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

Ágora,风暴佳人(台),穹苍下的女神(港),时间之雾,阿果拉,Mists of Time,Agora

主演:蕾切尔·薇兹,麦克思·明格拉,奥斯卡·伊萨克,阿什拉弗·格尼姆,鲁珀特·伊文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马耳他,保加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09

《城市广场》剧照

城市广场 剧照 NO.1城市广场 剧照 NO.2城市广场 剧照 NO.3城市广场 剧照 NO.4城市广场 剧照 NO.5城市广场 剧照 NO.6城市广场 剧照 NO.13城市广场 剧照 NO.14城市广场 剧照 NO.15城市广场 剧照 NO.16城市广场 剧照 NO.17城市广场 剧照 NO.18城市广场 剧照 NO.19城市广场 剧照 NO.20

《城市广场》剧情介绍

城市广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在亚历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为弟子们授课。奥利斯蒂斯(奥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饰)对她频频示爱,甚至在剧院大胆表白;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饰)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无法启口。与此同时,基督教徒宣扬的自由,让达乌斯的信仰开始动摇,此举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娅为他疗伤,抚慰了他的心灵。时局动荡,在多神教的挑动下发生暴乱,基督教转而取得优势,双方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对峙。后来,接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号令,让多神教撤出图书馆,允许基督教徒进入,于是一场残酷的浩劫开始了…… 本片为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取景地为马耳他的里卡所里堡,这里曾是《角斗士》和《特洛伊》拍摄地。希帕提娅原定由妮可·基德曼出演,但因其在《黄金罗盘》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空中的露西发条城市妻子的噩梦囧人之越挠越痒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爆龙战队暴连者男儿当保姆第二季美人如画了不起的曹萱萱侦探者也迷雾篇播种的旅人华莲的光辉器灵第一季加尔瓦克迪心动讯号实习医师斗格昨日绵绵无绝期心理罪嫁个好人家超自然东线无归途闺蜜变身杀人事件特种部队:毁尸灭尽颅骨印记如月疑云怪兽娘~奥特怪兽拟人化计划~第二季黑之斜面可爱的小东西黑夜吞噬世界华严小镇之诡踪

《城市广场》长篇影评

 1 ) 知识分子之死

这让我想起某某运动后,某某人说:知识分子夹在中间,两边不是人啊!

政府觉得你知识分子挑动人民,不起好作用;人民群众角色你知识分子革命不彻底,就知道和稀泥。

知识分子的理性遇到了革命的非理性,你跟谁讲理呢?

即便沉默也是有罪的。

需要选择立场——站队的时候,她说:我信奉哲学!

结果,政府和人民都笑了。

理性的暧昧,在运动面前是可笑的,甚至是懦弱和无耻的。

用一种主义压倒一些人,热情的驱使下,暴力,那么正当。

用爱作为旗号的,用民族作为旗号的……索尔仁尼琴在摄像机前反思,为什么人要打来打去的,因为人也是生物嘛。

至于打着什么旗号,那就看流行什么了。

关键我们的女哲学家其实是很温和的,她更关心天体运动,不关心政治,但政治更关心她。

想起林昭……那个暴烈,那个惨烈。

所谓异端的权利,哈哈,全是笑谈了。

年前有个人不是刚成了曼德拉吗?

然后呢?

 2 ) 精英难觅

没事儿,我这是写给自己看的。

不像影评没关系,没用没关系,不全面没关系,祥林嫂没关系。

这个电影里头我顿悟到一个对我来说特重要的事儿。

那就是人民群众永远是无知愚昧不善于也拒绝思考的,都是用煽动性的语言可以鼓动成巨浪,不去问问前因后果就飞奔向前狼奔豕突的。

从古希腊时代到今天皆是如此。

电影里的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各种就不用说了,所以演讲术多么重要无须赘言。

苏格拉底最鄙视教这个东西的智者,大概因为其努力的方向不是真理,而是燃烧愚昧的人民群众的荷尔蒙。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飞机大炮原子弹能上月球也能把地球炸毁几十次(地球一次就毁了,能炸毁一兆的一兆方次也用不上),广大人民群众其实还是一样的愚蠢不热爱思考问题只集体无意识地一拥而上摆pose。

无论是抵制日货还是抵制家乐福并且把俄罗斯国旗拿到家乐福面前焚烧,这和乱石打死哲学家的思考过程没有任何区别。

在上一句话里面,没有思考过程也是一种思考过程。

文明的进步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小撮,别有爱好的一小撮,走路会掉进井里会撞树树上掉下苹果还要问个为什么,这样的一小撮推动的。

从驴车牛车到磁悬浮,和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

你别拿社会化大生产解放劳动力这些说事儿。

过去我老理解不了为啥有人觉得社会不但不会进步而且还会倒退,现在我理解了。

因为人民群众是一个稳定的愚蠢集体,这种愚蠢在某些时期被独裁者利用之后,社会不倒退才怪。

再来几次红色高棉或者文革试试,看倒退不。

有时候我真觉得“精英”是一种天分,现在好多受过所谓国内一流高校高等教育的人的理解力,都能让我气得吐血。

对于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的兴趣,对于这帮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事情。

具体的事件实在懒得说了,我真发现我这样的人或者哪怕仅仅是能理解我的想法的人都比我原本想的还要少,真他妈的……没事老子习惯了。

支撑大部分人日常思维判断的总归还是各种固有的偏见、毫无根据的谣言、只言片语、感觉、偏好等等,逻辑真是一件稀罕物。

当然我更见过无数没有输入端的,说啥都没用的。

这种人真不配当作目的来对待,因为你丫就是行尸走肉。

hypatia还是蛮美的,我怀疑她的发型是大脸妹救星。

然而最后一幕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人类那么早的时候就知道捂住口鼻可以让人死掉了?

这么高级?

