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观影之前,对于此片的CG效果神技程度我竟没有丝毫心理准备。
阅片归来也拜读了不少观众对本片的解读和思索,包括对主题,对种族斗争、对暗黑生存法则……的探讨。
如果是在观影前对这些有所偏重,恐怕此刻我也会加入相关的讨论。
但此刻必须坦白,对本片主题我并没有太多想法,这点或许会让一些抱着此类期待点进来的朋友失望。
如若不是得知这改编自19世纪的小说《丛林之书》,我应该会不假思索地得出总结:这就是一部真人版的《狮子王》。
有别于同为迪斯尼今年作品的“兄弟片”《疯狂动物城》所展示出的暗喻、内涵深刻,本片的故事实则简单。
目前看来,该片在全球电影市场都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巨大成功,而且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出色的CG特效使用。
以我个人为例,非为CG而去,却最终买了此片CG的单,甚至放弃了自己观影过后习惯于探讨主题意义的偏好。
不禁想问,本片CG何以如此成功?
诚然,并非所有的影片都只为迎合观众的关注点而存在。
但对于CG特效大商业片,观众的兴趣点却是影片制作团队非常重要的参考。
这让我想到一部身边所有朋友都深知我“深恶痛绝”的、每提特效烂片必提名的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木星上行》。
想当年吧(其实也就是一年以前),我确实是被这部电影贴片宣传时的惊人特效吸引过去的。
哪怕当时的信息就是国外一片“失望”、“平庸”的评价,心想着有这么宏大的“宇宙”CG效果,加之如此有科幻大片魅惑感的片名,总想着再平庸也不至于烂到哪儿去吧,何况还有小雀斑等人加持呢?
没想到残酷的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个奔着特效去看的电影最终证明自己只是个宇宙级的玛丽苏大片,花了这么大阵仗搞出来的宇宙级CG特效最终结果只不过炫技而已。
我们不能说,木星上行这座“空中楼阁”里的CG特效不逼真,但我们还是要说这个电影本身很差劲。
沃卓斯基“姐妹”继黑客帝国系列之后的又一次CG史上的大突破,怎么看怎么都像只是为了使用CG技术搞出一个大新闻。
<图片1>那么,当我们在观看CG电影的时候,我们在关注什么?
一、CG的世界亦真亦幻,孰真孰假?
哈利波特中的场景使用了大量的实景拍摄,大量道具更是有精心制作的真实模型来支持实拍。
霍比特人系列里居住的小屋也是在新西兰等地实景构建了实拍的模型。
大部分成功的CG电影都是这样采取了置景实拍+CG处理特殊视觉效果的做法。
观影过程中,观众们随着这样的虚实转换边看边猜兴味十足。
<图片2>但到了这一部森林奇幻影片中,我们神奇地发现,这个过程竟变得难度加大了许多。
同场时不时有小旁友扑入妈妈怀里喊着“怕怕,不要看”。
毕竟老虎谢利可汗第一次发动突袭的时候我这个“大朋友”也被生生吓了一跳。
惊魂未定之中才反应过来当下CG技术有多纯熟。
当动物们开口与小男孩对话的瞬间,它们栩栩如生到几乎每一根毛发都抖动到可谓精准的外形配上如此贴合台本的表情令人咋舌,一时间你能分辨究竟是狼孩由于生长环境精通了动物的语言,还是动物们的表情通通做了拟人化的处理吗?
<图片3>二、成功的特效如何实现?
搜集了一些关于CG电影的材料,了解到《奇幻森林》可以算是狭义上的CG电影:全片绝大部分置景由CG特效完成。
片名里神秘浪漫的丛林景致贯穿了整个剧情,然而这些“景致”却是实打实地在洛杉矶市区的摄影棚里完成的拍摄。
影片的制作过程据介绍是由动画设计师先画出图画版的人物与故事;然后制作一个粗糙版本的CG效果,其中包括动作捕捉;最后是把小男孩的真人画面拍摄出来,再跟电脑制作的部分剪辑融合成成片。
而真人拍摄的过程,对戏的对象不过是各种动物的绒毛玩具,或者是导演等工作人员戴着各种动物头套客串的“对手”。
而片中的大部分真实场景都是在一幕蓝布或者绿布背景面前完成的。
难以置信吗?
这些也正是一部成功的CG电影能带给观众额外的乐趣所在。
<图片4>三、高端CG的使用对影片的提升有多大?
咦,这个问题怎么听着感觉应该是制作方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要说是观众的关注点?
