大可能,而且在中东的时候女孩手上还带着婚戒),则女主角是在40岁的时候即1989年生下他们,这一年她的大儿子19岁。
再往前倒15年,女主角犯事儿是在1974年,她的大儿子4岁,被穆斯林武装组织带走,训练成为最优秀的狙击手估计怎么也得是13岁以后的事儿了,之后又被俘,洗脑,成了最优秀的狱卒(靠,瞧瞧人家这素质,干什么象什么)并使他妈怀孕,才仅仅用了6年时间。。。。。。
好吧,就算这些都是完全可能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说,19岁的狱卒演员长得真老性,而在二十多年后被他妈认出来时的他和19岁时长相居然全无二致,还真是驻颜有术。。。。。。
总之,我觉得人造不是不可以,可这部片子的味精味儿实在有点儿太大了。。。。。。
而且我要说,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知道了谜底就没法看了,可对于我来说,情况是,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样子,他的包袱还没抖,我就已经全知道了。。。。。。
这么看我是不是太变态了一点儿。。。。。。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5/incendies112imdb250-top-231.html焦土之城 Incendies (2010)这是2013年5月新进入IMDB250的一部电影,排名第231位。
电影讲述一个女人的故事。
身在法国的阿拉伯裔女人因病逝世,留下遗嘱给双胞胎兄妹,让两人分别去找父亲和哥哥。
兄妹二人很震惊,哥哥不愿去找,妹妹只好独自一人来到母亲母校。
妹妹在母亲母校了解到母亲坐过牢,随后她回到母亲故居。
但是村中人都不愿意提起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未婚先孕,且抛弃了孩子。
接下来妹妹来到母亲住过的牢房,知道母亲在狱中被强奸且生下了孩子。
妹妹听后经受不住要哥哥来帮忙,很快妹妹就见到了哥哥与遗嘱执行人。
之后,兄妹二人从接生的护士那里知道自己原来就是母亲在狱中生下的孩子。
接下来,两人通过遗嘱执行人的朋友帮忙寻找哥哥,但是得到的结果却让人惊讶,原来他们的父亲与哥哥是同一个人,且同样住在加拿大。
最后,兄妹二人找到他,将母亲写的信给了他。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母亲与一个难民交往后怀孕,难民被母亲的兄弟打死,她自己生下孩子后来到城市读大学。
战争爆发后,母亲去孤儿院寻找孩子,可是孩子已经被人带走训练成战士。
失去孩子的母亲决定报复,就开枪暗杀了一个帮派头目,之后她就被关进监狱十五年。
儿子成为战士后也被捕,并被训练为用刑的人,就这样他强奸了自己的母亲。
母亲生下孩子后出狱,在帮派帮助下移民到加拿大,儿子最终也在这个帮派帮助下移民加拿大。
一天,母亲在游泳池见到了自己儿子及强奸自己的人后,很快就在医院中死去了。
这部电影看过之后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因为它太好看了!
因为它有着一部优秀电影应有的全部要素:其一,剧情引人入胜,影片故事从电影开篇就将观众引入一个谜题,谁是哥哥?
谁是父亲?
母亲经历过什么?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步步的跟随着编导的脚步走完了整部电影;其二,反映历史与人性,战争、宗教、亲情等等这些元素都一一表现着中东阿拉伯人的悲惨生活,它们不仅仅展现了一段历史,也拷问着我们的人性——人为什么要杀戮与报复?
