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

Atonement,爱·诱·罪(港),救赎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7

《赎罪》剧照

赎罪 剧照 NO.1赎罪 剧照 NO.2赎罪 剧照 NO.3赎罪 剧照 NO.4赎罪 剧照 NO.5赎罪 剧照 NO.6赎罪 剧照 NO.13赎罪 剧照 NO.14赎罪 剧照 NO.15赎罪 剧照 NO.16赎罪 剧照 NO.17赎罪 剧照 NO.18赎罪 剧照 NO.19赎罪 剧照 NO.20

《赎罪》剧情介绍

赎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意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空头平家物语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楼住有情人给你来点血浆战金刚关于爱志明与春娇艾薇和豆豆杀出集中营昆仑劫之鲛人泪入侵华尔街人鱼我盛大的同志婚礼极端份子碧比小白菜奇案蛮战第一季捉鬼记超级男女寻找传家宝惊天奇案逍遥法外第六季刑警的故事命运之夜无限剑制第二季德蒂拉和兰尼抢劫了一辆火车小镇突袭以法之名护宝娇娃赛文奥特曼X

《赎罪》长篇影评

 1 ) 华丽的无病呻吟

Keira Knighley与James McAvoy这两大偶像派明星在2007年联手带来了一部古典风格的英国影片《赎罪》。

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说是美仑美奂,宏伟的英国乡村大宅,碧绿的草坪与美丽的鲜花,俊男靓女,华服美景,机智而充满情趣的对话,再加上情节上小女孩看成人世界的小小扭曲,电影倘若按照普通的古典青春爱情偶像剧的套路来,本来也是部无功无过的视觉盛宴;不过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花了太多笔墨在残酷的战争场景中,但又没能力将大时代大背景与先前的小情趣小故事很好得结合起来,结果是棋差一招,整部电影变作一场华丽的无病呻吟,令人唏嘘。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Keira饰演的富家女Cecilia爱上了家里仆人的儿子,James McAvoy饰演的Robbie。

Cecilia的妹妹Briony从小就显露出作家的才能,性格上也有点敏感早熟。

一次小小的误会让Briony误解了姐姐与Robbie之间的情感,而男女之事就更非小小年纪的少女Briony所能领悟的。

情况发展可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Robbie被当作流氓抓进监狱,最后决定参军以逃避悲惨的牢狱生活,一对有情人便如此劳燕分飞。

与传统的爱情剧相比,电影最与众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史诗般的手法来刻画二战中英军在法国溃败撤退的景象。

Robbie作为哀兵一员,既亲眼见证了德军的残暴杀戮,也切身体会了英军绝望后的颓废黑暗;与此相对照的是Briony在后方医院中的护士生活:鲜血、伤痛和死亡。

将这二者联系到一起的是Briony对造成姐姐Cecilia和Robbie不能长相厮守现实的罪孽感。

影片采取了同一片段不同视角重复播放的剪切手法,配以出色的电影音乐,强烈增加了叙事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但当故事行进到后半部分的战场部分,描述Robbie与战友从硝烟中一路蹒跚至海滨等待撤退的船只带他们返回故土的时候,电影便陷入了毫无目的的冗长与沉闷当中,我甚至感觉导演在这里似乎忘记了电影的整体性,为了史诗的效果而过度使用史诗的手段,让Robbie这条线索越来越偏离电影的主航道,最后才通过苍老Briony的自述勉强将故事拉回正途。

这样的缺陷,即使是技术上无比震撼人心的长镜头也不能弥补的。

但比起电影“赎罪”这一主题的勉强性,影片后半部分节奏的失调又可以被忽略不计。

“赎罪”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大时代大背景的介质,本来是个很可以挖掘些深度的题材,既兼顾个人生活中的小情趣小悔恨,又能通过个人之眼体会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这类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剧连接在一起的故事成功的关键便在于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或者平凡之中凸显伟大。

电影《赎罪》最大的失误在于在成功的将观众从小情趣的爱情故事引入战争的时代大悲剧之后,却就此止步不前,甚至在结尾处刻意的由大入小,再次返回到当初所谓的妹妹对姐姐幸福破坏的个人忏悔当中。

小情趣本该是自然而然带观众进入对大时代思考的一种手段,可在《赎罪》一片中却完全相反,大时代完全成为了小情趣的花边点缀与煽情手段,被硬挤出来眼泪之下流淌的是赤裸裸的唧唧歪歪与无病呻吟。

既然提到了电影中的小与大,我也不能不再提一句今年走同样路子的话题电影《色|戒》。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能容许王佳芝在关键时刻出卖国家,却不允许小女孩在大时代中发发小牢骚?