观影本身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再没有比观看进行中更直接真切的视听感触,无论基于何种期待,观众走进影院首要关注的一定是影片本身的内容,即使是狭义CG电影亦不例外。
对于非专业电影从业人员或者非电影狂热发烧友而言,CG技术的实质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多了解。
实际上也鲜少有人不顾其他普遍关注的要素而专门奔着CG特效去观看、去评判一部电影。
一如CG电影当中的翘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取得如此巨大的认可首先在于其揭示的深刻的哲理性主题耐人寻味。
而影片大约60%左右的CG特效创作出的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更是加深了李安式“双面故事”的展现和深化了哲思的表达。
CG特效的使用帮助影片斩获了不少专业性的奖项,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说亦堪称完美。
平心而论,《奇幻森林》并非温馨甜美的童话,这是一个充满暗黑气息的奇幻剧情片。
如此直白的观感并不是由阅片后的反复探究主题得来的,而恰恰得益于其精妙的CG特效。
随着孩童长大,我们很难再用童话和寓言故事去说服成年人。
因为类似动物说话、植物跳舞这样的场景即使再美,我们的第一反应已经告诉自己“这是假的”。
所以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能让成人感动,却鲜少使人震撼。
没错,就是震撼。
从故事一开头出现的丛林迷景就“真实”到令人无法质疑。
在猛虎突然起身攻击小男孩的瞬间,身临其境的无处遁逃感仿佛现场似有一双无形的手,伴随那逼真的怒吼将观众狠狠地摁进了座椅中。
在巨猿毫无征兆地伸出巨掌的时刻,我破天荒的为一位“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处境深深担忧。
更别提这座奇幻森林里的哪怕一片落叶,一支藤蔓,都令人坚信它们的的确确是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真切地经过生死荣枯。
CG电影中的版本与动画片版本的对比这是一段了不起的体验,习惯了童话与幻想里的一切不再真实的成年人,有机会重新感触那种坚信想象中的一切会成真的过程。
这一次,我们不再“置身事外”地看着小男孩如何与动物为友,如何与命运抗争,甚至不必追究身为人类的他最终该何去何从。
而是可以“化身”为小主人公,亲自经历这种过程,重温儿时的幻想。
所以《奇幻森林》的CG特效赢了,从头到尾它不曾以孔雀开屏之姿向你炫耀华丽尾巴一样的特效技术,然而这种精妙的体验已经完全融入了全片的每一处。
不曾炫技却合情合理地赢得了你的肯定。
与其说本片的成功得益于使用的CG技术达到了当下最顶级的水平,倒不如说是把CG的使用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CG动画特效令人赞叹,动物毛发纤毫必现,神秘的原始森林,壮观的平原,逼真的大干旱和山洪爆发,简直挑不出毛病。
不过看完整个片子,脑子里只留下一个个问号,这次迪斯尼到底想说些什么?
来盘点盘点片中各个矛盾重重的角色:黑豹在片中是一个善良但因循守旧的导师形象,他似乎对人类社会颇有些了解,对毛克利 的成长性格和创造力也是极为熟悉的,他一直禁止男孩在丛林中使用人类技巧,近乎于执著地认为那只属于人类的村庄,却在最后一刻奇迹般地180度大转变鼓励毛克利使用人类的技巧与老虎对抗。
狼群是一个集体利益至上的群体,在毛克利被老虎发现狼群受到威胁的时候果断作出了放逐男孩的决定,甚至于在首领被无端偷袭而惨死的时候选择了沉默屈服以保全种群。
这样一个群体在最后与老虎决斗而且是己方最强有力的熊都被打败之后突然集体转性几乎是送死一样拼上了整个种群给毛克利争取到跑进森林火场的短暂时间。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个坚定的保守派代表并不是因为对男孩能力的信任做出的决定,而是在毛克利贸然引来火种点燃丛林这种不靠谱的行为之后发生!
而且如果说他们是感动于毛克利放弃了唯一对于自己有利的火种而选择回归自然和狼群一起集体作战,他们马上又劝说毛克利放弃了自然的回归而掉头去选择人类的方式。
苍天啊大地啊,我被这神奇的逻辑惊得无言以对了。
毛克利小朋友,我能理解你为啥一直处于迷茫摇摆和自我矛盾的状态了,因为你的导师和族群的本身真是很难理解好不好。
还有各种矛盾的配角们,传说中创造了森林的神圣的大象,对于一个小小土坑无能为力,在自家孩子被救恩毛克利各种处于危难的时候不见踪影;却在问题几近解决的最后充当了一次男孩指挥下的工程队,还不知道是为了体现他们强壮的体魄抑或男孩爆发的人类智慧。
神秘的大蛇,你本来武力已经很强大了还会催眠这种魔法,一口吞下眼前无助的小男孩很难吗?