其三,电影拍摄冷峻与直观,这些从电影画面中大量的特写以及无声的画面中都可以感受到,它们仿佛告诉观众们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其四,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没有任何多余的一秒,这一点还要归功于本片完美的剧本和导演出色的拍摄,他们让画面中的每一秒钟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其五,演员表演精彩,全片中的每一个演员都真实反映出角色的情绪,虽然片中各个角色的对白并不多,但他们的眼神、动作表情都趋于完美;其六,电影结构与音乐贴合剧情,尤其是红色的大字与舒缓的吟唱,让电影更加锦上添花。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最近一年以来我看到得最出色的电影,除了结局显得有些荒谬外,没有任何缺点。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的好看,好看得情节还历历在目。
所以,本片也让我对电影有了新认识。
即一部电影首先要能抓住观众的心,才能考虑其他。
如果一部电影都不能让观众全情投入,再深刻的主题、再华丽的画面、再奇幻的特效、再大牌的明星,也都是徒劳。
只有让观众进入剧情,才能去考虑电影其他的,比如要表达的主题、编导要诠释的观点等等,这时才是反映电影深度的时刻。
本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先抓住观看者们的心,再一步步的揭示出黎巴嫩七十年代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对人的摧残。
这样才能让观看者们欣然接受。
否则的话,就会如某些欧洲国家的艺术电影一般,看起来费力、还让人昏昏欲睡、看后更不思其解!
至于电影拍摄与表演,则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如果没有好导演、好演员、好剧组,再好的剧本也会被拍成烂片。
总之,这部电影给现代电影树立的一个典范,告诉世人们即使不是商业片也能拍出如本片般既有商业片效果又有艺术电影深度的佳作!
此外,还有两点说一下:一是母亲为什么要将事实告诉兄妹二人,这不是给活人添堵吗?
这样的话,既是哥哥又是父亲的人知道事实后该如何生活?
兄妹二人也会在知道事实后很痛苦。
二是,近亲繁殖出来的兄妹二人竟然身体健康,实在匪夷所思,难道现代医学都是不真的?
由此两点可知,编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有些过了。
本片演员的演技刚才已经说了,不多说了。
女主角母亲扮演者Lubna Azabal1973年出生在比利时,另一个女演员妹妹扮演者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1981年出生在法国魁北克,两人都不算漂亮,但是都很符合角色性格。
只是两人年纪相差不大,但是看起来Lubna Azabal仿佛已经很老了!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剧本、导演、表演、音乐、制作都非常出色,只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即结局有些荒谬。
通过本片可以知道,好电影并不一定要有名演员、名导演、大制作以及获得各种奖项,像本片这样以上皆无的电影一样可以获得好口碑,俗话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
Lubna Azabal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序列:1048Incendies.2010.720p.BluRay.x264-7sins2013-05-27
我相信任何一个观众在看完《焦土之城》后都会感到震撼。
这是一个用一名坚韧女人的悲剧命运来抨击战争的故事。
影片不仅有这样好的一个故事,更有一个优秀的叙事方法。
叙事方法从内容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反战片,从叙事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侦探片或悬疑片。
