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水墨版的特别像大圣归来的悟空12:07怪兽会出现。
怪兽长得挺像《银河护卫队》里的格鲁特,但是只是像而已,带着似乎是地狱中的火焰,粗暴地拔掉身上的树枝树干,一点都不萌,比格鲁特差太多,所以他是带有破坏属性的怪兽而不是格鲁特那样的萌宠。
他对康纳说,我是你召唤出来的,给你讲三个故事换你一个真实的第四个故事。
康纳一脸懵逼,不知所以。
他以为怪兽会带来神迹至少会魔法吧,那么就能救回生病的妈妈,因为康纳噩梦的深处只有一个场景:天崩地裂中,妈妈掉入深渊,康纳却没有能够抓住她。
然而怪兽的目标很直接,我要给你讲三个故事换你讲第四个故事,就这样。
所以康纳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不以为然。
第一个故事,王子杀掉了自己的恋人栽赃给王后,引发人民对王后的怒火,王子夺得了王位,成为了人民爱戴的国王。
怪兽说,好人有时候也做坏事,并不是所有的坏事都是坏人做的。
虽然王后是女巫,但是她没有杀死国王也没有杀死农夫的女儿,在这件事中她是无辜的。
这个时候的康纳,不得不和讨厌的外婆一起生活,他们似乎彼此讨厌,厌恶变成了怒火,康纳砸了外婆的客厅。
面对外婆叫来的爸爸,康纳说,你不惩罚我吗?
爸爸说,我为什么要惩罚你?
第二个故事在工业时代,有一个特立独行的药剂师依然固守传统,采药炼制卖给小镇上的人。
镇上有位年轻的牧师觉得药剂师不信上帝,不跟进时代像怪物样特立独行,于是处处诋毁药剂师,导致小镇上再也没有人买药剂师的药。
(是嫉妒)直到有一天牧师的女儿生病了,药石罔顾,祈祷也并没有效果,牧师想到了药剂师,请求药剂师就他女儿,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哪怕放弃信仰。
然而药剂师不为所动,牧师的女儿最终死掉了。
康纳认为,怪兽应该惩治药剂师。
然而怪兽却告诉他,真正的坏人是牧师,一个人能够放弃信仰,那么也就能够因为嫉妒构陷他人。
他们砸掉了牧师的房子。
第三个故事,从前有个男孩总是被当做隐形人,实际上他并没有隐形只是习惯被忽视。
终于有一天他反复思考如果没有人看得到他,他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康纳就是这样的隐形人,他总是看着一个男孩,一个个子比他高身体比他壮的男孩子,故事没有交代是因为男孩总是欺负他,他才总是看他,还是因为康纳总是在看他才会被欺负。
终于有一天男孩想明白康纳之所以总是那样看他,挑衅他是因为想要被他揍的时候,男孩对康纳说,我再也不会看你,会把你当做隐形人。
愤怒的康纳召唤出怪兽,他说自己再也不要做隐形人,他把比他高比他壮的男孩打进了医院。
面对他的老师时,康纳说,你不惩罚我吗?
老师说,我为什么要惩罚你呢?
第四个故事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结束这一切,康纳说,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走,是我放手了,是我让她死的。
康纳内心是知道妈妈撑不过去的,这种想法让他内疚,觉得是自己没能够坚持信念而杀死了妈妈。
所以,妈妈死了,自己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所以他才会做出挑衅的行为,比起内心的煎熬,肉体的惩罚会让他好过一点。
就像黒柳彻子写的那样,失去父母的孩子产生巨大的内疚感往往都是,因为我不乖,爸爸死了,因为我的错,,妈妈死了。
康纳也是这样,当他产生想要结束这一切的念头时,内疚深深的折磨他。
怪兽说,你只是希望结束痛苦,你自己的痛苦,人都是这样想的,你是故意的也是无意的。
第四个故事的结局,康纳紧紧抱着妈妈,在打开心结的时候,放开手让她走。
故事的到了结尾,康纳翻开妈妈的画本,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康纳脑中的怪兽,是妈妈放进去的,她在他五岁的时候教康纳画怪兽的时候,就给康纳讲过了怪兽的故事,只是随着康纳长大这些故事进入了潜意识,在他遇到重大创伤的时候,进入梦境引导他。
杰克罗琳说,只要被深深地爱过,妈妈的爱会留在皮肤上,在哈利波特遇到危险时保护她。
康纳的妈妈说,不能看着你长大是我最大的遗憾,你生气也没有关系,我也生自己的气。
但是有一天当你回想起今天,后悔自己因为太生气而不愿跟我说话时,你要记住,没关系的,我都理解,你想对我说的我都知道,你不用说我都知道,如果你想摧毁什么,那就去吧,彻底摧毁他们,我就在那里。
