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哲学家》是由美国导演约翰·赫德斯(John Huddles)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讲述了一位哲学系教授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半引诱半胁迫性地要求20名学生一起参加思维试验。
实验假设他们面临世界末日,核弹即将冲击地球,留在地球表面会因为受到辐射痛苦而死,要想活下去,就必须竞争10个可以进入地下掩体的名额。
第一次模拟实验中,他们按照实用主义功能挑选对末日重建有用的人才,工程师、医生、化学家等具有实用主义功能的人入选,而品酒师、歌唱家、竖琴表演家等非实用主义的人则被拒之门外,更为过分的是,诗人刚刚介绍完自己的职业就直接被射杀。
在第一轮模拟实验中,他们对以神秘人身份出现的地下掩体建造者充满怀疑与不安,他的冷血与理性让所有人心有戚戚,他不透露身份的行为也使人们怀疑他是否真的知晓地下掩体秘密,怀疑打开地下掩体是否真的需要密码。
在不了解与不安中,他们设法除掉了神秘人,一年之期到时,他们也因为无法出去而饿死。
第二次模拟实验依然是按照实用主义原则,只是增加了生育能力一条,入选者都是具备生育功能或者对重建世界大有裨益的人。
这一次地下掩体建造者抢占到名额顺利进去,他们一心想着如何实现人类延续、灾后重建的事情,导致压力过大迟迟无法受孕,而地下掩体建造者也在生育理念上他和其他人爆发严重冲突,最后选择打开大门同归于尽,实现了最不理想的双输场面。
第三次女主角要求教授不能插手,由她来选择,这一次她选了葡萄酒鉴赏师、竖琴演奏家、歌唱家、诗人等之前被排斥在外的人员。
他们不考虑种族繁衍、灾后重建,只是一起品酒、聊天、学习、表演话剧、享受歌剧、沉浸于爱河,度过了欢快的一年时光。
即便他们出来后,无力重建人类文明,也欣然接受,带着爱、带着幸福与世界同眠。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发人深省的电影,不论是电影整体还是这三次模拟还是开头提到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都寓意深刻值得细细探究。
但导演似乎想将诸多思考都搬到同一部电影里,并且又给出自己的答案,便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神秘性与隐喻性。
我觉得电影中探讨的最为深刻的主题是理智与情感。
哲学讲究理性,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无不贬低身体,歌颂精神,贬低情感,赞扬理性,认为一个理性的人才是高贵的、智慧的。
然而当前两次模拟他们按照理性原则挑选人员时,均是同归于尽的结局。
而当他们按照感性方式挑选了一些世俗意义上并没有用的人,却获得了团结、快乐、安宁,虽然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灭亡,但让人为他们相处的过程、他们的想法而动容,电影所表达的也是让代表感性的学生战胜了教授代表的理性。
看起来,电影中感性战胜理性,但实际上感性与理性的纠缠将永远进行下去,永远都分不清胜负,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绝对理性,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感性,人类将永远摇摆与感性与理性之间。
我的评分:6.5影评:一个教授通过思想实验,在核爆毁灭世界来临之前,在21个学生中选择10个人,然后在避难所生活一年,出来之后来完成整个世界再造,就这么一个故事设定。
第1次选的都是什么农民、工人呀,一些有用的职业技能的人,这个教授很冷酷,学生们就把教授关在避难所外边,看着教授被核辐射致死。
最后这10人在避难所里一年以后,因为没有密码出不来,吃完最后食物又吃了第1个死的人,最后因为氧气耗尽全部死掉了。
第2次又重新选择了10个人,这次大家想尽快繁衍后代,但是也没有繁衍成功,最后教授逼着大家繁衍,有人不愿意打伤了教授,然后教授打开大门,大家全部被辐射致死。
第3次让小美来决定选谁,她选了一堆没不实用专业的人,都是一些什么画家、音乐家呀,包括影视博主,他们在里面快快乐乐的玩了一年,啥也没干,高高兴兴的,一年以后活,着出来了。
影片想表达的就是人来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不理性,大多时候都是感性,所以说活在当下,高高兴兴就行了。
没明白为什么一个白人老师带着一帮纯正的欧美中学生(其中有一个亚裔女生)在印尼雅加达的一个漂亮唯美的教室上课。
是为了制造穿越感?
