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很好的一部片子1、八年抗战,谁赢了谁输了?
八年,我们赢了,日本投降了但谁获得真正的胜利呢?
一种物质上精神上心态上的全面胜利呢?
答案很明了一句话,残忍的奴隶主走了,奴隶还是奴隶2、中国农民对日本的态度为什么他们可以天真浪漫到相信日本人会真的给他们两辆车的粮食这可是说是善良忠厚,也可以说是愚昧无知总觉得也许他们心底里面,并不晓得这是侵占他们土地侵占他们主权的掠夺者,而好像仅仅只是改朝换代一般,来个个新的主人而已,我们能吃好饭睡好觉就感恩戴德了他们的眼神里只有恐惧,找不到仇恨3、我是谁?
电影里面多次提到我是谁我是谁呢?
其实大家都不知道高少校对马大三的最后审判里说:“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你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你不配做一个中国人,甚至不配做一个人。
”怎样才配做一个中国人呢?
四个字:逆来顺受换句话说,就是丢掉“我”,丢掉自己,丢掉对于真正人性的追求马大三最后找到了“我”,以“我”的要求来活着,实现活着的意义那他在当时的环境自然离死亡不远了4、黑白黑白色彩和唐山话很加分当然了,对于我这种语言听觉障碍者肯定要看有字幕的了5、警惕很多东西留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骨子里还没变在日本人那里,有些可怕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我们需要警惕6、也许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鬼子中国人几辈子都喜欢一个错误,为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明知道它存在的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然后以为别人也能接受这个理由。
马大三就是这样。
他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
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
——姜文我以及身边的一些朋友,特别是从农村考进大学的一些朋友,这种思维很明显我们常常会觉得委屈或者受到欺骗,会觉得我们对某个人非常真诚非常好为什么最后TA却那样对待我呢?
大抵我们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思路,却没有想到,对别人的好最后反而成为了别人颐指气使的理由,而且在这种心态上为恶而不自知,最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为别人买一顿早餐的时间和精力,更是一种自尊的丧失,一种人生姿态的遗弃。
7、我们需要对别人的胜利,更需要对自己的胜利
《鬼子来了》有众多让人捧腹的片段和场景,却无法让人一笑了之,是一种含泪的笑。
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的悲剧总是以喜剧的形式出现”。
《鬼子来了》里对马大三执行死刑这场戏,高将军站在台上义正严辞地说他“双亲被日军被炸死,腿被炸断”他才是最有资格报仇的人时,周围的人群还是一片麻木,仿佛在看戏。
当猪跑出来时,场面失控,把高将军所谓的什么波茨坦公告、日内瓦公约和民族大义统统消解在人们的哈哈大笑声中。
“所谓的给秩序以混乱,就是把滑稽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时间的顺序和时间上的错乱等等对立的或不相干的事情糅合在一起“。
貌似民主的高将军声称要马大三说,却堵住其嘴,将自由、民主无情的进行了消解和嘲笑,实现对现实秩序的一种反抗与嘲笑。
被称为“民族败类”的马大三在同一地点被处死,他不像童汉臣那样笑,而是仰天长啸,无奈与悲凉之意更胜前者。
巧舌如簧的董汉臣为自救,设法令挂甲台村民与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称将花屋安全送到日方宪兵队后,村民可得到几大车粮食。
马大三与众村民兴高采烈赶到宪兵队,将俘虏交由日方,然而日方并无“以其礼还其礼”的教养。
此片绝对揭露了日寇的残忍无情和国民党的无能,看着马大三被迫化妆成卖烟的斧劈日寇、看着受降大员让日寇处决马大三,我的内心感触太多太多,花屋小三郎为什么从寻死变成怕死?
日寇海陆军联欢为什么最后变成屠村?
挂甲台村民老少为什么始终相信鬼子送粮?
此片都从当时人的内心给出了答案,战争使得鬼子变得残忍、多疑、狡诈,旧中国使得百姓愚忠、短视、盲从,但这些不正是当时中国民间的写照吗?
