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当年日本东宝公司斥资20亿日元打造的大片。
一开始,我也的确觉得日本人果然不同凡响。
像这种类型的灾难片,如果搁在美国好莱坞拍摄,他们至多会拿自已的一座城市来开涮——这座城市通常会是纽约。
而日本人真是更狠,整个国土都不放过,天崩地裂,岛国灭顶,这真是不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啊!
说实话,这真的把握我给震撼了,真的觉得日本人对自己下手够狠,他们是要在电影中把自己逼上一个真正的绝境,这也许不再是面对灾难时的个人或者某些群体的抗争,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所以,我基本上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观看本片的,也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准备着经历那场电影中的日本沉没。
我很想看看电影是如何在这种毁天灭地的绝望中来表现日本民族的独特精神与内涵的,虽然这只是存在于一个虚构的情景之下,但我还是很关注,因为也许只有在与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基生生地完全撕裂开来的时候,精神层面的东西才会更加清晰,更加突出,更加具体可触。
我就在等待着电影给我这样的一种触动。
只可惜,影片的后半部分让我大失所望,完全沦为了好莱坞式的灾难片,孤胆英雄舍己为人,拯救世界。
真不明白,好莱坞电影其实还是有许多优点的,为什么好的不学,偏偏要学这些俗套的、形式化的东西。
其结果就是,使得本来很深刻、很宏大、很有感染力的主题,在电影的后半段被演绎成了一部靠特技效果和煽情元素混杂支撑的二流娱乐片了!
暴殄天物啊!
据说本片是改编自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说,不知道原著的结局是如何的,不会如此陷于平庸吧?
看到这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论都差,我感到有些诧异。
比起2012这类宏伟巨片,我更倾向于这部电影里的关于人的描写。
有天灾的地方必然有人性光芒的闪耀。
谈到灾难,无可避免的会探究人类面对灾难的态度。
可能我个人不太喜欢好莱坞式以视觉效果为噱头的灾难片,并且英雄总是奇迹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逃过了灾难。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莫名的有种想哭的冲动。
听到日本即将沉没的消息,一家人竟然相视而笑,然后坦然的继续喝酒聊天。
难道还能跟老天作斗争?
说到底,当真真切切的面对人类的渺小的时候,老百姓们不也只能顺从天意吗。
渺小但不代表人类不能争取。
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正是跟灾难战斗的最有效的武器吗?
电影里将人类的态度作了更多的细节描述。
我喜欢这种更细腻的描写人性,或许只有同是亚洲人才能感受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吧。
影片中的一些措施让我也不得不对日本感到有些佩服。
对于应该将日本人民遣送到哪个救助国,日本人很明显的表达出对美国的不信任,以及世界各国对日本人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他们很客观,没有把自己大和民族看做是不可一世的世界的主心骨,他们还是知道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在世界各国眼中的地位。
结局可能有些个人英雄主义了,不过毕竟是商业片,利益放在第一位啊。
看到玲子想拯救更多的孩子那里,个人稍稍的起了下鸡皮疙瘩哈,却很感触。
可能看了2012后,发现整个世界都会灭亡,那真的只剩绝望(毕竟我可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具有“猪坚强”般顽强意志力和超光速的反应能力并可以在只有0.000001%存活几率下携带一屋子大大小小成功登上大船还完全没有背井离乡所带来的沉痛并面带微笑镇定自然的说“我们搬新家啦!
”的那个神话般人物),我可没那么多堆幸运。
但当我看完日本沉没,我却感到于每个小小的人都能做一个个小小的事,而小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大大的希望。
欸,讲的我都不知所云了.....
又一齣原先沒打算看的電影, 當然去看不是因為自己想看了. 記憶中除了兒時看過"哥斯拉"外, 應該是第一次看日本的災難片. 而到戲院看日本電影也是許久沒有做的事情, 上一次應該是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草弓剪剛, 柴崎幸, 加 豐川悅司, 當然有點號召力. 資料搜尋一下也會知道電影是1973年的翻拍, 都是改編自作家小松左京1973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 當年也是東寶的製作, 成為當時災難電影熱潮的先驅者.電影開端較多科學解說, 觀眾或會感到節奏略嫌慢了點. 視覺效果還可以, 但不是太多太豐富, 聲音及音樂也沒有特別. 災難故事當然需要有浪漫的愛情故事點綴, 亦當然由美女與俊男擔當. 飾演潛艇駕駛員小野寺的草弓剪剛及飾演拯救員玲子的柴崎幸演技尚可, 不過不失. 電影中也有數幕美麗動人的畫面, 當中一幕小野寺與玲子在日落前, 淡黃的光影下, 在小屋傾談, 小野寺問玲子, 日本沉沒前會否跟他往英國, 加上海鷗的叫聲, 是電影中鮮有的感人場面.看慣荷李活式的災難片, 或許你會覺得"日本沉沒"不夠刺激, 不夠震撼, 沒有感動位, 場面不夠豐富. 不錯, "日本沉沒"不及美式災難片如"Independence Day"或"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從多角度描繪災難帶來的滿目瘡痍. 美式的多數有多個層面的, 描寫許多方面的人物, 社會, 城市, 等等. "日"雖然也有, 但始終比較單一, 不夠豐富.不過, "日本沉沒"就是有日本電影的特色, 就是這種有別於荷李活式的拍攝及處理手法, 令觀眾有不同的感受.儘管看了不會令人回味無窮, 但是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最讨厌我看日剧的男友说下载了个日本电影,于是问他,怎么开始看日语的啦?