最后赞一下配乐。
一部心灵的真正艺术品。
这是那个月引进质量最好的片子毫无疑问,影片用魔幻暗黑的方式讲述了母亲在去世之际用故事逐渐带着孩子走出心魔面对自己和现实的生活的故事。
导演通过平凡的故事将影片从内核中充满了诗意和浓厚的母女情感。
看过孤堡惊魂的明白让这位导演拍母子之爱再合适不过,他以往擅长的正是恐怖类型片,拍摄这部黑暗的童话风格非常拿手,依然是最后回归温情感人的套路。
而且我又从中看到了斯皮尔伯格的影子。
母亲一人照料着自己的儿子康纳,而现在母亲患病正一步步走向死亡,在生活里一切都不如意,和姥姥的相处不融洽与学校同学的隔阂,被欺负。
这段时间小男孩康纳在每晚准时到来的怪物(连姆尼森配音)面前并没有惧怕,而是一次次面对她,听着她讲述的一个又一个不明所以的故事。
(在这里不讲述这几个故事内容和表达的核心)逐渐着他开始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怪物在背后鼓舞着他去和欺凌的同学抗争,去与他的外婆和解沟通,最重要的是让他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他知道心爱的妈妈必将离开他,面对他心底的惧怕。
康纳对怪物坦诚的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愿望“希望她快点死”。
他不愿在看着自己的母亲这样痛苦的活着,也不愿自己的内心一直备受着这样的煎熬与折磨。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愿接受不愿放下的人和情感,可当一切已经成为现实,我们不得不放下的时刻,再难以割舍的也要学会放下,甚至是爱。
因为你的生活没有结束,你必须擦干眼泪站直你的身躯继续前行。
我之所以有很大感触,是我也在面对这样的事情。
小男孩也说出了我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独白。
在影片最后,小男孩康纳在妈妈临终时的病床前痛哭喊着“妈妈,你不要走!
不要走!
”他也知道这不可挽回,但这心痛的挽留才是真正的情感。
当他回到书房发现了一本书,书上正是妈妈所画的怪物和她给孩子一次次讲述的故事。
原来妈妈并没有走,她在生命结束前告诉了自己的孩子要勇敢的面对生活学会接受。
而妈妈早已化成了那可怕又可敬的怪物在背后陪伴着他继续成长。
紫杉树怪兽说:“我不是来治愈你妈妈的,是来治愈你的。
”它用恫吓逼迫着男主承认了一个自己不愿意面对的现实,那就是:“男主因为被即将丧母的事实长期折磨,自己在心底产生了想‘让一切结束’的想法”。
更直白地说“孩子希望妈妈早点死,这样自己就可以摆脱所有的折磨了”。
树的出现,就是为了帮他正视这种想法。
第一个故事叫“人性”:世上没有和黑白,善良的人也会有邪恶的想法,邪恶的人也许是无辜的。
换言之,男主你作为一个“人”,会产生这种想法是人性使然,这并不是你的错。
第二个故事叫“信仰”:人无完人,有缺点和短处并不足为奇,但人应该有底线,所谓“信仰”其实在中国人的理解应该是“道德准绳与原则底线”,换言之:你会有这种邪恶想法很正常,但这种想法是非常自私的,是不对的。
第三个故事叫“沉默”:一个人一直活在我们中间,当大家都习惯了无视他的存在,但当他想要获得注意时却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这个“人”就代表着那些“人们都看破却不愿说破的东西”,对男主来说就成了:“你明白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所以请埋在心里,千万不能说出来。
因为说出来会伤害身边所有你爱的人”。
男主最终只向怪兽吐露了那个在脑中折磨自己很久的“想法”,即“第四个故事”,也从内心真正直面了自己的人性。
电影一共看了三遍,又看了小说和舞台剧,我最终才弄清楚怪兽所谓的“这四个故事”彼此的联系。
这个过程太痛了,没有切身的体验过至亲的生命一点点在自己眼前消失的痛苦,很难体会到这种感受。
这个故事是一堂十分生动的死亡教育课,但很可惜真正听懂的人并不多。
开始时妈妈给小男孩看了爷爷留下的就电影,金刚。
小男孩看后表示想要像金刚一样能够砸烂一切就好了。
这个铺垫做的很好,小男孩此时已经在受噩梦、妈妈可能的离去的折磨了,他想要发泄却无处可以发泄。
而接下来是三个故事的对应简直可以用完美来称呼了,第一个故事中男孩对应王子,妈妈对应农家少女,外婆对应的是邪恶的后妈。
这个对应看起来不可思议?
