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和Kerry、伊莎故事线的交集一开始一直没出来,我还以为是两条平行线,但又很纳闷觉得不应该。
我其实有点没明白,她一开始要收养的孩子她妈这么挑剔,对他们也没有好脸色,为什么她会那么喜欢那个孩子。
等孩子出生之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孩子亲妈好像也没有特别表现出对孩子情感的转变,孩子也主要是由Lucy喂奶的,怎么就突然不给了?
一些疑惑,不过我可能跑题了。
看到伊莎写给Kerry写信交给修女,结果修女把信随手一放,耽搁了母女相认,感觉有些刻意,不过可能是为了表现主题吧。
看到Kerry再次知道女儿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伊莎逝世一年的时候,还是特别的难受和遗憾的。
最后Kerry看到伊莎的女儿Ella,和她一起玩耍,回到家之后感恩自己的丈夫。
画面切到卧室,丈夫在一旁睡着了,Kerry躺在床上给伊莎写信,然后放下笔,放下眼镜,躺下,关灯,影片结束。
这一切的画面特别的美好与平静,最后画面随着Kerry的闭眼而黑屏,我好像看到Kerry彻底放下了,打开了自己,新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母与子,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不管是否在计划中来,母与子之间总有某种链接,相互吸引,相互走近,这是多么神奇与美妙的情感啊。
母亲与孩子之间究竟应该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
标准的答案无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是每一种问题的背后都是母子关系之间的新思路。
我们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诞生新的答案,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有终点的过程。
今天给大家推荐影片《母与子》。
这是一个三段式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母亲在十四岁怀孕后,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的累赘,因此,出生即被抛弃这个标签被打在了第二个故事的女主身上。
于是,这个女人变得放浪形骸,然而即使她是一个放荡的人,但依旧是意外的成为了母亲,犹豫再三之后,生活并没有像她之前想的那样进行,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收养,当一个新的年轻的母亲诞生之后,她总是觉得孩子是一个累赘,觉得自己当不好这个母亲,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经验去做一些事情,然而当自己的母亲出面之后,她顿悟了,没有谁一开始就是母亲,母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或许会没有尽头。
三个不同的故事构筑了本片的核心观点,同时这三个故事也有所串联。
不同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总是展现出来相同的一面,当然,这一面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一句话,爱纵使千人千面,但总归汇聚到一个点。
母子之间是传承?
第一个故事中的母亲对于自己当年的行为一直都是悔恨的,然而会很并不能挽回什么,只不过是一种漫长的代价,这种代价或许会伴随着自己一生,但是这种伴随只是一种单纯的结果吗?
很显然,这不是。
有时候,很简单的决定就会成为一辈子的伤痛,这一点对于第一个母亲来说是非常印象深刻的。
年少无知时候的冲动看上去当时没有什么副作用,然而当岁月老去年华不再的时候,这位母亲才体会到了孤独的意义,孤独在于自己一手炮制,孤独在于自己曾经的选择错误,孤独在于自己明知道自己做出了选择,却终身耿耿于怀,最终,故事就成了故事,一切就都无法挽回了,后悔不过是一种抚慰,为自己曾经的轻狂买单的方式总会让你感到意外。
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人之所以放浪形骸,原因在于自己与自己的母亲之间的原本的亲密的关系被剥夺,而这种被剥夺的亲密加剧了她对于情感的不信任,即使是自己最亲密的母亲,即使是诞下自己的人,即使是被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母爱又能如何?
抛弃自己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忧郁,而这种抛弃直接造成了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别人决定了,这种痛楚很刻骨铭心。
当一个人赖以信任的基础被砸掉了之后,她留下的就只有悲伤了,不过第二个女主角将悲伤转化为了一种放纵,我们可以单方面谴责这种放纵,但是放纵的原因不过是不信任。
游走于不同的男人之间,只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快感,这不过是跟第一个女主角一样的对于人生的消耗,同样的,这种消耗才是真正能自己决定的。
然而生活并不会因为你决定了什么就对于你有丝毫的改观,当第二个女主角意外的怀孕了之后,曾经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就被无情的打破了,原来生活并不会简单的这样,原来生活还可以有别的选项,原来成为了一个母亲之后,一切就跟以前不一样。
第三个故事依旧是在展示着不同,当第一次成为母亲的孩子抱怨着母亲这个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她却忘记了,所有的母亲都没有熟手,大家都是在一个没有准备好的时间内迎接自己的新生命的。
即使是做了完全的准备,但是生活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这些准备“付之一炬”。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份并不是在万全准备之下获得的,而真正获得了这些身份之后,我们只能是根据眼前的所有来给予自己更多的付出,这没有终点,同样的无迹可寻。
母与子之间究竟应该保持着一种什么样得关系呢?