渺小的人类个体的行为也无对错可言。
是战争和国家这个巨大的利益机器扭曲了人性。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
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咱是一家,使的一样方块字,咸菜酱汤一个味儿。
有道是:打是喜欢,骂是爱,八嘎牙路我不见怪,往后啊,咪吸咪吸,皇军他给呀……优西优西,大大地优西,就笑开颜啊……”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硝烟散去万民欢,中国人抗战整八年……打得小日本,掘着屁股跑……联盟是中英美苏,大哥是我中华民族……”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从1993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到2000年的《鬼子来了》,姜文蛰伏了七年,他的电影求质不求量,每一部都很扎实。
这次,他选择了山东作家尤凤祥的《生存》,后者反映了胶南农民抗日的故事,而姜文则把地点改在了他的老家唐山,所以马大三为首的乡亲们都说着迁西话。
当然,这部电影的改编,原作者与编剧还是存在很大争议的,部分争议在广电总局的审查回复里有所体现,那就是这不符合我们惯常意义对于抗日那段历史的描绘,甚至非常具有颠覆性。
所以,广电勒令姜文修改,但是后者这次没有听话,还带着影片去戛纳参赛了,拿了评审团大奖,换来的结果就是片子不能上映,5年不得拍片。
这代价应该说巨大的。
但是姜文没有牺牲。
十八年之后,重新审视这部抗日神剧,你会发现它跟其他的抗日神剧完全不是在一个历史观上讨论问题。
它考虑的更多的是人性,这也就让这部抗日神剧显得如此特别。
1事实上,当那个“我”把日本俘虏和翻译官丢给马大三的时候,这个矛盾就开始在村民的内部激化,从而各色人等都呈现出了中国人的特征,村长在主持大局,但是有所保留。
疯爸说要一手一个,掐吧死,刨坑埋喽,无人理会。
其他村民只是考虑自己利益,言辞激烈,实际在躲闪,每个人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自我保护,然后把锅让马大三来背。
这里面,马大三也把自己的事说成是全村的事,用他和鱼二偷情的私事换来了各种同情和帮助。
他在一点点地了解从翻译官歪曲的翻译中,获取日本俘虏的想法,然后再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曾求教过所谓的刀斧手,结果换来的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骗局。
他也曾铤而走险用俘虏换回粮食,却万万没想到为全村带来了灾祸。
所以,最终他选择了鱼死网破冲进俘虏营,结果竟然被国民党长官安排被日本人杀害。
当他的头颅滚动,鲜血喷溅,他才赫然发现自己看不懂的并不是战争,还有被战争异化的人性。
2这部电影的争议点,在于姜文选择了相对罗生门的手法,给了日本人比较正常的视角。
这也是本片为什么在日本屡获好评却在国内骂声一片的原因。
但是,姜文后来谈了他拍鬼子来了的动机,谈到他在中戏读书时也有遇到日本留学生,他也会近距离地接触这些人,他感觉这些人都是可以交往的普通民众,但是普通民众怎么会在战争中突然都拿起了枪,做了许多惨绝人寰的屠杀呢?
这中间一定有什么出了问题。
他说很反感国内某些声音总是说一小撮日本极右翼军国主义分子,根本就不是一小撮,而是很大一部分,所以才会在战争中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这就是菊与刀的国民性背后的深意。
3作为根正苗红大院子弟出来的姜文,在他37岁的时候,想做的这部影片其实还是希望能警示国人。
我们首先要敢于正视自身的劣根,同时识破对方的虚伪,才能有所进步。
姜文不是鲁迅,但是后者那些在日本真正待过的人才更理解这个民族的可怕性,从而对于我们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所以,鬼子来了虽然被禁,但它所牵涉的话题却是至今都令同胞义愤填膺的。
姜文说,国内拍的很多抗日神剧都会被别有用心的日本人拿回日本播放,从而教育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中国我们的士兵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配合了日本被扭曲窜改的教科书,让这些人从小就接受了虚假历史观教育。
而我们的抗日神剧动不动就全民皆兵,所以日本极右翼势力又可以借题发挥说,你看当时我们杀的不是平民而是士兵,从而给自己找借口开脱罪责。
屡屡看到这种愚蠢而遭人利用的现实,也逼迫了姜文尽快拍出一部令全世界审视日本侵略者暴行,同时激发国民警醒的影片。
4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用了48万卷的胶片超了30%的投资,姜文强迫顾长卫选择了黑白摄影,表面上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作品,而实际上它的现实意义的确发人深省。
它用被禁的方式解禁了很多关于抗日神剧的质疑。
因为那些质疑,直怼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歪曲历史与洗脑宣传。
只有戳破了这层纸,民众才会认识到这种危害性,不要总觉得厉害了,那不过是虚张声势。
一旦面对各条战线的真实对抗时,才会发现姜文那可贵的前瞻性。
作为导演,姜文在这部影片所倾注的心血不亚于阳光灿烂的日子。
如果说后者拍出了他的成长他的梦,那么前者则拍出了他的反思他的担心。
到底中国还有多少个马大三,要逼到最后一刻,才懂得拿起刀呢?而那时候,晚不?
