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个大近视眼,应了那句话,多少米外雌雄不辨,多少米外人畜不分。
但是,我还是可以在远处就能准确并肯定的知道哪个人是她。
不要说什么声音、体型、衣着,只看走路的姿势就能一眼认出是她。
甚至是她刚走进我视野,还是迷糊一团的情况下,就知道是她!
原因很简单,或者说根本没有原因,只因是她。
这是我的切身经历。
ps:说到此片,只是感觉,脸盲也可以分辨人的。
结尾煽情了点.电影本身觉得也是中规中矩,虽然有面部识别障碍这个情节,故事本身也并不是十分出色,尤其是接近结尾男主角警探忽然大彻大悟那段,稍嫌牵强. 女主角的面部识别困难还是增加了很多空间的,但是那个老心理专家传授的方法,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记住服饰这么简单的事情,应该包括了嗓音,习惯用词,习惯动作和身体特征之类。
最后警探怎么就突然一下子大彻大悟了,明明之前还对凶手毫无怀疑的……
1.我着实没想到原来男盆友用了10多个蛮像的演员去扮演啊,怪不得我一直都没认出来男朋友到底长什么样子....这点真的很用心诶,赞一个2.脸盲能通过声音什么的去辨认,凶手是另外一个警员的暗示太明显,虎头蛇尾什么的细节逻辑很差,我就不吐槽了。
3看的时候我真的还蛮感动的,那个警员对女主的爱,结合结尾生孩子我以为女主是感动的,看了大家的影评我才知道,男主原来真的只是一张普通的face in the crowd。
从女主丢弃尸体就可以看出来,男主脸上的血没了,就和人群中随意一张脸一样,而男主只是能给予女主安全感的一个依靠,女主以为男主会不一样,其实刮了胡子,淡了血印,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不仅是脸上的不一样,在女主的心中,每个男人都是陌生脸孔而已,原男友是能够给她安定生活得陌生面孔,警员是给他安全感的陌生面孔。
其实我觉得结尾到丢弃尸体那里就刚刚好了,不要孩子那段,给女主背影一个特写。
但还是感觉结尾那里好短好突然怪怪的。
4尽管看了这么多负面的影评,我还是好感动“请在警察舞会上在她和我挽着跳舞时,给我们照个照片”。
真的很感动,可惜他爱上的是女主这样一个人。
一部电影,不管其他的有多差,只要感情有这么一个亮点,我就可以给满分加油
幼师给人的印象就是贤淑。
怎么会跟一些骚货一起泡夜店勾引男人呢?
这一切噩梦皆因此而来。
那个警官警告下属不要和被保护的当事人搞暧昧,结果自己和女主好上了,命也丢了。
人性的荒唐就在于此。
老夫也愈发欣赏自己的个性签名了:荒唐世界里的利与欲。
刚好前几天看了奇葩说。
李诞战队的那位没脖子的金句:深夜买醉,魔鬼开会。
正好可作标题。
哈哈。
该片应该也想提醒观众,不要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去找刺激。
找刺激就有风险。
相当于美帝版的《警世恒言》吧。
哈哈。
打僵尸的女英雄,变身柔弱女幼师,看着有点不习惯。
她有菱角的长相就不适合演柔弱的角色。
人群中的脸,官方翻译为“幻影追凶”,也许是希望听起来更来劲一点,其实纵观全片,我更喜欢前者。
原本是幼儿园老师的安娜过着平静地生活,有闺蜜,有男友,不喜欢喝香槟,喜欢在酒吧观察男人的臀部;一个偶然的晚上她无意间目睹了一场凶杀并被杀手发现,幸运的是她在杀手的“灭口”中死里逃生,不幸的是她却患上了一种十分罕见的脸盲症,从此她无法分辨任何人的脸,包括镜子中自己的映像也变得陌生。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子——“人群中的脸”,众所周知,脸是人类最熟悉、最生动的生物特征,它几乎是一个人区别于他者的主要标志;而人脸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对象,不仅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还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
所谓符号意义,就是说一张脸是一个能指,它所指的就是一个与这张脸相对应的人。
它就像是我们的名片,被社会化,存入别人的大脑仓库,成为独一无二的符号标志;我之所以是我,他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那张权威的脸,从这个角度讲,人脸就是社会角色、社会身份的主要承载。
影片设想了一种符号学架构的可能,就是如果有一天突然抽离或者模糊了人脸这个标志,我们会怎么样?
