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曼德拉为主角的电影有数部,部部精彩,其中尤以摩根·弗里曼饰演曼德拉的《成事在人》值得关注。
在国内公映的这部电影,是得到曼德拉本人亲自授权的传记电影,2013年12月5日在伦敦举办首映礼时,现场观众得知曼德拉去世的消息,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世界政要都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对曼德拉致敬的言论。
电影改编自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影片的制片方也是南非的一家电影公司,这意味着《曼德拉》并非一部按照好莱坞经验拍摄的作品,它更多地遵循了曼德拉在自传中所传递的个人意志、价值观,也可以视作南非人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
没有反衬、对比与升华,没有拔高、涂脂抹粉、脸谱化,影片由曼德拉孩童时期的一个奔跑镜头开始,直接切入他以律师身份为黑种人争取权利的故事,影片特地展现了曼德拉年轻时作为律师的狡黠一面,在被推举为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领袖后被捕,开始了27年的牢狱生活,这27年,改变了曼德拉,看待种族问题、政治纷争有了更成熟的想法。
《曼德拉》对狱中生活的展现,很容易令人想起另外一部与它不相干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有许多相似之处,狱中的曼德拉,也像一种永远也关不住的鸟,羽毛上沾满了自由的光辉,他在狱中与监狱负责人、看守之间的交流,也体现出他神奇的人格魅力。
从监狱直接走向总统办公室进行谈判,这取决于曼德拉在狱中的坚持,也取决于监狱外南非人民永不停止的反抗,最终,他成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都信赖的和平过渡者。
电影展现了人软弱无力的一面,饰演曼德拉的英国演员伊德瑞斯·艾尔巴良好地把控了这一点,曼德拉并非天生英雄,在面对强权以及与强权谈判时,他一样有一闪而过的犹疑与软弱。
曼德拉的妻子温妮在拥有地位与威信之后变得激进暴力,政治观点走向曼德拉的反面,在曼德拉与温妮离婚后,电影给了温妮一个镜头:在奢华的房间里,温妮神情落寞,仿佛失去一切。
“非国大”其他领导者,在境界方面,也不如曼德拉。
这些细节的存在,把曼德拉和他身边重要的人物还原成了普通的人,可以说,《曼德拉》是一部把曼德拉拉下神坛的电影,也是一部观众对他的尊敬找到真正源头的电影。
《曼德拉》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这实又源自于曼德拉在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1994年,在经历一场飞机着陆意外后,他对身边人说,“我当时吓坏了”,对于那些带给他无限光环的审判与囚禁,他也坦率承认,“我当然害怕,我不能装作我勇敢无谓,能够打败整个世界。
”作为政治人物,可以用如此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恐惧,这或许才是曼德拉获取人民信任的秘诀之一吧。
看这部《曼德拉》,有数次会热泪盈眶,这不在于电影的情节设计有多高明,也不在于演员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它牵动人心的关键点在于,讲出了歧视对人的伤害,不公对人的打击。
当你身处曼德拉年轻时代的环境,无法不为人对人的欺辱而愤怒、动容,在这种强烈的情感下,家庭与亲人之间的相见与别离,都会对观众形成直接的刺激。
看完这部电影,会懂得自由与权利的珍贵,会知道暴力循环带来的恶果,会发现带来和平的,永远是不灭的人性之光。
法官:纳尔逊•曼德拉,你认不认罪?
纳尔逊•曼德拉:我的法官大人,站在被被告席的不应该是我,而应该是政府,我无罪。
我不否认我策划过破坏活动。
但我不是在鲁莽中策划的,也不是因为我爱好暴力。
残酷的事实是50年非暴力带给非洲人民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压制性法律和越来越少的权利,非洲人想要公平地分享整个南非。
我们想要平等的政治权利:一人一票,我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非洲人的这一项斗争。
我反对白人霸权,我反对黑人霸权,我一直抱有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理想(南非梦),在那个社会里,各种族和谐生活,拥有平等的机会,这就是我希望为之而生存并要实现的理想,但如果需要的话,这也是一个我准备为之献身的理想。
纳尔逊•曼德拉心灵独白:我走了漫漫长路,来争取自由,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这还没有结束。
我知道我的国家没有缔造成为充满仇恨的土地。
无人生而仇恨他人,只因为他皮肤的颜色,人们是学会仇恨的,人们也能学会去爱,因为爱发生于自然,爱源自人心。
I have walked a long walk to freedom. It has been a lonely road and it is not over yet. I know that my country was not made to be a land of hatred. No one is born hating another person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is skin. People learn to hate. 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 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ally to the human heart.
