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爸爸李善的爸爸说,小孩子不就是,上学读书和朋友玩,能有什么烦恼。
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就忘了那个曾经是孩子的自己呢?
也许我们现在回忆儿时的烦恼,认为不值一提。
但是对于当时年幼我们来说,那些就是天大的事情啊,那些事情就完全主宰了我们那时的情绪啊。
二、妈妈小孩子本就敏感,如果大人对孩子还那么大条,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二次伤害。
李善的妈妈会询问孩子,但李善不说,也许李善觉得说了也不会被理解。
其实小孩子是爱分享的,但妈妈如果以前没有好好倾听,孩子就会选择封闭自己。
妈妈爱李善,但没有真正理解李善,她那句“青春期”并不能把所有抑郁、悲伤、苦恼都概括,每个小孩面对的都是具体的事情。
三、李善李善那句“她没有踩线”不仅是在为智雅作证,更是在捍卫曾经自己的尊严。
那个站在操场上无所适从、备受煎熬的李善,她不再沉默,她逐渐变得坦然和坚强。
我们也都是这样慢慢长大的吧。
四、弟弟我们不可能融入任何环境,我们都曾经历过没有归属感的时光。
但后来我们也知道了,人,生而孤独,路总归是要一个人走的,没有谁能一直与我同行。
李善的弟弟说,如果我再打了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
很多人觉得弟弟的话很有哲理,但如果是我,我会对弟弟说,也许你可以换个玩伴呢。
今年我大四了,距离我小学毕业竟然马上就有十年的时间了,然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小学时候。
我一直在和键总说,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挺像的,宝拉也很像我小学时候的某个同学。
键总说:大姐头吗?
笑憨笑 憨笑 刚看这部电影的前半段,觉得很不屑,不就是被孤立吗,你还有这么可爱的弟弟,还有爱你的任你撒娇的爸妈,就算别人都不和你一起玩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人总会有一个说话的朋友吧,有那几个朋友不就够了吗?
可是小学时候的我们,她们,孤立这件小事就是那么大。
四年级的李善,(咦,突然发现和我小时候的经历竟然连时间上都有点重合了诶)在班级里面是被孤立的一位小女孩,她长相一般,学习成绩一般,家境也一般,在这些爱美,学习成绩好,又会打扮的女生当中,她确实非常不起眼。
电影开场,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要玩躲避球,两组人都不愿意让李善加入各自的组,石头剪刀布输的一组不得不接受李善的加入,然而李善不知所措地想要加入游戏的时候,其他组员却冤枉她踩到了边线要把她淘汰掉。
李善很委屈地解释着自己没有踩到线,可是又有谁会帮她说话呢?
这样孤立的日子不好过,直到她认识了新转学来的韩智雅,两个人在假期形影不离玩得非常好,在这个朋友比妈妈重要的年龄,两个小女孩都很用心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对对方好。
说到这感觉电影导演真的很细心,在智雅和李善玩得最好的时候,李善用凤仙花汁给两人涂得手指甲,颜色鲜艳又漂亮。
小孩子之间总是没有秘密,玩得好的时候智雅甚至把自己父母离婚的秘密告诉了李善,而父母离婚这件事也是智雅之前在原来的班级被孤立的原因。
善良的李善没有因此看不起智雅,虽然父母离婚这件事在小孩子的眼里可能是一件非常巨大的事情,巨大到我可以因此而和这个人就此绝交老死不相往来。
孩子的心思有时候确实最敏感的,当智雅看到了李善冲着妈妈撒娇的场景时,她眼睛里的失落,嫉妒全都藏不住了。
也就是因为李善这样一个举动,两个女孩之间开始出现了缝隙。
李善的水仙花指甲油开始慢慢掉了,只剩下破碎不堪的一部分。
在小学的时候想要孤立一个人真的很简单,简单到似乎只要有一个人先挑头就好。
开学后,在班里带头孤立李善的优异生宝拉自然而然地拉拢了智雅,加上之前的原因,智雅很快和宝拉他们打成了一片开始刻意地疏远李善。
可怜的李善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这样把唯一的朋友也失去了。
电影还有反转,在一次考试中,智雅得了第一名,一向成绩排在第一的宝拉这次考得没智雅好,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这个宝拉明显开始不爽了,那有什么的,孤立呗。
于是宝拉开始拉拢李善一起孤立智雅。
就像现实生活中都会发生的那样,李善为了取得宝拉的好感,想要接近宝拉,就把智雅的秘密告诉了宝拉,而宝拉则把这个秘密当做了孤立智雅的资本在班级里传开了。
智雅对李善做出的反击则是在班里的黑板上写李善的爸爸是个酒鬼。
两个女孩子因此大打出手,友情彻底破碎了。
李善的指甲油掉光了。
李善和智雅一起被孤立了。
直到有一天,李善回到家看到脸上受伤的小弟弟,她问弟弟,为什么总是要和然浩玩,然浩总是害你受伤,每次都伤害你,打伤你,玩笑也开得太过。
稚嫩的弟弟挠挠头开心地说,这次我也打他了,然浩打了我一下,我也啪地打了然浩一下然后呢?