所以你的那么多废话和催眠秀其实只是为了配合介绍背景剧情来打个酱油?
还有猴子王先生,你那么多灵巧听话的手下,去人类村庄偷个火种很困难吗?
如果说是因为你自己不会用,那看看后面毛克利对火的认识体现在点燃了丛林和扔掉火把来面对猛虎的时候,你对他的神奇的期望值是从哪里来的请告诉我。
片中始终如一的大概就是我们毛茸茸懒洋洋爱吃蜂蜜打盹当冬眠的熊大哥了,有点小狡猾小自私,却善良心软,乐天知命 ,顺从本心,会教唱歌会灌心灵鸡汤,关键时刻能攀岩能爬树还能对抗猛虎。
毛克利能得一挚友如此,无憾!
能把一经典童话讲的如此深刻,适合所有在水泥丛林中缺乏身份认同的我们。
也许,你总觉得自己是异类,你总觉得自己和环境格格不入,你抗拒狼群的规则却又不得不遵守,你排斥黑豹导师的刻板教诲却又不得不听从,你有一个如棕熊一样爱自由又欣赏你不同的朋友,他却说他只是在利用你的单纯和技能.你觉得危机四伏,你的周围,有无时无刻不想撕碎你的猛虎,妖娆魅惑却想吞掉你的巨蟒,还有想要掠夺你的才华爬上食物链顶端的猩王。
世界如此危险,你不属于任何族群,不适应这个复杂又艰险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你用你的技能救了一头小象,你才明白,你的不同是上帝对你最大的馈赠,坚持做你自己,执拗的走自己的路,哪怕反抗的是全世界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做最好的你,世界,也会因你而不同。
人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只是在成长中,盲目的遵从了狼群的规则,过于听话的听从了黑豹的教诲,被朋友伤心后开始放弃世界,或者被坏人迷惑,甚至屈服于权威,种种之后,迷失了自己。
如果你也挣扎迷惘,来看看这部童话吧,一百多年的童话作家,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随着CG技术的突飞猛进,迪士尼仿佛变成了终于成年的孩子,一次又一次任性地把小时候做不到的事情统统做了个遍——《爱丽丝梦游仙境》,《绿野仙踪》,《睡美人》,《灰姑娘》,以及正在筹划中的《白雪公主》,一步一个台阶地从动画世界走到了真人电影的世界中。
而随着故事主题和受众的不同,CG的表现方式也有着明显差异:《爱丽丝梦游仙境》和《魔境仙踪》偏向卡通化,《灰姑娘》偏向晶莹剔透的精致效果,而《沉睡魔咒》已经完全成了魔幻大片。
然而这还不够。
终于,在2016年的春季档中,迪士尼继《疯狂动物城》之后,以惊人的效率和质量,再次超越了观众的期待和想象力,以更强硬的姿态,提前宣布了2016年将成为迪士尼年——这一次的成就,就是《奇幻森林》。
创作于1967年的《森林王子》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也是华特·迪士尼生前监督制作的最后一部动画。
在这部典型的子供向动画中,迪士尼奉上了一个滑稽但并不愚蠢、简单却并不单薄的故事——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说,怕是连一般的电视动画都能对它嫌弃一番了——人类小男孩毛克利从小在森林中被狼群养大,因为邪恶老虎的归来,而和动物朋友们在森林里进行了一场满是纯真和关爱的冒险之旅。
然而,在制作成为了真人电影之后,一个亮点似乎仅仅是talking animal的、改编自50年前的卡通作品的电影,能否取悦得到当下观众的口味呢?
答案是肯定的。
<图片1>连续练习了几年的打水漂之后(2012年《异星战场》,2013年《独行侠》,2015年《明日世界》),迪士尼总算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首当其冲的便是:对的人做对的事。
现在流行特效大片,可什么是特效大片?
天天对着CG,也拍的一手好CG的导演就一定是特效大片的好导演吗?