但实际上是这个样子的:面对妈妈即将到来的死亡男孩手无足措把自己的怒火指向了外婆,将外婆当做自己故事中的敌人,将外婆当做要打到的对象,不断地向树人说着要树人将他从外婆那里就走。
可是树人的故事却告诉他他以为的故事的主角也就是他以为的好人——王子其实才是杀掉少女的人,也就是说他以为的在他自己的人生中扮演着要不让母亲死亡的自己其实已经放弃了母亲。
接下来男孩又将母亲治愈的希望依赖在了树人的身上希望树人能够治愈自己的母亲,然而第二个故事又出现了,告诉了男孩你自己已经失去信念了,这就没有办法了。
男孩不断地想要将自己的愧疚感恐惧感转化成愤怒,转化成对外婆的愤怒,转化成对无法接走自己的父亲的愤怒转化成没能就得了自己母亲的树人的愤怒。
可是树人却又不断的将这种愤怒引回到男孩自身,让男孩面对自己心中的罪恶感恐惧感的真正的来源,不让男孩再逃避。
其实男孩自己一直是有这样的罪恶感的,所以他在砸坏家具后问爸爸:你不惩罚我么,在打伤同学后问老师:你不惩罚我么。
男孩同学最后一次在食堂同男孩说的话没错,男孩想要的就是被揍。
男孩自己心中满是罪恶感渴望接受惩罚来缓解这份愧疚感来弥补这种罪恶感,可是没有途径也是因此他才感觉到自己是透明人。
然而母亲却做了非常好的疏导,告诉男孩如果想要摧毁什么东西是可以的,如果多年后后悔自己因为现在太生气以至于没能和母亲说上心里话是没关系的,母亲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看,就连男孩日后可能会出现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多年后后悔自己没来得及和母亲说的话的情景,母亲都替他堵好了。
整个电影过程其实是引导男孩将外化的体现为愤怒的罪恶感收回,然后直面它,再然后释然。
最后树人告诉男孩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不用罪恶,并告诉他了很动机论的观点:只要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是好的就可以,将内心最深处的好的观点告诉母亲也就不会留下太大的遗憾。
这样,男孩终于不再被那种罪恶感所困扰归于了平静,和外婆和解和树人和解和自己和解了。
这个电影真的比大多人想象中的要好。
它四平八稳不慌不忙的慢慢的把儿童(其实也适用于成人)面对明知道会到来的死亡时所经历的心境淋漓尽致的一层层的扒开展示给观众,太真太完美到让人烦躁。
1,因为迟到,错过了开头……2,我觉得莉齐很懂得康纳,当康纳被告知紫杉树也无法救活妈妈时,他很生气,莉齐说,当你以后想起你因为生气没和妈妈谈谈而感到内疚时,请不要内疚。
妈妈懂你,你想和妈妈说什么,妈妈都知道。
[悲伤]3,当康纳说出那句话“我想结束这一切(我想妈妈死)”时,可想而知康纳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痛,他是矛盾自我否定的,他想结束痛苦,却又对有这样想法的自己排斥厌恶(真想拥抱这个小孩)。
我想起了小心说的,人性是复杂的,有善良的想法,也有邪恶的想法,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这是正常的,不要去抵制自己的黑暗面,而要去抱持它,与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和平相处。
正如最后,康纳抱住了莉齐,也“放开”了莉齐。
4,很喜欢影片里的所有画,无论是那两个故事,还是康纳和莉齐的绘画!
会画画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好了!!!!
以上!
在任何表达形式中,开场都是最关键的。
读者观众天然迟钝且不耐烦,怎样讲好前5分钟永远都是创作者们立足的大前提。
在此前提下长久有效的切入点是特殊视角;特殊视角里,少年是一大类。
《当怪物来敲门》正是从少年进入,带出树怪,走出故事的一部缓慢、坚定、深刻而温暖的影片。
个人评分: 5分
一、 缓慢的青春 青春多彩而懵懂,单纯且美好。
这种说法本身就很傻很天真。
作为儿童到成人间的过渡:由于生理,青春势必缓慢;因为脆弱,青春只能无助。
在所有的无助里,恐惧给人印象最深。
在所有恐惧里,噩梦最有镜头感和重复性。
于是少年不停挣扎于自己的噩梦,于是我们N次伴随投入噩梦重温青春。
解决恐惧的方法、道理一堆又一堆。
但对雄性而言,唯有打。
打破脸,得到尊严;打破家具,得到交流;打破恐惧,得到担当。
二、 坚定的艺术 绘画能力是天生于血脉中的,发现、发掘、呵护、坚持,则是越来越难的。
少年的祖父就是艺术家、妈妈也是个生性浪漫爱美敏感的人、爸爸简单英俊窘迫(高级黑美国)也很是有爱、外婆严谨严肃刚强。
这样的家庭普通人不好消受,对艺术家则是最佳暖房。
因为艺术最缺的坚定,这个家族唯独不缺。
以下为坚定的四个组成部分。
1、天赋: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赋,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后者。
因为后者是基础。
当天赋变成生活、生存本能,艺术成就水到渠成。
2、启蒙:把天赋化为本能的往往是家长,当最亲密的家长刚好读懂了后代的天赋再悉心引导时。
兴趣开始化为表达,表达的共性便是艺术。
3、挫折:无论霸凌的同学、严厉的外婆、总不出现的爸爸还是奄奄一息的妈妈,通通都是提坎。
坎不是山,迈步能跨。
别人的山,在艺术家可以只是坎。
4、包容:儿子被霸凌,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影片里的妈妈是拖着重病的身子把自己爸爸的电影放映机拿出来给儿子放《金刚》。
“人们普遍惧怕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妈妈温柔淡淡说道。
——高级的教育,来自理解。
三、 深刻的历史 电影生意可以各种垂直各种系列各种模式,电影本身只能to C不该to B。
因为我们服务着的始终只有个体。
那么讲述本身就意义重大。
讲述的延展即为历史,to C的历史自然是家族史。
和一切家族史一般,树怪故事里的家族史也是由宏大、复杂的他人渐渐转为细节、具体的自己。
故事越宏大越复杂越容易抓人眼球,也越容易遗忘;越细微越具体越难一气轰动,但越容易时刻引用。
讲故事如此、拍故事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所谓历史,不过一个又一个生活的记录和归纳。
四、 温暖的人间 那么问题来了,这部如此艺术如此深刻的《当怪物来敲门》还能不能算作便于观看、理解、交流的影片呢?