为了将影片设计成悬疑片,影片没有采用普通的单线叙事,而是设置了三条情节线。
珍与西蒙的线和纳娃的线是主要两条,尼哈德的线则表现得较少。
其中,珍与西蒙的线是探寻真相的过程,而纳娃的线则是真相。
两条情节线关系密切,影片在讲述纳娃的一段故事后,就会开始讲述珍(与西蒙)找真相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互承接,转换流畅,使影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具体表现为:影片开始从头讲纳娃的故事,纳娃私奔未遂,生下孩子后,孩子被一个全身黑色包裹的女人送到孤儿院。
同一个场景,一个空镜头之后,珍出现了,时空转换成现在。
原来珍来到了纳娃最早生活的地方,珍找到了纳娃以前读书的学校,于是时间回到纳娃读书的时候。
影片就这样游刃有余地在过去与现在的两个时空转换。
有时两个时空的转场还会达到颠覆观众期待的效果。
例如,西蒙被带去见占西丁的那场戏,上一个镜头我们明明看见西蒙被带上一辆车,而下一个镜头也确实有一辆灰色轿车行驶到另一辆黑车旁边,我们自然会以为这是西蒙去见占西丁,但下车的却是纳娃,是纳娃去见占西丁。
时间自然巧妙地转回了过去。
表现尼哈德的线不多,却总在很恰当的时候出现。
影片就是以尼哈德开场的(当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尼哈德)。
一个武装分子在给孩子时的他剃头,镜头为他的脚跟标记做了特写展示。
镜头不断地缓慢地向他推去,景别一直缩小到他的眼睛的特写,而他的眼睛也一直盯着镜头看,此时背景歌曲也进入到了高潮。
以他为开场,不只是为了强调他的重要性,也是为了设置悬念。
在珍与西蒙得知他们俩才是纳娃被强奸所生的孩子,而哥哥尼哈德另有其人后,此时尼哈德的线恰当地顺应观众期待地出现了。
或许是为了使不同时空相互交错的叙事显得更有条理,影片还如同分章节似的给每段加上了小标题。
这些小标题于我们就像是一张张写在便利贴上的线索。
最后我们看到了故事的题眼,也是影片的片名——焦土之城——对影片中所表现的仇恨与杀戮所催生的世界的形象概括。
影片叙事精巧的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有些事剧中人物不知道,而我们知道。
影片中珍得知母亲曾被强奸过,并生下了孩子,以为那个孩子便是哥哥,而观众在关于纳娃的故事里知道那个孩子绝对不是哥哥,而有可能是珍和西蒙。
这很好地达到影响观众情绪,使观众稳跟剧情的效果。
视听语言复杂的叙事方法是为了营造影片的悬疑特质,那么影片的主题与内容则需要好的视听语言来营造。
影片的色调便很好地衬托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主要用白、黑、蓝、黄、灰等颜色。
纳娃的家乡主要是黄色,呈现压抑、破败之感,尽是战火留下的痕迹。
加拿大主要是蓝、灰,呈现阴郁冷峻之色。
人物也多穿这些颜色的衣服,影片中只有两个人穿过彩色服装,一个是被尼哈德枪杀的小男孩,他身穿红衣绿裤,他可能只是在捡垃圾,却被尼哈德无缘无故的杀害了。
红衣绿裤隐喻他原本鲜活的生命。
影片从色彩上深化了战争与暴力的残忍。
还有一次是纳娃穿上了一件红上衣,她去刺杀基督教民兵组织首领。
她穿着红衣黑裙,手里拿着红包,镜头还一直固定在她的红包上。
这颜色象征着危险与暴力。
影片讲述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影片的主角除了人物,还有那片焦土之城。
影片有好多表现纳娃的家乡的镜头。
那里的沙石较多的荒野,那里矮层小楼房密集的城市。
有些空镜头起到了转场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其一它们将影片的人物融入环境中,其二表现了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与导演深深的同情与隐忧。
影片的声音设计也很好地参与了叙事和刻画人物。
影片较多地使用了画外音。
在卡法利亚特时,影片表现纳娃在监狱里等待时,画外传来一名女性惨绝人寰的喊叫声。
影片从侧面表现了私刑的惨无人道,渲染了恐惧的气氛。
在基督教民兵组织残忍地杀害纳娃所坐的车上的其他人,并烧毁了客车时,影片用沉重的音乐声代替了真实音效,这种声音设计是突出了纳娃的心理,表现她当时的绝望和悲愤。
后来民兵又枪杀了纳娃本打算救的孩子,枪的真实真实声响被表现了。
这一声枪响将纳娃彻底推向仇恨的深渊。
宗教矛盾是影片中引发战乱的原因,影片在布景与道具的布置上都不忘带上宗教色彩。