抛开影片的技术性细节,这里我想强调的便是前面所说的叙事手法差异:《色|戒》是通过个人的悲剧,通过国恨家仇面前形形色色人物的表现来展现一个时代的悲剧,一种深刻的悲伤,由小开始,以大收尾;而《赎罪》却从头到尾都停留在小情趣上,大时代大背景完全沦落为个人恩怨的点缀,主题并不因为这样时代背景的存在而得到任何提升。

与其这样毫无目的的刻意煽情,还真不如从一开始便定位于单纯的爱情故事上,至少小得坦率而纯真。

纵观《赎罪》,影片的叙事手法像极了某些海派美女作家的风格,美则美已,但华丽下面全都是虱子。

部分内容刊登于《电影世界》,转载请注明。

 2 ) 五分钟的长镜头

片中敦刻尔克大撤退前,五分钟的长镜头着实让我震撼,镜头的路线,场景的展现,视点的交替,人物的走位,异常精彩而到位的表现出海港上35万士兵等待撤退时迫切、紧张、不安、期待、希望的气氛,堪称影片艺术上的华彩乐章。

导演乔·怀特将前人用烂的打字声效玩出了新的境界,急促的打字机慢慢由无规律的敲打字母变成了主观节奏,一种落在观众心头的敲击,而配合紧张急促的钢琴和弦乐,已经变成布里奥妮出场的标签式音乐,少女时代的兴奋雀跃,长大后的不安心跳,护士们急促的脚步,火车里灯光的忽明忽暗....布里奥妮由爱生妒、盲目推论、最终蒙蔽了眼睛和良知,断送了罗尼和塞西莉亚的幸福,而也造就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影片前半段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布里奥妮身上,不得不提布里奥妮的扮演着Saoirse Ronan(8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她将布里奥妮的早熟和纯真演绎的相当到位,由于爱上罗比却又误会其不堪,更嫉妒他与姐姐相恋,自己得不到的玩具干脆毁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在作证时坚定的指正让人尤感心酸,仿佛看到一个人背对着悬崖而不自知,却正在退出那致命的一步。

导演和编剧在结构处理上煞费苦心,转换视角,打乱时间,所以影片中每个人知道的都不是全局,而只是自己所见并主观臆测推断的部分,这正是矛盾所在也是悲剧发生的前兆——误解。

所以当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到整个事实真相时,那种惋惜和悲痛就愈发的深切,而导演的意图正是让你无法带入到影片人物中的任何一个,就让你身在局外目睹悲剧一点点的滋生、发展,而正当你为你所见的而感伤时,才知道那只是布里奥妮的主观想象,是她小说中可掌控的情节时,是现实中布里奥妮无法做到的,给他们幸福,给自己救赎。

影片的后半部,镜头的主观感非常的强(之后也证明了确实是主观想象),布里奥妮从表姐的婚礼教堂到姐姐的公寓,就仿佛穿梭在一个个布景间,这是一次心灵旅程,现实中她永远不能做到了。

伴随布里奥妮一生的是写作,想象还有无法平息的罪孽和悔恨,她用一生的时间在弥补自己童年时犯下的过错,用她的最后一部书(她称其为第一部书)来为自己编织一个残酷而美好,有遗憾但是最终获得救赎的人生,也是对罗尼和塞西莉亚的悼念和赎罪。

 3 ) 《赎罪》: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虚构如何赎回生活伊恩·麦克尤恩是如今英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曾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击败众多强劲作家摘取了令人艳羡的布克奖,彼得·查尔的斯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小说界里在故事编织和风格建树上均卓有成效的作家”,而英国文学专家大卫·马尔科姆在《理解伊恩·麦克尤恩》一书中,引述了基尔南·瑞恩的话,说麦克尤恩的“黑色抑郁建构了他早期作品的风格,对即将发生的罪恶的阴冷迷恋,显现出他对爱欲力量和可能性救赎的理解”,而麦克尤恩近十年来对电影和电视的兴趣,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分水岭,他的小说也开始显现出某种变形”。

《赎罪》是麦克尤恩2002年的作品,获布克奖提名。

麦克尤恩继承了一个创作上的“伟大传统”,他喜欢把刚完成的书稿送给妻子看,的确,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某个心爱的女人能是第一读者,托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是如此待遇他的安娜?

自然,这次的《赎罪》让安娜莱娜哭了,这在之前是未曾有过的,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伊恩坚强的妻子?

伊恩说,“一定是某些特别的东西。

”肯尼斯·杜兰,《洛杉矶时报》的专栏影评人,如此评述小说,“作为一部确定无疑和深刻感人的作品,《赎罪》是当代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它对摧毁和创造、分离和愈合的虚构力量做出了一次强有力的冥思。

”经过3个月的艰苦赶制,由Working Title公司投资拍摄的电影《赎罪》终于在9月杀青后于英国首映。

肯尼斯·杜兰说,“《赎罪》是那种不经常出现,即使是,也是很少能够强有力和忠诚地被转换成影像的小说。

”所以它如同影史上众多名著改编的电影一样,注定还没脱胎就要争议不断,这种争议建立在一位创作者应如何架构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微妙平衡,比如侯麦的文学化电影,或者像《老无所依》那样在原著之上张扬着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革新,而10月份上映的反响平平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无疑见证了苏姗·桑塔格在《从小说到电影》中对电影改编的质疑,“似乎电影的本质就是把优秀的原著小说删节、冲淡、简化。

”《赎罪》的争议还在于,在一个继1994年以来把世界电影活力极致化的2007年里,体现电影新美学的《老无所依》和《血色将至》在金球奖上惨败给《赎罪》,究竟意味着什么?