因为看片之前扫了眼豆瓣上的评分才6点多,所以对影片没抱太大希望,只是纯粹对影片题材感兴趣。
影片前半部分都是比较吸引人的,不仅情节紧扣,而且画面、节奏和台词都拍出了高大上的科学感和唯美感,教师和学生们的外表都健康漂亮,学生们也因为场景的不同有多次更新装扮的机会。
但是,后面的结尾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从女主角最后一个交出教科书后没有走出教室放学而是关上门后,我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果然紧接着的一段节奏缓慢、长时间脸部特写、台词庸俗暧昧的感情戏让我有了关上电脑和骂一句“买了个表”的冲动。
虽说最后教师被女学生拒绝后的三段可能结果也算有启发性和有特色,但是因为个人不喜欢女主角的长相,所以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要忍受她自认为是女神的表情特写(开头还是个早晨阳光洒在白床单上的唯美版的床戏),这一点算是我给影片减分的一个原因。
影片开头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是个非常好的题材,能拍出这种真实感强的思维实验现场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是,却让人到最后有种影片白白落入俗套的失望感。
第一次实验在教师的带头指导下(毫不犹豫地枪杀了他认为对人类生存毫无意义的诗人),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用“人类在有限条件下生存一年”的标准仅仅通过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来选择有资格进入避难所的幸存者,因此看似没用又有残酷属性的统治者的教师被学生们残忍抛弃。
但是按照这个逻辑剩下9名最后在氧气和补给快要用完的时候应该出现互相残杀的现象,可是唯美的影片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学生们最后绝望地对打不开的一扇玻璃门进行最后的抗争的画面都被拍得很唯美。
最后这个为了集体利益而筛选出的团体居然是因为错误地放弃了一个人(唯一知道出口密码的教师)而集体毁灭。
在这里还是有个问题,教师作为建造避难所的人是唯一知道枪和密码的人,他作为个人操控了整个过程,那他就是这个团体的绝对统治者,所以学生遗弃他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了说明这个统治者是多么的失败啊,作为实验发起人的教师不是应当引导学生怎么来选择“有资格的人”吗?
而因为他个人因素导致的实验结果的改变我认为意义不大。
第二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发掘每个人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加上这些属性,学生们发现职业并不能作为判断标准,虽然教师仍然毫不犹豫地残忍开枪杀害了诗人。
于是有人从“没资格”转到“有资格”,同时有人又从“有资格”转到“没资格”。
情况似乎好转了一些。
但是为了人类逃出避难所后能顺利发展和种族延续,繁衍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于是团队中的矛盾冲突也来自这个具有历史使命的问题。
最后仍然由于统治者受挫打开大门,所有人瞬间化为乌有。
这里我的问题同第一次实验中教师的角色。
第三次实验由慢慢掌握游戏主动权的女主角主张由她来选择幸存者。
其他人居然对这个个人霸权主义的提议和她选择的结果没有任何异议、除了教师。
当女主角对她选择的个人一一作出诠释时,教师不断用成绩来威胁她的行为让我震惊,影片何不把教师塑造成精通哲学又参透东方佛学智慧的引路人呢?
学生的主动行为和合理解释应当受到鼓励,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实验,尝试各种思路和结果,通过头脑风暴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按照教师设计的集体主义原则来规定学生写出答案,实验应该是不知道答案的,这才是实验的意义。
这次女主角用“有意义地活在当下”的标准来选择幸存者,肯定每个人隐藏的闪光点,甚至宁愿牺牲个人来把位置让给别人。
在这里,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释然地放下,至少会活的精彩。
但是,因为没有技术和不会种植庄稼就要选择用从天而降的导弹来自杀吗?
教师从深洞中爬出拿枪威胁的情节也很无厘头,不知道这样同归于尽有何意义,为什么大家不试着像鲁滨逊那样顽强地生存呢?
东方的佛学智慧教会大家要放下,但是西方人如果这样理解放下我认为就是放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这部影片能引发人思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虽然题目颇为大气和大胆地直接叫做“哲学家”,但是作为哲学剧情片仅供不懂哲学的人观看;作为科幻片具有离奇的情节和末日的画面描画;作为偶像片有众多俊男靓女和唯美的画面(就不说那个三角恋了),所以还是值得观看的。
有人说影片最唯美的画面是chips描绘的在海滩建造六座房子,每座房子站着一名漂亮的比基尼美女,他每天陪一个美女过夜,周日休息!
