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编剧理论的时候,一个剧本分为很多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叫做“灵魂黑夜”,当主角在人生的谷底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最落魄的时期。
编剧会剥夺主角的一切:爱情、工作、家庭、健康、财产或者其他一切,让他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然后触底反弹。
这是商业剧本的套路和主角光环观众似乎喜欢看主角濒临绝境之后,会怎么办?
更真实的作品是,主角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他们什么都没有,从社会层面来说他们是赤裸的,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像动物一样活下去。
动物需求就是:吃喝拉撒睡+性导演展示了一一个真正的底层: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只有动物性需求的人们电影里的两个兄妹:残疾、贫穷、没有工作、没有房子、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帮助。
哥哥在丢了工作之后,也尝试做过家庭代工,但是工资太低,求助朋友,朋友无能为力。
最后出租屋被断电,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吃纸,最后哥哥决定用妹妹的身体换钱,为了活下去。
出卖身体还不是更糟的,更糟的是,连客人都找不到,还要被驱逐、被打,一个接着一个的失望接踵而来,没有人来拯救你妹妹把“性”称为“冒险”,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神来之笔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性”,“性”是一个切入点,成为此片里阶级隐喻的表现。
有产阶级(或者受文明束缚)的人,我们会觉得妹妹很可怜,被迫出卖身体,哥哥怎么能这样?
让妹妹做这种事情?
社会规则告诉我们:出卖身体是不好的,哥哥妹妹是不能赤裸相见的。
而真正底层的人(影片里的兄妹):他们已经被社会抛弃,所以根本不需要受社会规则的制约。
而且实际上,妹妹并没有觉得“性”很肮脏,或者痛苦,她是享受身体带来的喜悦的,同时满足了“性”和“吃”的需求。
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之下,也一样有各种生活里的快乐(吃汉堡、走在马路上、撒纸片等等)朋友一家代表的就是有产阶级,体面的工作、圆满的家庭、健康的身体,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有限,但是却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批评他们,你怎么能这样!
你太过分了!
你这是违背伦理和道德的!
哥哥只想说:为了活下去,伦理和道德都是狗屎。
还有一幕也表达了主角动物性的一面,在哥哥被小混混掐住脖子抢钱的时候,快要死了过去,他用力拉出了大便,并且把大便抹在了那些人脸上,天哪,这也太野性了。
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可以做。
在各种各样的客人里,也折射出“性”的多元:妹妹从小自慰(黑帮老大)、服务与被服务(孤独的老人)、爱与性的真真假假(侏儒)、中学生的第一次(小男生)真实的底层生活就是:没有绝对的绝望,也没有什么希望,明亮和肮脏同时存在(影片里还是有很多明亮和快乐的镜头)在我们看来肮脏不堪的生活,在他们来看,其实就是平常的生活。
所以同样是讲阶级,我觉得这部电影会比《寄生虫》更好,它更赤裸更直接、更贴近生活(我们这个阶级和更底层的阶级),而不是寄生虫那种豪富阶级和地下室阶级(好歹还有家庭、健康和工作,而此片里的兄妹一无所有)看完电影很多想说的,落笔之后就少了很多,后面又想法再补上……
周星驰说,生活已经很悲伤了,(电影)就不要那么绝望了......看到后边,这反转真是绝了,本以为导演会暖一点儿,结果还是一个梦,结结实实晃了我一下!
但至少没有没有萤火之森那么悲,否则我又睡不着了。
而且尺度的拿捏更是回味无穷,没有太绝望,也没留给观众太多温情!
最后的最后,留白给观众...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于我刚刚好
这是一部光读到故事大意就够惊世骇俗的电影,尤其是哥哥带著妹妹到处去卖身这句话,根本就是道德沦丧的行为,原以为电影将朝向大尺度或猎奇的方式来呈现,但导演却选择直接开门见山,毫不虚伪且全无遮掩的真实呈现,写实无比且一点魔幻的色彩都没有!