《赎罪》讲述了布里奥妮为她在13岁那年,因为一则她所不能理解的爱情,而拆散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罗比的幸福而做终生的忏悔。

应该说,美国大部分主流媒体对影片均持相当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随着影片在一些大奖项上的多有斩获而貌似获得了一种主流的姿态,J.R·琼斯的话颇具代表,“在心理精确度上,《赎罪》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神话。

”的确,它精致细腻的叙事显现了创作者对社会细节和人物情感洞察力的精到把握,从摄影、布景、剧本,到表演和执导手法,每个部分均流光溢彩,像是直接承自约翰·厄普代克评小说《赎罪》的特点:“美丽动人、气势磅礴”,但是否各部件都完美无缺,就能是一部机器性能优佳的保证?

这个问题放在《老无所依》面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老无所依》同样改编自名小说(小说获普利策奖),同样细节丰富,同样有精雕细琢的摄影、表演、剧本等等,但它的独一无二显然来自导演科恩兄弟对传统类型片的精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美的反类型片的法则,换句话说,《老无所依》在对电影语言的贡献上要远远优于《赎罪》,后者的优点则有赖于扎实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主题,而故事和主题恰恰是原小说提供的,而非电影创作者的才能使然。

在这点上,F.R·利维斯一点都不过时,这位当年驰骋英伦三岛的英国大批评家,说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拯救》“是一部奥斯卡奖风格的作品”,作者“语气庄重地演绎了一幕爱与荣誉之间的对立冲撞,其缓慢而煞费苦心经营出来的富丽堂皇,更多的是意在令人心生敬畏而不是激动震撼。

”听起来,多么像是在描述《赎罪》,又一部《英国病人》,但或许有人认为,由于《冷山》的导演缺乏对现代心理学足够的兴趣,必然导致《英国病人》在“爱情,战争,伤痛和背叛”等宏微观的主题上不及乔·怀特的第二部作品,有了几个重要奖项尤其是金球奖的肯定,这位电视节目出身的导演看来前景可嘉,但艾拉·泰勒似乎有异议,这位《村声》的主笔说乔·怀特两年前的处女作《傲慢与偏见》简直是糟蹋了简·奥斯汀,现在他再次以其华丽的彩笔毫无章法地张扬放大麦克尤恩对人物心理最为细腻、隐忍的刻画,“麦克尤恩密语的地方,怀特呼叫。

在由打字机的韵律和战争的轰鸣共同铸就的一种歌剧般的恢弘声部中,麦克尤恩深刻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虚构如何赎回生活——被怀特抛之路旁。

”艾拉·泰勒对待乔·怀特或许刻薄了点,事实上,电影在某些方面的确是小说做不到的,我们看到电影的战争部分,即罗比参加英法和德国在敦克尔克的大战,它描刻了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带给人的双重创痛,一个四分半的长镜头,随着罗比游走在梦魇般的海滩上,我们听到马匹的嘶鸣,枪声,悲戚的音乐,看到中枪倒下的马,天上飞的纸,受伤的士兵,老人、女人和无助的小孩,看到人们歌唱着对和平的渴望:“让一切平息,让战火远离,让和平穿越地震、狂风和大火……”如果说电影有过优于小说的话,那也是它“在捕捉战争创痕这点上比任何小说都要更加地鲜活”,战争部分强调了两种艺术形式的根本性不同,“小说家的最好朋友是一个静止的角色,而电影制作者的最好朋友则在动态中体现出其活力。

”应该说说结尾。

年老的布里奥妮已是一位出过21部小说的作家,对于1940年6月她向塞西莉亚和罗比道歉的情形,我们得知,是她在《赎罪》中虚构和创造的,“事实上,这一切也不可能发生,”她在电视台上做电影的最后一次忏悔,“因为罗比在1940年6月1日,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那一天,死于败血症,而我从没有得到姐姐的谅解,因为她在1940年10月15日就死了。

”《赎罪》是她的第21部作品,但其实是第一部,它贯穿了布里奥妮的一生,成为一种追问: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以一种富于新意的收尾,电影把这个问题推向一个终极拷问的位置,但它的独特和意义应该属于作品真正的创作者麦克尤恩而不是乔·怀特,是麦克尤恩让我们知道“人性的关怀”的确是有其伦理价值的,“但是我的读者能从那样的结局中,获得什么样的希望和满足感呢?