嗯我赞同。
这是一部评分太低的电影。
谈论哲学,从来不易。
哲学历来有多种流派,各种流派总会为自己辩护。
究竟我们在生存面前,需要的是理性还是感性?
前两个YY落入了功利主义的概念里。
我们总倾向于选择最有利的一方,似乎不这么选,世界难以为继。
Sorry, but that is a wrong answer.每一种活法都有每一种精彩,只不过是一个个人选择罢了,你怎知道他人的人生不够精彩?
至于老师,从一开始,他的二元论就显现他思想稍显偏激。
所以电影最终告诉我们他跟女主有关系、差别对待男主虽在意料之外,仍在情理之中。
当一个学哲学的男人,拥有各种理性的条件,遇到切身之事时仍能这般理智冷静么?
或许,还是不能吧。
这是我们天性的弱点,无法修正,这也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
故事发展到最后,不过是一个心怀嫉妒的男人利用他的权利而执行了一系列YY而已。
他设想的世界中,人的能力是不变的,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进步,难道,史前人类需要丰富的学识才开始学会为生存而耕作吗?
需要是最好的老师!
他们在避难所的一年也可以学着为未来的生存打基础啊。
人一成不变的观点不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也不符合实际。
尽管这不过是一个老师的嫉妒的产物,我们又怎么能否认这种故事存在的可能性?
当严肃的哲学遇上生动的生活,剧情推进,大家欣喜的发现鲜活的生活完美胜出,但影片的结局又给了你一个惊喜,原来哲学的卫道者老师才是真正生活的俘虏……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
这部电影的确挺有争议,针对这部电影,我也只是简单的表达我的想法,或许是我没有看懂,或者是我根本没有哲学的思维素养,但我愿意给四分。
人的意义,人类的意义,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那意义到底何在?
哲学思维需要逻辑,但完全从逻辑的论证出发,伴随着上帝已死的结论,很多信仰、美好、区别与动物性的人性都将终结,那人的意义的构建基础,是否还坚固,或者已经不成立了!
此时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源于逻辑并死于逻辑的哲学,是否必须要将自身的全部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
故事的外围框架无非是一个老师在课程里安排了有意识的打击,简单的情节却故意套用一个哲学命题,如果必须死,你选择让谁生。
这部哲学思考电影的前奏是几个哲学课程常用的几个命题,其中选择杀一个人救五个人的命题常用来考验哲学课程的学生,说的是,一趟疾驶而来的列车即将碾死绑在铁轨上的5个人,而你可以选择让它及时变轨,只是另一个轨道上有1个被绑的人,你是否会扳动开关?
换个假设,如果铁轨是单轨,但有一个胖子站在轨道边,把他推倒在铁轨上可以让列车脱轨,你是否会这样做?
用不断的逼问式的递进来让逻辑和理性占领感性的领地,终极的思考就是只有理性和逻辑,那世界会是怎样呢?
或者说,人类世界和社会的基础是否就是逻辑思维?
在第一次的末日模拟中,因为dangerous,老师被排除了,并且是在没有充分了解他的技能的情况下。
他是唯一知道逃生密码的人,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人之后,电影充分描述了密室内所有人的惨状;第二次在给所有看似有用的人以生存下去的权利后,追求生存下去的目标引发了冲突,将繁衍和延续作为群体的目标,这无可置疑是任何物种的天性,但却完全忽略了每个个体的感受,最终还是失败;第三次,女主放弃了逻辑,自述逻辑已经混乱了,但目的却仍有较为清晰的线索,一年的时间因为爱和陪伴而显得自然和顺畅,最终老师试图再将所有人拉回逻辑和理性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愿意同行,因为放弃逻辑的时候,有生的欢乐,和对死的无谓。
那哲学呢,是否已经伴随着逻辑的抛弃而死了。
或者,哲学并不是完全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因为哲学,同样需要考虑每个个体的感受,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哲学。
群体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是个体目标的集成和提炼,同时伴随着个体的相互妥协,这是刺猬取暖问题的结论,而作为后果之一,必有个体利益的残缺。
就像是民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并永远存在少数派报告。
承认了残缺,那就应当有目光被关注到个人身上,对于个体而言,自身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群体的延续是群体的意义,那对于个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意义呢?
