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再看下,1993年拍的《天劫余生》(Alive),应该都是讲这个1972年的安第斯山空难的。
伊桑霍克主演,是伊桑霍克角色的信念最终走出绝境,带来营救。
那个豆瓣评分8.3。
我觉得1993这部就已经拍得很经典。
好多熟悉的演员。
虽然那个时候电影特效不如30年后的现在,但拍摄出的效果,也不输现在。
看看吧,大家对比看下。
为了活下去。
理性,无奈的选择。
令所有成员,令所有观众最难以接受的部分,就是关于蛋白质的摄入。
不知当年的幸存者,是多么艰难的做出这样的抉择。
矛盾又痛苦的体验。
被惊到,无法理解。
因为一旦讨论起细节来。
可能每一个细节都令人震惊。
“如果我撑不住,死掉了,你们可以食用我的肉活下去”一部分成员当众做出了这样的告白。
先驱啊以上是对于逻辑主线最震撼的部分。
剩下很有创意和亮点的,就是开篇不久,几分钟的一个镜头,飞机失事撞毁,里面乘客发生的各种冲击变化。
极端生存挑战——《绝境盟约》
今天聊聊西班牙 / 智利 / 乌拉圭 / 美国电影《绝境盟约》。
片名La sociedad de la nieve / Society of the Snow (2023),别名雪下百态。
这是一部永远不会在长途飞行飞机上放映的电影。
1972年,一支橄榄球队乘坐乌拉圭空军 571 号航班飞往智利。
当飞机穿越安第斯山脉中心的冰川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坠毁。
坠机时,45名乘客中,仅有29人侥幸存活。
在接下来的72天里,幸存者们与严寒、饥饿、疾病以及绝望搏斗,最终16人奇迹般地生还下来。
电影描绘了飞机在离开乌拉圭的同一天便遭遇不幸的情景,现实世界中,由于安第斯山脉上空的恶劣天气,这架航班实际上被迫在阿根廷门多萨降落过夜。
按照阿根廷的法律规定,外国军用飞机只允许在其领土上停留24小时,因此飞行员必须返回乌拉圭或继续前往智利。
第二天,飞行员认为虽然天气并未完全好转,但已经足够支撑他们完成剩余的航程。
正是这个决定,让旅程发生意外。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真实故事之前多次被拍成《天劫余生》(Alive ,1993)等电影和纪录片。
本片深入探讨了那些幸存者在劫后余生所面对的种种后果,并未过多触及公众对于同类相食敏感主题的复杂情感。
在现实中,幸存者们曾长时间将这个令人痛心的细节深藏在心底,仅与家人间悄然谈论。
他们向外界展示的故事,不过是吃了飞机上的残存食物,以及在冰冷的山脉间寻觅到了一些可以充饥的植物。
然而,当这个被长久隐瞒的秘密终于被揭露,幸存者们不得不面对公众的目光,召开新闻发布会来正面回应此事。
不出众人所料,这一消息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震动。
许多人在震惊之余,也开始深入反思:在极端生存条件下,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尽管取材相同,但本片绝非1993年那部经典之作的简单翻拍,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两部电影以同一真实事件为背景,侧重点却大相径庭。
《绝境盟约》更为有力地诠释了那些英勇无畏的生存故事。
《绝境盟约》首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对抗,这是一段关于16名幸存者不可能完成的生存传奇。
在那片被冰雪覆盖的荒芜之地,他们面临着种种挑战,严寒、暴风雪、雪崩掩埋全部机身……每一次挑战都几乎将他们推向死亡的边缘。
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当生存的希望变得渺茫时,这些幸存者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以死者的尸体为食。