所以在生活中,我想让罗比和塞西莉亚得到他们渴望却没能得到的幸福,这不是逃避或者软弱,而是一种人性的关怀。

我给予了他们幸福。

 4 ) to Bee or not to Bee

没错,我写的就是Bee,至于我为什么写这个Bee而不是那个be,请容我慢慢道来。

看完之后,您再说我写的到底是对是错。

窗户在电影视听语言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导演不太喜欢运用窗户来表达富有寓意的影像,但是,窗户一直是西方导演最擅长最热爱的语言。

有多重要呢?

说得庸俗些,大概就像国人打麻将的“会儿”一样吧。

影片《赎罪》在简短介绍13岁少女布里奥妮的梦想和片中主要人物关系之后,便开门见山地以一个窗户的段落将全片的主题呈现出来。

《赎罪》的主题不就是幸福的毁灭和布里奥妮的赎罪嘛,还有什么别的主题吗?

有,当然有。

如果说《哈姆莱特》(请注意,影片中出现了这个名字)又可以翻译成《王子复仇记》的话,那么《赎罪》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哈姆莱特,可以翻译成《少女赎罪记》,因为它和《哈姆莱特》讲述的是同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不知你是否记得它巧妙地隐藏在影片的一句对白之中。

)对英国人来说,莎翁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曹雪芹之于中国人(他们关于莎翁的研究论文较之国内学者之于曹雪芹,其数量之多更加有恃无恐)。

而《哈姆莱特》是全世界除了圣经以外,被引用得最多的英文著作。

而所有被引用的话里面,我估计,引用得最频繁的恐怕就是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了(可能紧随其后的就是女人呀你的名字叫弱者了。

)书归正传。

当13岁的布里奥妮站在窗户里面向外面望去的时候,与其说她看到的是她姐姐塞西利亚和她暗恋的、仆人的儿子罗比调情的场面,不如说她看到的是他们三个人的命运:to be or not to be。

而且,为了提示我们,导演还别具匠心地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现在,请你回答我,当布里奥妮走了很长的路、走到窗户前、试图向窗外望去的时候,她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是什么打扰了她的偷窥?

是那只蜜蜂(BEE)。

蜜蜂阻止了她的偷窥,她却任性地赶走了那只蜜蜂。

于是,她看到了她不应该看到的一幕:塞西利亚在罗比面前脱去上衣。

她倒吸一口气之后,出于本能,这个13岁的女孩子转回身去。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如果,她没有那么强烈的好奇心,她选择不再转过身去,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是,不幸的是,她选择了转过身去,这个选择等同于她对To be or not to be这个命题做出了选择——她选择的是毁灭。

布里奥妮转过头又一次向窗外的池塘望去,她不知道自己这个转身将使自己走向深渊。

她看到的是,塞西利亚从水里爬上来、几乎全裸着,而布里奥妮竟然很镇定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蜜蜂也没有再来捣乱。

塞西利亚穿上衣服离开,而罗比犹豫一下之后,看到周围没有人,便试图用手去抚摸塞西利亚呆过的水面。

显然,在观看者布里奥妮和被观看者罗比的潜意识里,这种抚摸象征着对塞西利亚身体的抚摸。

如果布里奥妮没有看到这一幕,而是在塞西利亚离开的时候也离开窗户,那么,尽管她已经站在可怕的深渊的边缘,但是她也许还是可以得救的,因为她后来也许无法那么坚定地得出罗比是“性欲狂”的结论。

这时,哪个讨厌的蜜蜂(BEE)又出现了。

当然,它这样不知趣地、及时地出现是导演的安排。

于是,被蜜蜂打扰了观看、同时也被罗比的抚摸打扰了她的内心的布里奥妮选择了毁灭。

虽然画面没有血腥地呈现蜜蜂的死亡,但是毫无疑问,观众知道它死了。

导演对蜜蜂之死的呈现所体现的慈悲和内敛,可以说贯彻始终。

影片中所有关于死亡的镜头,比如敦克尔刻大撤退,比如伤员之死,罗比之死和塞西利亚之死,全部表现得有力、真实却又很内敛。

遗憾的是,《赎罪》虽然获得第80届奥斯卡奖的7项提名,但是在5部提名最佳影片中,它也是唯一一部没有得到最佳导演提名的。

也许,要想理解如此精辟细致的情节安排,对匆匆忙忙看片的评委们来说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

罪恶的人做出的坏事得到的是复仇,而善良的人做出的坏事则是赎罪。

布里奥妮几乎用她的一生来赎她的罪,最后,她终于赎清了。

上帝安排她得了那种在我看来算得上是美好的病:她将失去记忆,就是说她将终于忘记困扰她一生的、总是在人群中一闪而过却永远找不到的罗比的影子,忘记美丽得令她嫉妒的姐姐,忘记所有令她痛苦不堪的回忆,她将在一片没有痛楚的安静中度过余生,这对她来说,这不是最好的奖赏和补偿吗?