——然后,然后然浩又猛地打了我一下 然后呢?
——然后我们就一起玩了 你说你们一起玩了?
——我们一起出去玩了喂李允,你是傻子吗,都这样了你怎么能和他一起玩呢?
——那能怎么办呢?
你得继续再打他呀!
——又打吗?
你不是说他又打你了吗,那你得再打回去呀!
——(沉默……)那什么时候玩呀?
什么?
——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呀?
我就只想玩。
李善突然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看到这的我突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对呀,我们本来是一起出来玩的,可是你打了我一下,我要还你一下,你很生气你要继续打我,那我们打下去的话,什么时候才能玩呀?
明明我们本来只想玩的。
故事的结尾,和开头一样,大家在玩躲避球,当智雅的组员冤枉智雅踩到线要让她出局的时候,智雅也解释着,这时候李善站了出来,她说我可以作证,智雅没有踩到线。
当然最后她们也没完成躲避球,两个被孤立的孩子孤单地站在一边。
这就没了?
所以最后没和好吗?
键总说,她们两个对视了呀。
故事完。
感觉说这个电影说的真的有点杂乱,可能好久没写东西的缘故,自己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所以接下来想说说小学时候的一些事情。
被孤立这件事小学时候是有过的,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什么,虽然后来也有同学来和我说过她们之间曾经一致达成的孤立我的理由,不过现在想来这个理由也是非常牵强。
可能那个时候这也是一种新鲜吧。
还记得在上四年级之前班里几个女生是玩的非常好的,甚至还约定了这辈子都不嫁人要一起生活在一起,住一个大房子里。
那个时候班里女生也很少,七个还是八个的样子,总之好得跟什么似的。
当时我是对其中一个女生特别好,就像电影里的李善和智雅,毕竟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在朋友比妈妈重要的年龄,认定了一些朋友,总会想方设法地想要让对方开心。
印象中是有这么回事的,我和她之前是特别特别好的那种,即使是在老师眼里,在我妈妈眼里,我和她也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而到现在我有点想不起来和她好的纳西细节,也是有原因的。
也就是到了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突然转来了一个留级来的女同学,然后就发生了自己被孤立了的事情,当然后来我也知道了孤立这件事是她起的头。
总之那段时间确实挺难受的,啊,真的是过去太久远了,真的想不起来很多事情,但是知道自己曾经因此而试图去讨好别人,也曾因为没人一起玩而自己躲在班里做作业 。
太奇葩了,小学时候哪有什么作业呀,十几年前的小学正流行减负,连作业都没得做。
因为被孤立这件事,不得已只能自己在教室写作业,写完了今天的作业,自己学着开始写明天的后天的作业。
孤立的时间也不长,大概每次也都不超过一两个星期,后来因为起了一个头,莫名的就开始有时候孤立这个有时候孤立那个,而我有段时间也试图游说过其它人孤立那个我曾经最看重的好朋友。
其实自己知道自己心里是有种幸灾乐祸的成分在,我不是很愿意玩这种孤立的游戏,但是我却觉得我应该也让你尝尝被孤立的滋味。
这样反复的孤立,被孤立,从此充斥着我剩下的三年的小学生活。
全部人都和好的时间也有,可能小学时候的你不愿意去记着这些不痛快的事情,所以到现在我反而对孤立的事情忘得比较多,对我们不多的全部人都和好的时光记得比较牢固一些。
想想也真的是非常可笑的,也许现在的我依旧没有变,对一个人好的时候可以那么在乎一个人,也可以那么去伤害一个人。
那个时候明明先说孤立的是那个转校生,可是我后来却似乎一直在针对我那个“好朋友”,就像电影里的李善和智雅,曾经最好的两个人,到最后却是闹得最凶的两个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能慢慢从这种代入感走出来看孤立这件事,其实友谊都是这样的,当你真心地为一个人付出的时候,那么她对于你来说,任何行为都会被放大来看。