本片在恐惧与恐怖的交织中,不断挑逗观众的神经,随后又带来令人心潮澎湃的解脱感。
观众或许不了解这个故事此前的几版作品,但他们依然能够提前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尽管它发生在遥远的50年前,但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新闻故事。
电影中表现出了足够的磨难与困境,尤其是当镜头聚焦于两名幸存者罗伯托·卡内萨和南多·帕拉多时,他们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寻求一线生机。
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堪称惊艳,摄影呈现壮阔的美感和巨大的孤立感。
当飞机猛然撞上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脉的巍峨山峰,震耳欲聋的噪音在撞击前的死寂中爆发,瞬间令人心惊胆颤。
机翼被残酷地切断,机身在巨大的冲击力下被撕成两半,驾驶舱被无情地压碎,飞机的前半部分沿着被称为泪谷的冰川急速滑下。
画面中的惨状令人不忍直视,尸体被从高空狠狠甩出,四肢断裂的惨状与金属扭曲的嘎吱声交织在一起,观众仿佛亲临灾难现场。
飞机在下降过程中的解体过程被细致入微地展现,每个痛苦的细节都被摄像机无情地捕捉。
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脉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其冷酷一面,闪耀着银色光芒,广阔而危险。
在广角镜头的长镜头中,山脉显得陌生而遥不可及,让幸存者挣扎求生的场景更加令人绝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拍摄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时间自然顺序,演员们通过稳步减肥来准确描绘出饥饿对他们的影响,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每年二月都有一场前往坠机现场的年度旅行等待着那些渴望探寻历史痕迹的游客。
旅行由阿尔卑斯山探险队组织,专业导游里卡多·佩纳(Ricardo Pena)带队,还有幸存者之一爱德华多·施特劳赫(Eduardo Strauch)。
这趟旅行通常需要三天的时间,期间会乘坐四轮驱动的越野车、骑马和步行。
对于每一位来访者来说,高原反应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纪念这次历史事件,一部名为《安第斯飞机失事》(2024)的纪录片迷你剧在电影首映式上正式推出。
在这部作品中,76岁的幸存者爱德华多·施特劳赫重返灾难发生地,他不仅详细讲述了那起事故的经过,还揭示了飞机失事50年后,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这片山区。
如今的山脉少了雪的覆盖,使得他们得以发现更多以前被雪掩埋的飞机残骸。
关于是否应吃人的讨论,在寻常安全的光景下显得空洞无意义,只是一些喧嚣声。
当人类真正置身于绝境之中,才知道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这部电影以道德困境为核心,展示了不同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不同看法与选择,而这些选择所引发的后果也各不相同。
至于究竟该如何抉择,影片并未明说,却通过结果让观众有了答案。
导演在解释创作初衷时提到,与以往同主题的作品相比,这部电影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死者的重要性与纪念意义。