《海角上的兄妹》充满许多看似荒谬且近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在一个被断水断电的小铁皮屋,还是到处翻找垃圾桶中的厨余等,但是在观影的过程中却完全不觉得有任何怪异感,甚至也未明显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我们所看到并不单单只是那些世俗上的道德定义,而是一对残疾的兄妹,为了在这冷漠又艰困的社会中努力求生的生活态度,即使困苦的生活环境让人怜悯,但他们不卑不亢的意志力,却让人由衷地感到一丝丝的温暖。
《海角上的兄妹》是一个充满性、残障和贫穷的电影,故事的本质上就是个彻底的悲剧,但观影的过程我却完全哭不出来,且因为看到妹妹因为卖身赚到的钱,有了经济能力去填饱肚子而觉得欣慰,甚至替他们兄妹感到高兴,这到底是在多么无奈又悲哀的情况之下,所做出的一个极反常的情绪反应
想象他人的苦难,似乎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有点难度的事。
就比如问,为什么这对兄妹没有保险和社会补助,就好像在问,桥洞下为什么会有流浪汉一样。
这部电影,只是把一条常见的社会新闻素材,用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和大部分主流日本电影不同,没有将画面打上日式滤镜,没有好看的明星在做作演出,也没有和风温情的定常主旋律。
看短评时很多提到金基德,又想起《坏小子》,确实卖春桥段有相似,但故事内核其实仔细琢磨却全然不同。
《坏小子》体现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本片则在描述一种无法逃离的苦难。
想起影片中也有一些所谓“暖”的情节,比如赚到头几桶金时兄妹在忍受了长久的饥饿之后大快朵颐快餐;奋力地撕开为了躲避收租而糊满窗户的瓦楞纸,刺眼的光亮透进满是垃圾杂物的房内;一起逛熙攘的花火大会,真理子开心地放着哥哥给买的烟火;甚至同那位被霸凌高中生的第一次,窗户后的交叠人影,竟也有一种情欲的美。
然而这一切看似普通人唾手可得的“暖”,却是建立在走投无路的选择之上,才能被获得。
最讽刺的莫过于,最初因为嫌弃良夫残疾而把良夫辞掉的工头,只是因为和另一个员工的酒后纷争,轻描淡写地又来找良夫希望良夫能回去顶替空缺。
这对可怜兄妹经历了这么多即将走上绝路,但在他人的世界里,这份苦难的分量还不如一场口角。
所以真理子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
她也能体会肉体上的本能快感,也能沉入海水中享受静谧愉悦,也能倒在路边嘶吼痛哭,也能孕育和摧毁生命。
海角上的兄妹,不过是运气不太好罢了。
她第一次被那个渣男奸污,渣男是以所谓的“冒险”游戏达到目的的,同时这也让她知道,玩这个“冒险”是可以得到钱的。
当她哥哥被船厂解雇,走投无路、求贷无门的情况下,她主动要出门去“冒险”,她的哥哥显然是很无奈地同意了,毕竟,做这种事,虽要承受道德谴责,但也好过两人饿死。
稍后,被红灯区恶棍强迫做了一次后,她哥哥得到了第一笔钱,她哥哥拿着钱问她还想不想再做这种事时,她的回答显然也是她自己的意思表示,没有被强迫的感觉。
如果再作点猥琐的猜测,如同恶棍的同伙所说的,不是恶棍在强奸她,而是她在强奸恶棍,似乎她也在享受这种驾驭男人的感觉,而且,这种驾驭行为是她幼时在她妈妈的酒吧内学来的,无论仅从这种驾驭行为看,还是学以致用这种驾驭行为,都很难说她在这次性事上是被强迫的。
当然,这或许也可解释为,她在性事上这种开放态度,是因为这胜过她长期被锁在家。
这个妹妹是个自闭症患者,但不弱智,弱智做不出主动卖身行为的。
而且,她在处理某些事上比她哥哥更高明。
比如散发KY式服务的广告贴时,她哥哥想挨家挨户发到邮箱内,但她在高处直接迎风撒向居民区,这种发贴效果显然高于挨家挨户地送了。
一直很少看日本的电影,我觉得日本电影有几个极端,要么特别温情,要么特别恐怖,还有一些探讨人性比较深的东西,这一部就算是一部人性替代的电影吧。
首先对主演导演一无所知,整部电影比较压抑。
不管是色彩还是环境,都给人一种局促感。
狭小的房间,阴暗的天空。
你是可以理解这部电影他所设定的。
残障的哥哥智障的妹妹,没有稳定的生活以及无法预知的未来。
通常这种情况下,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
当在船厂工作的哥哥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希望。
现实总是压迫着人们,当你有钱的时候你可以谈理想,谈未来,谈我人性的善良一面,可是当没有钱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没有钱这件事情上,吃饭成为主要。
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作为铺垫,当哥哥失去了工作之后。
那俩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兄妹俩的生活陷入了一种窘境。
当吃饭成为了最基本的需求的时候,所有的情绪,所有的人性都会变淡。
去和流浪汉抢垃圾桶里的披萨,去吃卫生纸,其实就是这一点一滴压弯了人的脊梁,不能够抬头挺胸的去面对生活,自然而然会有了对生活的窘迫和妥协。
我觉得看这部电影很难去说,其实他们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
至少在电影中的环境下。
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要坚强要有骨气,这些都是在吃饱饭的情况下去谈论的,而当没有饭吃的时候,什么都换来一顿饭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故事里的哥哥他是很爱自己妹妹的,至少在他第1次当知道妹妹受到委屈之后,他是气愤的。
但是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使得他放弃自己。
妹妹或许是他唯一所拥有的。
当然这并不是所提倡的,那选择确实是不对。
还是那句话,同情是我尊彼卑的情感,不管是有没有他人的同情,弱者所遭遇的一切是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如果没有人去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只能自己克服。
毕竟同情不能够当做金钱,也不能当做饭。
其实这件事里有一个很关键的点。
妹妹是主动去做还是被迫?