她对你好的事情,你会觉得感天动地,甚至还会有当你们两个遇上任何危险,你也可以为了保护她而牺牲自己这样的想法 ;而当她做了伤害你的事情的时候,这种伤害也会被放大,其中的威力也远远比其他陌生人带给你的伤害要大很多。
你问我后来怎么样了吗, 后来,后来我们六年级了,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七个人和好了,而且在最后一堂英语课上,她组织了班里的其他几个同学偷偷去找老师为我策划了一个小惊喜,因为那天也刚好是我的生日。
整个小学后来就这么简简单单地结束了,一直到现在我仿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堂课,也许是现在我能想起来的她为我做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也是我试图想要借此抹去我们所有的不愉快的一件事吧。
初中的我去了另一个学区读初中,她们六个去了一个中学,后来就这样联系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直到上大学后,才慢慢又有了一些新的联系。
时至今日我一想起小学的事情,我就想起她曾经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也对她非常非常真心,可是我们现在连联系都很少有了。
长大后,我好多次在网上看到一些求助,说被孤立了怎么办之类的。
还看过一个帖子,说的是有个男生,大学的时候被宿舍其他三个人孤立了,后来自己很争气,在同学当中是混得最好的,可是同寝室那三个人却落魄聊到,有两个人还因为区区三千块钱闹得不可开交,想想当初三个人孤立自己的时候的站队,好像是多么患难之交的朋友,现在看来也是讽刺。
然后此贴收到更多的是网友们的抨击,基本上大家都觉得他是小人得志,说一个人讨厌你可能是他的问题,但是三个人都讨厌你,这就一定是你自己本身的问题了。
我知道大家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怕反人类三观,我想说其实不一定都是这样的。
就像电影里的李善被孤立一样,其实李善是一个很善良很会体贴别人的孩子,但是电影刚开始她就被孤立了。
记得有一段是这样的,宝拉为了孤立智雅,故意和李善不那么排斥了,还送了指甲油给李善,李善为了讨好宝拉,把智雅的秘密告诉了宝拉,并嘱咐宝拉不要告诉班里的其他人。
而宝拉第二天就告诉了班里其他人,看着智雅受到别人的攻击,李善觉得很内疚,去找宝拉理论,说我不是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吗,你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
宝拉却说:既然如此你一开始就不应该告诉我啊,你自己不也是把别人的秘密说出去了吗,为什么总是装作一副你是好人我是坏人的样子。
很明显在这里,两个人都把秘密告诉了别人,但是性质完全是不一样的,李善的本意根本没想要伤害智雅,而宝拉的目的就是为了挑唆其他人孤立智雅。
但是其实人有时候是需要一种变相的合群的,当一部分人开始攻击其中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把一个人的缺点弱点放大,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使得这个平时可能也不是那么让人深痛恶觉的缺点突然就变得无限可恶,从而达成一种讨厌的共鸣。
尤其是在女人堆里,都说共同讨厌一个人比共同喜欢一个牌子的化妆品更能使两个女生成为闺蜜,道理是一样的。
而其他一部分人,通常会为了自保而选择和多数人战队,这就是变相的合群。
所以说起来,平心而论,有时候一个人真的不是因为他太让人觉得讨厌了,以至于会被所有人讨厌,而是因为这种变相的合群使得她因为被一个人两个人讨厌而发展成为被孤立。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实在是性格恶劣,生活习惯极差,而真的被身边所有人都讨厌,但这样极品真的很少吧?
或者有些人,也是因为家境不够好,长相不够讨喜而被其他人孤立,讨厌,但是这对于他自己本人,他又做错了什么事情呢?