这些逝者在生前都为团队的生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牺牲使得其他人在死后得以幸存。
这一观点也是与幸存者深入讨论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他们认为死者应该被铭记,并得到应有的感激。
绝境挣扎撼人心,道德困境引深思。
电影复现了50年前那起真实的安第斯山脉空难事件,初始侥幸存活的29人在冰川雪原度过了艰难的70天,逐渐凋零至最后的16人。
电影工业再次展现了极致的细节再造能力,瞬间的灾难如何吞噬人,持久的灾难如何雕刻人,到达了纤毫毕现的程度。
碎片击穿人的躯干,冲击波折断人的骨头,极寒温度冻住人的血液,雪崩掩埋人的呼吸,伤口感染缓慢腐蚀人的表皮和内脏,这场命运浩劫被分解成无数个小的灾难事件轮番上演。
做足仿真功夫之外,电影也让这帮兼具教徒身份的橄榄球队的年轻人,在绝境中完全袒露自我。
求生欲始终被道德压力拷问、缠打,此消彼长,一边是饥饿和死亡,一边是以朋友亲人的尸体为食。
在漫长的斗争和等待中,求生欲似乎摆脱了道德乃至宗教的胁迫,又在绝境一次次卷土重来时趋于覆灭,在摇摆中生长出一种崭新的神性,活着醒来的每一天皆因生命的献祭和赐予而起。
所以一息尚存的年轻人们彼此把对方的脚揣在怀里,作自己以为的诗,许下自己死后的尸体可以利用的承诺,有的同时带着必胜的希望和赴死的信念翻越雪山,寻找山的边界,有的看到快要逃离躯壳的灵魂,对这样的生命萌发了深刻的爱意,而电影的主视角虽然没挺到最后时刻,但他依然用灵魂在旁白。
这都是对灾难中孕育出的神性的直白勾勒。
观影日记02灾难片爱好者片单+1,看完很想恶补极端环境的生存攻略…一群橄榄球队的学生决定趁放假从乌拉圭飞往智利游玩,由于偏离航线加上飞行员判断失误,飞机在安第斯山脉撞上一座山峰,飞机当场拦腰截断,坠毁在荒无人烟的雪原。
非常震撼的电影,对于不了解这段真实历史的人来说,一开始以为只是荒野求生类的电影,没想到是讲极端情况下人性的选择。
原来最早的时候坐飞机是可以站起来的,还可以在飞机上抽烟(香烟是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
)。
直到最后等来救援,他们都有烟抽。
比较好的一点是,没有讲人性丑恶的一面,没有勾心斗角争抢资源,只有互帮互助。
吃人肉还是挺恶心的,虽然电影里没有任何直给的描写镜头,但还是心理上接受不了,不建议吃饭的时候观看。
影片中除了吃人肉是在极端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之外,还有很多实用的生存技能,用行李箱堵着门口取暖,用管道防水层做睡袋,用飞机残骸做雪橇…看解说的时候又刷到了伊森霍克主演的美版,全然没有这一版的内敛和沉重,在冰天雪地里大喊大叫总觉得马上就会引发雪崩。
非常成功的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电影。
无论摄影技术还是电影语言的应用堪称完美,两个半小时的时长里没有一帧画面是荒废的;故事叙事节奏紧凑,细节处理到位,演员们所表达的绝境求生的情绪非常打动人。
从影片的20分钟打出第一批坠机死亡人员名单开始,绝望就弥漫在后面漫长的二个多小时,包括进入冬季的寒冷、无药可治的伤痛、食物短缺的饥饿和无法被搜救看到U型谷底。
导演是用镜头处理细节的高手,当这群笃信上帝的小伙子们再也拉不住那头企图生存的野兽的时候,那落在舱外的尸体上的眼光,抠下一片血痂谨慎放进嘴里的手,感受到动物性时眼底的迷茫和惊恐,一件件死去的人留下的遗物,被收集的死去的人的项链,高原日晒下日渐曝皮的嘴和脸……处处弥漫着逼近死亡的恐惧与绝望。
尤其感人的是故事的讲述人并不是最后活下来的人,他耗尽生命的时候留下字条:“我死后你们可以吃我的尸体,知道你们活下来我很高兴。
”生与死的一线之隔一定是模糊了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适用,那就遵守自然的规律吧。