这似乎没有人能回答,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种特殊的身份关系之间,总是会被摸索出来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本身并不具备更多的参考意义,即使这个答案本身就有着千差万别,但当你拥有了这个答案之后,无疑拥有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对于这个答案进行揣摩,生活也会继续下去。
时间很漫长,答案却很朴素,孩子不管是意外还是惊喜,这都不能让母亲这个身份被怀疑,或许,这才是母子关系的真谛。
……你好,再见
有一种爱,她出于本能而又拘于平凡;她在虚空中呱呱坠地 但却永恒地停留在了这个时空。
——母爱。
假期多少有点无聊,多少在“虚度时光”。
而电影便成了我消遣的媒介。
在眼花缭乱的电影海报中,令我眼前一亮的,是这部藏在“猜你喜欢”毫不起眼的《母与子》。
无疑,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
故事围绕着3位女性展开:嘉云在14岁时生下伊莎。
由于母亲的干预,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交与他人抚养。
转眼37年飞逝,嘉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伊莎, 但只能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寄托自己的思念;露西和约瑟结婚多年,想但一直未能拥有自己的孩子, 只能通过领养来延续血脉亲情的传承…… 而命运又戏剧性的把这三位女联系在了一起…… 本片围绕的主题非常之多,都是关于女性而展开。
我无法一一叙述,只能采摘几朵令我记忆深刻的女人花。
依莎从小缺失原生家庭的爱,她对母爱渴望但又抗拒。
即使早已有了自己的生活 事业有成,但却反复离开和返回生母所在的城市,但又不敢主动相认。
看吧,爱在你左右。
是你街道旁女儿工作的律师行,更是两颗彼此寻觅,靠近却又不敢相惜相吸的心灵。
后来伊莎意外怀了孩子,她的第一反应是逃离,哪怕爱她的保罗想她留在身边,但她依然选择安静的离开。
爱在你身旁,是爱人的爱,从未想过有过的爱,所以她抗拒。
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
分娩之日到来 尽管医生再次提醒她胎盘前置要麻醉, 可她依旧坚持要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降世。
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生日快乐,小姑娘。
”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她终于笑了,(这应该是全片她笑的最快乐的一次)。
爱在你左右,是弥补自己丧失的母爱 ,更是为了加强自己与母亲的联系。
“母亲当年也是这么生下我的吧 。
” 伊莎因为大出血,最终死于手术台上,而婴儿则戏剧性的落到了一直渴望孩子的嘉云的邻居——露西身上。
正如贯穿全片的一句话:陪伴比血缘更重要。
嘉云得知此事后,带着自己家中祖传的项链来到露西家,亲自为外孙女带上。
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母爱的寄托。
爱在你左右,是你脖子上佩戴的心形项链,是外祖母远远望着你住的房子对你的祝福。
嘉云错失了女儿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剪新发型,第一次穿新裙子,第一次来月经。
是命运的愚弄, 使她与女儿一直处于爱与被爱的丧失;但又是因为命运中注定的戏剧性,让她与外孙女相见。
虽未相认,但是她终于明白:爱在你左右。
《母女子》片名听起来便像全片讨论所谓伦理问题的“烂片”,但我很庆幸,它不是。
它在空壳中注入了女性本能而又如史诗般的母爱,并同生命的本身与意义联系在一起,淆入平凡。
但平凡中却自然的透出人类最伊始的爱。
我们的一生,从虚空中出世,最后回归虚空。
活着时我们依靠意志、运气、个性和一连串像是通过掷骰子而得到的命运。
是呀,这是人生,更是女性的人生与爱……
原生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
电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作为切入,14岁未成年少女未婚先孕把孩子顺利产下,送去给别人领养……这样造成了一个问题:未成年母亲深深的忏悔忏悔、救赎这导致了她不能与母亲建立很亲密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沟通,因为母亲当初作为监护人替她签字并对孩子做出处理,母亲亲女佣多于她,直到母亲去世她都不知道母亲把自己家传的项链赠予了女佣的孩子。
