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这么畅快淋漓看一部电影了。
《神探大战》绝对是今年最好看的港片。
感谢导演/编剧韦家辉,看到久违的“银河映像”风格电影,最开心的是这部电影让观众感受到扎实剧本带来的电影魅力。
整部电影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虽然片长仅100分钟,但电影节奏很紧凑,很生猛很爽,由剧情递进带来观影快感,叙事干净利落,但信息量满满,让人看得很过瘾。
从片名的“大战”可以看出,《神探大战》与2007年同是韦家辉导演/编剧的《神探》气质截然不同,《神探大战》更侧重大战,大场面更多动作场面到位,剧情更刺激,尽数了香港这些年的奇案,值得反复推敲,很适合大银幕观看。
两部电影有一个相同人物设定:多重人格的神探。
不同的是,《神探》里的“神探”有窥见他人内心阴暗面的天赋,这些阴暗面被韦家辉变成一个个具象的心魔;《神探大战》里的“神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一层面的意思,是一个人内心执念产生的多面。
《神探》强调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鬼,而《神探大战》说的是“与恶龙缠斗过久,终将变成恶龙”。
《神探大战》致敬多部韦家辉自己的经典作品。
开头就拿出“魔警案”的换枪情节致敬《神探》,影射“警魔徐步高事件”;中间部分剧情有串联起《盲探》的伤心少女失踪案相关情节;结尾林峰和刘青云的对话“你成了我,我成了你”,疯子与神探,更是让人想起《一个字头的诞生》一段台词:“这两年我卖花圈,看见不少人死,有的人死地风风光光,整条街都摆满了花圈,有的人死了,连问都没有人问一声,连个小花蓝都没有。
” 主演刘青云素来和韦家辉合作无间,从tvb时期的《大时代》就开始合作,这次十几年后再次联手,依然有出彩的化学反应。
刘青云的演技当然不用质疑,长年累月的默契让他饰演韦家辉笔下那种意想不到的角色设定很恰当,这次饰演“李俊”这个疯癫神探,游走于疯子与神探的边缘,演绎很有难度,刘青云做到既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的病人,同时也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办案很厉害的神探,做到这点真不容易。
在韦家辉创作的影视作品里,双雄格局非常常见,透过双雄的对立营造张力,刘青云更是御用的执行者,无论是《大时代》与郑少秋股场大斗法,还是《暗花》与梁朝伟在镜阵枪战,抑或是《真心英雄》与黎明惺惺相惜。
韦家辉擅长用这种双雄关系去推进剧情,彼此去影响双方命运,从而产生化学作用。
这次《神探大战》双雄是刘青云/林峰,看之前老实说为林峰捏一把汗,看之后我们多虑了,他与刘青云对戏表现很好,可以说的势均力敌,把角色演绎得很有说服有层次感。
另外,众所周知在香港犯罪动作电影里,女主角一般是花瓶存在,但这次阿sa蔡卓妍不算是。
她在电影里戏份不少,角色也很适合她,有发挥空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她在水库脱衣服露出伤痕以及后期知道真相的戏,挺触动人。
韦家辉的影视作品除了奇思妙想以及巧妙的细节设定,也有一定的时代性与现实意味。
记得他在采访里说过“当时我写到恒指一万九千几点,已作大了很多倍,谁知到了今天,昨日的天马行空原来很保守,上帝的力量超乎人的想像,当时的离谱,已变了今天的常态,一天上落一千点,在我创作《大时代》时,已经叫做大奇蹟日。
”他还有更过疯狂的想法,曾构思拍一部电影,写恐怖分子在九龙城用火箭炮射击飞机,引发大灾难,结果电影拍不成,没想到美国几年后发生九一一事件。
《神探大战》里探讨的不是精神病,而是这个大大时代里的小小暗涌,人们由执念产生的仇恨,由仇恨演变成怪物。
电影最后说得很好,我们不是神,我们需要做到“探”就可以。
杠精勿入,内含剧透,介意勿进。
提前声明,首先这是一部商业类型片,不能抱着想看人性高度或者哲学思考的心态来看。
