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9月1号。
又到了学生开学报道、家长与宝贝们“斗智斗勇”,每天接送上下学、监督检查学习作业,开启“超人”模式的时候了。
你以为“小祖宗”不在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吗?
你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放宽心了吗?
以下这部电影真是如一盆冷水,给家长兜头浇个透心凉。
唔也算是给秋日的暑气降降温。
这部捷克斯洛伐克的新电影,片名叫做《女教师》。
看片名就知道了,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学校,一个女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尽管影片主题并没有聚焦体罚、校园性侵这类高话题性恶性事件,反而女教师的行为,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常规事件。
然而,导演就是有拍出“平地起惊雷”的本事。
故事发生在1983年,影片开场就是双故事线并行。
配上安静的音乐,节奏优美舒缓。
一所学校,相同的衣帽间里,一边是一群初中生孩子们在这里换衣衫;另一边是挂上外套帽子的家长们。
家长们坐在了一间教室里,看样子像是开家长会。
(看来开家长会是多国通用的教育传统)学生这边,开学新来的女班主任达玛莉,专门负责教学生们俄语、斯洛伐克语和历史。
达玛莉老师有个惯例:她点名,要求孩子们站起来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并拿出本子记下来。
随着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电影画面同时切入参加家长会相对应的家长。
一番介绍后,女教师将学生们的情况摸得门清,对学生家长们,也掂量了个七七八八。
有机灵的孩子早早发现了新老师的需求,从善如流地告知自己家长职业能给老师提供的好处。
班里有一名甜美的女孩,古丹卡的妈妈是助教兼体操教练,爸爸在机场工作。
原来,家长们参加的是一次特别的家长会。
这次会议是由一名家长古太太发起的,她就是古丹卡的妈妈。
会议由校长主持,班主任并没有到场。
家长会上,古家父母对巴太太家女儿的学习成绩表示怀疑。
家长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
女教师达玛莉去海伦家里,让海伦的妈妈巴太太帮自己烫了新发型。
收钱肯定是不能的,所以作为回报,女老师就提前告诉巴太太下节课的测验题作为交换。
两个女人聊天中,女老师说起自己姐姐在莫斯科,想要给她寄药却求助无门。
巴太太无意说起,古丹卡的爸爸在机场工作,可以帮忙。
这话正中下怀,女教师达玛莉记在了心里。
女教师达玛莉会在夜间拨通家长的电话,要求家长安先生帮自己修灯。
还会打电话给家长哈先生,要求他送面和炸肉排、牛奶还有大骨。
家长太次不能帮忙的学生们也没有闲着。
达玛莉老师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让这些孩子留下来帮助自己干活。
办公室的、家里的、教室的,总之一句话,没有闲置资源。
很快的,女老师找上了古丹卡的爸爸,要求他爸爸帮自己将蛋糕通过飞机,偷运去给自己远在莫斯科的姐姐。
这个要求对古先生来说,有点强人所难。
因为他只是机场的会计,和机组人员完全没交情,而且偷运食品出国也是犯法的。
因此他拒绝了达玛莉老师的请求。
被拒绝后,女老师就开始报复古丹卡。
故意考她书本外的知识,并挑错,打分为不及格。
由于妈妈兼职体操教练,所以古丹卡也在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体操。
古丹卡的成绩已经影响正常升学。
但其实,妈妈每天都有监督和检查古丹卡的学习。
女儿并没有落下功课。
同时,锲而不舍的女教师并没有放弃,再次送来了蛋糕,要求古先生帮忙。
老实巴交的古先生在机场几次三番,实在拉不下脸去送蛋糕。
只好自己悄悄吃掉。
古先生找到女老师,跟她解释了自己实在帮不上忙的种种原因。
女老师表面原谅了他,甚至还对自己添麻烦的行为表示歉意。
结果女老师后来给古丹卡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她自己的事情,别的家长已经帮忙解决了。
并再次通知她,古丹卡的成绩越来越差,是班上最后一名。
女孩古丹卡一直渴望向老师证明自己是努力学习的。
但是,女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忽视她。
终于有一次,古丹卡一直举手要回答,老师却点名另一位女同学。
古丹卡说出女孩提前知道题目的事情,在课堂引发争端。
女老师当众狠狠批评了她,并说她不是读书的料。
这以后,古丹卡就不愿去学校上学了。
在学校里,古丹卡因为成绩差,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和嘲笑。
她还将面临被送去特殊学校。
当天晚上,古丹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来。
等到父母发现,她竟然自杀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这名女教师这样嚣张跋扈呢?
