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父辈的旗帜才讲的是绝望 那么硫磺岛来信想讲得 是超脱Clint Eastwood是个好导演 但必竟不是个东方人 更不是个日本人 父辈的旗帜中的绝望拍得很好 那绝望 是活人的绝望 十分真实硫磺岛来信本想表达超脱 但很可惜 在我看来不切实 因那超脱 是死人的超脱 不惧死不是超脱 是因敬畏至了麻木才该惧不惧 不惧死又怎晓得生之珍美 东方所言超脱 所指是无死无生 它有另一种说法 叫"往生" 这些 西方人好像再需费些工夫琢磨 不过就此片看他们已做得不错 军官背阳支杖 沙地疾走那一段 衣袂翻飞 似清日下一页剪影一络青烟一枚黑蝶 你可以讲 它没有禅意 但不能否认 它有禅境盛夏里 喝着茶 有这样的俩部战争片可看 真是痛快极了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
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
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
”。
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
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
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
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
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
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
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
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这几天的心情实在非常不好,下午把“硫磺岛来信”重新看了一遍,这个影片是我去年三月就看过的,一部很悲的片子,但是以当时的心情,若要完全体会这样的感情,怕也只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如今......这样的感情,自己应该是完全体会到了,因为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就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岛上吧......硫磺岛的两万日本军队在美国人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全军覆没,生还者寥寥,其实这样的命运在他们许久之前来到这个岛上时就很明了——"Hanako,we soldiers dig,we dig all day......this is the hole we will fight i,and die in......""Hanako, am I digging my own grave?"(一个普通士兵写给妻子而未寄出的家书,英文字幕的内容)......但是,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哭,不管是那个叫西乡的,贪生怕死的小兵,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一中佐,还是在美国旅居多年的栗林忠道将军,对于这个宿命都是心知肚明的......记得影片中西竹一中佐来岛上时,栗林将军对他说:“依靠联合舰队,我们可以守住这个岛。
”中佐神色黯然:“你不知道么,小泽将军的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全军覆没了......”将军脸上掠过一丝不安:“这么说,他们不仅蒙骗了国民,还蒙骗了我们......”然后两人都露出那种释然的笑容......其实这世界上最大的悲痛从来不是用哭和眼泪来表达的,那样的悲痛只合用如此的叹息和微笑诉说了,笑容背后是可以让人窒息的悲凉——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了,那就笑吧,笑到心都凉了,也再也看不到亲人,那个时候去死,是不是可以麻木了,是不是可以瞑目了,哈哈......是啊,在那样的事情中,小人物多好啊,虽然无人重视,虽然命如草芥,至少可以有回家的希望对不对,反正就没想过要光宗耀祖,活下去,见到妻儿,比什么都好,管他国家的荣辱......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算是栗林将军,西竹一中佐这样的角色,其实他们原都是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们本来根本不想这样,但是他们却被逼着去死,还要指挥数万人一起去死——诸位,我将始终冲锋在前!
真不知道栗林将军说出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只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因为这个,他们被一步一步逼着作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到毁灭,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优秀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么,真的未必,更多的怕只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和痛苦,优秀的人......值得么......我还记得最后那些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从袋子中倾泻而下。
配合着那些陌生的,平凡的士兵念家书的声音,让人感叹不已。
全世界的家书都是一样的,普通,干燥,乏味,但却是那些士兵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知道寄不出去,仍不放弃继续写。
这是那些普通士兵唯一的渴望啊......但是这样的渴望,在那些看似神圣的名目之下,为什么这样渺小,我不知道......电影的主题音乐是用钢琴弹奏的,非常简单,非常好听......在这样的音乐中,栗林将军在满是火山灰的岛上走着,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山,人的心情怕也是灰色的......为了一个神圣的名目永别亲人,放弃梦想,奉献一切......可笑么......