我觉得真实场景好像大概其实就是乱石打死吧。。。

这和苏格拉底挺像的。。。

其中科学发现的几处非常激动人心,至少深深打动了我,我又重新发现了一遍椭圆(之前学的都忘记了)。

并且她表示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嗯,很乖呢但是也很孤独。

让人想起尼采叔本华啥的,只能靠狂妄自大勉强混日子,非常悲催。

还有个疑问是她到底结婚没有男人没,长那么好看不结婚可惜了啊(当然可能只是演员好看而已)。

不过没有灵魂伴侣但是又期待有也很悲剧,我的意思只是说有人xx还不错。

反正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两个,一个是人民群众永远愚蠢千年不变,另外一个就是喜欢科学和真理的人真他妈的孤独。

最后的情景还让我想起席慕容的几句诗最后是我微笑着含泪灭顶于探访你的路上相当应景。

这诗叫《尼采的戴奥尼苏斯》。

————————————————————2011.5.24我要补充一下,我觉得那个hypatia滴那个老奴深得我心。

当她问,你觉得这样是否是对的,老奴思考了一下,说,那应该就是对的了。

我靠,这么聪明!!!

尼玛真幸福!!!

那种年代里还有这么会思考的人陪伴在你身边,真是纵做鬼,也幸福……我跟放这个电影的老师表示,我真喜欢那个老奴啊……他说,你口味真重……以及标题参考1L改了,原来的标题是乱起的。

 3 ) Davus的悲剧~

在那个奴隶制的年代,大多数奴隶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已被刻上奴隶的烙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在拔高一个人物,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我倒愿意这么想想一下Davus从小生长在Hypatia家庭,从小伴随着相对而言算是对他不错的Hypatia,没有人刻意为他戴上奴隶思想的枷锁。

然而这并非福气,正如Hypatia后来所说,我必须怀疑,所以她从小也是如此成长的,在这宽松环境里成长的Davus思想也相对独立自由一些。

所以当他那份爱弥散开来时,他会矛盾而压抑,普通的奴隶大概直接会用习惯性思维扼杀掉自己的感情,但是Davus不会,他只会痛苦。

因为爱情的痛苦他开始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或许不敢奢望得到Hypatia的爱,但他至少可以去爱她。

然而平等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

越思考越是动摇了那些生而为奴隶的理由。

Hypatia再是智者思想还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片中她几次把奴隶当作低劣的比较物,从Davus那深受伤害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更是受到煎熬的,他连爱她的资格都没有而这时基督教给了他一丝光芒,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些教义,信奉的理由只有一个,给与他自由与平等,他不再是犹太教民的奴隶。

而当他获得地位上的平等时,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Hypatia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生而为人所获得平等自由的解脱。

我始终觉得Davus是个巨大的悲剧,Hypatia可以为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但是有些人却活在夹缝中,恨无法干脆,爱不得彻底当最后他亲手了解Hypatia的生命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不仅仅为所爱的人,也为了自己,看得我也潸然泪下了

 4 )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焚烧卷帙与仰望星空两幕,最震撼的场景:在亚历山大图书馆,身穿黑袍的基督徒如无知的工蚁,用昂贵的战利品——书籍——鼓动着胜利的篝火宴会——疯狂、非理性的闹剧;每当希帕提亚站在浩瀚星空底下,思索地球绕日关系的时候,获得的是振聋发聩的宁静,只有发自心底的追问、思维运算的声音——冷静,理性的瞬间。

如何评价发生在1700年前亚历山大的那些恩怨,多神论者和基督徒的厮杀,基督徒又屠杀犹太人,亚历山大城总主教对提督行政权力的攫取?

你可以说他们是乌合之众,在西里尔的煽动下焚书、残杀;你可以说他们幼稚,就像孩子为了争论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动刀子;你可以说他们的暴行是反基督,这些愈演愈烈的唯我独尊的宗教派别之争,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依然上演:延续三个世纪的圣殿骑士团、十字军东征、中世纪宗教迫害的问题……额,这些问题太复杂,在此略过不再纠结(最近从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和《宽容》中一觑这些纷纭往事)。

阿波罗尼圆锥体:达乌斯、欧瑞斯提斯、西尼休斯——知识、信仰和爱情,值得誓死守护希帕提亚认为阿波罗尼圆锥体的神奇之处在于,相同的圆轴产生出多种形状: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双曲线。

正如她的三个学生达乌斯、欧瑞斯提斯、西尼休斯,尽管师出同门,但各自职责不一,也就居于不同立场。

奴隶达乌斯——基督教圣战士在女主人希帕提亚眼中,他的身份是奴隶,无论如何聪明,依然无法僭越阶级。

他对基督徒的神将信将疑,但上帝的确满足了他的愿望——希帕提亚没有接受欧瑞斯提斯的求爱,让他对新的信仰有了信心。

在拯救图书馆的重要卷帙时,女主人冲他喊“白痴”,而西里尔给他圣骑士的尊称,尊严一下子就获得了提升,西里尔看到他对新的主流教派心存疑惑,邀之携手推翻旧神塑像。

自尊心膨胀的达乌斯终于“平等的”和希帕提亚发生关系,但强行的发生关系却打破了爱情地位的对等,反而再次彰显了希帕提亚的高贵。

希帕提亚解放了他的奴隶身份,他却从此被爱情囚禁,彻底成为她的囚徒,直至希帕提亚生命的最后一刻,达乌斯助她无痛离开人间。

达乌斯对基督教徒残杀犹太人有所质疑,他自己曾被人(强奸未遂,希帕提亚扔开匕首,放达乌斯生路)宽恕,但他伟大的神却不宽容犹太人。

其他圣骑士只道宽容是神的特权,凡人无权拥有,只能执行神的旨意。

问答间,希帕提亚在达乌斯心目中的女神地位得到巩固。

对于奴隶,皈依宗教可能只是单纯从中寻求自身在世俗社会所缺失的精神、地位的庇护和归宿。

改信宗教只不过是达乌斯获得身份、地位、自尊的手段,内心永恒而排他的宗教,则是对希帕提亚对一无二的爱,并且坚信不疑、从未动摇。

死者长已矣,生者则在余生中承受亲夺芳魂之伤。

欧瑞斯提斯——提督最无可厚非的是欧瑞斯提斯。

从学生时期就拜倒在希帕提亚的裙下,被嘲笑(希帕提亚叫他另找music女神)、被当众羞辱(希帕提亚在课堂上给他自己的经血),但欧瑞斯提斯依然为她危难救父,当了提督也罩着她。

