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南方的童年

遥望南方的童年,The Rising Star Kindergarten

主演:易志兵,何伟欣,谢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遥望南方的童年》剧照

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7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8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9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0

《遥望南方的童年》剧情介绍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父母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村中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小学教师易明堂(易志兵 饰)不忍这些孩子重蹈父辈的路,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文化,下岗的妻子(何伟欣 饰)当园长,初中生李响(谢媛 饰)当了老师。由于条件简陋,易明堂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开班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陀陀因李响教育失当离园出走,李响很是内疚,她想报考师范学校系统地学习。秀秀的妈妈打工回来,女儿竟不认她,加之丈夫有了外遇,她伤心地离开了家乡。由于易明堂没有办学资质,乡里勒令他把幼儿园关闭。令易明堂心酸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将来怎么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天的终结目标战九纹龙史进之替天行道厄玛僵尸国度第二季海蒂也疯狂美丽的谎言来自深渊:烈日的黄金乡DEAW13:泰式单口喜剧五鼠闹东京十亿韩元直言真相第二季穆克拉瓦老男孩恶魔蛙男决战豪门藏珠扑通扑通我的人生呖咕呖咕新年财捍卫家园白蛇:浮生青春正步走女鬼桥兄弟战争OVA:本命迷失第三季狂暴活尸夜记忆的技法船来船往20世纪少女亡命直播

《遥望南方的童年》长篇影评

 1 ) 勾起了那一点点的回忆

刚开始,我以为这部片子纯属恶搞的配音版。

看了十分钟后,觉得不像。

娴熟的镜头,质朴清新的风景,豪不矫揉造作的表演。

一下子让我明白了,这真的是部来自我家乡的电影。

主角易明堂起初办学的初衷,或许不是那么高尚,只是为了生活。

可在坚持的过程中,遇到那么多的不易,支撑下来的却是人性最难能可贵的一点点“不忍”。

我们有理由被生活所迫,盲目、麻木,仅存的那点善良在心底深处晃荡,找不到依附的地方,片中的采茶调一点点勾起了心底深处的柔软。

认真地观看了结尾字幕,是导演亲自写的剧本亲自做的剪辑,我想他一定是宜春人,要不然怎么写出如此生动的台词。

我的家乡人性子就是那样,纯粹,直率。

每一句家乡话听起来都那么过瘾,虽然我并不是宜春人,但从小被浓浓的宜春话包围着,我不得不认为这就是我的家乡。

方言中的美妙与传神,让我敬叹导演的剧本台词功力了得。

不仅如此,导演怀着对家乡的深爱,取尽每一处山清水秀。

那座小桥,那架水车,那片稻田,那座古屋,满山满谷的风景。

镜头运用也恰到好处,起初我不理解导演为何放弃捕捉演员的特写,看到后来,我有些醒悟。

许是导演的风格,又许是只能用这样的长镜头才能表达导演对家乡的热爱,对留守的无奈。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秀秀妈妈在易老师家大门屋檐下哭诉。

外面淅淅沥沥的雨,敲打在屋檐上,只有堂上吊着一盏散发出微光的灯泡在风雨中摇曳。

远远的长镜头,只能看见秀秀妈妈抹泪哭诉的样子,易老师夫妇无奈的剪影。

其实,从一开始,我隐隐觉得办一个幼儿园没那么简单,易老师夫妇承担的要比他们预想的多得多。

有时,责任就是一种你扛上了,就再也卸不下来的东西。

就像易老师送走最后两个孩子又接回来,就像易师母已经承受不下去,看到村民把襁褓送来,咬咬牙又抱了起来。

人性中的那一点点不忍心,成就了他们的难能可贵。

看完后,我带着湿润的眼眶,发疯似的给MSN、QQ上每一位家乡朋友发链接。

我希望他们都能看看,或许是对农村留守现象的关注,或许是让他们听听家乡话的电影,更多的是,我们都恋家乡。

 2 ) 如今遥望南方童年的孩子也长大了

小时候,妈妈嫌弃爸爸在家务农窝囊,挣不到钱,吵着让他去外面打工,爸爸就去了。

后来我读完了小学,妈妈说我长大了,把我送到了寄宿学校,妈妈也出去打工了。

每周放学回家是邻居大伯来接我,把我送到奶奶家。

奶奶说,乖晚上睡觉别哭,有爷爷奶奶在。

我从来没有为了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而哭过,唯一哭过的一次是他们在外地闹离婚时,分别给我打电话,让我在家别怕时,我躺在关了灯的房间,望着漆黑的天花板,回忆着模糊的童年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哭着睡着了。

后来我成了背井离乡的人,换成了他们在家,我也会打电话回家,说我快放假了,让他们在家好好的,别怕。

 3 ) 遥望南方的童年,未来难期!