斯说因为就冲这名字“日本沉没”也要看看。
哦,原来如此。。
其实这部影片挺不错的,运用了比较科学的推断,在地球环境日益变遭的状态下,日本人自己预见到自己国家的毁灭。
和美国的《后天》不同,作为一个岛国的自然毁灭确实和像美国那样的大陆毁灭来的不同。
《后天》的毁灭是天气的巨变导致美国国土由北向南气温骤然下降,由海岸向内陆海啸侵袭,然后一切皆由自然力量自己恢复正常,而死而后生;而像日本这样的岛国,确实有他自己独特的毁灭方式,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最终将日本国土拖入海底最后沉没,阻止这样灾难的,日本人是构想的由他们自己切断了日本地壳与下沉地壳的联系,好不容易保住了很小的一部分国土。
不管怎样,这些灾难片无疑不在提醒人们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在如何的变得糟糕,我们的未来面临着如何的灾难。
一切都刻不容缓,那个灾难的来临不是在未来,而就是在某个平常一天的某一时刻。
看了美国的和日本灾难片,我就在想,中国如果发生灾难的话,应该和美国的情况差不多吧。
小时候,在课本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人类战胜了自然。
当然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类开始学会了利用自然环境。
不过,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说了,大自然真要发起脾气来,小小的人类确实不是对手。
2月份南方的一场大雪,停水停电,交通混乱,在感慨天气的同时,确实感受到如果真的自然环境发生异常的话,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过去的,幸好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天气日趋正常的前提下,南方人民没有受到太大的经济损失。
万幸万幸。
所以说至少为了我们自己,真的得从现在开始爱护环境,爱护地球了。
日本人可能一生之中都有这样的忧患,生在这样一个岛国,地震频发,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如果能有一个广阔的领土,能够让他们发挥,他们一定能创造出怎样怎样的文明。
在选择避难国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是美国和中国,这期间,美国还无视诺言,轻易反悔,中国,没有太多提及,只有在需要轮船协助炸断板块的时候,还有运送寺庙文物的时候有提及。
我想看看书里是怎么写的。
看的时候,的确是有感动的,因为地域的问题,生命随时受到威胁,这点的确值得同情。
但是,我感觉这是小日本的一部教育片,教育后人随时要关注领土扩张问题,否则毁灭也许就在这一代。
所以,任何时候不要忽视日本人,侵略和占领的意识已经深埋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和平年代可以和平共处,一旦被抓住机会,就会像抗日战争的时候一样,让你措手不及。
这是2006年日本人翻拍1973年版本的《日本沉没》、电影。
今年9月,我阅读了原作者小松左京的小说版《日本沉没》,相当震撼。
不过,小说里的日本是确确实实地沉没掉了,而电影里却凭借偶像演员的魄力和假想的科技实力,挽狂澜于既倒,将正在沉没的日本救活。
这是电影导演的美好愿望,但我却觉得如此的设定实在是有违原作者的初衷。
不过电影院线与严肃小说不同,所谓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本来就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所有人共通的欣赏乐趣。
我记得我国中央电视台的CCTV-6电影频道都曾经播放过1973年版的《日本沉没》,但这部2006年的新作明显在CG动画和视觉特效等方面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不少灾难爆发的场面之效果直逼好莱坞大片。
20亿日元投资支撑下的新版《日本沉没》,虽然还赶不上《后天》,但已经完全超过《天地大冲撞》。
最近正值日本首相访华,还去北京大学做了演讲。
虽然政治、外交并无绝对的敌友,但相信未来的几年会是一个中日关系回暖的新阶段。
希望国人能够在牢记历史、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通过《日本沉没》这样的内容借鉴、学习一下日本民族特有的危机意识,以助我大国崛起、全面复兴。
文/Jeff典型的日本电影,灾难片都能做到如此温情。
老美的《后天》中的情感描写和人性挖掘就显得相形见绌。
《情书》般唯美的爱情感故事融合《后天》般震撼的灾害描写,不需要如《后天》般装模作样地追究全人类的环保责任,却也凸显出一个民族自救情节下的人性悲怆。
如果你还痛恨日本这个民族的种种劣迹嘛,或许你还在鄙视日本这个民族种种猥琐和极端的性格,那么在这部电影当中你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独自拥有全球20%大地震的国家血液当中充溢的危机意识。
如果说《后天》不过是美国人借环境破坏这茬来大秀自己特效水平的高度的话,《日本沉没》则绝对是集中反映日本民族有史以来所拥有的民族和国家危机感的出口,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沉没》在反思人类面对灭绝性灾害时所应有的态度方面显得更有诚意,也更能引起人的共鸣。
起码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人的我,在以后对待日本人、日本民族的时候会多一个角度去体察。
这部《后天》版《情书》,或者《情书》版《后天》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地理解了日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十月电影公社策划之地震题材灾难电影季之三 日本会沉没吗至电影《日本沉没》,欢迎品阅,转发有你!