西里尔逼他当众下跪以表对耶稣之衷心,根本也是针对他于希帕提亚的俯首帖耳,甚至也成为西里尔日后夺权的起点,在众目睽睽下捕获欧瑞斯提斯的个人弱点——为了多神论的妖女而背叛耶稣,这个行政长官也不过尔尔。

堂堂亚历山大城提督为最爱(电影没提到他是否有过其它女人)洒过血泪,就差抛头颅。

额角的殷殷血红和同袍西尼休斯掷地有声的教会命令让他止步于此。

欧瑞斯提斯屈服于教会,放弃追随了大半生的希帕提亚,主要出于个人的身份考虑;其实当他改变原有信仰、以基督教徒的身份出任提督时,就可以察觉他对仕途的勃勃雄心,女人可能会成为他官运上的掣肘,但不是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西尼休斯——主教西尼休斯连夜逃出亚历山大图书馆之前,返身抚摸希帕提亚的沉睡的脸,翻过高耸的图书馆围墙保命,再出现已然成为拥有号召力的主教。

人物角色中他着墨较少。

可能他少了对希帕提亚的情愫,得以有足够的理由和理智来明哲保身。

希帕提娅希帕提亚作为古希腊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之外,她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女人。

女人的身份没有阻碍她去教学、研究,甚至父亲的开明态度也没有使她陷于婚姻的压力,但是还是被政敌发现而且利用。

如果她不是女人,只是单纯的男性多神论者,西里尔还能从圣经找到金科玉律来定她罪?

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熟悉圣经不敢肯定,但估计西里尔还是可以找到攻击欧瑞斯提斯的“证据”。

在元老会,元老嘲笑希帕提亚依然迷信多神论,她说她只信哲学。

欧瑞斯提斯和西尼休斯曾劝希帕提亚改信基督,以此保命,她以“必须怀疑”的借口拒绝。

希帕提亚没有出嫁以被囿于那些女人的本分事,毕生研究地日运行的轨迹关系,在科学和知识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富足。

她曾对欧瑞斯提斯说过, If I could just unravel this just a little bit more, and just get a little closer to the answer, then... Then I would go to my grave a happy woman。

如今她已经发现地球以椭圆的轨迹绕日运行,朝闻道,夕可死。

康德曾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在距离康德1300年前,有个女人和他心有戚戚。

 5 ) 我实在是想不到一个标题。。。。

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战争,或以捍卫自己信仰为名的战争, 没有一场是正义的.基督徒对异教徒的憎恨佛教显宗教徒对密宗教徒的诬蔑和诋毁没有一种圣贤的教导,是让你去恨. 你被带到这个世上唯一的任务就是热烈的去爱. 爱你自己,爱别人,爱宇宙里的一切. 于是当你开始恨, 即便你认为那是正义的憎恨和嫌恶. 你都正在远离你心中的神.亲爱的孩子, 每一个来到世上都有他自己的功课要做.希望你下次来的时候, 不必再经历这一切没有道理的杀戮, 践踏, 所有存书被暴徒付之一炬希望你已经学到当你愿意用你毕生都将难忘的痛苦换来她的解脱时, 相信你已经学到了你看, 太阳不是已经成为了我们世界的中点了

 6 )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病场,问题在于怎么应对它。

……本文偶有虚写,不缚实情。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文=空语因明唯有哲学,带来自由的正义,却总有人被奴役,甚至被,虚浮的哲学奴役。

——《哲学悲剧集》页七

在哲学所遇到的悲剧遭遇中,希帕蒂亚之死要比苏格拉底之死可悲得多。

如果说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哲学寓言,那么希帕蒂亚之死则铭刻了文明的顽疾。

他们都是由于不信世俗秩序中的神灵,并且被认为蛊惑人们的想法,而被谋害的。

苏格拉底被审判,因为被认为不信城邦的神,而被判死刑。

至少,苏格拉底可以申辩,审判是按照文明的方式,按照当时的程序正义来进行的。

而且那些污蔑苏格拉底的人,后来遭到了报复。

然而,希帕蒂亚之死,却是被残忍的基督徒们,以野蛮的方式杀害的——据说她的头发被硬生生地拔掉,皮肉被刮去,残骸被侮辱。

而且那些进行残忍谋杀的基督徒们并没有被报复。

相反,那些信徒更可能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圣战。

现在,基督徒们漫布世界,甚至占领了历史纪年。

恰似抗争之人面对着命运的诡计,哲学理智沉浮在历史的雾霾中。

《城市广场》讲述了希帕蒂亚被谋害的过程。

虽然这个电影故事不能被当做历史纪录片来看,部分情节作了简化和浪漫化处理,但是它展现的精神还是可靠的。

它展现着,希帕蒂亚的哲学精神;它展现着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历史精神,在希帕蒂亚之死事件中,由偏执的宗教信仰驱动的群民(基督徒们)的疯狂,对理智文明的破坏。

除了世俗情感的线索外,该影片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哲学中获得的慰藉,她对哲学-科学的热情,在哲学-科学研究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历史尘暴中的脆弱,她在与偏执的基督教信仰对抗中的惨败,以至于惨死。

其实,世俗情感的线索也已经渗透在这两方面线索里了。

【哲学的慰藉】 影片《城市广场》从宏阔而静谧的太空开始,希帕蒂亚在课堂上讲述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虽然影片开始的希帕蒂亚讲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她实际上是个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她进行天文观测和数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更加重视地球-经验秩序,柏拉图主义更加重视天文-数学秩序,恰似拉斐尔在《雅典学院》里绘画的那样,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用手覆地。