因为她的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去世的亡夫又是一名高级军官,姐姐在莫斯科。
理解这些身份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代背景有关。
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还未解体,苏联对他们国家来说,也是和我国一样的“亲切老大哥”,地位空前。
因此,就连校长都要对她忌惮几分。
甚至搞不好,自己就要先走人了。
正是因为发生了严重的学生自杀事件,所以古太太才发起了这场家长会。
她要求家长们联名签署一份声明,对女老师的行为进行检举。
在家长会上,各类家长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精彩好戏。
家长们自动自发地分为两派:支持古先生的零星弱势家长VS坚决捍卫老师立场的有权有势的家长们。
还有一些家长在会上采取了沉默观望的中立姿态。
两个派系的家长们进行了一场激烈辩驳。
首先, 有家长对古先生将女儿成绩不好归结于自己无法帮忙的说法提出质疑。
然后,还有一些职位高、提供帮助多的家长们坚决捍卫女老师的做法,对古先生进行了批判。
支持古先生的家长和支持老师的家长互相撕逼。
在激烈的争执中,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学生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女教师的所有丑陋行径也都被完全揭发了出来。
恣意羞辱学生、逼迫学生家长,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对学生家长予取予求、压榨变本加厉。
而古丹卡的自杀,就是由她一连串的不挠不休造成的。
她还诬陷,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父母不帮忙的孩子身上。
除了让退役的拳击手家长帮自己修理洗衣机,她甚至对一位单身男家长调情。
男家长以前是一名天体物理老师李先生,受老婆去国外牵连,背上叛国罪名沦为一名擦玻璃工。
丧夫的女教师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同病相怜,应该喜结连理。
李先生不胜其扰。
家长会上,校长公布了达玛莉欺骗学生,古丹卡的智商测验成绩并不是班级最后一名的事实,以及达玛莉班级的升学考试成绩过关率只有不到15%,而全校的平均过关率是50%。
但最终,家长会的努力成效不大。
只有4人签署了检举达玛莉不胜任教师资格的文书。
没想到,会后,很多家长鱼贯走进校长办公室,默默进行了联名签署。
而经过抢救的古丹卡也醒了过来。
结果,达玛莉老师被暂停代课,同学们欢欣鼓舞。
最后,片中被达玛莉教师批评最多的三个孩子,长大后反而都很优秀,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影片的而结尾是,新学期又开始了,坏教师达玛莉依然活跃在讲台上。
电影看完了,整部影片明明没有任何血腥残暴等恐怖镜头,却令人深深地感到不寒而栗。
说实话,我不知道现在捷克的教育情况。
但我所在的一线城市上海,学生入学前需要填写一份长长的家长履历表。
薪水多少,职位几何,事无巨细。
在上海,拼爹现象屡见不鲜,没有学区房、家长无背景,就连孩子上学都成问题。
开学已经几个月,焦心报不上名的家长也是大有人在。
送礼哪里是问题,就怕送礼无门。
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着最高权威,是代表正义的裁判。
而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承载着家长的所有希望和美好的心愿。
一个不称职的老师的出现,足以毁灭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由衷希望孩子的起跑线,不再被“拼爹”。
因为这个电影特意注册的账号,看了一点,太生气不愿意看下去了,不发泄出来得憋死。
片子很好,打三星的原因是太压抑。
这种老师太多了。。。
真的,电影里还算好的,老师背景强大而且已经算得上公平了。。。
每个同学的家长物尽其用,不会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而有什么差别待遇。
透题确实过分了但是也给了班级里所有同学机会,我只想说现实要更糟糕。
我的高中老师没有任何背景,就普通农村出来的,天天耀武扬威,对于有钱人家的同学各种跪舔,没钱还不给她送礼就各种挖苦,办了补习班以后更加厚颜无耻,直接挨个找谈话,本人直接说她收费太贵,从此以后各种挨骂,本人迟到过一次后来其他同学迟到也不忘挖苦我。
父母想过要送礼被我一口回绝并放言你们要好意思送我就好意思去办公室直接要回来,最后只好作罢。