刚刚在网上订购电影票的时候发现了一张电影票特别的便宜,是<曼德拉>,以前对曼德拉有一点点了解,所以想订了去看一下.然后我又突然发现,原来这个电影是一天有一排一场的而且是在中午12:00时,这意味着,电影结束了,我不能在晚上去看,可是中午去看,下午上班就会来不及.我突然一股深深的悲凉.人们愿意去娱乐,去不愿意去了解一位伟人. 纵观电影排场,小时代等排的都是满档,一直到夜半12:00。
从前看英雄传的时候,记得上面有一句话,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英雄去拯救我们的心灵.常常在微博上看到一些说我们不关心马航,不关心越南对中国人的欺负,不关心钓鱼岛,我们大量转发的是力宏结婚了,王菲离婚了,文章出轨了…. 从前我是不屑这些言论的.因为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一定也转发了文章出轨,因为生在娱乐时代 ,我们好像必须要每个人都有一点那么个娱乐精神才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一天没有的搞笑段子就觉得呼吸困难.当然,我觉得搞笑没有错,我曾经问过一个同学,为什么我总会有一些时间想要去看一些笑话之类的东西?他说:因为这是你心灵空虚的表现.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会有那么一点空虚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是美国总统,只要我们不是每分钟都被工作围绕着,我们都会无聊,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人说心灵鸡汤是没有用的,但是我觉得它至少会在那一瞬间,让你心温暖一下,让你有10分钟去努力的热情.我突然 想起,那个我们都还有梦想的时候.
第一次听到Mandela还是在黄家驹的《光辉岁月》里,“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希望 ”成人礼上,Mandela将自己脸上身上涂白响应族长的号召冲出族群到河水里洗净白灰,在阳光下,黑色的肌肤逐渐显露,散发着金光,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第一次觉得黑色是如此性感。
年轻时候的Mandela只是个为黑人伸冤的律师,在那样一个白人统治的社会里又有何正义可言呢?
一次次的申诉一次次的挣扎直到“邪恶组织找到了他”,然后Mandela开始了反抗。
时势造英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他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必与谁拼杀,就自然到了领导岗位。
所以说外国人都不懂政治嘛。
在一次次暴力事件后,Mandela被抓了。
在监狱里,不知为毛会为一条长裤的事件而花费大把时间来叙述,是show领导力?
你特么来天朝还不是把你管的服服帖帖的。
跟老婆的感情路线也很奇怪,既不是伉俪情深也没有白头偕老。
“我跟她分开20多年了,她还算是我的妻子?
”(其实主要是老了,不行了吧)到最后的分歧,主要还是因为在监狱里,妻子受到更大的迫害吧,相比之下Mandela只算是小儿科的监狱生活吧,所以就采取武力报复。
Mandela最伟大之处是什么呢?
在于在利于他的局势下作出最有利于大家的选择,如果他选择武装抗战,估计南非会是下一个赞比亚刚果之类的了;放弃武装选择投票权皆大欢喜,作出最正确的决定。
(说实话,在天朝我觉得还是行不通。。。
)
电影尚未上映之前,对这位伟大精神领袖的敬重也足以使人带着宽容与低期待值迈入影院,但观看完还是忍不住唏嘘,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且不论配乐演员拍摄等元素,就剧情来看,平铺直述,一股脑儿将曼德拉近50年的人生经历强塞进143分钟的影片里,细节被隐没,交代不清楚,如同走程序般的剧情发展使得通片毫无亮点。
急急忙忙,野心大,胆量小。
导演似乎想气吞山河,却发现自己吞不下这颗巨蛋,只好圆滑周全,索性生吞硬塞。
人们常说“思想决定命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其童年息息相关。
像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自不必说。
从人文出发,曼德拉出生于一个大家族,9岁时父亲死于肺结核,他的小学老师认为白人统治的社会就应该取一个与白人相适应的名字,于是改成了纳尔逊-曼德拉,这为他埋下了第一枚“反抗种子”。
但影片只是将少年的曼德拉一闪而过,全无交代。
当然,作为一部时间有限的长片,选择省略这点留给后半生叙述的空间是合理选择,但这显得人物突兀,前期酝酿不足。
从生活出发,曼德拉远离出生的乡村来到福特哈尔读大学,更为严重的发现黑人所处坏境的恶劣已经远远超过白人开车黑人必须坐后座这些小事了,每日充斥着动乱、暴力、血腥、不安的现状,使他经历了生活与心灵上的巨大转变,为他埋下了第二枚“反抗种子”。
影片利用了几场暴乱动武的戏码,以及恐吓的人群,一带而过,人物内心转变没有细腻化,如同被动前进,天生使然。
从交际出发,在福特哈尔大学因参与学生组织的不合理政策活动,曼德拉被勒令退学,他索性来到约翰内斯堡,前后经历保安、文书等工作,不尽理想的曼德拉结识了一批同样处境的朋友并结为死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曼德拉不再是孤身一人,志同道合的死党给了他勇气爆发的力量。
以上些“种子”,从最初的萌芽、风雨的灌溉、到最终破土而出,历经长期的挣扎与奋斗,终于来到了它的成熟期,但影片前半部分也没有着墨在这一环上,相反,重点都放在了女人、孩子、恐怖活动等戏份上,看后只觉得主次颠倒,人物刻画不深入。