纳娃戴的黑色十字架,纳娃奶奶手握的白色十字架,被占西丁的民兵组织袭击的房子里挂着耶稣受难十字架,玛依卡护士住院的病房里挂着的圣母像,这些使影片沉浸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
概括来说,影片构思精巧缜密,复杂的叙事方法使影片具有极佳的可观性,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到位地表现了影片的内容与主题。
因此《焦土之城》绝对是一部上乘的电影作品。
看到评论里面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位母亲不将如此苦涩的真相带入坟墓,其实我看完之后,虽然一时还不能表达出来,但内心已经十分明了。
母亲在认出他儿子就是强奸他的刽子手之前,对于双胞胎姐弟是抱着愤恨与爱交织,甚至愤恨大于爱,爱出自母性,自然而生。
这点从当年带小孩出境是友人提议以及监狱里自残,后面双胞胎姐弟与母亲关系的隔阂可以看出。
两种感情交织,扭曲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立场。
她恨那个刽子手,她恨刽子手留下的双胞胎,而她的大儿子却始终与她骨肉相离,她恨那场战争造成的这一切,包括她自己。
然而当她认出她大儿子就是刽子手时,她先是陷入深深的震惊,平复过后,是灵魂被战争摧残过后复加的无尽的撕裂。
对现实接受的无能撞击着内心。
或许经过了无数昼夜,爱之于人性,最终被认定是唯一至高的光辉。
到了她临终时,如她信中所说,她放下了,只因为那一个承诺-“永远爱你”,对她大儿子的承诺。
除了爱她别无选择。
战争能改变她,也能改变任何一个人,包括她的儿子。
寻母心切的儿子最终变成刽子手,一切的个人都身不由己。
她选择了原谅。
不像中国人,会选择将真相苦果独自吞下,西方更倾向于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真相,然后正视它。
在这部剧中,爱与彼此谅解是主旨。
真相或许残忍,但母亲的爱更显伟大,这种爱在生命的最终时刻通过这种曲折的方式得以延续,这大概是这部剧给我最大的震撼。
这部影片讲述了与我印象中伟大母亲不同的形象,母亲在经历了惨痛的过往后,仍然爱自己孩子,但她没有选择将悲惨的过去掩埋,而是告诉了自己三个孩子,哪怕这将带给他们无比的震撼,已经不能确定的后半生,尤其是尼哈德,比起弟弟妹妹他要承担还有愧疚和悔恨。
为什么要这么这么做,将一切掩埋不好吗?
甚至导演也可以将故事改变,纳娃似乎带着不甘离世,儿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异常,进而寻找真相。
看一个可歌可泣的伟大母亲形象,不带半点争议。
而将苦难掩埋,讲述虚假的幸福的过去,或者将过去遗忘,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好坏都有个人的出发点。
《焦土之城》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电影看完以后,坐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个故事实在让人语塞,我想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导演拍的手法很独特,如此多的巧合和令人乍舌的反转,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电影显得僵硬和做作,比如《爱丽丝的失踪》,还没有这个反转来的劲爆,就已经让人觉得有点荒诞,导演用了两条线,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孩子,都是在寻找,交叉剪辑,而且线索一点一点的挖,这很像《公民凯恩》节奏,直到最后才把"麦高芬"告诉观众,让人唏嘘!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风格有一种独特气质,徐徐道来节奏不快,清晰又有条理,即使这是一部悬疑电影,仍然拍的很不悬疑,个人很喜欢这种讲述方式。
最后说说电影的主题,其实导演讲了三个故事,关于战争,信仰和爱,三个宏大的主题被组合进了一个故事里,而且是这么变态的故事,所谓一举三得,首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其次信仰冲突带来的人间悲剧,最后是爱,畸形的爱,痛彻心扉的爱,导演真有你的!