并且进入影院首先要做的就是愿意放下内心的防备去相信创作者做的一场梦,如果一直抽离出来在抠这不合理那不正常的地方,就没必要看下去了,可以直接关闭这个页面。
等你愿意相信这场梦,并愿意投身其中,便可以接着看下去了。
昨晚看的点映,现在就想到哪说哪。
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能是“一群悬案受害者的遗孤联手开始复仇,民间的疯神探在警方怀疑的层层阻力中,艰难找到幕后真凶并与之展开疯子对决的故事。
从故事层面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成熟与商业的犯罪动作类型片,故事可以笼统的分为阻止犯罪(起)-预判犯罪展开对决(承)-挽救错误真凶浮现(转)-船厂对决(合)这样四个大的部分。
开场用几件悬案迅速抓人眼球,并交代神探落魄原因。
而后进入故事真正的时间线,用犯罪分子杀人预告的挑衅进一步调动观众兴趣。
随后男主神探出场,没有用烂俗的台词交代,而是用画面与行动直接将一个已经疯癫分裂的落魄神探呈现出来,迅速调动起观众的好奇与同情,并用能否找到尸体下半截作为钩子继续迅速推动剧情,使神探与警方正式接触,并展开之后的剧情。
节奏作为一部商业片能否成功的核心十分关键,而刚才所说的剧情基本都是在前十来分钟讲完的,剧情节奏可见一斑。
于是便在这样的强情节推动下,前五十分钟基本上都是牢牢把观众按在座位上,基本上是查一下案就大战一番,让观众应接不暇受到密集的事件冲击,彻底入沉浸故事之中,而后才展开节奏稍显缓慢的线索,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笑点多了起来,保持着节奏不掉下去、不枯燥。
并且等前面猜真凶的悬念给的差不多了,创作者这个时候应该预判到观众已经猜到了幕后黑手,便索性直给细节,加强观众的猜测,悬念转为看主角如何与幕后黑手对决,让观众自觉高明的时候,在最后翻出来这都是幕后黑手的刻意为之(比观众更高了一层),这种对技巧与节奏的把控,完全是在拎着观众走,太成熟了。
然后从人物角度来说,强情节的类型片嘛,人物设置基本上都是比较常规的,疯癫偏执的男主与同样疯癫偏执却身居高位的反派,两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似又不同。
其他就是一些标签化的人物,摆pose的长官、无能的莽夫、坚强的受害者女主、自以为正义的炮灰喽啰等等,你都觉得似曾相识,也没什么亮点,但在这个故事里都很适合,不会让人产生违和感,不影响故事的推进,这对于一个主要目的是赚钱的商业片来说其实就够了。
当然你说想做出《勇闯夺命岛》将军那种牛逼的人设,也可以,这就是更高的追求了,但这要看创作者的创作目的与如何取舍。
现在既然人家已经把精致的大餐端上来了,就没必要追问人家为啥不上满汉全席了,他们有自己的考量,没吃上下回再说,总有人能做出来。
最后说一下细节,它既重要也不重要,如果真的投身故事之中,就不用在意太多细节。
我看到一些评论说不真实,废青们怎么打得过飞虎队……你要真抠细节,就会发现创作者给了,幕后黑手(创作者)补过一句培养你们对抗飞虎队很久之类的台词。
诸如此类的有很多,但其实没意义,都是为了堵杠精的嘴。
这就是一个动作大片,想明白它的类型,它就是让你感受一场刺激的梦,你抠什么真实逻辑啊?
所有人的行动逻辑都是在神探提出的破案真相里的,真要考虑那么多应该是去跟神探较真你推理的不对,掰扯这个,那这片还拍吗?
就算能拍也是另一种类型的片。
科学家当时给《流浪地球》做顾问的时候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推进器不可行,人家不照样避开这个逻辑拍了吗?
创作者一直在加事件推着你走就是为了不让你去考虑,而是让你去感受,去爽!
完了再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神探大战》一定会拯救现在的市场,这些充满商业元素的优质类型电影才是人们该在电影院中看到的,电影院也就是需要这样的项目才能活,别再一天天拯救人文与艺术电影了,先让影院吃饱肚子活下去,你才能去谈艺术,不是吗?