这就是《异星战场》和《明日世界》带来的最大教训。
即便你是皮克斯元老级人物,照样坑的东家梨花带雨。
而詹姆斯·卡梅隆在2009年祭出《阿凡达》之前,已经是詹姆斯·卡梅隆了。
一个懂真人电影,起码是懂真人娱乐电影的导演,要比一个孤睾的动画大师更适合特效大片的职位。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钢铁侠》系列的头号功臣乔恩·费儒的名字出现在了《奇幻森林》的导演位置上。
作为打造出整个漫威体系中最流畅最骚包也最成功的电影系列的男人,乔恩·费儒成功地将这种超高能的娱乐性带到了《奇幻森林》之中。
《奇幻森林》在剪辑和摄影方面的效果令人震惊,节奏也是罕见的融洽和丝般润滑,山姆·雷米的御用摄影比尔·波普功不可没(此君也是《黑客帝国》的摄影)。
整部电影中没有一个无聊的情节,故事张弛有度,保持着完美的平衡,并灵活地运用幽默进行调剂。
同时,《奇幻森林》在演员和配音方面堪称一绝,尤其是伊德瑞斯·艾尔巴,今年已经接连两次在迪士尼电影作品中参与配音活动了,进步可谓突飞猛进,相当可观;正太小男主尼尔·塞西有几个场景表现不错,但其他的就有些乏善可陈。
不过考虑到这是他首次触电,已经相当不错了;两位爷爷比尔·默瑞和本·金斯利锁定了年度第二对热门CP位置,尤其是配音经验丰富的比尔·莫瑞简直浑身是戏(虽然都是声演);至于狼爸狼妈和克里斯托弗·沃肯的路易王,就没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
而最大的缺陷出现在斯嘉丽·约翰逊的巨蟒卡奥身上,总共出场不过5分钟,而且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无论是否和67版动画相比,都是相当大的浪费。
除此之外,《奇幻森林》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几乎提供了一部娴熟的电影所需要的一切要素。
但,好的人力资源,并不是一部成功电影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正是由于《奇幻森林》在另外两个方面的优秀表现,才导致了迪士尼第二部年度佳作的诞生。
其一,保持尊重的剧本。
这一点相当重要。
对于一部特效大片来说,如果故事赶不上CGI的发展速度的话,很快就会陷入一种及其尴尬的境地(如狮门+电广+乐视的“大作”《神战:权利之眼》),而对于动画改编电影尤甚。
早期的动画需要考虑低龄的主力人群,不可能构建过于复杂的故事,即使《狮子王》也是经过了大量的精简。
而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去想当然地扭曲和附加上所谓的“时代精神”“热点话题”,就会尴尬异常。
正确和保险的做法,或许就是《奎迪》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做法:和原作保持形式乃至内容上的高度一致。
这样做,既让人感到熟悉,又能带来新鲜感。
而在《奇幻森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67版动画基本一致的故事走向,最大的区别集中在小主人公毛克利的身上——添加了一个在《泰山》中讨论过,但在《森林王子》中并未出现过的人性议题:毛克利作为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要不要表现和使用智力上的优势?
黑豹巴希拉和棕熊巴鲁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前者的观点更为偏左,甚至有些反智倾向,而后者的答案更具有实际价值,毕竟对毛克利来说,压抑本性要比其他生灵更加行之不易,也更不人道。
看似是维护自然,其实是违逆自然。
而在猩猩路易王和老虎谢利·可汗决战相关剧情上,也对应做出了相应的改动。
火的使用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区别,火代表智慧,路易王追求火,也就是追求智慧;而毛克利击败谢利·可汗,并不是依靠动物本能和动物干爹(们),而是依靠智慧与勇气。
这也是这部电影融入的思想之一。
事实上,从《冰雪奇缘》开始,迪士尼逐渐重新找回了技术的自信,也重新开始尝试将教育性的内容放入了电影的主题之中。
《疯狂动物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奇幻森林》也毫不逊色。
摆脱了“遇到困难找干爹,干爹不行换干爹”的窘迫之后,《奇幻森林》就和毛克利一样,stand on its own feet.