这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电影,电影讲述了江西农村一个有着教育情怀的老师办了一个家庭式幼儿园的故事,折射出现实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城乡二元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往往被忽视,但却是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隐藏炸弹,非常令人担忧!

首先,我们来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据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97万,2016年这个数据是902万,而2013年这个数据是6103万,接近英国总人口,每五个儿童里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而我在民政局上查最新的留守儿童数据时发现,得到的官方回复是“现行民政统治制度国统制【2021】22号中无留守儿童统计指标,此指标未进行统计”。

所以我们就目前有且仅知的数据推测,目前留守儿童数量依旧非常大,而且基础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提升,除了网上有看到明星捐了“希望小学”外,关于留守儿童就鲜有报道了。

留守儿童获得关注的高峰期应该还停留在张艺谋1999年导演《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吧,20多年过去了,新时代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有变得更好吗?

2018年,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留守儿童的生活,那是我参与的一个官方合作项目——给武汉很偏远的一个郊区的孩子们上科学课。

那一次的经历我真的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因为我那段时间是连轴转,一直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上课。

和城市里的孩子比起来,这些孩子非常纯朴,纪律性特别好而且会很主动地帮我收拾实验材料,说实话我真的特别感动,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们有着超乎同龄孩子的成熟,而且有着不逊色的学习能力,但仅仅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无奈地只能早早出去打工赚钱。

他们本该是一群可以有更好生活的孩子啊!

他们这么懂事只是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太缺乏关注缺乏爱了,他们只是希望能通过好的表现,让老师多注意他们一点,想到这真的太心疼了!

但你说那些离开孩子出去打工的父母有错吗?

其实他们大多也是被逼无奈,为什么呢?

这就要提到第二个问题——城乡二元经济发展问题。

我国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收入差距十分显著,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这也是被国家所鼓励的,可以理解成大家都要为国家GDP做贡献!

但这种经济发展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孩子的,所以只能把他们留在老家给爷爷奶奶辈的亲戚带,然后自己承担起一大家子的经济负担,这样的分工从经济上来讲固然是最优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以牺牲下一代为代价的!

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有多大,这个应该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对吧!

父母位置常年缺失,爷爷奶奶辈的溺爱或者缺乏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都会对孩子成长起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匮乏,这些留守儿童的未来可想而知!

那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可能要等到经济结构调整的那一天吧!

遥望南方的童年,未来难期!

 4 ) 不仅仅是童年,更多的是遥望却不可及

【遥望南方的童年】本来说看一部电影后就早睡,结果看完《衣锦还乡》后,突然很想看这个,就仔细的看了一遍;曾在中央6套看了一点,却没有看进去,仅仅因为那时候的自己不太爱看电影,还停留在表面。

整体来说是比较朴实的电影,更多的反映是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在来看或许画面感、摄影技术、演技不够好,但要的就是原朴,在07年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 首先题材 ]一个乡村教育和教师、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易老师的举止几乎概括了所有支教和留乡村开创教育者的内心声音。

就办学条件来说,没错,要幼师资格证、专车和司机接送是出于对小孩的教育和安全考虑,是对的,可是放置真正的深山农村里,怎么可能?

难道没有这些条件,小孩们就没资格读书了吗?

撇开农村,就办学条件吧,现在的条件都达标了,可是校车出问题,老师打小孩等等这些校园事故率还是普遍存在,那么追根到底责任在于谁?