去往焦土揭开母亲的昨日之殇,才真正将自己的人生与母亲的人生连结,顺着亲情脉络将个体进程与历史总缆相焊接,我们会发现,糟糕的历史看似翻了篇,那些宏观伤痛并没有消失,而是如同化骨绵毒一般嵌入了微观个体的身心当中片中的母亲默默咽下了过往战乱的遗臭恶果,她没做错任何事,只是她的人生不幸落在了盛满人类罪行的旋涡节点当中,诘难不死的往后是不可疗愈的创伤,时代前进之前也不会问她一声“how are you”,战争等历史悲剧对她的人生路径早已进行了不可逆的残酷扭曲,余生只能沦为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人失神呆滞的年迈母亲,眼中尽是诉说。
她正是人类文明劣性的沉默控诉者,这也是战后新生一代对其至亲人生刨根寻底的意义,既揭示历史悲剧敲响警钟,也从中寻获坚韧的爱——“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前提是要认识过往,明晰自身从何而来,了解至亲的过往人生就是在了解眼前与身边世界的样貌何以为今,于是便弄清了自身所处的位置,有了人生坐标,方有前行的勇气。
看清历史滚滚洪流下裹挟交融的是血脉至亲曾走过的人生丝线,丝线满目疮痍但坚韧不折,并朝着自己延展交叠,自己的人生轨迹将恒常有着亲情脉络的维系,在激流中不至于轻易流离,当然这也意味着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被拴着的。
这两天一直在看苏珊.阿布哈瓦的小说《大卫的伤疤》,不知是联想作用,还是移情作用,让我的思维马上就跳到这部我已经不愿意回忆的电影上。
《焦土之城》是我忙碌的2011年中看的为数不多的片子里,唯一一部中途没喝水没去WC没吃零食,甚至,看到一半的时候关掉了手机,毫不间断地看完的;也是唯一一部看完之后我不愿意再看第二遍的。
因为我内心的软弱不愿意让我再去面对这部叙事节奏缓慢、画面风格粗粝、没有帅哥美女演员的电影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甚至自觉地告诉自己把它忘记,永远都不要再想起。
多年前我读索福克勒斯的时候,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所谓的命运悲剧,因为年少的我一直相信正统教育教给我的人定胜天。
而现在我明白,索福克勒斯让命运幻化成了一条黑线,而每个生命,都是被这条黑线牵住脚的棋子,就像俄狄浦斯在台上无论怎样地挣扎、呼喊,都敌不过歌队的阴沉吟唱所指向的命运黑洞。
两个生活在当代高度文明的加拿大的龙凤胎兄妹希蒙和珍妮,在母亲——来自中东的移民,内向而阴沉的事务所秘书娜瓦尔临终的遗命下,怀着或多或少的不得已,先后踏上了寻找从未见过面的哥哥和父亲的旅途。
珍妮先来到了母亲少时的居住地,却发现母亲的名字在家乡已经成为不受欢迎的禁忌,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调查,她发现母亲在祖国的经历奇异而复杂,她上过大学,参加过说不清谁对谁错的抵抗运动,后来甚至还在南部监狱的档案里发现了母亲的照片,监狱老看守告诉了她母亲在监狱里所受的折磨和耻辱。
在难以承受的心灵重压下,希蒙随后赶到了这里,接替妹妹继续开始挖掘母亲的过去,监狱看守、老护士、一系列当年母亲经历的见证人,说出了母亲掩埋了几十年的秘密,兄妹俩在无可辩驳的真相面前流着泪相互拥抱、疗伤,原来1+1,真的可以不等于2。
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黎巴嫩山区少女娜瓦尔(影片没有指出故事发生在哪个中东国家,但以我粗浅的国际时政常识去理解,只能是这里了)出生于传统的基督教家庭,却和穆斯林青年产生了爱情,在打算私奔的时候被哥哥们发现,哥哥毫不犹豫地开枪打死了她的恋人,接着毫不犹豫地要打死她,老祖母出于怜悯救下了她,也容许了她腹中那个本来不允许出生的孩子得以活下去。
这部充满了死亡的影片中,第一个高潮就是这次出生,阴暗的山顶小屋,染着血的床铺,特写镜头对准了剪断脐带的剪刀。
黑色的圆形烙印,伴随着脚踵被烫伤的婴儿的尖锐啼哭,如此残忍的母子分离,却让一个男孩的生命得以绽放。
随着孩子被送走,娜瓦尔也被遣出了故乡,在异地投靠亲友,上了大学。
我们很难理解不同信仰却真心相爱的男女不能被容许活下去,母亲不能被允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这种事情,但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现实。
本片的女演员在拍片间隙,和当地的妇女聊天,问到假如是自己家的女儿出了这样的事情时,会如何对待,所有原本慈祥宽厚的妈妈们却无不紧皱起眉头,疾言厉色地发誓如果是自己的女儿有这种行为,自己将第一个亲手杀死她。
是谁把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变成了瓦砾遍地的焦土,又是谁,把那一颗颗饱含着深情的心灵变成了空洞又残忍的焦土?