然而,《奇幻森林》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无与伦比的CG电脑特效。
《奇幻森林》整部电影都在洛杉矶的摄影棚内拍摄,但营造的丛林环境已经和实拍几无区别,尤其是动物特效,更是登峰造极无出其右,复杂的毛发效果让人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电脑生成的。
如果说《疯狂动物城》是动物CG的王者的话,那么《奇幻森林》就是皇冠上的宝石。
细节水平极度惊人的诸多动物几乎占据了你的所有注意,面部变化甚至能够完美反映出角色的情绪,每个动物的肢体动作也得到了完美表达——简直就像是拥有人类灵魂一般,彻底模糊了真实和虚假的界限。
近年来CG的发展简直令人惊诧:《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已经成了过去式,;2008年《夺宝奇兵4》假到不行的大波猴子搁下不说,2009年《阿凡达》当年如何劲爆,现在看来也有很多纰漏,尤其是在人的建模上;20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样有着老虎和猩猩,然而和《奇幻森林》相比,简直就是弱不禁风。
至此,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恐怖谷已经是过去式了。
但是,另一个曾经讨论过但不再讨论的问题,也被《奇幻森林》真真正正地摆上了台面:未来的电影,还需要真人演员吗?
我们又该怎么定义《奇幻森林》这种只有一个演员,甚至连这一个都有可能保不住的电影呢?
全部由CG打造,就是动画吗?
显然不是。
那么写实的影像风格,又能归入真人电影吗?
显然也不能。
细思恐极。
但这就是技术,这就是不停往前走的时代。
Embrace it or not, it's there.
怀着非常大的期待,进到影院看《奇幻森林》,看完了以后,有点懵。
然后打开豆瓣,8.2,然后我无语了。
接着我是有点怀疑自己的,我问自己:难道……难道我错了?
这是一个好片?
于是我再次进入了沉思,一边回忆一边仔细分析。
这个片好在哪里呢?
分析故事一般应该从主题开始?
那就来吧。
故事开始是讲狼群决定要不要保护主角,主题呢,是说爱和利益之间的对立,爱对应保护,利益对应主角的人类身份,将来是潜在的威胁。
但接着呢?
这个主题就被放弃了,随着主角开始使用各种智力外挂,主题转到了进步与传统的对立上。
进步对应主角的小伎俩,传统则是森林守则和狼群的规定。
这里强调主角的小伎俩是好的。
但是后来呢?
又变了。
就在主角可以用红花战胜敌人的时候,突然大彻大悟,放弃了红花,开始肉搏。
好吧,那么主角要奔向传统那边了。
主角要依靠森林法则的精神而胜利了……好,我接受了,但结果……什么?
肉搏还是打不过,主角又开始用技术,这次不用红花,用滕蔓,那不也是他之前用的小伎俩吗?
厄……我想想……这是什么意思,又要转到进步比传统更重要了?
我懵了,还是说,过分的技术(红花)是不可取的,但是一般性的技术(藤蔓)是可以?
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爱?
利益?
技术进步?
传统?
高级进步?
一般性的进步?
只见主题在几种价值来回切换,不见落脚。
恕我眼拙,看不出故事的主题。
从角色分析一下,蛇女王戏份挺多,但出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闪回主角和父亲的身世。
我仔细思考是不是有其他的目的,发现真的没有。
大猩猩王戏份也多,出现的目的,应该是给故事增加一些曲折,顺便帮助进展黑豹和熊的友谊。
然后我仔细思考了下是不是有其他的用处,发现并没有。
只见大猩猩王登场了,然后被打败了,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其实还是很懵……想想好的地方,好的地方有没有呢?
也是有,比如让人称道的技术,可以说以假乱真,各种动物神态、体态、细节无出其右。
片子开场几分钟一直到念出森林守则那段,还是很像一个神作。
配乐加上漂亮的镜头和剪辑,让人有种3D幽灵公主的感觉。
可这感觉呢,很快随着奇怪的故事讲述逝去了……看着豆瓣评分,我不止一次怀疑自己,可能是我眼拙,思路不清。
因为就算是打情怀牌的《星球大战7》,至少讲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故事。
但这《奇幻森林》真的非常混乱,似乎有许多种想法,但都没讲清。
像是有好几个编剧,一个编剧提一个想法,几个想法揉一起,然后拼着变成了这个片子。
后来和看过原著的朋友聊过,发现对于原著改动也很大。
唉,情怀也没有了。
8.2吗?