好在本人脸皮厚活到了今天,但是无意提起来那个贱人还是咬牙切齿。
哦,对了,还有我们班级一个家境普通的女生跟一个家里很有势力的男生谈恋爱,男生没事,班主任直接找女生谈话并说她是要攀高枝。。。
还有太多太多了,骂她都能写本辞典了。
当然我也当过受益者,小学和初中老师都相当照顾我,但是这只是得益于本人小学成绩很好而且家长一直送礼。
初中跟家里跟校长有关系老师也有很多事情要麻烦我的父母,所以这个电影描述的是普遍事件。。。
最后我只想说如果你的老师是一个超级公平的人,我只想说恭喜你,你真的很幸运。
尽管前些日子,豆瓣删了我一篇两年前的文章,但我还是用了这种作死的标题,天知道这文章能存在多久,诸位就当阅后即焚吧。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并不信仰共产主义;尽管我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但我也相信,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我并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部片子所想讲述的隐喻,其实大多数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看得懂,尤其是注意一下“女班主任”的背景介绍,再注意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你看到了尾声,黑板上写着“1991-1992”,再看看还会会心一笑。
但当你注意到制片地区写着“捷克/斯洛伐克”,你是不该笑的,尽管作为中国人的立场,我很欢迎他国的分裂。
整个故事,表面上是在阐述关于班主任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矛盾,但其实却是在隐喻着“共产主义的破产”,因为,班主任本身就是学校党委主席,她还有个在苏联的姐姐,所以,当大家想要通过民主投票、联署申诉的方式,驱逐这个班主任,也就是片名中的女教师时,其实,导演想说的是,捷克人为什么想要“天鹅绒革命”。
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表面上女教师以权谋私,欺凌学生,要挟家长;第二句话是,暗示苏联对捷克的剥削和压制。
说到以权谋私,我不知道各位会把这事归咎到谁头上去,是说中国人惯常如此,还是共产主义也是这样,或者推而广之,说成人类自私的弊病,再者,可以说是,“制度的漏洞,没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去”。
但我想谈的,其实是“权”的问题。
长久以来,很多国人都觉得,共和国的国情大抵就是不民主的,而举得最厉害的铁证,就是没有实打实的投票权。
但事实上呢,苏联与美国冷战,前者占了民主,而后者则鼓吹自由,好像共产主义从来都只是不够自由的代名词,却只等到前苏联倒下,不民主的帽子才扣了过来。
很多人都把投票视为民主,但事实上,民主的美国,向来是把“投票权关进笼子里”的,而我们仅仅是展示了这只笼子而已。
共产主义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强调政府对于社会的绝对影响力,所以,将权力下放到最基层,试图以毛细血管的方式,构造反应灵敏的社会组织。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村主任、村长、居委会大妈,那些曾经或现在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小吏”的由来。
片中的女教师,其实正是如此的一个角色,谈不上有什么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说话就是管用。
说到底,片中矛盾,恰恰是一种分权给老百姓,创造一大堆不是“政府官员”的掌权者的“民主手段”,搞出来的怪。
一开始,起家于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政权,都试图将权力分享给更多的普通人,无论是工厂还是学校,只要是个人多的地方,就把权力分下去,往往还要通过投票来选出这个能够影响许多人生活的某单位“一把手”。
但很多人,包括获得权力的一把手,都始料未及的是,权力的诱惑很难抵挡,哪怕谈不上以权谋私,就是弄权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毕竟,并非人人都能握得住一把双刃剑。
片中这个捷克的女教师,就是如此,她掌握着评判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权力,甚至影响着学生的升学,于是,她就能够肆无忌惮的驱使那些家长为她做事。
当然,你会说,“监管”到哪里去了?
其实,不在于监管,而在于,谁支持,谁反对?