毕竟几乎所以被称为缓慢、艺术、深刻的电影都往往不好看啊。
答案是,依旧好看。
因为有温度。
有人的体温在。
1、 轻重画纸的重量最轻,偏偏用炭笔来反复勾勒书画以加重其分量。
秒针最轻最快偏偏把时刻定在12:17以强调寓意。
于是面对厚重的树怪沧桑的声音,我们依然轻松以待。
2、缓急 所有现实世界镜头都是缓缓步进,而梦境也并未快速剪辑切换,但整体完全不会瞌睡,为什么?
先难后易。
先抛出最复杂最宏大也最绚烂的王子故事,然后递减做减法。
3、虚实 在现实和梦境之外,影片又把梦分成了虚幻的故事与真实的噩梦。
因为区分我们饶有兴趣充满好奇,因为画面统一我们不会不适。
4、面对 再复杂高级的电影也不该套嵌超过一个母题。
《当怪物来敲门》也不例外,只围绕“面对”二字讲故事。
当然,其器物核是树怪、其行动核是做梦、其故事线是妈妈的去世——都是少年的面对。
面对即勇敢,也是所有真实成长的起点。
大人不是树怪,只是能理解到更多的人,哪怕做不到改变。
成长也不是超凡,成长是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哪怕画面并非以为的美丽。
当少年不断询问为何没有惩罚自己时,自省不期而至。
自省,是最个人的温度,也是最保持长久的那个温度。
少年由于自省影响世界,成人因希望影响少年。
愿我们始终步履如少年,站立如树怪。
无论银屏内外。
故事是有生命的,但是它如何生长,取决于读它的人。
——《失物之书》一部不够好的电影。
作为孩子来看,它的话题太沉重,作为大人来看,它的节奏和形式又差了一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它让大人更懂得孩子的敏感细腻,让孩子更懂得成人世界无处安放的压力和现实。
就像当年看《失物之书》的时候,没想到是这样的虚实相加,没想到它是这样的童话。
得了癌症的妈妈,没钱租大房子的爸爸,絮絮叨叨有代沟的外婆,讨厌的校园欺凌,12岁敏感的小小少年,生活就是这么的现实而残酷。
每个人都没错,每个人都错了。
还好梦中的怪物出现了,虽然出现方式有些吓人,但也是每个孩子梦想的超能力的拥有者,孩子们梦想着它能打败坏人、病魔以及所有的困难和难过。
可是它没有,它只愿意讲三个故事,还要用这三个故事换取一个孩子不愿意讲出的故事。
少年康纳是抗拒的,他抗拒着母亲即将离开他的真相,他那么害怕母亲的离去以至于母亲的存在也不能让他感觉到快乐;他抗拒着外婆,外婆年龄又大又古板要求又多;他抗拒着学校,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把他当做透明的,以至于他宁愿被打。
他乞求父亲带他离开现在的环境,但父亲并做不到。
有时候拼尽全力,有时候还是无能为力。
怪物说:一个王子怎么可能又是凶手 又被人爱戴一个药师怎么能既有邪念又很正直一个透明人能被看见 怎么会让他更孤单因为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你相信令人欣慰的谎言,同时也知道痛苦的真相会让那些谎言显得很有必要少年的心理充满了敏感,他知道母亲即将离去再也不会回来,知道外婆和他之间有着爱也有代沟,知道父亲新组建的家庭之中他难以融入,知道人们眼中流露的怜悯对他是一种二次伤害。
他抗拒着现实,却又接受着现实。
因为不管有多抗拒,现实总会发生,孩子总会长大失物之书中说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而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个未来成人在静静等候。
有些时候,孩子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总会超出我们大人的想象。
克制冲动、克制悲伤、克制你所想要的和你所拥有的。
学会体谅,体谅他人的不易,体谅自己合理的情绪。
体谅爱和不能陪伴的爱。
体谅自己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人生的不完美。
学会体谅,就可以从黑暗中走出来,慢慢治愈。
孩子的局限性在于他们所知道的都是大人们想让他们知道的,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并不全面。
而他们终有一天,或早或晚,会看到这个世界阳光背面的阴郁和黑暗,他们所在乎的人倒在路旁再也不能保护他们关爱他们。
他们会一夜之间长大,从那一刻开始,他变成成年人的过程才郑重开始。
看《怪物来敲门》之前,就看到诸多评价,“神作”,“治愈”,“电影院里哭了”……于是,我带着瞻仰大作的心去电影院。
然而出来之后,我好像没有被电影触动心里任何一根弦。
直到后来,看了不同的影评,我也思考了很多。