李善的质问当然导致了她也再次被宝拉孤立,不过我想她自己也习惯了吧。
李善她一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任何想法,简单透明的就像一张纸, 看到这里心里真的很难受很难受。
排开李善这种情况不说,人啊,到底是选择这种变相的合群好,还是不要选择的好?
长这么大了我,似乎也还是处理不好一些女生之间的友情,个人的性格方面是问题之一。
越长大,似乎也越排斥多人的友情,明明也知道都已经这么大了,基本上也不太会出现什么孤立这种事情了,但是还是会排斥这种女生小团体。
幸运的是,也没有对交好朋友失去信心,初中,高中,虽然不是拥有很多女性朋友,但是都有那种愿意掏心掏肺去好的闺蜜。
也会吵吵架,闹闹别扭,但是我也知道这种相互伤害的属于小孩子之间的游戏现在自己是永远不会再做了。
不知道用什么来结束今天的话题,想想后,想对那些被孤立的人说,当你被孤立的时候,先要想办法找出自己被孤立的真正原因,如果真的你做错了,你要努力去改,如果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就把孤立这种事看开一些,就像我键总说的,谁让我们牛逼呢,一共五十个人,我一个人就要孤立他们49个胜利
本段2021年更新: 最近几年总被提醒有人点赞。
重新阅读多年前自己写的东西真是有神奇的体验。
发现当年的自己完全不加标点。
读起来真的是累。
所以加了标点。
内容不变,方便后人阅读。
写评前扫了眼前几篇,都是在说校园暴力。
对 这是校园暴力。
然于我,更想归为共鸣与反思,而非旁观者观感的暴力事件。
记得看过一个人说,人之初,性本恶。
小时世界即证明一切 真实残酷,性格恶劣。
虽很不想承认,但我的小学生活就是非常像李善,不是光芒万丈的宝拉。
虽然当时学习不错,小有资本,但内心自卑感是有的,而这一资本也成为了掩饰。
这部电影才令我知道:哦 ,原来每个班级都这样的 不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我将其归为情商成长的不同导致。
宝拉明显要比李善成熟,懂得如何挑拨,如何拉拢,如何辩解。
李善单纯得可以一眼见底,即使是智妍也比她会做人。
她很多事情处理也不到位,不大会安慰人,不会寻找话题,也不会接话。
每次看她都看到无时无刻不在尴尬的自己,别人回答我的话,会庆幸,说对一句。
生活环境以及家人导致 “输在起跑线” 跨入小学的第一天即决定不同,总想融入到“”高级“”圈子,偷偷观察,悄悄听她们的流言蜚语。
明知不会被接纳,仍想知道那些人在干嘛。
她们的新闻可能除了当事人我最清楚,如若她们跟我示好,我会暗自庆幸,不自主说有的没的,吸引对方,渴望得到认同。
所以我认为李善最开始告诉宝拉智妍的种种并不一定是对她怀恨故意使坏,只是她知道宝拉哭是跟智妍相关,情不自禁会说其相关事情。
当然,这其中宝拉有没有暗示,有没有引导就不得而知。
但不管怎样,她自身的惶恐导致了很多秘密被公之于众。
其实李善的想法跟宝拉的跟班朋友们的想法一样。
这个群体很风光闪耀,成为这里的一员会显得自己也特别厉害。
不得不承认,即使是现在的我,若回到小学 有那么个群体抛给我橄榄枝,即使表面装得不屑,即使知道她们人品不好,还是会同意成为一员。
可能会有其他朋友,跟这个团体不远不近,但它的接纳,这个诱惑,是巨大的。
不知道这样比喻对不对,已知上流社会风流奢靡,虽有清流但大多花钱流水,互相攀比,但如果这个排外的阶层真心邀你加入,真的会打心眼里说不吗?
可能会唾弃且又感到一种莫名的骄傲吧。。
所以智妍加入宝拉群体后学会了撒谎挑事,这是该群体的缺点,但她仍然想生存在那里,便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来交换。
若是现在的我,会怎么做?