而监管则只是根据双方的力量,做出反应而已,当然,在片中,女教师有个在苏联的姐姐,也是监管力量投鼠忌器的重要因素,这里不说苏联的事了。
还是说回这事情的隐喻中来,女教师代表着捷克政府中的实权派,“生活在苏联的姐姐”当然是指这些实权派的幕后老板,而想要驱逐女教师的校长他们,则代表捷克政府中,想要独立自主的人,至于这些学生家长,自然就是芸芸众生。
片中一再强调学生家长的身份背景,其实也是为了暗合这一点——那些精英阶级,掌握着一定社会资源的人,与工人阶级、普通市民的好恶,显然完全不同。
假如我们从那些反对女教师的家长的角度来看,大概只能看到,革命的理由是要驱逐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员;但假如从女教师身上,其实我们更能看到这场革命的核心问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女教师驱使着各个家长,为自己服务,一方面可以看成苏联指挥着它的代理人进行着剥削,另一方面其实也能看到,女教师想要过更舒服、更优质的生活,难道这不是每个人的想法吗?
但矛盾就在于,女教师可以凭借着手里可笑的权力来实现,而普通民众却毫无办法,甚至还要因此降低自身的生活水平,背上一些风险。
我之所以说女教师手里的权力,是“可笑”的,就是因为,女教师忘了她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也忘了自己是如何的脆弱:人民既未将处置自己的权力授予她,她又并非不可替代。
片中所有的矛盾,都以一次“民主化”的投票串起来,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着芸芸众生的各位家长,是如何分化的,既有因为身份背景而被讨好的法官,也有为之服务而受到照顾的小市民,还有拒绝屈服而不断被损害利益的普通工人,当然,更多的是沉默的众生。
这次的投票,真是对于我们常说的“用脚投票”的一次完美诠释,许多人碍于种种威胁,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并不会公开自己的选择,但面对真正利益相关的事情,却还是会做出最符合自身的抉择。
东欧的天鹅绒革命,美国的和平演变,苏联的“共产主义”破产,说到底,其实是陈旧的制度被激荡的人心所击败而已。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应该看到,共产主义从不产生威权,而是权力层层下放,又层层弄权,才导致的寸步难行。
联系你我身边,不难理解这一点。
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影片的结尾与影片开头的呼应。
天鹅绒革命已经成功,总统也换了人(墙上画像),但女教师依然还是那个女教师,做派也依然是原先的做派(让学生上报家长职业),只是原本教俄语,现在教英语,原本讲历史,现在讲宗教。
所以说,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从无神论到东正教,东欧国家似乎蒸蒸日上,但女教师却巍然不动。
人性的缺漏,并不因主义和宗教而被补全,反之,它们寄生于此。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因为,他才真正懂得利用规则,而你却只能咒骂规则。
这部片子的格局可以被理解得更大一些,是对滥用职权、尸位素餐的抨击,但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来演绎,显然更加让人痛心疾首、无可奈何。
一个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女教师,对着一群心智尚未成熟、战战兢兢的孩子们,以及一群束手无策、力不从心的家长们,这样的故事平凡得令人后怕。
小朋友们的理想职业大多是教师、警察和科学家,因为这些是他们生活和课本中能接触到的。
我小时候也想象过自己当老师的模样,是像我的小学老师那样在黑板上写字、叫同学们回答问题、斥责不听话的学生。
可是等我长大了,接触的老师越来越多,我开始发现这份工作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做好。
我觉得一个人之所以能为人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胸怀,是能够倾囊相授、愿意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
影片中的女教师行为令人发指,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她没有为人师的胸怀。
她认为自己对学生的照顾必须出于某些额外的利益,她认为这份工作不是成全学生而是成全自己。
虽然教师已经算得上是最普通的职业之一,但我仍然不敢轻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身边很多同学将考教师资格证作为考公失败、考研失败的后备选项,另一些同学读研读博只为在大学里谋取一份教职的时候,我知道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远没有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资质。
父母问过我为什么不考虑做大学老师呢?
我说我这么高傲又急性子的人,只会喜欢聪明的品行好的学生,我没有耐心教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我也没有胸怀去帮助那些自私而激进的学生,尽管正是这些人很可能会取得一些不错的成就。
我并非对不同的人品头论足,只是我觉得既然自己没有这份担当,就不应该去谋求这一份收入。
我遇到过一些不那么好的老师。
她请自己的教授来做lecture,那位老教授很喜欢我的提问,临走前还认真对我说wish you luck in everything,可是后来我想找他的邮箱写封感谢信却发现网站上的邮箱无效。
我去问我的老师,她竟因为不想让我“越级”去找她的老师而拒不回复。
她公然说“你们本科生做的学术就是垃圾呀,我没说错什么吧”。
她在workshop上讲了几次自己只读英文的论文,看不懂中文的论文,只为接受同学们新奇而敬仰的目光——中国学者只能看懂英文论文,是有多么国际化呀!