PS:姜文的隐喻,的确很深刻,比如马和驴,公鸡,糖等,信息量好大想要观看的话也可以到公众号:VIP大影视圈 看看你对这部电影是怎么想法呢。
每天及时更新,另外有更多大片尽在此哦!
这个电影看得我可焦虑了。
我看到好多评论里说到“荒诞”、“好笑”什么的,我能理解荒诞,但是完全不能理解好笑,我看的时候可焦虑坏了,完全没有任何好笑的感觉。
越荒诞的时候我就越焦虑。
我猜应该是这个电影激活了我的镜像神经元了,整个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这个时候是我该怎么办?
被人用枪指着头,求守东西,这时候该怎么办?
发现袋子里是两个大活人,而且是日本人和翻译,这个时候又怎么办?
说是几天来取,过了半年也没人来怎么办?
那俩人提出这种协议怎么办?
这些都够焦心了。
然后换一面: 祖国派我出去打仗我该怎么办?
我打仗的时候被人捉了塞麻布口袋怎么办?
有人天天给我吃喝但是不断地讨论该怎么弄死我怎么办?
我一边看电影,一边自省: 点头哈腰叫着“森赛”的村民是丑陋的,给日本人和翻译包饺子是愚善的,叫嚣着死得光荣的日本人是被洗脑的,坐在澡堂子里讲传奇的侩子手是荒唐的,躲在墙角边说这是个好故事的唱评书的是劣根性的。
我看着就很心虚。
我作为一个现代的旁观者应该有更高的境界,但是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该怎么办?
姜文的出发点可能是想将抗日战争真实的展示出来,展示当时国民的情况,以及当时日军的情况,让大家看到这种无奈、荒诞和恐怖,从而反思战争。
不过我觉得,到了这年头,战争或者说类似二战的战争已经不是主要危机了。
但是生活中同样存在荒诞的可能弄死人的事情。
这年头各种各样的奇怪死法有人专门整理了一个长长的列表。
现代社会人们享受着各种现代化便利,同样也就承担了现代化的风险,包括科技的,也包括人文的。
威胁甚至变得不再来自他人,而来自我们正依赖的一切。
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两个口袋里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猪肉涨价,火车追尾。
我总觉得,在真正的威胁面前,我跟村民们一样不知所措,一样可耻可笑。
太让人焦虑了啊。
【完】
今天我们接着聊一聊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部电影,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值得反复观看的,看多了也就会发现一些难以发现的东西,然后可能就会明白经典为什么会是经典。
因荷而得藕我们从一副对联开始聊起。
马大三进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副对联,有点残破,但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猜出来,是“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这副对联有个典故: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自幼聪慧过人,名声在外,宰相李贤想招他做女婿,就请他吃饭,指着桌上的菜出了一个上联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程敏政对出下联“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需媒)”。
这副对联印证了马大三和鱼儿的关系,他们是“自由恋爱”,没有媒人,鱼儿是个年轻寡妇,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小碌碌,马大三和鱼儿厮混应该是不合理法的,但是乡亲们几乎默认了,疯七爷骂鱼儿:“我不是你爹,不要脸的养汉婆娘”。
五舅姥爷说:“你儿媳妇和大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说不定这副对联就是五舅姥爷写的。
我估计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副对联,那么我挖这个坑是想说,剧组在这种细节上做得是如此的认真细致,把优雅藏在身后令人佩服,这就是电影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不管观众看不看得出来,有些细节导演是做给自己看的,这是一种态度。
说起对联,姜文作为演员成名的电影《芙蓉镇》,里面也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一对黑夫妻,两个狗男女”,横批:“鬼窝”。
《芙蓉镇》是谢晋导演的大作,23岁的姜文和比他大12岁的刘晓庆扮演一对夫妻。
两人想要结婚,因为成分不好,姜文饰演的秦书田请求领导批示,领导就让人写一副白对联,秦书田还亲手贴上了。
这部电影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想必这个细节,姜文会终生难忘。
大胆的畜生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鬼子来了》里面的牲口。
姜文经常会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低俗”镜头,而且是穿插在非常重要的情节里面。
如果能够迅速理解了,就会明白什么是“惊喜”,如果不理解,可能就倒了胃口。
马大三等人送花屋小三郎回了日本军营,日军队长有点懵了,马大三的驴子骑上了皇军的马。
这个镜头曾经被官方建议修改,理由就是低俗。
在一副可有可无的对联上都认真细致的导演,怎么可能随意拍个低俗的镜头呢?