不得不说,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很多电影想要表达的,太过隐晦,坐在影厅里一时间却很难意会。
电影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少年康纳深爱着母亲,但是母亲患了难以治愈的重病,每况愈下。
明知道妈妈留不下来,却也不想妈妈离开。
少年康纳召唤了一只巨树怪物,和它一起经历了一段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
框架理解不难。
但是对电影的困惑,源自支撑起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的,怪物和康纳说的4个故事。
这4个故事,将康纳的思想变化隐晦而又有意思的呈现给观众。
我要说的,就是我对4个故事的一些理解。
(为了能让没看过电影的童鞋更好理解,所以下面我会把故事的梗概尽量都说一说。
)故事一:王子复仇(由怪物对康纳说)故事里的三个主要人物:1、国王。
国王原来有一位善良的王后,王后因三个儿子的阵亡,过度伤心而死。
后来国王另娶了一个美丽的女人,这位新的王后却是一个女巫。
2、女巫。
被怀疑毒杀国王而登上了王位,被传言诱惑第四位王子失败,后来又被怀疑杀死了王子的爱人。
3、王子。
仗着为国王复仇、为爱人复仇的名义,聚集军队,召唤怪物(一棵紫杉树,也是康纳召唤出来的怪物),最后推翻女巫,当上了新的国王,从此幸福生活。
其实,每一段故事都可以说是康纳基于现实而幻想出来的心理暗示。
对照现实,这时正值康纳的妈妈病情得到控制(在康纳看来,实际上一直在恶化)。
他相信妈妈对他说的话,妈妈说,她一定会好过来。
但是外婆不那么认为,外婆想让妈妈住院接受治疗,并打算把康纳接到她家住,方便照顾。
康纳一万个不愿意,他认为外婆不喜欢他,认为她要拆散他和妈妈。
故事和现实有着直接的关联:国王,对应的是妈妈;女巫,对应外婆;而王子,则是康纳自己。
康纳深爱着母亲,正如故事中的王子爱国王(或者说是国王的位置)。
女巫是破坏这一切的人(害死了国王),与外婆拆散康纳和妈妈一样。
然而,故事的真相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国王是因为衰老而死,并非女巫下的杀手;而王子的爱人则是王子亲手所杀,并借此发挥,挥军夺回王位。
真相是,王子自己杀死了爱人被认为是坏人的女巫,没有做坏事,反而是王子编织了谎言。
这样的真相背后,隐藏的,就是康纳思想中的矛盾:其实康纳心中早已明白,妈妈终将无法救回来。
这是真相。
但是,康纳选择相信妈妈对他说的善意的谎言,同时也是他自己对自己说的谎言:妈妈会好起来的。
他乐于这样欺骗自己,因为谎言让他能感受到幸福。
与谎言对应的是,故事中王子心爱的女子,她象征着真相。
但是她被康纳(王子)杀死在心中,象征康纳拒绝接受真相。
至于外婆,是康纳所不能理解的,他认为她是拆散自己和妈妈的坏人,是女巫坏人。
然而真相是,外婆是康纳的妈妈的母亲,她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女儿。
女巫没有害国王,她同样也爱国王。
她没有引诱王子,只是想要照顾好他。
康纳对怪物说,他不喜欢这个故事。
其实也反映了,一切都只是他不愿意接受真相而已。
故事二:药剂师与牧师(由怪物对康纳说)同样先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1、药剂师:一个贪婪却高明的药剂师,他调制的药水能够治愈一切的疾病。
2、牧师:忠于信仰的信徒,认为药剂师是异教徒而呼吁大众排斥他,让药剂师的生意做不下去。
牧师有两个心爱的女儿。
3、紫杉树:能够治愈一切疾病的药水材料。
药剂师一直想砍掉它用来调制药水,但遭牧师坚决反对。
这个故事相对简单。
牧师的两个女儿患了重病,群医难治。
牧师唯有去求药剂师救救女儿。
药剂师要求砍掉紫杉树,牧师允许了;药剂师要求牧师放弃信仰,牧师为了救女儿也答应了。
药剂师却因牧师轻易的放弃自己的信仰,没答应去救牧师的女儿们,最后牧师的女儿病死。
这个故事对应的现实背景,是康纳亲眼看到妈妈的病恶化而住院,一直深信 “妈妈会好起来”的信仰开始崩塌了。
有如忠诚的牧师,为了救女儿的病放弃自己的信仰。
康纳为了能让妈妈接受更好的治疗,选择抛弃固执,搬进外婆的家。
所以,在这里,外婆的家,象征着对信仰的放弃,是妥协之地。
同一时间里,那位已经和康纳妈妈离婚的爸爸,从美国回来看儿子康纳。
康纳原本以为爸爸爱自己,然而却被爸爸“背叛”,又是一次信仰的崩塌。
“信仰是治愈的一半”,这是康纳对自己的暗示——坚守信仰。
故事里,牧师因为放弃信仰,而失去了救两个女儿的机会,康纳不能让自己变成牧师。
况且在现实中,康纳听到,紫杉树的汁液可以制成治疗妈妈的新的药方(这也对应着故事中说紫杉树能治愈百病的设定),这更坚定了康纳的信仰——妈妈能好起来。
那么,如何能表明自己的决心?