但实际上,我的另一位老师从不这么炫耀这种事,她从国外读博回来一样会努力看一些中文,她鼓励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要看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还细心为我们选一些相对易懂的好论文做研讨。
她不到三十岁就被挖去英国的学校任教了,我去伦敦的时候总是不忘约她吃饭。
题目中这个问题,你想过要当老师吗?
希望那些“想过,现在仍想”的回答,是来自善良而包容的人们。
真是TM好电影,你说我当初小学和中学活过来有多难。
当初为了升学率,把学习好的都给单独圈养,孤立他们,并贯彻社交耽误时间的歪理,导致成年后三观不正,社交无能。
电影步步逼近,逐渐展开,先用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聚起来众人,然后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把最后的大事引出来。
最终有了一个不能承受的女孩子,差一点就没了性命。
教育的腐败往往是最致命的,而当今中国想当一名人民教师,你知道要花多少钱么?
一个编制你知道多贵么?
我觉得根治腐败就是要强流动性、强竞争性、强监督性、入门门槛低但二次入门很难(如犯错则终身不准从事基础教育)。
现在当幼师的都是什么人?
小学中学老师呢?
现在是实在找不到工作了,别的行业不赚钱了,都去考教师资格证了,都去考公务员了。
利益驱动型教师。
我喜欢《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里王耀说的一句话,“你们是被逼的做黑社会,而我是喜欢做这一行。
”。
所以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可以做好。
也有那句话“一个行业的精英,就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
电影最后一段的高跟鞋镜头真是噩梦一般,导演或者编剧一定是有阴影的,听到班主任的高跟鞋声就惊悚。
本来高跟鞋是妩媚女性的代名词,结果却遇见了一个恶魔一样的教师。
海报让我想起了《穿普拉达的女王》,那部电影里的女王最后也是慈祥的内心,这部真是发自心底的恶。
最可怕的还是女教师好像对自己做的事情不以为然,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全世界只有自己是单身女性还没有孩子,这种无意识是谁教给她们的?
最悲哀的还是制度,校长和家长要开除教师还要解酒壮胆,签了联名信了还没有最终成功,过了三年,还是同样的教室同样的黑板同样欢呼雀跃的新同学,最后还是恶魔老师。
可能校长已经被开除了,最终胜利的是一届学生,失败的是一届校长,可最大的毒瘤还在,生长毒瘤的制度还在。
不说也罢、何以言表——《女教师》
今天介绍一部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女教师》。
片名Učiteľka / Ucitelka / The Teacher (2016),别名老师有问题(台) / 唔多掂老师(港)。
这是一部观众看了会生气的电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片中角色的经历,或是既得利益者、或是利益受损者。
不论处在哪种位置,为了一己私欲而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甚至对未成年儿童下手的行为,都令人作呕。
《女教师》的故事发生在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十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分成了两个国家,可能片中的故事为这个国家的不幸命运埋下伏笔。
郊区小学有一位新人女老师——达玛莉入职。
达玛莉年近五旬,担任党派主席,按她自己的话讲,她的丈夫早死,还有一个远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妹妹,平时就是一个人过活。
她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名,美其名曰和大家熟悉熟悉。
一般的点名就是叫个名字,被点名的人站起来亮个相。
达玛莉的点名则花了些花头精,被点名的同学不仅需要站起来,还需要报上父母的职业情况。
达玛莉用一个小本本详细记录了每位学生的父母职业情况。
家里从事理发师的,达玛莉就去坐坐,顺便让学生家长用自己的头发练练手;在机场工作的,达玛莉就让他们帮忙来个航空快递;在药店工作的,达玛莉就来弄点稀罕药物吃吃;没有一技之长的,达玛莉就让他们来家里打扫卫生,凌晨排队买买东西。