(为什么没有制片大佬来找我合作动作片啊,我也可以谈,我还很实惠,做个广告拉一把寒冬中的小编剧)
在观影之前就有朋友跟我说,喜欢拆弹专家2的话可能会喜欢。
观影过程中则还想到了怒火重案。
应该说这三部近两年能在内地院线上映,并且知名度高到连我都跑去看了的港片有很明显的相似性吧。
它们都讲述一个被公权力辜负的前警察以某种方式重振雄风的故事。
这些前任拆弹专家/警队明日之星/神探又都在落魄后患有,或者至少是被冠上某种精神失常的名号,无论是失忆还是发疯,作为反派而非主角的谢霆锋看起来也格外偏执了一些。
你会发现,这些需要重振雄风的男人就是港片的代表,甚至各自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香港的代表。
但同时,也许这三部电影的剧情梗概让人觉得隐喻性很强,实际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作为类型片,它们会很快开始走剧情,然后所有的隐喻什么的也都无法延续下去了。
所以我给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写的短评分别是“剧情大杂烩,节奏嘎嘣脆”和“没什么好说的,反正确实有被爽到”。
和我一贯的啰哩吧嗦不符,因为确实没什么好说的。
而本片还是不太一样的。
一方面,受害者联盟执私刑的背景设定,强烈对冲的正邪两派,甚至“大邪若正”这个词都明晃晃给出来了,本片在表达上的野心显然要更强。
另一方面,如果说拆弹专家2的剧本像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各种生硬加入的情节,诸如失忆、童年好友等等来填补逻辑漏洞,神探大战的剧本则有更明晰的结构和有意识的伏笔埋设。
我对剧本的观感经历了两次螺旋上升。
第一次是林峯突然要求给阿Sa系鞋带时,考虑到这一举动的刻意与反常,加上已经排除了欧阳这个错误选项,我完全肯定了他是凶手,觉得就这?
也太快了吧?
结果剧本将这一行为设定成主动布局而非无意识露怯,“神探大战”实则从这里才正式开始。
第二次是林峯转身射杀其他队员时,我的感觉就是,狼人杀遇见了狼神对撕村民不知所以,甚至狼还隐隐占优获取了村民信任的局面,而他们就是选择了自爆?
甚至由于两人的说法完全对冲,此前连观众都无法彻底肯定谁才是真凶,这一重要的悬念在这儿就告破了?
但随后又出现了射杀许可这种设定,即林峯设置的爆炸物使得警方有权利将歹徒当场射杀。
那么狼有把握在一局内完成屠神的话,自爆当然也没事啦。
朋友说这剧本设计感太强了。
我预判了你的预判,但你也预判了我预判了你的预判……就这样套娃下去,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份剧本。
而且这种设计实际上也不具有任何的可实施性,两个人的智力都必须和对方想象中的水平一模一样,不多不少,然后才能机械化地按照一个提前写好的剧本走。
我不否认,但我喜欢的点本来也不在于它有多精巧合理,有多出乎预料,而是它够懂我,知道我过分依赖一些陈旧的观影经验,并且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又刚好没有那个真正去进行推理的脑子。
这种一环套一环的剧本结构不仅符合案件们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特征,也恰到好处地针对了我这种层次的观众。
本来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
它将前文提到的表达上的野心用人物的疯癫和剧情的疯狂走向很好地遮掩起来了,仿佛它追求的本来就是刺激眼球,是劲爆的尺度和反转。
但疯起来就不好把控平衡了。
最令我反感的是,在加入了虐待和生子情节后,我觉得阿Sa饰演的角色被彻底地剥削了。
一个女性受害者,要展示她满是伤疤的孕肚和只遮三点的身体,要在交战最激烈的时候生孩子,并且要一边生一边接受自己的老公是变态反派这件事。
就连她剩下的孩子,唯一的作用就是放在刘青云手上,充当一颗与刘峯手中的他女儿对等的砝码,成为对刘青云的一道考验。
本片最惊人的奇观都以对她的剥削来完成。
而更加令我震惊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本片还能进一步压榨她的价值。
她最后还是对自己老公开枪了。
一般来说,开枪这个动作,尤其是对丈夫,对自己的加害者开枪,可以视为女性角色觉醒的一个象征。
但在本片中,她几乎每次开枪都是和刘青云饰演的角色同步进行的,毕竟他的角色出于幻觉没法真正开枪。
在前片中我还能说服自己,这种设定代表一种新老神探之间的传承,但在最后,我的直观感受是,这个女性角色打出的每一发子弹,都是为了补全这个男人所缺失的能力。
这一枪其实也像是她代替刘青云开的。
这个女性角色历经千辛万苦后获得的觉醒契机,也被一并剥削了。
还能有比这更终极的剥削嘛?