其实这个要如果去看的话很难去说清楚,我觉得第1次的时候,妹妹可能是自愿的。
因为他只是想要换一些钱给哥哥,但之后是否受到胁迫呢?
倒也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挣扎,但是毕竟放在客观前提的是,妹妹的智商确实是有问题的。
这就带来了人性讨论的部分。
神志清醒的哥哥让妹妹去做这样的事情是对还是错?
是胁迫还是什么?
我觉得看完这部电影。
哥的行为可能在法律上确实触犯了法律,毕竟那样的妹妹是没有自主意识的,但要说完全是胁迫嘛,也未必。
我觉得妹妹她本身是有情感的,只是她所要表达的并不和我们正常人所相同。
他所做的一切可能只是觉得是和哥哥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关与对错,无关与廉耻无关于好坏。
其实在故事的简介里面说到哥哥自己的惭愧和妹妹在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我自己认为至少在我看完之后,我觉得在人物情感表达方面,其实刻画的并不是很细腻。
比如哥哥他悔恨过程。
没有一个很细致的表现的点。
人物情感的变化的描述或者说在一些情感点的拍摄手法上还不够细腻,可以更加好一些。
比如哥哥在看到某一件事情上妹妹的表现之后有所悔悟。
或者是妹妹看到哥哥窘境之后。
情感的一些微妙变化,我觉得这些是不可以少的。
整个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伦理的失常,但人情感的转变。
是复杂,但却有规律的。
我觉得最后一个情节我很喜欢,就是哥哥梦到自己的腿好了,尽情的奔跑,尽情的玩耍,那种来自内心的开心。
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他不是不想过好,只是他没有那样的能力。
而妹妹呢,在故事的最后。
正在海边的妹妹听到哥哥的手机铃声响起,可能是条件反射吧。
妹妹回头的那个眼神像是看淡了一切。
我觉得如果给这个故事做一个结尾的话,就是。
哥哥一直期望着美好的未来,但现实的窘境使他无能为力,他还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但是在脱离窘境的那一刻又忘了自己的初衷。
所以反复反复的。
而妹妹呢?