反正全班同学都被达玛莉安排地“妥妥当当”,每个家庭都物尽其用,达玛莉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对于提供价值的学生,也会在学业上给予充分照顾,或者透露个考题啊、或者考试来点照顾啊。
大家相互“帮助”,各取所需,一派和谐美好景象。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提供“帮助”,比如前面提到的“航空快递”。
达玛莉班上有一个小姑娘,名叫丹卡。
丹卡的父亲在航空公司工作,但仅是一名会计,和飞行业务没有直接接触,让他违规进行航空快递,无异于进行走私活动。
丹卡的父亲找不到办法,走投无路,只能向达玛莉提出请求,请求她不要让自己做这些事情。
达玛莉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刻意针对丹卡。
达玛莉故意给丹卡学习挑刺,将丹卡的成绩“变”成全班倒数第一。
同时还在言语上对丹卡进行攻击,冷嘲热讽完全不顾及事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丹卡下不来台。
这些校园霸凌来自班主任,甚至打着正确的旗号。
这对一个小女生来说,是致命打击。
丹卡看不到人性温暖,看不到未来希望,一个下午她打开煤气准备自杀。
幸亏丹卡母亲发现及时,赶紧送医抢救,捡回一条性命。
丹卡的父母了解情况后,十分愤慨。
学校校长决定召开一次家长会,商讨应对策略,想让学生家长联名提出抗议,以便辞退达玛莉。
达玛莉接到这次家长会的通知,但是她拒绝参加这次会议。
在家长会上,家长们分成两种意见。
一方是手握各种资源的学生家长,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他们有的是公职人员、有的是医生,他们普遍认为和班主任进行“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没有问题。
另一方是没有资源可用的学生家长,算是社会底层人士,他们没有那么多东西值得达玛莉利用,孩子也被达玛莉以各种理由霸凌。
《女教师》通过频繁剪辑,将教学场景和家长会场景来回切换,让观众们感受事件真相。
整场家长会宛如《十二怒汉》的庭审现场,充满跌宕起伏,满是波折辛酸。
或许只是一点两点微弱且坚定的声音,是促成整场悲剧转变的关键。
临近影片尾声,故事发展终于出现转机。
家长会上,几乎家长们一边倒的“拥护”达玛莉,而当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们则又一边倒的在连署簿上签名。
表面上大家都支持达玛莉,但彼此心知肚明,都知道达玛莉是一个毒瘤,欲除之而后快。
《女教师》中的这一幕反转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而其实大家身边都经历过这种情形,最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莫过于此。
一群人中有检察官、医生,他们台上喊着惩治贪腐、治病救人,可台下巴结老师跑得比谁都快。
明面上大家都坚决拥护达玛莉,骨子里都把她恨透了。
达玛莉被开除后,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影片最后一幕却让人始料不及,就如恐怖片的结尾总会出现一点伏笔一样,邪恶生生不息。
穿着熟悉的碎花裙,蹬着熟悉的高跟鞋,达玛莉再次出现在另外的学校、另外的教室,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对新班级的同学们进行点名……被开除后的达玛莉不仅没有丢掉教师资格,仅仅换了个学校就可以继续作恶。
或许是部分学生家长的运作,或许是她个人身份积累的资源,总之达玛莉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片中校长多次强调达玛莉的政治身份,碍于她的身份,连校长都对他颇为忌惮。
相反达玛莉却可以肆意妄为。
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不可说、说不得。
能让一个班级的家长、一个学校的校长做到不可说、不能说、不愿说、不会说、不必说、不敢说,真的很厉害了。
达玛莉这种人的出现绝对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教师最基本的就是教授知识。
可达玛莉的教学成绩创下全校最差数据。
达玛莉没有做好任何一项本职工作,却将大部分放到钻营上,她已经毫无职业精神可言。
不求做到为人师表,至少不要为人师婊。
我不求你是《爆裂鼓手》里的严师弗莱彻,也不求你是《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慈师克莱门特,只求达玛莉们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职责。
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最起码的传授知识要做到才行,不然不是耽误孩子们一辈子吗。