圈子不同不要强融。
宝拉团体颜高,家境不错,学习好,跟李善完全相反,她没有任何的优势能让她们青眼相看,又怎可能被接纳。
她对朋友真诚是没有吸引力的,一来那个团体需要更多的是会传播挑事,二来,李善的不会说话淹没掉这一优点。
换句话说,李善先天后天资本都没有。
加入就是痴人说梦。
智妍进入那个团体也是很合情合理,她除了父母离婚这一“”缺点“”近乎完美,物以类聚,她自然要找同阶层的人。
认识一个同阶层的,抛弃掉低阶层的也很正常。
所以,小学生的世界就是真实的社会,只不过更加直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欲望。
也看到有人说,都是这么过来的,没什么大不了。
确实宝拉是少数,童年这段对我有影响吗?
我认为是有的。
它或许是造成我性格里孤傲的部分原因。
你不接纳我我也不渴求。
自己照样可以建立其它团体。
我猜测也可能有的人学会了察言观色,有的始终缺乏自信,种种可能 ,必影响了未来性格。
能规避吗?
我认为不能。
老师家长能介入但不能完全阻止。
一是孩子不一定会说,不是所有老师家长都有耐心与能力劝导孩子谈心。
孩子也天生对大人带有一定的不信任,即使孩子说出来,大人的理论 他们是无法全部理解的。
譬如弟弟,他大度,但最好的方法难道不是原离那位朋友吗?
但他不觉得有必要。
即使姐姐妈妈都给他分析过。
二是这些事情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是常规,是必然性,优胜劣汰,资源抢占,就是这样粗鲁野蛮,所以只能降低,无法避免。
另外看到有短评说认为电影巧合过多过于戏剧性。
我倒认为是把小学遇见的一切都符号化表现出来。
可能是评论的人没有这么共鸣。
我看片子的全过程没有认为哪里有不自然。
当然,如若智妍没有“”离婚“”这事儿,大部分人也不会有这事儿,那么波折就少很多,冲突也要减小,但戏剧就是要凸出矛盾,加上这点我也并不认为怎样。
即使没有这点,她身上的任何一个可能被认为是缺点的“缺点”都将会被放大,用来被其他人做文章。
智妍说李善父亲嗜酒成性不就是夸大其词?
因为她找不到其它“缺点”进行反击了。
最后,想规避,除了让自己本身更强,不屑于跟这些人交往,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更高的圈子以外,就应该是眼界放高。
其实,多大点儿事儿?
有指甲油就是有钱,借你涂就要激动不已。
智妍父母离婚,母亲不在国外这么“大”的秘密,被她奶奶在闲聊中随意说出来。
所以,到底多大点儿事儿?
只有自己不在意 才真正跳出了整个圈子。
刚看完电影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 有点乱有点激进 先说声抱歉
完全的自信和自我认知与评价体系建立之前,都是靠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所以那个时候的任何社交小事,都是天大的事,离开某个人也会崩塌的感觉。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决定了你将来的样子,作为父母应该好好守护孩子,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和自我认知和评价体系,然后孩子才能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写着写着就因为字数太多,变成了想要写影评了。
非常强烈推荐一下这个电影,感觉特别有代入感,虽然自己不是主角A,也不是主角B,但是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有参与过这样的事情,以至于看过电影以后也久久不能平静,你说不清楚是A更好一点还是B更好一点,各自有各自的让人心疼的地方,各自又有各自让人生恨的地方,就像自己或者说大部分人经历过的小时候。
包括主角的弟弟,他让人觉得有点烦,但是却能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一丝温暖。
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总是挨打,可是还是想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玩。
小孩子不计较得失,她们只分对错,她们恨的时候全身心的恨,爱的时候也是全身心的爱。
在你童年的深处,是否也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她想要和大家一样,但是怎么努力,她在别人的眼里还是那么的不一样,她的梦想也变得卑微又可怜。
她会尝试去做讨好别人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有人能够对她好,她就会恨不得拿出自己所有的东西回报别人。
可是往往在她眼里全部的好,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是否还会有这样一个好朋友,她做什么,都能成为大家追捧的事情,长的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老师喜欢,家里也算殷实,她们会像天上闪烁的星星一样,她们的举手头足,都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她们会关心那些看似可怜的乖宝宝,但是也有可能会想要融入更主流一点的圈子,而马上翻脸。
朋友之间吵架的纠结,有误会却说不出口的难过,想要道歉却不敢先开口的胆怯,发现别人秘密却不能质问的手足无措,故事对这种小情绪的刻画写的很好,几个小演员演绎的也非常好。
看完这个电影以后,会忍不住找以前的同学来聊聊天,会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里面的这些人,会想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事之道,会想以后自己的孩子遇到的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才好。