受朋友推荐,昨天看了这部《父辈的旗帜》的姐妹片,意外之喜良多。
首先,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的拍摄手法。
通常导演为将故事或人物刻画的深刻,向观众完整传达所想表达的思想,常常会在影片中运用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讲述同一个事情,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就将一个故事讲了三遍。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前述处理手法大多在一部片子中完成,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放大了对比的篇幅,通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两部电影来讲述同一个事件,分开是两个单独完整的故事,对比则让人深刻思考。
其次,虽然两部影片围绕硫磺岛战役展开,但影片关注的不是战斗的过程,没塑造一批战争中的光辉英雄形象,而是通过描述战争背后的生活,美国必须要靠宣传英雄来推销战争债券以维持,日本也必须强迫平民男子参军补充兵源,以此来宣传反战思想。
战争,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
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
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
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
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
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
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为了正义,真正的正义。
"伊斯特伍德借母亲给士兵的家书两度说出了这句话。
可是战争会有什么正义而言。
日军誓死守住硫磺岛,为了挡住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可是,对于中国,他们却认为进攻是一种荣誉,掠夺是应该的。
这就是丑恶的强盗逻辑。
所以尽管整个片子都贯穿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被人化甚至是美化了的日军,但看到几乎所有日本人死掉,我还是笑了。
伊斯特伍德估计要哭了。
抱歉,我是中国人,就算是很狭隘,我也没有办法爱或同情日本人。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
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
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
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
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
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
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
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
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
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
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如果我是美国人,我一定会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整部电影叙事流畅,人物刻画到位,配乐精彩,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
如果我是日本人,不是极端的右翼人士的话,我也会为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电影中描写的日本兵角度是人的角度,对于日本人很好接受;还体现了日本军队在陷入绝境之后,表现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带来了军国主义的反思。
只可惜,我是中国人,这注定了我无法用一种淡定的态度去审视这场战争。
我就是带着我的民族记忆来看的,摘不掉有色眼镜,隐藏不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我最多只能给到四星。
先无知一下,之前只知道这部电影还算有名,海报让我以为这是一个送信的故事,呵呵,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知道自己多半是臆断了。
只是我想或许如果电影只是刻画了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一封家信的辗转,再配点曲折,老套是老套些,但多半会让我的接受能力会更强吧。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军队在二战后期,遭遇反攻,守卫硫磺岛的故事。
这些士兵大都是普通意义上的人,面包师,家里开服装店,甚至有场西和栗林这样,有人格魅力的人(虽然貌似他们都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美国人还真是)。
这样的刻画,我一点也不反对。
影片导演的意思,多半还是在控诉战争本身吧,一方面是对日本文化当中极端的方面有一定的批判,另一方面,似乎也表现了作为一名军人在面对祖国被威胁时的骨气。
这样的两面性抓得还是不错的。
电影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场西念美国士兵sam的家书(虽然我以为一个有脑子的军官是不会念出来的,因为这多动摇军心啊,汗)。
呵呵,暂且忽略上面说的问题吧。
这封信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它很普通,就像清水说的,和我妈妈写的一样。
是啊,这些美国人,和他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人,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为什么一样的人要这样杀得你死我活?
电影中,书信是贯穿始终的,也正是书信,将这些士兵都还原成了普通人,或者这是在控诉战争这个机器是如何剥夺正常人的小生活吧。
所以看完这电影正常的情绪,多半是深深的同情,并且带着一点点沉思。
显然,我做不到。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在这场战争里,这些日本兵,他们是以反抗者,保卫国土的形象出现的,那么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呢,那些拿着刺刀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士兵,他们会写什么,今天我们杀了几个人吗,还是若无其事地讲着其他快乐的事呢?