他当然是故意要这么干,不管是对人还是畜生,姜文都很乐意展现一些特别荒诞的情节。
这里映射的其实是日军小队长酒冢猪吉的心理活动。
花屋小三郎是猪吉队长的同乡,花屋已经失踪半年,日军确认其死亡,名字已经刻在“靖国神社”里了,哪知道他又回来了,而且是在皇军的炮楼子下面被关押了半年,猪吉队长当时的心情就是“日了狗了”。
皇军的马被农民的驴子上了,就是说皇军的尊严被农民侮辱了。
猪吉当时已经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刀砍死马大三也不奇怪,但他忍了,他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花屋丢掉的尊严不是他个人的,而是皇军的尊严,得由花屋自己找回来。
所以他要奖励更多的粮食,来一场陆军海军大联欢,猪吉这么做,也有责备海军队长野野村洞察不明的意思。
因此在挂甲台村的联欢会上,猪吉才一次次的忍受 喝醉酒的六旺勾肩搭背拍脑袋,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刺激被村民养活了大半年的花屋,直到花屋重新找回日军的兽性,持刀砍死了六旺,猪吉一下子就亢奋了,大喊着“一个都别放过”。
然后还要刺激一下野野村,他因为经常给小孩子们糖吃,小碌碌才会跑到他背后躲着,猪吉嘲讽野野村和农民混在一起太久了,野野村因此拔刀杀死了小碌碌。
因为这样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日本人在电影里的形象很立体,思想和行为也能说得通,所以日本人才承认这部电影,是“日本人拍不出来的日本人”。
有人或许会说,道理我都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驴子上马的镜头呢?
姜文亲自答:“知不道”!
全都是畜生我们接着往下看,后面还有很多牲口出场。
马大三砍杀了几个日本兵之后被抓住公审,镜头突然切了个小驴子,凑到母驴的肚子下面,可能是想要吃奶,母驴子给了它一蹄子。
这个就是典型的“隐喻蒙太奇”,马大三是中国人,日本人才是侵略者,日军在获知天皇投降诏书的情况下屠杀了挂甲台村,才是真正的罪大恶极,马大三这一帮农民就如同那只要吃奶的小驴子,他们需要保护,而国军“这头母驴”不但没有保护,居然还要踢上一脚。
然后那只小驴子一直出现在马大山的背后,国军士兵拔掉塞口的布让马大三说话,他发出了一连串的驴叫声。
一旁的四表姐夫说,啥叫仰天长啸,这就叫仰天长啸。
接下来,国军将领吴大维宣布对马大三的判决,刚喊了猪吉队长的名字,有个看热闹的闲人从高坡上掉来,灰头灰脸的跑了,接着一头猪进了场,这一连串的镜头都像是穿帮镜头一样很不严肃,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场审判是毫无逻辑可言的,名字叫猪吉的未必是“猪”,那些道貌岸然的国军将领才是真正的“猪”啊。
然后猪吉队长听说让他来枪毙马大三,他表示很吃惊,还加问了一句“真的”?
猪吉在获准用刀执行的时候,又把刀交给了花屋小三郎,他因为之前被马大三砍了一斧头,手上有伤。
就这样,杀人的屠刀戏剧性的到了花屋手里,让这个村民们一直不忍心、不敢杀的侵略者,一个厚颜无耻的强盗,砍死养活了他大半年的恩人。
墙外的说书人感叹这个故事真好,回去要写一个“拿人的段子”。
啥叫经典,这就叫经典。
姜文电影或许有很深的内涵,但都是藏在身后的,你不去研究根本发现不了,又或许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一方面是霸气外露的张扬,另一方面是把细腻的东西藏在背后,看起来有点矛盾,我的理解是那个时候姜文,还在努力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想到的是用力过猛,在国外获得一致好评的情况下,国内给禁了。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唯一一个永远正确的人是“疯七爷”,那个高喊“我一手一个掐死两”的老头,也曾经大骂马大三:“全村早晚死在你手里”,这句话也应验了,日本人屠村的时候,这个残废的老头放了唯一的一枪,还实现了“一手一个掐死两”的诺言。
为什么七爷是个残废疯子?