我想安娜的恐慌就是来自于此,她无法识别自己最熟悉的人;人脸,这一典型的能指符号,从它的所指处滑脱,甚至是镜中的自己也变得陌生,这个时候自己的身份、主体感与自我的能指就丧失了它独一无二的确定性,整个社会和生活在她的面前突然坍塌。
基于这个角度,影片的前十几分钟还是相当精彩的。
首先是开场镜头,摄影机不规则地在男女主人公的脸上移动,淡入淡出,交叉着两人酣睡的脸部特写,最后停在安娜的眼睛上,这时闹铃把两人叫醒;很有意思的是两人朦胧中的对话,像是第一次见面一样互相问“嗨”,布莱斯说“我们之前在哪见过吗?
”安娜回答“嗯,貌似没有。
”个人认为这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了,首先它十分干脆地切入了人脸这一贯穿始终的特殊符号,形式感极强的非正常拍摄和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影片打下了足够悬疑的色彩。
人脸富有形式感地第二次出现应该是在幼儿园的美术课上,安娜的学生画的就是人脸的涂鸦,这无疑是对开场镜头中人脸的一种片内呼应,更是一种主题的强调;其中有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一个小女孩的水杯打翻,水渍诡异地模糊了人脸画像的眼睛,安娜注视着,心里掠过一丝不祥之兆;也就是当天晚上,安娜从酒吧出来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惨案,从此就真的模糊了眼睛。
不得不说,影片进行到这里时还完全是一个好片子的做派,镜头特别,叙述流畅,让人很快抓住片子的感觉;出租车窗外飘出来的鲜红的围巾,安娜夜色中血红的皮包,干净简练,都是形式感极强的表达;而且最难得是导演舍得在十分钟的时候就呈现出片子的高潮,就是安娜遇害,丧失对人脸的识别功能。
因为如果说整个电影是一个叙述整体的话,那么这样的安排就是在一开始打破了叙述的符号系统,安娜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影片的后八十分钟都是一种“恢复”或“重建”。
在电影的叙述模式中这被称为是“模糊叙事”或“破坏叙事”。
就是在影片一开始打破一种原本稳定的东西,然后整个影片都在回溯和重构;这种“开场即破坏”的方式为电影留下了很大的叙述空间和叙述可能;在这样的叙述中重要的已经不再是事件本身,而在于无情节的表现。
例如表现安娜的丧失功能后的恐慌,凶手近在咫尺的紧张,身边人面孔变化的诡异等等,都会是很好的方向。
然而很遗憾,在后面大段的时间里,导演没能很好的驾驭。
硬伤之一:缺乏力度首先是关于人脸符号被打破以后能指和所指的错乱,在表现上太缺乏力度。
例如安娜在医院醒来的场景,镜头从模糊到清晰,然后安娜对面前的几个人显得很疑惑。
这个镜头就很容易被人误读,因为这完全可以是一个很普通的病人清醒镜头,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示安娜已经患上人脸模糊症。
我认为这种误读在于缺乏一种丰富的符号显现,就是说缺乏一些不变的参照标志。
例如可以给男友布莱斯加上一些身体标志,耳朵上的痣,手上的伤疤,都是不错的选择;或者布莱斯可以重复一些固定的话语,比如开场中的“嗨,我们之前在哪里见过吗?