康纳选择了破坏,破坏他心中认为的信仰的抛弃之地——外婆的家。
这里就可以看出,故事中,牧师的一对女儿,代表的是康纳的妈妈,以及爸爸。
然而现实的结局,是妈妈的病依然无法治愈,爸爸依然不能接受他。
牧师的两个女儿最终病逝。
故事三:隐形人(由怪物对康纳说)第三个故事,与前两故事不一样,没了奇特的叙事画风,而是基于现实,突兀而来的故事。
在学校里,康纳有一个总是欺负自己的同班同学。
这个同学后来却厌倦了康纳,他要无视康纳的存在,将康纳视作隐形人。
被无视,意味着孤独。
孤独是康纳最不敢想象的,因为那代表着以后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日子。
康纳不能接受这样,选择以暴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狠狠的揍了同学一顿。
康纳冲向同学隐形人讨厌隐形。
这里说的隐形,我认为象征的就是康纳的自我封闭: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也不愿意向他人展露自己的心意。
同学最后被康纳打进了医院,这样其他同学就更远离康纳了。
孤独的人,依然孤独。
选择隐形,选择自我封闭的人,只能孤独。
故事四:噩梦(由康纳对怪物说)怪物要求康纳对它说第四个故事,是康纳的噩梦。
康纳一直被噩梦缠绕。
噩梦中,康纳的妈妈陷入地陷,康纳拼了命地紧紧抓住妈妈的手,不让她掉进地里的深渊。
梦里的地陷,毫无疑问象征着妈妈死亡后的地下长眠。
但康纳坚决不允许妈妈死亡。
这样强烈的情绪,康纳却只能在噩梦中宣泄。
在现实中,面对妈妈,面对爸爸,面对外婆,康纳都紧闭其口,抑制自己的情感。
也因为这样,康纳他选择欺骗自己,选择默默坚守信仰,选择封闭自己。
其实电影开头,怪物就对康纳说:“我来不是为了救你妈妈,而是为了来救你。
”帮康纳宣泄自己真正的情感,才是怪物的目的。
在诉说第四个故事时,康纳再次进入噩梦里。
依然紧紧抓住要掉进地里的妈妈的手,这一次,康纳没能抓到最后,妈妈掉进了深渊。
康纳嘶声裂肺地哭喊,也是终于让强烈的情感找到了出口。
回到现实,妈妈弥留之际,康纳与妈妈最后的相处中,终于说出了心底的话——“我不希望你离开”。
终于对妈妈说出了心里话尽管依然是不舍,但是其中已经蕴含着对妈妈终将要离开的理解。
四个故事,分别对应的是正视谎言、坚守信仰、面对孤独、学会放手,都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坎。
我认为,怪物代表的就是死亡。
事实上,怪物的本体——紫杉树,它所在的位置,就在一大片墓地之中。
王子欺骗怪物协助他夺位,是康纳自以为能骗过死亡的谎言;紫杉树的汁液能治百病,是康纳对死亡仍抱有的侥幸和幻想。
然而,死亡必将来临。
怪兽要康纳说出他的噩梦,说出第四个故事,也正是要求康纳表明自己对死亡的态度。
最后,康纳躺在怪兽的怀里,也证明康纳已经接受和正视妈妈的死亡。
这正是由死亡激发的关于成长的蜕变。
正如电影的开头白,用怪物的声音说出的一句话: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死亡,是人从孩子成长为大人,所必经的坎。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只怪物。
因为死亡,总伴随着生命而来。
至于康纳对怪物的想象从何而来?
故事的末尾,康纳找到了妈妈亲手画的画册,里面画的内容与前两个故事的情节如出一辙。
我认为,那就是康纳妈妈在康纳更小的时候,给康纳画的童话故事画册。
或许康纳已经忘了,但是这只怪物的形象一直活在他的潜意识中。
那妈妈为什么会画这只象征死亡的怪物呢?