真的无语。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导演 6.5编剧 4主题 4技术进步很好,但是没有融入故事 8总评:5.6可以不看实在找不出除了技术以外的优点……不理解这个片怎么获得一片影评人的交口称赞的……<图片1>
【以下,有轻微剧透】<图片1>这是一个关于狼孩的故事,改编自经典童话《森林王子》,1967年迪斯尼曾把它搬上屏幕,只是当时技术有限,如今借助CG动画特效,连动物毛发都逼真呈现,不得不说,牛掰的特效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特色。
虽是新瓶装旧酒,剧情未变,但小时候读这个故事还是孩子视角,长大了,回过头来再看,你会发现,童话是成人讲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诸多解读。
人孩叫毛克利,由狼群养大。
狼群每天背诵森林法则,它们信仰速度和群体的力量,也同样将这样的观念灌输给毛克利。
毛克利跟随着导师黑豹巴吉拉练习速度,因为狼群知道,要想在森林里生存就必须跑得比你的猎物快,比你的敌人快。
这部分总想起高中时期买过的一本教辅资料,封皮背面就是个森林里狮子抑或是猎豹之类动物的鸡汤文字,大体意思相近,想要生存就要更快。
森林里的动物遵循着自己的法则,生活看起来还算和谐,它们敬畏大象,因为象群创造了森林。
旱季,它们停止猎食,饮水最重,生存为上。
有只老虎叫谢利可汗,名字里就透着王者之气,因为早年在与人孩的父亲搏斗时,被火伤了毛发,毁了容,所以容不下这个森林的异类,扬言雨季要大开杀戒,解决人孩。
毛克利被老虎威胁,为了不牵累狼群,于是选择离开,在导师的护送下,寻找同类。
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离开“家”,远离庇护的成长之路。
一路上经历不少,有艰险,有诱惑,有欺骗,也结实了朋友,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
美女蛇(就是那只巨蟒,“黑寡妇”配音,就姑且称之蟒中美女吧)就像是生命里的许多诱惑,她上来就和你攀近,好像熟知你的过往,洞悉你的想法,用她极具蛊惑力的声音和令人陶醉的眼神引诱你,同时将你紧紧缠绕,意在吞你入腹。
作为一只天生害怕软体类动物的少女,这段基本眯缝着眼睛。
人们常说诱惑来时肯拉你一把的通常是朋友。
故事里也这么一个,是只棕熊,叫巴鲁,爱好唱歌,挠肚皮,吃蜂蜜,口才不错,忽悠人的能力挺强,但是恐高。
它救毛克利时,只是想利用他人类孩子的能力,爬高取蜂蜜,这时候的圆圆滚滚的熊先生挺像个成功学讲师,心理鸡汤熬制者,“别怕那些蜜蜂,不会蜇你的”“再加油,你一定行的”,诸如此类。
围观群众表示,嘿,大熊,才骗只猴子,又忽悠来个孩子,你可真行!
不过巴鲁虽然贪吃了些,但也是只灵活的大胖子,心也不坏,为了这个人类孩子,爬了绝壁,斗了老虎,面对猩猩山大王时,也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忽悠领域的特殊才能。
毛克利在与棕熊的相处过程中,逐渐找回了自己,在狼群里,他被教育要少用些小伎俩,在这里则被鼓励开动大脑,运用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成长过程中,其实也经常被长辈教导“你该怎么做”“你能做什么”“你不要做什么”,权威之下,反感常有却也不得不听从,要不要遵循内心做自己呢?
相信,谁都思考过许多次。
山大王猩猩路易基本上是负责搞笑的,志向倒是挺远大,威逼利诱毛克利交出红花,也就是火,夜里美亮,却能毁灭一切,它说有了火就能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似能傲视众生,可是啊,是否拥有制造和驾驭工具的能力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呀。
所以,路易,你还是好好当你的山大王,修修被你折腾塌了的庙宇,好好享用你的哺啪瓜吧。
要知道,志向是理想,不是妄想嘛。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没看过任何介绍,也没看过预告片,看了电影之后跟我之前想象的大相径庭。
整部电影基调接近黑暗,只有毛克利和棕熊在一起的时候才出现明亮鲜艳的色彩,光线温暖和缓,处处鸟语花香,所以最喜欢这段,这也是毛克利离开狼群后最放松最快活的时光吧。
与其说棕熊和黑豹都是毛克利的导师,不如说棕熊更像毛克利的朋友,黑豹擅长的是训导,而棕熊则更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和毛克利相处。
好吧,棕熊也会忽悠人,这种忽悠类似于鸡汤,什么“我从不骗人……你不会被蜜蜂蜇的……你行的……”黑豹一直极力反对毛克利使用他的的“小伎俩”,在黑豹看来,不管在哪,异族总是不被认可的,总是要被驱逐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黑豹极为努力让他成为真正的狼族。
但是当毛克利利用“小伎俩”救了小象的时候黑豹一言不发但眼睛里却闪烁着另一种光芒,以致于最后在毛克利和老虎决战时,毛克利被老虎击中命门扔掉了手中的火把后,黑豹却叫毛克利想想人类会怎么做,像人那样去战斗。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灵魂本意:接纳不同种族,反对种族歧视。
影片最后毛克利盗取了火种想击败老虎,但是却不小心把森林点燃变成了火海,这一切正中老虎下怀,老虎对着所有动物指责毛克利作为人类的一切不是,只有狼妈妈想护住这个异类儿子。
然而最终老虎自己葬身火海,人类的智慧终究是占了上峰,兽性总是兽性。
吐槽一个点,狼头领的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弱,做为观众的我完全一脸懵逼,还没反应过来他就死了。
纳尼?