说到布里奥妮对罗比的爱恋,我还是想从哈姆莱特说起。

今天的西方学者,喜欢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哈姆莱特,他之所以那么粗鲁、用那种颇具几分色情色彩的话来叱责他的母亲,是因为他有浓重的恋母情结。

我想,对于布里奥妮,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来解释她对罗比的爱,也许并不为过吧。

反正,她并不错在对罗比的爱上,她只是阴差阳错,好心却办了坏事,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的劳伦斯神父,本来想帮那对恋人,没成想却害得他们双双殉情。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只用寥寥几笔就刻划出了布里奥妮的表妹罗拉和那个奸污虐待她的商人保尔 马歇尔的形象,极见功力。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就是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长镜头:从那个玩具城堡(这个城堡后来出现在塞西利亚送给罗比的明信片上,它象征着家)的门口,镜头带着我们沿着一群像是在迁徙的野生动物的队伍,一直走到布里奥妮的身后。

这应该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场景,而是导演刻意安排的。

作为全片的第一个移动的镜头,导演显然试图通过它暗示什么。

导演Joe Wright 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是说布里奥妮身后有一群豺狼对她虎视眈眈她却全然不知,还是说其实生活里总是危机四伏?

我实在没有想明白。

在to be or not to be这样人类至高至上的主题之下,再来评价男女主角的表演似乎显得太过轻率浮浅。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两位主角均未能获得奥斯卡的提名。

但是,在我看来,该片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应该在情理之中。

意大利作曲家达里奥 马利安那利(Dario Marianelli)和导演Joe Wrightly在成功合作了2005年的《傲慢与偏见》之后,再次联手,为这部影片打造出浪漫、深沉的音乐旋律。

影片中,古老的打字机的敲击声逐渐转变成敲击人们心灵的音符,真是令人称奇的神来之笔。

片中前半部份那些如诗如画的英国乡村田园风景,令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执导的、也是反映英国乡村生活的作品《苔丝》(那是另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故事)。

哈姆莱特用他的剑和他辞藻华丽的韵文诗完成了他的复仇,而少女布里奥妮用她的笔完成了她的赎罪,正如她所承诺的那样,不要押韵,不要修辞。

但是实际上,影片的每一个段落、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押着同样的韵脚:to be or not to be。

 5 ) 一部很讲究的电影

正如《看电影》审片室的点评一样,[赎罪]把艺术拍的很商业,在看过第三遍后,较之前的体会更多了些,也更加赞叹导演在各个环节的处理,让这部气质上很文艺的电影看起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一部上乘的影片,必然注重细节的表现。

[赎罪]的七项奥斯卡提名也可见其在各个方面的出众,虽然只获得了最佳配乐的奖项(实至名归),但对于一部英国影片和资历尚浅的年轻导演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已有威尼斯开幕影片、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殊荣在前。

这里不谈长镜头和主观视角与观众视角的并叙结构,只谈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在细节上,[赎罪]让我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它的讲究。

影片中虽然融合了很多种表现手法,但并不显得杂乱突兀,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细节来完成起承转合的任务,而这也正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先来看看视觉方面,前半部:晚宴前香奈儿广告似的西西莉亚的那组镜头;考究的墙纸背景前暗影中的布里奥妮就像一幅古典油画;罗比在浴盆中抬头仰望天窗上飞过的战机;庄园外景中如童话般的阳光和色彩;夜晚寻人时山头的手电和近境处的布里奥妮;罗比回来时西西莉亚一家人在门前的站位等。

后半部:丛林中阴霾过后的短暂阳光;废墟中人和场景的关系;河中倒影出飞过的战机;海港酒吧中黑白银幕前的剪影;下避难所时的大仰角;花丛中的逆光的罗比;遇到老妇人(母亲的意象)时亦真亦幻的模糊处理等。

多处逆光的处理、人物走位路线的设计感、构图的张力都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镜头都异常的讲究,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导演在拍之前脑中已构筑了宏大完整的影像,才能有如此的掌控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多看几遍会发现差不多每种表现手法都会有呼应的地方,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的音效处理同样妙不可言,如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不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的。

影片中,音效与镜头的双重剪辑,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效果,打破了台前幕后,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背景的配乐常落在现实的音效上,如开始阶段急促的钢琴背景配乐接上剧中西西莉亚的轻轻一撩;又如小布里奥妮最后一个特写时的打字机配乐收尾正好落在四年后罗比的打火机声响上;闪回时的时光倒流;最后一幕时倒带的声效等,这些在音效和配乐上的用心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情感和趣味,饱满而有力。

同样的,你会发现很多音效的处理也是两处各有呼应,建议大家再看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

最后再提一点结尾处老年的布里奥妮,虽然只是一番独白,但她的表演却着实为本片煽了一把情,看着她不安的眼神,微颤而紧皱的嘴角,欲言又止到最后坚定淡然,让人禁不住心酸了起来。

 6 ) 残忍的是给了温情美好的幻像之后又给你冷冰冰的现实

一个残忍的故事。

一个关于爱情、战争、阶级、隐秘、忏悔和宽恕的故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格兰,动荡的时代。