她的世界可能就只有那么小。
所做的一切也许并不是他所喜欢的,但是他却知道那是和哥哥唯一改变生活的方式,但是这样的生活也并不是他所喜欢的。
当最后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
就像是心理学家催眠后的那一个铃声,将所有的一切拉回现实。
这部电影算是真的很探讨人性的一个电影。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滑稽。
很有为钢厂,但现实中确实也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所理解的。
就像生活在安逸的生活中的我们,无法想象生活窘迫的人为了生活而做出的决定一样。
每个人的人生都所不同。
用自己的道德观去约束别人,去谴责他人的行为,却不曾站在他人去看待他人的生活。
我记得以前有个很经典的日剧。
里面残疾的女孩坐在轮椅上说,你所看不到的是100公分高度看到的世界。
是啊,一个正常的人,他通常会站着去俯视风景,但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所俯视的却只是100公分高度之后的风景。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立场的不同。
截图存念看过电影的记录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还没够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够了嘛
从《小偷家族》到《寄生虫》再到这部《海角上的兄妹》,一部比一部现实,底层生活的苦难就像永无尽头一样,如何刻画都不显得做作。
很多时候在想,如果我们直接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是会更好还是更差。
哥哥良夫妹妹真理子,一个腿脚残疾,一个智商不在线。
在普通人看来这对兄妹是绝对的弱势群体,社会底层,是那种不会被关心和触及的存在。
不论社会如何美好和完善貌似都和他们没有关系。
社会和人群是分层的,有时候很难有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固定的小圈子里面,很难会去触及圈子之外的人和事。
就像在土地上一直挖掘下去,就能看到清晰的土壤分层。
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在一个中位数的地方,对于窥探上层没有基础和动力,对于了解底层也毫无兴趣,安安稳稳的生活在自己的层级,无风无浪的过完这一生是不是也算一种无知的幸福。
今天真的很多时候觉得这是一个不会饿死人的时代,起码大家可以通过双手出卖体力挣得一份收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
其实把眼光放宽到全世界的范围内,有太多的角落里面的人在经受着饥饿和苦难,周末看了一部纪录片《人体器官交易实录》,在这些地方人们愿意为了2万美元,选择卖掉自己的一个肾,只是为了让家人可以吃上饭,生活的更好。
有时候会想,自己从小到大,成长和教育形成的价值观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是片面的。
偶尔会羡慕那些出国留学的同学,可以跳出一种大的环境,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人生和国家。
对于个人心智的成长可能会有更大帮助,也许见过了人生更多的风景,在面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时候会更加的从容。
这部电影虽然在伦理方面可能会被诟病,我想导演更多的在剖析人性上的东西,在面对苦难的生活时,良夫的选择和内心的挣扎,假设你是电影里面的那个哥哥,你又会有怎么样的选择呢。
站在道德的高地,向下俯视,评论他人是容易的,吐上一口痰也是容易的。
只希望你不是这样。
贫穷的苦难永无止境,努力赚钱吧。
本文首发公众号【沉默的阿光】欢迎关注
电影的正片都是空寂的自然声,2处的音乐升起便显得弥足珍贵:一处是兄妹二人在庭院放着仙女棒,这一刻他们和这个世界相拥而眠;一处是哥哥的腿好了,肆意在游乐场奔跑,仿佛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轻快而美好;然而生活就像是那个后拉的长镜头让人无奈而叹惋,哥哥责骂着那个让他失去工作的人,在不断后退的沙滩上,我们离曾经也越来越远。
最让我惊喜的是一场SEX的蒙太奇,第一次看都没注意到什么时候做的转换,其实也无需探究太多,生活不就像走马灯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路过又离开。
做了流产的妹妹似乎成长了,哥哥呢 还是担心妹妹却又不知道怎么才能做的更好的哥哥,一通电话,似乎就是开篇里那个长长的锁链,即使逃到了广袤的海边,却还是拖拽着又把兄妹俩拉回闭塞的人间。
有那么一个瞬间让我为之动容,就是他们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哥哥撕掉了周边堵着窗户的纸板,让阳光撒了进来,洒满了整件小屋。
我们挣扎着,却依旧期盼美好。
本来就只想看个涩涩的小片片,没想到这么感人,一个个为啥都拍这么深刻?
电影的名字也是隐喻着主角这样的社会底层边缘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就好像站在海角的边缘,一不小心就是无底深渊。
看完真的挺难受的,好电影总是直击人的灵魂。
这种底层人百分百存在,这是最叫人无能为力的地方。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世界就是口大锅,小火慢炖,人活着就是受苦。
妹妹本身处于浑然不觉的状态,最痛苦的还是清醒的哥哥,现实满是不堪和伤痛,只有在梦里才能微笑起来,梦醒了,只能流泪。
片中伪君子朋友大言不惭地批判哥哥,但是哥哥不才是最伟大的吗?
社会抛弃了妹妹,父母离开了妹妹,哥哥始终守在妹妹左右,每次妹妹失踪都立刻拖着瘸腿去找,这是多么深沉的爱。
妹妹最后孩子被打掉,但苦难并没有结束,下一个电话打来,还是接客电话吗?