它们之间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互补融贯的。

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天体按照完美的圆周运动运转,而地球上的事物则被各自的自然位置所“牵引”。

柏拉图主义认为人间事物是不完美的,应该用数学或理型去认识太空和现实。

与静谧的太空相比,人世则显得纷乱而吵杂。

哲学-科学的起源就在对太空-人世的沉思,太空的有序运转是自然的理智的体现,自然的理智为人世的纷争提供了参照。

人世总归是缺陷的,而哲学在沉思中发现了理智的完美。

甚至可以说,对应沉思中的完美精神而言,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患有精神缺陷症,世界就是巨大的精神病场。

哲学是一种理智疗法,为在人世纷杂中苦恼的人提供疗愈或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和其它某些超越民族的宗教,其中蕴含的精神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将尘世看作精神缺陷场,为信徒提供慰藉。

然而,哲学的慰藉与宗教的慰藉有很大的区别,哲学的理智有更优越的生命力,哲学不会给某些人编撰出来的神怪故事提供专断的权威,哲学也不会纠结应该怎么处理某个先知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关联。

在《城市广场》故事的历史背景中,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关联的争论是引发纷乱的原因,而这并非只是信仰上理解差异的冲突,更是为获得世俗权力而进行的争端。

与宗教相比,哲学更具包容,但不会包容蒙昧。

这大概也是宗教能获得更大权力的缘故之一,让人盲从,奉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在哲学的开端,哲学理智就已经批评人神同形同性论的看法,但是宗教神话和世俗的融洽并不是哲学所反对的。

哲学中往往也会陈述神,但那往往是自然理智的象征。

在影片《城市广场》中可以看到,希帕蒂亚的学生中既有基督徒也有异教徒,他们通过分享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融洽相处。

《城市广场》给出一种感觉,似乎希帕蒂亚只是个教师,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偶尔通过自己和执政官的友谊去发表看法。

不过实际上,希帕蒂亚是个公共知识分子。

根据当时的编史作家的叙述,希帕蒂亚也会在亚历山大城的城市广场上向任何有兴趣的听众宣讲哲学。

当时的亚历山大城是一个混杂许多种信仰的城市,如果没有共同理解的思想基础,难免会有冲突。

而哲学就可以在基督徒和异教徒之间提供可理解的思想基础。

向公众宣讲哲学可以被看作是维系民众秩序的一种努力。

然而,这种努力与权力欲或权谋相比是非常脆弱的。

既然一个哲学家在给社会带来和谐的努力中遭到了阻碍,那么就在哲学中获得慰藉。

这类似“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

但不同的是,“独善其身”缺乏哲学精神。

在哲学中沉思,学习和创作为希帕蒂亚带来了难以被剥夺的哲学慰藉。

唯有哲学让这个思想者体会到了自由,让她成为自己。

希帕蒂亚为此舍弃了世俗的情爱,终生单身,因为与哲学理智相比,处在尘世中身体是不完美的。

希帕蒂亚不仅自己用哲学的慰藉舍弃情爱的慰藉,也教育她的学生,去意识到哲学慰藉超越情爱慰藉的地方。

这表现在《城市广场》中,希帕蒂亚拒绝学生求爱的过程。

求爱是情爱慰藉所引发的冲动。

对此,希帕蒂亚先是比较含蓄地拒绝了他,让这个学生转向对音乐的爱。

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音乐是自然的数学式和谐的体现。

这个学生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个建议的含义,于是改用演奏音乐向希帕蒂亚求爱。

对此,希帕蒂亚则采取了直接的方式,去拒绝求爱者。

希帕蒂亚给了这位求爱者一块血布,它象征身体的不和谐或不完美或不洁净,以此提醒那个学生要追求和谐而完美的理智,而不是不和谐而不洁的身体。

《城市广场》可能是意识到去表达身体的不洁,带有类似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并且和现代的意识形态不照应,可能会引起误解,故而对这段话表现得比较含蓄。

只是让他追寻真正的和谐。

希帕蒂亚所处的五世纪,正是古典文明终结,基督教文明开始主导地中海文明的时代。

希帕蒂亚试图用哲学传播思想的和谐,试图照亮哲学灯塔,但在时间的迷雾中,只能是失败的。

那些身体的欲望都难以得到满足,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基督徒,根本难以领会哲学式的和谐,他们已经沉迷于一神教信仰里幻想式的应许。

于是,他们推倒毁坏异教徒的神像,烧毁撕毁异教徒的典籍,有《圣经》就够了。

然而,对于古希腊哲人而言,《圣经》是野蛮人的记载。

《圣经》并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不同的记录者和幻想家们写成的故事汇编和伦理准则。

其中充斥了虚构和矛盾,因此后来人可以从《圣经》里摘取几段话,进行符合当时情境的解释,就会看起来合理了。

即便如此,尤其《新约圣经》更多地是文学或伦理内容,它不会告诉信徒们地球是圆的,也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数学实在,不会告诉他们圆锥曲线论。

不过明确的是,中世纪知识分子所领会的《圣经》,和文盲所领会的《圣经》是显著不同的。

没有写进基督教教义中的内容,是不能胡乱说的。

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在《城市广场》中,当一个不了解古典文明的基督教信徒宣称“地球是平的”之类的看法时,曾经跟随希帕蒂亚的男奴虽然知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但也不会告诉这些信徒,如何用目的论来解释地球可以是圆的。

几百年后,基督教会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和天体运转的解释,并且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不再属于理智,而属于信仰了。

与独裁的宗教不同,宽容的哲学会按照理智去修正理论。

《城市广场》虚构了希帕蒂亚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理论,发现行星运转的椭圆轨道理论的过程。

影片中的希帕蒂亚,在领悟到太阳中心论的可行性和行星的椭圆轨道后,满眼泪光地目视太阳的升起,满怀欣慰。

她走出了束缚着灵魂的洞穴,哲学理智像太阳那样明朗,又神秘;似乎永远难以企及,又在不经意间显现。

实际上,希帕蒂亚没有什么思想成果流传于世,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轨道的过程也没有那么简单。