现在是为了证而考,为了条件才弄,而不是为了教育而做。

砣砣和秀秀是留守儿童的代表,而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的代表。

砣砣被外出打工父母委托的村民家嫌是麻烦负担,被周边的小孩和老师误认为偷了同桌的牛肉干,每天在和父母分开的大榕树下等待,就那一个幼小的背影,让人看了实在心沉重;而秀秀看见两年在外打工的妈妈却形同生人一般,父母离婚后,父亲争得她的抚养权,却又将她托付给伯父抚养,自己出去打工,而伯母却觉得是累赘,小小身影坐在空房子前在地里画着。

看到着不由得恨抛下他们的父母,为何如此放的下孩子,可是换念一想,是这个社会太难处,当下生活所迫,但愿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和自己的孩子成了生人。

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看不清,自己都一把年纪了,照顾自己都难,更别提家里在带个5岁不到的孙子了。

从[ 镜头 ]分析,给的还是不错,人物的特性和导演想表达的还是体现出来了,特别是砣砣在树下看着坐在板车上的小孩们,砣砣婆婆的手在地上抓摸着东西,那种传达的感觉一下就到位了;不过个人觉得在人物表情和内心的细节上还是缺少了一些,比如周边人反映,易老师的内心还是稍微欠缺了一点,几乎都是用语言在描述,但是对于这些民间人非演员来说,已经很到位了。

最后结尾易老师和老师的对话是话里有话,小孩一直问,易老师一直回答,直到后面索性不答,因为即使说了他们也不明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就带他们去山顶看所谓的南方,即山的外面,遥不可及。

图三的桥我常去,不过可惜的是,半年前已经拆了。

 5 ) 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

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

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一度想着要辍学。

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

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

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

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

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

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

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

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

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

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

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

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

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

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

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6 ) 遥远南方的童年

直到看这部影片才发现自己一直看错了片名,原片名或许呼应了片尾孩子们的悲哀的现状,而我看错的名字又或许可以成为另一种解释。

我是南方人,故乡也就一个小县城,周围都是村子,可就连我也无法准确了解到农村儿童的生长状况。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太过老生常谈的故事,可就是在这样更加朴实的镜头下,它却显得愈加动人。

说起来好像很遥远,这种故事又总是在大都市的霓虹灯下显现。

我感到很悲哀。

就如这个真实的故事一样,影片也显得那样渺小,可是这却又是目前我们国内虚浮的社会环境里最需要被重视的片子类型。

难道有一天我们连这样清新动人的片子也需要在未来遥望的时候,才会惊觉它们已遥远吗?

 7 ) 五个家庭的轨迹命运,是无数乡村人的不幸缩影

我是留守儿童,从小跟随外公外婆长大,一直到离家上大学,而我的父母至今仍在外地打工。

偶然刷到这部电影,讲它是一个乡村教师为留守儿童开办幼儿园的故事,很感兴趣找来看了。

看了才知道,电影取材于21世纪初江西宜春的真实故事,而我正是江西人,出生于20世纪末,我对影片中的人情、风俗、建筑等一切都有血缘中的亲近感,聆听相近的乡音,更加深了我对影片的理解和认同。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有深远意义的作品,有着非常高的记录价值。

我在观影过程中努力克制,保持冷静,可是眼眶还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我从里面看到了“有的人轻易抛下责任,有的人用良心担起责任”,我为此感到愤恨,但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

我不愿过目即忘,记下我在影片中看到的五个家庭,同时缅怀我同样困苦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01影片开场,乡村教师易明堂乘坐货车去往周边乡村张贴招生广告,这边村口店,一个爸爸将约莫九、十岁的小男孩从大人的牌桌上驱赶下来,自己坐上了牌桌。

此时,易老师乘坐的货车停靠在了村口的这个店面边,小男孩被爸爸赶下桌后,惦记着刚刚那副好牌,也许也是没有更好的乐子可寻,站在墙角巴巴地望向牌桌,身后货车的动静甚至都没有引起他好奇的回头。

我觉得这里小男孩的表演是准确的。

他的父亲纵容自己打牌的恶习,把辱骂、恐吓孩子的话挂在嘴边,这种成长在家长责任缺失、对未来担惊受怕家庭环境的小孩,安全感匮乏,很容易发展出执拗、喜怒无常的脾性,孩子天性里的好奇心被压制着,在开始懂事的年纪,会主动关闭自己的感知,表现出麻木冷酷的性情。