再真诚的爱和忏悔都抵不过大时代的命运。

Keira Knightley是姐姐Cee,在剧中继续她的招牌骨感,虽然她穿着白色连体泳衣躺在跳板上的样子就跟一块小舢板没两样,但她穿着那件深绿色绸缎大露背的吊带长裙时美呆了。

她叼着烟的满不在乎的劲头又带着加勒比海盗中海盗女的帅样儿。

喜欢她抹着浓重的口红睁圆眼睛的样子。

可除了这些她就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了,她确实只是个花瓶而已。

尽管花瓶没什么不好的。

我们是如此热爱花瓶。

剧中妹妹,十三岁的Briony演得相当出彩,她的扮相让我想到《八美图》中的小女儿,一样的孤僻自怜让人暗暗生厌。

看她自以为是的样子会恨的牙痒痒,明知道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孩子,可就是恨她怎会如此偏执如此不懂人情甚至有些心理阴暗。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年少无知时都有着不自知的愚蠢和可恶。

神奇的是Briony的少年青年和老年的三个扮演者有着惊人相似的眼睛。

当画面忽然变暗,十八岁的年华骤然变成监视器中出现的耄耋老妇,她苍蓝色的眼睛仍旧持续着十八岁时的悔意。

这个小说家直到这部她人生最后的作品她才说出了她这个背负了一辈子的故事,说出了她的无可挽回。

在她写的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改,只是……她改了故事的结局。

在故事中的结局是她在十八岁那年终于鼓足勇气面对姐姐和Robbie,向他们忏悔,诉说自己当年的无知,说愿意尽自己的一切来弥补。

看着Robbie出征前与姐姐最后的欢聚,她站在窗下神情释然。

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结局。

事实是Robbie在大部队撤退前一天晚上死于败血症,而Cee也死于二战。

残忍的不是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残忍的是给了美好的幻像又展现给你冷冰冰的现实。

这是一种无处发泄的隐忍的痛。

一个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老人,用坚定的语气诉说着让自己一生无法赎罪的悔恨。

她说,在小说的最后,“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她说“gave”的时候仿佛用尽全力。

她在一切都物是人非之后能够给予的只有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

电影中时断时续的打字机的背景声,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年Briony在写她的小说时,打字机发出的声音。

人生如戏。

叙述完结字幕交叠而出的时候,脑中仍回响的是Robbie不停地对Cee说的那句“come back.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come back to me”..."I will return.Find you.Love you.marry you."...

 7 ) 一段爱的旅程

原著节选“你知道为什么我要你救我吗?

”这哪里是生闷气,她分明对他摆起了架势。

“不知道。

”“不是很明显吗?

”“不,看不出来。

”“因为我爱你。

”她抬起下巴,勇敢的说道。

她说的时候眼睛眨的飞快,她为自己揭开了这一重大事实而眼缭目眩。

他强忍住笑。

他竟然被一个小女生所暗恋,“你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和任何人说这三个字时一样,我爱你。

” 这一次,她的话语带着些许忧伤,他意识到应该抵制诱惑,不能取笑她,但这是何等的困难啊。

他说“你爱我,于是你就跃入河中?

”“我想知道你会不会救我。

” “现在你知道了吧,我会冒着生命危险救你,但这并不表示我爱你。

”“她微微挺了挺身子。

谢谢你救了我,我一辈子都会感激你的。

 8 ) 我又成了少数派:最终还是把同情给了她

今天第二遍看这个电影,在看到Briony洗手的那个镜头的时候就长叹了一口气,之后把无限同情全投给了她。

   没有什么旁人的恨能比一个有良心的人发自内心对自己做过的无人可以挽回的错事的悔恨来得深来得久。

Cecilia和Robbie死了。

可Briony还活着。

活到很老。

活到那件事情的当事人全都离她远去。

活在自己日复一日的悔恨中。

这样孤独的一生,这样的煎熬,我想着心痛。

她在书里给他们安排圆满的结局,因为除此之外她无力做任何的事缓解罪恶感慢慢侵蚀灵魂的痛苦。

   人的感情和人性的善恶本就是太复杂的东西。

想想自己小学的时候利用班委职权拉拢老师诬陷班上“看不顺眼”的男同学让他罚抄,或者某男同学总是用尽各种伎俩欺负一个女同学不到哭不算完,虽具体事情性质和程度比Briony同学差远了,但本质是相通的。

而13岁的整天沉浸在幻想中的女孩,哪里知道自己犯错的轻重?

哪里辨得清自己的感情?