得之我幸,虽有艰难险阻,但终究水到渠成。
导演允佳恩虽然是个新人且没有什么作品,但从这部影片就可以看的出来,她绝对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而且还有点「小女生」的女生一开头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小孩」的影片,允佳恩的细就细在于她的这部片子里不会有多于的「大人」出现,即使有,也不会有一个「清晰」外貌显露出来。
她的「小女生」是影片的关键就是五颜六色的指甲。
小善家境虽然不是特别差,但她家也不会给她买多余的东西,像手机,指甲油这些东西,所以她会用一种植物的花汁来涂指甲。
也正是因为这个花汁,韩智雅才和她打开了心扉,告诉她所有的事情,指甲的颜色是她们友谊的象征。
在她们关系即将破裂之时她们指甲的颜色也跟随着变换,一个细节导演就已经清楚的告知了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问题。
而且导演用一个指甲的颜色就准确的告诉了我们,两人之间一个站队的小秘密,我想无论是谁,小的时候也应该遇到过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吧。
而这些不公平会让你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欺负。
但这不公平的原因往往只是因为你的一些外貌,成绩,家庭背景或者是父母关系等等的原因。
甚至你自己有时候都会特别委屈,特别郁闷,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错,怎么就没人和自己玩了。
但其实回想起来小的时候最容易吵架也是最容易和解的。
有时候会仅因为一个眼神,一件事情,就又轻松和解了,而且对好朋友和不和解都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事小善有一个弟弟,他的弟弟有一个每天都和他打架的「玩伴」,每次打架都是弟弟被打的满脸伤疤,但他还是坚持和那个人继续打闹。
我为什么要打回去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影片的结局很耐人寻味,两人同样被人排挤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微微一笑,结局看着很美好,但事实一点都不好。
在我们看来只是从一个孤立者变成了两个孤立者而已
在一个也许朋友比妈妈更重要的年纪,十岁的李善却在学校被遗弃。
在暑假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刚搬来小镇的女孩韩智雅。
因为李善一直带着韩智雅认识邻居,互相去对方的家里玩,分享秘密,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然而,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韩智雅注意到了李善和其他孩子之间奇怪的气氛。
韩智雅开始慢慢走近那些受欢迎的群体而渐渐远离了李善。
在这或许比成人世界更复杂关系更细密的孩子世界里,这两个女孩最终伤害自己也互相伤害。
两个女孩的演技真的太好了,从李善和智雅的眼睛里几乎能感受到所有的情绪变化。
看到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脏被什么击中一般,谜一样的“普鲁斯特时刻”袭来。
就像妈妈一直问李善“最喜欢的是妈妈还是智雅”,李善只会笑着说“智雅”。
大人们永远不会懂朋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对于李善来说,智雅大过一切。
看到李善用捣碎的凤仙花给智雅染红指甲时,忽然想起大学时期的室友,她的家乡也有用花染红指甲的习俗。
凤仙花染红的指甲,代表着独属你我的深厚的情谊,就像我送你的手绳,你爱不释手。
然而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涂上了蓝色的指甲油,就像我们之间被第三个人的色彩覆盖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被剪断的手绳一样,活生生切断了。
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变成刺向彼此的冷箭,也许,我们都没想到会给彼此带来那么大的伤害。
指甲上残存的凤仙花染红的痕迹,预示了重归于好的可能。
智雅撒谎说母亲在国外工作,大概是不想让孩子们得知父母离婚的事,又或者想避免和孩子们讲母亲的事,然而李善和母亲的亲密刺痛了缺失母爱的智雅,友谊就这样有了裂痕。
就像李善的父亲说,“小孩有什么,不就是上学,玩耍,吃饭吗”,他不会懂孩子的苦痛,大概除了孩子自己,再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只是友情里一个微妙的变化就足以击溃她们。
李善被单方面断联时,她被刺的何止是手,她的心也被完全伤透了。
一度不理解她一次又一次地靠近伤害她的人,一次又一次原谅伤害过她的人。
后来才明白也许是太孤单太寂寞了吧,母亲不会认真听她倾诉,被从小认识的同学一直霸凌,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友谊突然拥有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放下吧。
贫贱夫妻百事哀,男女生孩子的时候大概是从未替孩子想过。
我看到有人赞颂李善的母亲对李善的教育,穷人当然只能教育出一个善良的孩子,不然怎么会有一个心甘情愿的血包呢?