掌握真理的永远是极少数人,他们在人群里肯定是个另类。
【MOMO拉片】006 《鬼子来了》优雅与低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鬼子来了》是一部黑白电影。
按照姜文的说法,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内容。
为了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很多全局性的镜头特点,如特写镜头很多,没有大范围的运动镜头,手持摄影的镜头很多等。
姜文曾说过:一个导演,就看前三部。
个人觉得这句话虽然谈不上真理,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说别人,就拿姜文自己来说,从他的前三部便基本能看出姜式电影的大致风格了。
创下票房奇迹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被光腚肿菊禁播的《鬼子来了》、褒贬不一且票房惨败的《太阳照常升起》,他的这三部影片每一部都充满了话题,都是值得探究和回味的作品。
《鬼子来了》:我们自私,我们善良,我们是人民这部电影讨论的人已经够多了,讨论得太多的电影,已经用不着作什么简介。
它虽然没有公映,但绝大多数影迷都已经看过。
也就是说,电影审查局被网络和盗版架空了。
这真是个可悲的事实。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先重温一下《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等抗日老电影,《鬼子来了》的意义,大部分是在同这些影片的对照中产生中,所以某些专业“搞”电影的人说,丫姜文不过就是取了个巧。
至于“取巧”二字是不是足以推翻整部影片,他们没有说。
《鬼子来了》的故事起因,是那个从来没有露面的“我”。
在抗战老电影里,这个“我”总是和人民鱼水深情,在人民的保护和协助之下英勇顽强地抗击盘踞在村口的日本鬼子,成功地打退鬼子一次又一次扫荡。
而《鬼子来了》中的“我”变成了一把顶在马大三额头上的驳壳枪。
这个“我”留下两个麻袋,扔下一句话,说是大年三十晚上回来取,有空替他们“审审”。
马大三打开麻袋,麻袋里竟是两个大活人,一个日军军曹,一个翻译官。
挂甲屯的村头就是日军炮楼,炮楼里的日军天天吹吹打打进村出村,还亲切地摸孩子的头,给他们散糖果,一派“东亚共荣”的祥和气氛。
在抗日老电影里,摸孩子头的,是地下抗日武工队那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战士。
这个“我”大年三十晚上没有出现(当然不会出现,电影里说要怎么样,结果就不会怎么样,这是常识),马大三面临一个大难题,如何处置这两个活人?
《鬼子来了》中的人民是自私、愚昧、分不清敌我的,它没有给“人民”留下丝毫面子。
我这里的“人民”包括我自己,我丝毫不觉得它是一部过去的传奇就与我无关,我就可以高高在上地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啊!
对此,姜文自己解释说,如果抗日老电影对人民的描写是正确的,那么,日本军队就没有犯下屠杀平民百姓的战争罪行,因为他们其实是伪装成百姓的军人。
如果我们要说日军屠杀了中国平民百姓,就必须承认,人民不是抗日老电影里那样的。
但是,《鬼子来了》在这条路上又走过了头,这恰恰是姜文过于自信,以一副解剖别人的姿态示人造成的错误。
比如马大三和村民对“我”的争执,不是显得好笑,而是显得无聊。
把别人看得太笨,证明的其实是自己也不怎么高明。
人民固然不是抗日老电影里那样,但也不至于就是《鬼子来了》里那样,全部中国人,以马大三为代表的挂甲屯村民、城里的伪军队长、清朝刽子手、说书人、妓女、国民党军官和围观的人们,全都以漫画的面孔出现,最终目的都是说:中国人就是这操性。
从这个角度说,《鬼子来了》对所谓国民性的认识,不见得比抗日老电影高多少。
抗日游击队把日军拖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这个总是历史事实吧?
八路军人数在抗战结束后增加了几倍,这个也是历史事实吧?
如果中国人真是《鬼子来了》里这样的,这些人从哪里来?
难道都是驳壳枪顶着额头参军的?
总不能说你看到了黑暗面就是认识深刻是不是?
不过我们可以说,看到了黑暗面,在国家只提倡说光明的一面时胆敢跳起来说,这也需要勇气,姜文就有这样的勇气,其结果就是遭到禁映。
姜文所说的其实是常识,那就是,我们人民,很自私,但也很善良。
对日本人的认识,反而是《鬼子来了》的一个亮点。
我还记得在《地道战》里那个鬼子头目,面对八路的枪时满面惊慌,徒劳地举起军刀,被一脸正义的游击队队长“啪、啪”两枪崩了。
看电影时我还小,鬼子头目的獐头鼠目和八路队长的一脸正义真是历历在目,而那两声枪响也回响到了今天。
当时我就想,日本人这么脓包,怎么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中国半壁河山?