在贫穷的家庭里,孩子就是讨债鬼,要接受父母的打骂,来补偿父母的养育成本,这没有道理可讲,就像小男孩不服气问爸爸“你打牌,为什么我不能打”,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了,但很不幸,现实给不到他的自我发育空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因为贫穷和无知,多少父母做了坏榜样,就像这位爸爸一样。

这是影片出场的第一个家长,虽然监护孩子,但缺乏责任心,贪图自己享乐,不顾后代教育。

02易老师骑车离开,在路上遇到一对父女在争执。

女儿刚刚初中毕业,想去大城市打工,被父亲扣下了身份证和钱。

女孩驼背的体态和脸上隐约可见的蛔虫斑,似乎在诉说着捉襟见肘的家境,也许读书氛围不好,没心思读书,也许见父母供养辛苦,不愿背负恩情债,女孩决然地想走上一条靠自己的路,而这条路就是打工。

女孩别过身去的体态也很到位,把青春期孩子身上的叛逆劲表现出来了,还带有对在外人面前出丑的难为情和恼怒。

她驼着的背,也许是父母没有教养好,也许是保守的民风让她对自己发育的身体感到羞耻,习惯性缩胸形成的。

这位爸爸了解到易老师要开幼儿园后,当天晚上就来拜托易老师收留女儿李响,让她在幼儿园帮忙教教孩子唱歌跳舞也好。

这会应该是中考完的暑假,女儿面临人生下一步的选择,爸爸不放心女儿一个人离家打工,大概这个家也没有穷到要女儿出去赚钱养家的地步。

这是影片出场的第二个家长,一个本分顾家的父亲,不懂教育但有舐犊之心,会为孩子的前途和未来考虑。

易老师带李响去村里招生,路上遇到了以前教过的学生易文才,他这几年在外面打工,这次带回来一个安徽媳妇准备结婚。

可见那时候不读书就出去打工,是大多数村民选择的出路。

就像前面那位打牌的爸爸说的,“我姐夫的儿子,初中没毕业,在深圳打工三四千一个月,还管大学生”,多少年轻人被这种话诱惑前往大城市追求财富和自由,怀着年轻的资本草率决策自己的人生,在工厂的流水线吃了几年苦头,梦也就碎了。

安徽媳妇挺着大肚子,还未满19岁,不到法定结婚年龄。

易老师用她来告诫李响,打工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多半下场跟这个女孩一样,大着肚子跟另一个打工仔回老家结婚。

03易老师和李响到另一个村里做宣传,目睹一个做媒的当场吹了,女方嫌弃男方岁数大个子矮,还带着一个儿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男人叫元根,三十多岁的单身汉,这个管他叫爸爸的儿子,是隔壁村一对年轻夫妻的孩子,他们去外面打工,一个月给200元抚养费,委托元根爸妈带着,很多相亲的女方以为这是元根的孩子,来一个吓走一个。

元根为自己的婚姻打算,只好把这个叫砣砣的男孩全托给易老师,把衣物、抚养费和孩子父母的联系方式塞给了易老师,像泥鳅一样脱身跑掉了,总算甩掉了一个大包袱。

这是影片出场的第三个家长角色,孩子的亲生父母没有出镜,他们代表的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完全缺位的一类家长。

而元根和他父母扮演的监护人,通常来说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家里其他的亲戚来扮演,至少有一个亲情的纽带在,对孩子多一重保障,更不济者就是砣砣的情况,托付给了乡里人,只能用金钱和人心来维持。

现实中还有更甚者,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家里,让孩子自生自灭的,大有人在。

贫穷之所以是一种罪过,是因为它催生了人性中的恶,这种恶,成年人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

04影片出场的第四个家长,是秀秀的爸爸妈妈,代表的是单亲养育孩子的家庭。

秀秀的妈妈刘斌常年在外打工赚钱,为老家盖房子赚钱,也为还丈夫欠下的债务,因此在女儿的成长中缺席,导致女儿跟她不亲。

秀秀的爸爸黄继勇负责在家带娃,带娃还算尽心,秀秀跟他蛮亲的,可是对老婆就不行了,背着妻子出轨,离婚后绝情绝义,不许母女相见。

单亲家庭,伴侣任何一方缺席,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对伴侣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可是贫贱让他们只能分离,分线作战,这样的家庭过日子必然是艰苦的,一家人一定要心连着心,克服种种外界困难,才有出头之日啊。