然而,这个情节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希帕蒂亚自己了。

它以虚构而合理的科学成就,让对极端宗教之野蛮的谴责变得直达星空。

如果没有极端宗教对文明的破坏,很可能科学发现会提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个情节也让哲学的慰藉,可以在太空中俯视尘世的疯狂。

然而,就算她并非貌美,也没有思想成就,希帕蒂亚也更具精神意义。

希帕蒂亚的悲剧之感动,不应该是由于她的美丽或她的科学成就,而是她在哲学的慰藉中所获得那种和谐。

【历史的雾霾】抛开哲学的慰藉,唯有历史的雾霾。

希帕蒂亚之死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她自己了,甚至已经遮蔽了她自己。

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古典文明秩序的衰亡;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宗教的邪恶,或极端宗教的邪恶;也有看法不看重她的死,而看重由她的死所导致的她的名气,可以从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女性主义的主张或知识分子的价值。

影片《城市广场》比较偏重的历史意义是展现极端宗教的邪恶。

影片里的基督徒的衣服更像当代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而不是古代的信徒。

不过对于很多无神论者而言,这丝毫不会减少对古代基督教之疯狂和极端的厌恶。

从现代早期开始,希帕蒂亚之死就被无神论者用来谴责和批评基督教体制了。

可是基督教已经渗透进了历史,甚至在信徒的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并仍然掌握着某种现实。

然而,疯狂并不限于基督教,或其中的极端思想,而在于人们建立秩序的时候所附带的那种野蛮。

希帕蒂亚并没有要求现实必须纯粹,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历史能够纯粹。

 7 ) 哲人必死

Agora一词意指古希腊的“广场”,那时候的Agora肯定不会像我所在城市的广场,白天标语口号铺天盖地,黑夜老太太们问乐起舞。

那时的广场是人民的聚集地,他们在那个地方谈论政治,也许还会召开“公民大会”。

周围的廊下应该穿插了些许聪明人,他们谈话、学习、交流思想。

不过,用Agora来命名一部女哲人生命历程的电影,却注定了希帕提娅的悲剧命运,别忘了,希帕提娅的前辈苏格拉底正是死于公民大会的审判。

如果剥离掉《城市广场》这部电影中的宗教因素,那么偌大的广场上就会只剩下一个必死的哲人和一帮必然要她死的民众。

哲人必死,是因为哲人的智识。

毫无疑问,希帕提娅正是位哲人,因为古典时代并没有现在乱七八糟的学术分科,你就别把希帕提娅当做一位少有的才貌皆备的理科美女了。

所谓哲人,古代的含义是爱智慧的人,就是指运用智识探究万物的人。

不过,就像薇姿把希帕提娅一不小心扮演成了僵化的女武神,哲人的傲慢也容易被智力平平的人一不小心理解成傲慢。

正如影片一开始,甚至还是在画外音中,希帕提娅就高姿态的说,有多少傻瓜会问自己,为什么星星不从天穹上坠落呢?

被她当做傻瓜的人们当然不会这样问自己,黑夜天空中的星宿,除去被哲人们探究外,在古代人眼中更多的是象征神灵与命运,天空就是神性的世界,是人力无法达到也无法了解的范围,从帕修斯到赫拉克勒斯的形体,从英雄到凡人的命运,天空、星象都是神意给平凡人们的指引。

希帕提娅对星象的解释只有科学的精确度,却没有世俗化的美感,前者只能在教室中发生,学生老师传道授业,如此而已。

而后者却要在广场上兴盛,对传统、神意的相信,都是穷苦民众赖以生存的理由。

浩瀚无垠的天空对应着希帕提娅的学堂,单纯到不染一丝尘埃,他们争论的是万物本源,但是万物本源却和万物要生存及如何生存无关。

喧嚣的广场肮脏杂乱,熙来攘往均是人间烟火。

黑衣传教徒凭借信仰走过火坑,呼声四起,这才是民众最想要的东西。

在苦难和贫穷的双重夹击下,人们要么选择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劳苦一生,祖辈先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别无他法;要么把希翼寄托于超自然的神恩,祈求外在力量的救赎和改变。

传统和神恩,是广场上的民众所能想到的办法。

所以,广场上从来无法生长万物本源的理论,只有讲明如何生存的戏法才能吸引群众的围观,广场上的人们什么都需要,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哲学。

哲人必死,还因为哲人拥有怀疑。

影片的背景是基督教和异教徒之间的冲突,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统治。

从早期的罗马统治者屠杀基督教徒到君斯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个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说到底都是为了统治。

开始是为了维护罗马宗教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将基督教视为异端,后来因为基督教壮大,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然后加以笼络。

基督教徒成为主流后,反过来用异教徒的鲜血为自己的势力铺路。

当时希帕提娅所在的亚历山大港,基督教徒已经占据了上风,一神教的主旨容不得有信仰其他神的人存在。

政治的场域本身就是各种力量的角力,当基督教徒一尊独大,名义上的总督也要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求宗教上的支撑。

希帕提娅能够在前一天发现地球运转轨道的真理,第二天在议事厅中却无法洞悉政治领域的奥义。

她对成为主教的学生说,她必须怀疑。

没错,怀疑是哲人的动力,没有怀疑,哲人永远无跨出研究万事万物真相的第一步。

但她的学生回答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教导我们的那些愚蠢的真理,比如太阳运转的规律之类的,但是接下来是什么呢?

哲人永远怀疑,却永远不知道他们犯下了人世间的大忌。

探求真理是永恒的第一步,但关键在于第二步是什么?

因为哲人的哲学是危险的,他们探究万物的秘密,告诉人们星星不坠落不是因为诸神存在,而是因为他们一直依照自己的轨道在旋转。

当哲人把神灵逼退后,又不能给出比传统和神恩更好的解释来保障平凡人生活中所要求的平安和希望!