”相信如果有这些固定不变的标记做铺垫的话,安娜就会更慌乱,而这种慌乱会显得更真实。
力度的缺乏几乎是影片最大的硬伤,其实电影中很多段落都是很好的想法,可是在观影中总是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似乎只是点了一下,并没有发挥到极致。
例如安娜从噩梦中惊醒,照镜子不认识自己的场景,都过于平铺直叙;梦本来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东西,尤其是这种影片中的噩梦,起着回放故事,揭示恐怖根源的作用,不妨采取交叉表现的方法,反复在现实和梦境中跳跃,模糊它们的界限,而影片仅仅是一段规范的闪回。
再有就是安娜照镜子,镜子也是电影中一个经典的比喻,用来表示主人公对本我的一种观察和认同,或者说是外表和内心的一种对照;对于这个片子来说,这里显然应该出现一种错乱;外表和内心不再吻合,那么就应该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如果这时候镜子能被卫生间的水汽模糊,或者安娜慌乱的用布蒙上镜子,蒙上一切能反光的东西相信都会更好;而电影中安娜只是久久的凝视镜子,然后平静地叹了口气。
另一个被浪费的想法就是凶手出现在安娜所在的酒吧,这也是全片最重要的转折点。
个人很是喜欢那个切蛋糕的细节:依然是片头开场一样的大特写,锋利的刀子迅速地切下,雪白的奶油蛋糕上沾上鲜红鲜红的果酱,这几乎是全片最精彩的象征镜头,微妙地模拟着凶手划破女人脖子的瞬间;然而这样的镜头却没有引出更精彩的叙述,安娜突然明白杀手就在酒吧时只是大喊大叫,然后随着人们惊慌地逃出来;看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另外一部关于脸的电影——《香草天空》。
《香草天空》中也有一段类似的酒吧场景,影片中的男主因为朋友不认识不接受自己的脸而愤怒,在酒吧里慌乱地寻找,那个电影里用了一个很好的俯拍镜头,画面上男主掀到头顶的面具在人头攒动中无助的摇摆,可谓意味深长。
而换到这部电影里,反而引出了关于凶手是男友布莱斯的猜想,真让人遗憾。
硬伤之二:剧情拖沓前面已经说过,这种“开场即破坏”的电影里,事件发生了什么转变和情节并不重要,因为故事已经在前面达到高潮了,重要的是主人公“回溯”和“重建”的过程。
以这部影片为例,个人认为应该围绕安娜重建识别符号这一命题,而不是过多的展开新的故事。
影片中安娜和警察的恋爱就有点突兀,其实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安娜从那个警察身上,或者说从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上寻求安全感都说得过去,可是如果说安娜最后爱上警察就有点偏离,因为对于安娜来说,要做的是如何在符号缺失身份缺失的情况下找到一个依然坚持爱下去的理由,而不是另外找一个新的身份,这显然和“重构符号”南辕北辙。
另外的一处拖沓就是那个老太太医生的出现。
在电影中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应该牵引出一条清晰的情节线,这样人物才是有作用的;但是片中的老太太医生显得很多余,如果说她仅仅起到治疗安娜的作用而安娜又从她那里得到一些帮助的话,这无可厚非;可是在影片最紧张的关键环节,安娜和扮成男友的杀手并肩走在路上,此时安娜内心响起的独白竟然是老太太说过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让你心里的节奏停下来”。
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能够让安娜记起并使用的,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强大力量,无疑是安娜所有勇气的来源,难道最能给安娜力量的是那个毫无来由的老太太吗?
如果是这样,那警察给安娜的安全感和信任又有什么用?
安娜自己面对混乱生活的勇气又将置之何地?
我认为这里产生了叙述分裂。
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安娜自己,是因为安娜不愿失去布莱斯以及自己重拾生活的勇气。
而老太太医生和警察恋爱则削弱了这种张力。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人来参照的话,我觉得布莱斯就是最好的选择,布莱斯完全可以充当另一面“镜子”,他本身就是安娜最好的回溯者,也是安娜最不愿意丢失的生命符号,否则安娜就不会用画领带的方式努力记住他了。
硬伤之三:“变脸”的矫枉过正纵观全片,导演还是很有诚意的,或者说很想努力把这个想法拍好;可是在具体演绎上显然有点得其形而不具其神。
例如影片为了配合安娜丧失脸部识别功能,光男友这个角色就用了三十多个人,用一群不同的人脸来表达“混乱”这一结果显然有点笨拙,因为这样真的很混乱,以至于观众分不清角色或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区分角色上;说到这里不能不再说《香草天空》,片中也多次出现“变脸”这一意象,但只是两个女主的脸技巧性切换,闭眼睛吻下去时是A,睁开眼睛时成了B,镜头打过来的时候是A,反打过去就成了B;反而增加了影片的惊悚感。
在这一点上,《人群中的脸》就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艺术的表达很需要一点计白当黑的智慧。
如此种种,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分析体会的,看到第三遍的时候,脑海中才蹦出这篇影评的名字——千人一面。
我想,很多人都是一样的面孔和一个人不停变幻面孔其实一样可怕,因为它们都昭示着一种认同和存在的坍塌,那么如何在缺失的情况下寻找自我?