Excuse me?
What the hell?
还能死得再随便一点不?
另外作为动画界的巨头,迪士尼在CG特效的运用上已经不用多说,棕熊的毛质和黑豹的毛质有着本质的区别、树叶被风吹动的运动轨迹、河水流动带出的水花、火海森林上窜的火苗……强大的动作捕捉技术精湛无比,堪称完美,一切环境的制造真实得宛如置身于森林。
英文版的巨蟒是寡姐的配音!
寡姐声线太适合催眠了,略带小沙哑,性感迷人。
然而我看的是中文版的。
_(:з」∠)_同样是男主,同样遇到的是熊,想起小李子……我的天呐(小岳岳脸.jpg)!
电影优点很多,不一一赘述,的确是值得一看的片子,尤其是在电影院里。
但我不得不对其中的价值观做一个发声。
尤其是老虎。
首先老虎绝对不是一个反派,因为它并没有肆意妄为,遵守着丛林法则,也时刻强调着秩序,这在老虎的台词上都有直接的体现。
其次,老虎的想法都是作为一个领袖的出发点。
要杀小孩,是因为当年丛林大火的罪魁祸首是人类,老虎当年没有逃避,而是在大火之际找到了洞中的放火人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放了火),所以只有老虎对那场丛林大火有深刻的反思。
虽然它要杀死孩子这个举动比较极端,但是并不为过,而且作为一个领袖,有很多想法就是要决绝。
(事实也证明,不管什么原因,丛林二次大火依旧是人类放的)最后,在大多数动物都知道火是小孩儿放的情况下,竟然被鼓动先杀掉老虎,保护小孩儿,而不是说大家想办法救火,令人大失所望,尤其是所有动物都在保护小孩,使得这个场面特别像文革的影子,大多数人盲目而不自知。
我以为孩子冲进丛林是为了救火,然后老虎虽然要杀他,但最后发现孩子在救火,两人都释然和好。
但导演还是把老虎弄死了,令人感到惋惜。
老虎并没有错。
错是错在大家没有换位思考,用单纯的善恶评判是非。
最后还是想说,这个片子挺现实的,大熊的救孩子的出发点是为了蜂蜜,而且还是慌骗的方式。
孩子两次遇见萌萌的动物,却都是陷阱。
老虎的价值观不应该被童话中的善恶所全盘否定,
国产动画片这10几年一直在向婴儿水平发展,总局说不能有暴力,不能有爱情,不能有生死,这样的过度保护造就了一个真空的童话世界,在这里狼不吃羊,吃香蕉。
反观成人的世界,贪婪,欺骗,迂腐,围观,暴力,野心,迷惑,这里是奇幻森林,也是你我所处真实世界的缩影。
而这正是电影想要传达的内涵,我们不是活在真空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并不都是善良的好心人,即便如豹母狼这样的好心人存在,也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孩子都是纯真的,毛克力也好,小狼仔也好,小象也好,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因为父强行灌输了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所以人才失去了童真。
也许电影是要告诉小朋友和大朋友,人类永恒的价值观:善良,平等,博爱,团结。
无论故事怎样改变,我们不能失去自我。
本来是想用电脑写一下,但一早读了篇影评,在赶往小西天的地铁上迅速回复并找好友吐槽,所以就直接复制过来记录。
——————————————————————————————————关于故事隐寓,我看到的是权力游戏。
狼说老虎,hunting for pleasure, killing for power.真是啪啪打人脸。
老虎起先说赶走人孩,后来显露目的是夺地盘,正是师出有名的trick,讲鸠占鹊巢故事正是“非我族类”的煽动。
狗熊那段更妙,先救人,然后交换利益,毛克利被蜜蜂蜇痛,他在下面一气儿鼓励,然后说:“你看我激发了你的潜力。
”让我想到美国team leader就是这样现实但正确。
猩猩不愧是灵长类,直逼权力斗争的核心——控制火就是统制森林。
层次分明,真是好赞。
毛克利在对抗老虎时丢弃火种,是一种类似决斗精神,他作为人所拥有的使用工具的能力在丛林曾被视为禁术,像动物们看待火(权力)一样——滥用便是灾难。
事实毛克利运用藤蔓枯树来打败老虎,恰是他以人的本质来赢得决斗(当时他并不了解火,也不能很好的控制它,属于滥用)。
事实当黑豹看到他救小象时,禁术就被解封了,因为看到了控制,而背法则是一种权力的制衡的体现。
可能我解读过度,但那更可怕,说明美国编剧在创造故事同时,内核自然就形成了。
我一直有个感觉,一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其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
有的故事,呈现它就够了,就有价值,讲述者不必引入更多自己的见解。
有的故事甚至三观极歪,也有流传的生命力,可能像邪派势力一样,但就是能存活下去,有原因的。
————————————————————————————————
我从头到尾都是站在大老虎这边的。
中段拼凑痕迹明显,冲突不集中,结尾扳回来一点。第二首歌违和。毛发渲染感人。中规中矩
一部充满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的好剧!