哪里知道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只是等你明白,一切为时已晚,铸下的错已无法弥补。

   我小时候也是个爱做白日梦的人。

曾经笃信一个老师是苏联间谍。

Briony在做伪证的时候,也应该是坚信Robbie就是一个会干出那件事的人,尽管她心里知道她看到的人不是他。

有些时候,想象力和感情会成为最有力的证据,就算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都不会推翻一个人坚信的事,不管这件事看起来有多不合情理荒唐可笑。

这点我感同身受。

   哎,好啦,对Briony的辩护不想再多谈了。

Atonement本就是个谜一样的作品。

每个人物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

甚至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这些都是靠观众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的Briony。

我看到的Briony,赢得了我的同情。

   最后说两句演员的话题。

这件事上我又回归了多数派。

三位主演只能说是ok。

尤其是护士Briony与Cecilia和Robbie阁楼相见的那场戏,算是整个电影里冲突最直接激烈的一场吧。

Keira同学的表演还是没有说服力啊。

come back to me,感情如此丰富的一句台词,她眼里我啥也没找到。

Romola太紧了,没有细腻的让人回味的东西。

只有McAvoy还算有点爆发力,但是还是不够,可以再加一把火的。

哎,总之不过瘾啊不过瘾。

13岁的Briony和老年的Briony抢足了戏。

眼神,嘴角,都打动了我。

   庆幸吧,在我年幼无知的时候,没有犯下无法挽回的错。

 9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是一部让我几乎要质疑金球奖的影片,但权威的力量是很暴力的,所以只好承认自己的水平有限,没有办法感同身受西方玄妙的剧情设计,只好用我小众的眼睛来打量这部冲奥炙手可热的影片。

首先我要承认影片配乐和构图的成功,伴随13岁的Briony每一次出现时响起的音乐,都那么的诡异,提醒着我们,这个小姑娘虽然很小,但是杀伤力很强大。

而次第展开的情节里,不可否认,美景美不胜收,英格兰风情和战争的残酷,都直面观众。

让我疑惑的地方在于,仅仅靠配乐和画面的出彩,足以让一部影片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影片的殊荣么?

因为故事的情节是很简单的,一个十三岁的小康家庭的女孩子,处在青春期的骚动当中,暗恋上管家的儿子,但是管家的儿子喜欢自己的姐姐,于是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促使她通过做伪证把这个男子送进了监狱。

男子服刑完毕进入战场,但是与他姐姐的爱仍在继续,最终两人没能在战争结束后走到一起,男子死在回家的前一天,女子也死在等待的时光里。

十三岁的女孩长大了,良心出现了,一生自责,最后以自以为的方式赎罪。

我不知道故事凄美在哪个地方,一定要说影片在情节上的成功,那就是用不同视角展示同一个场景以及在故事的讲述中穿插往事的过程。

让情节在跳跃中逐渐明晰,这是技术活,有那么一点奇技淫巧的意思,却只能让我在眩晕中思量而无法被感动。

当Briony在医院里穿梭,收音机里说明战况的声音随着她的身影穿梭在医院的各处,我眼前竟浮现出《珍珠港》里的画面,小人物串联大时局,这是珍珠港的成功之处,但是用在这里,却让影片的主题有了心猿意马的嫌疑:到底是说,妒嫉是人的劣根性呢,还是说战争害得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

抑或是说,人的劣根性与战争一样的卑劣,都有摧毁性的杀伤力?

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被所谓情爱和妒嫉折磨,有点可笑,也很可能被大多数成年人原谅,毕竟她是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所以通过她,来诠释人类的七宗罪之一,是不是有点过?

或者是告诉我们,妒嫉不分年龄,尤其在未经世事,心怀幻想的少女眼里,更能发挥出可怕的力量。

但是如果影片的用意真是如此,为什么标题不是妒嫉,而是赎罪?

当然我不认为Briony最后的赎罪方式是有用的,对于无辜爱情的毁灭,她自身做再多,也于事无补。

能让有情人再度携手,才是有用的赎罪,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醒悟的良心能安,对于当事人,已经没有用了。

但是西方信仰基督,相信忏悔,认为诚心忏悔便会得到主的原谅,所以导演曲曲折折讲述了一个诚心被上帝引导的忏悔者。

妒嫉固然可怕,但是良心更有巨大的力量,让一度被魔鬼占领心房的女孩子在皈依上帝的路上虽然无比辛苦,仍然一路坚持。

也许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宽恕作为一种美德,在展示Briony的赎罪之路时,就已经隐隐地传递给观众。

影片所产生的悲剧力量,无法感动我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凯拉·奈特利所扮演的Cecilia缺少质感,观众被凄美的爱情所感动,总是建立在男女主角有让我们倾慕和欣赏之处,但我看不到这一对可怜人的可爱之处,尤其是Cecilia的可爱之处,是我太肤浅吧,总觉得她身上风尘女的味道比剑桥女要浓,第一眼看到她,就觉得,这是个随时准备让衣服被男人扒拉下来的女人。

Cecilia这种角色设置,也许是为了让Briony有妒嫉她的理由,确实无论哪个年龄段的Briong扮演者,随随便便往那里一站,都比Cecilia有气质。

但这样的安排,按照越美好越珍惜的规律,就削弱了美好事物被撕裂给人带来的心痛。

可见导演也并不真心同情这一对薄命鸳鸯。

对于Robbie爱上Cecilia,只能自我安慰地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安慰自己。