爱李善吗,也许是爱的,但更爱那个儿子。
只想说穷的人不要生孩子,孩子不是你,她们有自己的欲望,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没必要和你一样过那种无能为力勉强活着的生活。
如果给不起他们想要的,就不要生。
买不起色铅笔买不起手机进商店都会和弟弟说买不起玩具的李善,会容忍别人打自己的会懂事地说自己只看不买的弟弟,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时时刻刻在她们面前念叨家里没钱的父母。
我们都是处于同一个世界的人,都有着被人霸凌的惨痛经历,可是为什么处于同样困境的我们,却依旧彼此伤害。
坏的人明明自己也会难过,却依旧那么理直气壮地霸凌别人。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里难以说明的事实。
但那又如何?
你望向我的瞬间,我也把目光投向你,我们已然明白:此后,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再彼此伤害,而是永远选择彼此,支持彼此,做彼此最好的朋友。
影片:《我们的世界》导演:允佳恩聚焦校园冷暴力的一部电影,再日式小清新的配色也终究抵挡不住冷峻悲凉的内核。
开场伴随着大家玩躲避球挑选伙伴的情节,特写表现李善的表情从喜悦逐渐转到丧气,表明李善被班级排挤的形象。
之后韩智雅的出现使李善有了玩伴,但是同样之前遭受过校园冷暴力的智雅在选择加入“团体”还是结交朋友时,她果断抛弃了李善,这是孩子内心的惶恐。
李善是片中唯一属于善的存在,在智雅果断抛弃她时,她试图挽回这段友谊,其实也是对来之不易友谊的珍惜,在不小心把智雅的事情告诉别的同学,然后被他们当成排挤智雅的手段时,李善则是不希望同学这样做,最后李善的爆发是长时间忍耐和他人不断挤压的结果,但是这段爆发却彻底的伤害了拥有同样遭遇的“我们”(李善和韩智雅)。
当象征李善和智雅友情见证的手链被剪断和丢掉时,两人的关系也不断恶化,这更像一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关系。
影片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应,再一次的躲避球挑选玩伴,只不过此时大家排挤的对象成为了韩智雅,但是李善却选择现在“正义”的一边-帮智雅说话,而这得益于弟弟李允的一席话:“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呢”,年纪小的弟弟反到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这也更像是导演想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
最后李善和智雅站在球场边彼此眼神的试探颇有意思,她们是选择继续伤害彼此从而融入“团体”,还是选择拥抱彼此重拾友情,导演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是李善和智雅需要思考的,更是所有观看影片的观众需要思考的。
如此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部作品通过简单的故事洞察了孩子的内心,也许孩子的世界无关善恶,他们只需要得到团体的认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做了恶事严重的伤害到了别人,电影中“我们的世界”是遭受到校园冷暴力孩子的世界,但是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是没有隔阂,没有施暴的世界。
青春前期,总是敏感而脆弱的。
羞于家境的窘迫,难以坦荡荡的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
羞于家庭的破碎,难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接受朋友的善意。
不止小孩子,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如此?
女生之间的友情很奇妙,可能来的莫名其妙,去的也可能同样莫名其妙。
说实话,整个片子很安静让人很容易沉静下来入戏。
虽然最后两个小孩子算是和好了,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有点惋惜。
从我的角度看来,这并不是解开心结,只能说是两个同样被孤立的人迫于无奈的和解。
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刚刚萌芽,这种三俩成群的现象很正常,如果是一个人,就会显得很“羞耻”。
一起组队上厕所,一起上下学,一起说悄悄话,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时代的特征吧。
李善是最初的被孤立者,在她看见智雅的时候,她感觉到她可能会有一个朋友,所以她在智雅即将消失在转角的时候叫住了她。
她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假期,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在小公园聊天,李善不让智雅回头的那个瞬间。
因为她知道,她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
她们的第一个间隙出现在哪儿呢?