哲人第二步当然是继续追求真理,但是人们却不能靠此而继续生存。

就算我们熟知星辰运转的秘密,难道凭这个就能慰藉下层人民穷困的心灵?

在哲人的真理中,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是历史神话,我们的神话又成了对自然的多情幻想。

哲人才不会告诉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他们不闻不问,或许要为世俗的苦难皱一下眉头,但接着就去穷究数理了,我们却要面对传统的丧失和信仰的危机哲人必死,更因为哲与普通人相比就是异端。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解角度:爱情。

如果哲人连普通人的爱情都理解不了,我们还能希望他们带给我们什么?

俄瑞斯特斯大胆表达对她的爱情,希帕提娅的反馈不同常人,或是叫他去追寻缪斯女神,或是丢给他带经血的手帕,看吧,这就是哲人表达我对你没兴趣的方式。

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地方总督,却仍然在她周围。

夜凉如水的晚上,深情的握住她的手,缓缓表达爱意。

他想,此刻世界只剩你和我在传情达意。

她说,此刻世界只有你和我注意到地球正在转动。

希帕提娅无意间泼的不是冷水,是强酸,永远销毁了普通人理解哲人的途径。

虽然她自己也在感叹,这些年来,我一直研究,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可是她的感叹更像是一种誓言,一种发誓放弃世俗生活,把一切奉献给研究的承诺。

所以,当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时候,她要求学生们忘记争吵,静心思考,因为“我们不是奴隶或者暴民”,她居然会忽略身边那个得到表扬的人就是奴隶。

当俄瑞斯特斯提醒她,完美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分给我们一点时,她立刻联想到地球公转的轨道如果不是圆形又会怎样,全然不懂俄瑞斯特斯说的是理念世界不能带给世界一点点的公平和正义。

当基督教的势力如同“兵临城下”般危急,她还是回答地方主教,她信仰的是哲学。

她的确不同于常人,也就必须承担起她不同于常人的命运。

也许,希帕提娅的藏书中没有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写的《云》,不然,她会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她的生活和理想。

在喜剧《云》中阿里斯多芬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对“哲人”的劝解。

《云》里面的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思想所”,前来学习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只学会了打自己的父亲,因为他懂得了万物平等,传统和宗教的观念再也不能束缚他了。

阿里斯多芬用此来告诫哲人,哲人的工作不能不分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导一样,哲人要对民众讲述“高贵的谎言”。

作为新柏拉图学派的希帕提娅,全然不应该忘记这番事关生死的叮嘱。

即使希帕提娅的死亡被导演阿曼巴刻意杜撰成一个扭曲的爱情回应,她的坚持与消陨仍给我们以震撼。

是的,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才成为我们不能否决哲人的理由,他们的所犯的忌讳正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力量。

正是因为哲人必死,后世哲人才能够借此学会如何更好的在民众中言说和生活。

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杀害他们的庸众才更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是否真的是凭借杀戮就可以消弭。

 8 ) 群众不承认障碍

自: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我们说群体与野蛮人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做了足够的保守性让步,实事求是的说,群体与野蛮人在本质上很难找到明显的差别--除了他们的冲动、易变和急燥,此外还有一个更为相近的特点:他们都不承认障碍!

无论是原始人,亦或是群体,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承认障碍。

他们不承认,在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之间--或者确切的说,他们不承认自己的愿望与达成于这种愿望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种种障碍,他们根本不承认、不相信这种障碍的存在,任何试图想向他们说明一点的人都会遭受到他们最为冷酷的惩罚!

在宗教裁判所盛行于欧洲大陆的年代,那些神职人员随意用火刑来对付所有他们不喜欢的人,给那些可怜的人们套上铁皮靴子,然后在审讯的过程中往铁靴之中灌满滚烫的铅水,同时命令人将铁皮靴子砸扁。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个过程几乎难以置信,然而这样毛骨悚然的饿事情,在罗马教皇的时代是数见不鲜的,它甚至发生于天文学家布鲁诺的身上,因为他竟然公开追随教会完全无法容忍的日心学说。

正如一位主教曾说:“讨论地球的性质和位置,决不能帮助我们实现对来世的希望。

”因此,一切不符合教义的主张均被敌视为教会的障碍。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使得那个时期的欧洲如同一池污水,疾病与灾荒更迭而起,无数生命被夺走了。

然而人们还是认为,疾病与死亡是由于对上帝不虔诚而受到的惩罚。

我们可以看到,群体根本没有能力来理解这种障碍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群体就是优势,数量上的强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势不可挡,任何障碍性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这种群体意识之中,即使是有,那也是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充满敌意的挑衅。

希帕蒂亚的遭遇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她是一位古希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有着出众的美貌和学识。

然而在当时的亚历山大城生活,对于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早期的基督徒认为哲学和科学研究都是异教徒的活动,应该被禁止。

希帕蒂娅则成了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血腥骚动的牺牲品。

一天晚上,在回家的途中,她乘坐的马车遭到了一群基督教暴徒的袭击。

她被从马车里拖了出来,剥光了衣服,被石块殴打至死。

临死之前,她的眼晴被挖了出来,她的尸体也被肢解,残缺的遗体则被扔进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火堆上焚烧。

很显然,在这些暴徒看来,希帕蒂娅的博学,已经构成了对他们信仰的障碍,粉碎这个障碍,就成为了群体的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群体之中的成员不存在不可能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成任何事--如果不是这种狂燥的情绪在起作用,他们的表现也不会那样的极端与不可理喻。

对于独立的个人显而易见的世事常理,对于群体来说却是无法接受的敌对行为。

所以群体的表现往往充满了暴戾的成分。

独立的个人是决没有勇气去洗劫一家商店的,也不会纵火焚烧宫殿,因为他知道这种做法毫无意义。

所以,即使他偶有这种想法,也会很容易的抵制住这种诱惑。

所以一个人纵有激烈的反社会行为出现,那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很清楚感受到一种负罪意识。

但是群体则不然。

群体没有负罪意识,群体天然合理,他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义的,因为他们的数量决定了这一点。

数量就是真理--当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融入其中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天然正确与合法,并意识到这种群体的绝对数量赋予他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立即会这种想法付诸实施--数量同时还赋予他一种正义的错觉,在杀人劫掠的时候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邪恶的,心中反而为一种悲怆的情绪所笼罩。

任何障碍都会被群体所推倒!