每个人反观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去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或许人生没有第二重可能,或许死后没有另一片天空,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最后你是否劫后余生。
而是,过程。
影片开头的性爱画面,制作和拍摄的太唯美了,比后来的男欢女爱制作的都要好看,是可以瞬间吸引人看下去的那种好电影片头,但是电影在接下来设置出现电影名字的片段和环节部分有点太····我想半天都不知道男主角跑来跑去寓意着什么,不会是单纯的为了凑时间吧!
电影设置了三个选择题,三次选择,三次不一样的结局,最有意思的是三次环节下来教师的桌次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摆放,从零散,到平行,最后的环绕,这是说明什么了呢?
人与人需要团结才能生存下来?
还是相互配合才是生存下去的关键。
关于这个避难所,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发现的人类末日避难所最简陋的一个了,门口防辐射什么就靠一个玻璃门,然后竟然不是地下室,而是有阳关照进来的那种高科技避难所,超越了我的想象范围,然后关于哲学中的电影,他到底要展现什么呢?
一个永远左右别人生死的老师,扮演这上帝的角色?
一群平凡的人们扮演着现实中不同职业的人员,西方的哲学不是宣扬人人平等吗?
为什么最后的哲学就是非要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呢,这次的区分则是相对的高级从原生态最原始的家族和血缘到直接这部电影中的综合选择,如果这些人中碰见一个选择恐惧症患者怎么办?
是不是注定了要第一个出局?
死的是不是就不是那个总被枪毙的诗人了?
电影的最后结尾太离奇了,已经超越了想象空间,这关门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要重新审视整合复数一边选择的过程呢,结果竟然······这老师心也成大了,面对自己情敌竟然那么坦然,难怪导演最后设置的结尾是那个样子······补充:概率学找弯的,是一个亮点。
然后一个男的对六个女的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哲学对于现实,就像手淫对于做爱"---我只是个搬运工,工人阶级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第一个思想实验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上帝,因为他蕴含了所有的可能,人类拒绝了上帝,也就使自己走向了末日(柏拉图的思想在中世纪被神学家用来维护神学);第二个思想实验中,教师代表的理性,学生们依靠理性而生活,并在理性严格的指导下排除了理性,最终理性毁灭了世界(自牛顿以来,科学占据了绝对的位置,但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开始危险人类社会);第三个思想实验,大家以生活的方式生存,但是生活的方式已经被理性(即教师)绑架,随时都可能被理性毁灭(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就倡导参与到生活中)。
教师自己做的思想实验其实可以看作是以上三个思想实验的结果:第一个思想实验,人们在上帝的关照下生存,有吃但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第二个思想实验,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获得了新世界,但是,人类的精神却陷入了危机,面临着种种问题;第三个思想实验,人们获得了自己的精神自由,在按照生活的方式生活。
一、面对学生恋人的即将离别,哲学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把学生设计在世界末日的情景模式里。
第一问,假如我将他(第三者)分隔开,你会爱我吗?
学生恋人回答,我会憎恨你,让你被火烧死。
第二问,假如他(第三者)是个gay,你会爱我吗?
学生恋人回答,我会和你在一起,但会整日郁郁寡欢。
教师悲吼,与其这样,我宁愿这是世界末日。
第三次,学生恋人忽然提出说,请让我选择吧,于是学生恋人选择了唱歌,跳舞,大麻,赌博,最后自爆…意思是我宁愿快乐至死,也不愿让情感服从理性。
什么是天启,就是走过黑暗,揭示未知。
哲学老师最后悲伤地找到他的答案。
二、还可以从诗人工程师这些人物,谈什么人性。
但我觉得这不是导演要深挖的。
之都是给主线铺垫。
三、结局三次上楼镜头,呼应前面三次末日实验。
第一镜老师安静接受前女友加优秀学生,爱上差生并与他考同一所大学,安静吃三明治。
第二镜无法接受吃子弹。
第三次是开放性结局,对应前面第三次末日实验应该是老师真实想法。
这里又可以感性理性巴拉巴拉半天。
首先说明,我只看到了一半,也许我没资格评论,不喜勿读。
整体来说,逻辑还正常,没有灰常的混乱的大脑出现,但是:第一次:唯一拥有逃生密码的老师先生在抛弃他的学生们准备关闭避难所大门时却没有像正常人该做的一样歇斯底里的喊出:我是唯一拥有逃生密码滴银!!