也许最重要的就只是你是否认识一张脸,一张唯一的脸,这张脸抑或就是自己的心,即使它也许很容易被淹没在千千万万的人群当中。
之于电影,之于人生,这也许是下一个话题和硬伤。
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
很多人错误地将结局理解成——女主角生了个女儿,女儿的脸终于不再变化。
女主看女儿的脸真的不会变化吗?
影片并没有这样说,影片说的是,女主终于找到一张脸,one face that she can always read love(在这张脸中永远能读到爱)。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女主的女儿在一群穿着相同衣服、身形无差的女孩们当中,女主能辨认出自己的女儿吗?
如果设定这群女孩不能说话、不能行动,我相信女主是不能辨认的;但如果女孩们处于自由活动状态,女主一定可以快速辨认,凭借什么呢?
因为在女儿的眼中,母亲是唯一的。
只有自己的女儿会在人群中第一时间锁定自己,只有自己的女儿会第一时间奔向自己。
还记得片尾吗?
女儿在女主身后喊了一声“妈咪”,女主转身抱起了女儿,孩子即使只看到妈妈的背影也能认出她是妈妈,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观影后的大部分人总是会问:“当我的面貌改变时,你还能在人群中看到我、辨认出我吗?
”但人与人的关系是双向的,当我在看着你的同时,你也在看着我,而与之相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无法在人群中辨认出你,你还会爱我吗?
”就像影片中女主的前男友、警察那样,女主不能辨认时,他们就会深受打击——前男友因此在酒吧与女友分手,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警察听到女主的表白时说,不,你并不爱我,我只是人群中的另一张脸而已……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我们总是需要确认自我的特殊性。
对于“脸盲”人群来说,人生是艰难的,被爱则更为艰难。
他们很容易受到抱怨、指责,当他们偶尔不小心没有认出你的时候。
当然,经过训练,他们可以记忆人们各种非脸部的特征,做到让自己的生活与普通人无异。
但总有意料之外的时候,哪怕是片中那位心理学专家,当人们不面对她说话时,她也是无法读出唇语的。
女主患有脸盲症,并不是她的错,也不是她能够改变的。
对于片中她的情感转向(从前男友到警察,再从警察到女儿),在我看来,是一个追寻爱的过程,无可厚非。
可惜的是,当两位男主角在知道女主无法辨认自己的时候,都无法说出一句,“没关系,我能认出你就行啦”。
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与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相比,其实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我们并没有哪里很特别。
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我与其他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爱你。
1、之前看时光和豆瓣上评价不高,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这张碟。
毕竟这年头有想法的悬疑惊悚片儿不多,为了“不能识别人脸”这个比较有意思的创意,看下也无妨。
2、影片质量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十分好看。
3、首先,女主角的病症设置很有创意,而后衍生出来的惊悚故事也基本入情入理。
一句话,希区柯克当年如果有这个剧本,估计他也会拍的。
4、其次,影片叙事流畅,故事讲得清晰,节奏感好。
前半部分,导演并没有一直纠缠于凶杀案本身,而是非常清楚的为我们展现了女主角患病后的生活困扰,及她在为逐渐适应病症做出的种种努力。
一切交待清楚后,才开始着力描写凶杀故事,感觉非常的扎实。
5、整体故事虽然有诸如忽视了听觉、体形分辨力等bug,但总体来看还好。
除了最后女主难辨两位男主一节,其他的部分其实还好,基本上说得通。
6、女主的病症仔细想想当真是十分的令人苦恼,要是我恐怕真的就没法生活了。
尤其是当人们穿上一样的服装,就都变成一副模样这一设定,真是非常的恐怖。
尤其是幼儿园的小盆友全是一个样子,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做爱时眼一睁一闭就换一个人还是蛮爽的。
哈哈)7、米拉.乔沃维奇表现的很卖力,成片效果很不错,几乎令人联系不到《生化危机》中的打女形象,难得!
8、为这个不俗套的创意鼓掌吧,当下的悬疑片出新真的很难。
那些小bug,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吧,尽量别太较真了,痛痛快快的看得了,何必和自己的观影心情过不去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米拉?