最后对于战争惨痛的展示力度表达一下敬意,如果剥离了故事本身的情节,只是说战争的伤痛,影片的摄影是很成功的,但是无论多少条副线,如果不能与主线融为一体,都是失败的。

只能说,美则美矣,却过于喧宾夺主。

 10 ) 只看过一遍,却难以忘却

我是个记性很差的人,所以经常很能享受重读侦探小说的快乐。

电影作品更是喜欢重复看,重看的时候真是跟一部新电影一样,完全不记得很多情节。

但有一些电影作品,可能情感更强烈,所以即使只看过一遍,但是却深深刻在脑海,这些感情多是负面,因此看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看,这里面的电影之一就是这部赎罪。

这部电影,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惋惜吧,一件小事,完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虽然说做的事也算是公民义务,但是被迫和自愿完全不同。

更可笑的是片名赎罪,妄图通过小说情节赎罪,与其说赎罪,不如说自我安慰,由此可见长大之后也是虚伪自私的人。

《赎罪》短评

古典味十足的英伦片。

7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好美。尤其喜欢小Briony悄悄走进书房的那一段,摄影师对光线的运用真是绝了。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她在一天中所经历的一切足以让她震慑,换个角度想想,Briony自以为是的“伪证”何尝不是感知背叛和羞辱后的恼怒?却因为自己幼稚的猜测要背负一生的疚责,年少无知竟可受到如此沉重的惩罚。

9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我只看到男主了,男主的蓝色深邃的眼睛,怎么能这么好看啊长的

12分钟前
  • darkcat
  • 推荐

McAvoy就是一個夏日裏的春藥

15分钟前
  • 冥王星
  • 力荐

她穿上那条绿裙子,我才懂什么叫春风沉醉的夜晚。凯拉奈特莉和詹一美都是绝世美人且性张力拉满,be天花板了属于是;小孩儿大概是罗南演艺生涯中最讨人厌的角色,影片叫赎罪,我是没看出来她到底是怎么赎罪的,毁了罗比和塞西莉娅一辈子是真的,结尾的“I gave them happiness”,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自以为是。

19分钟前
  • tono
  • 力荐

不喜欢而已

20分钟前
  • 剃须刀女朋友
  • 较差

James Andrew McAvoy

25分钟前
  • 小易大战托福
  • 很差

赎罪的方式,就是用虚构小说“将幸福还给了他们”,也够无耻的!

27分钟前
  • 海德文
  • 还行

烂,史上最傻逼长镜头

31分钟前
  • RS
  • 很差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33分钟前
  • Mr Lefty
  • 力荐

无法赎的罪故事不错,但是弥补不了电影中的废话

35分钟前
  • 避开目光
  • 还行

直到电影镜头给到了一个老人独白的时候,我还是哭了,罗比和塞西莉亚最美丽的结局就是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已经死去,他们都在满怀期待中死去。整部电影的伴奏,和“打字机”的声音很特别。悬疑感也很强,童年犯下的最永远都不能救赎。我希望世界和平,战争太残忍了。

36分钟前
  • Maria
  • 力荐

Oh god, this is bad on so many levels. 妹妹从头到尾都是个asshole,在结尾她说她希望自己能给读者一个幸福和美满的结局,我都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self-presumptious的行为了,which 证明了她依然是那个小时候bend facts to her will的小女孩 who has absolute zero respect for the truth.

37分钟前
  • 风释
  • 较差

跟日本人一个臭德行,不好好说话就去死吧。

42分钟前
  • Bejdlxl
  • 较差

装文艺的商业片

47分钟前
  • " Vera
  • 较差

7分,离我期待中的杰作十万八千里。前半段在Stokesay庄园取景,豪宅和鲜花在大柔光之下如梦似幻,但过度复刻印象派的审美,导致我感觉这已经不是电影,更像香水广告。更可怕的是除了布里奥妮,其它角色都非常单薄,缺少细节。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建立并不令我信服,导演频繁切换视角让情绪更加破碎——节奏也让人难以忍受。出了庄园,主创们中的邪也祛了一些,战场的镜头依旧如油画一般,但少了很多刻意和矫情。渐入佳境后,看到情侣的结局,我很震惊、很悲伤。这时布里奥妮又出来了,说给他们写好结局就是赎罪。。。无语了。。。总之,出色的原著给了片子好的基础,但呈现上讨巧、炫技的成分太多,削弱了真实本身的力量。

52分钟前
  • Crassula
  • 还行

战争的残酷拍得很好。悲剧的源头不光是幻想,还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高傲,咄咄逼人的打字声说明了一切。

54分钟前
  • 山青一二三
  • 推荐

受不了的是长镜头。

55分钟前
  • fingcat
  • 还行

孩子太坏了

59分钟前
  • A_Huang
  • 还行

真不觉得好看

1小时前
  • riveratdaw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