画册的最后一页,怪物抱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幸福的笑着。
这小女孩就是康纳的妈妈。
我猜,那是在外公,也就是康纳的妈妈的父亲死亡时,妈妈将对父亲的思念,幻化成这只象征死亡的怪物。
(电影中,妈妈曾经拿出外公的放映机给康纳放《金刚》的电影,金刚就是一只怪物,这也是一条暗示。
)怪物救赎过康纳的妈妈,这次又再一次救赎康纳。
妈妈的画册的最后一页最后,说一下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元素——12:07。
每次怪物出现的时刻,都是12:07,这个时间点也是妈妈去世的时间点,更加印证怪物象征死亡。
但是,有一点我想吐槽,半夜的12点07分,电子钟显示的可不是“12:07”,而是“00:07”吧……
最近看的好电影太多了最近啊 在准备补考考试在寝室老是玩电脑不想写字,不知道还有多久考试我也不太清楚这次什么时候算是准备好了哈哈。
股票什么的最近关注的有点多了,,我不觉得像这样密集(其实还是不想把心思用在这该死的应试考试上)的关注资本市场能够让我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我越来越觉得最确切的资本市场判断是不经意间在早上刷牙的时候明确确定的,非常宏观的概念,然后再细分放到个股上电影有那么点意思但是为什么非要这么拍我不知道
这不是一篇纯正意义的影评,是我借电影表达对我儿子的叮咛。
九月一号,儿子要去他爸爸那里上小学了。
我根据工作选择地点,我们母子终究是要在地理位置上分开了。
七岁半了,从出生时,不,从怀孕时,就一直跟着我(嗯,这是句废话,是句我愿意细细体会的废话)。
怀你时还在SY大学任教,站在讲台上也没觉得太困顿劳累——我就当一边工作一边胎教了。
出生几个小时后,你躺在我身边,那小样儿吆,什么都小——鼻子小,嘴巴小,手小,脚小——就是眼睛一连五六天不睁开,第七天睁开了,嗯,眼睛也小。
我都不敢抱你,太娇小白嫩了,怕一个动作不合适再弄疼了你。
小小的你睡在襁褓里,在窄窄的病床上跟我紧挨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你看。
打扫病房卫生的阿姨几次好心数落我这样不行,说月子里不能累眼睛。
嘻嘻,我哪有那样娇气,再说,看我儿子,多养眼。
转眼你就四岁了。
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由一个家变成了两个家,我不让你说成爸爸家、妈妈家,我说都是你的家,组成人员不一样了,但都有你的一席之地,你都是两个家的不可或缺的成员——不管你在你哪个家里。
你偶尔提起来怪过我们,好在从没恨我们——也或许恨过一点儿或恨过一时也未可知,或许是我们做到了尽其所能的方式继续爱你的缘故,你总体是健康快乐的成长状态。
希望你将来也一直这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没有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是平坦的,谁都会遇到困难坎坷,谁都会滋生负面情绪,体验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慢慢学会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好心态,挺难挺难的,一个人默默承受变坚强当然好,但也需要向朋友敞开心扉,互相交流帮助。
你要记得,妈妈也是你的朋友,可随时寻求我的帮助。
我一直想对即将分开的儿子说些话,说些他以后翻看的时候能起点作用的话。
这些话,既不能让他一直活在美好童话里傻乐呵,又不能让他过早意识到现实的复杂多面而沮丧不安甚至胆怯。
前者容易生活里多栽跟头,或许懵逼一阵子继续跌入另一个童话,然后再被现实撞地头破血流又或懵逼又或跌入童话的另一个极端。
后者容易伤害年幼心灵,失去宝贵的想象力,过早尝到辛酸无奈,甚至绝望,甚至冷血。
把握这个度,特别难。
如果没有把握,那我就打算什么也不说。
直到看到电影《怪物来敲门 》A Monnster Calls,这个电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要对我的孩子讲的话。
《当怪物来敲门》是绝对暗黑系电影,此片根据派崔克奈斯的小说《恶魔呼唤》改编而成,讲述了少年康纳在面对母亲的生死离别之际,遇见怪物树人,并在树人的感召下直面内心,拥抱成长的故事。
电影里的怪物树人是主角男孩康纳痛苦衍生的心魔,是现实的影射。
他妈妈得了绝症濒临死亡,爸爸另组了新家远在美国并且没有条件带他走。
他要跟彼此不喜欢的外婆住在一起。
他还被校园暴力欺负侮辱暴打。
怪物也是临死前的妈妈为孩子种下的,它凶巴巴地板着脸孔,急不可耐地把那些残忍的事情灌输给孩子。
这很残酷,她知道,但是没有时间了。
故事里,有利用爱情杀爱人登上王位受人民爱戴的所谓好王子与被冤枉的所谓坏女巫,有坏脾气冷漠却治病救人的制药师与善良却丢失信仰的牧师,有被渴望关注却依然孤独的隐形人。
每个故事,讲一个道理。
第一个,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一直的好人,也没有一直的坏人,大多数人是处在两者之间的; 第二个,信念(或者信仰)是必要的,它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却能让你平和面对苦难; 第三个,每个人都是隐形人,并非被人注意到就不孤独了。
孤独总是存在的,不要试图摆脱它,要学会跟孤独相处,那是内心充盈的必经之路。
怪物要小男孩说出第四个故事。
他不敢,他说说了就会死去。
而他宁愿死,也不愿说出真相。
面对现实,比死还要难。
死,比活着,要容易。
终于,小男孩在怪物的引导和鼓励下勇敢地说出心里的巨大痛苦——“妈妈,我不想让你走!