从另一方面而言,在教师队伍总是会出现那么几个蛀虫。
就算没有了这个“达玛莉”,还会有其他“达玛莉”。
大多数时候,坏的是人,而并非是职业本身。
这样的“坏人”无论去从事哪一个工作,都有可能是那那份工作的不幸。
绝大多数从业者都兢兢业业,唯独少部分极端分子成了典型。
净化行业风气适用于各行各业。
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瞧害群之马的危害,一粒老鼠坏了一锅汤的例子太多。
另外,坏的制度总会催生坏人,达玛莉就像一个缩影,创造出达玛莉的国家十年后就不存在了。
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不敢说、不说也罢。
何可言、何能言、何处言、何时言、何以言表。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1、「他們說我有罪,因為我看見他們犯罪。
」意味著,指責國王沒穿衣的孩童,終被國王羅織入罪。
故事中最後的這則詩歌美妙並譏諷了稍早的劇情,說明這名在教學機關中的教職人員行事及獎懲唯一準則,不過是自己的利益好惡:當女教師口沫橫飛回憶捷克游擊隊抵抗德軍侵略時,台下學生暗指其師與納粹心理並無二致,她怒不可遏。
是,皇后的貞操不容質疑;機關的權威不同於良心的權威,一如偶像不同於神,後者,才是人心悅誠服,自然拳拳服膺之表現。
2、女教師(Učiteľka,2016)故事中主角名實不符,這不僅針對她的教務上評量的方式而言,更是針對她共產黨的頭銜來說。
共產主義之於她,不過是掩蓋其貪婪掠奪心態的外袍和托詞。
這一現象其實具有普遍性,舉凡民主制度、自由市場、平等原則、中產階級⋯⋯不過是中性事件之名詞注解,隨著使用者與巧言善辯名家的主觀解釋不同,而有不同的內涵和分別。
3、一般人之所以妥協,可以說,是為了生存。
生存是一個現象上的詞彙,如果哲學性的去描繪,則是指一種對於「確定性」的人性需求。
佛洛姆人類新希望(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1968)3我們現在身處何處:人沒有生而具備一套本能,可以半自動的控御自身的行為。
他總是面對著選擇,而這意謂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他的選擇是錯誤的,他就將遭到嚴重的生命危險。
當他必須做決定的時候,那襲擊著他的疑慮會導致痛苦的緊張,甚至嚴重危害他迅速做決定的能力。
而結果,是人對於確定性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要求相信用以做決定的方法是無需懷疑的。
事實上,人寧可做出「錯」的決定而獲得確實性,也不願做出「對」的決定而受不確定性的折磨。
人信仰偶像或政治上領導者,這乃是心理原因之一,因為他們使信從者免除了做決定時的疑慮與冒險。
這並不意味著在做了決定之後,人不會有喪失生命或自由的危險,而是意味著在他們做決定的方法上不再有錯誤的危險。
4、學生年齡層的設定合於劇情發展。
天降大磨盘,总有些人自以为自己已经站在磨眼里。
你给了他好处,他就对你好,他没给他好处,他就对他不好,其实两种人都是受害者,只是你们的立场不一样而已。
前两年网络上有一种说法叫“成年人做事不看对错,只看利弊”,我觉得看不看是一回事,你懂不懂又是一回事,你如果不敢和错误的事叫真那也该同情一下那些被错误行为伤害的人,或者给予一些私人的帮助和关怀。
就像电影《釜山行》里的流浪汉一样,不敢和丧尸对打,但是看见有人被丧尸袭击顺手把外套扔过去盖住丧尸的头,行善的心还是要有的。
不要成天满腹人生哲理,结果尽干落井下石,损人利己的勾当。
看完心里有点乱,小时起就一直听着各种赞美老师的话语,蜡烛呀春蚕呀什么的,还有一个节日专门为教师而设置,很多所谓的青春片里把老师黑化了不少,但那些都是为了衬托年轻的学生们,对这些电影里的老师并没有什么恶感,前些时候发生了三色幼儿园的事,大家也都只能骂一骂,没有健全的法律以后类似的事禁止不了,看到本片的片名时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部歌颂老师的电影,看了前半截还以为会是先抑后扬片尾反转,看完了才知道这是在揭露教师行业内部的败类,像医生这种没有节日的行业被影视剧揭露了无数次了,中日电视剧都没少干,专门揭露教师的还真是第一次看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去念师范的人都是怀着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心态去的,什么人类灵魂攻城狮之类的念头也许极少数人会有,但是太少没必要去考究到底有几个,付出劳动获取酬劳是一个教师理所应当的事,也不可耻,老百姓所极度痛恨和厌恶的是一次次突破下限的索取,主要的问题在于制度和社会贫富不均,教师们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片子中的家长们能反抗成功,而现实中天朝的老百姓连反抗都不敢,根本就不是个人行为个别现象,是整体的沦陷,赶走一个再来一个也是差不多的。