生命总是潜藏着危险和绝境,但又一定蕴藏着希望和奇迹。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次真实的空难大逃杀,1972年乌拉圭的一架满载梦想的孩子们的飞机在雪山区域坠落,全机45人在经历了第一次的坠落,尾翼脱离,饥饿,寒冷,两次雪崩等等一系列困难过后,坚持了72天,最后16人获救。
影片拍摄并记录了这些幸存者的历时两个多月的求生经历。
影片的大部分是以一位叫努马的遇难者的旁白讲述开始的,讲述了这群人为什么上飞机直到他死前的经历。
虽然是以他的视角为主,但事实上剧情是没有主角的。
它以一种更平和冷静的视角更纪实性的呈现方式去呈现这个艰难的过程。
艰难主要在两个略显矛盾的方面:生存和人性。
前期生存的难题是保暖,这个阶段他们还有心埋葬尸体等等;之后矛盾逐渐成为了饥饿,同伴逐渐成为了蛋白质,宗教人性和生存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两次雪崩之后,生存的矛盾成为了空气和逃出,活着的人也逐渐接受自己会成为食物的命运,甚至 愿意贡献自己;经历了一切之后大家再次找到一部分补给,大家再一次团结起来向外寻找出路,也正因如此最后有29个人得救。
其实按比例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过半的人活了下来综合了诸多原因。
橄榄球队的男孩子们足够强壮和团结是一切的基础,快速的组织和领导的带领以及直到最后也没有出现的任何内部的纷争是我认为非常难得的,也是最后能够出逃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即使泯灭人性到吃人也依然不会让人对这些年轻人感到反胃或者难受的重要原因,他们是真正的为了团队的存活而想尽办法。
他们会苦中作乐,会喊口号,会团结一致,也许不是这群人遇难结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徒步找到出路的两位探路者,,中途折返为留更多食物给同伴的逆行者,搜集物资的人和每一个参与到这场生存战的人都展示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生命力,这点令人佩服。
摄影积极的展示了自然的宏伟和环境的恶劣,而音乐则有一种原始的激励感,这些都加强了整个求生过程的情感波动。
几次突发的自然情况效果非常好,可以想到如果是在大屏幕看大约会更震撼。
不像很多大片节奏紧凑,影片节奏缓慢地讲述了一次奇迹,但关于人性或许还有更多讨论的空间。
根据真实事件展现的绝境求生电影,通过电影感受到了坠机过程的可怕,深陷雪山的绝望以及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多渺小…前段飞机失事的过程看着真的实感到窒息,以及冰天雪地下的各种瑟瑟发抖的入夜煎熬和雪崩活埋的场面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极端环境中无法用道德约束和文明制约,求生是第一要务,生的意志最终会强过各种挣扎与罪恶感,而在那种情况下无法指责也不该指责,很难得的是即便是这种绝境,他们依旧互相拯救扶持,作出允许对方用自己的尸体延续生命的允诺,不放弃自救和为团队挺身而出、以身试险…每一个失败的时刻以及摆在面前的致命危机都让我不禁想到底是多么坚韧的生命力和信念感才能支撑这么久!
电影因为真实故事为基调,所以一切以反映真实为主,表达相对客观且克制,没有太戏剧化的呈现或煽情式的表达,但时长还是太长了,感觉可以再紧凑些,以及由于人数不少,因此在人物展现上不可避免地会让观众分不清谁是谁…作为“我”的叙述者在影片后段中的境遇反转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假设有这样一场噩梦:你遭遇空难,飞机坠毁,侥幸大难不死,和另外28名乘客成了幸存者。
但你们坠毁在人迹罕至的雪山上,平均温度零下30°,没有御寒衣物,没有食物。
你会躺平等死还是尽力求生?