”他也明白了有些告别,是注定要发生的,接受事实,是疗愈的第一步。
生离死别,人世常见,但对于孩子,过早接触,他需要帮助。
逃避悲伤是人的本能,面对内心,面对现实,面对残酷,就像是面对一头突然敲响家门的怪物,你要顺从本能害怕地逃避,还是勇敢地与它直视?
你选择逃避,也就永远逃离不了噩梦纠缠。
你直面它,与它和解,它反而帮助你摆脱了痛苦。
直面怪物,直面心魔,直面内心,与它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
一个孩子,还不能理解生活的残酷,但提前遇到了,就得过早成熟。
还有26天跟儿子分离,这个电影很应景,很及时。
他才七岁半,还不能理解太多。
而我就像电影里的妈妈那样,要帮助他提前把一些重要东西植入他的潜意识,比如三个故事里说明的道理,比如小男孩康纳勇敢讲出的第四个故事。
电影太长,就让儿子看了一些片段,我解说了一些。
他为康纳的命运唏嘘不已,我说你跟他对比,你的妈妈离开你并不像康纳的妈妈那样死去,你随时可以见到我。
你爸爸也不像康纳的爸爸那样不能接他过去一起住,你爸爸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接你过去。
我们都在爱着你,以各种形式,不放弃。
儿子从背后搂住我的脖子,说:“妈妈,我也爱您。
”失去的一切,我都会反省,但不会再纠结过去,不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我已经荒废太多岁月,才学会了往前看,不再辜负余下活着的日子。
分离,既然已成定局,那就勇敢面对吧!
这文字何止是对儿子的叮咛,也是对我自己。
种下一些目标吧,用汗水泪水心血浇灌,等它抽出嫩绿的新枝,活出生命的盎然绿意。
我本脆弱,为母则刚。
电影剧情感伤但不够让人流泪。连姆尼森配音的树人讲的三个故事穿插的动画别有匠心。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儿童片,还可以3.5
节奏慢,成长故事。
终于有人要说monsters inside,一部真正的心理治疗电影,非常感谢能讲这么好的故事。托比到底什么时候能红,既然阿弗莱克都能拿影帝?
这电影真让人无奈,制作相当的精致,但主题说适合儿童,立意却不适合儿童。
巴亚纳的导演水准还是OK,感觉他很喜欢这种偏于阴冷且主题黑暗的故事,暗黑版的斯皮尔伯格。不过本片主题真是太极端了,令人伤感,不可否认电影的目的达到了,但个人不太喜欢
可能是我预期太高的缘故,以为会是【潘神的迷宫】【灵幻孤儿院】那种西班牙特色的温情奇幻片,结果只是一部纯正好莱坞路线的儿童治愈系,噩梦、怪兽、任务和主线的关系在解读上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怪兽隐喻心境的路子也不新鲜,好在导演的掌控能力不错,这导演虐人总有一招。
充满诗意,情感,十足想象力和美感的一部佳作。关于对所爱之人失去的学习,关于生活中如何去抵抗每一个困难的启示,还有那些成长中必须面对的伤痛与不幸,借由树的形象和故事一点点的娓娓道来,很难不让人为之流泪。Lewis MacDougall继Pan之后又进步了,太有天分!
童话故事被编成弟子规就不好玩了。
居然没什么人提《失物之书》?这故事背景设定及前十五分钟几乎和小说一模一样!结合后面看又可说是前传,当然想象力与叙述方式比小说弱太多。Groot出现后更是内涵大跌。几个剧中小故事的动画效果不错,氛围似乎想在《潘神迷宫》和《大鱼》之间取平衡,但没做好。主题还是自我确认及不逃避现实。
与其说是孩子召唤来的 其实是母亲召唤来的
无聊又感人 心里忧伤却明朗
这一切对一个小孩来说,未免也太沉重了
真是暴力的孩子...敲无聊...设定在英国但是没有英国的气息
还行9
如何學習放手,面對生命中不捨但不得不的離別。用奇幻視角去表達那些憂傷焦慮,但也有溫柔的療癒。穿插故事以水彩動畫表現,很美。少年主角Lewis MacDougall演得不錯,Sigourney Weaver和Felicity Jones分飾嚴肅外婆與癌症母親都十分動人。 J.A. Bayona真心是擅長處理細膩情感的導演
太难看了,就是个套路化的小男孩与自我与周遭和解的传统故事,树人的特效五毛,看得昏昏欲睡
动画部分画面相当漂亮,一个孤独的小男孩,现实和噩梦同样难以承受,怪兽所讲的故事有点颠覆童话的意思,主线走得却还是成长套路,整体只能算平庸。
国内没有的儿童教育童话
这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从心底里接受痛苦,坦然面对妈妈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