只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毅力和恒心,大多数人都做了黄继勇,在承担责任和满足自我之间摇摆不定。

05秀秀的妈妈被迫离开女儿再次去深圳打工,易老师带秀秀去送别,回来的路上看到文才媳妇过不下去了哭着要走,文才拦着不让。

易老师的幼儿园没有办学资格被禁止,他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砣砣的老家只有一个瞎了眼的婆婆,秀秀的爸爸也离家去南方打工了,唯一的亲人只剩下伯伯,可是伯母不想被拖累拒绝管,易老师于心不忍,带着砣砣和秀秀回自己家了。

晚上易文才来到易老师家,怀里抱着他刚出生不久的娃娃,老婆已经跑了,他一个人照顾不了孩子,想托付给易老师夫妇,他准备去深圳把老婆找回来,明天一早就要出发了。

到这里,最后一个刚刚结合的年轻家庭也迎来了分崩离析的结局。

易文才和他老婆代表的是这个村里的新新家庭,是所有家庭起始的样子,夫妻刚刚结婚,孩子刚刚诞生。

可是新新的年轻夫妻和新新的婴孩生命,掩盖不了这个落后乡村的腐朽气息,所有人都染上或被染上无可救药的烂疮。

因为贫穷,因为无知,因为没有力量改变命运,这个村子里以家庭为单位,大人和孩子都在重蹈不幸的命运。

一代代年轻人踏入不幸的婚姻剧本,一个个孩子沦为不幸婚姻的苦果。

拿什么拯救在贫穷中挣扎的村民的未来?

绝境中微露曙光。

有像易老师这样有社会担当的乡村教师在挽救危局,没条件办学就创造条件办学,总之要让孩子们读上书。

有像李响爸爸这样有长远目光的家长为孩子铺路,支持女儿继续读书考师范,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老师。

更有易师母、易大哥、瘦根这些善良仁义的村民,躬身入局,用辛勤劳动支持易老师的教育梦想,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起跑环境。

20年前,易老师和他的同乡在江西的乡村用教育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20年后的今天,张桂梅校长在云南山区用教育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

也许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今天社会阶层已经固化,但教育仍然是许多贫困地区的人打破命运循环的唯一路径,不要因为阶层固化而愤慨,去否认教育的伟大。

也许我们不能像易老师和张校长一样去做教育的引路人,但我们可以不去高喊“教育无用论”。

我赞赏这部电影,赞赏导演易寒的胸怀,电影创作朴实无华,传递出来的希望生生不息。

小时候,我常常听到有希望工程用“希望xx”、“启明星xx”来命名,长大了见识多了以后,再想到这些名字就嫌弃它们俗气,全天下都一样的名字,有什么意思呢。

可是当我看到易老师为他的学园起名“启明星幼儿园”,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它土气、庸俗,我只觉得这个名字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也许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最开始渴望的是走出乡村,去见识大城市的繁花,但当我们看过世界的精彩后,最后打动我们的仍是人心之初的淳朴,对美好的朴素向往。

这份纯粹初看有点傻气,可因为颠扑不破便有了安定人心的力量。

 8 ) 失落的一代:乡村90后的成长与成才

《遥望南方的童年》描绘的是我的家乡——江西宜春一个乡村——的故事,电影拍摄于2007年,我直到去年,才在我一个甘肃舍友口中得知,彼时还不是很感兴趣,直到今年疫情爆发,困居家中,才决定看一看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易老师,和自己的妻子在家乡办起了一个幼儿园——启明星幼儿园,由于自己的妻子没有幼师资格证,所以手续并不齐全,加之经济条件有限,起初只找到一个想要出去打工的初中毕业生李响一起教学,接送学生专车是大板车(在我的家乡,主要用于运输收割的稻谷),由自己的农民大哥负责。

就这样,启明星幼儿园开始了启明星之路。

启明星之路并不顺利,起初是大哥的“离去”,由于家中农活太重,大哥没有时间每天早晚接送,于是易老师找到了一个傻愣愣的小伙子负责,自己妻子跟在一旁,以防不测。

相较于这个困难,更大的考验很快迎来。

一天,李响误会了寄住在易老师家的留守儿童砣砣,使得小孩子偷偷溜出了幼儿园,到村头的樟树下(在我们家乡,似乎每个村都会有一棵很多年的大樟树)守望者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很快就会回来。