本文只关乎电影无关于政治
出品:十月电影公社 编辑:十巅原创作品 非请勿转视频等素材来自源网络,转载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一句话影评美国大片的套路都是当了英雄又赢得美人,日本大片倒是很好运用了逆向思维,而且还在关键时刻“把持住了”。
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据某些媒体报道,《日本沉没》可能成为现实,这次精彩的预演一定不能错过。
影评《日本沉没》改编自小松左京所著的同名小说。
这整部电影描述的破坏场面只占135分钟电影时长的很少一部分,电影剧情更多的描述了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未来,对于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小小的个体来说,这样的恐惧是难以战胜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性的真善美、凶险恶都被淋漓尽致的展现。
人类脆弱的秩序和道德是否经得起考验,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命题。
电影一开始,美国专家就介绍了对日本沉没的预测,并用巨大反差的场景来对应末日论的独白。
戏说剧情史上最LOW首相:日本正面临亡国之际,刚上任的首相却将国宝转移以卖国求荣,甚至不关心国民的生死。
这首相真LOW爆了。
就在拯救日本于绝境的最后一刻,平民男主角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成功,难道不LOW的日本人都深藏民间。
其实男主角在关键时刻也LOW了一下,也许是导演怕男主角拯救日本时发虚,误了拯救国家的大事,才让男主角LOW了一下。
但是,在盛产爱情动作片的日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说来说去,富士山到最后还是没有喷发,这就代表着日本人的信仰还在,日本也没有倒下。
如果富士山真的喷发了,《富士山下》这首歌也许就该改名为《富士山上》了。
身处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据说日本的地震都是由于背着世界的巨鲶的生气时突然颤动造成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只让这只巨鲶背着日本就好了。
电影启示录面对大自然,人类甚是渺小。
将来,地壳运动也许真的会将《日本沉没》《2012》这样史诗级别的场面带入我们的世界。
另类观影感据说某些国家的民众看完《日本沉没》后感觉很爽。
也许导演就是要利用这种情绪大捞一笔。
如果导演接着拍摄《富士山爆发》,票房也必定大卖。
亲们如果也带着某种情绪观影,你会是什么心情?
欢迎留下评论。
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谢谢品阅 电影浓缩人生转发有你,欢迎大家关注 “十月电影公社”
5天前發生了一場裡氏9級的淺源地震,靠近宮城縣,一如這部5年前拍攝的《日本沉沒》。
我不想說任何預言,但是確實從未有過如此真切的再現。
我想當年看這部戲的朋友現在再回頭來看,應該有種前所未有的恐慌。
拋開電影,大難來臨之前,你會像玲子那樣遵守和美咲的約定么?
你會像小野寺和紺城那樣去犧牲自己來換取他人的平安么?
還是你、我都只可能淪為那些鐵絲網之後無助的人們……這裡的首相說了這麼一句話:有些事,比生命還重要。
對,有些人,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有些情感,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要用命去守護的。
不想像早就淪為不會思考的工具的媒體那般,這樣傳那樣傳,也不想看網絡瘋傳的現實版恐怖的日本民眾依然井然有序,也許2012真的快來了,那一刻,我希望,和比生命還重要的家人在一起,這是可以用命去守護的。
看新版《日本沉没》超出了我的预期,片中并没有对于日本民族的着力强调,而仅仅是当作一条船,船要沉了,船上的人如何逃生如何自救。
这个主题与民族以及历史都没有关系。
音乐不错
标题党
和想象中差距很大,日本有索尼,松下,韩国有三星,lg。为什么韩国有太极旗飘扬,日本就只能拍出日本沉没。灾难片就要拍出灾难片的样子。不能拍的和奥特曼和恐龙特级克赛号一样。
一般,太杂了,另外麻油油萌!
虽然国人没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感和责任感,到关键时刻能这样做的一定很多
丰川悦司
让我这个看过书的人看这部片子简直就是为了让我早点入睡嘛……
活该你沉没!
。。。
记得很久前电影频道看过,重温快看睡了
怎么说呢 作为灾难片的话 还行 但要融入爱情 就显得很空
过度注重个人的力量,漠视团体的努力。几个专家讲讲话,年轻人热血请缨,日本就拯救了。。。特效很浮夸,但也震撼。
灾难片变成了偶像剧也还是引人深思滴
让我怎么说
这部改编自畅销的预言式小说,投资超过20亿日元的电影在视觉效果上绝对是亚洲顶尖水平,只可惜往往亚洲的大投资电影在故事上总会让人诟病,败笔所在。
日本逻辑。
草剪刚 长得跟巩汗林似的。导演把观众当傻瓜似的。20亿就跟手纸似的。
...
还可以,特效很不错
有点唐山大地震的味道