难免说到了另一部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虽然很多人不待见它,因为一个日本兵的视角,一个人性化的描写。
不过,我对这样的角度并没有什么异议,正像导演说的,我们现在不应该用受害者的姿态贩卖自己的痛苦,而是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
一直记得电影中的一幕,屠杀中国俘虏和这群日本士兵在河边说笑生活镜头的衔接,看得我心中震动,脱下军装,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他们多么普通啊。
魔鬼对人残忍并那么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人的残忍。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心中总有一些别扭的原因了,导演和编剧探讨的是作为防卫者,甚至是弱者的日本士兵的状态;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发起者,他们主要的身份是侵略者,对于我的立场而言,从前面的角度去考量这场战争,显然不够深刻,多少也带了美化的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说,《南京南京》在思想上可说是高出了一筹,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之所以被批判成献媚,是因为这种反思不是侵略者本身做出的,而是我们一厢情愿加诸的。
我更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日本人自身的反思,关于侵略、屠杀、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日本文化传统。
至于时间,呵呵,我一点也不乐观,从目前来看,他们还很难有勇气做出这样的批判。
另外,我想多嘴一下,这个世界,没有正义的战争,只有不正义的战争和为了反抗不正义的战争而进行的战争。
但凡战争总是畸形的,即使是非正义的反抗者,也会让仇恨抓住,变得残忍,尽管我们总是允许这样的。
战争也会将这人性中最丑恶最黑暗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它们一般是在侵略者的身上展现得淋漓精致。
战争最可悲的地方,大概就是让双方忘记了对方,和自己一样是人,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吧。
和《父辈》说的是一个意思。
http://blog.sina.com.cn/u/4935d673010008aj
《硫磺岛的来信》。
8分。
山下爱丽丝、保罗·哈吉斯编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渡边谦、二宫和也主演作品。
若论对战争的反思,东木老爹永远都是第一流的。
很开心,本片既没有美化美帝,也没有美化小日本。
硫磺岛战争是二战中美帝最惨烈的一战,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这场战争发生时,小日本已经离投降不远了。
渡边谦饰演的栗林忠道中将受命负责率领二万官兵坚守硫磺岛,而占尽空中优势的美军有近四万人。
栗林中将学识背景深厚,作战能力也是相当了得,在走遍了硫磺岛后,他采用的坚守策略是放弃海面退入深挖洞的岛中。
战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日军几乎全军覆灭,栗林中将用美军友人赠送的手枪自杀。
东木老爹的厉害之处在于,片中通过日军部分官兵及个别伤亡美军的视角,反思了战争的残酷和黑暗——作为侵略者的日帝官兵并不知道怎么参与的是什么战争,而被宣传丑化的美军竟然也有担忧他的普通的妈妈。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身处战争中的士兵并非都明白义之所在。
这也正是二宫和也饰演的士兵只想回家和开面包店的妻女相聚的原因。
我们的态度一如既往,反战,更反非正义的战争。
稍显沉闷了,欣赏不来
日本军人可怜那死在他们屠刀下的平民百姓怎么说呢?他们是自动死掉的?这种为侵略者洗地的电影居然能在被侵略的国家赚一大波眼泪,真魔幻现实!
小日本
分很高,单从电影角度来说应该也不错,但我一直看不进去,以前不知道啥原因,现在悟了,你这是给自己狗腿子洗地来了啊,大漂亮
对于一个西方观念的我来说,日本人的思想方式 我还是很难理解~~~对于一个先发动战争的战败国来说不能站在反思的角度回顾历史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都被误导了!!!!这就是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容易做好的原因>很难平衡!!!
爱它超过与《父辈上的旗帜》
人性的沦陷与光辉,7
连二宫都发闷
水了一遍,拍的还行,但看不太进去,也共情不起来,把日本人拍的太克制、理性了,不真实,战争是释放人性中的野性,战争场面少,文戏过多,这种影片结构由对手方拍,有点怪,你尊重对手可以,但你未必了解对手
纯战争片是闷片的极致,就像天朝的《大决战》三部曲一样冗长散乱。美国人以日本人视角讲的故事,就是披着日本文化外衣的美国价值观内核,显著的文化差异被导演生硬的捏在一起,即使是不了解日本的我,也觉得日本人根本不会像片中描述的这样想这样做。
好看
只要是战争就是错误的...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以国家的名义就能掌控别人的生命吗....啊..我这是无政府主义吧...
2+
东木头拍的日本视角下的硫磺岛战役,总感觉怪怪的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栗林忠道麾下部队曾在中国广州实行三光政策和慰安妇政策,即使栗林没有在硫磺岛战死,他也只不过是个要上军事法庭的战犯而已,全片也就西竹一值得敬佩,东木想在几乎全员禽兽的鬼子里找人性,这点和陆川不相上下,二战鬼子里有几个是厌战投降的,不知道在硫磺岛阵亡的6821名美国兵若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一些影评真的让人三观震碎,所谓的理性,所谓的战争残酷,反思?为什么要反思,我们从来没有做错过什么。中国人也开始为小日本子洗白了,的确,战争是残酷的,所以我们从未向任何国家,民族发动过战争,那些所谓站在理性最高点的理中客们,你们才是最残酷的,你们残酷的忘掉了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永远不可饶恕的丑恶行径,山川异域,不共戴天!
疼痛,麻木,信仰,国家,战争机器下的每个人,被国家意志代替的每个人,拿什么拯救那一封封语言不同,内容相似的家书,拿什么救赎那国籍不同,内心相似的战士~~PS:我只是个面包师~~
拍摄的很真实,战争真的很残酷
已然没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