有些事情连普通人都不应该做的,当老师的也别做就行了,也不指望各位老师多崇高。
拍的太平淡总体都没有高潮部分。
但是引发的思考还是有的,利用资源帮助生活这件事我觉得没问题,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
但是,首先要有一个度,是否对别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否别人为了帮你付出了代价如大量时间或者金钱人情。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你受到帮助后是否会区别对待。
但是后来,我又觉得,即使我没有收到好处,我也因为喜欢某个孩子,或者他参加了活动等各种原因对他更好点,是否也算区别对待,但这不可避免。
所以,区别对待的度也要把握在学生感觉不到,因为孩子恶起来真的更伤人,但他们也很敏感,并且即使是区别对待,也不能伤害到那些“不受宠”的孩子。
道理都明白,但是社会真可怕,错综复杂,我只是窥见一点点。
我可能不擅长在现代社会生存。
还好,我还在脆弱的象牙塔中。
一群怒汉家长和恶魔老师,非性感。
中国没得这么傻的老师,他们不会找孩子父母帮忙留下证据,他们只会要现金,说白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就在这些地方,这年头,孩子都要拼爹,社会越安定自然会慢慢腐化,事实确实是如此可怕。
有点看不懂这个剧情结构,好像坏人得到了惩罚,又好像没有。
咋这么眼熟呢。。
社会主义的斯洛伐克,集权淫威下的种种谨小慎微、趋炎附势,荒诞而现实。
①人性之恶在制度之恶的作祟下益发得有恃无恐②马车同学,你危险了③天文学家是唯一有知有识有良心的正常人④果然像天鹅绒一样平和柔滑,旧官僚摇身一变,继续打听学生家长的职业。国家会剧变,人性不会剧变,并且亘古不变⑤带点《十二怒汉》的味道
最近的好片子都现实得可怕,不能更加真实了,结尾比十二怒汉的设定更棒。那种厌恶感一如孤儿怨,而愤懑更甚,片子各方面都兼顾了,形式也值得回味,女与教师同样不可忽视是重要的形容词。人性真的够狠够可怕。许多孩子的一生被改变,但是她不过是改头换面。
开场剪辑加分!
全是熟悉的味道。回忆起高中最讨厌的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过一句话,你们父母是做什么的,看那双手就看得出来。(细思恐极)
这还是喜剧啊……
对于权利霸凌,敢于清醒敢于反抗敢于获得新生,虽然权利压迫会继续存在
影片讲述校长想要通过一个家长会来弹劾一位以权谋私的女教师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女教师与学生、女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情节,从而展现了在教育、阶级、体制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小格局大讽刺,导演叙事手法很精彩,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但最后的小反转较牵强~
没有欢乐大结局是符合逻辑的,也是令人悲哀的
这一幕是如此熟悉……
手动@高中班主任。
你有权你会拍马屁你声音大,然而沉默的大多数才是终极胜利者啊。开会与开学交叉剪辑的开场方式很有意思,每个人物都很有趣:善弄权术死不悔改的女老师,表面粗暴实际温柔又体贴的拳手爸爸,深爱老婆的前天文教授,纠结的主任老师…真是可爱。
三星半。如何诱导学生去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不见踪影,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角力倒是摆在面前,可以说简单直白地把问题根源给列举出来,我觉得还是不够细腻,这种事多点表现心理的戏我会更中意。家长都挺聪明的,大庭广众下不好表达意见,只好事后补办,然而那是个一党遮天的世界。
写实主义风格的电影,非常贴近我国国情,很多人跟剧中家长们的观点相同,不认为这是腐败而把它归结到人情味
为了封面和“喜剧”标签看的。神tm喜剧看的我直窝火,越看牙越疼。老师的不公对待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
观影时刻对这位女教师魔幻现实主义般的邪恶非常愤怒,可是看完影片思考最多的还是家长们的众生相。其实这部影片主角是这群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家长们,他们才是造就、颠覆、再造就这一局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