而作为一个未成年的未婚妈妈,自己走过的也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直到她的丈夫出现,给她鼓励去寻找自己的孩子。
独立、谅解一个从小就被寄养在别人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多疑和敏感的,她随意搬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不依靠任何人,即使邻居善意的送去问候,她也会保持一个礼貌性的微笑但是距离感却从始至终的存在过,她和老板发生关系,自己一个人去做妇科检查,当医生隐约的认出她来的时候,她立刻翻脸,她的过去承载着太多的痛苦,17岁去境外做结扎、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直到孕育生命的过程让她一点点放过自己,尝试着寻找生母并作出决定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去生孩子,哪怕医生告诉她那样做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她也依然独断专行,她是在走自己母亲走的路……用生命去换取自己对母亲的谅解。
寻找生命一对黑人夫妻结婚四年但一直未能生育,他们争取到了领养的资格,但是男方母亲给予了他很大的压力,直到影片的最后他的丈夫也未能再次出现,从最初的缄默到我想拥有自己的孩子,是对黑人妻子的指责,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领养的路。
但是不幸的是,她领养的第一个孩子不幸未遂,机缘巧合,她领养到了上面所说的不惜放弃自己生命换取孩子性命的母亲的孩子,和母亲两人携手抚养孩子长大。
整部影片用客观的视角去呈现了一个不是原生家庭的样子,尊重生命!
爱惜自己!
所谓的任性与放纵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通过电影都得以呈现出来!
而这也恰恰是社会的一角,通过个人情绪的释放与自我的救赎向人们展示了对于生命,我们应该怎样!
母爱是很伟大的,但是过度盲目的爱会让孩子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伊莎因为自己本身是遗孤,想要独自抚养孩子且拒绝医生的剖腹产建议坚决顺产,不仅让孩子没有了父亲,连母亲也失去了;比如嘉云的老母亲,因为年轻时帮14岁未成年的女儿做决定送养了早育的外孙女,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女儿和自己对外孙女的极度思念竟成了两母女之间的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也不敢提起,女儿甚至久久不曾想过去寻回亲生骨肉,后来女儿有爱人提起时,已经与亲骨肉阴阳相隔…
2010年的最后一周,我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2010年最感动我的电影。
我喜欢这个故事,我喜欢导演讲故事的方式,我喜欢每个演员,他们脸上散发着生命的光。
看这部电影如同读龙应台的《目送》,我完全没有抵抗力。
喜悦,忧伤,拒绝到接受,强悍到柔软,生命就是一个奇妙的循环。
明明看哭了,又觉得好温暖。
2010年的文艺片《母与子》,几个相关联的故事同步展开,一条叙事线索是,人过中年且单身的凯瑞安,无微不至地和佣人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她自己从事康复护理工作,最近时常被自己14岁生下一个女儿,后被送人这一幕所困扰;另一条线索是37岁优秀的律师伊莉莎白游离于男人之间,享受着幸福的独身生活。
却被意外的怀孕陷入两难境地;另一条线索结婚多年不育的露西急于领养一个孩子,却受到20岁早孕大学生的百般挑剔。
三个故事相互关联,凯瑞安就是伊莉莎白的母亲,露西最终领养了伊莉莎白的女儿。
故事、关系都不复杂,只是探讨了许多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凯瑞安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互相不能吐露心声,老人情愿把心事讲给佣人听,把心爱之物送给佣人的女儿,让作为有孝心并作出放弃亲生女儿牺牲却并不得到母亲的承认和爱,伤心不已,就因为小时候的错,大半辈子单身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样的事比比皆是,露西等待的即将生产的女大学生也是如此,中国有着便捷的流产药物和手术,生女儿的不免担心,但这不是人生的经历。