在“被辐射致死”与“赌气让抛弃他的人们后悔”两者间炫酷狂拽的选择了前者,也许他的卡片上的描述应该是“神经不正常的避难所建造者”。
当然可以说他作为老师为了把实验引领到他计划好的方向而做出了这个没有丝毫逻辑可言的决定,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违背了自己设计的实验规则,这使实验从这一刻起就因为这个瑕疵而毫无意义了,因为他自己把现实身份“老师”和实验身份“避难所建造者”混淆在一起了,一个没有逻辑的逻辑学教授,点个赞。
第二次:我们这群可爱的哲学准毕业生们,在得知会七国语言的同伴三年内会患上喉癌时,兴奋的发现自己学的东西可以用上鸟!
患上喉癌的风险抵消七国语言技能收益!!
耶!!
我们是多么的反应敏捷并且理智和有逻辑啊!
万岁!!
也就是说。。。。
这位七国语言妞患上喉癌之后就聋了?
手也会因为喉癌而断掉??
我还第一次知道喉癌有这么凶残的并发症。
喉癌只是让她不能说话,不代表她就听不懂其他人说话了!!
不代表她就不会用书写来和七个国家的人们交流了!!
也不代表她就不能把这七国语言教给你们这群迷糊的哲学家们让你们和世界各地的幸存者沟通了!!!
一群没有逻辑的逻辑学毕业生,再点个赞。
更不要提第一次的幸存者们得知避难所大门打不开时疯狂滴使用枪支木棒攻击玻璃门,却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哲学家。
不要提其他的,就看这几个:化学博士、结构学家、电工、木匠、士兵,就单说这5个职业组队搞不定一道避难所大门??
在避难所墙上开个窟窿挖出来都够了!!!
唉。。。
死在里面也好,你们就算出来了也帮不上人类什么忙。
看吐了
I love brilliant minds!
连哲学的裤腿也没摸到好咩!下半段开始爱与和平的节奏了…男主和女主各代表两种“哲学家”,一种没有爱情一种有,前者日复一日的与自己博弈慢慢走向孤独后者欣赏着各种美好然后拥抱死去…看似没有交集,实际前者是后者的导师,而后者却创造不出未来。两者都是悲剧,还需乐观面对生活!
千万年的文明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但是在极端情况下的个人如果只是符号和象征的工具,只是社会逻辑的推理,那么所有的结果只能是毁灭。apocalypse意味着uncover the unknown,或许抛开一切的意义才是生活最美好的atlas。苍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我希望人类这个美丽种族可以万古留长。
三个实验很有意思。在末日面前,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
名不副实,或者应该说,除了前15分钟以外都名不副实。刚开始扔出几个经典哲学思辨案例,然后开始假想末日,还以为会来个形而上版的大逃杀,结果却乱七八糟瞎胡闹。倒是吴哥窟和火山群的取景都还不错。最搞笑的是生死投票时,抽到“诗人”签的倒霉鬼每次“我是诗人”话音未落就被枪毙,够无奈。
开始还蛮有深度的。。思考后发现越来越无趣。。
好无厘头的结局,一直都以为戏肉在后面,感觉很keng 吖,尤其是结局的师生恋伏笔。。让人很无言吖~~~
这是给中国式教育打样呢!
挺好看的呀,三次loop,建立在课堂之上。有点罗拉快跑的风采。遗憾的是,最后突然多出来一条感情线,猝不及防,大大减分。
来来来西西老师带你们玩桌游…哲♂学嘛就是谁比谁的脑洞大没有逻辑只要理(yì)想(yín)。开始想法还不错也不算太闷,越来越不科学越来越狗血…受不了女主装女神以至于看到后面快进…西西这片里倒是又帅回去了,凭什么要虐他啊,这群小崽子怎么可能在繁殖的争夺战中抢得过西西老师!啊呸!
2014.4.26师生恋的设置更加说明感性战胜理性
够YY!够装B!但还不够深刻。。。然后,莫名就转到三角恋的节奏上去了。。。这是要告诉我们:无论怎么装B都是俗人的道理吗??突然有个主题外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研究人性的吗?
什么乱七八糟?!而且女主说话软绵绵的声音好讨厌!
中间一段给5星,结尾3星。
觉得好有趣,除了片头片尾,和丑死了的面瘫女主
人和动物终究是有区别的
纯看剧情是很扯,可这片的优点是可以自己边看边脑补,和电影互动些哲学:)
虽然想努力讲点啥,但不过是刚入门的学生对哲学的YY,以及最后太狗血了。
多一星给风景。故事有点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