找不到砣砣的大家惊慌失措,池塘里、河水边,直到易老师想起了那棵樟树。

经过此次事件,李响决定继续学业,考取幼师。

第二个人“离开”了。

困难接踵而至。

由于没有资格,乡教办要求幼儿园停办。

易老师把孩子们送回家去时,不但没能把一个月60的学费欠款收回来,还带回来了两个“尾巴”,父母都出去打工的留守儿童,家中无人能照顾。

当晚,易老师曾经的学生、当地一个普通青年找上门来,希望易老师帮忙照顾他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因为他的安徽老婆“抛弃”了他们,去深圳打工了,他必须去找回来。

易老师夫妇收留了那个婴儿。

在把那两个“尾巴”——砣砣和秀秀——带回家的途中,砣砣和秀秀问易老师,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易老师带着他们爬上高处,指着遥远的南方说,待到过年时,他们的父母就会从很远很远的南方回来。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电影的内容,我再熟悉不过,从小到大,他们的故事,在我的眼前一次又一次上演。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家乡,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留下他们年幼的孩子,给爷爷奶奶乃至他人照看。

他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年365天当中,他们至少有330天“没有父母”,他们“没有”父爱母爱,起初他们会守望自己的父母回来,向砣砣一样。

但是,时间久了,他们更会像秀秀一样,连自己的爸妈都不愿意叫。

电影中,秀秀妈刘斌对易老师说,她觉得她不值,她出去打工赚钱,盖房还债,结果自己的老公找小三,自己的女儿不叫自己。

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比比皆是。

那个年代的刘斌们,有自己的无奈和辛酸,却连自己的至亲之人都无法理解。

可是,你又怎能要求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理解自己几年都见不上一面的妈妈?

电影中的另一个典型故事,是那个年轻小伙易文才。

电影的开头,易文才带着19岁的安徽女友回家结婚,彼时他的女友已经怀胎五月,易老师对一心想出去打工的李响说,如果你这么年纪轻轻出去打工,她就是你的未来,李响一言不发,但心里明白。

电影的末尾,易文才的女友最终决定“抛下”丈夫和孩子,逃到深圳,她后悔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也屡屡发生。

去年,我在给我的笔友的信中,说我们这一代90后,是失落的一代,因为在90后留守乡村时,交通与通讯没有如今发达,大多数的儿童从小没有自己的父母陪在身边,他们的成长,是与泥水相伴的。

他们,很少成才。

我的小学同学当中,不超过三个人学历超过高中,一般的人没有读过高中,甚至还有少数人没有初中毕业。

我初中毕业时,是2013年前后,而比我大的85、90后,这样的比例更是触目惊心。

而我就读的乡村初中里,不超过六个人学历超过高中,绝大多数高中都没有毕业。

我高中毕业时,是2016年前后,距今不过4年。

我并非说,只有读书才能成才,而是我所知道的那些学业未竟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像是电影里的易文才,早早结婚,草草结婚,生活与他们的上一辈,如出一辙。

我自己依然前途未卜,但我希望,我不会像他们一样。

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的小学时代,我的父母都陪伴在我身边,我还有兄长珠玉在前,教导我,引导我。

但是,我有过砣砣的经历,在我还是小学时,我的妈妈曾经去广东打工过一段时间,我至今我都还记得分别的地点和场景。

初中时,我爸妈还曾一起出去过。

只是,我那会已经比较明白。

而像我一样幸运的,成功的通过读书,暂时考入大城市,却依然难以和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与勇气,拥有更好的条件与资源。

但至少,我意识到了,我不应该像父辈一样,重走一遍那样的路,更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和我们那一代一样。

 9 ) 土地的颜色

我是在和菜头的博客上发现这部电影的,画面的质量和镜头运用一开始让我以为是地方电台拍的方言电视剧,但影片的头十分钟深深地吸引了我,那迎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不夸张也不煽情的情节、人物之间简洁而有张力的对话,使得画面质量等不足之处慢慢地淡出我的关注范围。