当然事实证明也就剩下米拉能看了。
说实话剧情本来应该是很吸引人的题材——比失忆更牛掰的是记忆还在但是是谁完全搞不清楚,加上一个具有反社会性格的杀手随时可能要命,这样的剧情结构够吸引的吧,但是砸在了编剧的手里。
很好的叙事线索搞成了流水账,Anna无助恐惧的内心简单的表述成了对自己的厌恶和对旁人的愤怒,整个歪了。
还有反派的凶手,应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的,结果完全靠警察搭档的忽然觉醒就弄明白了,这样的设计太坑人了吧!!
还有关于Anna与警察的感情,怎么就产生了,怎么就生死难忘了?
在我看来就是一夜情而已啊,怎么最后还整了遗腹子出来,弄得生死相随似的。
另外情节设计上也有很多的硬伤,那个专家老太太在市场上就那样一转身走掉,扔下自己的病患不管了?!
还有明知道凶手在找机会干掉自己然后女主还凭着一个男友的短信就欣然赴约?!
这事是这样的吗?
反正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还好,你选的米拉来演女主,算是微弱的救了这剧一下,不然这只能是一部无聊的剧情的电影。
所以,建议就是,还是别看了。
《生化危机》里的女金刚变成本片的弱女子,一开始看真是不习惯,好在这片子本身也不怎么考研演技。
但我非常喜欢它的这个创意--失脸症!
整个故事围绕这个中心问题铺开得很好,把相关的难点,好处都描述得让人信服,而结尾男猪死去时被雨淋了后脸再次消失的结局也让人感动~推荐一下!
分清楚人完全可以靠声音啊,要不盲人则么办???????
陌生人可能分不清楚,几十年的闺蜜,同居一年的男友,声音不会分吗?
,何况外国人体味那么明显、身体形态都是可以区分的好么??
硬伤太明显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真是看不惯她小鸟依人,胆颤心惊的样子。总觉的下一秒她会拿出一把暴力对着人们突突
轻微脸盲,sorry……
虽然剧情有些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但是频繁变换演员让你体会到女主角的感受这个拍摄手法还是挺赞的,据说用了30多个男演员,我都快看神经了...
硬伤很大,比如身材声音- -,但是拍到我都以为自己人脸识别系统瘫痪了,还是看完了。
milla 演的不错 剧本不够让人意外 看不到一半大约已经猜出来凶手是谁了
比生化危机差远了,真不习惯米拉演这么弱女的角色,她的强悍以深入我心。
本来想给四星的,但是有个硬伤,所以给三星
好吧 看来要突破生化危机的框框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看这Milla演一个正常人是多么的诡异。。。
没有最后那句话我会多给一星的。米拉姐你被第五元素坑了一次还不长记性啊!什么叫做爱!一夜情加遗腹子就叫做爱!求求你们别你妈糟蹋爱字了好不?我觉得女主忽然醒悟她真的不是爱警察而是寻求安全感这解释会让我印象好一千倍的!我说真的!
有句话叫你化成灰我都认识,怎么变个脸就不认识了?
女主老公、警察、凶手我都没完全认清楚,还要在这一出“脸盲症”的戏中不断变换交织,原来观众才是真正的“脸盲症”患者啊
失败在三分之一就能让人猜出来谁是凶手,还有每个桥段都很矫情,而且讲的太喜剧了。演员是故意挑的么,看的我怀疑自己也是脸盲症。
女主角的表情比剧情本身还要惊悚……
脸盲症还是吓到我了
想法不错,但各种刻意设计的偶然,造成硬伤太多,加之几乎毫无演技的米拉,大大减分
不错的题材啊,可以拍得很特别的,后半部怎么忽然偶像起来了。
一部有趣的惊悚片。记得在京极堂系列小说《狂骨之梦》中,“人脸失认症”的表现是一种彻底的分崩离析,仿佛置身于诡异的异时空;而在这部电影里,它表现为瞬息万变的陌生面孔,这一方面营造了影片的悬疑气氛,另一方面也让让人体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对认知的怀疑与不安。
和老公一起看的,都觉得面孔失忆这个题材蛮新鲜。不过剧情其实挺一般的,结尾也没什么新意。宝贝比生化危机中胖了,不过还是那么漂漂~
其實沒傳說中的差好嘛。米拉演技還是在的。
除了结局有点潦草,其他都很好啊,真的不应该因为人家之前演的强悍就否定这个女子,只能证明演技好。我反倒觉得这个角色比拿着双枪突突僵尸的那个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