后来看了《菊与刀》和《武士道》,才知道一些大概。
日本人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死在敌人手上的。
所以,我完全理解《鬼子来了》里日军俘虏“宁死不屈”的表现,也完全意姜文对日军小队长见到俘虏回来时的处理。
根据武士道的逻辑,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他们怜悯一只蚂蚁,却毫不犹豫地砍下马大三的脑袋,这个做作的处理我也意见不大。
张献民在《看不见的影像之<鬼子来了>》里说:“姜文阐述的中日两个民族的差别和与暴力的不同关系,我个人深表怀疑,或更明确地说,根本不同意。
我如果胆敢对汉民族以及汉民族与外人暴力接触有个看法,肯定不是《鬼子来了》中表达出来的那种;对于日本人,基于我个人具体真实的了解,也不赞同他的看法。
”对于汉民族,我同意张老师。
但对于日本人,张老师基于何种个人具体真实的了解而不赞同姜文的看法呢?
有时间再问问他,不过我会提醒他,军人和普通人不同,战争状态和和平时代不同,过去和现在不同,个人和群体不同,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日本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这初看是一出荒诞的黑色幽默戏剧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了其中的深刻的真实中国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有无数经典,但无非阐述的是两个字:英雄!
在《鬼子来了》里面,我们看不到英雄和正义!
看到的是生存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战争中最迫切的不是正义打倒邪恶,不是大无畏精神,而是如何保命如何活下来!
《鬼子来了》讲述的就是这一个最直白的话题,生存!
蝼蚁尚且偷生无论村民干什么荒唐的事情,他们无非就是想活!
活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本能!
当他们的生命处在最危险的时候,这种本能就成为了最高的利益和最终目的!
什么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全部闪一边了甚至为了个人的生存利益可以残忍剥夺他人的利益这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但是铁铮铮的事实!
对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八年抗日战争,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呢?
除了英雄,更多的只是凡人吧……我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看出了姜文的颠覆精神,在《鬼子来了》里面看到了颠覆权威和思维定式后展现出来的另外一种露骨的真实!
好机车的吴大维
这是个神片,但看看nc到家的影评又有点同情总菊。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村民以为马三杀了日本兵以后,对他礼敬有加但同时也敬而远之。——在这个以“活着”为最高信仰的国度,和“死”沾边总归是不吉,哪怕感你的恩。于是出头抵抗者永远是风光一时,孤独万世,而且现实稍有不如意,锅就扣过来了。
我觉得不好看啊,不太喜欢黑白的片子,叙事比较冗长,无意义人物较多,剧情没有什么想表现的东西……
这部电影告诉人们应该当机立断,对敌人宽容就是对自己人残酷
原来我大学时候是看过的,还想起当时自己是看着睡着的,以后有时间再过一遍。(好奇你们的评价这么高)
昏黑的幽默到了极致碎成悲哀。与其说是异化不如说是本性一步步的暴露使然。
看到花田下跪以粮换命还有在村子里举行联谊会那一刻,有种虚无的岁月静好。战争结束后,政客握手言和,商人满载而归,唯有亲人望着墓碑。其实大家都不过是农民的儿子,却因为立场不同而拔刀相向。他们最终死在黎明之前,于人来讲,善良需要带有锋芒,于世界来说,祈愿天下和平,黎民百姓不再受战火硝烟之苦。
经典的剧,今天再次重温
其实并不好看,分高主要是因为迎合大众讽刺现世强装鲁迅而已
我是觉得好啰嗦,意见短短的事儿,让你给弄得这么长,不过故事的结尾还是在意料之内,拍的不错偶,演得也不错。。。。。
比历史更像历史,比人性更接近人性!
我接受不了这样的电影,三叔就是汉奸!
既然我没看懂,那我也就没资格给好评了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姜文比较差的一部片了!
据爷爷说,当年隔壁乡100多户人家就两个日本兵驻守和管理,结果俩日本兵到处抢钱、抓鸡、拿米,最后平安离开,全乡人见到他俩跟见了鬼一样躲。俩日本人见谁都打,就不揍小孩。有一个孩子还学会了日本语,跟他们走了。再后来,自己回家了。
说不出的感觉。。。。不喜欢吧这种风格
最后砍头的镜头灰常的经典。
战争时期死比活着容易太多,珍惜现在。
河北农村人的性格和日本人的形象都刻画得挺逼真,但情节虚构,有不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