他们会推倒心理上的障碍,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脱离了道德的羁拌,事实上,他们认为自己就是道德。

他们会推倒现实中的障碍,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干出种种无法想象的可怕事情。

他们不会接受一个与他们的意愿不一致的现实,如果现实不符合他们的意愿,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过激手段对现实的秩序发出挑战。

人类的激情或许会超出于你的想象--事实上,人类的机体所能产生的大量狂热的激情足以摧毁一切。

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更为规范的心理学术语来表达--这就是说,愿望受阻的群体的所形成的正常状态,正是这种激愤状态的表露。

 9 ) 不是那个广场,也不是希帕提娅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有如下叙述(后来的《史密斯希腊罗马传记与神话大辞典》"Smith's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中,几乎逐字照录):“数学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娅,受其父学说启蒙,她以渊博的评注,精准完备地阐释阿波罗尼奥斯与丢番图的理论;她也在雅典与亚历山大城公开讲授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

这位谦逊的处子颜如春花初绽,却有成熟智慧,她拒绝情人的求爱,全心教导自己的门徒。

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

而西里尔以忌妒之眼,盯视她讲学处门前云集的冠盖车马、随从奴隶。

于是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官方与大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唯一绊脚石。

这块绊脚石很快就被移开了,在一个致命的日子里,在四旬斋的神圣斋期里,希帕提娅被从她的两轮车中扯出,衣物给撕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并遭礼拜朗诵士彼得(Peter the reader)、一群蛮人与残忍的狂热分子们,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锐的蚌壳将她的肉从骨上刮下,还在颤抖的断肢则被投入火中。

正义的调查与惩罚最后因适时奉上的礼物而作罢,但希帕提娅的谋杀案,已在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

”看这部片子前,从查尔斯·威廉·米切尔描绘的《希帕提娅》知其惊人的美貌——因其学识其遭遇,希帕提娅的容貌在画家笔下显现超凡的尊严美,从爱德华·吉本的文字知其惊人的聪慧,其父对其的悉心培养,亚历山大城的希帕提娅以学者的身份扬名——我觉得即使在现代,女性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也是惊人的;片子里的演员没有表现出文字描述的希帕提娅良好的学识造诣,演员拿书卷的样子很手生,不像是经常翻阅其的样子,演员气质、日常细节体现不出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的身份;据说希帕提娅“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出现在当地的行政长官面前,从不因参与男人的集会而羞窘难为情”,片子里希帕提娅扮演者没有这样的从容不迫,她总是突然出现并掷下一句之后总被印证为“正确”的话语,就无可奈何的避到一边旁观,片子里女主角表演的角色从开始到结束都不是希帕提娅。

片子场面宏大、服饰美轮美奂,不过没有“古罗马”的感觉,几个鸟瞰城市的镜头总不禁与《埃及王子》联系起来,HBO出品的《罗马》场景与人物塑造配合剧情,我觉得都较有说服力,尤其是不太了解的历史情节就做弱化处理,不强行加入太多无谓的内容,《Ágora》的剧情就像一片片总想剥离树的皮一样与主干不太粘连,编剧、对话甚至主演的动作都套路,比如女主高谈阔论一番后叹口气“可能我是白费劲(大意)”,沉默一会的倾听者答了一句“或许您是对的(大意)”,女主在船上演示后的动作表现,不少片子里主角(尤其侦探探索类)引导他人发现“新事物新线索”后也都是这样稍下腰抓拳扬眉喊道“yes”,我认为这片子的女主换妮可·基德曼出演也会一个样——《时时刻刻》里总不想浪费女主的美貌和那收紧五官的鼻子,《小岛惊魂》里女主护着孩子的动作与《Ágora》女主护着学生的姿势太像了,演员们的表演已经模式化,类似的场景表现的动作、表情几乎一样。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起点,广场(Agora)是古希腊城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广场发展于宗教场所,大约公元前6世纪,广场出现商铺,逐渐成为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的地方 。

片子没能表现除了暴乱,广场所具有的思想交流、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等作用;片子所指时代为罗马帝国末世,战争频发,战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里的图书馆,美人与古文明绚烂的藏书成为末世燃料,呈现《圣经》提到的三种死亡:肉体的死,灵性的死与永远的死,这部片子可能实在不能放弃光鲜漂亮的外表,丝毫没能表现出它所要展现的那个时代。

 10 ) 可惜它哲學得不徹底

想多了解這電影一點,遂上網查,找到一篇採訪導演的博文,頗為有趣:http://www.scottholleran.com/interviews/alejandro-amenabar.htm。

導演的夫子自道和許多觀眾的解讀有差異。

導演說,Hypatia無罪而磔,有似基督受難;為信仰赴死,有似基督宗教的殉道者;慈悲博愛,完全活出了基督教的真精神,哪是那些自稱護教的暴民可比。

導演說,雖然他是無神論者,但這電影卻是「a very Christian film」。

我姑且稱之為非典型的宗教片。

此片結尾出現了奔向宇宙的超遠鏡頭,觀眾津津樂道。

導演說,這有兩層用意,第一層是反思人類的渺小,但進一層也就映照出人類的偉大:人類固然渺若螻蟻,但憑著自由思想,竟能思騖八極,參贊造化。

當然了,電影的意義絕非導演或任何作者所能獨佔,更何況一般作者能提供的創作心曲,通常只達自我意識的表層。

所以這超遠鏡頭也未必就沒有第三層意義,例如,象徵了神的視域。

導演又說了一件軼事:教廷對Cyril藉由誦讀聖經壓制異己一場戲,稍微感冒,建議找個最不刺耳的譯本(softest version)來配這段經文,最後,在英語系國家上映時,電影配的是欽定本聖經。