另一个朋友跟我说,如果从阿Sa的视角看,不管刘青云,这一枪毕竟是她开的,说明她还是有完成这份觉醒。
而我觉得无论如何,开枪的这唯一一幕高光都不能独属于她,这本身就很恶意了。
但这种说法也是我最后没有一气之下给本片降到一星的原因吧。
相比一些拉胯的院线片,神探大战算得上出色,但相比《神探》《暗花》,就有点不够看了,唯一进步的地方是刘青云的演技,可以再战10年!
导演是个想法很多的人,但可能在商业化、审查方面拉扯,最后像交出了一个半成品怪兽的隐喻、正邪的镜像、疯子与天才、德语歌谣,都可以看出导演野心,但最终只沦为影片里一晃而过的点缀。
导演选了最简单粗暴的路线来完成反转悬念揭示太早,没有留白空间了。
刘和林的猜想都有可能,但锁凶的关键竟然是林峰亲自去组织了一帮手下,手下都认得这位,如果神探首领从头到尾没露面,那么最后参与其中的人都死得差不多,阿sa也没有目睹刘林两人的对峙,这其中发挥空间是很大的。
但人证们直接把林峰捶死……导致结尾的反转有点莫名其妙,只能认为林的人格在刘身上重生了。
令人难受的是,导演不想搞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所以又给案子留了破绽。
刘是否有引导神探作案的可能,在导演最初的构想里肯定是有的,他精确赶到每个地点很可疑,这点已经由多个路人之口提出了。
十几年前的烟头也是一个bug,林如果十几年前布局,为何又去相反方向栽赃一个智障。
如此精明的罪犯想栽赃嫁祸,会搞错左右手这么关键的信息吗?
(如果说是为了映射两人是镜像,那咋不说这部戏都是刘青云的幻觉……)屠夫和魔警是一个人吗?
从犯罪心理来看不合理。
屠夫是心理变态折磨他人,跟林的成长背景有关,但他搞魔警和神探案动机不明导演到底在想什么,只能去问他自己了[/cp]
一、神探2身为香港电影骨灰粉,银河印象骨灰粉(看了本文的回复发现我不是)。
神探2期待已久。
这部片子,整体没有跌份,质量7分。
刘青云真的YYDS,这种张力,只有刘青云有信服力。
可惜力道没有再上一层,就像去老店按摩没按到位置。
这部片子不是杜琪峰做导演,味道节奏影像化都差了许多。
二.小丑+体制、大陆上映的限制这部片子的典型亮点,是香港年轻人的“神探”集团。
黑衣人,喷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这几年香港电影很多导演带上了k怖主义和无z府主义的讨论。
这种类型片子经典就是那两部小丑。
不过这部片子要在大陆上映,就限制了小丑群体的讨论。
限制了角色和人物设定。
没法深入暗示。
同时,也没法太黑jing队。
那个只有刘青云在开枪,所有人都对怪物视而不见的场景,才应该是银河印象的发力。
在这个时候,发力黑jing队的官liao主义、应付差事、劣币驱逐良币等等。
在这方面挖掘和发挥。
三、特殊限定带来的限制神探1的魅力,在于几个经典设定:1.刘青云的看到人心的鬼和多重人格。
这是很有心理分析和禅宗意味的。
而且影像化起来效果非常,看过神探1的都懂。
这是银河印象佛系电影的经典力道。
但是,这部片子要有一个经常跟刘青云接触的黑jing最后反转,所以只能强行关了刘青云的看到人心的鬼,判断善恶的这个佛系金刚能力设定。
因为如果不这样,逻辑只能像神探1一样反转,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个小孩,后来小孩黑化。
所以片子的味道和影像化就差很多。
如果是经典的银河印象力道的话,可以给刘青云开别的有内涵深意的设定。
比如:a.为什么在神探2里面看不到人心的善恶了,因为1)他太老太孤独了,有点不敢看了,脆弱了, 只能片段的看。
就像记忆碎片一样的碎片设定。
2)为了自欺欺人,为了欺骗自己女儿是爱自己的、善良的,而强行关闭了自己的善恶判断。
b.他看不到人心的善恶,但能看到人心的信念旺盛或者波动。
这样可以把一个坏人机缘巧合看错成好人,一个没有波动的前期路人,也可以反转成坏人。
2.刘青云的代入式查案这个可以发挥刘青云的演技和电影的戏剧化魅力。
这部片子也致敬了。
3.刘青云的人格分裂这部片子在刘青云本身上发掘的不好。
不多写了。
说实话,在连续看了刘青云的大象和拆弹专家2两部烂片之后,一度陷入绝望。
无论作为影迷还是粉丝,都非常失望。
难道90年代的刘青云一去不复回了?