人们常说,凡事都需天时地利人和,一位伟人的诞生也绝非天赋异禀足矣,所需要的时机与人和才最为至关重要。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那刻的Mandela最多不过是千千万万反种族隔离政策份子中的一员。
伟人不是神人,无法保证不犯错。
曼德拉也曾组织地下武装活动进行过大规模斗争与反抗,这其中不保证因此有人丧命。
大量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使得白人政府对其深恶痛觉,最终在1962年以“煽动”、“破坏”等罪行被判入狱,褫夺终生自由。
入狱的曼德拉遭受到了非人虐待与折磨,这让他的意志力更坚定,同时在长达27年的劳役生涯中,他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过思考,以自由为挂帅的斗争运动,是否采用了错误的方式进行?
曼德拉最终得出结论,暴力斗争解决不了问题,反加深民族仇恨,唯有和平与宽容才是减轻人们内心仇难的最佳良药。
这是曼德拉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这使得他的精神世界瞬间得到升华与提炼,更加凸显人物有血有泪,真情实感。
而如果更加鲜明的刻画好这些,也不至于后来影片中的那段释放前的对话说服力与渲染度都大大减弱。
但影片似乎刻意规避掉了摄人心灵的受虐戏份,倒是其妻子遭遇的折磨更加令人愤慨,情感铺设有点“喧宾夺主”。
曼德拉释放后得到众人支持,他深陷牢狱,四面生敌,最终带着强大的精神信仰归来。
他进行了演讲,也许是源自真实,这段戏是全片唯一令人心生激动的一刻。
但前期酝酿不足,感情转折不明,主次颠倒,人物刻画不细腻,通片看完对人物形象印象缺乏,显得简单粗暴,沦为典型的“流水账式传纪片”,主旋律之作中只够五十分。
当然,这单单只是对剧情主线而言,其场面还原跟配乐是加分之举,由U2创作的主题曲《Ordinary Love》无疑增彩不少,观看后的失落还可在主题曲上寻得些许抚慰。
如果你对曼德拉尚不了解,或许可以通过此片得到简短概述,而如果你已知晓曼德拉,那么还是请你去读一读他的自传书,或许可以配上这首歌。
文/林深之(南方周末)
对南非的历史政治知之甚少,原著也没时间读,借由此片大概了解曼德拉与南非。
这部电影并不能完整的诉说曼德拉的一切,因为自传只写到他上位就结束了。
作为人权斗士的曼迪巴是成功的,至少他实现了黑白人平权,去除了种族隔离。
而关于他不懂经济建设,让南非的经济、综合国力倒退,我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
人权的问题,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都是优先于经济建设的,尤其在南非这个黑人白人并存的多种族国家,只有给予黑人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他们才能从贫穷落后无知中站起来,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几代人,国力的倒退社会的动荡,也可能只是一种权衡取舍,是为了换取多种族的共荣。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因为也有人提醒我,去工业化就是在平权之后才提出的,这才是南非国力衰退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点目前无法解释,需要再学习。
说会电影,或者这本曼德拉自传的最后一部分,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曼德拉让黑人放下仇恨,选择宽恕白人,这也是曼德拉又一个伟大功绩,他为南非带来了和平。
顺着这个思路,我有点想看看图图的那本“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了。
说到宽恕突然想起郑和下西洋连续剧里面郑和(马和)说的那句,为后世子孙积福,不要让后代活在仇恨和战乱中,为后人着想,不过错误的一方也要意识到错误不再犯,不然一味地宽容没什么说服力,感觉非洲人求知欲低,或许是因为他她们那方面的基因比较劣势,人往往比较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可能跟天气太热有关,热到他她们无法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他她们起跑线就已经输了,想要和别人一样过得好就必须更加努力才行,虽然那样还会有差距但是至少不会差距大到那么离谱,非洲太热了,缺水,我觉得他她们应该把人口控制在比较适合的数量,提高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顺便说下这部电影我还没看
《漫漫自由路》改编自曼德拉的同名自传,一个乡村男孩逐渐成长为:拳击运动员、花花公子、律师、战士、政治家、王者、麻烦制造者、和平缔造者、自由斗士、囚犯、离异人士、病人、全球偶像、传奇、超级英雄、救世主、神……迄今为止,这个世界能演绎如此多面人生的,或许唯独曼德拉一人。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以这些角色作为关键词,披露了这位南非国父一些事件的真相或秘闻,让更多人得以了解曼德拉的痛苦和牺牲。
以时间轴的自然叙述方式,从26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曼德拉传奇一生的各个细节,真实而完整地呈现了这一伟人的多重面貌。
27年牢狱生涯,足以彻底摧毁一个人,但为何曼德拉却说“监狱成就了他”?