近一年来,诸如《画皮》《投名状》之流的大制作一次又一次地幻灭我对国产电影剩余的一点希望。

而这部小成本电影,却重新点燃我对国产电影的信心,至少我知道,还有良心未泯、想要踏踏实实做点事情的导演,在用电影这种媒体,替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发出一些呼声。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镜头是在江西农村外拍的,但题目中的”南方“却无处不在。

南方,村民、孩子的父母们打工的地方,成为一个缺席的存在。

它存在于如同李响那样的少年的梦里,存在于秀秀那样的留守孩子发出的问题里,存在于无数背井离乡为了生计远赴南方的打工者的生活里。

这不是那地理意义上的南方,江西在中国地图上已经算是南方了。

这是经济政治意义上的南方,一个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廉价劳力的南方,一个以压榨农村劳力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经济奇迹的南方,一个寄托着农民致富美梦的南方,一个让留守孩子失去父母、让夫妻分隔两地、让家人不能团聚的南方。

易老师的幼儿园是电影的主线,所有其他人物的际遇都是围绕着幼儿园的建立、发展、解散而出现的。

这个幼儿园的遭遇反映了许多农村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易老师的同学、乡教办办事人员说到的,办幼儿园需要相应的条件,而且是硬性规定。

但这个规定很明显脱离了农村的现状。

先不说一个村有多少人能通过师范专业考试,就说那买车的四五万元钱,有多少人能出得起呢?

易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一千多(现实中真的有多少还要打个问号)。

他听说要好几万买部车时,他说了句“个买的起?

”(这买得起?

)。

轻轻一句话,其中多少辛酸。

没有政府支持,农民自办幼儿园,却不得不因为”不达标“而关闭,留守孩子们无处可去,只能像可怜的坨坨一样,坐在树下盼望父母早点回来,盼望有个温暖的家庭关怀自己。

看了这个电影,我真是很担忧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是敏感的,像坨坨那样在幼儿班被冤枉了却没有父母替自己说话,只能跑到树下委屈地坐着。

从小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是长辈的累赘。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能认为自己和别的孩子一样,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爱的?

他们又怎么敢像其他孩子一样说出自己的需要、肯定自己的情感?

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把一切需要和情感藏在心里。

痛苦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离家打工的大人们。

像秀秀的妈妈,被迫无奈离开孩子,回家时孩子连妈妈都不认得了,丈夫也另觅新欢,她不得不再次踏上去南方的旅途。

像文才,妻子撇下他和还在吃奶的婴儿跑了,他不得不将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易老师,走上寻妻的道路。

可是找到了又能怎样?

妻子会跟他回来吗?

回来了就不会再跑了吗?

无辜的孩子何时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电影有一些美化易老师这个角色的地方,还有一些也许是为了通过审查不得不做的妥协。

但在中国的大语境下面,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假大空横行银幕的今天,这已经是很有良心有勇气的作品了。

出于工作需要,我也曾访谈过一些打工者,曾与他们一起欢笑、感叹、忧愁、流泪。

但与这部电影比起来,我感到自己做的还是太少,太浮躁。

这让我觉得羞愧。

我深深知道做打工者题材是如何不易,将之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加不易。

为这部电影,我向导演易寒致敬。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片子,需要像易寒这样的导演,让我们看到浮躁虚假的空气底下,土地真正的颜色。

 10 ) 老师与童年

虽然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2020年了,但是对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影片里面关于农村生活的场景还是那么真实,比如有的人会为了别人抢走了自己农田要引的水而破口大骂,比如婆婆叫坨坨别去玩水。

记得有一条弹幕是“太真实引起不适”,但是我理解他们,那就是很平常的事情。

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电影里的易老师扮演者据说就是真实事件的原型,我很敬佩这么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师母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大多数农村父母非常淳朴,平时都忙着干活,不会教孩子思考人生怎么为人处事,这个时候老师就特别重要了。

易老师创办幼儿园就是想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不至于在家里“放牛”。

电影开头坨坨坐在大树底下望着远处的背影,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

坨坨是个可爱的好孩子,只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在托寄的家里连吃饭都吃不饱。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值得我们去守护,留守儿童的陪伴和教育问题仍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感谢导演拍了这么好的影片。