家庭、亲人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从伊莉莎白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虽然她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明领养她的人还是负责任的,但她没有爱,又或者受到被人抛弃的经历,让她不敢去爱,于是她享受生活,勾引上司、别人的老公,以至于她怀孕都不知道怀的是谁的孩子,等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对亲生母亲的理解,于是她提出要找亲生母亲,美国的这种领养制度,保护隐私,但如一方不配合,那就会原本有血缘关系的人永远不得相认。
露西不能生育只能领养,她要经过供体妈妈的百般挑剔,等生出来了,又反悔不认帐。
有人说其实没有孩子也蛮好的,从前例可以得出有的母子一辈子冷战,甚至成冤家,有的如此不如不生、不养,养大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生育是人的责任,让人类得以传承,另外养孩子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养儿方知父母恩,能够培养一个的耐心和责任等等。
凯瑞安看到露西好好地带着她的外孙女时,她释然了。
本来不太喜欢看这么沉重的题材,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发现并未窒息。
安妮特贝宁依然光彩照人,金刚女星还是那么明艳动人。
中国式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总是那么简单,全部的爱和期盼,这样的前提下就让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说起,所有的质疑和愤懑都要隐藏起来,外表光鲜下沟壑林立。
欧美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相对独立、对等,无需隐藏反而显得更纯粹。
为了减少情绪性的表述,并没有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来写这篇影评,后来又拖拉了近十天才看完第二遍,也并没有找出怎样明显的社工视角可以介入。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影片给我再上了一课,即西方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情感牵连就像我们东方人一样,而母亲的爱是没有国界和文化之分;还有更甚于我们的表达,就是在导演在表达这些细腻的情感时,恰到好处的配乐似乎比我们所接触到的任何本土文化音乐更加符合。
是的,相比于散文般的叙事方式,这部电影最打动我初心的是里面几个特定场景的配乐,好听、舒服并且直击内心,也许与心跳的声音同频,有种让人心旌摇曳的感觉。
大概就是配得上朱自清的《背影》朗诵调的那种,写完这篇,我应该要去找找。
非常巧合地看到这部电影,大概是优酷大数据根据我的浏览记录和相关演员的结果,关键词是亲情和影片中那个饰演要收养孩子的黑人女性的演员,她在社工电影《彩虹艳尽半边天》里扮演了一个在福利署负责儿童家暴工作介入的人员,《彩虹艳尽半边天》作为“有色人种、妇女、家暴、儿童”等等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代表,是社工推荐看的。
由于影片纯英文对话且没有字幕所以看得比较艰难,后续再看一遍后值得细细地去讨论它。
说回到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算触动,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观影过程也像是在一片静静的流水中感受着,大部分时间非常平静但剧情吸引人看下去,而且当那些动听的音乐响起时会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应该是来源于人世间最深的情感所带给人的共鸣,和对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失去生命的惋惜,以及与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感受到痛苦时引起的共情,还有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儿最终释然的开阔心境。
等到第二遍的时候,一些感受性的东西在减退,不由自主去关注其中那些吸引我的地方,以及开始想那些吸引来源于何处?
又是为什么?