我大致比較了一下幾個知名的英譯聖經版本,Cyril所誦讀最稱關鍵的是提摩太前書第2章第11節、第12節,各版本其實大同小異,欽定本應該是勝在古雅 –– 對某些觀眾而言可能已成古奧。

「古奧」二字說白話就是讓人聽不太明白,既然聽不太明白,自然也就不刺耳了。

可見譯事之難,何止信雅達啊。

現將Cyril所引的提摩太前書相關章節,英文欽定本與中文和合本文字對照抄錄如下:2:11 Let the woman learn in silence with all subjection.2:11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

2:12 But I suffer not a woman to teach, nor to usurp authority over the man, but to be in silence.2:12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有趣的是,提摩太前書,舊傳是保羅所作,但現代學者多已揚棄此說,而認為是保羅後學偽託。

姑不論校勘學考訂版本的家數,其實保羅他書之中就有旁證可為巾幗吐氣、反擊前述「女人閉嘴」之說。

例如羅馬書第16章第1節,保羅一開始就向眾人介紹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我們的姊妹菲比」,之後又介紹了好幾位女同工。

保羅在加拉太書第3章中又道:3:28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

3:28 There is neither Jew nor Greek, there is neither bond nor free, there is neither male nor female: for ye are all one in Christ Jesus. 引述這些經文,不是為了宣傳早期基督教已經充分實踐或鼓吹了男女平等。

重點是:基督教聖經裏絕非只有Cyril所引述的那種男尊女卑思想。

而且,就算是那段話語,其真偽仍待考辨。

可惜編劇與導演竟然放過了這個絕妙機會,未讓Orestes或Hypatia反詰質證,真是太可惜了!

要是我來編劇,我就讓Hypatia說:「我信哲學,君等共知,惟大教經書,亦稍涉獵。

有菲比者,身居執事,豈屬順服。

百基拉者,獻宅興教,夫儘從之。

此皆保羅所書,彰明較著。

又加拉太書,亦云教中男女,無所等差。

故知府君所誦,應非真經,分明偽竄」。

如此一來,豈不更加精彩?

如果Hypatia能在當日發現日心之說(還是橢圓軌道的日心說),則為何不能在當日暢論辨偽之學?

君不見,亞歷山卓城乃是古希臘文基督教聖經善本的淵藪,圖書館中必然多藏新約抄本,Hypatia縱屬外教,總該對基督教義有點起碼的瞭解與出於愛智之心的推求。

或許歷史真相正是如此:Hypatia被害死的真正原因,哪裏是因為她的學術活動,而是因為她敢挑戰當道。

她能而且敢憑著一顆愛智之心,推求真相,入室操戈,反擊當道思想。

這電影的缺陷,正在於霸氣不足,哲學得不徹底。

《城市广场》短评

薇姿的美不输女神。

6分钟前
  • 安小洁
  • 推荐

不了解历史 宗教 信仰 女人

10分钟前
  • tigeraliens
  • 还行

影片宗教纷争和情感纠葛的的这两条线之间的联系做得还可以,但上下两部分总觉得有些脱节,每部分之中的一些细节也不是交待的很清楚,整体上也不够深刻和有力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宗教和信仰

14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15分钟前
  • 得瑟的犀牛
  • 很差

强迫一个人去信奉他不相信的东西,那还叫做“信仰”吗?

20分钟前
  • Sancruz
  • 推荐

宗教片?历史片?科普片?三不像

25分钟前
  • 习习龙卷风
  • 还行

数学家,了不起。

2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Ipazia: Voi non potete mettere in discussione quello in cui credete, io devo.

32分钟前
  • Kovin
  • 还行

宗教是政治的分支,不论对错,只论利益。多元多极强于一家独大的垄断,放任独角兽的壮大,会伤及所有人的利益。拿牺牲女主来展示男主们的人性对抗有个屁用啊,杀妻弑母在父系神话里是常规配置好不好?大罗马帝国,女性地位很高吗?除了女主的女性地位,你敢展示一下吗?亚历山大图书馆中那么多好思考的哲学家是哪来的?他们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站在奴隶等底层阶级的剩余价值上来的,然后被反噬被焚烧。活不下去的人,不需要知道地球的运行轨迹。既然奴隶制国家永远没有动力滋养出更先进的生产力,那你凭什么说奴隶毁掉了文明?

33分钟前
  • 恰恰
  • 较差

反智总是一脉相承

38分钟前
  • 江湖子黑
  • 较差

遥远时代的智慧女性~

41分钟前
  • Crazy Wen
  • 推荐

我考虑做一个怎么样都看不下去的电影单子。它其实不是一无可取的,只是我太心痛了。

44分钟前
  • 残缺半身像
  • 较差

这故事原型只能雷公这个级别来拍。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剧本改写导演都没有能力驾驭这种史诗级的剧本,高潮戏一场强奸更是愣得不行。把一位柏拉图学派先哲写成首创日心说只能说明编剧像大部分网文作者一样没文化,更是错过了一个绝佳的讽刺:哪怕希帕提亚的科学居然是一种被证否的理论,那思想的权力就不该被捍卫了吗?

48分钟前
  • GangGPT
  • 较差

但凡反宗教的鄙人先有三分好感,再一个故事拍出来感人,又要加分,虽然狗血,但主题给力。

50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力荐

也许导演想给你讲个好故事,然而却弄出来个蠢得要命的电影,其手法宛如在太空舱里给你画一幅乌龟驮大地的漫画并试图让你相信它。

51分钟前
  • hitlike
  • 很差

宗教让人强大 也让人野蛮

52分钟前
  • Létranger
  • 还行

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没想象的好,但足够了

57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女主角啊……虽然演技并不算很差,但完全没感觉啊!

60分钟前
  • 没有眉毛的我
  • 还行

再看是个激霸

1小时前
  • 炸鸡牛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