列入年度十佳勢在必行!在觀影過程中令我聯想到陳果的《三夫》,同樣是關於「自由」與「性」之間的宿命論,只是《海角上的兄妹》的劇本內核與故事主旨,無疑是以日本的底層階級為主視角,這點也令我聯想到先前奉俊昊的《寄生上流》;本片的運鏡精煉,開場的手持鏡頭與一鏡到底,直到最後一幕的戛然而止,「石頭」的隱喻便成了無法如釋重負的人生負擔,《海角》亦有出現「石頭」的隱喻之意,但與《寄生上流》的涵義是大相逕庭的,只能說今年日韓都產出了兩部道盡階級寫實殘酷的佳作,韓方是老手駕車依然犀利、日方則是初出茅廬且一鳴驚人!
为了生存忍耐无限折磨,泥沼里绝望打滚。从苦到更苦只致郁不好看。讲极端边缘底层,但生存问题对人自由的压迫每个普通人都逃不掉。
成功的搏人眼球,不代表就是好电影,社会很肮脏,各受各的罪,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影像之内它是强调,影像之外还是人与社会的问题,只要和人纠缠,都不够高级,
不肯摘下娃娃。烟花没有了,妈妈也没有了。你不会以为我会娶她吧?无数次砸破阿茂,它是他们仅存的希望。被逼到用自己的屎驱赶迫害者,到这份上。惊艳!一个瘸脚、一个智力低下,还是孤儿,还做卖身的工作,看起来毫无尊严,然而他们守住了自我。在情感上是超越常人的,他们缺少爱,因而懂得爱、珍惜爱。妹妹在海角回头的那一下,我感觉哥哥看到了妈妈。
4.5,在伦理和道德崩塌里描写生存意志和情感温度,用身体卖钱,用排泄物自卫,仅此而已。
一开始以为是部情色片,看后发现重点完全不在这里,而是关注人物的生存处境,值得一看。在现今发达的日本社会,还有人能拍出如此粗粝而写实的电影,有些意外。
很压抑的电影 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日式风格很浓重 整个电影的发展很心酸
好残忍的片……
好像只有成为真正世俗意义上的荡妇和因为智力不健全而乐于性两种选择 这样本身还是对性的畏惧 即便它在努力表达底层为生存不得不触碰道德边缘 但我也没什么感觉 有印象的一个镜头是 老板去找良夫 镜头渐渐拖远 真理子 良夫和老板逐渐变得渺小 个体承受的无论多么苦痛都显得微不足道
男主角在梦里,发现自己的脚好了,飞奔进游乐园尽情的玩耍,玩着笑着太激动了就醒了。太感同身受了。我也经常只能在梦中笑醒,即使醒来也不愿睁开眼睛,还想继续在梦中体验快乐的人生
过程觉得是个粗糙的三级片,有点三夫的感觉,随着妹妹和侏儒在一起的快乐开始,真正的升华是妹妹堕胎后的母爱感知。过程很金基德(尺度),高潮像李沧东的深刻,结尾很今村昌平(爱和底层)。借评论里的一个总结,稍微改动一下,借评引用:“今村昌平的主题,李沧东的深度,金基德的手法。”
看到短评才留意到有几个镜头的妙用,受教了。不过片子对于我的口味来说还是太不适合了,冲击力十足的蟑螂人生确实让人同情,但底层挣扎如此赤裸裸地放上银幕,一股劲地往强戏剧化路线冲只会激发反感情绪。不是说现实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现在这种露骨展现于我而言更多是消费底层(同时也剥削演员)的行为
是自闭症导致的智力问题么?但还是懂一些的,最后海边的回头意味深远
侏儒症没有与真理子结婚
这谁做的标签?明明无关情色也无关喜剧啊。底层人被生活逼到绝境,选择了出卖灵魂,把得到的那麻醉人的一点甜味当做生存的意义,但其实背后是冰冷的苦涩。演真理子的女演员真不错,真不容易,演出了妹妹一丝理性尚存的痴愚。
跛脚的哥哥,生活不能自理的妹妹。这样的家庭,活着都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
海角上的兄妹
日本套路。 残疾哥哥带着弱智妹妹相依为命。但是哥哥因为残疾。接着公司裁员。残疾哥哥没了收入。打工又付不起房租。都吃不起饭了。接着到处借钱也借不到了。最后开始让妹妹去各种不可描述。接着一步一步堕落悲剧。
边缘人的苦海怎么渡也渡不过,观影偶有不适。
呈现兄妹生活境况的凄惨与绝望,间隙插入温馨时刻和主角的美好幻想,看上去是一部非常能够打动人的底层边缘人物的现实题材,怎奈无论如何也打动不了人,感觉一切情节和编排都刻意至极,喜欢不来,甚至有点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