祝愿善良博爱的人都能越来越好。

《遥望南方的童年》短评

不错

9分钟前
  • 长灯
  • 较差

-戏剧化牺牲了多少自然的发生与观看,尤其在创作者选择的固定镜头下,人物和剧本的僵硬在缺乏自然的调度下暴露得更加彻底,而创作者对调度的想法似乎只有摆造型一种。多么直接的农村生态,没有得到自然展现的机会,而是被框定在剧本中,每个人干涩地表达,照本宣科,这是编导的失败。

10分钟前
  • Printemps
  • 较差

足够质朴和直接 强过任何自以为是的设计和夹带私货

14分钟前
  • star
  • 还行

整片除了坨坨的故事完整些有些亮点其他皆是垃圾,想拍出零星的几个少得可怜的戏剧性想法又想要凸显出真实性十分矛盾,真得还不如拍纪录片,也就一部十分钟短片的内容容量

18分钟前
  • omom
  • 较差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21分钟前
  • 豆瓣酱
  • 力荐

老师是伟大的,可是能解决这类问题的人们在忙什么

23分钟前
  • 满洲里没有大象
  • 还行

减一颗星,给浓浓的主旋律味道。易老师的形象太高大上了!

28分钟前
  • 疏影
  • 推荐

想必如今依旧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论叙事只想给两星,感觉这不是剧本,直接拿素材大致拼凑串联一个故事,多一星给主题和意义吧。

36分钟前
  • 晚安
  • 还行

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又带有真挚的情感,演员非专业的当地村民,却毫无表演痕迹非常朴实自然。有很多熟悉的童年阴影。

41分钟前
  • 兔子🐰
  • 还行

没赶上那个爸爸妈妈去大城市打工的时代,可能没法完全get到。但是这个好人当的,不给颁个感动中国不行

44分钟前
  • 还行

我想说糟蹋了,但又恐惧于一种ZZ正确的压迫…怎么说呢,希望导演真的出于情怀,而不是某种投机取巧心理下的粗制滥造糊弄了事~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作为一个没上过幼儿园,被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孤立的留守儿童来说,我到现在都不会想回去看看。的确是不断去治愈童年,但希望会有人真的愿意并且有能力去保护童年。

49分钟前
  • 九莉
  • 还行

要做纪录片,就忠于真实,少搞花里胡哨的编排。要做故事片,就麻烦请对演员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做好剧本和镜头。四不像算什么东西?题材角度其实都很不错,但它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而且好得多

53分钟前
  • 田鼠菌
  • 较差

剧情很单调无聊,主人公有点太圣母了,给别人当保姆照顾孩子?除了亲戚我没见过这种人,照顾自己孩子是义务给外人照顾是当保姆还没钱的那种,剪辑不行,流水账,虽然我也是江西农村的留守儿童长大的,但是拍的确实无聊

54分钟前
  • 西风归
  • 较差

当“南方”这个主题一遍又一遍出现的时候,当大人带着小孩向南遥望群山的时候,我才恍然,这童年并不是我原本所期待的那样。仅有很少的一点天真,也被迷茫无助冲淡。电影虽质朴,却也浓烈,有太多太多的话,装在里面。

58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导演未来的仕途不忍直视啊。

1小时前
  • bird
  • 还行

留守

1小时前
  • 18%灰
  • 较差

求求独立鱼别瞎吹了我的天……就这水平也9.2…

1小时前
  • 园园扁扁方方
  • 较差

最后那个结尾实在是。

1小时前
  • 宝矿力水特
  • 还行

2020.022 遥望南方的童年30万,19天拍摄,非职业演员,台词方言化,留守学生题材,导演处女座,豆瓣9.4分。这些关键词很吸引我,因为从制作角度说难度太大了。相比北方题材的《念书的孩子》,这个电影在江西宜春拍摄,听着熟悉的方言很有代入感。但是这个片子立足比较高,讲的是易老师三无条件(无幼师资格证,无合格校车,无专业老师)下艰难办幼儿园并不被周遭人理解的事。而《念书的孩子》的故事相对简单,就是小孩的父母去打工,小孩与爷爷相依为命的故事。这部片子的小孩年纪很小,但是演得也很好,易老师更是本色演出,据说是导演的三哥。让我想到了贾樟柯导演早期拍电影也是如此。个人角度来说,这个片子比《念书的孩子》相对弱些。乡村,农村,孩子,老师,山水,分镜。

1小时前
  • 🤔 Spencer玄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