虽然是剧情片,但是影片里的唯一感情爆发镜头对人还是很有震慑力的。
突然间要面对失去一个本该属于自己抚养的孩子,也意味着成为母亲的梦想瞬间破灭,这个女人在医院的崩溃失控似乎难以理解可有了上述两个原因似乎也说的过去,就这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女人对成为母亲的渴望和不能的失落,让人直观地看到潜藏在女性身体里的巨大能量,更加契合了影片所要传递的主旨,即女人对基于母与子关系中“母亲”这个角色的渴望。
这种潜藏的能量就是影片的张力,不只是潜藏在她的体内,也潜藏在白人女性的身体里,当然也潜藏在这部影片的每个女性即母亲的身体里,我们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经历她们的释放。
一部关于母亲的影片,每个母亲所具有的性格自然各有不同,然而生命轨迹却几近相似。
正如我们所有的共识,一个母亲不是天生的,先是别人的女儿,然后是他人的妻,最后才是一个母亲。
所以,从一开始,伊丽莎白的出场,她就用利落、强大和无所谓的姿态伪装自己,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她拒绝成为母亲,却在意外怀孕后逐渐接受了自己成为母亲的命运,同时因为体内的小生命忘却命运加在她身上的悲剧,这是她的能量。
51岁的嘉兰因年少犯下的错误惩罚自己,同时对母亲的爱也产生了隔阂,两者交织使得她对周围有一种天然的冷暴力对抗,理性付出和无法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然而母亲的去世使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而通过她人搭起的桥梁解开内心的疙瘩后,她体内的能量得到释放,也终于学会接受她人的关爱和表达。
再有嘉兰的保姆,她的母性能量是对年幼子女的爱护,面对雇主的责难依然不卑不亢维持自己和孩子的自尊,诠释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平等。
未婚先孕的女大学生不理解母亲也不愿接受意外到来的孩子,用送她人抚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立和冷酷,但是最终又是以背叛一个满怀信心的人宣告了作为母亲的权利,想必是她的母亲让她一夕之间改变了主意,二人之间别扭又无法割舍的血脉联系最终通过那个戏剧性的爆发镜头予以化解和重新启程。
当然还有嘉兰的母亲,黑人女性的妈妈……属于她们的特有能量无一不是告诉大家:作为女性——母亲,在对子女做出干涉的同时,最开始到结束都是带着无限的爱,努力去弥补犯下的错误或者用死亡来弥补这中间无法填补的沟壑,因为不可能每一对母子之间都是皆大欢喜,所以能看到悲欢离合。
一部关于母亲与子女的影片,似乎道尽了人世间一切可能的悲喜,或沉重或轻松。
每个人都可能失去母亲,也可能面临失去孩子,失去母亲的孩子当然是一种悲剧,但是也可能意外收获另外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牵连,她可能遇到一个暖心的同事,遇到一个涉世未深的盲人孩子,遇到一个早已视为己出的养母,甚至只是一个到家保姆一个异域的陌生人,总之一种不幸不至于连着另外一种不幸。
于是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一些无可奈何(Careen没有见到女儿也没有在母亲生前解开那些疙瘩)和既定的现实(Lisa不想怀孕却意外怀孕又因怀孕而死)之余,我们也不难看到那些属于人与人之间牵绊所爆发的闪光点,比如凯特的善意,男护工的真诚和其女儿对Careen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还有事务所里黑人上司的理解和支持。
除了这些属于人间温情的闪光点,构筑起这部影片动人的很多细节同样值得我们观后回味,由此带来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领会到导演那种明明白白的启示、一点微小的“企图”是快乐的。
比如伊丽莎白遇到的14岁盲人女孩,两人之间的交流映射着她与刚生下自己的母亲的一种交流,看着盲人女孩对未来的忧虑,对性充满渴望和无所谓的态度,可是实际上她只有无力承担任何东西的幼小身体,作为女主的伊丽莎白,开始真正理解那个14岁的母亲抛弃自己的现实。