看简历吧!
1918年7月18日出生,1962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逮捕入狱,当时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自此,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
也就是说约44岁,在外面奋斗了一路,而真正获得长期思考与权衡,并综合评判历史、世界的发展与未来,得出现实解决方案的,是---狱中时光为背景的那些岁月(当然也有人生历程的磨难始因)。
1990年出狱后,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
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
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出狱后再度前行了23年!
因此,和平,只有和平才能迎来新平衡!
毕竟整个地球,在1990年后,也已经结束冷战,正开始在全球一体化脚步下行进,那种种族主义统治,已经不符合整个南非利益集团的客观发展要求,因此,和平来自于对等的需求!
所以,提出并倡导,以及积极呼应和平的曼德拉,就顺应潮流地“变”成了驱动历史按照正常脚步前行的人物!
而那些还一心渴望端着AK-47,搞黑统治白的人,则是逆流了,被淘汰,势所必然!
这就是曼德拉!
这就是所谓历史车轮了吧!
根据南非国父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改编,说实话,同样是表现这类伟大的民族历史人物,《曼德拉》远没有《甘地传》拍得好,应该说各方面都没有《甘地传》好。
故事比较散,这是编剧不到位;表演也不行,这是演员的问题了。
影片描述一个男人的花边事篇幅太多,比如和情妇出轨,抛妻弃子,另结新欢等等,把整体形象往下拉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种手法,究竟是力求还原真实呢,还是说为了迎合大众猎奇庸俗的口味。
曼德拉的一生就是传奇,充分展现他这段光辉岁月,上译配的实在太精湛!
对这样的人物传记看的还是很舒服的。
Mandela.Long.Walk.to.Freedom.2013.BluRay.720p.DTS.x264-CHD
如此乏味无趣。
流水账电影,没有衔接,情节跳跃,很像中国某些主旋律大片
GREAT PERSON
曼德拉的妻子的角色演的很不错,特地去补了曼德拉的生平~
很多事件的链接很生硬,但总的来说用来缅怀曼德拉已经不错了!本来这种众多事件、伟大的人物和强烈冲突的电影就有点难拍。新衡山电影院好有味道!一起看的有很多黑色皮肤的人。
怎么看都觉得是British在高级黑之。。。比甘地差远了
更一步的了解到了曼德拉。
电影三星,情感另加一星。
颂扬着他追求自由平等,却把他拍成了恐怖份子。 Freedom Fighter自由战士与恐怖份子的区别是,看谁评说的了。 西方的双重标准... 去死吧。
一流的题材,二流的改编,三流的导演。很期待的片子,竟弄成流水式电影。唯一值得欣赏的就是配乐吧,尤其是U2唱的主题曲ordinary love,很美很赞,突然又想到了beyond的光辉岁月
伟大的曼德拉岂是一部电影能够讲述清楚的?名人的传记在改编电影时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理主次关系及把握重点情节,拍出来的影片将会又长又无亮点,既所谓的“流水账式纪录片”。虽然本片也难逃于此但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外形的还原,斗争场面的再现等
怎么看都在试图毁了曼德拉,套路的镜头套路的叙事,一个伟大的人物反而还不如白宫的一个管家令人肃然起敬。反复只看到莫名其妙几个字,而且演员的口音有变化对吧。
可惜了
传记类的不是太差的,到我这里基本都能是四星,并且我还习惯看完之后去百度下资料,这能让我去了解一个人,了解一段历史,并且能纠正我一些误解,曼德拉,伟大的自由斗士。
不知道说啥
大概是因为我在价值观和zz立场上还存在着比较天真的一面,对这部电影塑造出来的伟光正高大全曼德拉竟然接受得很好。不过就人物传记而言,这片和维基百科基本没什么区别。
看着这种电影才能发现爱与理智的力量,才觉得人类也是可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