在所谓信仰的名义下,决定一条鲜活的生命的死活,似乎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在那辆运送穆斯林的巴士被基督教民兵截下时,娜瓦尔看着那对母女求生的眼瞳,抛下了所有见鬼的信仰,用脖子上的十字架救下了自己,也把小女孩救下了车。
基督教民兵在焚烧泼了汽油的巴士时,一边大笑,一边向车子开枪扫射,还杀死了娜瓦尔救下的穆斯林小女孩,因为母女间的天性让她无法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烈火中被烧死。
这时镜头又一次对准了民兵们枪杆上贴的圣母画像。
圣母是那么慈悲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安拉也要求子民们诚实、忍让、宽恕,而大地上那些信仰他们的人又干了些什么呢?
娜瓦尔早已明白信仰赋予她的苦痛,在目睹收养儿子的孤儿院变成废墟时,母爱早已变成了复仇的烈火,让她扔掉了十字架,加入了穆斯林暗杀组织,一颗子弹没有让她杀死真正的杀子仇人,却带给了她七年噩梦般的牢狱生活。
她在监狱里是那个“唱歌的女人”,是“七十四号婊子”,无理由的仇恨和狂热的信仰可以让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魔鬼,法西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因此可以让异族人、异教徒受尽更可怕的折磨,年轻的看守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采取了最能折辱女囚犯的行为。
而在那个不见天日的监牢里,娜瓦尔日复一日地唱着单调的歌曲,精神的自我慰藉却无法抹去身体上日益明显的耻辱证明。
影片并没有正面展示监狱里肮脏可怕的死亡,却又给了第二次“生”的高潮——在冰冷的白炽灯下,娜瓦尔的双手被反铐在产床上,心存怜悯的护士告诉她:你很勇敢,真的,现在,准备生第二个。
特写对准的是护士沾血的手,紧紧握着产妇瘦弱的脚腕。
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是那个利用娜瓦尔失子的仇恨,将她整个暗杀工具送入牢房的组织吗?
毕竟他们保全了她和监狱里双生子的安全,还在她出狱之后安排她和孩子一起到了加拿大,从此获得了安稳的生活。
是那个强暴娜瓦尔的年轻看守吗?
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下,谁的背后没有一笔惨史?
正如《大卫的伤疤》里,偷走达莉亚的次子伊斯梅尔的以色列士兵莫夏的心理活动:这个阿拉伯妇女可以得到天赐的好几个孩子,而他那经历过恐怖大屠杀的妻子乔兰塔,却被纳粹摧残得不能再有孩子,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这让他的内心在哭泣。
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亲人的,爱人的,家族的,民族的血泪,而仇恨的漫溢能让谁可以找到内心的平衡呢?
阿拉伯婴儿伊斯梅尔被偷走,成了以色列人,当了兵,殴打自己的亲生哥哥,屠杀自己真正的同胞。
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土地,为了家园,为了信仰,为了祖先和自己所受过的苦难?
索福克勒斯如果健在,会为自己在两千年前就洞悉了命运的残忍而兴奋吗?
这片大地上的人们,被永远带着神道的面具所操纵,狰狞之后的脸庞不会有对个体生命的任何怜悯。
背负着痛苦的娜瓦尔在异国他乡平静地生活到了晚年,却在一次游泳池的偶遇中,看见了那个烙在脑海里多年的脚踵,激烈的期盼,在一个转身之后,变成了灭顶的黑暗和深不见底的裂缝,这个在动荡激流中痛苦地夹裹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终于被命运的黑线牵拉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死亡面前,她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对所有人的爱。
她终于可以坦然地告诉大儿子,自己其实和他有过最美丽的相遇;告诉希蒙和珍妮,妈妈其实很爱很爱他们,真的很爱很爱;告诉龙凤胎的父亲,眼前的这两个风华正茂的男孩和女孩,是他的儿女。
而他,将如何处置那早已被他遗忘的过去,以及摆在面前的真相,镜头只留给我他在娜瓦尔坟前的背影和垂下的双手。
该用什么去对待仇恨?
是挥舞起更大的棍棒,让敌人流更多的血,让他们的妻女发出更惨痛的哀嚎吗?