而到最后俩人在电梯的最后一次相遇,那么近,盲人女孩对她的存在毫无知觉,像是宿命中那种母女无法相认的必然,此时镜头里女孩的表情一直是模糊的,只有伊丽莎白复杂的面部表情,那背后的心理活动或许是怜惜,想跨越时间长河给那个年幼的母亲一个拥抱,或许是那些曾经的期盼和怨恨终将放下,变成了对新生命延续的期待以及自己要成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感。
再有一个场景也让我触动,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是Careen与继女之间在野餐时分发食物那一刻的推让,一方面似乎看到了那个无法独立作出自己决定,无法承担自己犯错后结果的14岁母亲反叛的影子,另一方面坚持凡事要自己来,不去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总是错解他人善意,似乎是那件事带来的后遗症,也或许是性格的本来部分,像今天大多数的我们,在每一次面对他人善意的背后,总会怀疑是否有自己还没预料到的失去,从而过度应激?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总会受到过往事件的影响,在母与子的关系中,从来没有一如既往的贴心和完满,总是夹杂着各种痛与遗憾,可是母爱深沉,无需太多的解释,也无需赞美和过度的赞扬,那是一种本能的女性潜质。
只不过在这份最深沉的感情周围还有许多晶莹剔透的叫做“沧海遗珠”的东西,一定要用心,用情,共情共存。
俯首皆凡人,无须拒绝爱我习惯把这样的电影,称为【女性视角电影】。
如果要打分,可以打上7.5分,有0.5分是卷面分,也是俗称意义上的人情分。
琐碎之极的温情,流畅缓慢的情节,推向一个完整而盛大的结局。
故事的开头,是三个家庭。
少年便就怀孕生子的女人,和母亲同居,孩子在出生那天便领养给别人。
她显然孤僻,强硬,小心翼翼,单身,活在旧日伤口里。
对新来的同事保有好感,可是眉目间又有欲言又止的拒绝意味。
母亲和她不算亲近,反倒喜欢和家里帮佣的女人及她带来的小姑娘诉说心事。
甚至在小姑娘生日那天,将祖传的项链给她。
<图片1>被领养的女儿,律师,事业有成,美貌干练,直白又直接。
她三言二语在一次面试里复述自己的生活本质,养父早逝,养母不亲近,17岁开始独居,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
料想从前的生活和现在的也没有更大的差异,和上司有性关系,和邻居夫妻里的丈夫出轨,恶作剧般的将内裤留在别人的内衣抽屉里。
在性爱关系里,她有一种主控的意味,她不和人恋爱,她只是有需求,却是无法述说。
<图片2>眼睛孤寂,苍凉,有一种动物的戒备和防御之心。
当她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时。
”眼睛坚定,却又离殇。
另一对家庭是黑人夫妻,妻子紧张兮兮的对着修女述说,她多渴望要一个孩子,丈夫像木偶一样,一言不发,不愿配合。
出了办公室,女人几近疯狂的指责。
你为什么不让我住口,你为什么不说话。
男子轻描淡写的安慰她,这段对话在之后的情节里重复几次。
总是让人觉得,这对夫妻是貌合神离的,好像不能生育的缺陷来自女方。
男方内心并不想要一个外来的婴儿。
男方家庭也是如此。
女人在车里给男子打飞机的动作,看上去,她是焦虑,愧疚,无计可施的。
这三方没有交集,各人生活都是漏洞百出,有各自无法述说的烦恼。
情节推进的却迅疾,自然。
第一个家庭里的老母亲去世。
女主在莫名奇妙的发火后,居然渐渐和同事走到一起。
第二个家庭里的女主意外怀孕。
她明明已经结扎了输卵管。
第三个家庭,女主和丈夫分居,可她有了收养孩子的机会。
决定离开丈夫。
继续坚持这个做母亲的决定。
之后,联系上一切的线索,便是这个孩子。
中间夹杂着,女主和同事结婚,心境发生很大改变,在丈夫的带领下,开始正对过去的伤痛,坦白,述说,营造和孩子见面的可能。
怀孕的女人离开工作环境,选择要下孩子,固执的拒绝刨腹产的建议。
(这也为日后生产埋下了隐患。
)又偶遇了上司的女儿,面对喜当爹还追上来要负责的上司,选择了逃避和拒绝。
最后,是领养家庭,女人和丈夫离异,在马上就要获得期待已久孩子的同时,对方又变卦索回了孩子。
最后,女人生产中发生事故,只留了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被她的亲生祖母找到。
而收养小女孩的家庭正是第三个家庭。