我想,应该是智雅醒来看到李善对妈妈撒娇那时候。
智雅的父母离异,她很羡慕总有这种温情的李善,至于是不是嫉妒的程度,我不愿多想。
最善良最纯粹的是小孩子,最刻薄最复杂的也是小孩子。
至于后来的争吵打架,也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彷徨和自卑。
女生的友情,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
另一点,我想说说李善的母亲。
开始我很不待见她,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我觉得她太不关心孩子了。
慢慢看下去了以后,又发现其实她也是有心无力。
需要照顾整个家,每天工作也很累,还有个更小的孩子要操心。
实在是没有过多的心力来留心女儿的变化。
但是发现孩子问题以后,也试图和女儿沟通,我相信她是爱李善的。
羞于启齿,总会让我们错过很多。
羞于表白,你可能会错失一个刚好也暗恋着你的人。
羞于道歉,你可能会错失一个一辈子的好基友。
何不坦坦荡荡做自己,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
至少,不会留有遗憾。
平淡、舒缓、克制、乏味……
还可以吧,能看
金枝小欲孽了,女孩子果然是最最复杂的生物了~
就是小女孩的站队嘴碎记录,没啥剧情线可言。从小就不喜欢这种唧唧哇哇的虚假友谊,所以,讨厌里面的小屁孩,好几次都被气到。演善儿的小演员表演出了那种唯唯诺诺的样子,真的好气。
贵在真实又细腻,用最平实的镜头语言抓住了共鸣。我也想起了小时候,哪怕是现在,只是自己对待问题的方式变的更妥协了。
小演员演的真的不错,也很写实,小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的
7.1
类同声之形,都是孤立的两颗心惺惺相惜,这吸的过程一道坎隔着一道坎,就像李允说的,互相打来打去,就没有一起玩的机会了,学校充斥着小团体,被孤立的人的方式一毛一样,这就留下了共鸣的可能,随着双方意识加深,友谊也就愈发稳固。
看完就忘,真是不懂女人心啊。
小孩的世界也是虚荣踩地捧高的,那个年纪真的很怕孤独也很需要朋友,但面对不懂得珍惜和对你不真诚的人一开始就应该彻底转身走掉的。非常不喜欢弟弟那句打回去什么时候开始玩,我只想玩的台词,简直就是PUA,非得和打自己的人玩吗?你只想爱的话也非要和家暴你的人相爱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y177cH你真的了解孩子的世界吗?校园霸凌是孩子们的战争。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105032教室里还有液晶电视,设施真好。我们现在还用大脑袋显示器。海报挺好看。说一遍名字就记住了,记性真好。泡菜炒饭好吃吗?偷东西。女主不合群呀。还有郊游,这学校真好。女生变化好快,真让人捉摸不透,说翻脸就翻脸。女主的爸爸是酒鬼。书包挂走廊上。
剧本还是太刻意了……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太累,虽说导演是想通过儿童视角的人际关系来反应家庭问题,想与成人世界达到互通的目的,但是儿童的情绪时刻都是处于饱胀的状态,太过于敏感,反倒失去了真实感,过于成人化。ps:孤独的人去写诗吧,为了让别人喜欢去做不喜欢的事实在是浪费时间。
3.5,本应该互相抱团取暖的两个人最终因为虚荣而走上了撕逼对立的道路,从朋友成为敌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随着新指甲长出,她们心中长出了嫉妒,报复,疏离。其实孩子们和大人一样自私复杂。最后结尾的试探眼神停的刚刚好。
无感
看完心里很伤感,小孩子那些敏感的微小的感情,有时候也很复杂
润物细无声,细腻悠长。孩子们的演技都非常到位又自然,设计的很多小细节让人感同身受,青春期孩子之间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表达的如此精准到位十分难得,导演功力可见不凡。收尾的遥相呼应也让片子得到了升华,镜头语言也十分简洁流畅。诚意十足,独具匠心的处女作!期待导演第二部长片~
非常的细腻流畅以及真实,仿佛也同她们一样回到小时候,女孩之间的友情、小心眼、嫉妒、背后的编排、小秘密、排挤和被排挤……
真是看得超级不爽,谁说小朋友没有烦恼呢,每个阶段的烦恼都是实实在在的,让人难以呼吸的。
调动好小演员的表演确实很不容易了,但文本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电影语言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