cg很牛,小演员演技极差还不如cg
故事太平庸,特技再逼真也出不了新鲜感。
很后悔带我妈去看这部电影。自取其辱。简直是折磨。我说过再也不看好莱坞这种特效傻逼成人动画片。可是这次犯贱又看了,看一次 吐一次,上次是疯狂动物城。/(ㄒoㄒ)/~~ 所谓爆米花就是越来越折磨人。
【C+】火种代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入侵,毛利克为了划清界线丢掉火种,最后却靠火杀死反派=_=,主题绕了一圈等于白讲。表现形式也很古怪,画面追求真实而剧作却是动画式的简单,结果是二者互相削弱,歌舞场面尴尬无比
低幼肤浅。
7。动物都以仿真姿态开始说话,我总疑心那个小男孩也是CG做出来的。当迪士尼动画开拓剧情深度和广度时,拍摄真人电影却在回归传统动画套路:简单明了的剧情,音乐唱腔的串场。看完后除了佩服特效的高保真还原姿态,真的缺少情感和思考上的共鸣。对于成人看偏低龄,对于孩子看会被动物撕咬所吓到。
没搞懂这个故事讲得主题是什么
特效可以,大银幕感官型电影。角色塑造就太平了,除了棕熊形象饱满些,其他皆面目模糊。剧本故事单薄,人物成长度不够,可作为好莱坞典型剧本分析:导师(阿尔法狼)必死,同伴(棕熊)必不死,然而却没达到好莱坞剧本的高水准严密;蛇仍然是伊甸园里魅惑人心的狡诈角色,然而仅出现一场就没有下文了。
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佩服米老鼠做儿童片的那股子认真劲儿
有点小泰山的意思,还是人类,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视感冲击力还行!稍微吐槽一点就是☞感觉过分夸大老虎的战斗力了。
一头雾水,大部分动物的行为都没有清晰的动机。读了一篇关于原著的影评,原来是改编得太烂的缘故....
回头对比一下10年前的《金刚》其实你会发现,这么多年的特效还是进步很大,以假乱真的毛发细节和瑰丽的场景的确出色。只是那点浅显的主题和保守的故事编排实在乏善可陈,把故事讲得顺溜对迪斯尼可不是什么难事儿吧。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知道如何合理的利用工具,而当你自身的价值没有被别人发现时只需牢记,做自己就是最好。黑豹是很好的启蒙老师,狼族是优秀的团体,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森林生存法则。简单的故事,深刻的寓意,特效逼真,主角超萌,很赞的片子。
可爱!Baloo!
好莱坞向世界的一篇宣言:论电影特效,我不是针对谁!高速运动镜头一点都不露怯,要是把Mowgli也换成CGI就是完美。没看过原著,但故事比67版动画更丰满、更成人化也更具思辨性,通篇都在阐述&#34;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34;这一原始概念;默瑞和沃肯的两段solo更是锦上添花。
特效很不错 只是最后小孩拿着火跑回来 不小心烧了森林 然后大象帮忙灭了火 然后就看到一众动物的崇拜的目光。。
除了CG一无是处,再加上松江这块屏糊到家了,还是国配。。。全程脑补大熊的本体是本尼大叔,豆豆大的眼睛一样一样的,还会说哎哟我去,萌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