现在的刘青云就只剩对市场的妥协了?
神探大战今天狠狠打醒了我!
不!
他还在!
他还在!
🎉 整体感受真是爽啦!
剧本说实话就还好,没有特别出彩。
如果拿英皇的质量来讲是上乘之作。
如果以银河的标准,剧本就一般了。
大家提到的孕妇bug以及生孩子速度bug之类的,表示赞同哈哈。
演员小点评:1.本剧出彩点在于对演员的使用,可以说韦家辉真的特别能开发刘青云的潜能!
从前是!
现在也是!
默契绝佳的老搭档!
2.阿Sa也有进步,也许是成熟了吧,看得出来比20年前拍的《恋上你的床》要好得多,但不可否认,仅仅及格哈,仍需努力,可以看得出是韦家辉对英皇的妥协。
3.林峯真的要夸一下,其实以前对林峯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是能演好戏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他依然表现很稳定!
非常优秀的演员!
我认为他是个多面手,完全可以应对很多其他类型的角色!
现在正值壮年的他,我相信以后的电影路,他能走得更远!
加油!
4.李若彤就马马虎虎,角色的戏份不多,真的就是在摆摆pose哈哈😆不过也是感谢姑姑的出演,圆了银河映像的梦吧!
对他本剧中的表演仅仅及格。
对于韦家辉:说完演员想夸一下导演大量使用了香港本地的场景,非常赞!
我认为拍港片就应该多取景本地,这才是我们所熟知的香港电影!
这次韦家辉没有做CG,跳水沟,爆破戏都是真拍!
让我想起以前的《十万火急》!
这次影片也用到好多《神探》中出现过的台词!
真的对于银河映像的忠实粉丝来讲,满满的回忆!
就是爽啦!
银河映像,难以想象!
那个已经快被遗忘的银河时代,仿佛在电影院的100分钟里,我找回它了!
对于刘青云:对于刘sir,真的有太多太多想说的。
能看到青云能再这么爽的演一部电影,而且能在内地公映给大众看,真的,够了!
满足了!
相比起他剩下的《扫毒3》《明日战记》《风林火山》,的确在票房上后面的电影可能更有保障!
但这也是青云剩下的存货里唯一一部男一号了,而且是这样一个能将演技表现到极致的角色,无论对于青云自己还是对于青云的粉丝,都是一种享受!
剧情剧透分界线—————————————接下来我们聊聊电影本身:影片时间线完全是正叙,基本没有难懂的地方。
所以我更想称之为港产动作悬疑片。
它并不是《神探》的续作,故事完全独立,《神探》更偏文艺片一些,《神探大战》的爆破戏枪战戏明显更多!
所以我不会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会把它看作是平行宇宙一样的关系来处理!
诶,有联动!
但它不是它!
影片很有意思,在前面介绍李俊的时候片中介绍他有一个老婆是自杀的,但在影片的最后刘青云的镜子里出现了“屠夫”的脸。
这里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在20多年前他船上遇到的怪物就是他的隐藏人格,而他在这个人格下杀死了他的老婆并伪造了自杀,在最后他玻璃中透露出来的就是他的隐藏人格。
另一种则稍微复杂点,船上刘青云枪击恶魔,恶魔掉入海中。
而林峯的藏尸小屋正好在海边,我们可以合理想象恶魔其实在林峯身上。
而林峯死后恶魔再次出现,这时镜头有点微妙,刘青云打了几枪镜头直接转给阿Sa,注意没有恶魔被打跑的镜头,恶魔可以理解附身到了刘青云身上,所以结尾玻璃中出现了怪物。
当然无论哪种解释,这都是导演留给我们的开放式结局!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这就是韦家辉的高明之处!
再聊聊全片节奏,说实话很多人冲着101分钟的片长在上映前就进行各种不看好。
但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更喜欢看快节奏不水时长的电影!
《神探大战》它做到了!
全片非常紧凑,整个叙事一条线下来非常紧张刺激,真的爽!
绝对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给我的观感非常棒!
观后感慨:今天是7月9日的凌晨,截至目前《神探大战》的票房是3844万。
我希望市场能够给港片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排片!
它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后的第一部港片!
而且是一部质量还不错的港片!
它值得更好的成绩!
也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它!
观看它!
我希望电影市场仍然能有港片的一席之地!