最恐怖的梦魇也不过如此。
然而这不是梦,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并且在坠机2个月后,有16人奇迹获救,期间他们靠分食同伴尸体存活,不过这一行为也陷入了伦理争议。
这起事件就是轰动世界的安第斯空难。
2023年的最佳灾难片《绝境盟约》,完整还原了这次空难的奇迹故事。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名幸存者的回忆录,今年初在网飞一上线就飙升为最热门的电影,并霸榜很长一段时间。
今天就来聊聊它——绝境盟约La sociedad de la nieve导演: J·A·巴亚纳编剧: J·A·巴亚纳 / 伯纳特·维拉普拉纳 / 海梅·马克斯 /尼古拉斯·卡萨列戈 / 帕布罗·维尔西主演: 恩佐·沃格里西奇 / 奥古斯汀·帕德拉 / 马蒂亚斯·雷卡特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上映日期: 2023-12-15(西班牙)片长: 144分钟
导演是曾执导过《海啸奇迹》和《侏罗纪世界2》的西班牙导演J·A·巴亚纳。
J·A·巴亚纳对灾难和人性题材情有独钟,尤其是对灾难场面的表现非常硬核。
早在2012年执导《海啸奇迹》时,J·A·巴亚纳就萌生了要把安第斯空难拍成电影的想法。
终于在十年后等到了Netflix的6000万欧元投资。
影片于2023年1月4日上线后,连续两周霸榜网飞非英语电影,成为网飞史上最热门非英语电影之一。
《海啸奇迹》剧照安第斯空难不是第一次被拍成电影,《绝境盟约》之前就曾被翻拍过2次。
分别是1976的《残酷的生存》和1993年的《天劫余生》(伊桑·霍克主演)。
《天劫余生》(1993)剧照个人觉得2023年的《绝境盟约》是三个版本中最还原真实,也最感人的。
感受下电影剧照和真实照片的对比,可以说是1:1还原了。
上图:《绝境盟约》剧照 下图:真实照片1972年10月,乌拉圭一支英式橄榄球队“老基督徒队”租用乌拉圭空军571号机,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参加比赛。
乘客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人生最无忧无虑的年纪。
他们却不知道,这是一趟地狱之旅。
10月13日,飞机因偏离航线,在安第斯山脉中心的冰川上坠毁。
机身断为两截,飞机上的45人,有12人当场死亡。
另有5人在第二天早上死亡,还有1人第八天伤重不治身亡。
电影还原了空难发生时的恐怖细节,很多人在混乱的机舱内被挤压致死,或被座椅撞断腿脚。
活下来的27人面临着高海拔冰冻山区的严酷环境。
他们尝试用口红在飞机顶上写下“SOS”,但口红不够用。
又试图把行李拼成十字形,但在雪地中也不明显。
尽管有三个国家的搜救力量参与寻找失踪飞机,但由于飞机是白色的,在白茫茫的大地上根本无法被看到。
之后的几天,虽然不断有搜救飞机从他们头顶飞过,但都没能发现他们,希望一次次破灭。
这群年轻的橄榄球队员没有气馁,开始有条不紊地自救。
队中两名医学生担负起救治伤者的任务,从航班的剩余部分找来材料,制作夹板和绷带。
一名队员设计了一种把雪融成水的办法:用阳光把雪融掉后滴入空酒瓶,以此来获得饮用水。
为了防止雪盲症,有人用驾驶舱内的绿色塑料遮阳板和女士内衣制作太阳镜。
用羊毛座套保暖,用座垫当雪鞋。
夜间气温骤降至-30 °C ,幸存者们用行李箱堵住机舱洞口,互相依偎取暖。
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海边长大的,有些人此前甚至从未见过雪。
他们缺乏医疗用品、御寒衣物。
不过,最致命的是缺乏食物。
飞机上只有几块巧克力、饼干和几瓶红酒。
坠机后的几天里,众人将食物分成很少的量,每天吃一点。
即便分配很严格,他们的食物还是很快吃完了。
周围只有一望无际的白雪和岩石,没有任何动植物。
连续7天没进食的人甚至开始啃食皮鞋和行李箱。
众人最终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吃死去同伴的尸体。
这个决定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因为大多死难者都是亲密的朋友和同学。
27名幸存者聚集在一起,立下了一个恐怖盟约——“如果我死了,你可以吃掉我。
”空难发生后第10天,幸存者开始以尸体果腹。
一名幸存者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属于我们,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我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这一规则。
”
有医学背景的队员负责切割尸体,他们躲在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样吃的人才不至于发疯。
第11天,噩耗传来。
幸存者们从飞机上的收音机里听到,智利空军已经放弃了搜索坠机的工作,他们计划等雪融化后再寻找遇难者的尸体。
所有人都崩溃了。
幸存者卡里托斯·帕泽讲述当时的心情:“在被救援的希望破灭之后,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漫长的煎熬,希望彻底破灭了。
”