世事自有缘法,可是这个故事,却比21克让我感到更为平静自然的过渡。
包括了对上帝宗教的讨论,对领养态度的批判,都是一种自然而言表达的倾向。
在重要的转折点,似乎有表达,相信上帝,才会有结果和奇迹发生。
于是乎,女主同事也是新丈夫的女儿会告诉他,上帝告诉我们相处比血缘更重要,可是现在不去找寻女儿,爱要及时,过时不候。
于是乎,想要获得孩子的女人说,上帝会给我们做母亲的机会。
还有孩子应该留在亲生母亲的身边。
当开头的家庭都放下心防,敞开心胸接受爱时,却发现我们不过是血肉凡人,原先的古怪强硬,地下不过是一颗柔软的心。
原来接受爱,没有那么困难。
原来我们值得被爱,拥抱更好的一切。
送上我最喜欢的结局还有台词。
好喜欢最后那个女主的母亲,简直是最佳妈咪。
<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剧情
2010.12.08 感情到位了,稍显拖拉而且比较平。
不喜欢这个故事
三段式的叙述视角里其实含了六组母子关系,巧妙吓人的是,几乎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是人生不同阶段,与孩子不同距离的“母亲”:怀孕的,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的,经历领养轮回的。情感处理上含情脉脉如东方式的节奏。娜奥米沃茨美出天际,独立傲娇的金发尤物,虽放荡却又真实。演技大腕撑起来的好片子。
最后的结尾没看完就出来了。马德里不太适合看这样powerful的电影。转转比较好。
不喜欢女儿死于难产的结局,她已经做到了她生为一个弃儿的最好的努力——上大学、当律师、17岁就做了节育手术。她值得一个被善待的结局,或如她自己安排的无孩生活,或生下孩子的单亲家庭。
最喜欢的一段,Naomi懷身孕再度選擇離開,一個人搬著箱子乘電梯下樓,然後經常和她在陽台聊天的盲女進來了,N下意識想開心的打招呼,但猶豫了一會又作罷,忍住哽咽,就好像不存在在這個空間裡一樣,盲女當然不可能看到起承轉合的她,於是到站,電梯停開門,離開。
听医生的话,伊丽莎白生产时死不了。刻薄孤僻了一辈子的老太太不会突然变成给女佣孩子讲故事的慈祥奶奶。一个正常女性,不会在没有情感建设的前提下就指着别人肚里的孩子哭诉那是“我的bb”。这是一部虚伪的教条电影,这不是赞颂母亲,这是在妖魔化母性。顺变提一下,以后别说白人女性老得快,娜奥米当年41,身材颜值都很在线。
所以时间还是败给了血缘,是吗
三星半
不错
无聊
美国故事会 20120225想看
这么女性视角,还以为是个女导演
剧本内核很传统,在今天美国沸反盈天的反堕胎法背景下,这种电影更具游说的意义。电影剧本政治正确且剧情委婉,可以当连续剧来拍。世上许多事情由不得当事人,人生一次契机失去就不再来。凯瑞安没能留下孩子,她一辈子都走不出来。伊丽莎白个性复杂,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剧本里却没有给她机会。不禁让人潸然,母亲跟孩子终于失之交臂。完全可以是另一种happy end,但是没有。电影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母子羁绊,不要轻易断开。
“相处的时光比血缘重要”。这编导是马尔克斯的儿子。三组角色的平行叙事:和母亲生活的单身中年女人、私生活有些随意的女律师、想和丈夫领养孩子的女黑人,剧情推进到后面揭晓两个白人是失散的母女,而黑人领养的过程有再现当年的意味。剧本非常垮,黑人的经历和白人母女没啥重叠,除了演示一下胎儿未生育也能在修女那里领养的制度细节,并没什么叙事上的功能。那对白人母女想要寻亲的念头跟她们的生活也没啥关系——一个死了老妈,一个怀孕了,所以就想要找自己的妈/闺女了是么?剧本也是懒得编了,这剧本几乎谈不上有什么主题。要说塑造人物,妈似乎有点刻薄、闺女好像有点随性,也不算可爱有趣,诸如妈的男友、盲女孩等配角都是赤裸裸的功能性角色,所有角色的想法都是靠台词硬往外讲,毫无回味余地。唯一看点是沃茨有个正面全露
狠狠地哭了个痛快
编剧真是把两个自我保护心重的女人性格细节及性格来源刻画得非常精准,竟然都遇到了好男人。代际遗传(诅咒)模式。诺米的床戏太耳熟,她怎么可以把神盾局领导先勾引(奸?对方表情着实痛苦)后抛弃……然后就悲剧了。美国肿么地方民政也有神职人员当差……贝宁长得像bowie
无话可说的女性共鸣。
這是一場隔著永生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