是的,主旋律电影的确需要,但主旋律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所有!
我们的包容度,我们该有更多的类型!
希望我写的文章能打动到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能走进电影院,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全身心的享受这100分钟!
神探大战什么呢?
几年前看到片名,我冒出一个问题。
一般很容易想到,就是“神探大战连环/变态/高智商杀手”那些呗。
若是真按照剧情故事,改叫更类型更商业的《神探大战神探》 ,又不免有剧透之嫌了。
打从年初,韦家辉这本新片上了定档海报,就有好事份子在叫嚷了,得意地吼着:女儿啊阿Sa是凶手之类的!
我就笑笑而过。
这部电影,几乎放大了波德维尔评价港片八字真言的每一个字,即它又癫、又狂、又过、又火🔥……不是麽——刘青云比之《神探》的办案风格,完全接近了癫佬。
“Yes Sir”成绝唱的今日,如此死命黑警队能力的电影,估计也看一部少一部。
前半段如果还算平稳,后半段就是泡水,既套路不堪,又肿胀累赘。
甚至于,烧了一场不知所谓的码头大火,只为并不吸引人的壮观场面。
这部电影好的地方,韦家辉之前已经展示过了。
这部电影让人猜不到的地方,大概就是片名隐藏的那个意思。
至于它败笔昏招的地方,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
至于此中有深意的一幕幕、一个个造型、一起起阵仗,却是欲辨已忘言。
影片以一种主人公精神分裂式的表达,来诠释神探洞悉真相后内心的活动与挣扎。
展现的是无意识的善意背后恶的结果。
恶魔可以是伪善于尘世的恶魔,也可藏匿于看似方向正确无意识选择之中。
想要成为神探,不择手段揭示真相的执念,把女儿逼上了离家之路;随意写在街上的真相大字报,给了无明者和作恶者颠倒是非的可乘之机,也把自己逼上了是神是魔的无间道。
所以害死抑郁妻子的真凶,害死影片中神探大战所有人的真凶,又何尝不是神探。
一切都只起于一个看似绝对正确的可怕执念。
所以,一个看似绝对正确的的想法,若是失去了合适的执行方法,它所造成的误会和结果,不会比一个真正的恶念少。
缠身的恶魔,就是他想要成为神探的傲慢执着。
心中被恶魔占据后,你看,他鄙视着谩骂着所有无法洞悉真相的办案废柴。
自认为做正确的事情的执念,你所认为的对,却没有对生命的谦卑,难道就不会成为助燃恶的火苗么。
所以他最后说着,警察要谦卑,我们不是神,是探。
他真的疯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藏在世间的方中信,因为他们都只想证明自己才是对的,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
所以最终,让他解脱的,是女儿和阿sa,因为他们对他都选择了相信。
烈火燃烧的毁灭中,现实中有形的恶魔和心中的无形的恶魔也随之飞走。
阿sa的“看到了”,又何尝不是看到、肯定且解救了这个被心中恶魔所束缚的可怜之人。
所以,爱与信任仍是世间不变的解药。
而能解脱的人,是心中存有善念和敬畏生命的谦卑之人。
唯一的遗憾,对于恶魔警察行凶的原因,影片中只有原因交代,却没有画面陈述,让这种绝对的恶,成为了一种脸谱化的必信。
或许是因为导演觉得,选择纯粹的恶,并不需要感同身受。
明显是一个人3种性格吧 要不bug太多 没法解释 刘青云举手指头时 永远是阿Sa在开枪 最后镜像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没有一个人跟我想的一样么!!!!!!!!!!!!!!!!!!!!!!!!!!!!!!!!!!!!!!!!!!!!!!!!!!!!!!!??????????????????????