导演让希蒙和珍妮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当他们终于将母亲的两封信——给儿子的,给父亲的,都放在了应有的收信人手里的时候,双胞胎是微微笑着的,然后转身离开。
看到这里,我忍了两个多小时的眼泪,已经干涸在心里,完全流不出来了。
每个生命的诞生,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下,都是伴随着最美的祝愿,《焦土之城》里的娜瓦尔、《大卫的伤疤》里的阿梅尔、萨拉,都是长元音的名字,而名字中的长元音,代表着希望。
也没那么好吧,然后,居然没有生出畸形儿!
重要提醒:此片剧透了就无法看
看不进
4.5。被氛围、表演和结构立起来的一地狗血,不立徒赚震惊,一立高耸入云,不动声色的牛逼。从追溯母亲过往,发觉自身来历,再到撼动不自知的陌路至亲,确是夹杂宗教、战争反思的重生征途,最终,引路亡母无憾弃求“背对世界”的荒诞遗愿,因为只有众人活过来了,她才算真正活过了。
漫长的铺垫,到结局瞬间把你击溃,NB!
10年以后来看这个电影,我发现维伦纽瓦拍电影的节奏这么多年都没变过,总是喜欢铺垫2小时,爆发5分钟,坐家里看问题不大,坐电影院没看到爆发人已经走光了
他妈的恶心,操,变态编剧。
2.4 擰巴也就算了,偏要史詩般的擰巴以震撼人心。我挺震撼的,被那幾個晃眼又沒意義的大紅字給震煩了。這種時空遊走逐漸撥開真相,最終留以人重擊的方式到底是一直挺受用的。不好攝影跟剪輯...太西拉了,別拿這種水平跟基耶洛夫斯基比行嗎。
以前看过了
是女性的悲剧。结局的猎奇设定似乎是想让观众感慨,然而都是意淫,为什么我不能意淫那个男的从他爸皮炎里爬出来然后强奸了他爸呢,哈哈。一个孩子从男的皮炎里爬出来不就够让人震惊了吗,还强奸了他爸,简直是世纪之痛哇。
这种吊胃口的拍法和狗血的结局只能唬一时,冷静一下也就三星最多了。
沈重無望壓抑的故事和歷史 難道不能用更加吸引人的語言來講嗎
战争 伦理 奇情。。
中东的希腊悲剧
跟了一个坑爹的字幕
全是小概率事件的话,离扯淡也就不远了。处心积虑的爆炸性重口味结局感动啊~~
這部片的剪接日後肯定會被搬上神台供奉。由最開始很微小的線索到最後完整清楚地解釋整部片。涉及極為龐大的中東宗教和歷史體系與極為複雜的倫理關係,有種相互比喻隱喻的關係。母親過橋那段攝影太炫了吧!不過費了這麼大力量去架設結構,到最後好像甚麼都沒有出來。很可惜!
不少震撼心灵的场景。最让人战栗的还是故事的真相,真无法接受。
其实,看后仔细想想,故事还蛮重口味的...加油!丹尼斯·维伦纽瓦看好你成为新一届“逆转王”.....
想看本片千万别被剧透,也别看任何解说,就耐着性子看下去就行了,当你熬过那些冗长零碎的片段,你会迎来一个超乎意料的结局。首先故事本身是好的,一次令人不安的寻亲之旅,一次漫长而痛苦的人生回溯,当谜底与谜面一同揭晓,难免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但还是要说,维伦纽瓦构建节奏的能力是相对平庸的,即便他是那样擅长藏拙,把戏剧爆点包裹在准确而精致的视听语言之中,可是当那些大大小小的珍珠被穿成一串的时候,我们看见的不是华美的项链,而是让人窒息的麻绳。最让人感到心痛的是,一个宣扬救主文化的国度,人们却因为救赎本身而大开杀戒,他的国不曾降临,他的旨意也无人奉行,战火把一切爱与慈悲全部焚毁,最终所谓的天国在惨叫声中消亡。正如1+1=1的恐怖轮回,一方传递怨恨,一方回应怨恨,愚蠢的教徒自食其果,全能的上帝冷眼观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