然而,灾难还没有结束。
10月29日,空难发生后第16天,一场雪崩吞没了幸存者们赖以生存的机舱残骸。
8人当场遇难,另外19人在机舱中被困3天后才爬出雪堆。
11月15日,空难发生后34天,又有3名体弱和受伤者死去,幸存者只剩下16人。
幸存者帕拉多回忆道:“等待充满恐惧,从某种角度来说,等待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
我一直对自己说,我必须尽快离开这里。
”
幸存者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们尝试第一次出走。
空难发生后的第36天,4名幸存者自告奋勇向东行进,想前往阿根廷寻找救援。
然而,这次出走以失败收场,几个人差点冻死。
但他们意外发现了飞机断掉的机尾,以及附近散落的行李箱。
里面有一盒巧克力、三个肉饼、一瓶朗姆酒、香烟、干净的外套、漫画书、一些药品。
他们还找到了一些防水布,可以制作睡袋,有了睡袋就能在雪山过夜。
也意味着他们有机会远行求救。
坠机时,副驾驶员死前曾告诉他们:“我们已经飞过了库里科。
”库里科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南面100英里的一个小城市。
照此推断,只要越过西面最高的这座山峰,向西就是智利。
剩下的幸存者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翻越西边的山脉。
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交给了球队里体力最好的三个队员:罗伯特·卡内萨、南多·帕拉多、安东尼奥·维津廷。
12月12日,空难发生后第61天,第二次出走求救。
三人用飞机的隔热布做成睡袋,带够3天的食物出发了,目标是翻过海拔5000米的高山,直抵智利境内,寻求救助。
在没有任何登山装备,没有区域地图,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攀岩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开始攀登海拔 3,570 米的冰川。
可是3天后,当冒险队终于登上山顶的一刹那,展现在他们眼里的不是智利,而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显然是副驾驶判断错了位置。
南多对罗伯特说:“我们可能正在走向死亡,但我宁愿步行去迎接死亡,也不愿等待它降临到我身上。
”他们决定由南多和罗伯特继续西行,另一人把食物留给他们,返回大本营,这样能让他们多撑几天。
经过9个日夜的艰难跋涉,南多和罗伯特终于翻过雪山走进了河谷地带。
他们在危及生命的极端条件下徒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61 公里。
二人已奄奄一息,形同骷髅,携带的食物也都已吃光。
12月20日,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一位骑马的牧羊人出现在河对岸。
这是他们2个月以来,第一次看到雪山以外的人。
南多和罗伯特用尽最后的力气向他呼救。
南多和罗伯特获救,被带到了一个村庄。
此时罗伯特虚弱得几乎无法行走,他的体重减轻了一半,只有 44 公斤。
警察将幸存者的消息转达给了智利陆军。
12月23日,在南多的指引下,救援直升机终于飞临遇难山谷,其余13名幸存者全部获救。
此时距离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近2个半月。
16名幸存者在雪山中整整被困了72天,被媒体称为“安第斯奇迹”。
然而,在他们获救后,为生存分食人肉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幸存者卡内萨说:“靠吃人肉活下来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我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答案是值得。
这样做是为了活着的人继续生存,如果当时地上是我的尸体,我也希望你做同样的事情。
”
电影《绝境盟约》并没有以分食尸体为猎奇来博人眼球。
而是聚焦于幸存者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动人的友情。
面对绝境,他们没有放弃等死,也没有发生丛林法则的内斗。
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才是他们最终获救的原因。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起事件中获得鼓舞和力量。
遭遇挫折时,不妨想想这16个生还者。
告诉自己,不放弃,就有希望。
*本文作者:RAMA
可以再看下,1993年拍的《天劫余生》(Alive),应该都是讲这个1972年的安第斯山空难的。
伊桑霍克主演,是伊桑霍克角色的信念最终走出绝境,带来营救。
那个豆瓣评分8.3。
我觉得1993这部就已经拍得很经典。
好多熟悉的演员。
虽然那个时候电影特效不如30年后的现在,但拍摄出的效果,也不输现在。
看看吧,大家对比看下。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