今年第一次走进影院,完全是因为韦家辉导演与刘青云的组合 ,看完有些激动与恍神,港片确实未让我失望。
《神探大战》中集结了多年来香港的罪案,重现了当年的犯罪过程,尤其是屠夫案,和《神探》中涉及的魔警案,让一直钟情于“香港奇案”系列的我大呼痛快。
警方、李俊与“神探”团伙之间藉由每次罪案的对抗都火花四溅异常激烈,市场里的巷战、桥下涂鸦、大雨中涌身跳入沟渠、犹如末世般地一片火海跳海炸船,这些精彩的片段都令人印象深刻,片子也充满了一股“邪气”,“神探”们不惜与警方对抗也要完成自己“惩恶扬善”的目的,这种以恶制恶已经等同于恶,而神探的面具之下,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是女儿,可以是黑客,甚至可以是执法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罪恶与杀戮,这正是“神探”们的可怕之处,不放过仇怨,也直面自己内心的恶。
影片就在这样的暴虐与分裂中展开,阴郁昏暗的色调也仿佛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象。
每位演员也贡献了精彩的演技,蔡卓妍扮演的陈仪是近年来少有的强悍女性形象,摧残折磨勇逃魔窟,挺着孕肚跳楼落梯,刚生完孩子就坠海枪战,不断面对身边人的背叛,可是她一次次从不相信到接受,一次次从生死边缘挺过来,她称得上李俊的知己,她看得见“怪物”,这个角色可圈可点。
刘青云的演技已入化境,了无痕迹,他与导演韦家辉15年后再联手依然有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个十足癫狂的角色简直可以提前预定金像奖奖杯。
杨照在《推理之门由此进》一书中讲到侦探类型,有一种是如福尔摩斯全知全能俯视视角走科学路线的侦探,还有如马洛一般沉入人群中不会大惊小怪的“硬汉侦探”,我想韦家辉在《神探大战》中塑造出了另外一种侦探类型——疯探。
刘青云扮演的李俊就是这样一位疯探,他为了揭露真相不惜持枪大闹警察发布会,被因此革职后用十七年时间探究上百个案件的凶手,紧跟罪犯步伐,与“神探”团伙斗智斗勇,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城市中,常常陷入“癫狂”状态之中,他真正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而刘青云用出神入化的演技,成功刻画了这样一位“癫佬神探”。
这样的疯癫与李俊的办案方式有关,钱德勒笔下的马洛是“地对地”,完全融入普通人中,也融入到罪犯的世界中去,而李俊的方式则更加“地对地”,因为他完全进入罪犯的角色去感知对方的心理,他与死去的罪犯对骂,他与未见面的女儿对峙,他与所有事件中的人交流。
如此强的同理心注定了他的悲剧特质,他要不断与所见的恶对抗,他看见了别人所看不见的怪物,别人认定他精神分裂,可是这怪物也许是他为了感知罪犯心理而在内心中残留的恶,每次案件侦破,他努力把精神上产生的恶具象化成可怕的怪物,再用枪消灭掉恶,可是谁知道这恶真的消灭了吗?
谁又懂这样不断与恶相伴的代价?
影片中多次闪现出李俊与年幼儿女的视频镜头,他在用德语教女儿:“与怪物战斗,小心自己成为怪物。
”这句尼采名言的后一句更为人所知——“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可是怪物这句当然更加切题。
片中的李俊就被称为神探,但是大家似乎更多地将他看成怪物。
可他真的是怪物吗?
即使与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为伍,他却从来不允许自己堕落,或许他是在不断用教女儿的视频来警醒自己不要沦为怪物,即使知道自己飞身去救的是十恶不赦的恶徒,他说是人渣我也要救,他不会因为私人恩怨而滥杀无辜,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不会。
如此看来,他不仅不怪,仿佛有了一丝神性。
可是这位仿佛有神性的神探这次却跌下神坛,他有了更贴近人的那一面,痛苦的一面,一时清醒判断,又迅疾陷入癫狂。
他痴迷于工作,妻子自杀,女儿叛逆,因为持枪大闹发布会被革职,他失去了普通人在世间的所有依凭,他被迫看着最爱的人在眼前死去,他痛苦大吼“大家都变成怪物,为什么我不可以变怪物?
”他问陈仪“你看见怪物了吗?
”“看见了。
”那一刻眼中的泪水,都令人动容,这个角色展现出了冷硬、狂暴、疯癫之下的内心软弱,也描画出他与心中怪物每时每刻对抗的痛苦,可是他始终不放弃与恶的对抗,即使这个过程孤独也残酷。
这些都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这些痛苦也让观众更感同身受。
影片结尾,仿佛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可是在镜面中,映照出的到底是真正的李俊,还是怪物的碎片?
或许神探与怪物的争斗永远没有终结,而他是神探还是怪物,也在一线间。
剧组辛苦分。看之前以为神探大战重点在神探,看之后才知道重点在大战。这片子目前能拿6.9,在座的都太谦逊了
这片子的逻辑就像片中的怪物一样,看不见。
22-07-02粤语版点映。紧凑、火爆、有趣,港片浓度高。刘青云一如既往的拼,人设塑造生猛、癫狂又好笑,唯独为突显“丧”始终扯着嗓子说话令人听觉不适。阿sa太可爱要担女神探似乎有点难。粤语配音部分不对嘴型,像突如其来的5毛怪兽一样,有点出戏。整体还好。
节奏非常好,以至于你根本感受不到逻辑这件事,然后就结局了。
太癫狂了,全员都是在吼,爆炸不要钱,一个半小时里塞了三个小时的内容,什么铺垫什么线索什么氛围,不重要了,赶时间。而最无语的是,大反派只是一个疯子而已,所以逻辑什么的根本不重要。
用快节奏和疯魔掩盖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不过看刘青云演精分实在爽,对比下来就看得出林峰的精分很单一。人物对白不对嘴的问题很明显,但对于这种尺度的电影,改对白还是能够理解的,只是每个人讲对白都像在不同的时空,这就是混音出了问题。
剧情不连贯,不知道是不是删改太多,国语配音用力过猛
如坐针毡,如梗在喉,如芒在背,我甚至都不想标记我看过这电影…
不太行。神探多惊艳,大战多拉胯。闹腾,混乱,假
为了大场面把受害者家属组织成了一支军队,反而觉得有点用力过度了……感觉最好像东方列车谋杀案那样诡异内敛比较好,而不是林峰一个人发疯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发疯。刘青云演得很好,但是我觉得角色应该是疯了,但是表面很正常…感觉还不如魔警这类的片子
刘青云独角戏。
感觉全员躁狂症,吵得我头痛,刘青云演技没得说,其他的感觉过誉了
只能说是刘青云的个人秀,细节经不起推敲,最后大战完全飞出逻辑了
二十年前无间道,二十年后宝莱坞
真的尼玛太垃圾了。
可以无脑看的烧脑电影。电影真正对标的是奈特沙马兰的《不死劫》,超能力之于人而言既是天赋亦是诅咒,被善良之人运用便会诞生天使,被邪恶之人利用就会催生恶魔,能否看见怪物的言外之意正是能否正视这份能力及其背后承担的责任。公权力不外乎也是一种超能力,它能找回正义公道,亦能制造冤假错案,它必须在制度和程序的正义之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便是放出了藏匿在潘多拉魔盒里的怪物。
“神探”李俊乃是具有灵媒体质的警察,奈何肉身无法承载各种精神力侵袭导致精神失控行为乖张偏激、为世人所误、为警界所弃。神兽主人谕旨不许成精,所以“神探”的故事只能这样子展开......“看见了吗?”“看见什么?”“有怪物!”影片几乎完全丧失了《神探》中轻灵诡异、曲径通幽的神韵,没有了杜琪峰做搭档的韦家辉转向邱礼涛、陈木胜style,李若彤领衔全员工具人,刘青云化作咆哮帝,此刻突然很怀念《我左眼见到鬼》、《盲探》、《暗花》、《第一诫》。
感激吧,我们还有港片,还有香港这块半自留地
作为对自我风格的重复与致敬,韦家辉延续并放大了《神探》中的多重人格与《盲探》中的罪案交织,依靠短时间内的信息量过载与快节奏叙事麻痹观众的逻辑神经,制造了一场如有神助、眼花缭乱的探案秀。抛却理性推理的束缚,叙事反而得以展现韦家辉真正的洒脱飘逸。追杀与探案双线并行持续挤压故事线,目不暇接的冲突与层层加码的暴力构成了对注意力的掠夺。迫在眉睫的危机面前神开始走向人,而人也会逐渐走向魔,疯癫的定义开始被颠覆。相比于看得见的枪战与爆破,影像与文本之下的愤怒却格外醒目,冤案频出的当局仍岿然不动,只剩下遭受蒙骗的青年人的尸体再无人问津,所以你说,看不见的怪物究竟是谁?
在仇恨瀰漫的年代,這部19年前完成,頗有「和理非」意味的電影不知還能不能直指人心?如果不呼應香港背景來看,這部戲就是一部倚靠場面和反轉,水準一般的blockbuster,最潦草的是側線人物,復仇的年輕人全部面目模糊,連casting也不太準確,很難想像在韋氏電影中出現像李若彤這種完全廢的角色——但在商業角度可能是準確的;最精益求精、保持創作水準的是對白。19年後,這種用商業類型呼應時代的電影不知道還會不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